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毛振华 观点预览: 1、我对全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比较悲观,可能今年GDP同比增速只有0-1%左右。 2、要防范去中国化的全球化,这对中国来说特别不利。 3、为了拯救经济,金融机构以债务的方式把钱借给了企业,这会进一步提高杠杆率,要警惕过度加杠杆给未来带来的负面影响。 4、要适当调整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淡化对GDP增长目标的考量,把政策重点放到民生上。 5、疫情防控要尽量推动全民检测、分类管理。检测是当前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检测完备我们才能够对防控疫情有信心,才能够对复工复产有信心。 6、“六保”工作要把保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因为中小企业是保就业的主体、保基层运转的主体、保民生的主体,是很多人的收入来源。 以下为毛振华分享全文(有删减)。 Part 1 疫情短期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剧 疫情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甚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疫情最直接冲击的就是经济运行本身,社会按下了暂停键,经济按下了暂停键,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速度是-6.8%,从中国公布季度GDP增长速度以来,以前的每一个季度GDP增长都超过6%,这一次我们掉到了-6.8%,落差将近13%,这是原来从来没有过的,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疫情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是全面的,三大产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第二、三产业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第二产业大幅下滑主要是疫情之下工业生产的供应链受到了影响;第三产业中中小企业居多,因此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也很大;疫情对农业也有冲击,但相对小一点,但结合它同比增速一向比较低的行业特点,-3%的同比增速也是一个蛮大的回落。 投资、进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大力量,我们分别来看: 1.看投资。投资下降了16%,其中基建、制造业、房地产投资都有下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投资的下滑。制造业投资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因为制造业投资会转化为供给和生产能力,对下一阶段的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制造业投资下降了25%,这是非常大的下滑,中国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数据。 2.看消费。疫情冲击下,不少行业都受到了冲击,进而导致居民的收入减少,人们的消费水平下降,一季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降了19%。这个消费数据还包含了一部分超前消费,即抢购、储备,如果把储备、抢购部分减掉,消费数据会更差。从消费结构来看,受疫情冲击影响,一般服务性消费基本没有,商品消费里除了“吃”类的以外,其他类大多出现明显下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3.看进出口。我们的出口状况不容乐观,一季度出口累计同比下降13.3%,进口下降2.9%。进口降幅相对来说少一些,这主要是由于从去年开始我们的进口就已经开始下降,基数相对比较低。同时进口指标表明国内生产、消费需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景气程度,如果只有出口、没有进口也不是好事。现在我们的贸易顺差大幅度下降,但是出口和进口的轧差还是处于顺差,所以对经济还是有拉动的,但轧差在大规模减小。 从物价水平来看,CPI与PPI走势分化明显。从CPI来看,消费品在涨价,这蛮值得关注。疫情使得人们的收入降低,但消费价格却上涨了,这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从CPI的结构来看,CPI里食品价格比较高,非食品价格相对比较低迷,这也跟疫情期间人们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保持较高需求有一定关系。从PPI来看,PPI维持负增长状态,这个负数表明,大家对未来经济前景的判断并不乐观。 从先行指标来看,先行指标有所回升,但并不意味着后续经济景气能继续好转。3月中采、财新PMI有所回升,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环比指数,只要不比上个月差,它就会在荣枯线以上,3月份的回升主要是因为2月份下滑得太狠了。但如果你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实际上景气指数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综合以上分析,总结一下:我对全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比较悲观,我觉得以现在的情况看来,没有最悲观,只有更悲观。一季度GDP负增长6.8%,到半年度时GDP同比增速可能会维持在0%左右,下半年会有所增长,但是也比不了往年的水平,可能今年的GDP就是0-1%的同比增速。当然,假定能出现1%左右的GDP增速,那也是很不容易的,全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同比增速应该都是负数。 Part 2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如果我们要看未来的经济走势,还要继续看疫情的走势。在疫情全球蔓延之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我有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外部风险 中国早就是一个参加了全球分工和合作的国家,并且一度出口、全球化是我们经济成长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动因、拉动力。现在外部格局出现很大的扰动,我们的压力非常大。有几个大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关注。 1.全球的需求降低。疫情导致经济下行、收入降低,人们消费倾向下降。过去全世界的外贸需求里,有一部分是满足于非刚性需求,特别是中国的出口,很多都不是非刚需产品,因此非刚需产品的出口遇到的压力很大。全世界的外贸需求降低了,对中国的进口需求也就下降了,中国的产品出不去。2018年在全球贸易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这是因为其他国家下降得更厉害,所以中国反而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叫做衰退性出口、衰退性贸易增长,未来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发生。 2. 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加大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全球疫情发生之后,能源、交通工具都停止了运行。过去我们的产业链是全球配置,一台手机、一个电脑的配件是全世界不同国家加工、组装,现在这个产业链发生了问题。有些地方的货可能无法运出去,有些地方可能没有工人生产。在这个背景下,全球的产业链就会出现重构。中国过去是全球产业链供给环节中一个很重要的国家,现在看来,未来不容乐观,其他国家会不会找到一个新的产业链供应方? 3.逆全球化中的去中国化。我们要防范去中国化的全球化,这对我们来说特别不利,去年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就是美国去中国化的全球化的一部分。我认为中美贸易战只是中美关系的前哨战,它分为三步曲,第一步是贸易战,第二步是脱钩,第三步就是试图把中国拉入跟美国的新一轮冷战中。在脱钩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冷战是什么意思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将会动用他的盟国体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除军队以外的其它领域中角力,而美国的盟国基本上是发达国家。美国希望拉着这些发达国家跟中国脱钩,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的格局和封锁。美国采取的措施表明,它就在琢磨这件事,一方面他好像在到处退“群”,他退的主要是中国在里面起作用、得益的“群”。但同时,他在自己的框框里和北美、加拿大、墨西哥、欧盟、日本、韩国、东盟等想推动零关税的主要经济体构建一个新的全球化体系。相比于美国想要构建的新全球化的体系, WTO本身就成了一个高关税区。如果美国的阴谋得逞,WTO里的国家跟全球主要经济体就成了两个体系,这对我们是不利的。 我觉得,疫情早期美国率先对中国采取了隔离政策,其实就是在做一次对中国脱钩的压力测试,并且把这个测试展现在他的盟国面前,看看美国有多少东西是一定需要中国的,或者说在中国不参加全球供应链的情况下,美国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如果他得到的测试结果比较满意,对我们未来的运行会有很大的压力。中央也作出了判断,现在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外部环境时期,即去中国化的全球化。 (二)国内面临的风险和压力 1.国内防输入、防反弹压力持续存在,加大经济复苏压力。国内主要是疫情的问题,我们在疫情上半场打得很成功,但是疫情还没结束,没结束就有可能出现各种情况。国内现在面临着防疫常态化,尤其要防止疫情的二次大反复。如果出现了大反复,我们前面的防疫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并且未来的经济生产会遇到很大的压力。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一切工作还是要考虑在能够稳定防疫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们的企业还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防疫形势。 关于疫情防控,我再多说几句。有人说国内疫情会出现反复,但是我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归根结底有症状的感染者的危险最大,中国能够成功收治所有发热病人,这一点我们做的很好。我们的这套体系在应对输入性疫情的时候,是很有力量的。从应对国内疫情可以看出,我们的这套防控体系,特别是在行政能力、基层布控能力、网格化管理能力上,是全世界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对未来出现的症状者,我们还用这个办法继续做,发现即收治,斩断传染源。第二是现在中央提出的“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对于识别无症状感染者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要确保疫情不二次爆发,我建议同时也呼吁,要尽量低成本推动全民检测。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使得我们不能够随便或者轻易对防疫问题下结论,因为我们早期没有把无症状感染者的研究作为一个重点,现在这一课我们要补,并且我们有能力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有防控基础,我们有很好的防输出能力和斩断传染源的方法,也建立了大量的个人数据库,这个基础西方国家没有。在过去严格的网格化管理过程中,我们拿到了全国每个居民的移动信息,如果我们把全世界每个人的检测结果放到手机上,的确会有很多问题,包括隐私、人权问题等等。但在中国,在我们现有的框架下可以做到,全面检测就避免了现在这种广泛的隔离,也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推进。 2.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曲线也在下移,即消费者水平、消费者期望值、消费能力都在下移。除了生活必需品,其他消费全面下降,更重要的是,现在失业率的上升幅度很大,即使没有失业,很多人的收入也在全面下降,这都会影响消费,这个影响可能是比较中长期的影响。 3.政策稳增长可能会导致债务风险再度加剧。中国经济本就处于一个双底线思维时期,一方面要防风险、一方面要稳增长。从2008年中国经济开启“债务-投资”驱动模式以来,一直在累积风险,风险一直没有被彻底消除。2016年开始到2018年,政策重心转向防风险,风险累积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我们依然不能放松。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债务风险,债务如果不能得到如期偿还、如约偿还,就会出现由债务风险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次疫情使得很多企业还不了债,出现大量的违约情况。为了拯救经济,政府又进一步投放货币,金融机构以债务的方式把钱借给了企业,这会进一步提高杠杆率,要警惕过度加杠杆给未来带来的负面影响。 Part 3 宏观政策要着力保企业、保民生 现在中央在“六稳”的基础上提出了“六保”,除了保居民就业和稳就业一脉相承且均被放置在首位,其他都不完全雷同。实际上,把就业作为核心是很正确的做法,中央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关于如何做好“六保”,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要适当调整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淡化对GDP增长目标的考量。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节点,翻两番需要GDP达到5.5%,现在看来根本达不到,所以放弃这个目标比较合理。如果非要保持这个目标,基层的重点就会放到这上面,哪怕最后的统计数字完成了,大家都会怀疑。包括扶贫攻坚战,因为很多民工是通过打工脱贫,他们现在出不去,没有收入或者收入降低,这些本来就在扶贫的边缘地带的人就有可能出现一部分返贫,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不是地方干部做的不好,也不是人民不努力,而是客观情况。 其次,在淡化GDP增长目标的背景下,建议各级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到民生上。我建议给全国贫困地区人口和武汉地区的人口发补助,其他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的财力发放一笔钱给居民。发放的时候我建议要给每个公民发放,而不是看贫困程度;同时可以建立一个基金,鼓励有钱、有能力的人把自己拿到的钱捐出来,把它变成一个居民的基本权利。 再次,“六保”工作要把保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因为中小企业是保就业的主体、保基层运转的主体、保民生的主体,是很多人的收入来源。 还有,要适当提高疫情容忍度,加大复工复产的力度。现在因为疫情严重,每个地方都把疫情防控作为重点,出现问题就可能追责。如果不提升疫情的容忍度,复工复产的力度就达不到,而提高容忍度的前提就是做好检测,分类管理人员。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推动全民检测,检测是现在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检测完备我们才能够对复工复产有信心,才能够对防控疫情有信心。 Part 4 网友互动 Q:疫情后外贸大幅度下滑,中国重回自转状态的危险度也在提高,您怎么看? 毛振华:我觉得中国自身是不可能选择这个道路的,因为中国现在是一个消费大国,我们的原油、大宗产品、很多高新技术都需要跟全世界通过贸易交换,闭关锁国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西方国家、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条件制造矛盾,甚至想孤立我们,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走孤立主义道路,就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会延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虽然最终我们也有可能会解决所有问题。中国过去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得益者,是改革开放的得益者,我们要认真吸取和总结在过去的基础上的这些经验。当时在一个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都能破除封锁,使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格局,今天我们跟全世界有那么紧密的联系、有那么紧密的互补关系,我们应该有能力和信心。我觉得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在这方面的论断是很英明的,“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判断,这不是忽悠美国人和全世界,而是讲给全党、全国人民听的。 Q:您如何评价新基建计划以及对企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毛振华:应对这次危机,我的主导思想还是希望国家花更多的财力来扶持民生,让民生成为资金的主要用途,因为这笔钱会转换为消费,消费会搞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我觉得大型基建是一个中长期项目,如果在一个正常的情况,有序推进我们的大项目是应该做的事情,本来也一直在做,再加大一点力度也可以,但是不要挤占我们救急民生这条线上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大基建不是说没有好处,但是有很多弊端。一方面,大基建基本上由国企承担,国企来得快也听指挥,还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它是软预算的约束。此外,它还挤占了整个社会其他经济体在经济参与度方面的份额,会导致市场力量的进一步萎缩。在目前应急的情况下,我们更要看到它的弊端:它的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大基建无一例外都是资本密集的,花同样的钱,解决的救急少。当然国有企业在中国占有的资源很大,但是他们解决的就业比较少,大概占整个就业比重不到20%,新就业比例只有10%,但是占用的社会资源、信贷资金、投资都很大。所以,如果我们要集中精力聚焦国企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并且一个大基建项目需要的技术、时间都是有周期的。所以我认为国家应该继续有序推进新基建,但当前的重点要放在中小企业、放在民生、给老百姓增加消费能力、搞活基层、保基层运转上。 (本文作者介绍: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
意见领袖丨全球KOL聚焦金融大动荡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连平 一、全球经济衰退定局,刺激政策难挽颓势•疫情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点燃前期累积的金融风险 2008年之后,全球进入量宽时代,宽松的货币环境助推了加杠杆行为,由此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本次疫情突然来袭,点燃了投资者对金融市场已普遍存在的担忧,再叠加石油价格大跌等因素,使得美股于十日内熔断四次。 抑制总需求,冲击消费和服务业 疫情防控需要一定程度的社交隔离,导致大量经济活动无法展开,重创了消费和服务业,而全球经济中服务业占比68%,使得需求骤降。 产业链传导受阻,收缩总供给疫情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贸交往活性大大降低,而在全球价值链横纵向高度发达的今天,产品的供给需要多国的合作,一国供给的停摆会沿着产业链传导至所有国家,更何况大多数国家的供给都已接近停摆状态。 就业压力上升 疫情冲击下,生产经营活动的停滞对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各国中小企业在疫情下仅仅能够维持2至3月,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手段,这些企业很可能倒在经济循环恢复前,而这些企业的倒闭又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 恶化市场预期,投资进一步下降 一季度全球各主要经济体PMI大幅跳水,如果疫情拐点迟迟不出来,全球范围内对经济活动的限制将延伸至三季度,各国的财政刺激举措可能无法长期支撑收入和消费开支,世界经济下跌的幅度将会进一步加深。 •大规模刺激政策难挽短期增长颓势 财政政策方面,各主要经济体虽然制于政治体制几经波折,但目前已基本取得统一意见,抗击疫情。美国财政部共推出2.2万亿美元的救助方案;欧盟也于3月23日同意临时放松《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关于“财政赤字不超过GDP的3%、公共债务率不高于60%”的约束,增大财政政策灵活性,但尚未就“共同举债”达成一致意见。 货币政策的出台较为迅速,主要的措施包括降息、宽松监管、量化宽松和负利率。疫情爆发至今,全球约主要央行共降息超过50余次。其中,美联储将利率下调至零水平,降息幅度达到150个BP,并首期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欧央行执行负利率,并在美联储的操作基础上,将量化宽松政策的对象拓展至公司债;日本央行更进一步,允许量化宽松购买ETF基金;英国央行出台的一揽子宽松计划,三月内两次降息至0.10%。 •虽然美国经济尚不至于陷入新的“大萧条”,但美国经济前景堪忧 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有为”。美国政府不断积累逆周期调控经验并丰富工具箱。货币政策针对防范金融系统的“休克”,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则有利于刺激内需,烫平经济的震荡运行。当前疫情冲击下,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已经出台规模空前的救济方案,防范金融风险、直接补贴受损企业、保证中小企业流动性、为社会底层兜底保障,政策更具有针对性。随着疫情被逐渐控制住,经济大概率会逐步回到疫情爆发前的情况,走向“大萧条”的可能性较低。 逆周期调节已成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理念。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成为发达国家的宏观政策的主基调,逆周期调节目前成为危机冲击下政策制定的核心理念,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举措和工具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再出现“大萧条”时期那种政府“无为”的状态已不可能。 伴随着宏观调控体系的不断完善,美国的风险防控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得到加强。针对经济风险向社会风险传导的问题,美国逐步构建和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保体系尚未建立,失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爆发。之后,美国开始加大民生保障领域投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对于稳定社会、防止经济危机深化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投资消费快速回升,物价就业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或超过去年水平 投资方面,新基建将成为下一阶段拉动投资的重要推手,二季度末,基建投资累计同比有望转正,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降幅进一步收窄至10%以内。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10%至15%之间,带动固定投资回到6%左右的增长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业增速略低于去年 工业增长方面,全球疫情爆发将抑制需求端增长,二季度产品去库存或存在一定压力,预计二季度工业增速将有限回升至-3%的水平。三四季度,国外疫情可能得到控制,外需开始缓慢恢复,而国内复工复产也已达到或者超过疫情之前的程度,预计工业增加值三季度回到4%以上的增速,四季度达到8%左右的增速。全年工业增速接近去年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消费增长可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消费方面,消费提振既靠需求恢复,又靠政策刺激。预计在需求提升以及政策刺激的合力之下二季度消费将逐步回升,社零增速会得到提振,跌幅预计收窄至10%以内。三四季度,随着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住宅、汽车以及大型聚集性消费会有一定回暖,带动消费继续回升。预计三季度消费恢复至2%-3%的正增长,四季度增长至10%上下,全年达到或接近疫情前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市场景气度逐步回暖 预计全年房地产销售回升,投资反弹,价格可控。其中,房产销售增速快速回暖,到三季度开始回升至正增长,全年增长8%-10%。土地供给增速可能达到两位数,节奏上二线城市最快。土地购置全年小幅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全年可能达到20%左右。 受疫情影响,年初房地产销售断崖式下滑,房企现金流压力增加,开发投资大幅下挫,房价增速温和回落,需要关注中小房企面临的行业洗牌风险。 随着全国复工复产逐步恢复,需求转变和政策调整将推动房地产行业复苏。近期房产销售回升,市场情绪开始回暖。宏观政策逆向调节加大,预计后续财政和土地政策料逐步释放积极信号,为房地产行业提供支持。 货币宽松令资金紧张问题得以缓解,房企现金流料改善。建安工程有望修复,带动房产投资反弹。增加土地供给系大概率事件。目前国内土地供给处在下行周期的尾部阶段,提前释放土地供应顺应周期特征。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房价增速低位徘徊。 •物价运行态势趋于改善 全年CPI有望延续下行趋势。生猪产能的逐步恢复将带动猪肉价格持续下行,天气转暖后蔬菜等价格将相对平稳,国内粮价会继续保持稳定,支撑食品价格维持高位的动力衰减。复工复产的加速推进,也会带动居民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增加,供需平衡下非食品价格走势将保持平稳。 PPI有望出现转折,走向上行。疫情导致的供需平衡仍然需要时间来恢复,且全球石油需求大幅萎缩、库存高企,使得短期内国际油价难有明显提振,预计二季度PPI同比将继续处于负增状态。三四季度随着海外疫情得以控制,外需恢复,叠加刺激内需政策落地。 三、出口遭遇空前压力,国际收支总体平衡•进出口贸易承受巨大压力 中国进出口贸易承受巨大压力,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涨以及各国疫情处理和防控措施加强,中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收支等均受到冲击。 服务贸易逆差将趋势性缩减。国际航班停飞及出入境管制措施的加强将预计拖累服务贸易进出口,但服务贸易结构性改善的长期趋势并未改变,预计其逆差依然趋势性缩减。 中国出口总额与6大集团耗煤量、汽车半钢胎复工率趋势相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徐静波 政府也必须考虑,让每一位国民自己想想能做什么,不要事事都依赖于政府。只有政府与国民、整个社会团结一致,一起努力,最终才能战胜这一场疫情。 柳井正认为,在疫情冲击下,我们应该更多地需要汇聚世界的良知,认真思考在主业领域如何度过难关、如何多做贡献,要向世界求智慧,而不是关在房里一个人独想。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世界经济,也令各国经济蒙受重大打击。不仅中小企业难撑局面,就连一些大企业也是雪上加霜。 这一场疫情,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暴发以来,人类相隔百年遭遇的最大一次致命的传染病。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一次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力? 日本首富、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下了一个定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遭遇的最大危机。当然,也是优衣库创立30多年来的最大危机。 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柳井正社长,从他父亲的手中接过一家街头服装店之后,去了一趟美国,发现美国人有一种服饰,是周末出门时穿的,叫“休闲服”。而上世纪70年代,已经富裕起来的日本人,要不穿西服和服,要不穿工作服,很少有“休闲服”,于是他开始致力于休闲服的研发生产,铸就了现在的优衣库集团。 在过去十几年,柳井正一直与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一起,被美国《财富》杂志轮流选为“日本首富”。 柳井正先生写过一本书,叫《一胜九败》,讲述了自己挑战10次,失败9次的创业经历。我看了之后,很受感动。因为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想把自己打扮成经营的天才,唯有柳井正一直想告诉别人自己失败的“丑事”。于是我把它翻译成了中文版,书在前几年,已经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出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优衣库很遭殃。首先是中国700多家店铺,有半数关闭。然后是欧美的店家被关。现在日本的许多店铺也被迫关门。 4月9日,柳井正社长在东京举行了一次记者会,宣布了到2020年8月为止的上半年度决算业绩报告,预测公司的营业收益将比去年同期减少4.7%,为1.2085万亿日元(约798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将减少20.9%,为1367亿日元(约90.7亿元人民币)。纯利润减少11.9%,为1004亿日元。这是自2011年2月以来,相隔8年出现了减收减益。 柳井正社长说,到3月底,优衣库在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有2246家店铺。但是从1月下旬到3月,多数店铺都被停业。优衣库在海外的营业利益比去年同期大减39.8%。而下半年度,优衣库集团整个营业利益预计将大减90%。 柳井正社长因此表示,这一次疫情是“战后人类最大的危机”,对于优衣库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疫情和疫情之后的经济? 柳井正社长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我们的手里还没有智能手机,但是到现在,我们的许多信息都来自于智能手机,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的许多思路如果不跟着改变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被时代抛弃。 他说,我们在抗疫过程中,不能牺牲国民生活,更不能牺牲经济。没有经济收益,就无法生存。整个欧洲除了瑞典还维持店铺的营业,绝大多数都采取了“封城”的做法。大家必须明白,一度停滞的经济,如果要重新恢复,这要耗费许多的时间。我们在中国的店铺,最困难时,总共有将近一半的390家店铺关门。虽然现在都已经恢复营业,但是营业额只是以往的60%~70%,因为长时间关门,客人回不来。其他的产业我想也是一样。中国的情况况且如此,轮到日本这么做的话,复苏之路会更加遥远。 “所以,我很理解日本政府为了早日结束疫情,要求一部分店铺关门。但是有没有比全部停业关门更好的措施呢?作为企业必须要开动脑筋想出智慧。如何与新冠病毒共存、如何在彻底遏制疫情的同时,维持正常的商业活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好好思考,拿出良策,而不是一味关停。经济如果停滞,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崩溃,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柳井正说。 那么,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如何去战胜这一次疫情带来的冲击? 柳井正社长说,随着疫情的蔓延,我们再次认识到,世界是相连的。世界金融危机时,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但是,现在有网络、有人工智能、有机器人,各种技术把各种各样的人与这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单体作战的思路,实现世界的大联合,各国一起合作一起努力来根治这一病毒。 他说,日本许多企业越来越像国营企业,随波逐流,把事业发展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人工智能和电子事业等领域,而忘记了如何做好自己的主业。在疫情的冲击下,我们应该更多地是需要汇聚世界的良知,认真思考在主业领域如何渡过难关、如何多做贡献,要向世界求智慧,而不是关在房里一个人独想。作为企业经营者,必须站在最前头与这些问题进行对峙。 2012年12月,安倍重新出任首相后,曾经三顾茅庐,亲自来到柳井正家中,邀请这位山口县同乡,出任安倍内阁的最高顾问。因为前面的民主党政权,请了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当顾问。 只是,安倍首相没有想到,柳井正会一口拒绝:“我只是一位商人,不适宜涉及政治。” 这次在谈到安倍政府应对疫情对策问题时,柳井正社长表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不扼杀经济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制定出有效对策。譬如应该告诉国民,所有人都应该参与病毒检测,让政府把握好全国的感染实情。然后应该强化出入境管理,对入境人员实施彻底的检查。其中最为重要的事,是要救助好贫困国民,尽快把现金发到国民的手中。 柳井正指出,现在大家开始讨论经济景气对策问题。我觉得,光喊产业振兴是不够的,必须跟必要的经济对策相配套。我们必须看清疫情之后的经济走向,把握好资金投放的力度与领域。政府虽然有必须救助贫困人群的义务,但是,如果国民从政府口袋里拿钱成为一种习惯的话,那是很糟糕的事。政府也必须考虑,让每一位国民自己想想能做什么,不要事事都依赖于政府。只有政府与国民、整个社会团结一致,一起努力,最终才能战胜这一场疫情。 柳井正社长的观点,归纳起来是以下6个: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 第二,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必须维持住正常的经济活动; 第三,关店停业容易,但是恢复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路会走得很远; 第四,疫情让世界连在了一起,所以各国必须开展合作,一起抗击疫情。 第五,经营者要善于汇聚世界的智慧,认真做好自己的主业; 第六,不要凡事都依赖于政府,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思考自己能干什么。 (本文作者介绍:亚洲通讯社社长)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永利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全球沦陷”的公共危机,在经济全球化、交往网络化、社会信息化、运行数字化时代,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交集,疫情传播速度非常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对经济金融和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冲击,一旦形成疫情危机、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相互交集,其影响将极其深刻。 一、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力和损害力远超预期 2月29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同),全球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确诊病例,累计不足8万例(中国7.98万例),死亡病例累计超过2960例(中国之外不足90例)。中国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排名第一。 进入3月份,疫情开始全球爆发,到3月31日,已有20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确诊病例,累计超过85.8万例(中国8.15万例),死亡累计超过4.2万例(中国超过3千例)。中国新增病例数在3月中旬摸顶回落。 4月27日,21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确诊病例累计超过303万例(美国超过100万例;中国8.4万例),累计死亡超过21万例(其中美国超过5.6万例;中国超过0.4万例)。美国确诊和死亡病例全球第一。 4月下旬开始,欧洲总体新增确诊病例出现回落态势,但东南亚、拉美和非洲进入爆发期,全球总体上仍在增长,尚未出现明显拐点,而且病毒生命力、传染力和隐蔽性很强,几乎不受温度和湿度影响,存在很多无症状感染者,甚至可能出现变异。病毒可能长期存在,如果没有疫苗等有效药物,到秋冬季还可能再次爆发。 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全球沦陷”的公共危机,在经济全球化、交往网络化、社会信息化、运行数字化时代,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交集,疫情传播速度非常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对经济金融和社会运行产生重大冲击,一旦形成疫情危机、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相互交集,其影响将极其深刻。目前看,至少加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0年以上的进程。 二、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力远超预期 疫情能在两个月时间内席卷全世界,并让很多国家封城闭关,经济社会运行,特别是国际往来几近停摆,很多国家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其瞬间爆发产生的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超预期。 经济活动受阻,首先会反映到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3月份开始,石油价格从50多美元/桶快速下跌至20美元/桶,甚至到4月20日,美国WTI原油期货出现史无前例的-40美元/桶现象。受石油需求低迷、石油仓储饱和、石油减产乏力等因素影响,近期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价格低于20美元/桶,甚至10美元/桶,期货合约再次出现负价格都是完全可能的。 石油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又是很多金融衍生品的重要底层资产,其价格大跌,势必引发金融市场剧烈动荡。 4月21日,中国银行开办的“原油宝”理财产品就因WTI出现负价格而出现爆仓,给投资人和银行造成很大损失。 因石油价格大跌,新加坡最大石油贸易商(兴隆集团)已于4月申请破产。 经济活动受阻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又会很快反映到股市价格上,特别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国股市指数上。所以,从2月下旬开始,美国股指出现大幅下跌,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迫使美联储于3月3日紧急召开会议并宣布降低基准利率50个基点。之后,根据市场形势不断趋紧的态势,3月15日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并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100个基点至0-0.25%的水平,同时推出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到3月23日,进一步宣布将实施无限量宽松政策。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欧元区、英国等很多国家央行也紧随其后宣布大幅降息或实施无限量宽松货币政策。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股市依然在3月9-18日接连出现四次“熔断”,极其罕见。3月12日,全球11个国家股市相继出现“熔断”,更是前所未有! 4月20日,美国一般抵押品回购利率暴跌至史无前例的-0.25%,其影响可能比原油期货合约负价格更广泛。 由此可见,如果不加应对,疫情对经济金融冲击的结果可能超过“大萧条”。 与以往经济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此次疫情首先对经济社会运行产生冲击和阻隔,然后才传导到金融市场上,而不是先爆发金融危机,然后再影响到经济社会。所以,金融体系受到的冲击还远未得到充分暴露,更严重的情况可能还在后面! 在主要经济体集中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情况下,全球经济依然开始大幅下滑。IMI于4月14日发布的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报告,已从去年底预测的3.3%,调降至-3%,表明世界经济正在严重衰退,其中发达国家更为严重。这还是建立在疫情能在4月底、5月初得到根本性遏制的基础上预测的结果。否则,问题将更加严重。 另外,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也警告,在世界应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同时,全球也处于“饥饿大流行”的边缘,除原有的8.26亿人已经处于饥饿状态外,疫情可能导致额外1.3亿人粮食短缺。 更重要的是,即使没有疫情冲击,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地球承受力饱和,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性走过头之后,全球性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已经日益严重,全球经济呈现“整体低迷、此起彼伏、摩擦加重”的衰退态势,逆全球化的民粹主义、贸易保护、制造业回归等明显抬头。 为刺激经济发展,资金零利率、负利率,资产负收益率或负价格中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全球货币总量和社会负债大规模扩张,负债率快速提升,但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面对的不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反而是日益僵化的通货紧缩。面对经济下行和通货紧缩,又不得不继续加大经济刺激和流动性投放力度,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拔,推动世界进入一个货币比差的时代。如果不扩大货币投放、压低货币币值,就难以刺激经济、促进就业、增强外贸竞争力,所以,只能互相比着扩大货币投放。 此次疫情大爆发,只是在原本就明显衰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突发的外部冲击力,使得问题更加集中暴露而已。 现在,美国、欧元区、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央行宣布实施无限量宽松政策,全球刺激经济、扩大流动性投放的力度仍在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践行现代货币理论(MMT)。 刺激性宏观政策的本质就是扩大货币投放,通过降低货币币值实现社会财富最广泛、最深刻的重新分配,包括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以此维持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无限量宽松的实施,将使货币政策没有边界。 这让不同的人受到的影响不同:持有货币性资产越多的人,被转移的财富(所受到的损失)就越大;负债越大的人,直接受益就会越大,因为其扩大负债相应扩大投资或消费,有利于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但在经济下行期,增加负债扩大投资,也可能带来很大风险,造成很大损失。 无论如何,疫情全球大爆发,正在引发经济大衰退、金融大动荡,现在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阻止经济金融出现大萧条、大危机! 三、中国处在防控疫情和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 (一)中国率先取得抗击疫情决定性胜利 中国于1月21日开始实施严格的大范围的封城隔离,此时正好是春节长假即将开始,大量企业正常停工停产、学校全部停学放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被大大推后和减弱。 在付出巨大努力和代价之后,到2月底新增确诊和死亡病例开始快速回落,3月中旬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现在中国确诊和死亡的人口比率已经排在全球120位之后),在巩固国内抗疫成果的同时,已将工作重点转向抵御外部输入和经济复苏上,并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抗疫支持,国际影响明显扩大,赢得了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的先机。 (二)疫情使原本下行压力就很大的经济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1999年全面深化住房、教育、医疗体制改革,通过引进社会资本乃至外资,推动三大领域作为产业加快发展,将资源变收入、收入转投资、投资加杠杆,带动整个经济明显升温,为中国加入WTO奠定重要基础。2001年加入WTO之后,大量产能和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带动国家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大规模扩张,推动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2008年9月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中国经济金融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很快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使中国经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止跌回升,到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经济从2011年开始,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2015年更是出现转型调整真正的拐点。这主要表现在: 1.财政收入结构:从资源性收入快速增长到明显萎缩。2015年以前,资源性收入快速增长,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快速提高,税费收入压力降低,优惠政策频频出台。2015年之后,资源性收入增速快速下降,税费征管力度明显增强,政府负债快速扩张,财政收支压力大幅加大,优惠力度明显减弱。 2.货币投放结构:从以央行外汇占款为主转为以银行贷款和购买债券为主。2015年以前,货币投放最主要的渠道是央行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占款(从1999年末的1.41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5月末的27.3万亿元),社会获得人民币的成本很低,且不会因此增加债务。2015年开始,央行外汇占款大幅收缩,从27.3万亿元快速下降到2016年末的21.9万亿元,之后持续小幅下降,现在勉强维持在21万亿元之上的水平。在基础货币大规模收缩情况下,货币投放越来越多地依赖银行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间接融资方式,社会获得人民币的成本和整体负债率大幅提高。 3.2015年股灾爆发并留下严重后遗症。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股市升温,沪市综指从2200点一路上升到2015年6月的5176点,不少人预期将突破1万点。公司市值大涨,不仅让很多人获得巨大收益,并通过股票变现或质押贷款获得大量资金,而且使更多人信心大增,纷纷加大杠杆扩大投资,并更多地注重资本运作而非发展实体经济,经济泡沫快速积累。到2015年6月份,监管部门收紧入市资金监管,股市急速下跌,到7月份下跌到3000点左右,很多股票抵押爆仓,形成严重股灾。这使很多人和企业深陷流动性陷阱难以自拔。恰恰在2015年底国家明确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去杠杆”要求,使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2017年底进一步提出“三大攻坚战”,首位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明显收紧,资管新规从征求意见开始已经对社会融资产生影响,到2018年正式实施,影响更大。 在金融监管不断收紧的情况下,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大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2018年下半年宏观政策有所调整,但很多企业依旧难以摆脱流动性困境甚至破产倒闭,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这种局面的存在,2015年股市大涨之后爆发股灾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国家经济转型调整一般需要3-5年时间,如果2015年成为中国经济转型调整真正的拐点,那么,2018-2020年就成为调整探底、转型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疫情爆发,则使今年的压力更大。 (三)现在仍处于抗击疫情与恢复经济的关键时期 尽管中国赢得了抗击疫情和发展经济的国际先机,但目前仍面临着抗击疫情需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关系更加复杂给中国对外贸易、供应链和产业链带来更大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剧烈震荡产生的冲击;封闭隔离时间拉长加重经济重启成本;传统周期性下滑因素和趋势性下滑因素交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挑战不是消除了,而是更加严峻了。 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下滑6.8%,创下40年来的最低。 受疫情输入防控(特别是周边国家疫情加重)和外需萎缩影响,二季度所面临的压力可能比预期还要大。 正因如此,中央对抗击疫情和经济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抓紧研究提出积极应对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4月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强调: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毫无疑问,在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格局剧烈变化之际,中国要做到“六保”,实现“六稳”,巩固和增强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度非常大,但这又是巩固抗击疫情难得的先发优势,对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国家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意义深远,必须全力以赴,积极争取! 为应对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经出台一系列举措,接下来还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总体看,今年利率水平会进一步降低,货币总量扩张速度会明显提高,减税降费和社会救济力度会进一步加强。 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明显下滑,但中国政策潜力和市场容量很大,产业链比较完善,经济发展韧劲较强,特别是中央强调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这就推动中国经济在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人民币汇率应该基本稳定,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应充满信心! (本文作者介绍:前中国银行副行长)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迅雷 还有5亿人没坐过马桶, 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但是今天我们的马桶还是过剩,飞机载客量不足。产能过剩,因为有效需求不足。 你一定要把钱贷给那些要破产的企业,对银行来说也不是市场行为。 以直播卖货来说,对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成本下降、减少库存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它没有对劳动生产率带来多大的提升。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图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图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生活带来巨变。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比三个月前的预测调低了6.3个百分点。 近日,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讲述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 南方周末:现在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涉及多个方面,如何在效率上进行权衡? 李迅雷:这个很难,因为没有足够大的数据量,只能先做了再说。总体上,我认为还是要平衡,供给端和需求端都要平衡,不能只考虑供给,不考虑需求。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我就提出,中国人大概还有5亿人家里没有卫生设施,通俗地说,还有5亿人没坐过马桶,但是今天我们的马桶还是过剩。产能过剩,因为有效需求不足。 南方周末:你近期撰文呼吁现金补贴居民以拉动需求。从操作层面看,它难在哪? 李迅雷:对。从操作层面来讲,政府的压力会比较大。因为僧多粥少,中国人理想中一向“不患贫而患不均”。如果政府补贴居民,不同收入阶层人的利益都得考虑。如果只是定向补贴给部分企业,社会关注度会大幅下降,操作起来更容易。 如果真要操作,我觉得还是可行的。因为现在毕竟是大数据时代,居民存款、征税记录、水电煤气等情况综合起来,基本可以确定哪些人可以享受补贴、哪些可以排除在外。 南方周末:现有的政策对中小微企业有许多帮扶。这些企业的背后也是一个个人,像这类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是否更值得鼓励? 李迅雷:我觉得帮扶中小企业可以做,但中小微企业那么多,如果每家都补贴,需要补多少钱?补贴中小企业很多时候是给了企业主。为什么就不能直接补给工人?他们有了钱的话,就会消费,他们也不会因为企业经营不下去就饿死了。给企业部门实质是“输血”,给居民部门则是“造血”,因为前者是制造产品,后者才是最终消费。不断输血的结果,往往是制造“过剩”,而造血的结果是创造需求。 补给企业家的话,是不是每个企业都得补?补的理由是什么?怎么体现公平问题?有些企业家可能会对政府行贿,骗贷、骗补。 南方周末:帮扶、补贴中小微企业的一个逻辑是,至少可以让企业先撑下去、活下来,也能保住工人的就业岗位。 李迅雷:对,但这个逻辑比较间接。你怎么能保证企业能救活,怎么保证他们一定不裁员?你把钱给了企业家,都由他来操作。钱落到了老百姓的口袋里,不管怎样,他总能活下去。 钱拿给企业,救了企业,再过几个月,他说又不行了,你再给?然后员工该失业的还是失业。你知道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有多长?平均只有2.5年。即使没有疫情,中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也就是2.5年,个体工商户大约1.5年,都很短。 你一定要把钱贷给那些要破产的企业,对银行来说也不是市场行为。 比如像西贝、海底捞这类企业,即使不补贴,也有很多PE、VC愿意来投资,因为他们认为这类企业能够做大,银行也会主动给他贷款。 所以,一定还是要由消费来拉动,否则补贴给企业之后,员工还是拿不到钱、没钱消费,需求不足,企业的生产还是过剩了。 我一直呼吁,要从需求端去落实我们的政策。过去、包括现在的政策,大部分都是在供给侧,都在补企业,减税、免租等等,这些有错吗?也没什么大错。但过去很长时间以来,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出现了类似“把牛奶倒进阴沟”的现象。 十年前,中国是靠投资拉动是符合逻辑的,因为GDP中,投资占比大约是发达经济体的两倍,现在经济增长则主要靠消费。居民日常消费,吃喝住行,休闲娱乐、养老、保健等等,消费在GDP占比超过60%,无论是增量增量还是存量占比。美国也一样,美国经济也不是靠高科技拉动,而是消费占到GDP的80%。 南方周末:消费要怎么才能拉起来? 李迅雷:从需求端入手,一方面要补贴,就是政府花钱,另一方面是改革,但这个难度就很大了。改革涉及各方利益,动谁的奶酪都不好动。富人的钱太多、穷人的钱太少,这些年来,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速大幅高于其他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16-2019年,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29%,而中等收入组的累计增长只有19%,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之间的差距均在扩大。 如果能匀一下的话,中国经济就起来了,消费就起来了。 7年前我就撰文:《中国经济就像一杯沉积的液体》,虽然总量够大了,国民总收入体量也够多了,关键是结构问题,大量收入、资源沉积在少数人和部门手里,无法形成现实的消费与投资。下面沉淀得太多了,很难动,如果搅拌一下,问题都解决了。 但是搅拌就得动利益,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故现在靠政府补贴实际上就是增加政府的债务,只能由子孙后代来还,但如果能够通过改革来缩小收入差距,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当然,改革的难度很大,这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难题,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国家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在这次应对疫情方面,我国所采取的举措与西方国家有显著不同,它们是疫情防控粗枝大叶,财政、货币却大放水,几乎没有改革举措。我国则有效控制了疫情,货币财政政策有序推进,此外,改革力度较大,重在治根。如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交易机制;资本市场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等。 南方周末:这一轮疫情会带来什么变化? 李迅雷:疫情加速了分化。 首先疫情加速的新旧产业的分化;如信息技术产业更加快速发展,3月份在绝大部分产业亏损的情况下,计算机制造产业和烟酒产业一样,保持盈利。疫情增加了企业和个人对视频会议应用的需求,App Annie最新报告显示,商务视频会议应用程序一直在经历爆炸式增长,刚刚在3月份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下载量。线上办公APP钉钉和腾讯会议持续占据国内应用免费榜排名的前两位,白领开始习惯,甚至开始喜欢线上办公,云办公行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 其次,疫情加速了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分化,很多小企业生存不下去了,但大企业还是可以正常运转。以卖房为例,今年一季度,前十大开发商的卖房收入只下降不到10%,而楼盘销量后100名的开发商下降了约40%。越小的开发商越是卖不动,可恒大说要打折了,大家都来抢。疫情之下,阿里巴巴、腾讯一样赚大钱,但是路边的小餐馆就经营不下去了。这样趋势下,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居民部门也是一样。 第三,加速人口的分化。从去年的数据看,浙江人口的净流入量已经超过广东,杭州的流入人口超过深圳,说明浙江经济的新动力更足。但总体而言,全国的人口是在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发达地区集中,北方流向向南方。疫情之后,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劳动力将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南方周末: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数字化工具,打破疫情期间的时空限制,让经营得以继续。 李迅雷:是的。新基建将为企业进入数字化时代提供契机,2019年新建5G宏基站数为15万台,根据中泰通信组测算,预计2020年新建5G宏基站数增至60万台、2022年达到最高120万台,随后将逐步回落。至2025年5G基站规模有望超过550万台。 不过,5G已经说了很长时间吧,但现在我们仍在用4G手机。问题核点还是在于需求有多大?手机销量已经连续几年下降了,如果居民收入不增反减,则消费不起来,工业制造业搞得再多也没有用,不落实到消费这一端,是没有意义的。 以直播卖货来说,这是数字经济带来的信息对称,对生产效率提高、经营成本下降、减少库存肯定是有好处的。但问题在于,它没有对劳动生产率带来多大的提升,它利用平台、大数据的优势,创造了一定的价值,但不是像苹果、特斯拉那样大规模生产所直接带来那种价值,它也改变不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行的趋势。比如,线上消费额增加了,线下就减少了。 我们看待一件事物,要明白有些是增量、有些则是替代,替代对GDP拉动没什么作用。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存量经济时代了,经济增速可能会越来越慢,所以现在要做的是怎么把经济结构调整好、改善好。 全球劳动生产率的增速都在下降,中国也在下降了。比起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现在的科技进步在明显放缓,而不是在加快,这跟大部分人想象的不一样。 我们现在只是在原先的巨人的肩膀上,做一些小修小补,只是处在量的变化,而非质的变化之中。我们的科技已经足够先进了,过去进步得快,现在放缓。这样一来,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下降,整个经济的增速也应该是下降的。 (此文在南方周末记者黄金萍采访、发布内容基础上有所修改)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宋亦桐)在全民抗疫期间,有些不法分子却打起了疫情的主意,实施新型金融诈骗。3月10日,北京银保监局发文提醒广大消费者,不法分子针对公众居家防疫、普遍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取信息的特点,借助“区块链”概念发行冠状病毒加密货币Coronaviruscoin等虚拟货币,宣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境外建造口罩、防护服工厂,或用于研究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许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人钱财。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北京银保监局重点提醒消费者注意低息贷款型诈骗、投资理财型诈骗、盗取信息型诈骗、非法集资型诈骗这“四类”骗局。“疫情期间,您缺钱吗?xx金融给您授信1万,申请后马上到账。”随着疫情蔓延,部分老百姓收入减少,资金紧张,一些诈骗团伙开始趁火打劫。北京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冒充各大知名金融平台,给用户授信数万额度。但要拿到这些额度,需要缴纳工本费、押金、解冻费等费用几百上千元,很多消费者上当受骗,缴纳费用后再无音讯。利用“疫情贷款”诈骗。“您想申请政府疫情专项贷款吗?”疫情期间,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发布可代理申请“额度高、利息低、无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专项贷款”的虚假信息,诱使有资金需求的公司或个人申请贷款,然后以提前收取中介费、保证金等为由实施诈骗。“宅在家里也能理财”。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百姓在疫情期间旺盛的投资需求,通过网络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资人推荐私募基金、指导买卖股票、期货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交易软件并开户投资。盗取信息型诈骗中主要包含利用“退改签”诈骗、利用购买防疫物资诈骗;非法集资型诈骗主要涵盖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网站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冒充慈善机构、民政部门、医院、爱心人士等向消费者发送“献爱心”的虚假募捐信息,利用群众的同情心实施集资诈骗。利用感染者亲属众筹“医药费”诈骗;利用“销售返利”诈骗等方式。金融安全知识普及活动也逐步展开。北京银保监局已印发通知,在全行业动员部署“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活动,活动内容重点以提升银行保险机构服务意识、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主题,以教育引导宣传金融消费者法定权利、倡导依法维权、普及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金融服务政策为主线,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凝聚行业力量,强化消费者金融安全意识。为维护消费者财产安全,北京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做好四个“应当”,做到四个“拒绝”,避免落入诈骗陷阱。申请贷款应当选择银行等合规金融机构,拒绝小广告、小作坊式的网络金融产品。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会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联系借贷人,沟通办理借贷业务。在放款前不会巧立名目来收取借贷人任何费用,只要是在网上预先交费的贷款业务,一律不要轻信和办理。投资理财应当牢记“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拒绝高息诱惑。收益永远和风险成正比,面对过高的收益率应保持警惕和理性,切勿存在“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个人信息应当加强保护,拒绝泄露个人敏感金融信息。在收到“退改签”类的信息后,应通过相关企业或部门公布的官方渠道查询确认,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使用不明来源的无线网络;遇到索要个人信息、短信验证码或银行卡密码等情况时,切勿盲目听信,切勿向他人透漏上述个人敏感信息。爱心捐赠应当认准正规渠道,拒绝不法分子假借疫情非法敛财。为疫区人民捐款捐物献爱心时,应通过正规官方渠道进行核实,认准正规捐赠渠道。正规募捐均需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相关信息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查询。捐款前需核实对方账户名称与受捐公益组织的名称是否一致,不轻易将捐赠资金转入个人账户,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