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5月底引入京东作为战略投资方之后,国美与京东之间的合作在8月10日再度升级。当日,两家零售巨头和数家行业品牌厂商签署了300亿元联合采购计划。 据悉,300亿元的采购计划将涵盖电视、冰洗、空调、厨卫、小家电、手机和电脑数码产品7大品类。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今年以来,由零售平台发起的最大规模家电和消费电子行业采购。 “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合作产生的协同性。”国美零售总裁王俊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的协议是我们联合采购的第一期目标,我们充分地相信通过联合采购,能够增强双方在标准化产品上的竞争力。” 聚焦效率提升与消费升级 据悉,联合采购的商品方向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标准化的产品,另一类则是围绕用户消费升级的高端新品。 联合采购对于标准化商品品类带来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供应链上。“国美和京东的采购,在国内的供应链规模上应该是最大的。”王俊洲表示,“而对供应链的理解上,比较初级的是规模,终级的就是效率,谁能够在竞争中取胜取决于供应链效率有多高。” 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之下,例如电视、冰箱和手机等标准化产品,在各个平台的价格差距并不大。但是,在采购规模得到提升的情况下,采购价格将明显降低,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最终达到一个更具备竞争力的价格。 “无论在供应链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是效率低就会造成成本升高,最终这个钱会叠加到用户身上。”王俊洲说,“以现在市场的透明化程度,没谁有能力销售更高价格的产品。” 而围绕用户消费升级的品类上,今年则出现了一些新的机会。 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国家电销售遭受了重大挫折。第一季度我国家电市场整体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8%,整个上半年下降超过14%。 但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京东上除菌消毒的小家电销售增长明显,同时带动具有保鲜抑菌的冰箱、高温煮洗功能的洗衣机等大家电产品的增长。此外烹饪类、清洁类的小家电销量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家电销售需要大量的试用、安装和售后服务,因为疫情期间的隔离措施才导致家电销量下降。”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告诉记者,“但同时,宅家时间增加意味着家电使用频率更高,更换高品质家电的需求也被激发出来,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愈发凸显,企业也做好了应对的措施,下半年家电销售也将会有更高的增长。” 记者了解到,在国美与京东签署的采购协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客单价更高的高端新品家电。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闫小兵表示,疫情促进了家电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消费的升级,让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商业模式变得更加重要。 两巨头优势互补 作为国美与京东合作的第二阶段——联合采购,则承担了双方在家电品类之上更大的野心。“从绝对量上来看,300亿其实不算是很大的规模。”庄帅表示,“但短短两个月时间,国美和京东就在理顺内部流程的情况下,和十几家国内国际品牌厂商达成了合作,足以说明双方的协同效率以及合作意愿。” 同时,联合采购协议的达成也在侧面体现出了二者在国内家电销售渠道上的影响力。采购这一行为意味着,京东国美需要承担家电仓储销售的成本与压力,双方依据过往的销售数据和对未来的判断决定了目前的采购规模。 5月28日,中国家电连锁零售巨头国美零售宣布与京东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公告显示,国美向京东发行1亿美元可换股债券,假设悉数行使转换权,京东将持有国美扩大后的已发行股本约2.80%。 其中,供应链优势互补是国美引入京东战略投资的重要原因。根据协议,国美将“家·生活”供应链、中大件物流仓储配送、服务体系、全国2600多家门店等“零售新基建”接入京东平台。 同时,双方达成了联合采购方面的合作,国美和京东将成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家电采购联盟;此外,双方在物流和服务层面也将展开系统性合作,国美旗下安迅物流将为京东提供大家电送装解决方案。 在双方合作达成的两个月内,国美与京东在系统上进行了对接,整个业务增长的速度较快,前两个月的月销量达到了三亿至四亿元。“我们希望在三到五个月的时候,年底之前达到月销10亿元的目标。”王俊洲表示。 同时,在京东物流的支撑下,国美得以在自己的平台上销售京东的非家电产品,在国美进行的全国巡回直播中,不少商品都可以实现“次日达”,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双方的合作其实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也达成了我们的目标。”王俊洲说,“国美和京东现在可以利用国内最大的供应链和采购平台,有规模支撑和数据支撑更精准把握家电的消费趋势,在明年会继续扩大联合采购的规模。”
南京8月5日电3日,国内领先的工程机械设备服务平台――众能联合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C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央企背景的国家电投产业基金投资,资金将用于对工程设备行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服务网络建设和人才引进,以助推公司长期持续高速发展。 “眼下,在国家倡导的新基建背景下,工程机械租赁将迎来井喷期,工程机械设备领域发展潜力巨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国家电投产业基金与众能联合的强强联合,代表着国家资本看好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互联网的巨大蓝海市场,也是对众能联合在当前市场领导地位的充分认可。此次合作,是众能联合重塑产业形态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意味着工程设备行业发展的全新阶段。 从全球来看,全球第一大工程设备租赁公司美国联合租赁在北美有超过1000家门店,运营千种品类,资产达到千亿规模,市值已超百亿美金。对标美国,从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预判,中国工程机械设备的产业规模将会是美国的2.5倍。截止到2019年,中国工程机械设备主要品种保有量已经达886万台,资产规模突破3万亿元,其中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市场规模近7000亿元,并且继续保持年10%的增长。 中电投融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钟志成表示,基于对工程设备的理解,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方面,国家电投和众能联合走在了一起,背负新能源改造重构之使命。众能联合轻重结合,打开边界,不局限于租赁,不局限于AWP品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我们不与同行成为对手,我们做客户的管家。 众能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杨天利表示,作为一家以数字驱动运营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众能联合持续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通过4年多的高空设备的深耕,构建了完善的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客户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链路的线上闭环交易IT系统,构建了行业领先优势的同时,资产运营效率稳中有升。并在最近三年保持稳定的规模化盈利,未来将择机登陆资本市场。 截至目前,众能联合已建设覆盖全国25个省、4个直辖市、300个地级市和1200个区县的服务网络,累计服务超过30000家客户。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能联合参与武汉雷神山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和郑州小汤山医院等建设,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为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疫情之后,众能联合快速恢复生产,上半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0%,再创新高。(完)
航空股尾盘拉升,此前消息称共和党支持250亿新资援助;美国航空集团涨8.73%,联合大陆航空涨4.77%,西南航空涨4.57%,达美航空涨3.63%。
联合光电5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与华为有关于视讯镜头方面的合作。
题:《薛洪言:央行专项调研联合贷款 释放了什么信号?》 作者 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一则《关于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调查的紧急通知》引发市场关注。 7月17日,银保监会刚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联合贷款基本监管规则。此次央行摸底调查,要求银行填报“余额”“加权利率”“不良率”等关键信息,不免引人发问,央行此举,到底是为了什么? 联合贷款的争议 从好的一面说,联合贷款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让金融科技惠及更多借款人,也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互联网转型的拐杖。 但同时,监管又担心一些银行产生依赖心理,风控流于形式,最终蜕化为资金管道。 正是基于这种普遍的担心,早期网传版本的联合贷款监管规则征求意见稿中(2018年11月),除明确强调银行“不得将风控等核心环节外包”外,还就地方性银行的跨区域贷款业务设定比例要求(向外省客户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互联网贷款总余额的20%),对联合贷款业务的占比也做了上限规定(作为客户推荐方的商业银行全部联合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互联网贷款余额的50%;接受客户推荐的商业银行全部联合贷款不得超过全部互联网贷款余额的30%)。 不过,经过多轮次征求意见后,在今年7月的正式发文中,上述定量的比例限制统统取消了,而是将权限下放给银行,要求银行对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总额纳入限额管理,并对单笔贷款出资比例实行区间管理。 办法公布后的答记者问中,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明确表态办法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趋势,抛弃一刀切的简单监管思路,原则导向为主,并预留监管政策空间。” 但市场信心似乎仍有不足,一有风吹草动,就以为“一刀切”要来了。 “一刀切”不会来 在规范引导联合贷款的同时,也要着力避免银行蜕化为资金管道,但为何“一刀切”的办法行不通呢? 比如2018年11月的版本,要求“接受客户推荐的商业银行全部联合贷款不得超过全部互联网贷款余额的30%”。 设定30%的上限,似乎万事大吉了,只有30%的比例,怎么折腾都不怕出问题。问题是,剩余的70%从哪里来呢?由于大多数银行缺乏自有流量,这70%只能靠助贷业务了。 结果就是,一家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三成联合贷款,七成助贷,接下来就不得不制定助贷业务管理规则了。 此时,助贷业务已经占比七成,再简单限定比例就行不通,只能出台一些精细化管理政策。 既然最后还是要出台精细化的管理政策,那为何不直接对联合贷款进行精细化管理呢?毕竟相比助贷,联合贷款发生于正规的持牌机构之间,更容易管理。 所以,类似30%的比例限制,只有在银行具备能撑起70%规模的自有流量时才行得通,否则,只是把银行从联合贷款推到助贷上去,没有本质的区别。 问题恰恰在于,大多数银行缺乏自有流量,银行通过联合贷款也非能从外部平台获得大量新用户。所以,除非全面禁止互联网贷款,否则人为设定30%或50%的联合贷款比例限制并没有意义。 所以,正式发文取消具体的比例要求,更多的是一种实事求是,为这种新型业务、为银行留出发展空间。 监管从来不是欲擒故纵的游戏,而是在客观现实的约束下寻找最优解。在互联网联合贷款上,监管政策既为新兴业务留足了空间,也抓住了联合贷款风险管理的要害,可以说前瞻性、包容性、透彻性都兼顾到了。 监管的关切 此次央行调研,重点关注“余额”“加权利率”“不良率”等数据。 看到这几个指标,多数人会担心监管是否又要出台收紧政策。毕竟,近些年居民杠杆率快速增长是事实,疫情之后消费贷款不良率攀升也是事实。 在我看来,监管更关注的应该是个人短期贷款余额的缩水问题。自2020年以来,金融机构个人短期贷款余额一度出现跳水式下降, 2020年2月末降至最低点13万亿元,较去年末缩水2.43万亿元,6月末回升至14.34万亿元,仍有较大缺口(详见附图)。 当前,无论是疫后经济恢复,还是新型国际贸易背景下的“经济内循环”建设,都需要消费拉动,各方的政策重心仍在促消费上面。 消费贷款余额的缩水是消费持续低迷的外在表征,促使消费贷款余额回升,也是促消费的重要手段。此刻,更没有对消费贷款踩刹车之理。 站在央行的视角,更多地是关注货币金融政策对于促消费的配合与拉动,此次摸底,不妨理解为评估消费贷款促消费还有多少潜力可挖。 不良率问题,也不会成为简单收紧的导火索。 从上市消费金融机构一季度财报看,拨备快速提升、利润缩水成为常态。疫情之下,逾期率和不良率快速提升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贷款余额缩水还会产生分母效应,让不良率看上去更高。 面对不良率攀升,单个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就是提高门槛、加大催收,结果就是所有机构竞相收紧贷款,导致行业贷款余额大幅缩水,借款人资金链更加紧张,不良率更高,陷入囚徒困境。 监管机构要做的,则是要实施逆周期管理,把银行从囚徒困境中解救出来。具体而言,就是禁止一刀切地收贷,鼓励银行对因疫情原因资金出现短期困难的借款人续贷,并允许缓报征信。 所以,此次央行对不良率的关切,释放的绝不是政策收紧的信号,恰恰可能是为了厘清问题,继而支持联合贷款发展。 互联网贷款,离不开联合贷款 7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是对已发展壮大的互联网贷款的事后追认,以有形之手规范引导互联网贷款发展方向。这一政策相当于肯定了互联网联合贷款的正面价值和合法定位,对主流银行、互联网平台是利好的。 互联网贷款涉及用户和资金两端,鉴于流量和资金的不均衡,联合贷款就是互联网贷款的主流模式,这一点,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所以,鼓励互联网贷款是顺应金融科技转型的大方向,鼓励引导联合贷款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于互联网贷款的主要载体——联合贷款,我们理应有更多的信心,固然要持续关注,防范风险;更重要的则是持续引导,推动创新发展。 薛洪言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央行紧急调查银行线上联合消费贷款 花呗借呗相关指标单独统计 昨日,多位银行人士透露,已收到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调查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 业内人士提供的资料显示,为掌握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创新情况,央行决定开展这次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调查,调查对象为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涉及的线上联合消费贷款,是指金融机构经由互联网获取合作机构推送的客户信息,并与其他机构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约定比例向同一借款人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 根据《通知》,银行需上报的是今年1月到6月每个月月末以及2018年12月、2019年06月、2019年12月三个半年节点的相关数据,具体包括:月末线上联合消费贷款余额、当月发放线上联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当月发放全部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个人信用卡透支)加权平均利率、月末线上联合消费贷款余额不良率、月末全部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含个人信用卡透支)不良率、个人信用卡透支不良率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月末线上联合消费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的两项统计中,都要求金融机构分别单独列出与“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的合作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在“当月发放全部个人消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一栏,则需要列出与“蚂蚁借呗”合作的利率。 这一调查让人不禁想到在7月17日刚刚出炉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办法》(以下称《办法》)。《办法》明文规定,商业银行与其他有贷款资质的机构共同出资发放互联网贷款的,应当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本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管理机制,并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商业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提供资金用于发放贷款,不得与无放贷业务资质的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同时还要商业银行应当独立对所出资的贷款进行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批,并对贷后管理承担主体责任。 不过,总体来看,《办法》对联合贷的规定比较笼统,并没有明确实际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比如,在联合贷款中“双债权人”的放贷比例及违约处理等。 对于央行此次要求银行将与“蚂蚁借呗”“蚂蚁花呗”的相关情况单独列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蚂蚁借呗、花呗规模较大,在行业中具有很重要的代表性地位。 相关 部分花呗用户信息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目前已有部分蚂蚁花呗用户的信息经过本人授权后已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没有同意授权的用户使用花呗暂时不受影响。支付宝客服表示,如果政策有变化,不排除未来所有花呗用户都必须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据介绍,用户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经接入央行征信,可以在花呗—“我的”—“相关合同及产品说明中”中找到答案。如果产品协议中仅有《花呗服务协议》、《芝麻服务协议》以及产品说明,则表明相关信息还没接入央行征信;如果有《个人用户信息查询报送授权书》和《花呗签章和存证协议》,这说明已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据悉,花呗必须经过客户自己授权同意才会将相关信息报送央行征信系统。到底哪些客户会收到相关提示呢?据客服介绍,客户在申请花呗提额或是收到服务升级提醒时,都会看到相关页面。 此次花呗数据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意味着各大互联网巨头支付贷款体系中的主流借贷产品均完成与央行征信系统的对接。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于中国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十分有益。对用户来说,也不要害怕多了约束,毕竟征信系统的数据越完善,守信的用户会获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据了解,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主要是通过其在重庆等地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向借款人放贷。央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重庆市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为1373.49亿元,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3.27%,是全国小额贷款余额最多的城市。 根据《办法》,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适度分散的原则审慎选择合作机构,制定因合作机构导致业务中断的应急与恢复预案,避免对单一合作机构过于依赖而产生的风险。 记者 程婕
重磅!央行调查商业银行联合贷款的哪些指标? 7月28日,多位银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已经收到一份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线上联合消费贷款调查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此次《通知》显示,暂未对联合贷款的规模以及比例作出限定,目前只是向各银行统计消费类联合贷款业务的相关信息。 以下为央行要求各银行上报的统计数据,其中,特别区分了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合作的消费贷款余额、不良率、以及平均利率和不良率、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等。 未来金融研究院侯本旗博士7月28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央行可能是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关注此类业务。银行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风险,但客户增长和风控主要靠联合贷款机构。这种风险激励不对称的合作模式隐含着可怕的潜在风险。如果合作贷款机构为做大规模而采用过于激进的客户下沉策略或实施数据操控,银行发现时刹车已晚。” 一位银行业人士7月28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央行会调查不良可能因为市场都在传言在疫情期间联合贷的不良很高。 作者: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