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远大医药发布公告称,其联营公司Sirtex Medical US Holding, Inc. (Sirtex) 近期分别与美国两家科技创新公司Nanospectra Biosciences, Inc. (Nanospectra) 及BlackSwan Vascular, Inc. (BlackSwan) 达成交易与合作,从而获得上述两家公司部分股权,并开展相应产品合作,进一步扩充其精准介入诊疗产品管线。 据披露,Sirtex与Nanospectra签订战略投资协议,据此Sirtex以约150万美元认购获Nanospectra首轮约6%的B-1类优先股及任命一名董事会成员。同时双方亦约定,Sirtex在一定期限内获得Nanospectra在精准抗肿瘤介入领域中用于实体肿瘤消融的全球创新医疗器械产品AuroLase®在欧洲及亚洲地区的相关授权的独家优先谈判权,以及未来当Nanospectra拟转让控股权时享有独家优先谈判权。 该创新科技最初由美国科学院及美国工程院两院院士Naomi Halas教授以及美国工程院院士Jennifer West教授共同带领的科学家团队负责开发,已于今年第一季度启动前列腺组织消融的关键试验。若该产品获批,有望成为以超精准局灶疗法治疗局部前列腺癌领域中最早上市的全球创新产品。 另外,Sirtex与BlackSwan签订股份收购协议,据此Sirtex将以约500万美元收购BlackSwan约12.5%的股本权益,并可以选择以约定价格购买公司剩余股份。此外,Sirtex亦有权任命一位董事会观察员。 BlackSwan主要产品LavaTM为一款精准血管介入领域的全球创新的医疗器械,适用于外周血管适应症。该产品于2020年9月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器械豁免(IDE)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有望成为首个在美国获得批准的外周血管液体栓塞剂。
【新闻】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0年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 【点评】 8月LPR报价出炉,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与上期报价持平,符合市场预期。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以及宏观经济企稳回升,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从之前的总量偏宽松转向目前侧重结构优化。今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累计新增22.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6.6万亿元,7月末M2同比增长10.7%,明显高于去年,总量宽松政策对保企业、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在延续了“灵活适度”的基础上,重点强调了“精准导向”。一方面,更多企业走出困境,逐渐开始正常运转,货币政策需要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另一方面,持续的总量宽松也容易引起资金空转套利,引发局部房地产市场过热等风险。从近期货币政策操作上看,也能体会到央行对于货币政策宽松操作偏谨慎的态度,本月逆回购和MLF操作,相关利率均保持不变,传递了本月LPR不降的信号。随着货币政策从总量宽松逐渐转向精准导向,未来降准和降息的概率降低。 从流动性调节方式上看,央行逐渐回归公开市场操作、MLF操作等常规性的调控方式。自本月7日以来,央行已连续10个交易日进行逆回购操作,累计操作金额近万亿元,利率保持2.2%不变。从MLF操作上看,央行为维护市场预期平稳,提前公告将于8月17日进行MLF操作,对冲本月即将到期量(5500亿元)。当日,央行开展7000亿元MLF操作,利率保持2.95%不变,但超额续作量仍超出了市场预期。由此可见,近期连续货币政策操作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价格稳定、数量缓增的方式,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缴税、政府债券发行等所需的流动性需求。 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进一步明确了下阶段货币政策的重点方向。下阶段,货币政策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MLF操作等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所需的流动性,降准降息概率降低的同时,主要是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对仍处于困难之中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进行精准滴灌。另外,不搞大水漫灌也意味着疫情后期将更加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表逆回购、MLF利率与LPR 时间 7天逆回购利率 1年期MLF利率 1年期LPR 5年期以上LPR 2019-08-20 2.55 3.30 4.25 4.85 2019-09-20 2.55 3.30 4.20 4.85 2019-10-21 2.55 3.30 4.20 4.85 2019-11-05 2.55 3.25 — — 2019-11-18 2.50 3.25 — — 2019-11-20 2.50 3.25 4.15 4.80 2019-12-20 2.50 3.25 4.15 4.80 2020-01-20 2.50 3.25 4.15 4.80 2020-02-03 2.40 3.25 — — 2020-02-17 2.40 3.15 — — 2020-02-20 2.40 3.15 4.05 4.75 2020-03-20 2.40 3.15 4.05 4.75 2020-03-30 2.20 3.15 — — 2020-04-15 2.20 2.95 — — 2020-04-20 2.20 2.95 3.85 4.65 2020-05-20 2.20 2.95 3.85 4.65 2020-06-22 2.20 2.95 3.85 4.65 2020-07-20 2.20 2.95 3.85 4.65 2020-08-20 2.20 2.95 3.85 4.65 说明:黄颜色为利率调降的时点。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2020年新冠疫情对大部分行业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在“危机”的另一面也带来了一些“机遇”。受益于企业加速线上数字化转型升级,“新经济SaaS第一股”微盟集团(2013.HK)迎来发展良机,实现了业绩的逆势增长,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和经调整净利润均取得高增长。 一、疫情凸显业绩韧性,营收和净利双双逆势高增长 8月17日,微盟集团发布了公司2020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57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45.7%;经调整营收10.50亿元,同比增长59.9%;经调整EBITDA为1.15亿元,同比增长68%;调整净利润为0.52亿元,同比增长77.4%。 因SaaS破坏事件影响,公司承担部分赔付冲抵收入约9290万元,剔除赔付影响后,微盟集团今年上半年实现了高达60%的收入增速。 微盟集团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SaaS产品和精准营销服务两大部分,其中SaaS上半年的营收为3.05亿元,同比增长39.2%;精准营销上半年的营收为7.45亿元,同比增长70.4%,而该业务的毛收入为46.1亿元,同比增长156.5%。 在利润方面,微盟集团5.46亿元的亏损中包含了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可换股债券确认的金融负债公平值变动引起的4.96亿元亏损,及SaaS破坏事件的赔付计划带来的预计赔付支出的损益影响0.87亿元。剔除该影响,微盟集团上半年实现盈利。 由于经营开支下降等因素,微盟上半年的经调整EBITDA增速高达68%、经调整净利润增速高达77%。从费用来看,公司的运营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19年上半年的58.7%下降至47.1%。 截至2020年6月30日,微盟集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21.48亿元人民币,稳健的财务结构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乘小程序和数字化之东风,SaaS业务尽享市场红利 微盟集团是微信生态的头部服务商,拥有丰富研发经验及数据积累,随着微信小程序商业化加速、疫情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微盟集团SaaS业务持续发展,相关收入逆势增长,为微盟贡献业绩。 微盟的SaaS 服务产品包括微商城、智慧零售、智慧餐饮等产品。与企业入驻天猫、美团等平台不同的是,使用微盟SaaS产品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商家能够自己掌握用户数据、流量数据,且没有大平台的抽佣费用,因此具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 公司财报显示,SaaS产品付费商户数达到88463名,同比增长26.4%,ARPU为3447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 付费商户数和ARPU的同步提升带动收入增长。2020年上半年,微盟的SaaS产品收入由2019年上半年的2.19亿元增长到3.05亿元人民币,增幅为39.2%。 值得注意的是,智慧零售是微盟正在重点发力的方向,该业务主要面向连锁零售品牌,具有客单价高、流失率低等特点,因此客户的质量会更高。在微盟集团的大客战略下,未来微盟集团的ARPU有望持续增长。 从数据来看,微盟集团今年上半年的智慧零售收入已经达到4606万元,超过了2019年全年。而平台的商户数量已经从去年的1101家增长到2260家,其中品牌商户数已经从去年的217家增长至2020年上半年的457家,实现了翻倍增长,且品牌商户的每使用者平均订单收入达到22.7万元。未来,随着微盟在智慧零售板块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成熟和完善,保持行业领先优势,该板块的收入还将持续增长。 在智慧餐饮领域,微盟集团先后控股雅座、投资商有、成立微盟智慧餐饮公司,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并购的方式丰富在线餐饮行业的SaaS布局。2020年上半年,微盟集团餐饮商户数达6532家,实现收入2211.8万元,同比增长69.3%,占SaaS总收入的比重为7.3%。由于餐饮行业受疫情的影响比较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绩的释放,但随着餐饮商家对数字化解决方案需求的提升,该业务具有很好的增长前景。 在直播电商领域,微盟将SaaS产品与直播工具相结合、并提供精准营销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商家在小程序平台开展私域直播。为把握直播机遇,微盟还投资了一站式短视频创意和生产平台“秒影工场”、直播电商服务机构“构美”。未来,微盟直播有望成为公司新的收入增长点。 三、精准营销业绩暴增,两大主业协同效应提升 通过区域下沉(特别是运营增值团队下沉)、拓展区域牌照(获得北京、广州等多地牌照)、加大短视频端投入(提升精准营销效果)等举措,微盟集团的精准营销业务在广告行业面临冲击的大背景下延续了高增长的态势。 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微盟集团精准营销业务的毛收入为4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6.5%,营收7.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2%。 与其他的广告模式不同,微盟的精准营销是为客户提供基于效果的广告,因此更受广告主青睐,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微盟已经进入电商、金融、快速等20多个行业,中小商家和大客户齐头并进。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微盟服务的广告主数量达到26084名,同比增长33.5%,每广告主平均开支为17.68万元,同比增长92.1%。上半年,微盟精准营销的广告的复投率从去年同期的56.7%提升至67.2%,验证了广告精准化的投放符合市场需求。 微盟集团是腾讯社交生态广告体系中的龙头,为使得流量更加多元化,微盟集团亦与抖音、快手、百度、B站等多个流量方开展深度合作,多元化布局渠道。 SaaS与精准营销是微盟集团的两大主业,广告主在投放广告的同时,可以借助公司的SaaS产品构建流量,打造营销闭环,因此两者具有协同效应,能够强化公司的变现能力。2020年,微盟集团进一步探索“广告+小程序”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随着广告业务与小程序的深度融合,预计公司的精准营销收入还将维持高增长。 四、抢滩在线新经济,下半年探索版图浮现 据微盟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孙涛勇表示:“在中国大力推进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和在线新经济的背景下,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仍然是我们的核心战略。” 展望2020年下半年,微盟计划拓展更多的云服务品类,探索在线新经济商业模式;增强现有客户变现能力;加强外部合作、构建微盟云平台开放合作生态;探索更多战略合作和收购机会;通过去中心化业态为商业赋能,围绕商业云、营销云、销售云、服务云构建智慧商业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微盟的SaaS业务正进行国际化尝试,并已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布局和初步营运,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国际化方面的投入,并将国际化作为长期战略。 五、港股市场上的大牛股,频获机构看好 今年很多质地不错的科技股都取得了非常亮眼的市场表现,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企业之一,微盟集团也是港股市场上的一只大牛股。截至8月18日,微盟集团的股价报收11.2港元,总市值为252亿港元,今年以来的股价涨幅高达230%,涨势凌厉。 (微盟股价走势图) 微盟集团屡获市场认可,先后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港股通指数、MSCI中国小型股指数、恒生科技指数 。2020年5月,微盟集团顺利纳入MSCI中国小型股指数。2020年7月,微盟集团又作为首批成分股入选恒生科技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由恒生指数公司于2020年7月27日推出,追踪的是经筛选后的最大30家于香港上市的科技企业,微盟集团与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美团点评等科技巨头共同入选。 微盟的增长前景和投资价值亦获得了一众券商机构的看好。瑞信表示,微盟集团经调整收入及净利润超市场预期,其中精准营销的毛收入和营收总额比瑞信预测分别高出2.5%和3.5%。瑞信升微盟集团目标价为14.1港元,维持跑赢大盘评级,原因包括微盟强劲的SaaS增长与精准营销的目标市场整体提升以及经营成本开支得到合理优化的利好因素。 大摩近日发布报告指出,微盟集团SaaS与精准营销毛收入超出该行预期,预计微盟SaaS智慧零售运营指标将是微盟集团的重点,大摩将微盟集团的评级升级为“增持”,最新目标价为12.6港元。 在中信证券看来,微盟集团的毛收入增长强劲,大客化与生态化战略拓展值得关注,中信证券继续给予微盟集团“买入”评级,目标价14.5港元。广发海外表示,微盟的业绩好于预期,SaaS和精准营销均显强韧,目标价13.2港元。此外,中金公司、第一上海、国盛证券等机构给予微盟"优于大市" 和“买入”评级。 总体而言,微盟集团身处一条具有前景的赛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势不可挡,而且小程序商业化加速,微盟作为头部服务商,龙头优势持续巩固,将持续受益于赛道红利。从生态布局来看,微盟的SaaS和精准营销业务都增势喜人,公司还在积极通过智慧零售、智慧餐饮、直播电商掘金在线新经济,拓展延伸业务线,成长性好。随着生态不断完善,微盟集团业绩增长的确定性高。
记者昨日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内部通报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精准扶贫覆盖面持续扩大,效果逐渐显现。下一步,监管部门还将出台更多政策支持精准扶贫。 上半年,银行保险业扶贫成效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稳步增长,深度贫困地区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保险扶贫作用充分发挥和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银行业精准扶贫方面,截至6月末,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21万亿元,较今年年初增加3100多亿元。全国性银行中,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多和增量较多的均为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增速高于本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较多的是浦发银行;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中,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较多的省份是贵州,增量较多的省份是甘肃。 截至6月末,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2.99万亿元,较今年年初增加3057亿元,增长11.75%,增速高于全国贷款增速3.73个百分点。有深度贫困县的21个中西部省份中,20个省份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增速的目标。 截至6月末,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4735.4亿元,累计支持贫困户1137.4万户次,覆盖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分之一以上;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675.9亿元,支持贫困户434.7万户。 农业保险是保险业精准扶贫的主力军。截至6月末,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超过270种,基本覆盖常见农作物。备案扶贫专属农业保险产品888个,较年初增加83个。上半年,农业保险为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497亿元,覆盖贫困户733.6万户次,贫困户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9.3亿元、支付赔款6.1亿元,受益贫困户43.8万户次。为贫困户提供农业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较多的保险公司是人保财险、太保财险。 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机构网点、机具服务、流动服务等方式,将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到83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17.55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9.60%;83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438个县设立了村镇银行,覆盖率超过50%。保险服务覆盖到全国3.12万个乡镇,覆盖率达99.90%。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看到扶贫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落实不到位、需要持续完善的地方。 从监管部门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有的银行保险机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对深度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方面存在不足,下放审批权限、内部差异化考核等方面需进一步优化完善。有的深度贫困县新设银行保险分支机构进展较慢,存贷比提升情况还不理想,扶贫专属农业保险产品在覆盖面、费率等方面存在一定欠缺。还有的银行机构疏于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完全依赖地方政府,存在片面追求获贷率的问题。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大力促进金融机构由外在力量推动扶贫向激发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扶贫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监管部门也在持续探索更多支持政策,切实抓好收官之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下一步,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以乡镇为单位落实好扶贫小额信贷主责任银行制度,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切实满足贫困户和边缘户有效信贷需求,确保做到“应贷尽贷”。 同时,还将研究探索解决相对贫困地区和人口的金融支持政策。包括: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的信贷支持政策,探索将相对贫困人口纳入支持范围,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特别是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积极开展“防止返贫保险”,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下一步,应充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努力实现“精准滴灌”,增强货币政策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精准性和直达性。
易纲: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切实抓好已经出台的稳企业保就业各项政策落实见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记者吴雨)
如何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在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心目中,是下半年面临的最大挑战。 易纲近日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下半年最大的挑战还是如何对实体经济精准滴灌。“支持实体经济一定要聚焦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因为小微企业创造了最多的就业,他们也最困难,在复苏的这个链条中实际上处于末端,所以牵扯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就业,这就是我们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精准滴灌。”易纲说。 面对挑战,办法总比困难多。易纲表示,下半年人民银行有两项精准支持的政策,一项是给小微企业的贷款延期,延期到明年3月底;另外一项是支持给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 这两项政策,又被称为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具体而言,为鼓励地方法人银行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为缓解小微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的“痛点”,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 记者注意到,近期人民银行已经开展了首次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操作,涉及全国39万家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信用贷款本金709亿元,贷款加权平均期限为13.6个月,加权平均利率为6.76%。应该说,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精准滴灌的效果。 除了上述政策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篮子中还有丰富的工具可供选用。我国长期以来就有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成功实践,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更是不断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比如,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3月和4月分别实施两次定向降准;先后出台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和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 截至6月末,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基本执行完毕。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中,截至7月27日,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4573亿元,支持企业和农户78万户,户均贷款近59万元。 对于下一阶段如何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给出了答案:积极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做好稳企业保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建立健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长效机制;长短兼顾、综合施策,持续开展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化银行内部信贷资源配置和考核激励。 易纲指出,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实际上已经传递出精准滴灌、优化结构的明确意图。相信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配合结构性政策工具,“活水”可物尽其用,精准滴灌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