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推出的深化关键领域改革重磅文件,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培育发展能源商品交易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在油气、电力、煤炭等领域积极培育形成运营规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交易平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国能源市场中油气、电力、煤炭等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尤其是现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发达,而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无疑是改善部分企业效率低下,竞争力薄弱的有效办法。因此,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交易平台,一方面能进一步促进油气、电力、煤炭领域相关商品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将促进相关交易市场日趋成熟。 据悉,在电力领域,此前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已建立北京、广州两个区域电力交易中心和33个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而在煤炭领域,除陕西煤炭交易中心、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地方煤炭交易中心外,2019年由国家铁路集团联合煤炭、电力、钢铁、港口、地方煤炭交易中心等35家骨干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也正式宣告成立;此外,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我国亦呈现遍地开花的状态,如,继上海、重庆两大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成立后,深圳天然气交易中心也于去年正式挂牌成立。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油气、电力、煤炭属于能源领域,涉及经济安全和民生。从国内市场来看,油气、电力、煤炭的产地和消费地重叠性不高,这往往涉及很多大宗跨省交易,如果交易平台过多,一是会导致交易价格、交易规则的混乱以及国内市场的人为分割,不利于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二是部分平台运行管理的不规范,容易造成一些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另外,由于目前的交易平台既有国资控股,又有民资控股,因此,借助股份制改造和兼并重组的方式积极培育形成运营规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交易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相关治理机制,实现权责利的统一,同时,还能通过适度的市场竞争来提高平台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保障产业运行和民生。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还特别提到,鼓励具备条件的资源型地区依托现有交易场所,探索建设区域性能源资源交易中心。 盘和林称,探索建设区域性能源资源交易中心有助于推动有效竞争、体制健全的能源市场的形成。区域性能源资源交易中心的增多,意味着参与统筹优化的用户越多、灵活调节资源发展的范围更广,资源优化配置的空间越大。
“外汇期货要来了?”、“新品种天然气期货咋样啊?”、“居然还有航运衍生品”、“资管产品也要大变革!”。昨日,期货日报记者的朋友圈、微信群被接连不断的讨论刷屏。 1月30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其中不少内容都提及期货市场。 1月30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公布。到2025年,上海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 关于期货市场,《纲要》提出,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试点;研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产品上市;优化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形成机制,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定价基准作用;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基金;支持发展航运衍生品业务,构建衍生品交易、结算和信息平台;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作用,研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产品上市。 未来5年、15年的上海会是什么样子?未来5年、15年上海的期货市场又是什么样子? 上海“十四五”规划喊期货市场“领任务” 我们来具体看看这次给期货市场立的各个“小目标”。 《纲要》在第三部分提出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城市服务辐射能级。以巩固和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市场主体竞争力为途径,提高对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加快建设能级更高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更好服务形成新发展格局。 在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方面包含支持外汇市场创新,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比重。推进银行间利率、外汇等基础衍生品市场发展,提高交易便利度。构建系列化的期货品种体系,丰富机构投资者种类。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产品体系和服务功能。增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推动上海期货交易所探索建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优化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形成机制,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定价基准作用。 在把握机遇加快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提到,按照实需原则和风险中性原则,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试点。研究探索国债期货作为特定品种对外开放,为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的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便利的风险对冲支持。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方面提出,加强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管理人中管理人(MOM)、基金中基金(FOF)等产品研发,大力发展大宗商品基金,在中证张江自主创新50指数基础上推出ETF产品。在着力推进航运服务业发展上,《纲要》提到支持发展航运衍生品业务,构建衍生品交易、结算和信息平台。 稳步推进能源市场体系建设部分提出,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作用,研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等期货产品上市。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定价中心,探索开展国际保税低硫燃料油现货交易。 利率、外汇及能源衍生品发展备受关注 在行业人士看来,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拓展了中国商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范围和深度,也会引导中国金融期货,尤其是外汇期货快速发展,为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贡献更多的力量。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小勇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显著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纲要性文件,对于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一方面继续拓展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深度,从服务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迈进;另一方面推动中国期货市场从传统的商品期货向金融期货快速发展的新契机。 “从当前中国期货市场来看,商品期货无论是在品种数量,产业覆盖来看,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企业的风险对冲需求。例如钢材、煤炭和化工品期货在全球来看,都形成中国特色和中国价格,但是中国期货市场在国际黄金、国际成品油、国际天然气定价方面并没有太多话语权,而随着上期能源原油期货推出,原油市场逐渐形成中国价格,发出中国声音。”程小勇介绍。《纲要》提出增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对于中国争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金融期货来看,目前中金所涉及的品种只有国债和股指,外汇期货还是空白。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汇率期货推出也迫在眉睫。程小勇提到,当前中国进出口企业对冲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主要银行的远期产品,或者海外交易所或投行的场外人民币衍生品,企业对中国推出中国特色的人民币汇率期货翘首以待。另外,互换产品,外汇期货期权等产品依旧匮乏。 在能源衍生品建设方面,东海研究所高级能化分析师李婉莹介绍,实际上,自上海原油上市以来,全球油市中的“中国声音”越来越响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已经成立,目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能源交易平台,开展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石油等能源产品的现货和中远期交易,市场对相应的能源期货品种上市具有极高期待。 “上海能源交易中心的原油期货成立以来成绩斐然,未来天然气,汽柴油等能化期货品种的上市,将构建丰富完善的能化产品体系,为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产品定价中心添砖加瓦。”李婉莹表示,另外,上海作为全球化大都市,能够帮助期货品种吸引更多的境内外交易者,进一步深化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交流,提升我国能源期货价格影响力。 此外,李婉莹介绍,《纲要》还提及,上海将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聚焦重点领域,深入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预计将受到更多关注与使用,到202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7%左右。在成品油方面,《纲要》中强调上海将形成南北互济的油品供应体系,航油形成“两厂三库+浦虹机场联络管”供应格局,汽柴油供应形成包括上海石化、赛科两大炼厂,金闵一线二线、白沪两大成品油管道、X个成品油库和码头等在内的“2+2+X”供应体系。“因此,上海天然气市场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推进天然气期货上市也能够帮助相关企业运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不断发展。而成品油期货也完全具备上市基础,进而更好的发挥期货品种价格发现功能,实现期现联动。”她说。
1月1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 新年伊始,全国碳市场的新动作拉开了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大幕。“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如何推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顺潮流大势需艰难跋涉 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杭州举行,每位与会者座位上都有一张淡绿色小卡片。这是一张“个人碳中和荣誉证书”,提示主场活动在筹办、举办和收尾阶段排放的温室气体,被所购买的塞罕坝林场造林碳汇项目抵消。这项活动本身实现了碳中和,而就我国整体来说,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仍需艰难跋涉。 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自身发展大势使然,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 对不少大众来说,碳中和仍是一个陌生词汇。科学界对此早已达成共识,为了不让全球气候走向灾难,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不应超过1.5摄氏度或2摄氏度。5年前,1.5摄氏度和2摄氏度目标被写入《巴黎协定》。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若温升不超过1.5摄氏度,那么在2050年左右全球就要达到碳中和;若不超过2摄氏度,则2070年左右全球要碳中和。本世纪中叶碳中和遂成为各国制定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参考。而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全球自然灾害显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时间窗口在迅速收窄。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后的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宣布了更具体的目标: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向世界庄重宣示提前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节点,展现的是国际责任,是大国担当,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有力抓手。”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说。 在气候雄心峰会上,45个国家作出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新承诺,24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由此预计,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65%、世界经济总量70%的国家都将成为“碳中和”的一员。 潘家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国内的发展战略、发展进程高度吻合。 低碳发展有三大效益 实现碳中和愿景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深度脱钩,这将带来巨大的经济结构性变革。破立之间,挑战与机遇并存。 以能源系统为例,一方面,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要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克服多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相对于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消费占比约15.3%,到2030年将提升至25%左右,能源系统的跃迁蕴藏着新的机遇。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在与企业、地方座谈时发现,有人认为,减排就是增加企业成本,为地方发展设置“天花板”。他直言,低碳发展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好的发展,是要倒逼不好的发展转向好的发展。 “低碳发展至少有三个效益。”柴麒敏表示,首先是环境效益。与应对气候变化同步协同,将带来大气污染治理的一系列成效。我国能源结构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燃烧不但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同时产生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是当下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也从根源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其次是社会效益。低碳发展将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绿色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工作人员已经达到450万人左右,接近煤炭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预计到2030年低碳领域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总人数有望达到6300万人。 此外还有经济效益。“到2030年,全国低碳产业的产值预计将达到23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将超过16%。”柴麒敏说。 如今,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上逐渐形成优势。截至2019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7.9亿千瓦,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30%,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均居世界首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技术水平和制造规模处于世界前列。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 牵住降碳源头治理“牛鼻子” 要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其实很不轻松。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也仅有30年,相比西方国家压力更大、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十四五”必须迈出坚实步伐。 很多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是一个技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我国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我加压、主动作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目前,关于达峰路径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对碳排放的控制稍松,在2030年前达到相对较高的峰值,然后开始下降;另一种是从“十四五”开始严格控制碳排放,提高政策和行动力度,在2030年前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峰值,然后开始一个先缓后急的下降。 前者下降的曲线会非常陡。在柴麒敏看来,采用“先冲高、后骤降”的减排路径,挑战大,造成的全社会经济损失也大。相对来讲,后者更为科学。 无论采用哪种路径,“十四五”将直接决定能否完成2030年前碳达峰。 黄润秋介绍,目前正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牵住降碳这个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将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我国将明确地方、行业的达峰目标和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同时,也将强化监督考核,将达峰行动有关工作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据了解,碳排放达峰行动的内容还包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全面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大力发展低碳交通,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等。 当下,在全国碳市场建设中,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与运维任务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在增派人手加大工作力度,以确保完成启动电力行业全国碳交易运行的各项条件。该中心董事长曾庆祝告诉记者,经过6年多的试点探索,湖北证明了碳市场是政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让市场发现碳价格这一市场化思维,将伴随全国碳市场的有效运行落地生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红艳)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制定并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作为降碳减污总抓手和“牛鼻子”,实现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度协调统一。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实现的难度;而后者是对前者的紧约束,要求达峰行动方案必须要在实现碳中和的引领下制定。 提高思想认识,以尽早达峰争取战略主动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攀登碳排放“新高峰”,达到“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没有认识到碳中和对各地发展的倒逼要求。 对标欧盟在上世纪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达到45亿吨的峰值、美国在2007年达到59亿吨左右的峰值,预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将达到106亿吨左右,是欧盟的2.4倍,美国的1.8倍;按照欧盟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目标,其碳达峰至碳中和历经6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我国面临着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要求。“十四五”新建的高碳项目,其排放将延续到2050年前后,给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带来巨大压力,还会压缩未来20年至30年低碳技术的发展空间。因此,各地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把落实碳达峰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部署“十四五”规划方案。 从地方和行业两手发力,确保落实碳达峰国家自主贡献 地方是落实国家碳达峰任务的责任主体,要加快制定达峰方案,开展达峰行动。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发展阶段、经济实力、资源禀赋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应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提出不同区域分阶段达峰路线图,明确各地达峰时限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水平高、绿色发展基础好、生态文明创建积极性高的地区应争当“领头羊”,率先实现碳达峰。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美丽中国创建示范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应该积极主动作为,率先提出并实现碳达峰。各地应以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契机,结合地方发展特点,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调整,促进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低碳生活,打造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开展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协同管理,以低碳环保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世界工厂”,工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左右,因此实现重点行业尽早达峰并快速跨过平台期是保证全国2030年前达峰的关键。“十四五”期间要明确重点行业达峰目标,提出行业碳排放标杆引领、标准约束、增量控制等多措并举的手段机制,开展低碳技术项目库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中,应增加碳排放控制要求,研究制定高碳产业名录。推动产品碳标签和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链和供应链低碳化。交通和建筑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领域。针对交通领域,要制定实施以道路、航空运输等为重点的绿色低碳交通行动计划,尽早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在建筑领域,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消费,因此,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键是实施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革命,持之以恒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对于我国而言,煤炭是化石能源消费的主体,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因此近期能源结构转型的重点在于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各地应制定“十四五”及中长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减煤路线图,保持全国煤炭消费占比持续快速降低,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要继续加大煤炭总量下降力度。按照集中利用、提高效率的原则,近期煤炭削减重点要加大民用散煤、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等用煤替代,大力实施终端能源电气化。 大力加强非化石能源发展,2025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应不低于20%。东部地区“十四五”期间新增电力主要由区域内非化石能源发电和区域外输电满足。加快特高压输电发展,显著提高中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构建现代气候治理体系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财税、交易等手段,引导低碳生产生活行为。以气候投融资和全国碳市场建设为主要抓手,助推碳达峰方案实施。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扩大气候投融资渠道,在重点行业的原辅料、燃料、生产工艺、产品等环节实施价格调控激励政策,对低碳产品在税收方面给予激励。开展全国碳市场建设和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建设,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改革环境保护税,研究制定碳税融入环境保护税方案。鼓励探索开展碳普惠工作,激发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低碳行为和绿色消费理念。 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碳达峰行动中的主体责任。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党政领导综合考核内容等,加强过程评估和考核问责。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推进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抢占低碳科技高地将是未来一段时间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当将低碳科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建议国家提出低碳科技发展战略,强化低碳科技研发和推广,设立低碳科技重点专项,针对低碳能源、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前沿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碳排放控制管理等开展科技创新。加强科技落地和难点问题攻关,汇聚跨部门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影响机制、减排措施、管控技术等科技攻坚。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示范应用。(王金南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5日讯据公众号“证监会发布”今日晚间消息,近日,证监会按法定程序核准了以下企业的首发申请:神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兴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述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
山西省右玉县小五台风力发电场。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引发广泛关注,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更加清晰。在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加快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近代以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各国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生活方式,先后让数十个国家实现了现代化。然而,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随之也愈发突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年因大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人,呼吁世界各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12月12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大声呼吁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能源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行动。从签署《巴黎协定》到全球各国纷纷宣布碳中和目标,从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全球正在加快推动以清洁低碳为导向的新一轮能源变革。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显示,在全球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的同时,全球可再生能源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需求将增长2/3,约占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8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表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消费国,也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全球性问题,中国通过贯彻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费年均2.8%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7%的增长。初步核算,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57.7%,比2012年降低10.8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5.3%,比2012年提高5.6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政策高级分析师海米·巴哈尔认为:“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且在未来几年仍将遥遥领先。”潘家华表示,中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同时,单位GDP能源消耗等指标下降幅度世界领先,成绩突出。中国加快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中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路径。“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创新发展方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更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30年要达到25%左右,意味着中国今后能源增量70%以上以非化石能源为主;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研究推进与有关国家在核电、风电、光伏、智能电网、智慧能源、互联互通等方面的合作,研究绿色能源和绿色金融相结合的政策,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项目……种种举措,展现了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国一道,深化全球能源治理合作,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繁荣、宜居的世界。(孟庆川)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
(原标题:1.2亿千瓦!明年装机目标又调高了,风电、光伏板块已经嗨成一片) 今天早盘,A股新能源板块再度全面飘红,风电、光伏类个股在涨幅榜上你追我赶。光伏板块中,龙头股隆基股份盘中报93.54元/股,刷新历史新高,总市值超3400亿元。这一幕与昨天晚间业内传出的一则消息不无关系。据中国能源报报道,12月22日,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年会2020暨“中国电力圆桌”四季度会议在京召开。有代表在会上表示,目前国家能源局已提出了“2021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1.2亿千瓦(120吉瓦)”的目标。这一目标意味着什么?首先,这标志着我国新能源行业年度新增装机规划将首次突破1亿千瓦。其次,这一目标比最近协会和市场预期将会提高的装机目标又高了不少。要知道,业内原先预期的2020年光伏、风电装机只有74吉瓦,包括光伏40吉瓦和风电34吉瓦,预期的2021年光伏、风电装机只有85吉瓦,包括光伏55吉瓦和风电30吉瓦。此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高纪凡在“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总容量在300个吉瓦左右。如果能源局此次提出明年风光新增120吉瓦的目标最终兑现,无疑将再度超出市场预期。在业内看来,国内屡屡提高新能源装机目标的主要背景还是碳达峰与碳中和任务的倒逼。——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政策利好频出。——12月12日,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表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原规划为20%)。——12月21日,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12月22日,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风电光伏发展,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风电、光伏各自能分到多少蛋糕?中泰证券电新首席研究员苏晨认为,上述120吉瓦的风光新增装机目标拆解后,预计风电占到40吉瓦、光伏是80吉瓦。如此拆解的原因是明年全球光伏供应能力最多只有170吉瓦,而海外市场将占到90吉瓦份额,导致国内光伏装机最多也只能实现80吉瓦。相对而言,风电项目储备充足,风电装机明年有望达到40吉瓦以上的水平。据他分析,由于中国竞价项目递延加上平价项目、大基地项目和户用项目,预计2021年中国光伏项目指标约99吉瓦,足够支撑国内80吉瓦的装机。而风电方面,2020年底公开招标未并网容量约63吉瓦。考虑到2019年国内公开招标量已达到65.3吉瓦,同比增长94.9%,超过以往年份的年度招标总量,预计“十三五”期间已招标未并网容量约62.8吉瓦,也足够支撑40吉瓦的装机。据苏晨团队测算,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0%提高至25%,则2021年到2030年风、光年均新增装机将分别提升至48吉瓦和108吉瓦,总计年均新增装机156吉瓦。能否实现仍有疑虑“我非常看好‘十四五’平均年新增120吉瓦,但这并不代表2021年就能直接做到120吉瓦。”光伏专家、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说。据她分析,从投资总量看,目前我国陆上风电项目平均造价降至7100元/千瓦,部分地区已低于6000元/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单位容量造价大约在14000-19000元/千瓦之间;光伏项目的总投资水平则在3000-4500元/千瓦之间。“假设120吉瓦中包括50吉瓦风电和70吉瓦光伏,则风电项目大约需要总投资4200亿元,光伏项目大约需要总投资2700亿元,还要配套若干送出线路的电网投资。这么大规模的资金不知是否能筹措到?”王淑娟说。此外,她还担心产业链能否跟得上。以今年为例,风电项目普遍在抢装,但即便如此,总规模应该也达不到50吉瓦,实际情况是风机供应跟不上,叶片供应跟不上,吊车台班跟不上,加上各种价格飞涨。光伏也是一样。据她测算,2021年全球的硅料供应只能满足160吉瓦需求,而今年业内已先后经历了硅料和光伏玻璃价格的飞涨,最终结果是组件价格回到2019年底的水平。“电网的消纳能力能一下提升到120吉瓦吗?”王淑娟最后提出了灵魂拷问。延伸阅读:新能源概念涨上天了!4只光伏股年内已经涨进A股前十记者 孙越 编辑 朱绍勇周三早盘,三大指数小幅高开,新能源板块全线走强。光伏板块中,龙头股隆基股份盘中报93.54元/股,刷新历史新高,总市值超3400亿元。板块内个股纷纷跟涨,东方日升拉升至涨停板,阳光电源大涨超13%。风电板块同样大涨,节能风电、日月股份先后涨停,泰胜风能、天顺风能等纷纷跟涨。新能源车概念也全线走强,特锐德涨超10%,德赛电池涨停,杉杉股份、横店东磁等跟涨。消息面上,12月22日,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着力提高能源供给水平,加快风电光伏发展,稳步推进水电核电建设,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太平洋证券表示,此前对光伏年均(2020年-2025年)新增装机需求进行了测算,中性假设下结果显示,全球年均新增装机需求为143GW-185GW,国内需求为44GW-63GW。近期行业调研显示,电池片端新技术革新、老产能淘汰提供扩产动力,组件端正在向大尺寸产能升级中、明年扩产量继续向上。4只光伏股年内涨幅排在A股前十在这一轮新能源概念的上涨行情中,中小市值公司涨势更为突出,这与今年三季度资金主攻行业龙头的情况有所区别。这一趋势在光伏板块尤为突出。Choice数据显示,自1月1日截至12月22日,剔除次新股来看,在光伏产业链中,上机数控、锦浪科技、阳光电源、迈为股份等4只个股年内涨幅排在A股前十的个股,年涨幅分别为527%、499%、490%、390%。此外,主营锂电池材料的天赐材料涨幅也进入前十。股价攀升的背后,是机构资金和游资资金的合力推动。以光伏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上机数控为例,自今年2月份以来上机数控频繁登上龙虎榜,龙虎榜显示机构资金率先布局,随后游资闻风而来,合力助推了股价的上涨。在2月7日的榜单中,机构现身买一席位,总共买入6475.78万元。3月份的榜单中,两家机构同时现身,沪股通也买入超1000万元。在4月2日和4月15日的榜单中,一线游资银河证券绍兴路营业部两次现身,均位居买一的位置,两次分别买入1368.78万元和3829.51万元。而在12月2日最新公布的,连续3个交易日榜单中,银河证券绍兴营业部获利了结,现身卖一席位,合计卖出9125.11万元。华泰证券公司总部、银河证券凤起路等营业部则大幅买入。行业高景气有望持续国金证券认为,新能源行业火爆背后的产业本质是,光伏产业经过多年的技术进步和降本,已经明确成为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最便宜的电源,且仍有可观的进一步降本空间,其新增电力之王的地位已无可动摇。 中金公司预计,清洁制氢带来的光伏装机需求会在2040年后加速、2050年后达到高峰,额外贡献将近7400GW的装机空间。以上装机需求合计将带来2020-2060年55万亿元绿色能源投资空间。其中,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0万亿元,风电新增装机14万亿元,核电新增装机5万亿元,储能新增装机7万亿元,清洁制氢新增装机9万亿元。华泰证券指出,对照欧美日,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策略大致类似,从电力结构转型来看,中国电力部门脱碳跳过油气时代,直接从燃煤时代进入“风光”时代。风电、光电实现对火电的规模化替代是“堵点”,储能、分布式光伏、特高压产业链有望受益于碳中和承诺带来的边际变化。 2019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