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黄浦”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7日,黄浦区2020年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表彰会召开。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沈山州为2020年黄浦区上海市模范集体颁奖。据了解,这是沈山州首次以黄浦区政府党组书记身份公开亮相。 据中国经济网地方党政领导人物库资料显示,沈山州,1970年1月生,曾任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今年1月任黄浦区委副书记。原任黄浦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的巢克俭近日已辞去区长职务。 沈山州简历 沈山州,男,1970年1月生,汉族,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91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经济学博士,经济师。 曾任上海虹口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区统计局局长、区物价局局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市旅游委副主任 、市旅游局副局长,金山区委常委、副区长、组织部部长,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浦区委副书记等职务。 现任上海黄浦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
据“上海黄浦”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9日上午,黄浦区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决定,沈山州任黄浦区副区长、代理区长。 据中国经济网地方党政领导人物库资料显示,沈山州,1970年1月生,曾任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今年1月任黄浦区委副书记,近日任黄浦区政府党组书记。 沈山州简历 沈山州,男,1970年1月生,汉族,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91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经济学博士,经济师。 曾任上海虹口区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区统计局局长、区物价局局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市旅游委副主任 、市旅游局副局长,金山区委常委、副区长、组织部部长,徐汇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浦区委副书记等职务。 现任上海黄浦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副区长、代区长。
上海市政府网站近日发布一批任免通知,具体情况如下: 市人民政府同意: 毕湘利任上海申通地铁(行情600834,诊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请按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7月31日 市人民政府决定: 免去龚道安的上海公安学院院长职务。 任命李锦明为上海公安学院副院长。 任命柳国青为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局长。 任命张国华为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免去其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总经济师职务。 任命韩金华为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8月27日 任命胡劲军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免去其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职务。 任命高韵斐为上海市电影局局长。 免去徐威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职务。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8月29日 任命陈国忠为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 任命王蔚静为上海市财政局总经济师。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9月2日 任命王从春为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主任; 免去张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驻新疆办事处主任职务。 任命陆峥嵘为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任命金力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 任命马颖慧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9月3日 任命姜复生为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贾锐军任上海银行(行情601229,诊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 请按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免去贾锐军的上海机场(行情600009,诊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职务。 请按规定程序办理免职手续。 朱健任上海银行行长。 免去胡友联的上海银行行长职务。 请按规定程序办理职务任免手续。 胡友联任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 请按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刘宏杰任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 免去钱耀忠的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职务。 请按规定程序办理职务任免手续。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9月4日 任命刘斌为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 任命白雪茹为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免去其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职务; 任命韦冬为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 任命薛美根为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9月7日 免去吕鸣的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任命董海峰为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9月9日
在昨日召开的“服务‘六稳’‘六保’大局 促进上海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新闻通气会上,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李虎介绍说,今年以来,上海保险业从扩大保障范围、提供增信支持、降低保险费率等多方面入手,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李虎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地区有37家财险公司对产品责任进行了扩展,涉及约3812万件保单,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类客户累计赔付1765家,相关赔付金额2.84亿元;有56家人身险公司销售包含新冠肺炎责任的保险产品1013个,销售数量共计290万件,赔付金额累计2441万元。 随着实体经济的恢复,上海保险业在服务“六稳”“六保”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良性健康发展。当前上海保险业运行平稳,截至10月末,上海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62.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3亿元。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会长章华介绍,在服务“六稳”“六保”大局的过程中,上海保险业积极行动,通过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等,为个人、家庭、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各类风险保障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服务,为稳就业、保民生、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提供大量支持。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上海保险业积极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保险服务力度。中国大地保险推广“政银保”“科技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与17家银行开展保单融资合作,纷纷增强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保险融资支持力度。据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王庆龙介绍,该公司适时推出“微企保”小微企业员工福利保险行动,努力减轻疫情对小微企业及就业人员的影响。 保民生就是为社会运转兜底线。近年来,上海保险业深度介入社会医疗保险领域,与社会基本医保形成合力。截至今年11月,上海市城镇职工个人医保账户余额账户资金购买商业保险项目累计覆盖人群23.19万人,累计承保62.09万人次,实现保费收入2.9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212.22亿元,累计赔付2746人次,赔款1.26亿元。
近几年,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渗透和进化速度大大超过人类的预期。在中国,金融科技正在见证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智慧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上海已抢先在金融科技的赛道上奋起发力。 2020年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次跻身全球前三。金融科技评分章节中,上海连续4期排名前三。 全球排名连续跃升之后,上海将如何发挥金融科技的积聚优势?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将在哪些方面发力?由上海国际集团倡议发起成立的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将如何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带着这些问题,在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期间,独家专访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理事长、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刘信义。 全球金融科技中心赛道上的上海优势 :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首次跻身全球前三。金融科技评分章节中,上海连续4期排名前三。上海发展金融科技有哪些核心优势? 刘信义:今年9月最新一期英国智库Z/Yen集团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超越东京,首次跻身全球第三名。上海各项综合得分与第一名纽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代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正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金融界的肯定和认可。 在国家战略驱动下,经过多年积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服务水平、金融发展环境、金融双向开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85%以上的直接融资总额来自上海金融市场。今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有望超过两千万亿元。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及黄金国际板等在沪启动。A股相继被纳入明晟(MSCI)、富时罗素(FTSE)、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截至今年9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合计持有7.9万亿元人民币资产,是2016年初3.3万亿元的两倍多。 今年以来,疫情并没有阻挡金融开放的步伐。一批国际金融巨头纷纷落户上海。4月1日,公募基金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正式取消。随即一批全球顶级的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提交在沪设立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申请。截至目前,全国8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中有4家、30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户上海。一大批外资金融机构正积极筹备在沪设立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 上海发展金融科技有基础、有底蕴,科技赋能金融有实力、有空间。良好的金融基础,是培育金融科技的重要土壤,也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需求和动力。整体而言,上海四方面优势比较突出。一是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功能完善,金融科技企业获得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撑;二是金融机构体系门类齐全,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三是金融法制、金融人才、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金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撑;四是地处国内金融对外开放的前沿,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水平较高,“双循环”战略链接功能日益增强,多个国家战略叠加汇聚,发展金融科技的大环境相对优越。 此外,上海地处长三角经济带,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资本、人才、技术、产业和企业等创新要素聚集;同时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加快联动发展,吸引和培育了一批重要的头部金融科技企业。这些都是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获得长足发展的可喜因素。 奋发有为提升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境界和水平 :上海要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还有哪些短板亟需补齐?需要在哪些地方发力? 刘信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包括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在内等文件,都把金融科技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 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如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一个立体架构,包含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离不开系统性进化、全方位突破和阶段性聚焦;从外围支撑向核心引领转变、由赋能向增能和产能演进。随着5G技术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体系的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发力,特别是新发展格局中战略链接功能的发挥,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格局中,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契机,在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应用研究上不断深化发展,正着力在基础研究上寻求更大的突破。 对于上海发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需要考虑来自于技术发展、数据运用、业务与生态、客户体验、合规与监管挑战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可以概括为“五个度”,即技术的成熟度、技术和业务的结合度、客户的接受度、行业内外数据的融合度以及监管的适配度。 首先是技术的成熟度。金融科技是以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技术发展有其自有的原发性以及连续性、跳跃性等特点,而商业目的或业务诉求的发展,是对一项技术认可或商业化应用的动力,推进着技术的革新与升级。以边缘计算、智能芯片、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从算力、算法、存储、网络等维度,为科技金融创新提供底层支撑。金融科技正向传统金融产业进行多维度、多层面与多链条的加速渗透,不断催生新的产品、业务和生态。技术的成熟度,业务场景应用中的可靠程度和价值贡献度,是最基础的考量。 其次是技术和业务的结合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量子计算、移动互联等前沿科技手段,只有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场景高效结合、落地,才能产生业务价值,优化经营效率和成本,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价值体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风控水平,满足合规和监管要求。比如,客户进入金融机构经营场所后,技术能否迅速对其精准画像和匹配业务策略,将其从目标客户转化为高价值的商业客户。这涉及到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技术的融合创新、运维能力的匹配,还涉及配套的商业伦理和相适应的法规政策。 第三是客户的接受度。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通过智能化的产品设计产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产品,可以增加产品触达能力、便捷性和响应速度,丰富在线体验,深度满足客户需求,挖掘客户消费需求潜力。当涉及到客户消费习惯改变和隐私安全等因素时,客户会有不同的选择,接受程度也不同。比如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安全技术,有的客户就不一定接受。有的客户关心便捷、效率与效益,有的客户更关心数据隐私保护以及隐私交易、隐私合约等安全功能。 第四是行业内外数据的融合度。数据首次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增列为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力。商业银行存有大量结构化数据,可以对购买金额、次数等结构性数据进行信用识别,但缺乏动态的非结构化数据。电商巨头等平台公司拥有具体购物数据以及大量非结构性数据,可用算法识别购物偏好、购买动机、真实购买力,给出差异化的信用数据和额度不同的信用贷款。金融机构要深化数据资源应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需要推动行业内外数据的融合。对内进行数据治理,做好数据分级和分类施策。对外要理清数据权属,实现数据规范共享和高效应用。把公司内部数据、行业数据以及相关行业数据整合利用起来,需要推进和优化产业生态、业务模式和监管方式等领域的深层次变革。 五是监管的适配度。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金融服务生态,极大地释放金融服务能量。金融科技在提升服务效率、增强金融可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对金融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挑战。金融科技企业在增强金融普惠性的同时,并没有改变依靠信用、使用杠杆的金融本质。监管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技术创新?这就存在监管与技术创新匹配性问题。比如人脸识别,理论上技术的识别水平已经高于人工平均水平,监管角度必须考虑负面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目前,监管正努力在激发市场活力和避免风险上做好平衡,及时总结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试点经验,强化以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为重点的金融监管协调。 上海要补齐短板,就需要在上述“五个度”上持续发力,不断突破和提升。金融拥抱科技,金融科技拥抱监管,监管不断进步,以金融科技创新推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生态,不断把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推向新的境界和水平。 联盟在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中的使命和作为 :今年5月,上海国际集团倡议发起成立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目前运行成果如何?作为上海金融科技领域第一个市级产业联盟,将怎样发挥作用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刘信义:产业联盟作为资源整合、协作共赢的合作机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具有三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6+1”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盟努力构建和完善上海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合作和产业促进平台,服务上海金融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二是官方多方指导、主体广泛参与。联盟已形成指导单位、联合发起单位、成员单位“8+49”格局,实现了上海金融科技领域要素全覆盖。8家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出任联盟指导单位,包括央行上海总部、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市金融局、市国资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和虹口区政府等。49家联盟成员单位,包括1家倡议发起单位、14家金融要素市场单位、10家持牌金融机构、8家金融科技公司、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4家新金融及金融科技子公司、5家功能性机构、1家秘书长单位。三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联盟通过打造产业园区、建立联合实验室、成立创新中心、创新成果展示、发布金融科技白皮书、举办行业峰会和高峰论坛等多种方式,打造金融科技的交流平台、展示平台和创新基地。 发挥联盟在金融科技产业生态中的平台、枢纽和载体作用,是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也是联盟自身的使命和工作重点。成立以来,联盟重点在集聚、协作、创新等方面下功夫。集聚,就是要通过优化服务、完善配套,汇集各类机构和各领域人才的力量,打造产业集聚高地;协作,就是要围绕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科技企业的应用场景需求以及金融机构的科技赋能需求,促进行业监管者、参与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创新,就是要推动形成金融科技策源能力培育机制,汇集金融科技重大研究问题和突破方向,积极参与和主动开展创新试点,加速新兴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紧密结合,推动金融科技策源性创新。 运行至今,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已初结硕果。“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相继揭牌运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并公示首批8个试点项目;发布《上海金融科技白皮书(2019)》、“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课题”等成果;筹备设立面向行业应用与新兴技术的专业委员会,推动金融科技产用对接;探索形成长三角金融科技区域合作长效机制;筹备举办“第二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首届上海金融科技创新博览会暨全球金融科技节(2020)”,进一步提升联盟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推进科技金融机构聚集创新基地。“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吸引了国内外持牌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监管测试中心、相关科研机构和功能性组织入驻,打造金融科技行业的产业集聚高地和创新应用高地,成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重要承载区。一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同时,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性广的金融科技示范项目,也在各家单位的共同呵护下孵化成长。 推动落实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鼓励包括联盟各成员单位在内的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监管试点项目申报,协助央行上海总部等监管部门完成第一批创新监管试点项目的征集、公示和专家论证等工作。同时,第二批试点项目的储备、筛选工作也已启动。 主攻建设金融科技应用示范区。“上海国际金融科技创新中心”作为联盟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联盟成员单位集中展示金融科技发展创新应用成果的主阵地。实施“联合实验室50+50伙伴计划”,共同建设金融科技的联合攻关平台,培育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性广的金融科技示范项目。 落地推进“金融科技安全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着手筹建“金融大数据安全应用平台” ,力争升级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网络安全研究与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测试评估、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等服务工作,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项目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与科研攻关服务,保障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应用安全,努力形成规模效应和标杆作用。 :作为联盟参与的成果之一,您如何评价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8个应用项目?监管沙箱被视作金融科技监管模式的创新。您对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方面有何思考和建议? 刘信义:金融科技创新,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高效赋能。作为整体来说,它标志着社会金融体系的进步、发展和成长。但金融始终是金融,金融科技不管用什么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它解决的依然是金融问题。金融科技的发展仍然要依托金融、服务金融。因此金融科技创新必须遵循金融的规律,遵守金融监管的规则。监管部门对创新的态度,始终是积极而审慎的,特别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的态度是鲜明的,推出“监管沙盒”就是开放态度的表现。同时,监管也必须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线。 今年8月,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即上海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从公示情况来看,首批共有8个项目“入围”。申报主体涵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民营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等持牌金融机构及相关科技公司。在技术应用上,试点项目多聚焦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提高金融便民服务水平、提升数据风险防控能力、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监管沙盒”机制及其多方参与主体的有益实践以及金融科技项目的后续产业化推广,有助于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态,助力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未来,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如何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有哪些思考和展望? 刘信义:金融科技有助于打造新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高性能金融生态,提升金融企业商业效能,促进内部经营变革,推动监管效能升级。占领金融科技高地,增加金融科技制度供给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焦点,也是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题中之义。 具体而言,进一步发挥多个国家战略叠加汇聚的制度高地效应,针对资本流动、创新投资、人才引进、产品服务等方面,在政策创新供给上有所突破,拓宽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的政策空间。将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向金融科技领域延伸,汇聚金融监管、金融服务、金融研究各领域的力量,加强合作共享,加大金融科技资本投入,深化金融科技成果应用,加强金融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研发,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联盟的生命力和显示度,在于它的定位与特色,在于它的使命与作为,在于它对未来的自我期许,离不开对所承载功能与空间的深刻理解与发力突破,更离不开各联盟成员单位的贡献与努力。 今年是联盟成立元年。联盟未来发展的路正长。在联盟指导单位指导下,联盟成员单位在联盟大家庭里都积极参与和有所作为,让联盟发展呈现出可观的成果和可喜的气象。目前,已建立联盟秘书处办公室工作机制,联盟各项工作正在各联盟成员单位大力支持下有序、务实地开展。 在联盟理事会一届二次会议上,联盟联席理事长、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郭莽副行长在联盟工作着力点上有过深度思考和具体指导。联盟的发展要善谋善为,善做善成。一是要抬头看天、找准联盟的发展方向,在发展什么样金融科技、怎么样发展金融科技两个根本问题上保持正确的航向;二是要低头看路、让联盟更接地气,要了解实体经济的需要,积极创新契合人民美好生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通过科技手段,增强金融普惠性;三是要脚踏实地,不断增强联盟的影响力,把联盟打造成为金融科技领域开放合作的上海样本,在业务和技术层面形成上海标准,在长三角乃至中国范围内发挥示范作用,为其他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望未来,上海金融科技产联盟将成为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承载的功能和作用空间更大。一是彰显上海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产、学、研、投、用的相互融合,发挥上海金融行业的独特优势以及长三角充沛的科技产业资源,带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联动发展。二是树立对外开放标杆。推动技术与资金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上海金融科技行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三是发挥新型智库功能,汲取社会和业界智慧,提升思想创新力、政策影响力和国际输出力,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双向开放加速。日前,记者从多方获悉,上海已启动新一轮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额度发放,包括瑞士精品资管机构百达(Pictet)等正式取得QDLP试点额度,惠理投资等机构则取得了追加额度,并正积极筹备新产品的设立发行。 QDLP是上海于2013年先试先行的创新项目,一大批国际资管巨头借此“尝鲜”中国市场。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对记者表示,2016年后开始在中国备案成为WFOE PFM(外商独资企业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外资机构中,几乎都起步于上海QDLP试点,当前5家申请成为独资公募基金的外资机构多数也参与了试点。 新一轮QDLP有何新意?相关人士称,此前获得额度的机构在用完额度后可随时再次申请,且单家额度较之前更为灵活。 目前,QDLP试点已在多地开花。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将分别扩大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地QDLP/投资企业(QDIE)试点规模。同时,还将稳步扩大QDLP试点区域,拟新增海南自由贸易港和重庆市开展QDLP试点。“从吸引并汇聚一流国际资管机构的角度来看,上海还是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从很多外资资管机构的发展战略来看,参与QDLP试点只是一个开始,外资机构在上海落户之后,大概率将持续发展本地资管业务,上海会成为越来越多全球一流资管机构的新聚集地。”服务众多外资资管机构的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葛音对记者表示。 新一轮QDLP有诸多新意 一般而言,机构可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额度(仅针对公募型机构)投资海外不同标的,而QDLP是外资私募业务的关键部分,通过QDLP募集的资金可投到海外母公司的基金中。 上海启动试点以来,有约50家全球知名资管机构落沪,并获得相关试点资质,包括全球最大的资管机构贝莱德、全球最大的上市另类资产管理公司英仕曼、欧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瑞银、欧洲最大的独立资管机构安本、全球最大的债券投资机构品浩、全球最大的不良资产投资机构橡树资本、美国保险集团保德信、欧洲最大的保险集团安联、“共同基金之父”路博迈等。从前期运行情况看,参与的海外基金产品大多波动率较低、回报率较高,获得了投资者的高度认可。 2017年开始,外资机构可以申请备案成为WFOE PFM,从境内市场募资并布局境内资本市场。据记者了解,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31家WFOE PFM中,近九成都是由上海的QDLP试点而来。通过早年的试点,外资机构如今更加了解中国投资者的偏好和市场渠道,QDLP无疑是他们了解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重要窗口。 如今,试点机构中,贝莱德在沪成立了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路博迈、富达国际、联博、范达等正在积极申请并计划落地上海。同时,试点机构积极参与设立合资理财公司,东方汇理与中银理财合资设立的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贝莱德、淡马锡与建信理财在沪成立合资理财公司已获批筹,先锋领航与蚂蚁金服合资的基金投顾公司也已落沪。 谈及此次QDLP额度发放的新意,接近监管的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早年总额度有限,但当前额度扩容,外资机构在用尽额度后可随时再次提出申请,一到两周内就会给予答复。即使在今年疫情影响下,仍有10余家外资机构通过线上提交、非现场受理和线上评议的“非接触式”方式顺利取得试点资质和额度。 另一大新意在于,“此次扩容的是QDLP试点的总额度,虽未提及单家管理人可以获得的额度,但以往也有过不少QDLP管理人在初始额度的基础上新增额度,所以对于单家额度,并未有上限,更多是综合考虑市场因素以及管理人实际募资情况进行审批,给予试点参与者适当的灵活性。”葛音对记者称。 此外,本次上海的QDLP也迎来了新的资管机构,百达就是一例。11月23日,百达宣布在上海的WFOE正式成立,公司方面对记者表示,待向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后,将可通过QDLP计划向境内的合格投资者募资,并通过丰富的境外投资策略,于境外进行投资。百达集团高级合伙人Renaud de Planta对记者称:“受惠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快速的资本积累,中国的资管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 上海已形成外资聚集效应 尽管当前QDLP、QDIE等试点多地开花,但从业人士普遍认为,上海的聚集效应已使外资在此形成了一个资管生态圈。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方面表示,试点机构充分发挥在投资策略、合规风控、反洗钱等方面的国际经验,促进本地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专业服务水平。同时带动了国内法律、税务、托管、第三方行政外包等相关中介服务业实现能级提升。 葛音称:“上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上海QDLP试点于2013年率先在全国推出,审批过程采用了以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的联席会议机制,在当时也是创新之举。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上海QDLP试点规定进行了更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更为畅顺,参与流程更加便利,参与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我们这些年帮助外资机构在华发展的亲身经历,很多机构是把QDLP试点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而再考虑中长期的中国业务布局,比如WFOE PFM和WFOE FMC(中外合资公募基金公司)、入股控股理财子公司等,”她称,“上海QDLP试点更大的成功在于,高效支持了上海国际资管中心的建设。从很多外资资管机构的发展战略来看,参与QDLP试点只是一个开始,外资机构在上海落户之后,大概率将持续发展本地资管业务,上海自然也会成为越来越多全球一流资管机构的新聚集地。” 此外,从QDLP制度的特点来看,进一步丰富了境外投资的渠道,作为对现有的QDII、ODI(对外直接投资)等传统境外投资制度的有益补充。对于外资机构而言,一方面可以有机会将其海外基金产品推荐给QDLP投资者,另一方面也通过在境内设立子公司作为QDLP管理人,进一步熟悉境内市场并扩大品牌知名度,为其中国业务的长期发展积累经验和资源。 例如,百达资管亚洲(除日本)首席执行官赵俊杰就表示:“我们会集中发展跨境投资业务,随后再循序渐进地培养本土投资能力。”
围绕“六稳”、“六保”大局,上海保险业一直在行动。 记者12月9日从上海银保监局、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了解到的数据显示,上海地区有93家产寿险公司用扩展产品责任和销售包含新冠肺炎责任产品等方式,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累计赔付超过3亿元。同时,上海保险业也通过农业保险、出口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等,用“组合拳”的方式为个人、家庭、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了各类风险保障和相应的风险管理服务。 据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李虎介绍,上海地区有37家财险公司对产品责任进行了扩展,涉及约3812万件保单,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类客户累计赔付1765家,相关赔付金额2.84亿元。有56家人身险公司销售包含新冠肺炎责任的保险产品1013个,销售数量共计290万件,赔付金额累计2441万元。 李虎表示,上海保险业从扩大保障范围、提供增信支持、降低保险费率等多方面入手,并从农业保险、出口保险等多个方面为服务“六稳”、“六保”打出了一套立体式的组合拳。 具体来说,一是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加强出口风险管理,减少损失,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助力稳住外贸基本盘。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出口信用保险上海分公司累计支持上海市出口及海外投资386.6亿美元,同比增长8.7%,出口渗透率达到26.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有力保障了本市外贸基本盘稳定。 二是通过综合开发大城市农产品供应保障一揽子专属保险,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供应充足,稳住老百姓的菜篮子。例如,安信农险开发出“农供保”项目,采用清单组合式供粮农投保,包括水稻价格(收入)保险、物流保险、仓储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务农人身意外保险、复工保险等险种。最高200万元保额的一揽子风险保障为粮农家庭送上一颗“安心丸”。 三是通过优化医保个账产品,下调险种费率,减轻参保企业职工自费医疗费负担。人保健康险上海分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上海市城镇职工个人医保账户余额账户资金购买商业保险项目累计覆盖人群23.19万人,累计承保62.09万人次,实现保费收入2.92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212.22亿元,累计赔付2746人次,赔款1.26亿元。 四是通过“政银保”模式,为上海地区的众多科技类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增信支持,助力企业获取无还本续贷,为保市场主体提供有力支持。据介绍,在强化风险管控的基础上,中国大地保险推广“政银保”“科技贷”,增强对民营小微企业的保险融资支持力度。泰康人寿上海分公司适时推出“微企保”小微企业员工福利保险行动,努力减轻疫情对小微企业及其就业人员的影响。 五是通过推动上海地区车险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基本实现“降价、增保、提质”改革目标。 在服务“六稳”“六保”的同时,随着实体经济的恢复,上海保险业自身也实现了良性健康发展。上海银保监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上海保险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62.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3亿元,同比增长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