美国政府是不可以随意印美元的,因为印美元的权利并不在美国政府,而是在美联储。美国总统只有提名美联储主席的权力,至于审批通不通过,那要国会审议通过才行! 而且,美联储只要对国会负责,无需向美国政府负责。更关键的是,美国历任总统都保持着不评论美联储主席的惯例,避免政府干预金融和经济的恶名。 在奥巴马执政时代,美国政府由于财政赤字,必须要突破政府债务的上限,但是国会不通过,结果闹得一些政府部门工作只能停摆,政府险遭遇关门噩运。后来在双方的全力交涉之下,美国政府和国会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 所以,美国政府并不会像委内瑞拉、津巴布韦这些国家的政府那样,直接印钞投向市场。而对于美联储来说,市场需要多少流动性,就投放多少货币。所以,美国的M2占GDP的比重不足90%,我们中国M2占GDP超过200%。 在美国经济向好,失业率较低的时候,美联储根本没有必要大量印刷美元。因为,美元要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肯定不能随意印钞,然后再拿出去使用。别国也不是傻子,你印钱一多,时间一长,马上就感觉得出来,届时美元信誉全毁得不偿失。 目前,美元与国际原油挂钩,乃是具有交易、计价、储存等三大功能的货币。当然,像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家希望欧元和人民币可以取代美元地位,人民币自身也有走国际化的愿望。 但在现实中,全球商品市场还是以美元交易为主,特别是很多国家把美元当作储备货币。 当然,这次美国发生新冠疫情,美国政府向国民发放数万亿美元的救济款,以及美联储发动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印刷出来的美元流向资金市场,这会导致美元指数从今年5月份的99,一下跌至现在的92以下。 同时,人民币汇率却一路狂飙回升。而美元指数短期跌幅巨大,就是美联储通过购买大量美国国债(无限量),向资产市场投放过多美元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恶化。 所以,只要新冠疫情得到控制,美国经济有所复苏,失业率能够下降。美联储就会采取抛售手中大量美国国债的方式,来回收市场上流动的过剩美元,来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所以,要说滥发美元,那也是美国经济处于衰退期之时,由美联储采取行动,主要是向全球转嫁经济和金融风险,等到美国经济走出危局,美联储再主动把过剩的流动性收回来,如果美联储真的随意印美元,那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早已经荡然无存了,或者被欧元、英镑、人民币所取代。 实际上,美国政府是没有权力滥印钞票的,印钞的权利在美联储,而美联储要对国会负责,所以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滥印钞票。美联储和美国国会也要维护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但是如果发生经济倒退、金融危机,那美联储会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来投放印刷出来的美元,此举就是为了转嫁系统性风险给全球。此时美元指数下跌便成趋势。 而当美国经济形势好转了,美联储还要通过投放大量美国国债的方式,来回收之前的过剩美元流动性,以平衡资产负债表,美元指数又要反转。所以,美国是最不可能随意印钞票的国家了。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今日凌晨落定。 这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前的最后一次利率决策会议,鉴于8月份美联储宣布了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尤其受到市场关注。 受消息影响,金融市场短线波动加剧。美元指数短线下滑至92.85点,随后大幅跳升至93.18点,之后再次自高位回落。截至收盘,道指涨0.14%,纳指跌1.25%,标普500指数跌0.46%。 数据来源:Wind 根据会议纪要和新闻发布会,此次美联储会议的重点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几点: 1、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 和市场预期的一样,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不变,超额准备金率(IOER)维持在0.1%不变,将贴现利率维持在0.25%不变。 8月底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鲍威尔官宣美联储将更改货币政策框架,实行“平均通胀目标制”,将央行的通胀目标设置为长期的平均值,并将实现就业最大化作为第一政策目标。 新框架一经发布,市场就预测美联储将通过高于2%的通胀率来维持长期的宽松货币环境。要知道,美联储多年来一直试图将通胀率保持在2%,但美国的通胀大部分时间均落后于美联储的目标,自2009年中期之后,过去仅有2年曾达到过这一水准。 数据来源:Trading Economics 美联储点阵图显示,委员们预期直到2023年末利率都将按兵不动,预计年底前通胀达到1.2%,并且直到2023年才可能回到美联储设定的2%。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美联储首次在官方预测中公布3年期的利率预测。 图片来源:美联储官网 这表明美联储将长期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经济复苏速度超预期,但就业依然堪忧 8月初开始,美国疫情出现好转的迹象,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呈下降趋势。 经济数据看起来也不错,8月工业生产连续第四个月增长,综合PMI指数也回到去年水平。 数据来源:Trading Economics 鉴于前一段时间经济反弹形势较为乐观,美联储调高了对今年的经济预测:2020年GDP增长预期由-6.5%上调至-3.7%、2021年GDP增长预期由5.0%下调至4.0%、2022年GDP增长预期由3.5%下调至3.0%,并预计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为2.5%。 但就业市场依然堪忧,8月份的失业率降至8.4%,是3月份以来失业率首次降至10%以下,却还是处于历史高位,并且永久失业人数仍在上升——从7月份的290万人增至8月份的340万人。数据显示,9月初第一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88.4万人,和前值持平。 数据来源:LABOR STATISTICS 美联储预计失业率在年底前回落至7.6%,实现充分就业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3、联邦政府或将实施更多的财政支持 在经济复苏加快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果缺乏后续的救助措施,恐怕最终将伤害到美国经济,届时恐将面临下行风险。 鉴于此,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能需要联邦政府实施更多的财政支持。 9月国会复会以来,因两党难以达共识,新一轮财政刺激方案迟迟没有落地。日前,美国众议院推出了1.5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协议。市场多数声音认为,新的财政刺激方案已在一定程度脱离经济基本面需要,成为两党在大选背景下的政治博弈工具,大选之前恐难以落地。 但这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进一步增大。11日的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已高达3万亿美元,远超金融危机阴影下2009财年同期水平。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猜测,联邦政府2020财年财政赤字将高达3.3万亿美元,是2019财年的三倍多占GDP比重将达16%,为1945年以来最高;2021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水平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 这个担子预计最后还是会落到美联储身上,就现在的规模,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经超过7万亿美元,对所有人包括美元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国际油价16日大幅上涨。 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88美元,收于每桶40.16美元,涨幅为4.91%;1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69美元,收于每桶42.22美元,涨幅为4.17%。 美国能源信息局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为4.96亿桶,环比下降440万桶。另外,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当天在美国南部登陆的飓风“萨莉”影响,美国墨西哥湾部分海上原油产能被关停。
北京时间9月17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称,甲骨文将会获得审查TikTok源代码的完全访问权,并且可以对代码进行更新以确保不会留下后门被字节跳动使用来收集1亿美国用户的数据。特朗普周三称,他并不喜欢让字节跳动保留TikTok控制权,将在周四收到报告。 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官员正寻求让美国投资者获得大部分TikTok股权,从而接管TikTok。美国财长姆努钦、其他美国官员和投资者希望确保美国在新公司的股权远超50%。字节跳动提议成立一个以美国为总部的新公司来接管TikTok业务,并保留大部分股权。
主要观点 一、全球经济与复工跟踪 (一)美国:零售业修复停滞,工业生产持续改善 零售业方面,9月5日当周美国红皮书商业零售同比增速重回负增长,降至-0.1%,9月初美国零售销售修复出现停滞。服务业方面,本周美国餐饮业修复有所反复,出行情况与航班数量延续缓慢修复的趋势,电影票房同比增速虽有回升但并未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电影业依然低迷。工业生产方面,美国粗钢产量延续修复趋势,截至9月5日已修复约4成,另外美国用电量已回升到正常年份,目前铁路交通运输量高于往年水平,工业活动修复势头良好,不过9月美国炼油厂开工率重新回落至71.8% (二)欧元区:服务业修复势头良好 欧元区高频数据相对缺乏,从目前可得的数据来看,德法在服务业领域修复势头较好,餐饮业、出行指数等均重新开始回升;从用电量数据来看,欧洲用电量也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 (三)综合情况:美欧经济意外指数同步走低。 美国通胀再超预期,美国8月CPI录得1.3%,预期1.2%,前值1%,核心CPI录得1.7%,预期1.6%,前值1.6%;分项来看,食品饮料、住宅、医疗保健为主要拉动因素。根据我们短期通胀模型的测算,9月美国通胀或将继续走高,而随着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的回落,Q4起通胀或将小幅下降;不过伴随美国M1的持续走高、以及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未来三年通胀中枢或将显著抬升。另外,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本周录得88.4万人,预期84.6万人,反映美国就业市场修复速度放缓;近期花旗美国与欧洲经济意外指数同步走低,美欧经济在经历6-7月的迅速修复期后开始进入稳态化。 二、海外流动性跟踪 本周美联储总资产环比下降63.34亿美元,总资产规模为7.06万亿美元,从结构上看,本周美联储中长期国债持有量增长53.33亿美元,低于8月以来平均每周的购债规模,各类紧急贷款工具中,近期MSLP(主街贷款计划)使用规模持续提升,本周再度增加2.12亿美元,截至9月10日使用规模已达388.99亿美元。另外,近期美股下跌带来美国金融状况有所恶化。 本周欧央行议息会议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同时未调整大流行紧急购买计划PEPP的购买总额,并上调2020年欧元区GDP增速至-8%(6月预期-8.7%),下调2021-2022年GDP预期值5%、3.2%(6月预期5.2%、3.3%),上调2021年通胀预期至1%(6月预期0.8%),同时拉加德虽表示需关注欧元的走势,但并未发出任何关于迫切需要调整政策的信号,带来欧元本周继续偏强。 三、海外疫情与政策跟踪 截至2020年9月12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2898.6万例,较上周(9月5日)新增187.5万例。分区域来看,西班牙、法国新增病例继续走高,印度新增病例也仍在高企;意大利、德国本周新增病例再度出现抬升迹象,而美国和巴西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近期欧洲新增病例的激增或一定程度与欧洲秋季学期开学有关,9月1日法国中小学正式开学、意大利宣布9月14日全国所有学校正式开学。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反复超预期,海外复工不及预期,逆周期政策不及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全球经济与复工跟踪 (一)美国:零售业修复停滞,工业生产持续改善 零售业方面,9月5日当周美国红皮书商业零售同比增速重回负增长,降至-0.1%,9月初美国零售销售修复出现停滞。服务业方面,本周美国餐饮业修复有所反复,出行情况与航班数量延续缓慢修复的趋势,电影票房同比增速虽有回升但并未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电影业依然低迷。工业生产方面,美国粗钢产量延续修复趋势,截至9月5日已修复约4成,另外美国用电量已回升到正常年份,目前铁路交通运输量高于往年水平,工业活动修复势头良好,不过9月美国炼油厂开工率重新回落至71.8%。 (二)欧元区:服务业修复势头良好 欧元区高频数据相对缺乏,从目前可得的数据来看,德法在服务业领域修复势头较好,餐饮业、出行指数等均重新开始回升;从用电量数据来看,欧洲用电量也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 (三)综合情况 美欧经济意外指数同步走低。美国通胀再超预期,美国8月CPI录得1.3%,预期1.2%,前值1%,核心CPI录得1.7%,预期1.6%,前值1.6%;分项来看,食品饮料、住宅、医疗保健为主要拉动因素。根据我们短期通胀模型的测算,9月美国通胀或将继续走高,而随着农产品价格的回落,Q4起通胀或将小幅下降;不过伴随美国M1的持续走高、以及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未来三年通胀中枢或将显著抬升。另外,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本周录得88.4万人,预期84.6万人,反映美国就业市场修复速度放缓;近期花旗美国与欧洲经济意外指数同步走低,美欧经济在经历6-7月的迅速修复期后开始进入稳态化。 二 海外流动性跟踪 本周美联储总资产环比下降63.34亿美元,总资产规模为7.06万亿美元,从结构上看,本周美联储中长期国债持有量增长53.33亿美元,低于8月以来平均每周的购债规模,各类紧急贷款工具中,近期MSLP(主街贷款计划)使用规模持续提升,本周再度增加2.12亿美元,截至9月10日使用规模已达388.99亿美元。另外,近期美股下跌带来美国金融状况有所恶化。 本周欧央行议息会议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同时未调整大流行紧急购买计划PEPP的购买总额,并上调2020年欧元区GDP增速至-8%(6月预期-8.7%),下调2021-2022年GDP预期值5%、3.2%(6月预期5.2%、3.3%),上调2021年通胀预期至1%(6月预期0.8%),同时拉加德虽表示需关注欧元的走势,但并未发出任何关于迫切需要调整政策的信号,带来欧元本周继续偏强。 三 海外疫情与政策跟踪 (一)海外重点国家确诊人数跟踪 截至2020年9月12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2898.6万例,较上周(9月5日)新增187.5万例。分区域来看,西班牙、法国新增病例继续走高,印度新增病例也仍在高企;意大利、德国本周新增病例再度出现抬升迹象,而美国和巴西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近期欧洲新增病例的激增或一定程度与欧洲秋季学期开学有关,9月1日法国中小学正式开学、意大利宣布9月14日全国所有学校正式开学。 (二)国际组织及各国官员表态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15日发表声明说,由于预期进口量锐减,美国将在今年9月至12月期间暂停对从加拿大进口的部分铝产品加征10%关税,但可能视实际进口情况重新启用这一关税。 声明说,今年9月至12月,美国对加拿大未锻轧非合金铝产品月均进口量预计将较今年1月至7月下降50%。为此,美国从9月1日起取消对上述商品加征的10%关税。但与此同时,美国将在4个月期间定期追踪相关商品的实际进口量。一旦月度实际进口量超过预期进口量的105%,那么美国将对当月进口的相关商品重新征收10%的关税。此外,未来任何一个月实际进口量超过预期的105%,美国都可能重启上述关税。 声明还说,美国将在年底与加拿大政府磋商,视今年9月至12月具体铝产品贸易情况和2021年铝市场预期,就双方铝贸易进行评估。 加拿大副总理弗里兰当天在渥太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美国政府上述决定表示欢迎。弗里兰表示,美国政府的决定并非两国谈判达成的协议,而是美政府“单方面”行动。如果美国政府重启对加拿大部分铝产品加征关税,加拿大将对美采取对等关税措施。 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6日宣布,美国将从8月16日起对从加拿大进口的未锻轧非合金铝产品恢复加征10%的关税。此举招致加拿大各界不满。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8月7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将对从美国进口的含铝产品征收关税。 2018年,特朗普政府以进口钢铝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对加拿大钢铝产品征收关税,加拿大随即采取报复措施,随后双方开始谈判。2019年5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达成协议,美方同意取消对加墨两国钢铝产品加征关税,以换取加墨取消对美国的报复措施。但如果加墨两国对美出口的钢铝产品激增,美方保留恢复加征关税的权利。
只有经济金融体系健康,才能充分享受汇率灵活性带来的好处。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研究采取一揽子措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韧性,延长我国的战略机遇期,虽不能消除所有风险,却有助于防患未然。 近期,市场激辩人民币汇率升值新周期。上次危机,中国以增加外汇储备的方式阻止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但因汇率缺乏弹性,刺激了无风险套利资本流入。 预计,如果这次后疫情时代再遇升值压力,中国将会坚持采取灵活的汇率机制加以应对。然而,任何汇率选择都各有利弊。从19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两国均在浮动汇率安排下,于本币升值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当引以为鉴。 1980年代前半期反通胀背景下的美元泡沫 1970年代发生了两件划时代的国际经济金融大事:一件是,“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先后与黄金和其他货币脱钩,国际货币体系进入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并行的无体系时代;另一件是,1973年和1978年先后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油价飙升,沉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经济,引起了西方经济全面衰退。 1974至1982年,美国经济出现了低增长、高通胀、高失业并存的典型滞胀(见图1)。经济滞胀令菲利普斯曲线效应失灵,美联储陷入两难境地:如果要刺激增长、增加就业,需要降低利率,但这会刺激通胀;如果要抑制通胀,需要提高利率,但这会抑制增长和就业。 图1 美国经济滞胀时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单位:%)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美国经济分析局;WIND中银证券 美联储第六任主席保罗•沃尔克(任期为1979至1987年),以反通胀一战成名。而在他之前,美国经济滞胀期间还经历了两任美联储主席。一位是第四任主席阿瑟•伯恩斯(任期为1970至1978年),他被认为是“当代最政治化的”一位联储会主席,过于听命于华盛顿的政治需要。另一位是第五任主席威廉•米勒(任期为1978至1979年),是美联储历史上任期最短的主席,曾被人戏称为“圈外人”,被称之为战后美国“最无能的”美联储主席。他的不成功主要表现为更多关心细枝末节,而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则很少有大手笔。 这两任美联储主席均采取了低利率政策来刺激美国经济,但造成了两位数的通胀(见图2)。1976年,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以“现在就赶走通胀”为竞选口号,赢得大选。沃尔克于1979年8月出任美联储主席,他意识到,在通胀面前妥协退让多年之后,是时候采取行动向市场和公众传递令人信服的信息了。 之后,美联储大幅提高贴现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呼吁停止向投机活动放款,以及对外承诺不管对利率有什么影响,坚决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1980年代初期,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长期维持在两位数的水平(见图2)。直到1982年底,通胀降到个位数,短期利率降至峰值时的一半,当时尽管失业率仍有10%,但经济复苏迹象已经初显。 图2 美国经济滞胀时期联邦基金利率走势(单位:%) 资料来源:美联储;WIND;中银证券 高利率的结果是,美联储在逐渐驯服高通胀的同时,也造成境内外利差扩大(见图3),吸引了外资流入。这逆转了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元指数持续下行的走势,到1985年2月底最高涨到164.72。这波升值周期中,美元指数最多较前期(1978年10月30日)低点翻了一番(见图4)。 图3: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及美日2年期国债收益率(单位:%) 资料来源:美联储;日本财务省;WIND;中银证券 图4:美元指数走势(单位:1973年3月=100) 资料来源:WIND;中银证券 强美元被认为恶化了美国贸易和财政赤字,拖累了美国经济增长。1983至1984年,美国贸易逆差与GDP之比平均为2.1%,较1979至1982年均值高出了1.4个百分点;美国联邦政府赤字与GDP之比平均为5.3%,高出2.6个百分点(见图5)。1981至1984年,美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长3.1%,较同期日本年均增速低0.7个百分点。 图5:美国财政赤字率和贸易赤字率(单位:%)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财政部;WIND;中银证券 于是,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强出口竞争力,改善美国对外经济失衡。这成为1985年9月,西方五国签署广场协议、协调干预美元贬值的重要背景。这也是浮动汇率合法化后,主要国家首次再度就汇率政策进行国际协调。此轮美元指数下跌,最低跌至1992年9月1日78.22(其间因为1990年海湾战争引发了第三次石油危机),下跌了52%(见图4)。 1980年代后半期日元升值期的日本资产泡沫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买下美国”。同时,日本制造充斥全球,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为此,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西德)、法国和英国五个发达国家的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到年底快速升值到200日元附近,1986年底进一步升至160日元,1987年最高达到120日元。1985年初至1986年底两年时间,日元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57%,日元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36%和20%(见图6)。 图6:日元有效汇率指数及日元兑美元汇率(单位:2010年=100;日元/美元)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WIND;中银证券 日元双边及多边汇率短期内快速升值,沉重打击了日本实体经济。1986年,日本外贸出口以日元计价,较上年减少了16%,只是因为进口同比下降31%,外贸进出口顺差不降反增,与GDP之比达到4.0%,较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不过,进口额减少既有日元升值节约了进口成本的原因,也有日本经济减速造成的进口需求下降,属于衰退型的贸易顺差扩大。1986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由上年5.2%骤降至3.3%(见图7)。 图7:日本经济增长及外贸进出口表现(单位:%) 资料来源:日本财务省;日本内阁府;WIND;中银证券 为应对日元升值的冲击,1986年日本政府制定通过了著名的《前川计划》,强调经济发展由出口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并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特别是通过降息,一方面支持扩大内需,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降低日元资产吸引力,抑制日元汇率过快升值。 从1986年3月10日至1987年2月23日,日本央行连续四次降息,将贴现利率从4.5%降至2.5%(见图8)。1987年,日本经济增速反弹至4.7%,次年进一步升至6.8%,但此后重新下行,到1991年降至3.4%(见图7)。 图8:日本于美国官方贴现利率(单位:%)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美联储;WIND;中银证券 低利率、宽流动性推高了日本国内的股市和房地产价格。当日本央行意识到货币超发的压力不在通货膨胀而在于资产泡沫,转而于1989年5月31日至1990年8月30日连续四次加息,将贴现利率重新升回到6.0%(见图8),这导致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日本股市和楼市泡沫先后破灭,陷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和长期经济停滞(见图7、图9和图10)。 同时,当时日本在人均GDP步入高收入阶段后,正从中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强刺激”加剧了制造业产能过剩,延缓了日美贸易再平衡进程。故资产泡沫破灭后,美国继续施压日元汇率升值,1995年兑美元一度升至80比1(见图6)。 图9:日本通胀及股票价格走势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局;WIND;中银证券 图10:日本城市土地价格指数(单位:2010年3月末=100)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局;WIND;中银证券 打铁还需自身硬:经济金融体系健康 正如关于最优汇率选择的国际共识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一种汇率选择适合所有国家以及一个国家所有时期。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汇率灵活并非包治百病,汇率超调是浮动汇率的痼疾。并且,汇率超调很难指望依靠市场自发调整,而往往由于顺周期的羊群效应,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汇率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器”作用意味着,好的经济体有可能要承受更多的资本流入和本币升值压力。在此过程中,汇率逐渐形成高估,一些经济金融的脆弱性如产业空心化、资产泡沫化、货币错配等也会逐步积聚,这埋下了未来资本流向逆转的隐患。所以,才有“资本流动冲击不仅惩罚失败者,也惩罚成功者”之说。 只有经济金融体系健康,才能充分享受汇率灵活性带来的好处。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研究采取一揽子措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韧性,延长我国的战略机遇期,虽不能消除所有风险,却有助于防患未然。 本文原发于原子智库-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