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5日开始,美国得克萨斯州(以下简称:美国得州)遭受百年未遇的极寒风暴侵袭。在供电、供暖、交通等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山河智能美国子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保障了美国区域的产品组装发货。 极端天气造成当地多家工厂停工、交通瘫痪、超市关门,美国得州数百万居民面临大面积断水断电的困境。山河智能美国子公司面对寒冷天气以及随时停电的可能,全力确保产品组装和交付。2月15日,山河智能美国子公司员工顺利完成SWE155F等设备的组装、调试工作。2月17日,山河智能美国子公司如期向纽约州成功交付设备,其专业程度和反应速度在美国得州暴雪困境中得到美国客户的高度认可。 在山河智能美国子公司的安装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工作(供图:山河智能) 2月18日,山河智能美国子公司总经理蔡谦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今天,我们又向纽约州发送了新设备,以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周会,制订了下一步工作计划。二月份,我们的销售情况不错,为了抢抓疫苗复苏带来的商机,我们想方设法抗击暴雪,保证不停工不停产。” 蔡谦点赞山河智能美国子公司的全体员工:“我们每个员工都是好样的,也都是了不起的。大家在停电、断网、断水、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坚持工作。这一周的工作条件确实很难,可能下一周还会遇到后续难题,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克服,保证工作的有序进行!”
日前,美国财政部披露了最新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本文拟据此粗略分析过去四年(2017~2020年)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变动情况。 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总额增加但占比下降 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20年末,外资持有美债7.07万亿美元,较2016年末增加了1.07万亿美元,增长17.8%;美国未偿国债总额27.75万亿美元,较2016年末新增7.77万亿美元,增长38.9%。由于外资增持美债的速度跟不上美国政府赤字膨胀、美债发行扩张的步伐,到2020年末,外资持有美债占比为25.5%,较四年前下降了4.6个百分点(见图1)。 公平地讲,这不能全归咎于特朗普政府。新世纪以来,小布什的两个任期(2001~2004年和2005~2008年)和奥巴马的第一任期(2009~2012年),外资持有美债占比持续上升。但到了奥巴马的第二任期(2013~2016年),外资持有美债余额增加9984亿美元,占比却回落了3.9个百分点(见图2)。而且,2015和2016年两年外资持有美债余额持续下降(见图1)。这部分反映了“8·11”汇改之初中国遭遇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储备下降的后果。不过,剔除中国因素后,外资持有美债占比在奥巴马第二任期内仍下降了1.7个百分点,贡献了同期总降幅的45.0%;在特朗普政府时期进一步下降了3.1个百分点,贡献了同期总降幅的68.5%(见图2)。 美联储接手了外国投资者退出的美债市场份额。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美联储实施了包括量化宽松和无限量宽在内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扩大资产购买。在美债市场上,2013至2016年美联储持有占比上升了2.2个百分点,2017至2020年再提高了4.6个百分点,其中仅2020年一年就提高了6.9个百分点。到2020年末,美联储持有美债4.69万亿美元,较上年末翻了一番,净增2.36万亿美元,相当于同期美债新增额的51.9%(外国投资者仅买走了新增美债的5.1%)(见图3)。 中国持有美债占比有所回落但并非因为主动减持 作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持有国,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债的动向一直备受关注。过去四年是中美关系最为困难的时期,令市场对此关注度进一步提高。2020年12月份,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华尔街日报》刊文直言,将合法的中国公司从美国交易所除名会带来严重且被低估的风险。这么做选错了时机,在美国背负巨额债务急需中国购入美元之际却将中国赶走了。我们只能希望中国没有反思自己持有美国国债的决定是否明智。 据美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20年末,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债1.07万亿美元,较2016年末增加139亿美元;在外资持有美债中,中国持有占比为15.2%,较2016年末回落了2.5个百分点。过去48个月中,中国有27个月为净减持美债。尽管如此,但总体仍是净增持,美债仍是中国对外金融资产配置的重要标的(见图4)。 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债占比下降,更多是因为美债发行量过大、中资持有被稀释造成的被动减持,同时也反映了“8·11”汇改以来中国央行逐渐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干预的结果。故如前所述,奥巴马第二任期,中国因素贡献了外国投资者美债持有占比下降的1/2以上,但到特朗普政府时期,中国因素的贡献率不到1/3(见图2)。 在美国财政部披露的持有美债的主要外国投资者中,过去四年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持有美债占比下降。类似中国情形的还有日本、瑞士、瑞典、爱尔兰、墨西哥和菲律宾等六国投资者,加上中国,合计净增持美债2391亿美元(见图5)。其中,日本持有美债余额增加1606亿美元,重新超过中国成为美债第一大外国投资者,但日本投资者持有占比较四年前回落了0.5个百分点。而且,过去48个月中,日本投资者也有25个月为净减持美债,仅较中国少2个月(见图4)。由此可见,关于中国持有美债短期波动的炒作不排除是有些人想多了。 当然,也有因为经济和/或非经济原因主动减持美债的。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土耳其、西班牙、巴西、智利、丹麦、马来西亚和加勒比国家等10个国家和地区,过去四年合计净减持美债1888亿美元(见图5)。其中,俄罗斯投资者在2013~2016年减持美债755亿美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减持800亿美元,其持有美债占比在下降1.5个百分点后进一步回落1.3个百分点,降至仅占0.1%,实现了清仓式减持。这既反映了当期俄罗斯遭遇的国际收支危机,也反映了地缘政治的影响。 将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减少解读为去美元化恐过于武断 最大的“瓜”就是将外资持有美债占比变动与全球美元外汇储备份额直接挂钩。但其实二者并没有简单的线性关系。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9月末,全球已披露币种构成的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余额6.94万亿美元,美元储备份额为60.5%,为1999年一季度以来最低,较2016年末回落了4.9个百分点,这与同期外资持有美债占比下降正相关。但2012年初至2016年末(奥巴马第二任期)全球美元储备份额上升了3.9个百分点,却与当期外资持有美债占比下降是负相关。再往前三个四年美国总统任期中,外资持有美债占比持续上升,全球美元储备份额却连续下降,也是负相关(见图2和图6)。 实际上,美国财政部披露的持有美债的外国投资者,除了外国央行,还包括外国民间部门,二者在同一时期的操作策略可能不尽一致。如过去四年,外国官方净卖出美国中长期国债8266亿美元,而外国民间净买入美国中长期国债1783亿美元(见图7)。 再者,外国政府部门(不限于外国央行)除了买国债以外,还可以买其他美国金融资产。如特朗普政府时期,外国政府净卖出美国证券3479亿美元,其中,净卖出美国中长期国债8266亿美元,但分别净买入美国政府机构债、企业债和股票4430亿、134亿和224亿美元(见图8)。后三种金融资产如果为外国央行购买,就被计入官方外汇储备。 如果仅由外资持有美债变动就评判美元国际地位变化,就需要更加强大的内心了。如特朗普政府时期,外国净买入美国证券8943亿美元,较奥巴马第二任期增长65.0%,其中,外国民间净买入美国证券1.24万亿美元,增长39.0%,外国政府净卖出美国证券3479亿美元,减少1.0%(见图9)。而衡量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贮藏功能,不仅要看官方使用美元投融资的情况,还要看民间使用的情况,切勿以偏概全。 注:本文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
2021年对于美国抗疫与经济复苏来说是个重要转折年。一方面,拜登顺利就任美国总统,民主党成功实现对国会两院的控制,同时主张积极财政的前美联储主席耶伦被确认为新一任财长,财政刺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拜登已提出规模为1.9万亿美元的额外财政刺激计划。另一方面,1月中旬以来美国疫苗接种速度也已明显加快,拜登抗疫更加积极。预期在财政刺激和疫苗铺开的背景下,2021年美国经济将大概率实现复苏,近期IMF已将21年美国经济增速预测由3.1%大幅上调至5.1%。 经济复苏趋势日渐明朗背景下,美国的通胀风险也值得关注。首先,此次美国应对疫情冲击的刺激措施已经使得其广义货币大幅增长,通胀的货币条件已经存在。其次,正如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一文中阐述,如果采取更广义的通胀度量方式,当前美国股价、房价等资产价格已经出现一定程度上涨,2020年标普500指数上涨16%,11月美国20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增长9%。 再次,金融市场的通胀预期亦明显抬升,反映债券市场通胀预期的TIPS通胀补偿指标升至2%左右,而铜、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 当前美国实体经济通胀水平回升有限,12月CPI同比1.6%,核心CPI同比1.4%,均低于疫情前水平和美联储通胀目标。展望未来,随着疫苗的铺开和经济的复苏,后期美国实体经济通胀将会快速回升吗?本文从供需缺口的角度,对后续美国通胀走势进行探讨。 ?需求端:疫情拐点与刺激政策有望带动需求加速回暖 “民主党横扫”背景下,美国财政刺激有望进一步加码,提振总需求。1月6日,民主党拿下佐治亚州2个参议员席位,由此最终实现在本轮总统和两院选举中的“民主党横扫”,后期美国经济政策决策过程将更加顺畅,美国继续加码财政刺激的可能性大增。在之前两轮大规模财政救济方案之外,此次拜登又提出1.9万亿美元的救济法案,并且市场和媒体普遍预期新一任美国政府还将实施额外的基建投资和新能源开支计划。 与此同时,新一届美国政府任命主张积极财政的耶伦作为美国财长,鉴于耶伦此前担任美联储主席及在货币政策制定方面的经验,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协调。由于财政支出直接作用于需求端,当前市场普遍预期财政刺激进一步加码将对美国总需求形成有力提振。 本轮美国广义货币大增形成巨大的潜在需求,也将随着疫苗的铺开而得到释放。本次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美国M2大幅上升,2020年12月美国M2余额同比增加4万亿美元至19.4万亿美元,同比增幅25.7%,增速为19世纪中叶以来最高水平。广义货币大增背后是居民和企业部门存款的增加,形成巨大的潜在名义需求。根据美国金融账户统计,2020年前三季美国居民和非营利组织的现金+存款类资产增加约2.25万亿美元,占同期美国M2增量的70.6%;非金融企业现金+存款类资产增加约9000亿美元,占同期美国M2增量的28.6%。 进一步,1月中旬以来,美国疫苗的接种进度开始加快,有望逐步带动前期积累的名义需求。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截至1月26日,联邦政府接种一剂疫苗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约6%。当前美国疫苗订购总量已达6亿剂,预计于今年夏季使疫苗基本覆盖全部人口。前期受疫情冲击,美国服务消费严重低于中长期趋势值,在居民收入和资产负债表健全的情况下,后期疫情逐步控制后服务消费有望实现补偿式增长;非耐用品商品消费有望延续恢复;耐用品消费因前期的需求释放和后续利率的反弹,可能出现小幅回落。与此同时,当前美国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库存水平均处于历史低位,后期补库需求也有利于美国总需求的回升。 ?供给端:美国生产有所好转,但短期内难以大幅扩张 当前美国工业生产和产能利用率正逐步回升,12月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同比恢复至-3.6%,工业产能利用率恢复至74.5%,但工业生产增速和产能利用率仍低于疫情前。随着疫苗的铺开,以及生产活动对疫情的适应性增强,美国生产端将朝疫情前的水平恢复。但整体来看,产能短期难言大幅扩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劳动供给端,当前美国失业率虽然较疫情最严重阶段快速下行,但永久性失业却在不断上升,制约生产恢复。另一方面,在资本供给端,大幅扩张现有产能的唯一方式是增加投资,但相比于投资对需求的即期一次性拉动,其对产能扩张的贡献往往是跨期分阶段的,短期内难以弥补供需缺口。 ?供需缺口、通胀预期、货币宽松多重因素下,关注美国通胀上行风险 2021年美国经济复苏仍将呈现“需求强、供给弱”的情况,需求端主要受前期积累的居民和企业存款、进一步的财政刺激带动,疫苗的铺开将为需求的释放提供条件,而生产端仍是朝疫情前的水平恢复,短期内难以大幅扩张。 而在持续的货币宽松下,美国的通胀预期已经出现抬升,体现在TIPS通胀补偿和大宗商品价格均有明显的上涨,供需缺口存在的背景下,通胀预期很容易自我实现。事实上,疫情后美国耐用品消费的强劲已经带动耐用品价格走强,美国进口的增加也带动进口价格指数上行。 此外,当前美国货币当局实施2%的平均通胀目标制,即在通胀阶段性超过2%的情况下,不立即收紧货币政策。在供需缺口、通胀预期、货币宽松等多重因素下,我们认为,美国通胀回升的趋势较为明确,后续仍需关注美国通胀上升过快的风险。 作者 沈建光: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汪导国:京东科技集团研究院宏观研究员
据路透中文网消息,美国参议员Ron Wyden办公室周一说,美国财政部数十个电邮帐户遭黑客攻击。 报道介绍,Wyden办公室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说,美国参议院财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被告知,对财政部的黑客攻击似乎是一个重大事件,“其完全深度尚不清楚。” 报道透露,作为该委员会最资深的民主党人,Wyden表示,微软通知该机构,数十个电子邮件帐户已被入侵,黑客还渗透了美国财政部部门办公室的系统,财政部最高级别官员都属于这个办公室。“财政部仍然不知道黑客采取的所有行动,或者确切地知道什么信息被盗,”声明说,尽管它补充说,美国国税局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该局被侵入或纳税人数据受到影响。 报道称,Wyden的声明显然比财长努钦的论调悲观得多。努钦当日稍早向CNBC表示,“好消息是没有造成损害,也没有见到大量资料遭到错置。”“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全盘掌控,”他说道。美国财政部拒绝就努钦的讲话做出补充,同时也没有立即对有关Wyden声明的置评请求做出回覆。 报道还称,Wyden的一名幕僚表示,黑客在控制了财政部单一登入(single sign on/SSO)的加密密钥之后,就能进入由微软托管的财政部官员邮件匣;单一登入为许多组织机构所使用,员工只要单一帐号名称及密码就能够进入多种服务。该名幕僚援引财政部官员谈话指出,努钦的收件匣并未受到影响。微软并未立即回覆置评请求。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上周末参加了关于流动性的讨论会,由于股市出现了调整,而央行又在节前采取了不同寻常的举动:回笼货币而非投放货币。于是市场都在担心货币政策会否转向问题,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是既成事实,稳健仍是总基调,但我国的存量货币规模已经非常庞大,边际收紧对存量的影响不大,换言之,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有限。比较中美之间的货币宽松模式,发现差异巨大,尽管美联储天量扩表,但其创造的货币规模却远不如中国。 1 流动性拐点已现——社融减速符合预期 对流动性边际收紧或社融、信贷的增速拐点出现等方面,已经没有什么好争议的。降准降息都发生在去年上半年,去年的7月份以后,债券价格开始下跌,紧信用早已成为事实。而去年12月份的金融数据明显低于预期,就预示着今年的信贷增速、社融增速乃至M2增速都将比2020年下降。 从1月份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看,边际收紧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上周央行没有预期的去释放流动性,往年的话,都会通过14天逆回购,或者通过MLF等方式来释放流动性。因为每逢春节前都是大家要用钱的时候,再加上缴税因素使得流动性收紧。 央行如此操作,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12月份银行间的流动性过于宽松。另一原因则可能它想调整市场的预期。因为,一月下旬以前,不仅股市大幅上涨,而部分城市如上海楼市也大幅上涨,大量热钱去抢购楼盘。这种背景之下,通过货币的回笼来表明央行的态度。 易纲行长表态说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化,这个话肯定是对的,但市场理解的货币政策松紧往往是相对或边际概念,即相对于去年上半年降准降息的举措,今年则完全不同。这与疫情得以控制,整体流动性相对宽松,或预期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同比大幅增长有关。 故2021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有所转向,而且这种转向在去年的年末的时候已经形成一致预期了。如今年的信贷或社融增速肯定要比去年有所回落,虽然去年的名义GDP增速约为3%,对应10%的M2增速肯定是足够宽松了,但主要是为了应对疫情。今年估计M2增速会回落到9%左右, 但这一增速还是属于不低的增速。 因此,货币边际收紧合乎逻辑,不过选择当下这一时间窗口上,更多为了提示人们对楼市和股市的强烈上涨预期要降温,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如多个城市实际上已经上调了房贷利率,相当于结构性加息。一线城市银行,均暂缓按揭贷款,严控购房贷款,像上海、深圳都出现了相应的政策,广州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更是率先上调了贷款利率,在LPR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结构性的加息,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全国楼市也非常及时地降温了。 2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加息可能性不大 今年的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因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加灵活和具有时效性,它往往采取相机抉择的方式。刚刚公布的1月份PMI数据显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指数双双回落,供给端和需求端指数也均回落,说明疫情原因导致往年的春节效应要大打折扣,这将下调今年GDP高增长预期。若经济真的不及预期,则货币政策还是要做出宽松反应,故对货币政策的边际调整不要担心,总体看都是以稳健作为主基调。 今年通胀压力估计不大,从过往一些年份看,年初或者上一年的年末,市场人士都习惯于把通胀预期提得比较高,反映了大家对于货币持续超发的担忧。无论是欧洲、美国、日本还是中国,去年的M2都大幅度的上升,于是通胀都提升了。但历年的实际通胀都要比大家预期的低,无论是CPI还是PPI。 如果今年通胀压力不大,则加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尽管结构性加息如提高房贷利率可能会有,但也不排除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降,商品房销售面积可能会出现负增长,这种背景下房贷利率还有可能再下调。 从过去两年看,不论股市还是楼市,上涨都是结构性的,去年近一半股票甚至出现下跌,且大部分地区楼市的涨幅并不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去年平均涨幅5%左右,远低于美国14%的涨幅和英国7%的涨幅,所以都局部性的过热,而不是全面过热。鉴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而楼市、股市上涨都是结构性的,对于这种结构性上涨采取总量收紧政策,显然是不明智的。因此就没有必要也不值得采取加息举措。 利率应维持稳定的另一个因素是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政策应该把利率和汇率政策系统考虑,如果人民币还有升值压力的话,利率上调的难度会比较大。汇率上升主要原因还是美元走弱,美元走弱有它自身的周期的因素,即美国经济走下坡路了,再加上拜登上台还会继续执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故美元指数可能还会继续走弱。 在全球经济经历这轮疫情之后,还将继续减速,发达经济体先后都会进入负利率时代,估计中国经济到2022年,增速仍然会回落的5%左右,这就注定了货币政策难有收紧的时间。 3 美元洪水滔天了吗——兼谈中美宽松模式差异 记得五年前,我和前同事王晓东深度探讨央行“稳健货币政策背后的中国式宽松”。王晓东发现,美国的QE是央行驱动 中国是信贷驱动。 例如,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可谓是不遗余力,美联储的总资产规模从08年8月末的(雷曼倒闭前夜)约0.9万亿美元,急剧膨胀至2015年末的4.5万亿美元。而相对于央行资产负债表高达400%的扩张,美国的货币供应量(M2)同期仅增长了60%(从7.7万亿美元至12.3万亿美元)。 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远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乏力,同期增幅仅20%多(大致是年均增幅3%)。显然,在经济面临诸多困境之际,美国的商业银行作为极其谨慎:另一个或许更有意义的数据是,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增幅竟然是760%。 此次美联储的宽松模式也不例外。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美国于2020年3月重回零利率,并重启了QE措施,尤其是此后实行了无限QE模式。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来看,2020年美联储总资产由2019年末的4.2万亿美元飙升至7.4万亿美元,扩表了3.2万亿美元,增幅高达76.8%。 而同期美国货币供应量(M2)仅增长了25.4%,增加了3.9万亿美元,尽管这一增幅创了历史新高;美国商业银行信贷仅增长9.0%,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竟增长了86.4%。可见,尽管美联储放了很多水,但美国的商业银行把这些货币中的很大一部分存放起来,并没有用于放贷。 无独有偶,欧洲和日本的宽松也同样由央行驱动。2020年欧央行总资产增长49.5%,扩表2.3万亿欧元,折合美元3.3万亿美元;而同期,欧元区货币供应量(M2)仅增长11.0%,银行信贷也仅增长9.4%。2020年日央行总资产增长22.6%,扩表129.5万亿日本,折合美元1.5万亿美元;同期,日本货币供应量(M2)仅增长9.2%,银行信贷也仅增长5.9%。 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稳健货币政策下的“中国式宽松”是信贷驱动。与海外央行大放水不同的是,我国央行扩表则比较收敛,2020年人民银行总资产仅较2019年增加了1.7万亿元,折合美元0.6万亿美元,增速4.5%,增幅远不及美联储、欧央行和日央行。那么,我国没有实行量化宽松吗?其实不然,我国宽松不是主要由央行驱动,而是由商业银行信贷驱动。当然央行也起到重要作用,如降准,表面看是央行缩表,实际上是向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 信贷规模的大幅扩张,也带来了银行总资产的膨胀。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为62.4万亿元,到2020年末,达到了312.7万亿元,增长了整整4倍。 2020年我国M2较2019年增加了20万亿元,折合美元5.1万亿美元,增速升至10.1%,远高于央行总资产的增速4.5%。而货币供应量的大幅上升,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高达12.8%,增加了19.6万亿元至172.7万亿元。2009年的特征也是如此,09年央行总资产仅增长9.9%,而同期M2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增长了28.4%和31.7%。 拉长时间看,央行的总资产规模从2008年8月末的20万亿元,扩张至2020年末的39万亿,增长不足1倍。而同期的货币供应量(M2)却从45万亿元大举扩张至2020年末的218.7万亿,增长3.9倍。 如今,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高达33.5万亿美元,略少于美国加欧盟之和36.3万亿美元。 可见,美联储在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虽然扩表,当经济好转之后,也采取了缩表举措。如今再次扩表,主要是为财政赤字买单,即财政赤字货币化(依据MMT)。并没有产生与此相对应的、非常强烈的货币乘数效应。 而我国名义上没有实施量化宽松(这也是央行从未认为货币超发的理由),但商业银行在“窗口指导”下却在大量放贷,这主要是自2009年以来,一直坚定不移地实施稳增长政策,进行巨额投资;同时,作为土地财政重要源泉的房地产业持续繁荣,土地的不断增值也创造出巨量货币。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先后进入了存量经济时代,存量博弈的结果就是分化,即所谓的K型经济。美联储的空前大扩表,实际上主要是支持美国财政举债补贴给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尤其是大量补贴给居民部门。虽然此举不能让2020年美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但毕竟让代表消费的零售与食品服务销售额有3%的名义增长,而我国去年社会零售消费却是负增长。 在和平环境下全球货币泛滥,并没有导致高通胀,这是因为和平环境足以让全球产能大幅提升,但在收入分化背景下,中低收入群体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于是供给相对过剩。而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占比却大幅上升,他们消费倾向低而金融投资动力足,从而助推资产价格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被认为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对此,我们认为靠MMT来拯救经济或缩小收入差距属于异想天开。货币泛滥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对低收入者的掠夺,尽管短期可以缓解流动性压力,但解决经济结构扭曲和分化的难题,不能靠货币体量的不断扩张。 从过去10年看,我们的M2增速显然比2000-2010年的增速放缓,这是因为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了。但过大的货币规模必然会导致资产泡沫,如今全球性的资产泡沫均已十分明显,但泡沫化的水平则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似乎与M2/GDP存在一定相关性。 如中国的M2/GDP已经从十年前的1.8倍,上升到现在的2.1倍,美国则从0.7倍上升到0.9倍,这似乎可以用来解释资产泡沫的持续上升的原因。而中国的住宅租售比估计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即中国约2%,美国4%,,是否说明货币的相对规模对资产定价也会带来一定影响?这或许意味着,只要稳健货币政策不变,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能守住,则无论是权益资产还是房地产的估值水平很难下移。 风险提示:疫苗进度不及预期,中美贸易,经济下行,疫情发酵,政策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