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融机构聚集的三个核心地区,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融举措和发力点,剧透今年我国金融政策的部分发力点。 1月27日,北京、上海、广东地方“两会”闭幕。作为金融机构聚集的三个核心地区,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金融举措和发力点,剧透今年我国金融政策的部分发力点。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在京沪粤三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金融蓝图中,数字货币成为共同发力点,另外,北京和广东均提及发展绿色金融和数字经济。在具体举措上,三地亦存不同之处。如北京连续多年提及推动新三板改革,上海连续提及培育科创企业上市,广东则连续两年提及深交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 记者通过采访区域经济专家、当地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从三个维度感知三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金融“热力图”,以前瞻金融改革方向和资本市场投资机遇。 北京:独角兽企业数居世界城市首位 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北京GDP达到3.6万亿元,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2.4万美元,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其中,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38%,居全国前列。目前,北京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9万家,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 金融领域方面,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大力支持金融业开放发展。率先落地国家金融对外开放政策。推动出台实施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两个改革创新试验区方案,加快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应用,完善“监管沙箱”实施机制,着力发展财富管理、基础设施金融等新兴金融业务。推动新三板改革,发挥好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作用。加快设立金融法院。 专家说:金融科技发展值得期待 “报告谈到了绿色金融,特别是谈到了科创金融、财富管理和基础设施金融,突出了北京的特色。”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政策制定城市,发展财富管理、基础设施金融等新兴金融业务,北京也应该承担较多的义务。 尹振涛表示,金融业对外开实际上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点,作为金融政策制定最重要的城市,北京在金融开放政策中走在最前列,是非常有必要的。聚焦到资本市场来看,尹振涛表示,全国股转公司位于北京,而且新三板改革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 对于未来,尹振涛表示,有两点值得期待:第一,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或科技型金融产业的发展。第二,北京还应继续突出政策制定的能力。 上市公司说:数字经济将会快速发展 北京某科创板上市公司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比较关注数字经济相关举措??,因为跟我们行业发展息息相关。” “其实数字经济已经被定调为新一轮产业周期的主线,??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是数据。”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数据的产生大概分三类:一是通过????PC办公产生,二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三是纯自然类数据。北京的产业结构偏前者,以PC办公或以科技驱动的公司比较多。数字经济????概念被认可后,相关产业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是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今年第三个重点任务。上述人士表示,报告还提到持续深化4.0版营商环境改革,以及确权融资服务等,这些都是配套措施。整体来看,政府工作报告从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配套融资服务、产业落地等,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较好的安排。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数字经济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机构投资者说:希望支持天使投资发展 今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的首要任务是科技创新——“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创新,释放了很强的信号。”星石投资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未来北京将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未来北京将更坚定的发挥创新优势,在科技强国战略指导下,夯实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地位。” 星石投资相关人士认为,在支持创新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支持环节之一就是天使投资,天使投资一度是支持高新初创企业的“融资王”。希望未来北京在制度和政策上对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如强化对天使投资的税收扶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给予地方税收优惠;提升人才招募、落户优惠的投后服务;降低天使投资的运营成本、提供资金支持等。 上海:去年融资额、总市值居全国首位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上海GDP达3.87万亿元,增长1.7%。另外,去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274.8万亿元、增长17.6%,上市企业融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 在金融举措方面,上海市今年要聚焦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上,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上,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上,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专家说:国际金融中心主体架构已确立 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港股02611)党委书记、董事长贺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去年,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多方面成绩斐然。首先,金融市场容量大幅上升;其次,国际金融中心主体架构已经确立,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首次跻身全球第三;最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更加亮眼。 “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的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位,体现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韩汉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将更加重视为实体经济服务,特别是与上海聚焦强化“四大功能”有更紧密的结合。金融发展将更加积极地支持科技创新策源、全球资源配置等。 贺青认为,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上海存在着金融先行优势和高端人才优势。金融先行优势方面,证券交易中心、货币市场中心、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期货交易中心等一系列要素市场先后落户上海,同时吸引大量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和境外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同时,上海凭借自贸区建设的先行先试,目前在货币国际结算、海外项目承保、境外项目离岸人民币投融资等方面取得较多成功经验,这为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上海还可以从加快构建更加完善、发达的要素交易功能市场,加快推进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改革,以及加快提升本土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等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索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贺青表示。 对于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韩汉君认为,一方面有利于上海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活跃上海股票市场交易,为股票市场输入新鲜活力。贺青认为,一是有助于将科技创新提升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二是有助于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市场主体作用;三是有助于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的。 上市公司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申联生物(行情688098,诊股)董秘吴本广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海市政府提出在今年要聚焦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与上海市建设国际“五大中心”的城市定位紧密呼应,浑然一体。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及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的具体举措,必将实现上海市科技软实力和产业硬实力充分结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的充分协同,引领上海长远发展。 对于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赴科创板上市,吴本广认为,相应举措的推行能够促进上海市金融中心职能服务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引领国内高科技企业、高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机构投资者说:医疗保健行业值得关注 嘉实基金研究部副总监、消费行业研究组长吴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受疫情冲击较大,但去年上海在金融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上交所、中金所、上期所等三大核心金融市场的成交额均取得大幅增长,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首次跻身全球第三。相信上海在‘持续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全面深化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建设’的长期战略下 ,金融环境和金融实力都将持续提升。” 对于投资机遇,吴越表示,报告中着重提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长期来看,医疗保健行业将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资源投入的重点,而且伴随住宅、养老、教育、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将得到长足提升。资本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相信也会在相关领域出现众多投资机会。 广东:GDP总量连续32年居全国榜首 据广东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增长2.3%,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2.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 在金融领域,广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金融强省建设,提升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金融能级,深化城商行、农商行改革,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抓好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支持深交所完善上市制度、开展“新三板”转板试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非法集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 从具体举措来看,广州期货交易所和深交所连续两年进入广东政府工作报告。但是,绿色金融、金融强省建设、开展“新三板”转板试点等,均为首次提及。 专家说:今年要把重大项目开好头 坐标深圳的某金融行业资深研究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广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举措,最关注其中四点:一是广州期货交易所已经获批,但目前具体细则未出,当初计划建成绿色金融产品期货交易所,未来上市品种方面是否会放宽一些,如能源相关期货产品是否能上市;二是“新三板”转板试点的首单,是否能在深交所先行先试;三是“跨境理财通”已经酝酿很久,今年全国“两会”前后是否能推出;四是数字货币此前在深圳已经试行,今年是否能真正推向社会。 此外,上述金融行业资深研究人士表示,加快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建设;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做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强化农商行支农服务,建设广东金融支农联盟,推进农业农村保险高质量发展等内容也值得关注。 该人士认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最重要的任务,一是把各个重大项目落实好,开个好头;二是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要抓好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等几个科技载体,为下一步广东创新发展打好基础;三是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真正找到突破口,将政策落地实施。 上市公司说:希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广东一家家电上市公司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最关注深交所完善上市制度。完善上市制度,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上述公司人士表示,还比较关注报告中关于数字经济的举措,作为一家客户数量很大的企业,??对客户数据的一些偏好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前提是需要??真实的数据,而且有获取????数据的正规手段和渠道,企业还要有??应用数据的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加工应用,来服务企业的发展,如研发等。??所以,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让企业有更多的数据资源或者数据要素。?? 机构投资者说:“新四化”等带来长期投资机遇 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魏凤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强调了对金融、科技和农业的支持,和“十四五”规划建议是保持一致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新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信息化和新型农业产业化,作为中国经济排头兵,广东省努力践行“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未来大方向,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在投资方面,魏凤春表示,报告提到了数字化。数字化对中国未来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及政府管理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障作用。从资本市场来看,也是未来投资的关注点。长期来看,“新四化”、数字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都有非常清晰的投资逻辑。“十四五”期间,投资标的就是传统产业和新技术相结合,新的产业也会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1月15日,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一则关于公司董事兼总裁辞职的公告。 公告显示,因工作安排原因,上实发展董事兼总裁唐钧向公司董事会提请辞去公司董事职务,同时一并辞去公司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委员、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及公司总裁职务。 同日,据另一则公告显示,唐钧已与上实城市开发订立服务合约,获委任为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 上实发展销售额降四成,仅三宗土储 唐钧前往上实城开,接替辞任的原总裁周雄。 资料显示,上实城开为港股上市公司,与上实发展均为上海地方国企。 唐钧任上实发展职位已有9年。2012年4月,上实发展原副董事长、总裁季岗原副董事长、总裁季岗辞职,唐钧接任。 唐钧系财会专业出身,为高级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曾任上海审计局主任科员,上海审计局外资处副处长。来到上实发展后,唐钧仍主管审计工作。 作为上海本土的老牌国企,近几年上实发展业绩增长缓慢。 资料显示,唐钧担任上实发展总裁前的2011年,上实发展的归母净利润就达到4.55亿元。而截至2019年末,上实发展净利润为7.82亿元,8年时间利润增幅91.6% 中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上实发展营业收入约为44.93亿元,同比增长3.29%;归母净利润约为4.29亿元,同比增长4.05%。 财报显示,上实发展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行业、建筑施工业,占营收比例分别为:83.2%、16.28%。 而截至2020年三季末,上实发展营业收入52.9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2%。 值得注意的是,上实发展近来房地产销售业绩大幅下滑。最近的数据是2020年前9个月的销售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至9月,上实发展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合33.83亿元,同比下降约41%;实现合约销售面积约合17.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39.53%。 租金收入同样不容乐观,2020年1至9月,上实发展写字楼、商铺、车库、厂房等业态的不动产租赁收入约为人民币2.22亿元,同比下降约29.97%。 由于项目较少,上实发展的业绩增长严重依赖于单一的项目。而近年来上实发展全国化布局缓慢,仍然以上海为主。 截至2020年9月30日,仅拥有两宗土地储备,均位于上海,分别为朱家角D2地块和西虹桥光涞路北侧04-33地块。 上实发展公告显示,截至期末,该公司在建面积仅200万平方米。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新开工约5.3万平方米、竣工约25.87万平方米。 上实发展最近一则土地收购是2020年12月17日,上海出让北外滩区域一宗地块,最终由上实发展旗下上海锐珏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以底价38.93亿元竞得。 上实城开装入多个上海以外项目,销售均价5.7万 相较之下,更多的上海地区以外房地产项目被装在上实城开之中。 12月28日,上实城市开发发布公告,就武汉的一处物业开发项目达成合营企业合作协议。 根据公告,2020年12月25日,上实城开与中庚集团订立合作协议,合组合营企业,收购湖北武汉一处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其中,上实城开及中庚分别拥有49%及51%权益。最终,上述企业以币13.29亿元成功中标武汉地盘的土地使用权。 此外去年末,上实城开还中标了天津一地块,土地出让金26.6亿元。 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上实城开收入为31.72亿港元,同比下跌31.1%;毛利为14.32亿港元,同比下跌27.0%。归属股东净利润1.51亿港元,同比降51%。 上实城开保持较高毛利率,财报显示,上半年上实城开毛利率为45.1%,与去年同期42.6%上升2.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上实城开上半年商品房的合约销售金额为人民币37.06亿元,同比上升8.5%。总合约销售面积为64,000平方米,同比下跌35.4%,平均售价上升67.8%至每平方米57900元。 截至上半年末,上实城开在建项目共11个,上海滨江城开中心、西安自然界及上海上投宝旭等项目,在建面积276万平方米。
你见过房屋中介劝客户暂时不要买房吗?这略显魔幻的一幕,在2021年开年的上海发生了。 日前,中证君走访调研发现,1月上旬,上海二手房房东跳价、惜售案例增多,中介二手房挂牌量却减少。此外部分学区房挂牌价格急剧跳涨,单价甚至直逼豪宅价格。对于无法承受跳价的客户,已有中介建议暂时不要购买二手房,春节后再观察。 卖房者的惜售和跳价,买房者的无奈和妥协,正在不断发酵。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上海二手房市场虽然成交量不及2016年,但是情绪和当时情况较为类似,已有焦躁性、恐慌性入市的氛围。“越等越怕买不起,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意向房源,都想抢一套。” 来源:某中介朋友圈 学区房一月之间涨超20% 近年来,学区房是上海二手房市场的风向标,徐汇区是沪市有名的学区房聚集地。 负责徐汇某区域的房产中介负责人朱女士告诉中证君:“在我们地区来说,学区房已经是天价了,目前环比涨幅在20%-30%,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价格,一直在创新高。” “去年12月中旬我们成交一套30多平方米的双学区房,价格410万元。2021年1月,同一区域同样面积的房子,价格就涨了80多万元,房东挂牌505万元,最后498万元成交,一月之间涨幅超过20%。”朱女士表示。 据了解,不止学区房,朱女士负责区域内的非学区房也在涨价,“我们地区非学区房的房源不多,但房价也涨了。” 中证君走访发现,上海杨浦东外滩区域、浦东梅园、张江、三林区域的二手房挂牌价格2021年以来也在涨,涨幅不一,学区房的涨幅高于非学区房。 来源:贝壳买房 1月10日挂牌的梅园二街坊仅37.72平方米的1985年建“老破小”学区房,单价已经高达19.8万元/平方米,直逼汤臣一品。可即便价格如此之高,近一周该房已有九组中介带看9次。中证君在中介平台上注意到,去年该小区一室户的成交单价是14万元/平方米左右。 诸葛找房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上海全市二手房市场挂牌均价为58060元每平方米,比上月上涨2.82%。 从最近一周在售二手房涨/降价房源量上来看,上海全市涨价房源远远超过降价房源。诸葛找房数据显示,1月9日-1月15日,上海每日涨价的房源是降价房源数量的多倍。 来源:诸葛找房 跳价、惜售,二手房陷流动性怪圈 在房东涨价的同时,目前上海二手房市场陷入流动性怪圈。 贝壳找房APP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上海共有3.58万套二手房房源可供出售。然而刚刚过去的12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逼近四万套,去年9月和11月成交量同样超3万套。 上海二手住宅成交量及同比增速 不止一位中介告诉中证君,上海二手房真的要“卖空”了。“基本上卖得差不多了,库存房源一个小区能签字的就一两套。”某负责浦东三林区域的中介说。 来源:某中介朋友圈 90后刚需购房者霈霈也告诉中证君,她最近一个月的周末都在看二手房,因为她对学区暂时没有需求,所以看的大多都不是学区房,以为会没有那么抢手,结果还是无房可买,看上的房东不愿意签字,看不上的都有硬伤和瑕疵。 从中证君的调研情况来看,性价比合适的房源的确稀缺,同时房东跳价、惜售(不收定金、不签字)的现象越来越常见。 一方面是因为房东本身也是置换需求,不敢卖,担心卖后买不到。上海二手房市场目前置换需求还是很强烈,大多二手房的房东也要购置新房或者换一套更好的二手房。朱女士称:“现在的房东大多虽然把房源挂牌出来,但他们是不愿意收定金的,只接受买家看房,希望中介把买家续住,等自己摇到新房或者选好房子,再跟中介说收定金,到时候就是出价高者得。” 置换需求的房东要先买后卖,然而新房摇号颇有难度,导致其他房东也开始惜售,整个市场陷入流动性的怪圈。 霈霈和中证君吐槽道:“我上周看中一套二手房,但中介通知我房东不肯签字,说前面有两组人也看中了,如果我有意向的话就出更高价,另一个要卖房的阿姨直接说自己看中的房子太贵了,就把自己的房子从550万元改成580万元挂牌。他们想买的房子涨了,就想卖个更高的价格。” 霈霈称,她很多想看的房子临时都看不了,中介告诉她是因为房东想捂到春节后的“金三银四”再卖。一位在沪拥有多套房产的人士告诉中证君,其预计2021年上海楼市还会继续涨,所以本来想要卖房,但现在不准备卖了。 焦躁性入市不可持续 在这样的走向下,上海二手房市场完全变成了卖方市场,一中介称:“目前房源紧张,客多房少。现在只要是房东能签字的,不跳价的,都会成交。” “如果房东真的诚意卖房,短则挂牌当天,多则两三天,就能售出,买房的客户几乎没有太多房源可以挑选。”朱女士说道,“现在市场上真的有一波很恐慌的客户,我们现在都在劝不愿意加价的客户先不要买了,年后再看政府是否会出政策。”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认为,目前上海二手房市场的确有焦躁性入市的情绪在里面,市场情绪明显过热。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是投资者买涨不买跌,随着上海二手房市场升温,有性价比的房源越来越少,供求关系失衡;二是新房市场打新热不断,但好项目又不多,只能转向二手房市场;三是人为炒作氛围开始形成,像最近学区房挂牌价格非理性上涨,单价甚至直逼豪宅价格;四则是今年农历新年较晚,本来1月应该是楼市淡季,但因为过年较晚,部分投资者透支年后需求,会在年前落实。 “疫情也有一定的助推作用。疫情影响下,不少人无法出国,需求进一步扩大。”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严跃进说道。 对于上海二手房后市,严跃进称,的确有升温可能,但调控可能也会随之而来。卢文曦则判断,目前上海二手房市场已经过热,加上央行对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设立红线,再继续升温的可能性不大,其预计1月成交量会出现下坠,但短期市场热度还会有惯性延续,价格不一定能降下来。 至于调控,卢文曦称,1月-2月上海二手房市场可能会进入僵持、博弈的阶段,3月份后的数据才是市场真正认同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如果3月再维持现有的热度,政府的调控措施一定会升级,这是毫无疑问的。 值得注意的是,1月11日,央行上海总部召开2021年上海货币信贷工作会议,会议称将稳妥实施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规模。
任泽平建议:1)放弃人口总量控制,优化人口学历技能和年龄结构。2)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增长,推进新增人口向新城集聚,并积极在新城布局相应产业,包括向新城特别是重点新城疏解中心城部分功能及部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3)大力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改变当前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放射型轨道交通体系为环状“井”字形。 文:任泽平 熊柴 来源:泽平宏观 2019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生留京率都不到2成,其中北京大学(校本部)为16.07%,清华大学为18.20%。这已经是清北毕业生留京率连续多年下跌了。2013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曾高达71.79%,清华本科生留京率为30.7%。 以清北为代表的名校生的就业去向,代表了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倾向。 反观南方的两座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对大学生态度更为“友好”。在2020年深圳人才引进政策下,全日制本科且未满45周岁以下直接核准入户,全日制大专且未满35周岁以下直接核准入户。2020年底,广州出台宽松的落户政策,一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在引进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即可入户,另一方面,个别区域大专也可以落户。 与上广深相比,大学生在北京落户依旧很难。2017年北京在引进毕业生的工作中强调,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严控北京禁限产业引进毕业生。 当年同样控制人口的上海,落户政策也有了松动。继对清北两校毕业生抛出橄榄枝后,2020年上海对本地的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东师大4所985高校的毕业生也友善招手。2020年9月23日,《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正式发布,将之前“以清北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以及人口大迁移的都市圈城市群化,未来抢夺年轻人才是城市竞争的关键,“抢人大战”正在西安、郑州、长沙、成都、武汉、苏州、广州、东莞、深圳等城市如火如荼上演,落户政策大幅放宽,当然,除了北京。 过去人为控制人口,排斥外迁“低端人群”,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人口迁移规律,已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效果:城市生态被破坏,生活成本上升,难以落户的年轻人流出南下,城市的活力下降,老龄化加重。 我们在业内提出了广为流行的标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并根据该框架在2015年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预测的逻辑除了货币超发因素外,主要是基于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聚集的规律趋势,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口从农村到城市,城市人口普涨;第二个阶段是人口从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都市圈和区域中心城市迁移聚集,即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一二线都市圈人口继续增加,年轻的移民增加城市活力,但非都市圈的三四线城市会出现人口增长放缓甚至停滞,老龄化加重,房地产市场的分化日趋明显。 这是国际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市场经济规律。这也就意味着,试图限制大城市人口的行政性措施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出路在于着力解决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问题。本文详述了相关的逻辑和证据。这对我们理解未来城镇化规律、人口迁移趋势和预测区域房地产市场具有启发意义。 出于对大城市病的担忧,中国政策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但从历史看,北京、上海等政府制定或预测的人口控制目标不断被突破。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2018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分别要求将常住人口总量长期控制在2300万、2500万左右。 北京、上海为何要控制人口规模?是否合理?从长期看,人口控得住么?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与国际经验。1)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因此,决定一个区域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该区域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即经济-人口分布平衡法则。在市场作用下,人口流动将使得区域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比值逐渐趋近1。2)高收入经济体城市人口集聚的国际经验:经济-人口比值接近1。全球高收入国家50万人以上城市功能区的经济-人口比值的中位数为1.01,平均值为1.07。美国当前50万人以上都市区经济-人口比值的均值为0.98;日本人口长期大规模向东京圈、大阪圈和名古屋圈三极集聚,直至1973年三大圈经济-人口比值分别降至1.22、1.13、1.12后,转向东京圈一极集聚。韩国人口长期大规模向首尔圈集聚,直至首尔圈经济-人口比值降至1左右。 北京上海人口增长仍有较大潜力。过去历次人口控制目标不断被突破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市场机制作用。在近年严厉人口调控政策下,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放缓、甚至转负。但是,当前北京、上海的经济-人口比值高达1.9以上。在迈向国际都市或全球城市的路上,经济-人口分布平衡法则将驱动北京、上海未来人口显著增长,从土地资源看仍有较大空间。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约束均不是严控人口规模的理由。因不尊重人口集聚客观规律所造成的城市规划不足,才是导致“大城市病”的关键。1)城市交通情况与人口规模确有一定相关性,但可通过城市治理得以改善。东京圈人口比北京市多约1460万,机动车保有量比北京多约1000万辆,但其交通状况较好,原因在于其轨道交通出行比例高达60%、远超北京的32%。当前北京、上海的轨道交通路网密度约0.10公里/平方公里,远低于纽约都市区、东京圈、首尔圈。2)人口规模与城市空气污染的相关性很弱,因为单纯人口增长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远小于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影响。3)城市并非封闭系统,且技术可变,即资源承载力可变。1986-2017年,北京市用水总量从36.5亿立方米变至39.5亿立方米,常住人口从1028万增至2171万。从当前情况估算,北京水资源可支撑人口增至3000万人以上。 北京上海人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1)老龄化严重。当前北京、上海户籍65岁及以上比重分别达16.5%、21.8%,远高于全国的11.4%。大量年轻外来人口涌入使得两地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幅下降至10.9%、14.3%。从全球角度看,国际大都市区的老年人口比重多明显低于本国平均水平。2)人口分布失衡。接近一半的人口聚集在北京市五环内、上海市外环内区域,人口密度分别高达1.6万、1.7万人/平方公里,明显高于东京都区、首尔市的1.5万、1.6万人/平方公里,北京、上海的核心区域人口已严重饱和。3)职住分离严重。就业过度集中在中心城,一些新城“睡城效应”明显,比如北京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 改善北京上海人口调控政策。如果短期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人口,而长期人口由于市场化流动而控不住,会导致住房供地、轨道交通、医院学校等供给不足。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控制人口,而是支撑北京、上海发展成为一流国际都市或全球城市。建议:1)放弃人口总量控制,优化人口学历技能和年龄结构。2)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增长,推进新增人口向新城集聚,并积极在新城布局相应产业,包括向新城特别是重点新城疏解中心城部分功能及部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3)大力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改变当前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放射型轨道交通体系为环状“井”字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上海1月11日讯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上海将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新年伊始,上海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明确了建设数字城市的目标。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要以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底座,通过数字化转型激发城市生命体“细胞”的活力。 近年来,上海在线新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0%。上海将继续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放大数字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意见》提出,上海将坚持整体性转变,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经济数字化方面,上海将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方向,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推动要素重构,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经济数字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新基建,2020年上海推出了48个新基建重大项目,总投资2700亿元,当年完成投资约700亿元,2021年将以更大力度加以推进。 “我们将围绕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科研研发、金融创新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并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打造百个智能制造工厂。”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表示。 生活数字化方面,上海将着重从企业、市民和城市运行高频急难的问题难点中发现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数字化转型场景运营,创造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比如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提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服务能力,推进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区等文旅场馆智慧化升级,同时助力老年人、残疾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包容。“希望通过技术赋能,让老年群体或对信息技能不是非常熟练的群体能够充分体会到智慧城市的成效。”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陆森说。 治理数字化方面,上海将以“两张网”建设为牵引,构建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立足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打造网购型政务服务城市。立足高效处置一件事,深化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目前,上海“一网通办”日均办事近12万件,全程网办率约50%。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认为,上海首倡城市整体数字化转型,而不仅仅是产业数字化转型,这是一场自我革命。上海在“经济、生活、治理”三个维度全面推动建设数字城市,具有全球城市发展的引领意义。
小贴士 小贴士 党的十九大以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海市地方国有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87家,总市值2.77万亿元,国有股市值超过1万亿元。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企业占市场竞争类、金融服务类企业总量的2/3。完成17家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系统企业累计实施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81例。此外,上海市国资委系统已基本形成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的发展格局,混合所有制企业约占企业总户数75%、资产总额87%、营业收入90%、净利润100%。85%的新增投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 ● 1月7日的上海,在寒潮的影响下,迎来不太常有的冷冬天气。但是在当天召开的上海推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新闻通气会上,国资国企改革的新年新局如火如荼。会上,上海市国资委介绍,近期上海研究制定了《上海市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上海将聚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现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的改革举措条分缕析,内容包括新增10家左右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实施“二次混改”,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城市等十大创新型领域等。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实施方案》出台,东方创业、老凤祥、临港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上海国企均已经有具体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 落地改革实施方案 据上海市国资委介绍,《实施方案》就“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现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设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2年,上海国资系统将新增10家左右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国有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重要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实施“二次混改”;暂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充分竞争领域企业,也将适时引入具有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城市等十大创新型领域,开展创新综合改革试点,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十大机制。 作为地方国资重镇,上海国企改革将注重以优化布局为关键,持续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具体来看,一是推进“三大任务、一大平台”落实落地。国资国企要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二是实施“三大产业”“四大品牌”战略。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先导产业,加快三大产业高地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产业基础,推出更多成果。三是助力强化“四大功能”服务保障社会民生。国资国企要全面服务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 关键之年发力 事实上,在辞旧迎新之际,上海已经明确要在2021年这一关键之年,在国资国企改革领域发力。 此前,上海市国资委召开2021年学习讨论会。会议总结2020年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情况,分析研判2021年上海市国资国企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谋划做好2021年工作和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的各项举措。 上海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白廷辉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区域性综改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要重点做好以下9个方面工作:一是全力稳增长防风险;二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选好一批创新项目,做好集成与协作,提升辐射与带动;三是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国资监管数字化转型两方面实现大发展;四是优化国资布局结构,要把准增量方向,调整存量结构;五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六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七是实现国企党建新发展;八是落实巡视准备工作;九是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部署筹备。 因企施策改革忙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与《实施方案》一道落地的还有多家上海国资国企更为细化的改革“施工图”。东方创业、老凤祥、临港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上海国企均已经定下了改革发力的方向。 东方创业明确进一步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实施中长期激励计划,调整和优化市场化的考核激励办法,继续扩大员工持股的范围;进一步提升混合所有制和股权多元化水平,继续配合集团实施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精壮化;坚持走出去战略。 老凤祥提出,探索建立长效的股权激励机制,在二级及以下公司层面加快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按照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要求,聚焦主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上海临港集团表示,公司将继续探索开放式开发,目前正与相关方合作设立开发基金,搭建私募股权合作平台,为园区建设、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将继续拓宽融资渠道,利用临港新片区特殊政策,抓住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建设重大契机,提升内外部融资能力;将继续创新用人机制,形成核心员工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 上海电气集团明确,将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将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将开展市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将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有序推进上海电气上重碾磨特装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器陶瓷厂有限公司、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混改及员工持股;将推进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好国企责任、承担好国家战略,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化转型。
唐山路415弄,上海北外滩双子楼脚下、紧邻黄浦江,“卖一块少一块”的超级黄金地段,如今终于开始打包动迁。 在房屋交易平台“贝壳找房”上,北外滩商圈最近成交均价为62026元/平。 图片来源:贝壳找房 对于倒了一辈子马桶的居民而言,拆迁带来的几百万动迁款意味着他们终于可以从亭子间奔向新生活了。但唐山路415弄的几户居民,却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被一盆冷水从头泼到脚——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产权却在几年前被别人买了。 更令人费解的是,买下这几户的新业主,也是街坊邻居。“房卡”在手几十年从未离身,房产交易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邻居竟甩出了自家房子的房产证 去年12月,居民秦佳明(化名)在上海本地论坛上发帖求助:住了30多年老房子要动迁了才发现被邻居偷买了,怎么办? 这套位于唐山路415弄的房子是秦佳明母亲单位在1986年分配的企管公房,全家户口都落在这套房里,后来因为居住环境迟迟得不到改善,全家人购置了商品房,搬离了这里。直到去年底听说动迁的消息,家人去登记时惊呆了——产权人变成了邻居,房屋何时交易、如何交易,秦佳明全家都被蒙在鼓里。 根据上海市虹口区79、93、103、104、108、109街坊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承租人指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与公有房屋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建立租赁关系的个人和单位。本次动迁对公有房屋承租人的价值补偿款为评估价格×80%+价格补贴。 “计户标准以房屋征收决定作出之日合法有效的房地产权证、租用公房凭证、公有非居住房屋租赁合同计户,按户进行补偿。本方案中所指的户,均指按上述计户标准认定的户。同一房屋的共有人分别持证的,按一户进行补偿。” 秦佳明向镁编出示了蓝本(租用公房凭证),“这种企管公房如果卖的话难道不是应该通知我们居住人优先购买?怎么会被邻居买下我们却不知道?”秦佳明接受镁编采访时表示,“全家都无法理解这件事情”。 更令人费解的是,虹口104街坊唐山路415弄内,与秦佳明家情况相同的还有两户,也就是说,有三处房屋在承租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悄然易主。 镁编在走访唐山路415弄时了解到,不少街坊也是最近知道这几户房屋被外人买下,尽管很震惊,但对于能否讨回公道却并不看好,“很多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这里的房子很复杂,当初的经办人早就不知去向了”。 房子被多次买卖 由于房子的产权已经归属他人,拿着租用公房凭证的秦佳明和父母并未能第一时间获知动迁的具体时间节点,感觉自己成了动迁安置的“局外人”。 在不了解产权人信息、购买时间的情况下,秦佳明多次向动迁组打听情况,但屡次未果,无奈之下,秦爸爸只得只身搬回14平方米的老宅,防止错过更多关键信息。与此同时,在网友的建议下,秦佳明联系了律师,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随后秦佳明一家从动迁办获知,对方拥有该套房屋的产权,并且也已进行登记;而自己拥有的是“租用公房凭证”。 按照上海的特殊住房情况,承租户在动迁安置时,与产权人同样享有被安置权利,但秦佳明家“一屋二主”的情况,顿时让他们不安起来。承租户并不能自行交易、也从未有相关部门通知他们优先购买这套房屋的使用权,那么谁能够绕开实际居住人,完成产权交易?他们曾试图寻找买下产权的“邻居”,但一无所获,于是只得求助于法律途径,试图查清真相。 秦佳明告诉镁编,他们大致了解了三次交易的详细情况,第一次交易为1997年,交易双方为上海市房产房管局和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2010年3月的第二次转让,交易方为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和北外滩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而次月即发生了第三次转让,由北外滩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出售给个人。 但镁编注意到,最后一次交易的双方,是物业公司与承租人之外的个人,这种交易是否合法有效?目前仍未能确定。 拆迁利益如何归属?动迁组:等消息 2020年,北外滩土地“故事”颇多。 一向低调的北外滩,是上海开埠以来现代市政最早发育的老市区之一,与外滩的历史底蕴一脉相承,更是上海航运的发源地,如今北外滩与陆家嘴(行情600663,诊股)珠联璧合,成为内环内最后一片静待城市更新的热土。 2020年3月31日,中海以底价34.3亿元将虹口区HK271-01地块收入囊中,63155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创造了上海宅地新高。陷入“围标”风波的虹口区嘉兴路街道HK271-01地块,距离此地仅仅1.2公里,记者步行用了15分钟。 目前,上海虹口区旧改正在加速前进。元旦前夕,上海迎来了2020年最冷的日子,但位于保定路358号的房屋征收基地仍旧热火朝天。 居民络绎不绝地走进有着数十间临时办公室的征收基地,镁编向接待办公室询问情况,办事员表示,“确实知道此事,动迁组已经将情况上报,请居民放心,还是会保障他们(秦佳明)的权益。” 但镁编问起“一屋两主”是否意味着动迁款被分一杯羹?办事员表示,现在无法回答,还是要等到上级部门批复后才知道。 秦佳明一家显然无法默默等待下去,“如果批复是动迁利益两家分,那我们怎么能接受?” 对于目前的调查进展,她也表示无奈,“把房子卖给物业的是一家倒闭单位(系统内调配房屋的单位)的母公司,这家母公司的资料我们无法申请调令,律师去的虹房集团档案室,档案室说没有我们房子的档案,让我们再回去找北外滩物业,物业电话中口头回答律师说‘这套房子他们从来没管过’,那房子是怎么卖掉的?” 老房子的归属问题似乎一时间难以查清。镁编向虹房集团了解情况时,对方表示,“并不是不让查,而是这套房屋需要再次确认是否属于北外滩物业的产业,并不是所有物业都在虹房集团管理范围内。” 截至发稿时,代表律师仍在与上海仪电集团联系,希望了解当年房屋交易的更多情况,镁编将持续关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