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6月7日(星期日)发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并于当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介绍了白皮书有关情况。白皮书指出,中国抗疫斗争充分彰显了中国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徐麟说,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当前,疫情仍在全球传播蔓延,每天都有许多鲜活的生命逝去。我们为被病毒夺去生命和在抗击疫情中牺牲的人们表示痛惜,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遏制疫情的人们表示敬意,向不幸感染病毒、正在进行治疗的人们表达祝愿。“这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果断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徐麟说:“今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就是为了记录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分享中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的有效做法,介绍中国人民历经疫情磨难的感受和体会,传递团结合作、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在发布会现场,徐麟详细介绍了白皮书的主要内容。中国抗疫斗争艰苦卓绝,值得永远铭记白皮书指出,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这次疫情暴发正值新春前后,人员流动大,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未知病毒突袭导致湖北省和武汉市医疗资源挤兑,湖北省、武汉市关闭离汉离鄂通道,6000万民众身心面临巨大压力,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和生活保障物资需求巨大;在全国采取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隔离措施,经济面临下滑甚至短期“停摆”。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勇抗疫,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重大战略成果。中国抗疫的艰辛历程,是14亿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共同记忆,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中国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科学决策白皮书指出,疫情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应对。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统揽全局,在重大关头作出重大决策,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面对湖北省和武汉市疫情快速传播蔓延的严重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对湖北省和武汉市实行封闭管控的重大决断,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加强对抗疫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等重要会议,赴北京、武汉等地考察调研,提出抗击疫情的重大方针、总体要求和防控救治的重大原则,因时因势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等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中国抗疫斗争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白皮书指出,中国采取一切措施,不计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患者,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对重症患者,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进行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收治率、治愈率。截至2020年5月31日,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治愈率94.3%。中国抗疫斗争充分彰显了中国治理能力和综合国力白皮书指出,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抗击疫情。军地共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6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为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供应,医疗企业开足马力、扩大产能,其他行业企业迅速转产。全力加强湖北省、武汉市物资供应和保障,从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到解除管控措施,全国向湖北地区运送防疫物资、生产物资、生活物资数百万吨。中国抗疫斗争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是人民白皮书指出,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都自觉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坚韧团结、和衷共济。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海关关员、基层干部、下沉干部不辞辛劳、日夜值守,快递小哥、环卫工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企业员工、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各行各业工作者敬业奉献、任劳任怨,广大民众扛起责任、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文化底色,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情怀。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及时、公开、准确发布疫情信息白皮书指出,中国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以对生命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完善疫情信息发布机制,有效回应了公众关切。中国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信息,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础性支持。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白皮书指出,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的民族,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人民宝贵支持和援助,中国对此深表感谢。面对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中国积极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交流,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力所能及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白皮书指出,当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形势令人担忧。各国应为人类发展计、为子孙后代谋,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团结合作,就一定能够战胜病毒,走出人类历史上这段艰难时刻,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6月9日,蒙牛发布公告披露,集团今年2月至3月的销售受到冠状病毒病疫情暴发的影响,预计上半年现有可比业务收入(不包括君乐宝及Bellamy)较去年同期实现正增长,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同比下降45%至60%。去年上半年,蒙牛营收、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分别为398.57亿元和20.77亿元,同比增长15.6%和33.0%。据此推算,今年上半年,蒙牛的收入预计超过398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利润约为8.3亿元至11.4亿元。蒙牛表示,利润下降主要因防疫举措、营销费用等带来的额外成本的增加,包括集团为保证员工健康安全、正常复工复产而投入了额外疫情防控费用,为尽快降低渠道库存而投入了额外营销费用,以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向社会捐赠款物。蒙牛在公告中指出,通过加大促销力度,通过电商、O2O到家等一系列措施,集团2020年4月至5月现有可比业务的营业收入(不包括君乐宝及Bellamy),较去年同期恢复双位数增长。截至5月9日,蒙牛表示在全国的生产基地均已全面复工复产,现金流和库存恢复到健康水平,整体运营恢复情况持续改善。“尽管乳制品行业在疫情期间受到一定影响,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消费者对于健康的关注和提升免疫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强。随著消费趋势升级以及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高,董事会认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利好乳制品行业及集团业务的发展。”蒙牛强调,近年来在高端化、多元化、数字化和国际化方面作出的努力,亦增强了集团对抗风险的能力。截至发稿,蒙牛乳业股价为31.150港元/股,大涨6.68%。
一季度是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期,各行各业受到疫情的冲击较大,但是有的行业逆流而上,在疫情大考中交上靓丽的业绩答卷。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河南已披露一季报的A股上市公司中,共计61家实现盈利,占比达到74.4%,2家公司一季度营收超百亿元,营收过十亿元企业共有27家。其中,洛阳钼业以223.83亿元在营收榜单拔得头筹;双汇发展、牧原股份以175.82亿元、80.7亿元位列第二、三位。从整体上看食品行业在盈利方面成为河南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黑马”,生物医药及相关行业亦表现不俗。 中原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牟国洪博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20年一季度,食品和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较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春节和疫情两大因素影响。对于食品行业,首先春节期间本来就是食品消费的旺季,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近年来春节消费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在此期间企业也会做大量的促销活动推动销售;其次,疫情导致大家宅在家中,居家食品消费量大幅增加,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人由于恐慌出现囤积食品的行为,推升消费量增长;再次,疫情导致供给和流通受阻,部分物价水平短期内有所抬升。对于生物医药行业,则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尤其检测试剂生产企业需求急剧增长,全球疫情扩大后海外需求也大幅增加。” 食品行业表现突出 河南食品行业的双汇发展和三全食品在一季度盈利方面表现突出,成为佼佼者。 据光大证券食品行业研报显示,肉制品行业收入占比最高的双汇2020Q1业绩超预期,实现营业收入175.82亿元,同比增长47.03%。食品子板块部分标的受益于疫情期间消费和囤货需求,亦有不错表现。 一季度受疫情影响速食销售异常火爆,业绩也大放异彩,三全食品在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41.13%。三全食品董秘李鸿凯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盈利能力表现良好,能在疫情的考验下,保持稳定的净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延续了公司2019年对于产品结构的完善以及销售渠道的优化。 某商超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家里锻炼厨艺,米面粮油肉奶蛋等这些关系日常消费的产品最受大家青睐,比如,当时安琪酵母曾一度断货,面粉、挂面以及方便面都成为当时的紧俏货,三全食品的小油条有段时间也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三全和思念等品牌的饺子、手抓饼、小馒头等面点产品销售也很火爆。” 生物医药及相关行业逆袭 疫情期间各种医疗器材及相关产业,部分与抗疫需求相关的医药及医疗设备等处于供需失衡状态,相关企业一季度业绩出现大幅增长情况。 森霸传感与汉威科技均生产传感器,可用于耳温枪、额温枪等医疗器材,在抗击疫情期间“一枪难求”公司产品供不应求,一季度的订单排到二季度生产。森霸传感一季度的盈利能力表现抢眼,一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41.92万元,同比增长55.7%;实现营业收入5737.08万元,同比增长46.55%。 疫情期间双黄连口服液曾经一度脱销,而其主要生产企业太龙药业在一季度业绩大放异彩。太龙药业一季度实现营收同比增长49.39%,扣非后净利润增长2509.53%。其中公司主要产品双黄连口服液系列销售量大幅增长,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215.72%; 太龙药业董秘冯海燕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双黄连系列产品销量创历史新高,生产部门加班加点满负荷生产。下一步公司将加大研发力度,打造研发平台,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 张仲景大药房员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说:“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我们能正常营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业绩还是比较好的。”(编辑 田冬 孙倩)
5月30日,美联国际教育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METX)公告其纳斯达克上市后的首份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美联国际教育集团(以下简称美联)学费收入为15.10亿元,同比增长6.1%,课程收入为14.48亿元,同比增长1.7%。 从数据来看,美联2019年的学费收入相比2018年提高了6.1%,学员数量相比于2018年提高了4.4%,市场份额进一步的提高。 线上教育培训业务已经成为各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美联利用线上和线下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有质量的增长”。2020年第一季度,美联的在线业务首次实现大规模盈利,一季度净利润约为570万元。 课程升级整合收购暂时拖累业绩 据了解,美联2019年的利润情况受到课程升级、整合ABC青少年英语以及接收韦博英语学员等因素影响较2018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2019年,美联通过与著名国家地理学习机构的战略合作开发,完成了新的“探索课程”,并于2019年5月在所有学习中心正式推出。新课程的推出使得美联在2019年上半年特别是第一季度确认的课程收入有所降低。 同时,在2018年并购ABC青少年英语,2019年顺利整合,ABC青少年英语开始完全融入公司运营体系。美联完成了对ABC青少英语的收购,完善了美联在线下英语教学的产业链。公司预计ABC学习中心网络将在2021年实现盈利。 此外,2019年美联还接收了韦博英语的部分学员。 业内认为,这些重要的投资或支出能够巩固美联国际教育的长期竞争优势,对于公司市场占有率以及整体战略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 应对疫情积极优化成本 2020年,全球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教育培训行业更是首当其冲。面对疫情,美联在确保公司正常运营的前提下,通过多项举措积极优化成本,实现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美联开始有效控制包括人工成本,营销支出和管理支出。公司与租赁物业商定了各种租金减让。目前,公司运营成本从每月1.20亿元减少到了9000万元。积极的成本控制有效地保障了疫情下公司的稳健经营。预计美联每月可节省运营成本约3000万元,按这样的标准来推算,2020年预计可减少约3亿元的成本支出。 目前,国内疫情控制情况良好,美联根据各地的政策情况,陆续推进复工复课。至5月底已有83个学习中心恢复运营,其中有42家中心已恢复正常上课;根据目前美联的复课进展和计划,预计到6月底,除武汉和东北区域,将有132中心复工复课,占所有线下中心数量约91%。 在节流的基础上,美联也充分拓展业务板块,继续保持业务的可持续增长。美联在2019年第四季度对Jtalk的在线部门进行了投资,Jtalk是中国领先的日本教育品牌,主要服务于企业客户。同时,2020年开始,日语在线培训服务也正式开始启动,一季度Jtalk已为60个企业客户提供了将近300个课程小时的日语培训服务。2020年3月,日语培训服务的收入已经达到50万元。 在美联的规划中,到2022年年底,美联在中国将拥有175个学习中心,并且更加注重非一线城市的学习中心的发展建设。 面向未来,美联国际教育集团CEO彭斯光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线上线下的产业布局,积极提升运营效率、提升市场份额。(编辑 田冬)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王卓伦、郁琼源)博鳌亚洲论坛2日发布的《疫情与变化的世界》专题研究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首个真正的“全球化疫情”,人类历史上首次主动为传染病防控按下全球经济的暂停键,为疫情打上鲜明的全球化烙印。 这份报告于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二届大会筹备工作视频专家会议上发布。报告综合了博鳌亚洲论坛就疫情进行的专题研究成果,集纳了疫情发生以来国际政商学界人士线上研讨会的主要观点,回顾了疫情在世界的蔓延情况,并对各国应对措施进行研判。 报告称,新冠肺炎疫情在3个月内波及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了约70亿人口,可能会在最终感染数量上超过目前可知的所有主要疫情。 报告认为,包括最发达国家在内的疫情重灾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医疗系统崩溃局面,足见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当前世界不同地区正处于不同的应对阶段,亚洲国家是疫情综合考验中的“优等生”,中国表现最为突出。中日韩三国在疫情期间互相鼓励和支援,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团结合作、应对挑战的榜样。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表示,疫情以无比清晰的方式警醒世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全球性挑战面前独善其身。博鳌亚洲论坛始终认为,只有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 报告还指出,疫情对世界经济、安全和发展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将加速国际秩序和人类社会面貌的演变。全球化这一历史大势不会因疫情而终结,但其结构和内涵可能出现新的变化。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在会上表示,疫情的发生以及局势的复杂程度凸显全球健康论坛的价值和必要性。“现在是展现团结而非分歧的时刻,是尊重科学而非玩弄政治的时刻,世界卫生组织应继续领导全球抗疫行动。” 全球健康论坛大会是博鳌亚洲论坛设立的国际卫生与健康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平台。首届大会于2019年6月在青岛举行,第二届大会预计于2020年10月在青岛举行。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吴啸浪
“城管喊你出来摆地摊啦!”注意,这不是玩笑,而是真真切切在发生的事。在地摊经济被两次点赞,文明办也明确规定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之后,摆地摊这个项目着实火了一把。 地摊,作为一种古老的交易方式,从古至今都渗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不论是战火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只要有需求,地摊都会存在。 小地摊成经济大动力 以往总被管制的地摊,现在也会意外自己突然就成了“香饽饽”。 一场疫情举国备战,不只是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同样受到限制。好在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很好控制,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逐渐回到正轨。但是疫情的影响犹在,如何为刚从阴影里走出来的市场增添活力,成为了当务之急。 于是,小地摊又重回舞台中央,绽放异彩。 一时间,摆摊成为了发家致富的新道路,让众多待业在家的人找到了新的商机。网络上也充满了各种“摆摊秘籍”,教你如何零基础摆摊,朋友圈相约摆摊的人也多了起来。不论是上半年在家练就的一手好厨艺,还是袜子头绳衣服鞋帽,都变成了摆摊大军中的一份子。 这些小地摊,分布在如毛细血管一般的城市大街小巷之中。大会中也多次提到“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同样这“人间烟火”,也是受疫情影响被迫停摆的线下实体经济的一线生机。 当然,地摊能在后疫情时代中逐渐向C位靠拢,自然也有其优势。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成分,民营经济是整个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同样也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地摊因为其售卖的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低廉从而深受低收入人群的喜爱。 在疫情之中,不少民众被迫失业,在收入骤减甚至没有收入的时候,地摊的兴起不仅通过其琳琅满目的产品丰富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给,也刺激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消费意愿,进而带动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发展,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当然,除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小地摊还有别的大作用。 摆摊吧:后浪 地摊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问题,而受益最大的就是“后浪”们。 地摊作为一种门槛极低的创业模式,除了进货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本难题。一个小马扎、一张小桌子再加一个小台灯,就算是地摊标配了。当然还有更简单的,摊主在地上一蹲,货品就在地上一摆,完事。 相比与其他创业类型,地摊没有店铺租金压力,没有高学历、专业技能硬性要求,灵活性大、流动性强,创业失败风险也比较低。此前摆地摊最大的风险就是城管了,摆摊的同时还需要和城管斗智斗勇,说不定自己刚进货就惨遭没收,但如今连这点担心都没有了。 这样充满诱惑的商机,赋闲在家的“创业者”自然不会放过。这就使得地摊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以成都为例,一夜之间以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解决了10万人的就业难题,这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难看出,地摊确实可以有效缓解“后浪”们的就业难题。而这“后浪”,不仅包括了那些被迫失业的务工人员,还有将要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毕业生成为了历年来最难的毕业生,能否正常毕业已经成为难题,而毕业之后的工作问题更是让他们头痛。 工作不好找,地摊搞一搞。在一部分毕业生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聪明的孩子已经开始联系商家进货抢占摆摊地点了。 当然,地摊的商机不只是被后浪盯着,互联网企业也虎视眈眈。 互联网巨头:抢滩地摊 互联网企业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蹭热点的机会。 虽然大家都在同一条摆摊的街道,但是氪金玩家的装备的确要比普通玩家好很多,放在地摊中也是如此。 当你背着一麻袋货辛辛苦苦准备开始自己的致富之路时,隔壁摊位的大哥开着私家车拉着货轻松惬意出摊了;当你推着小三轮觉得自己翻身农奴把歌唱了,隔壁摊位的大哥又换了地摊神车——五菱荣光,成为这条街上最亮的仔。 五菱也因为这款地摊神车,股价飙涨。而同样嗅觉灵敏的互联网巨头们,自然也没有放过地摊这个机会。 在6月2日,京东发布“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从保供货、助经营、促就业三方面入手,组织超过500亿的品质货源,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无息赊购,全力支持地摊和小店经济。预计该计划将服务百万个便利店和地摊,为超过500万人提供就业服务。 同在6月2号,腾讯旗下微信支付宣布面向平台超5000万小微商家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在线下线上一体化、福利补贴、商家教育指南、经营保障支持方面输出四大全新数字化政策,助力小微商家。 向前追溯到5月29日,阿里1688平台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将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通过源头好货、数据智能、金融扶持、客户保障四大维度赋能,为超3000万“摊主”提供全方位的进货和经营支持。 另外拼多多也上线“摆摊神器”集合页,对自主创业的必需品、产地水果、工厂好货等优质货源进行专项补贴,一方面助力个体低成本创业,另一方面保证消费者享受“线上逛夜市”的乐趣。 这些互联网巨头,一方面大搞线上618年中大促,一方面帮扶地摊经济走上繁荣昌盛,双管齐下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但是在如此关注之下,地摊经济之中也被迫充斥了些许泡沫。 谁在捧杀地摊经济? 大兴地摊作为后疫情时期的特殊举措,更应该在地上,而不是被吹捧到天上去。 地摊作为特殊时期为了拉动就业刺激消费而推出的一项特殊举措,本意是好的。但是过分夸大地摊经济,难免会让这个本应该在地上踏踏实实解决摊主温饱的项目,飘到空中,成为一种虚假的狂欢。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那些担心自己赶不上风口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担心地摊热潮很快过去,而自己还没用从中获利。于是他们一波又一波造势,将地摊经济形容成了发家致富走上巅峰的不二法门。 现在网络上已经有诸如“靠摆地摊她买了人生第一辆奔驰”、“日赚两千,520当天摊主买豪车奖励自己”等文章。这种过分渲染的文章,在烧得正旺的地摊经济火堆中,又加了几根猛料,这无疑是对地摊经济的一种捧杀。 作为一项保民生的活动,小小的地摊用它小小的身板扛下了许多。但是资本入局之后,凭空而来的荣誉和泡沫,对于地摊而言并不是好事。 地摊自身本就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难以监管、卫生质量难以保证等老大难问题。而在疫情之后,货品积压了近半年的厂家,终于有机会解决自己的库存压力。但是这些压力却转而分摊在了每一个受浪潮鼓动而摆摊的小摊主头上。 地摊也是一种交易,不能保证稳赚不赔。而在后浪们集体摆摊的这条街道上,竞争难免会加大,究竟能不能赚到钱还是个未知数。此外,积压在小摊主头上的库存压力,也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毕竟进货是地摊唯一的成本,也是决定他们摆摊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城市中最具有烟火气的地摊,它渗透在城市的每一条毛细血管中,同样也为城市增添了许多不一样的味道。地摊经济的提出,本就是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缓解就业难题,但是过分的吹捧和炒热,最终还是会过犹不及,迷失原本的目标。
两会期间,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以及疫情的生存状态,受到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作为稳就业的主力军,众多中小微企业在各项支持政策的助推下,经营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各地方政府近期不断加大中小微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更大规模减负等政策组合拳不断加码。 北京市日前出台措施,加大力度清理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不合理限制和管控规定,并研究制定加快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的若干措施。福建省近日设立了首期100亿元贷款规模的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对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年期的优惠贷款。除此之外,包括海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近来也都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集中在加大金融支持和降低企业成本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从财税部门到各级银行,都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振企业复工复产信心。但目前,广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问题仍较为突出,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都遇到许多阻碍,政策效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政策诉求尚未全面覆盖。 此前,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广东省经济学家企业家联谊会组成联合调查工作组,对广东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困难和企业生产经营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影响较大,96%的中小微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困难,包括:员工不能及时返岗、融资困难、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等,其中市场需求不足占比59.79%,成为较为突出的难题之一。 总体来看,目前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的两大阻碍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由供应链上下游阻塞带来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缺乏和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是以订单锐减、市场需求不足为主要表现的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 在全球疫情的肆虐下,市场情绪达到冰点,投资意愿呈断崖式下行,内需消费“遇冷”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国内疫情已趋于稳定,企业复工复产的步伐逐渐加快,而海外疫情严峻复杂的形势引发了外需不振甚至需求转移等一系列问题,极不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短期外需疲软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政府应发挥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扩大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并通过市场机制拉动投资需求,共同推动经济的增长。一系列加强引进来、扩大内需等举措也应积极开展。在扩大并完善国内市场的同时,帮助生产终端产品的中小微企业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份额,建立新的合作市场以分散风险,并帮助外贸企业扩大内销,缓解生存压力。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积极自救,调整生产规模以缓解过剩压力,在供应链被动收缩和外需不振之间寻求平衡,同时通过转型升级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以改善远期的供需平衡结构,尽力克服内外疫情周期错配问题。这不仅是帮助企业自救度过难关的过程,更是重拾市场信心的过程。 此外,企业应思索未来产业链的调整升级,加快企业运转速度以实现更精准的供需对接,探索新的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长远的战略导向。受疫情冲击的中小微企业还应及时创造必要的弹性窗口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 在下游需求尚未回暖之前,融资环境的改善不足以支撑中小微企业有效恢复“造血”功能。中小微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因客观制度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充分的政策优惠,在平等待遇上缺乏有效保障,其市场准入仍存在隐形壁垒。政府还应继续落实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民营经济松绑,为中小微企业创造公平有序、便捷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扩大市场需求创造有利条件。 现如今,中小微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是支撑社会市场运转、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只有维护和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广大人民生活得以保障,市场活力才能持续繁荣,社会才能长期和谐安定。 未来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还需克服种种困难和阻碍,更多的政策配套措施还需及时跟上,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助。我们相信,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