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为期三天的2020年山西省“创客嘉年华”活动在太原圆满闭幕。活动组委会主任、山西省小企业局发展促进局局长薛江炤表示,此次活动是为帮助广大中小微企业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冲击,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努力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 出席活动的山西证券副总裁王怡里表示,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广泛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参与。他介绍,近年来,山西证券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构建了改制挂牌、辅导培训、融资并购、资金支持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持续为省内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市场全产业链服务。截止到目前,山西证券服务的新三板企业在省内的占比超过41%,四板晋兴板占比近30%。仅2019年一年就完成110余家中小企业的股改,推荐96家中小企业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挂牌,累计为省内新三板企业股权融资7.1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创客嘉年华”活动除了举办“创客中国”山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决赛等内容以外。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信贷投放进一步扩大,还同时举办了三天的政银企保对接活动。8月19日,特别安排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接活动。据山西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合发展联盟秘书长李玉强介绍,2019年,山西省在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重点服务,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且开展了指导规范化运营、引导企业上市融资等服务。 活动现场有9家企业挂牌山西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山西省小企业局发展促进局副局长冯志山介绍,“小巨人”企业服务对接活动有三大特点:一是参会企业规格高,参会企业都是营业收入超过亿元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可以说是全省中小企业中的好企业,优势企业;二是重点突出内容实,主要为企业组织投融资、金融产品推荐、银行授信、电商服务等相关问题;三是典型示范作用强,“小巨人”企业引领广大中小企业上“专精特新板”,进行股改融资,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8月19日的活动中,山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七家小巨人企业,共计投资额6905万,深圳前海灏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小巨人企业一家,投资额2500万,山西省科技基金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小巨人企业六家,共计投资额4076万,股权投资共计投资企业14家,投资额13481万。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中小企业聚集地之一,深圳无论是在中小企业的“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华为、腾讯、大疆等国际知名企业从创业最初的小小种子,在适合生长的土壤破土而出,在充足的阳光雨露下成长壮大。也正是这一批批中小企业不断地蓬勃生长,成就了深圳。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深圳经济均保持着相当活力。截至2020年6月底,深圳市中小企业数量达215.2万家,较2004年底的17万家增加了198.2万家,16年间增长11.6倍。从上市公司角度看,深圳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尽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2020年1-6月,深圳市新登记商事主体不减反增,总数量累计达23.7万户,逆势同比增长1.3%。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以来,为什么深圳的中小企业能长期保持活力?和全国其他地区对比有哪些特征?深圳成长出400多家上市公司背后有哪些力量在助推?创业板注册制全面落地,哪些措施能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向资本市场? 带着这些问题, 创业密度居全国之首 中小企业迸发无穷活力 周一:请您介绍下深圳中小企业的总体情况,呈现出哪些特征? 陈小林:近年来,深圳中小企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19年底,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203.4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6%。 深圳中小企业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创业密度高。深圳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约251.6户,创业密度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第二,创新能力强。2019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00多家,总量超过1.7万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80%。全市60%多的“中国驰名商标”、70%多的“中国名牌产品”、80%多的创新载体、90%多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均来自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特征明显。 第三,领军企业多。深圳中小企业涌现出众多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如微芯生物、有方科技、杰普特等上市公司,还有云天励飞、优必选、奥比中光等一批拟上市企业,这些企业竞争优势强,发展潜力大,是细分行业的领跑者。 第四,成长质量高。2019年中小企业创造的GDP约为1.3万亿元,占全市GDP的49%。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2019年新登记企业中80%以上属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企业也有向先进制造产业总部、研发等高端环节集聚发展的趋势。 周一:这些中小企业主要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吗?大概占比多少? 陈小林:在全市204万家企业当中,有99.6%是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当中有90%是属于民营企业,只有10%的企业是来源于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 周一:在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陈小林:主要分四个方面推进,第一,加强创新企业队伍建设,建立了3个企业库。包括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培育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和“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制定《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培育库实施办法》,其中2019年入库企业4000家,计划3年完成入库1万家企业的目标。引导小型微型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资助34家小微企业合计1940万元用于提高“专精特新”水平。组织开展小升规专题政策宣讲和专题培训,建立工作台账,主动跟踪服务。 第二,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认定。在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基地认定推荐工作方面,目前深圳市有14家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4家。 第三,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了首届“创客中国”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创业大赛,6个项目入选全国200强,8家企业入选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第四,加大对中小企业家创新培育,利用清华、北大等国内著名高校实施民营及中小企业家培育工程,2007年以来累计5700多名企业家参加培训学习。加强产业紧缺人才培训,联合社会知名培训机构结合不同时期中小企业的需求,年均开展200期以上培训班,累计为23万多家企业中高层人才提供培训,惠及5万多家企业。 上下联动打造上市 全流程软服务体系 周一:深圳市在支持企业上市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中小企业服务局有哪些具体的落地措施,这些措施跟其他地方比有哪些特点? 陈小林:上市培育工作是深圳打造了15年的全国性品牌,从2004年深圳中小板开板的时候,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设立一个专门的上市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来推动中小企业上市,其中下设的上市办,就设在当时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此后,开始逐步打造了上市工作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按照培训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五个一批”)的工作目标,实行分类指导和梯度培育。 在2007年深圳就提出“一个口”服务企业,让企业只跑一个部门。在每个政府部门都有一个局级领导专门担任上市培育领导小组成员,每一个政府部门都有一个处级干部专门担任上市工作的协调员,各个区也有同样的部门专门服务上市工作,形成了一套稳定的上下联动、市区联动的上市协调培育机制。 跟内陆地区相比,深圳在推动上市工作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各级政府部门从上到下对企业上市工作认识的高度一致和强烈的服务意识,这个软实力是很多地方都不具备的。 举个例子,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平均每年为上市企业开具没有违规违纪的协调函达4万份,平均一个工作日接近200份。恒大总部迁到深圳以后,下属有个一级子公司准备上市,涉及各个地区开具没有违规违纪的证明文件,在深圳一次性就开过7000份协调函。此外,电子信息行业的一个公司准备推进上市,在内陆地区开没有违规违纪的证明文件四处碰壁以后,感慨深圳分公司推进同样工作的效率之高,10天内全部解决,随后该公司便将总部迁到了深圳。 深圳上市后备资源充足 未来5年争取超600家 周一:目前深圳上市公司的整体数量有多少?后备上市资源的情况如何? 陈小林:截至今年5月底,深圳市境内外上市企业合计418家,其中境内上市企业306家(上交所主板22家,深交所主板58家,中小板123家,创业板94家,科创板9家),境外上市112家。深圳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总量连续14年排在国内大中城市第一位。 从上市公司的市值上来讲,除了112家是境外上市的,300余家A股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经超过10万亿,排在北京之后,位居第二,但如果把国有企业的市值除去,单纯从民营企业的市值来看,深圳排在第一位。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众多是深圳很大的一个特点。 而在上市储备方面,深圳还有源源不断的后备资源,分梯度对上市企业进行培育。目前有40多家企业已经向证监会或上交所递交发行申请材料,90多家企业在深圳证监局辅导备案,此外还有400多家处在改制期或已完成改制尚未辅导。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深圳市要实现上市企业超过600家。 周一:创业板注册制试点方案出台以后,拟上市企业有哪些积极的变化?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在具体推进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陈小林:目前,深圳市已有47家企业向深交所递交了创业板发行申请材料,53家企业在深圳证监局辅导备案拟上创业板,这些企业都已满足创业板上市的财务指标。此外,还有200多家企业处于改制期或已完成改制尚未辅导,这些企业是创业板上市的又一梯队。 深圳的拟上市企业对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反应是比较积极的,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第一,亏损的企业可在创业板改革一年以后上市,对于很多还未盈利的高科技企业而言,给了他们很大信心;第二,注册制意味着上市的步伐加快,上市的时间可能比原来缩短半年以上。 为鼓励更多优秀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将开展创业板上市培育专项行动,市区联动,加强动员,加强宣传培训,举办创业板专题培训“各区行”活动;对创业板后备企业进行摸底梳理,完善全市创业板后备企业数据库;联合深交所现场走访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建立“一对一”服务工作专班,推动解决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快企业上市进程。 疫情期间多管齐下 解决中小企所遇难题 周一: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在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小林: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力开展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帮扶工作。 首先,积极参与制定深圳“惠企16条”,并对其中3条政策措施制定了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纾困政策落地见效。 其次,打造全市统一的企业诉求响应平台——“深i企-精准服务企业”平台,集企业反映诉求、政府快速响应、企业随时掌握反馈进度于一体,大大提升了企业诉求响应效率。截至5月底,该平台累计访问次数195万次,收到2747家企业的3674件诉求,办结3452件。 第三,组织摸排上报重点保障企业名单,全力挖掘防疫物资产能。推荐164家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申请央行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以及国开行深圳市分行贷款专项。 第四,领导带头深入企业,帮助中小微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第五,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和流程,为企业办事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周一: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还面临哪些问题?主要的痛点在哪些方面? 陈小林:目前深圳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诸如订单减少和不确定性延期,用人成本增加等等,主要痛点就两个:融资难和成本高。 作为中小企业服务局,我们也采取了系列措施优化融资环境,在银行贷款方面,第一,不断加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力度,充分利用深圳市高新投和中小担融资担保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设立30亿元规模的融资担保基金,提供再担保服务;第三,设立50亿元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 在直接融资方面,也有系列保障。第一,鼓励中小企业走资本市场之路;第二,不断加大创投基金、风投基金的引入,提高直接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比例;第三,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子基金设立后,其中60亿元规模率先落地深圳,已经投了100多个项目,而且集中于早期,其中70%的资金投资深圳本地企业,使很多深圳企业受益;此外,深圳市政府出资设立105亿规模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第四,设立了50亿元规模的深圳天使母基金,针对于初创型的企业提供融资。
8月16日,创业黑马集团联合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发布了一个新职业“产业加速师”,他们是在各个产业中有方法、有意愿、有工具,能够帮助中小企业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业专家,主要来自于各类企服机构、咨询机构、投资机构和深耕产业的优秀企业创始人。 在“让每个中小企业都有一次加速机会”的理念之下,产业加速师将依托创业黑马平台,与各产业巨头公司、地方城市政府、各大资本机构深入合作,从认知加速、资源加速、资本加速3大方向,帮助二三四线城市的中小企业快速找到产业升级的方向、方法和资源。该职业的申请、培训和认证由创业黑马负责,由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指导。当天,共有20人获得首批认证的产业加速师资格。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的深入,中小企业加速迎来了成熟的时机。一方面,科技和资本的赋能让中小企业获得升级的可能,有了长大的机会,不再仅仅专注于生存。另一方面,中央连续发布文件要加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同时通过全面的注册制开放了资本市场,这使得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注册制进入一级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全国上千万家中小企业将因此迎来突破性成长的契机。本次产业加速师职业的推出也是对产业升级大势所趋的呼应。 创业黑马集团董事长牛文文表示,现在有两件事让中小企业加速迎来成熟的时机。一个是产业重做,即科技和资本的赋能让中小企业都可以获得升级,有了长大的机会。另一个是国家战略,中央连续发布文件要加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注册制进入一级市场进行股权融资。他还解释,所谓加速是指借助科技和资本的赋能,帮助企业在成功的某个阶段,突破瓶颈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牛文文表示,创业黑马产业加速云平台和产业加速师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打通精英和草根、创新和创业的二元鸿沟,用普惠式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产业升级和加速服务。 湃方科技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刘勇攀也在大会中表示,产业加速在未来十年中是非常有机遇的方向。现在国家政策非常支持,工业设备、智能升级以及工业物联网的技术也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从技术角度来讲,芯片、算法作为核心的技术,正在逐渐地实现设备级、场站级以及工厂的改造。 据介绍,产业加速师的职业收益也非常丰厚。申请者可以在创业黑马平台报名,并接受创业黑马独家的“产业加速师”专业培训。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产业加速师”认证证书。认证后的产业加速师将有机会在创业黑马平台免费录制课程,出版专著沉淀知识产权,开设企业加速实验室,打造个人IP,链接企业级客户。 据透露,创业黑马集团的产业加速师服务已经落地福建、川渝、浙沪、广深等地区的部分城市。同时,创业黑马集团也正在全国范围招募城市加速大使,作为聚集本地有加速需求的企业代表,邀请更多产业加速师入驻更多城市,进一步助力产业升级。
二季度以来工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主要指标走出谷底,新动能逆势增强……面对罕见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冲击,我国工业经济快速恢复,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稳步复苏。 如何看待当前工业经济形势?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帮扶中小企业将有哪些“新策”?怎样加快5G部署?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就此接受子元件、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36.6%和16.4%。疫情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步伐加快。 国际疫情仍在蔓延,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我们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提高供给质量激活消费潜力,全面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同时,着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推动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长期看,我国工业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要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尽可能夺回来,努力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 帮中小企业:不折不扣抓落实、抓环境、抓服务 问: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如何,面临哪些困难?下一步还有哪些帮扶措施? 答:我国超过1.2亿户市场主体中,有3000多万中小企业、8000多万个体工商户。保市场主体的关键是保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 面对疫情严重冲击,中央果断出台8个方面90余项政策措施,全力助企纾困。随着各项政策显效,企业经营逐步向好。4月以来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增速由负转正,二季度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3%和13.6%。 不可否认,中小企业仍面临订单不足、盈利能力下降、账款回收困难等问题,生存和发展挑战仍较严峻。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抓好“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首先是抓政策惠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跟踪督促,将好的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重点抓好近期出台的《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落地,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其次是抓环境活企。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狠抓《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实,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和失信惩戒,有效防范和解决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 三是抓服务助企。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各地加强政企银对接,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保产业链供应链:提高稳定性和竞争力是关键 问:疫情冲击下,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状况如何?下一步如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答: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牵头成立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向7个工业大省派驻联络员,聚焦重点产业链协调打通断点堵点卡点,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生产秩序基本恢复。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经受住了疫情的“压力测试”,也为全球医疗物资供给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出了贡献。 下一步,我们将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筑牢制造强国的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 我们将持续强化产业链要素保障,依托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及时帮助解决断点堵点卡点;支持大企业主导构建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构建新型产业合作体系;加快补齐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短板,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同时,不断优化产业链发展环境,推动建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应急协调和管理机制,为各国抗疫和经济恢复提供支撑。 抓5G建设:进度超预期 应用向多领域延伸 问:5G网络建设备受关注,目前进度如何,未来怎样推进? 答:我国5G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基站建设进度超过预期,7月底累计终端连接数实现8800万,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5G速度。 在网络建设上,我们要适度超前,让“路”等“车”,而不是“车”等“路”。要加快独立组网建设,加快推进主要城市5G网络建设,并向有条件的重点县镇乃至一些农村逐步延伸。 在应用发展上,我们与发展改革委启动了“宽带网络和5G领域”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面向智慧医疗、虚拟企业专网、智能电网等7大领域的5G创新应用,要促进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落地见效。 我们将紧盯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持续推动芯片、仪表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研发,开展毫米波技术研发试验,加强6G发展方向及关键技术研究。同时营造地方支持的“软环境”,构建开放合作的5G发展“朋友圈”。
7月24日,十七部门发布《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从内容来看,《意见》进一步突出了财税方面的支持力度。如健全精准有效的财政支持制度,建立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长效机制。 可以说,此次《意见》中对于中小企业财税支持制度的力度是空前的。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更多地是体现在减税降费方面,包括税收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简化税收征管程序方面,这的确带来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更多地是在帮助企业“节流”,在当前较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开源”才是拯救中小企业更重要的方面。 在此次《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求中央财政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县级以上财政要安排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这是拿出真金白银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扶持。另外,《意见》还指出要求完善政府采购小微企业预留份额,并且明确规定了份额比重,这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中小企业的收入稳定。在这三种措施的共同加持下,健全小微企业发展制度将得到非常明显的实际效果。 财税支持在帮扶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一直以来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是税收减免,税收和相关行政收费的减免是最直接也是最快速的减轻中小企业资金负担的方式,包括缓征、免征等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税收支出占总营收的比重,为企业留下更多地资金。还有中小企业专项基金支持。 其次,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结构趋同,经营粗放,技术落后,数字化缓慢、缺乏横向合作,产业链薄弱等诸多弊端,而这些弊端的改进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仅仅依靠中小企业自身是难以完成的,而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则能够起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有效帮助当地中小企业完成技术革新和结构优化,这是促进中小企业减负、提质、增效的关键。 之后是政府采购倾斜。中小企业受到规模、资本等短板的影响,在与政府合作中往往竞争力不及大型国有企业。而政府采购的倾斜能够给中小企业一个与政府合作的机会,在公共服务等领域为中小企业打开了大门,帮助企业拓展稳定的经营渠道,有效的为企业未来发展助力。 就像我刚刚提到的,财政支持如果仅仅是帮助企业“节流”是远远不够的,小微企业通常收入水平较低,仅仅通过减税就想要把中小企业从疫情影响的阴霾中拉出来是很难的,因此,需要一些其他的财政支持措施。此次《意见》开了一个好头,对中小企业专项基金和政府采购倾斜都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除了此次《意见》所提到的以外,未来在财税政策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发力的地方。 比如针对前文所提到的中小企业的科技水平较低、数字化进程比较落后等问题,它直接影响了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力,有的时候中小企业不是不想去转型升级,而往往是不敢做,不会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中小企业转型帮扶计划,落实领导负责制,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训体系,为中小企业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帮助企业完成转型升级。 同时,在政府采购倾斜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推进更加深入的政府与中小企业合作。比如积极推动有中小企业参与的PPP项目落地,地方财政要对这些项目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中小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出资建立项目公司等等,降低环保等公共服务行业准入门槛,强化政企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为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一剂强心针。 综上,窃以为,此次《意见》切实的为企业带来了福利,在财政支持方面有包括减税降费、专项基金、政府采购倾斜等多个亮点,未来我们应当继续延续这个政策方向,在深入帮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强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方面下功夫,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数量新增二十七点五万户,规上私人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百分之六点八 整个7月,辽宁聚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正滨都在为厂房扩建的事情忙碌着。瞄准国内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将自主研发的环保型锅炉用流量计迭代升级,聚焦科技上半年订单量呈两位数增长,产值已达去年全年水平,亟须快速扩产。 一朵朵这样的浪花,汇聚成辽宁民营经济逆势上扬的洪流。据统计,截至二季度末,全省新增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7.5万户,占全部新增市场主体的98%;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302.8亿元,同比增长15.6%。全省规模以上私人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高于全省9.1个百分点,领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虽然上半年受到疫情冲击,但是在宏观政策的扶持下、技术创新的引领下,辽宁省民营经济一直处于增长态势。特别是进入二季度以来,生产需求持续回暖,支撑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企业纾困解难,贵在及时精准、适用有效。辽宁省在疫情暴发后先后出台《辽宁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全省14个市、沈抚示范区及23个省(中)直部门出台配套政策94个。截至目前,共计为企业减免社会保险费109.2亿元,为3.9万户企业支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22.9亿元。全面落实13个税费种类23项税费优惠政策,为近6000家道路运营业户减免服务费约700万元,为3万余户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超1.5亿元,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近60亿元。省商务厅与工商、建设等银行合作,为外资外贸企业争取信贷规模超300亿元。 帮企业省钱,还要帮企业省时省事。年初以来,辽宁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工作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办理告知承诺审批3万余笔,优化准入服务审批8万余笔,惠及企业近12万户(次)。 引导企业练好内功,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荐沈阳国际软件园等4家单位申报2020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实施“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智能转型等方面得到提升发展,引领全省更多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连续四年举办“创客中国”辽宁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为中小企业和创客提供交流展示、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的平台。截至目前,全省现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4900户,同比增长45%;全省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9131户,同比增长50%。 鼓励企业创新融资方式,不断壮大生产规模。全省共有境内上市民营公司49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4.5%,上半年,锦州神工股份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上海持续出台措施为中小企排忧纾困,减税降费又有升级版 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中小企业是城市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后疫情时期,如何继续帮扶中小企业提振发展信心,打开市场空间,成为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 7月31日上午,上海市经信委召开《关于加大支持本市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22条政策措施》(下称“22条”)新闻通气会,介绍22条相关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戎之勤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介绍,22条主要通过“延期”“加码”“创设”等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对减免社保、降低电价等政策进行了延期,对旅行社、网吧等特殊行业的支持作了“加码”,同时也创设了困难企业以工代训、惠企让利不少于5000万元等创新政策和举措。 “‘22条’既是疫情期间‘惠企28条’的‘加长版’,也是‘后疫情’时期支持中小企业的‘升级版’。”戎之勤说。 具体来看,22条主要包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优化中小企业服务等几方面内容。 比如,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至2020年底,免征中小微企业及按单位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以及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至2020年底,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可延缓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 建设10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载体,建设6个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10个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双创示范基地。 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担保放大倍数原则上不低于5倍,力争2020年新增担保规模300亿元,其中信用贷款比例不低于90%。 对市旅行社和A级旅游景区,因项目建设、维持运营或当前应对疫情冲击所发生且需在2020年偿还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不超过人民银行最近一次公布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0%的贴息支持,贴息期为半年,每家贴息总额不超过50万元。 上海市人社局基金监督处副处长许大志介绍,上海预计共将减轻企业负担约1281亿元。“中小微企业及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近62万户,占市场主体的绝大部分,涉及参保职工682万人,占全部参保职工的约 77%,免征社保费政策将为中小微企业减负预计约1000亿元。” 今年以来,上海持续出台措施和条例为中小企排忧纾困。 先是2月出台了惠企“28条”,接着《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于6月18日经市人大常委会第22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并于当日正式实施。在7月16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在注册地上海正式揭牌,这也是国内首家在北京以外设立的国家级母基金。 上海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办主任吴志琦介绍,下一步会将政策措施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形成合力。 他说,《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66条已细化为121项具体工作,分解到30多个部门和各区政府;“22条”措施工作任务分解到18个部门。下一步将发挥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形成服务中小企业的强大合力。另外,还将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员机制,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载体,开展供应链融资综合服务试点。 “服务专员是最贴近中小企业的 ‘店小二’,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 ‘最后一米 ’。目前正在制定工作方案,细化服务专员工作职责、服务要求。第一批中小企业服务专员有望9月亮相。”吴志琦说。 吴志琦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要“输血”、“造血”同样重要。供应链、金融则兼具输血和造血功能。目前,他们正在会同商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联合宝钢、上汽、电气、申能、纺织、上药、建工、仪电等大型核心企业,共享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订单、库存、预付款等信息,创新供应链金融信贷产品,纾解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来自上海市统计局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中小企业合计408965户,从业人员743.15万人,营业收入总额15.31万亿元。中小企业产生了上海70%以上的发明专利,贡献了60%以上的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