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新能源汽车下乡云南站活动启动仪式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北汽昆明分公司、东风云汽、雷诺江铃集团、长安新能源、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参加了本次活动。图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市民在现场参观。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摄 日前,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促进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更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相较于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的《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此次《通知》促消费的范围更广,但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仍是重点。 “主要是由于汽车消费的额度高,与民生关系紧密,并且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年初发布文件有利于抓住全年消费高峰期,为实现2021年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目标打下好基础。 《通知》指出,鼓励有关城市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改善汽车使用条件,加强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建设,鼓励充电桩运营企业适当下调充电服务费等。 洪涛认为,限购是地方的行政法规,实际上影响了消费者自由选购的权益。通过鼓励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给予汽车产业一定的发展空间,也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由“堵”到“疏”的转变,体现出我国汽车消费管理从“购买”向“使用”的转变。 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成为今年我国促进汽车消费的重要内容。车好多集团创始人兼CEO杨浩涌告诉记者,2020年,车好多集团旗下的毛豆新车借助汽车新零售模式对我国下沉市场进行挖掘,举办近10场汽车下乡活动,有效促进了汽车消费。有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由中汽协组织开展的汽车下乡活动,累计销售汽车18万辆,效果超出预期。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 改善汽车使用条件是此次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重要保障。洪涛表示,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停车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抑制消费者购车的主要因素。政策提出的在保障城市生态和安全的条件下,经科学论证,可合理利用公园、绿地等场所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利用闲置厂房、楼宇建设立体停车场,不仅能拉动汽车消费,而且对餐饮、休闲消费都有带动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总结2020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经验时也表示,帮助农村地区构建包括充电、维保等在内的良好使用环境是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收获,也是新能源汽车能在农村地区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因素。 2020年,汽车市场在各地政策刺激以及各方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筑底和调整,产销规模稳定而价格触底。2021年,随着汽车促消费政策效果的显现,国内汽车市场将加快复苏,消费需求有望持续扩大。(本报记者 刘 瑾)
12月10日,在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为扩大汽车消费,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即将开展。 在促进商品消费方面,将着力推动扩大重点商品的消费。比如,鼓励相关地区优化汽车限购措施,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健全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发展汽车养护、维修、保险、租赁等汽车后市场,畅通新车、二手车、报废汽车的流通循环。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给予补贴;鼓励发展“互联网+废旧物资回收”新模式,促进家电家具等更新换代。 为摆脱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我国多次出台举措提振消费。就在11月26日,商务部召开了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推进现场会,就强调要加速商品和服务消费潜力释放,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提振家电家具消费,扩大进口商品消费,促进餐饮消费,创新开展消费促进活动。 为什么扩大汽车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举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因为汽车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很大。“汽车产业链条占整个消费的比重都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时候把汽车作为一个拉动消费的入口。” 汽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消费品,汽车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10%左右。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1万亿元,汽车就占了接近4万亿元。 目前,我国汽车产销量都已展现回暖态势。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4.3%,增速较上月加快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汽车消费持续回升,零售额同比增12%,连续4个月两位数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10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5.2万辆和257.3万辆,环比分别增长0.9%和0.1%,同比分别增长11%和12.5%。截至11月,汽车产销已连续7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增速已连续6个月保持在10%以上。 在盘和林看来,一二线城市的汽车消费增长空间不大。“现在一二线城市受制于交通出勤拥堵等各方面城市病,加上这些城市汽车保有量比较高,所以汽车消费的整个增长空间是有限的。广大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乡村,消费力已经提升上来,可以购买几万或者十几万元的汽车。”盘和林说,“同时,我们的旧车实际上是比较多的,现在已经基本上进入存量阶段了,因此要扩大汽车消费就要从以旧换新的角度入手。” 今年11月,国家特别对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和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作出了战略部署,其中为了促进汽车市场消费,开启了新一轮的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 在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加强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建设。 据了解,今年7月以来,工信部就先后发布了三批新能源汽车下乡企业和车型目录,共有24家车企的61款车型。上汽通用五菱日前宣布,在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期间,其旗下新能源汽车产品累计销量已突破10万辆。
摘要 【中泰证券李迅雷:汽车消费为何高增长?会持续多久?】我国汽车消费快速恢复。今年4月以来,我国汽车零售额快速回升,同比增速持续高于消费整体增速,并且这种状况还在延续,10月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速为1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仅为4.3%。在主要可选商品中,汽车消费恢复也是比较靠前的。1-10月汽车零售同比增速为-4.5%,仅次于通讯器材的7.3%,建筑装潢、家用电器等均落后于汽车。 今年我国汽车消费强劲恢复,不仅快于其它类别消费,在主要经济体中恢复也很靠前,背后原因是什么?未来汽车消费是否还会持续高增长?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我国汽车消费持续走高。从今年4月以来,汽车零售额快速回升,同比增速持续高于消费整体增速,这种状况还在延续。在主要可选商品中,汽车恢复是比较靠前的。并且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汽车销售恢复情况也位居前列。而汽车消费的快速恢复,也带动了汽车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回暖。 2、背后原因何在?回顾今年宏观背景,特殊之处无外乎两点,其一是疫情,其二是政策宽松。疫情导致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可能对汽车销售有一定支撑。各地道路拥堵情况快速恢复,但地铁出行普遍恢复较慢。政策宽松对促进汽车消费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历史数据来看,M2增速领先汽车零售额增速3个月左右。而货币流向通常是不均匀的,往往最先流向加杠杆能力较强的高收入群体。因此我们也会看到,今年豪华车销量比乘用车销量增长更快。除了疫情和货币宽松之外,新能源车的崛起对汽车销售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3、高增长持续多久?我们利用201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即使把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考虑在内,汽车产业占总增加值的比重也仅为3.9%,对经济整体的带动作用比较有限。因此汽车消费若能持续走高,更多反映的是整体需求扩张的结果。回顾历史数据我们就会发现,汽车消费其实是顺周期的。只有当经济周期整体上行,居民加杠杆意愿增强时,汽车消费才会出现持续的回暖。这也决定了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更多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效果。那么整体来看,短期汽车消费仍会延续高增长,若假设经济修复结束后向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靠拢,那么汽车消费回暖的持续性或许不会很强。超预期的因素可能来自于收入分配改革措施的落地,以及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改善。 汽车消费持续走高 我国汽车消费快速恢复。今年4月以来,我国汽车零售额快速回升,同比增速持续高于消费整体增速,并且这种状况还在延续,10月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速为1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仅为4.3%。在主要可选商品中,汽车消费恢复也是比较靠前的。1-10月汽车零售同比增速为-4.5%,仅次于通讯器材的7.3%,建筑装潢、家用电器等均落后于汽车。 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汽车销售恢复情况也位居前列。根据bloomberg统计的数据,我国汽车销量1-10月累计增速达到-4.7%,远高于美国的-17%,日本的-14.7%。 而汽车消费的快速恢复,也带动了汽车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回暖。10月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4.7%,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则达到6.6%,均大幅高于工业企业整体情况。除了汽车本行业之外,与汽车相关的产业也有明显的回暖,比如半钢胎开工率受汽车产业的带动,7月以来持续回升,10月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7%。 背后原因何在? 为何汽车消费会在本轮消费复苏中有如此强劲的表现呢?回顾今年宏观背景,特殊之处无外乎两点,其一是疫情,其二是政策宽松。汽车消费明显回暖是否与这两点因素有关呢? 疫情导致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可能对汽车销售有一定支撑。虽然我国疫情最早得到防控,但居民对疫情仍然存在一定的忌惮心理,这点从餐饮消费持续偏低可以看出。 而在全面复工的情况下,相比于公共交通出行而言,居民更加愿意选择相对安全的驾车出行。我们确实也看到,各地道路拥堵情况快速恢复,但地铁出行普遍恢复较慢。比如一线城市道路拥堵从5月就已经同比转正,而地铁客流目前仅在9成左右。 政策宽松对促进汽车消费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货币宽松往往能够对汽车消费起到促进作用,从历史数据来看,M2增速领先汽车零售额增速3个月左右。 而货币流向通常是不均匀的,往往最先流向加杠杆能力较强的高收入群体。因此们也会看到,今年豪华车销量比乘用车销量增长更快,5月份以来豪华车销量保持在25%以上,远高于乘用车销量。 除了疫情和货币宽松之外,新能源车的崛起对汽车销售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19年新能源车销量占乘用车的5%左右,今年这一比例持续上升,10月达到了6.7%。如果我们简单将豪华车从乘用车销量中剔除,那么10月乘用车销量增速从8%降至6%,再进一步将新能源车也剔除,那么乘用车销量增速降至1.7% 高增长持续多久? 上述因素短期内仍会对汽车消费形成支撑,而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货币政策的常态化回归,上述因素可能会有所减弱,但同时又叠加刺激汽车消费政策的落地。在众多因素影响下,汽车产业会持续回暖吗?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汽车产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比较有限。利用2017年投入产出表,我们对汽车产业对经济整体的影响进行测算,汽车整车以及零配件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例仅为2%左右,即使把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考虑在内,占总增加值的比重也仅为3.9%。相比之下,房地产和建筑增加值占比达到13.8%,把对其他产业拉动考虑在内则达到22%。汽车产业占国民经济的体量并不大,对经济整体的带动作用可能有限。 也由于汽车产业对整体经济带动作用有限,因此汽车消费若能持续走高,更多反映的是整体需求扩张的结果。回顾历史数据我们就会发现,汽车消费其实是顺周期的。汽车零售额增速不仅与发电量增速高度相关,与居民贷款增速也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经济周期整体上行,居民加杠杆意愿增强,需求整体持续扩张的时候,汽车消费才会出现持续的回暖。 因此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更多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效果。我国过去曾有过两轮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分别是09年初-10年底,15年底-17年底。两轮政策落地初期,地产销售也处于持续回暖阶段,需求整体扩张,此时汽车刺激效果较好,汽车消费快速上行。而随着地产销售下滑,需求整体回落,即使补贴政策有所延长,汽车消费也会快速回落。 整体来看,短期汽车消费仍会延续高增长,若假设经济修复结束后向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靠拢,那么汽车消费回暖的持续性或许不会很强。超预期的因素可能来自于收入分配改革措施的落地,以及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改善。 风险提示:疫情发酵;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明显改善,尤其是汽车等产品消费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而汽车消费的日趋升级成为推动今年汽车市场快速回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能源、智能化等成为人们购车的新需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20年9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4万辆和256.5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9.1%和17.4%,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2.8%。截至本月,汽车产销已连续6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已连续五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表现颇为亮眼。今年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万辆和13.8万辆,刷新了9月历史纪录,同比分别增长48.0%和67.7%。 除了各地促汽车消费政策等因素外,汽车消费升级也成为推进汽车市场持续向上的一个重要动力。由于疫情的出现,汽车市场受到了很大影响。但在整体汽车市场下行的同时,国内豪华车、高端车市场却显现出逆势上扬的态势,成为疫情影响下最先回暖的细分市场,基本每个月增速都保持在两位数。 在汽车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各大汽车企业也在密集推出各自的高端汽车产品和品牌。尤其是各大汽车企业都加大了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投入力度,密集推出了一批新产品和新技术,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而这也成为推动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回暖的重要动力。 为迎合汽车消费升级的趋势,众多地方政府还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江苏省近日发布了促汽车消费的意见,提出从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汽车等8个方面促进汽车消费升级。包括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范围,将原定2020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加大城市充电设施和新能源停车位建设力度,鼓励制定新能源汽车免费停车优惠政策;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汽车,提高报废老旧汽车补助标准,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更新等。湖北省也发布了12条促汽车消费措施,包括加大对消费者购车补贴力度、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财税支持政策等。 专家表示,目前,汽车市场的回暖程度超过了之前的预期,高端产品、新能源汽车等增长迅速,成为推动市场提升的重要动力。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支持政策、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不断改善,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潜力很大。但与此同时,众多跨国企业也开始在新能源产品发力,2020年众多国际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始密集进入中国,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国内汽车企业要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基础设施建设,把握消费升级的机遇,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