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2021年资本市场如何走,很多投资者非常关心。影响资本市场的因素很多,纷繁复杂,我们删繁就简,抓住主要矛盾展开分析,以飨读者。新冠疫情左右了2020年的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2021年它仍将扮演“关键先生”角色。新冠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将影响各国的复工复产和相应的货币及财政政策,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最终从盈利和估值两个方面影响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走势。因此,本文从疫情控制入手展开分析。第一个问题:疫情控制2021年新冠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关键在于疫苗的研发、生产、分配和施打。根据Duke Global Health Innovation Center的数据,截至12月4日,全球已确认认购的疫苗总剂量达到73亿支,但在不同收入国家间分布不均,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以及CONVAX(该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共同成立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的订购量分别为39亿支、10亿支、17亿支和7亿支,高收入国家的疫苗覆盖率远超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此外,从疫苗施打进度来看,高收入国家将早于中低收入国家开启和完成大规模疫苗接种工作,预计高收入经济体将在2021年上半年累计对10.9亿人进行接种,基本完成大规模接种目标。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医药协会预测,2021年Q1美国将开始一阶段疫苗注射,计划覆盖人口比例超过20%;2021年Q2是美国疫苗接种的高峰期,预计覆盖的人口比例将超过80%。以新兴市场国家为主体的中等收入国家2021年上半年将对3.7亿人进行接种,大规模的接种需视疫苗产能状况才能明朗。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的结论:(1)疫苗大面积接种的效果有待观察且疫苗产能面临较大的产出缺口,因此疫情的控制很难一蹴而就,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各国托底经济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很难退出;(2)疫苗的分配并不均衡,高收入国家覆盖率较高,复工复产的进度可能快于中低收入国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需求端较快恢复,但供给端仍偏紧的状况。第二个问题:货币和财政政策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骤发,资本市场承压急挫,各国央行紧急打开货币的水龙头,大水漫灌下,资本市场纷纷上涨(如图1所示)。6月初,中国央行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收紧流动性,A股随即进入盘整。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极大,货币如水,股票如舟,水涨则船高。2021年,货币和财政政策何去何从将对资本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先来看美国。货币政策的诉求是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声明显示其寻求在长期内实现最大就业和2%的通货膨胀率。在失业率方面,美联储预计美国2020年、2021年底失业率预期中值分别为6.7%、5%;在通胀率方面,美联储预计2020年、2021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分别为1.2%、1.8%。从美联储对2021年失业率和通胀水平的预测来看,两个指标均未达到美联储的理想政策目标区间,2021年美联储维持当前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很大。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美国的财政政策,之前因为美国大选和两党政争,美国的财政政策迟迟无法在参议院通过。拜登当选后拟任原美联储主席耶伦为财政部长。耶伦在货币政策方面偏鸽派,对财政刺激持积极态度,疫情爆发后曾多次呼吁通过财政政策托底经济。同时,耶伦的过往历练一方面或可助其在参议院赢得部分共和党参议员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使得她在协调财政部和美联储政策步调方面更顺畅。再来看我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今年6月初,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央行逐步收紧货币,刚刚出炉的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2021年货币政策将重回中性,实现M2、社融增速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相匹配和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两大定量目标。因此,在2021年,尤其是2021年上半年,中美货币政策背离是个大概率事件。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综合业内专家的意见,2021年财政赤字率将由今年的3.6%回归到3%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也会低于今年的3.75万亿,且不会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第三个问题:通胀先来看CPI(如图2所示)。猪价和油价是影响CPI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受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影响,2019年以来,猪肉价格快速上涨,2020年一季度达到高点后逐步下降。2020年石油价格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暴跌,后因复工复产的推进略有回升。展望2021年,CPI中食品部分因猪肉价格2020年的高基数可能会向下调整,CPI中非食品部分因石油价格2020年的低基数可能向上调整。综合起来,2021年通胀水平从结构上看可能有分化,从时间上看应是前低后高,但整体将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再来看PPI(如图3)。2020年3季度以来,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展开,PPI当月同比虽然仍然为负但开始触底回升。展望2021年,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可能推动PPI上行:一是新冠疫情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生产生活的影响基本是同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在疫情爆发期间大幅下跌,随着疫苗接种的大规模开展,复工复产也将可能是同步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修复可能会非常迅速;二是经历了疫后的主动去库存和被动去库存,中美等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库存均处于低位,2021年随着经济活动步入常态,制造业补库存将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第四个问题:经济增长先回顾2020年整体经济的表现。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1季度GDP单季同比增速降至-6.8%,环比增速降至-10%,疫情将中国经济砸出一个深坑。在二季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叠加力度较大的刺激政策,经济快速回升,二季度GDP同比及环比增速均大幅回升。由于我国在疫情控制方面全球一枝独秀,出口超预期,这使得中国经济在三季度就完成V型修复,GDP累计同比增速由负转正。展望2021年,从推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稳定乃至压降宏观杠杆率的政策诉求下可能会下降,出口因中国出口替代效应的减退可能也会回到疫情前的常态,消费则寄希望限额以下消费的复苏和消费刺激政策的出台。因此,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2021年经济增长将回归常态,但从时间上看,因2020年同期的低基数和我国在复工复产上的阶段性优势仍存,预计2021年1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将会很高,然后逐季降低,回归常态。第五个问题:大类资产怎么走最后回到大类资产走势的分析。先来看债券。央行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显示,2021年的货币政策将回归中性,我们的预计是上半年偏紧,下半年偏松。此外,因要稳住乃至压降宏观杠杆率,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规模都将下降。因此,我们对债市的看法是中性偏悲观,上半年弱于下半年。再来看股票。我们从盈利和估值两个方面展开。从估值来看,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市盈率均已处于其历史分位较高的区间,但从股票盈利和利率的比较来看,股票的估值还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这一点在美股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美元的基准利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稳定在0-0.25%区间。此外,美联储每月购债的规模在1200亿美元,预计美国2021年将有累计1.6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全年合计3万亿美元左右,按照20倍的乘数估计,总计有60万亿美元被注入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因为美国经济K型复苏的特征非常明显,上述巨量的流动性必将带来金融资产的“通胀”,股市和房地产受益最大。从盈利来看,如果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能够控制疫情,全面复工复产就能实现,无论是A股、美股还是新兴市场上市公司的盈利将逐步恢复。综合估值和盈利两个方面看,我们认为2021年股票的配置价值大于债券,从配置时机上看上半年优于下半年。最后是大宗商品和黄金。黄金的配置主要看三点,一是美元的实际利率;二是黄金的避险价值;三是黄金的供求,尤其是投机性需求。目前美元的实际利率很低、黄金的避险价值仍存、投机性需求虽有所下降,但综合起来看,黄金仍有一定的配置价值。基于之前通胀部分的分析,我们比较看好大宗商品的投资机会。
(原标题:A股分化明显百元股阵营急速扩容 提质增效成上市公司“吸金”筹码)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A股分化趋势愈加明显,上证指数在3400点左右徘徊时,A股百元股阵营已大幅扩容。不断提质增效成上市公司吸引投资者最重要的筹码。《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整理,以12月21日收盘价计算,A股共有143只股票收盘价在百元以上(含100元/股),而今年年初,百元股仅有43只。百元股数量较年初已经增长2倍多。从行业来看,百元股集中在医药生物和电子行业,合计占比为45.45%。市场人士认为,百元股数量猛增,一方面说明市场投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说明注册制改革背景下,优质企业获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青睐,价值投资理念增强,A股逐步向头部化靠拢。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则要不断提高质量,才能吸引投资者。近八成百元股前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长据记者梳理,上述143只百元股中,42只股价超过200元/股,10只超过400元/股,其中2只为千元股(收盘价超过1000元/股)。从上市日期来看,有50只为今年上市的新股,占比34.97%。谈及百元股大幅增长的原因,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百元股扩张一般都出现在牛市阶段,表明了证券市场投资热情高涨。一方面,由于今年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可能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而且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所以人民币资产成了全球投资者追捧的投资标的。另一方面,注册制改革背景下,资源会向行业头部企业集中,没有业绩支撑的低价股失去炒作价值,这体现了证券市场发展更加成熟。“百元股阵营大幅扩容,优质企业获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青睐,价值投资力量越来越强。”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明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外,这也说明A股投资者趋向机构化靠拢,市场资源向头部公司聚集,A股逐渐呈现机构化、头部化。从业绩来看,百元股的业绩支撑也较强。《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整理,前三季度,上述143家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1567.56亿元,同比增长33.23%,增幅远超A股平均水平。其中,114家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占比79.72%,134家前三季度实现盈利,占比93.71%。从过去三年业绩来看,在137家业绩数据完备的公司中,有122家过去三个年度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正,102家超20%。未来A股将持续分化上市公司需提质“吸金”据记者梳理,从所属板块来,上述143只百元股中,属于上交所主板、科创板和创业板分别有44只、42只和36只,占比分别为30.77%、29.37%和25.17%。其中,注册制下创业板公司有7家。从行业来看,百元股集中在医药生物和电子行业,分别有38只和27只,占比为26.57%和18.88%,合计占比45.45%。“科创板上市企业更多是高新技术相关产业,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公司,有良好的业绩支撑和市场前景,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未来会进一步受到投资者的追捧。”胡麒牧表示。“百元股集中在医药生物和电子等新兴行业,符合当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百元股会集中在新业态、技术含量高、需求空间大的新兴行业。”李明昊表示。 胡麒牧认为,从全球股市的发展趋势来看,成熟的证券市场上都是龙头股的天下,资源高度向行业头部企业集中,预计未来随着投资者机构化程度提高,百元股规模还会扩容,从行业结构来看,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百元股占比会有较大提升。“参考欧美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在机构化持续深入的背后,市场强者恒强。随着未来注册制全面推广、股市机构化程度的持续升温,A股将持续分化,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亦将成为常态,而绩差股将逐渐被投资者淘汰。”李明昊表示,所以上市公司自身要不断提高质量,才能持续吸引投资者。
在这样一个将局部牛市演绎到极致的时刻,相关行业再度传出利好。1月5日,商务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 《通知》提出五个方面工作任务:一是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二是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三是提振餐饮消费;四是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五是强化政策保障。从《通知》的内容来看,四个行业将迎来重磅利好。这四个行业分别是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家电、餐饮消费(包括酒类、饭店等)、物流(特别是冷链)。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市场上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消费和新能源两大板块,抱团筹码也收敛到极致。一些投资人士告诉记者,2021年投资指令已经下达,但并不知道买啥。但“买好股票、买大白马”总不会错。更令人意外的是,5日晚间“基金”这一个关键词突然上了热搜,排名第20位。随着上述《通知》的发布,“抱团牛”是否还要飞一段? 五大举措提振消费 去年11月1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按时间表抓紧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实施国内相关工作;部署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和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确定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支持“互联网+旅游”发展的措施;听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情况汇报,要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防灾和供水保障能力。 今年1月5日,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五个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释放汽车消费潜力,鼓励有关城市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居民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改善汽车使用条件,加强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建设,鼓励充电桩运营企业适当下调充电服务费。优化汽车管理和服务,优化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鼓励具备条件的加油站发展非油品业务,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丰富商业业态、打造交通出行消费集聚区。 二是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激活家电家具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给予补贴。支持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合理设置废旧大宗商品回收处理中心、回收运输中转站,按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给予保障。放宽废旧物资回收车辆、家具配送车辆进城、进小区限制。 三是提振餐饮消费。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绿色餐饮发展。鼓励餐饮企业丰富提升菜品,创新线上线下经营模式。完善餐饮服务标准,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推介优质特色饮食。 四是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完善农村流通体系,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供应链转型升级,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发展乡镇生活服务,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五是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惠企政策措施,鼓励各地通过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手段推动非国有房屋出租人加大租金减免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行业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大行业迎风口? 从《通知》内容来看,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家电、餐饮消费(包括酒类、饭店等)、物流(特别是冷链)四大行业受益明显。 从最近的行情来看,新能车和大类消费涨势凌厉。新能车ETF最近四个交易日上涨超过18%。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商务部等部委释放利好之后,新能车龙头比亚迪(002594)也发布了2020年12月份的数据,12月份汽车销量为56322万辆,同比增30.4%。其中新能源汽车12月销量28841辆,同比增120.18%。继特斯拉之后,新能车数据上的利好再度展现。 从大类消费来看,近期消费板块持续上涨。1月5日,五粮液(000858)大涨超7%,贵州茅台(600519)亦有不小涨幅。而从消费ETF的份额来看,相比节前仍有攀升,增加约有2000万份;酒ETF的情况亦是如此。但从其他ETF情况来看,则大多数处于份额下降的状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电和物流板块的涨幅尚属可以接受的范围,抱团亦不是特别明显。但从最近美的集团(000333)和格力电器(000651)的走势来看,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头部效应。其中,美的集团已经创出历史新高。 那么,除了政策上的原因,还有什么因素导致了抱团行为呢? “基金”飙上热搜 分析人士认为,当下的行情可能是基金发行和建仓热度不减背景下,游资与机构合力作用的结果。 1月5日晚间,基金一词一度排到了新浪微博热搜第20位。随后,排名有所下滑,但仍排到第28位。这似乎意味着一个全民买基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从近期机构的偏好来看,外资明显偏好计算机、电力设备、食品饮料等行业,对电子、消费者服务和石油石化等行业相对谨慎。公募基金风格偏向以消费和金融为代表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公募加仓外,近期融资余额持续大涨。这意味着个人投资者加杠杆的意愿较为强烈。而这些杠杆资金大部分也扑向了大盘白马股。 以贵州茅台为例,从去年12月15日到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融资余额增加了68亿元;宁德时代(300750)从去年12月29日到今年1月4日,融资余额增加了近10亿元;不过,五粮液的融资余额近期却一直在减少,但其股价却在不断上扬。这意味着,五粮液的机构属性可能更强。 那么,抱团牛还能飞到什么时候呢? 浙商证券(601878)王扬表示,2019年1月至4月抱团猪肉股,2019年6月至7月抱团消费股,2019年7月至9月抱团科技股,2019年12月至20年2月抱团科技股,2020年4月至7月抱团消费股,2020年10以来抱团新能源和白酒。 以史为鉴,可以发现:其一,关于抱团的持续时间,往往是2-3个月左右,即便趋势没走完,但往往面临阶段性切换或休整;其二,关于抱团品种,景气是核心驱动,季节性规律也有影响。其中,就季节性规律来看,一季度和三季度科技股易涨,二季度消费股易涨。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最近的行情具有很明显的机构特征,即资金任务已经下达,但市场已经没有便宜且确定的品种。这个时候若有配置需求,那就只有茅台和五粮液这些大家伙。虽然股价已经不低,但确定性还比较好。特别是一季度来临,业绩将陆续披露,买龙头踩雷的概率要小很多。所以,近期的市场会具备比较明显的龙头特征,而不是简单的抱团。
国家能源局及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全社会用电量及能源生产数据:11月全社会用电量6467亿千瓦时,同比增加9.4%;发电量641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8%;原煤产量3.5亿吨,同比增加1.5%;天然气产量169亿方,同比增加11.8%。 天风证券(601162)指出,水电方面,短期来看,11月虽来水已过丰期,但发电量依旧维持了超10%的同比增速。中长期来看,大型水电将进入投产周期,降息背景下盈利稳健、现金流充沛、股息高的水电标的相对价值不断提升,建议关注华能水电(600025)、长江电力(600900)、国投电力(600886)等。 火电方面,煤价短期在供给端承压背景下上行压力大,但1-11月平均价为558.36元/吨,同比仍有5.5%的降幅;发电量方面,11月在产业复苏的强趋势下火电回暖明显,火电整体业绩仍有一定支撑,建议关注火电行业龙头华能国际(600011)(A+H)和华电国际(600027)(A+H)。 燃气方面,短期来看,供暖季叠加冷冬影响下天然气需求强劲,自产在增储上产基调下持续跟进;长期来看,“全国一张网”的加速建设下,供给端进口及自产动能渐强,需求端用气成本优化、燃气普及率抬升可期,建议关注深圳燃气(601139)、新奥股份(600803)。
(2020年11月16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从您刚才的介绍看,10月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一些经济指标出现明显改善,形成这一态势的因素是什么?您又如何评价这一阶段的经济运行表现?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累计增速首次转正,大家也非常关心10月份的经济运行情况。从10月份的情况来看,国民经济继续延续了稳定恢复的态势。10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继续稳定恢复,经济的增长面在拓展,恢复过程中的不平衡状况在改善,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巩固。 具体来看,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工业和服务业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增长继续保持较高的速度,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6.9%,增速与上月持平。6.9%的增速是今年以来一个比较快的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从行业面来看,规模以上41个大类行业当中有34个行业实现了增长,占全部行业的八成以上。在统计的612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427种实现了增长,占全部工业产品的比重接近七成。服务业增长明显加快。10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4%,比上月加快2个百分点,明显回升,而且7.4%的增速比上年同期快0.8个百分点。构成服务业生产指数的8个大类行业中,有7个实现了增长,其中5个行业的指数增速比上月加快。 第二,消费和投资企稳回暖。从消费情况来看,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个月加快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18个大类中,有17个实现了增长,其中有9个大类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从投资情况来看,投资稳定回升,1-10月份,投资同比增长了1.8%,比1-9月份加快了1个百分点。从三大主要领域来看,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都在回升。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6.3%,比1-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了0.7%,加快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5.3%,降幅比上个月收窄。 第三,生产要素趋于活跃。人员流动继续恢复,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人员的流动在加快。10月份,全社会客运量降幅明显收窄,“十一”期间,全国游客数量已经恢复到上年同期的七成以上。资金比较充裕,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了10.5%,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了9.1%,连续四个月回升。我们知道M1和市场交易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M1增速持续回升也体现出经济的活跃度在上升。货物运输加快,10月份,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7.2%,其中公路货运增长8.9%,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状况持续改善。同时还要看到,企业用电10月份增长较快,也说明经济运行的活跃度提升。 第四,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新产业快速增长,前10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新业态增势良好。在疫情冲击下,一些企业加快转型,持续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6%,增速继续加快。在网上零售的带动下,快递业前10个月的增速接近30%。还有移动出行、平台经济,这些业态也在快速增长。新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一些新产品增速较快,前10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像智能手表、3D打印设备,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这些数据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也有良好的修复能力,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良好的治理效能。同时我们在数据变化当中也看到,前期经济运行一些不平衡的状况得到了改善,从需求来看,前期投资率先恢复,近几个月消费跟进恢复,这对经济恢复的持续性有很好的带动。从生产来看,前期工业增长比较快,这个月服务业增长明显回升,生产增长的平衡性也在改善。 但也要看到,目前的国际形势仍然比较复杂,全球疫情还在蔓延,欧美一些国家疫情二次冲击的风险在上升,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从国内来看,经济还处在恢复进程中,一些行业和企业还比较困难,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巩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还需努力。 下阶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复苏,为“十四五”开局奠定良好基础。谢谢。 路透社记者: 10月份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复苏的态势仍在延续,请您预测一下四季度和全年的经济走势。请问,如果消费的复苏速度持续低于工业产出,是否会加大通缩的压力?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您主要是关心下阶段的经济运行和价格的走势。从刚才介绍的数据情况来看,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的态势持续,从下阶段来看,支撑经济持续恢复有利条件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从需求来看,这个月投资的增长稳定回升。我们看到,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还是制造业投资,都是在回升的。从投资的先行指标来看,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速继续加快,这个月同比增长14.9%。从资金保障情况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10月份同比增长6%,资金保障的状况也是不错的,预示着投资的回升态势有望持续。 从消费来看,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消费的前景也是在改善。我们看到,这个月的就业形势继续改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个月下降0.1个百分点。就业的改善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0.6%,也是在回升的。这样有利于消费能力的持续提高。同时,国内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国内的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信心增强。“十一”期间,无论是国内的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收入,也是在明显改善和提升,票房收入也恢复到上年同期的七成以上。 从生产来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了比较快的增长。10月份同比增长6.9%,连续两个月稳定在6.9%的较快水平,比上年同期快了2.2个百分点,说明需求对生产的带动增强。工业生产增长的面也在扩展,前面谈到了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都实现了增长。 从服务业来看,在国内需求的带动下,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出现了明显改善。服务业生产指数8个大类行业当中有7个实现了增长,服务需求改善意味着生产恢复的状况能够继续延续。 从企业预期来看,无论是制造业PMI还是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已经连续8个月稳定在50%以上,而且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达到年内新高。从这些情况来看,经济稳定恢复是能够保持的。还要看到,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助企纾困的政策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效应还会再继续显现,全年减税降费有望超过2.5万亿元,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有望达到1.5万亿元以上。根据这些因素初步判断,四季度增长可能比二季度、三季度还会有进一步的加快。 关于价格形势,价格不仅和经济运行联系比较紧密,和人民的生活联系也是比较大的。从今年来看,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了保价稳供的力度,从价格走势来看,居民消费价格从年初的5%左右的涨幅回落到10月份的0.5%,特别是食品价格的涨幅回落比较明显。这对于居民的基本生活是有好处的,对于民生来说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这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个月回落比较多,上个月CPI同比上涨1.7%,这个月同比上涨0.5%。价格的回落从结构上看,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的变化。上个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9%,这个月回落到了2.2%,这种变化主要的因素是由于猪肉价格的调整。上个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5.5%,影响当月的CPI上涨1个百分点。这个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8%,向下拉动CPI0.13个百分点。这种变化一方面和去年的基数有关系,另一方面和今年加大生猪生产供应有关系。我们知道,去年的猪肉由于生产供给的约束,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去年四季度基数比较高。从今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年初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增加生猪的生产和供应,这个月猪肉价格结束了19个月的同比上涨,出现了首次下降。这两个因素影响了整个食品价格的回落。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翘尾因素的下降。上个月,CPI的翘尾因素影响1.2个百分点,这个月只有0.4个百分点,回落了0.8个百分点。 剔除食品价格的变化以外,非食品价格10月份同比是持平的,上个月也是持平的,表明除食品价格以外价格形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来看,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这个月涨幅是0.5%,已经连续四个月稳定在0.5%的水平,说明除食品价格以外,其他的价格形势是保持总体稳定的。 至于后期价格的走势,一方面有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后期随着双节的临近,一些食品需求的季节性因素可能会带动价格上涨,同时国内经济回暖,对价格会有一定的向上拉动。比如服务价格,这个月同比上涨0.3%,上个月同比上涨0.2%,涨幅还扩大了0.1个百分点。但是也要看到,价格走势还有一些下拉的因素,猪肉价格去年的基数在升高,再加上猪肉供给增加,有可能对价格走势产生一定的下拉。同时,因为价格还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现在国际疫情二次冲击的上升,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不会造成输入性通缩的影响还需要观察。所以总的看,价格走势还需要进一步地观察。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 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今年最后两个月以及明年早些时候中国对外出口大概的预期。一般在年底的时候,由于圣诞季的到来,中国对外出口会有上涨,但是由于近期欧美国家的疫情病例数在上升,而且进一步封锁的预期正在上涨,您觉得今年最后两个月以及明年初期,中国的对外出口是否会出现下降?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您关心进出口的状况。今年在疫情冲击下,全球的货物贸易出现了下降,但是从中国的状况来看,前10个月进出口同比增长了1.1%,好于全球贸易状况。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外贸潜力比较大,韧性比较足。具体来看,之所以中国的进出口情况整体上好于预期,我想和今年外贸形势变化有比较大的关系。疫情冲击对全球的需求造成了不利影响,但同时也有一些需求,比如防疫物资的需求在增加。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像口罩、医疗设备等防疫物资的需求明显增加。二是居家办公、居家生活的需求在增加。这是疫情冲击催生的一些新需求。三是疫情对供给也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给一些国家的生产供应环节造成了不利影响。 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企业积极调整,加大防疫物资出口,支持全球共同防疫,像口罩、医疗设备方面的出口大幅增加。前10个月,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的出口超过9000亿元,同比增长在30%以上,医疗器械的增长保持了高速发展。中国企业在家电、信息电子方面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在“宅经济”的带动下,相关家用电器、笔记本电脑、移动办公的设备出口明显增加。在全球部分产品供给中断的情况下,国外订单在向国内转移,中国出口弥补市场供给不足。 从后期来看,尽管欧美一些国家面临疫情二次冲击的影响,外贸的增长可能面临不确定性,但总的来看,中国疫情防控成果是比较明显的,企业复工复产、生产运行恢复保持较好状况,即便国际形势有不确定性,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仍然有望好于全球整体的状况。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关注到消费的数据,10月份当月消费数据虽然同比比9月份加快了1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市场机构的预测,总体是低于市场预期的。而且从前10个月的累计数据看是同比下降的。请问您怎样评价消费恢复的态势,预计消费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的增长?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关于消费问题,大家比较关心,因为这些年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消费的拉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国内消费增长确实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推进取得积极成效,消费恢复的态势持续增强。从10月份的消费状况来看,有几个特点比较明显: 第一,消费增长的面在扩展。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18个大类中,17个都保持了增长,其中有9个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这个面是在扩展的。 第二,在商品零售改善的同时,服务消费也在持续恢复。10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8%,比上个月加快0.7个百分点。从服务消费的情况来看,这个月的餐饮收入同比增长0.8%,年内首次转正。从今年“十一”期间消费状况来看,国内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票房情况都出现了明显的恢复,这说明大家的消费信心在增强。 第三,线上消费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线下消费也在恢复。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了1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比1-9月份是加快的。线下消费也出现了明显改善,前10个月规模以上的超市零售额实现了3%的增长。百货店、专业店等零售额的降幅明显收窄。 第四,在基本生活消费方面,吃类、穿类、用类商品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升级类消费和大宗商品消费回暖明显。10月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都保持在两位数,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2%,连续4个月保持在两位数。 这些状况说明消费恢复的态势是良好的。之所以消费能够恢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消费环境改善,国内的疫情防控成果明显,大家外出消费的信心增强,这为消费的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消费能力提升。随着经济的恢复,就业的增加,居民收入增长,这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三是消费政策发力。今年以来,国家推出促进汽车消费、促进服务消费的政策,对于相关的行业、相关的消费带动作用增强。这个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海南离岛免税政策作用下,10月海南免税店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倍以上,说明消费政策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 但也要看到,现在外部的形势还是比较复杂,国际疫情还在蔓延,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比较大,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继续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消费的恢复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稳定就业,促进经济的恢复,增强消费的能力,落实好相关的消费政策,促进消费持续稳定发展。谢谢。 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10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9月份明显加快,您在介绍中提到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也有所加快,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原因。因为本身服务业加快恢复,除了我们看到十一加中秋的因素,是否也和“双十一”提前大促有关,您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情况?服务业加快恢复的势头能否持续?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服务业这些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断提升的,服务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从2012年以来,已经超过了工业。目前来看,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今年在疫情的冲击下,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生产生活秩序持续恢复,服务业发展也出现明显改善。从10月份的情况来看,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了7.4%,增速比上个月加快了2个百分点,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比上年同期高了0.8个百分点。去年服务业增长一直比工业快,今年由于受到疫情冲击,服务业增长的速度前期是低于工业的,10月份是今年以来服务业增速首次超过工业增速。 从服务业增长面来看,前面谈到了,8个大类行业当中有7个实现了增长,其中有5个比上月加快,面也在扩展。具体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增长的支撑作用比较明显。前期疫情防控期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信息技术对于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支持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恢复,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14.5%,对于整个服务业的支撑比较明显。 随着国内经济恢复,生产生活需求对服务业的带动在增强。10月份,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了9.2%,加快3.1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增长4.7%,比上个月加快1.8个百分点,说明需求对服务业带动增强。服务业的回升,一是由于国内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对于整个服务业的带动提升。二是得益于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不少服务业企业由此渡过了难关。三是服务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我们看到不少服务业企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对于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目前,服务业仍然在恢复过程中,部分服务性行业经营面临困难,比如航空业、国际旅游业、文化娱乐行业,由于限制性因素的影响,还是比较困难的。下阶段,要继续落实好“六稳”“六保”政策,继续助企纾困,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服务业恢复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当前国外疫情仍然在蔓延,请问我国在扩内需方面还有哪些潜力可供挖掘?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经过战略性调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持续增强,对于稳定国内经济、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未来发展看,中国扩大内需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人均发展水平上和主要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潜力。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缩小地区差距、补齐民生社会领域的短板,还需要很多投入。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市场空间广阔,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消费总量规模扩大延续,消费升级态势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是有空间和潜力,特别是在养老、育幼、健康等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3个部门出台了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包括推进消费线上和线下融合,释放消费潜力。总的看,扩大国内需求的前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近期,全国多地都出现了零星的疫情病例,各地也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有观点认为,随着冬季的到来,潜在的疫情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尤其是消费方面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看法?另外,中国经济在未来几个月能否保持住稳定复苏的态势?谢谢。 付凌晖: 谢谢您的提问。关于冬季疫情的变化,我们看到近期主要欧美国家疫情出现了明显反弹,增加了大家对国内疫情防控的担忧。总的来看,从今年以来国内疫情防控的情况来看,整体的效果是好的,国内阻断疫情传播、保持经济稳定恢复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并不是说我们对疫情防控要放松警惕,我们还是要坚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经济的稳定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下一阶段来看,尽管面临国际上的不确定性,国内还有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经济运行还处在恢复过程之中,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修复能力,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再加上今年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恢复、实现全年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基础有条件的。谢谢。
中国经济韧性仍在延续,但地产部门的边际变化开始出现,增长最快的时候或正逐渐过去,货币和财政政策或“预调微调”进一步回归正常化。海外方面,四季度海外经济和市场或呈现“估值高+经济复苏+政策放缓”的组合,叠加美国大选不确定性的尾部风险,在VIX上升+美股“散户化”的背景下,市场波动可能加大。 三季度中国大类资产回顾 经济修复强劲,三季度中国风险资产表现较好。三季度经济数据全面改善,尽管货币政策已开始出现一定的预调微调,但实体流动性依然宽松支撑复苏预期。同时,海外经济自5月开始复工复产也推动外需预期改善。整体来看,三季度经济周期处于复苏期,大类资产表现为:股票>商品>信用债>利率债。从波动率来看,股指波动率在7月股市走强时走高、之后走平,债券和商品波动率下降。 股票:经济韧性支撑股市整体表现较好。三季度,经济“三驾马车”高频数据连续向好,经济修复强劲,基本面韧性支撑股市三季度期间整体表现亮眼,跑在各类资产前列。但三季度股市的节奏和结构特征也值得关注,正如我们在上期大类资产配置报告《逆向操作,平衡配置》中所指出,在超配股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三季度后期大选临近的风险,做好资产的“逆向操作”。 节奏特征:经济复苏背景下,资金推动股市迅速上涨后进入震荡期。3季度初,股票市场出现快速上涨,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在上期报告《逆向操作,平衡配置》中曾阐述,即一方面抄底美股的资金开始寻找美国以外的估值外地,另一方面年初以来权益市场的上涨吸引居民资金再配置。但这一轮上涨之后,利多因素边际减少,尤其是9月以来美国科技龙头股率先调整带动创业板指数出现震荡回调。 结构特征:(1)大盘好于小盘。三季度,大盘股表现整体好于小盘股,上证50、沪深300指数三季度涨幅与二季度相当,前期涨幅较大的创业板、中小板较二季度涨幅明显回落。(2)三季度初,市场资金向周期行业平衡,但持续性不足。6月底之前,基金的配置比例已大幅偏向科技、医药等行业,7月机构资金向周期行业进行了一部分的平衡配置,也是市场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8月开始,外部不确定性上升,周期行业的超额收益下降。 新发基金是股市主要资金来源。7-8月,股市资金来源中,保险资金和陆股通北上资金流入趋缓,新成立偏股型基金规模大幅增加约5500亿元,是股市国内的主要资金来源。 二季度外资是股市资金重要来源,三季度外资流入现逆转。二季度在国内外疫情和经济恢复双重时间差背景下,外资流入中国股市大幅增加,A股非居民持股市值增加约850亿美元,陆股通净流入1360亿元,医药、消费板块是外资流入主要板块。三季度外资流入趋势放缓,7月开始陆股通累计净流入不断下滑,其中消费行业北上资金流出尤为明显,医药行业前期大幅流入趋势出现逆转呈现流出,主要或是因为医药、消费板块前期涨幅较大、估值快速抬升,北上资金获利了结。 债券:流动性收紧持续压制债市,债市“熊平”进一步演绎。三季度,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流动性边际收紧,持续压制债市。7月,债市的主线是股债跷跷板效应影响下风险偏好切换;8月以来,资金利率边际抬升,债券阴跌,期限利差走平,债市“熊平”进一步演绎。 商品:经济修复带动商品走强,黄金冲高后调整回落。三季度商品整体表现较好,具体细分来看:农产品>贵金属>工业品。农产品和工业品:2季度以来,全球经济恢复带动油价反弹,国内经济恢复势头要好于海外,PPI在经济恢复的带动下触底回升,国内大宗商品对内外部经济恢复共振的反映也相对充分,7-8月,工业品、农产品同步持续上涨。9月以来,国际油价再次下跌,工业品受拖累下跌;农产品冲高后也出现回落。黄金:7月,美国二次疫情蔓延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再次上升,叠加市场对全球宽松的长期影响担忧加剧,黄金快速上涨突破历史高位,8月以来美国二次疫情逐渐缓解、经济也持续恢复,黄金逐渐回落。 第一部分:未来一个季度的宏观环境 海外方面,四季度海外经济和市场或呈现“估值高+经济复苏+政策放缓”的组合,叠加美国大选不确定性的尾部风险,在VIX上升+美股“散户化”的背景下,市场波动可能加大。国内方面,中国经济韧性仍在延续,但地产部门的边际变化开始出现,增长最快的时候或正逐渐过去,货币和财政政策或“预调微调”进一步回归正常化。 海外:宽松递减+大选前夕 +地缘政治风险,波动加大 美国经济复苏“棋至中局”,欧洲疫情二次爆发有扰动,但不改复苏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来,伴随着大规模货币和财政刺激,以及居家隔离的逐步取消,美欧经济于2020年2季度触底反弹。当前来看,美欧的经济修复均“棋至中局”,且居民部门修复快于企业部门。目前来看,美国经济疫情二次高峰基本过去,欧洲部分国家疫情明显反弹。从美国的经验后验来看,疫情的二次反复可能会扰动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但只要政府没有大范围再次停止经济活动,经济复苏趋势整体将延续。 在经济逐步复苏的背景下,宽松政策的效用正在递减。美国前期经济复苏依赖货币宽松与财政刺激,在当前经济修复“棋至中局”的背景下,政策宽松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货币政策方面,虽然方向上仍保持宽松,但在经济修复背景下联储或难释放进一步宽松信号:美联储9月会议声明与近期联储官员发言指出,货币宽松将长期保持,但既不会考虑负利率,也不准备改变资产购买的规模和结构,主要呼吁财政刺激,2021年票委埃文斯甚至近期发言“美联储可以在通胀达到平均2%之前加息”。财政政策方面,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仍处于“难产”状态,10月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称,将经济刺激计划谈判推迟到11月大选之后,彻底打破大选前达成新一轮财政刺激的期望。 发达经济体金融资产估值快速提升,修复速度已明显快于基本面。2009年之后全球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这在金融体系中反映为资产回报率的下降。而货币宽松进一步摊薄了存量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使得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供需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叠加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货币宽松,利率加速下移,使得金融资产估值快速抬升,目前全球各类风险资产(尤其是股市)估值已基本接近历史高点,全球18个主要股指中14个的动态市盈率已处于历史90%分位数以上。 内生机制来看,VIX上升+美股“散户化”,抬升美国波动率中枢。次贷危机后至2020年之前,美股长期稳定上涨的背后是波动率指数VIX保持低位,这使得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做多股票+买期权套保”来对冲短期风险。而三月底以来的美股反弹过程中,VIX并未回到前期低点。偏高的波动率意味着更高的期权价格,利用期权套保的成本上升,这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买卖所持股票来表达对市场多空的看法。此外,疫情冲击发生后,美国给居民发“刺激支票”,结果是推升了居民炒股热情,美国证券经纪商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美国零售投资者账户数量仍在快速上升。美股内生机制的变化,推升了美股整体波动率的中枢水平。 “估值高+经济复苏+政策放缓”的组合下,波动或将进一步放大。前期货币、财政的大放水,使得发达经济体风险资产的估值都已经修复到历史极值,且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在此背景下,利差、估值差异变动均可能带来较大规模的跨资产、跨区域资金流动,从而推动美林时钟快速转动。实际上,自从3月23日美联储拿出“火箭筒”救市以来,全球大类资产呈现“美股→A股→农产品及贵金属”依次领跑修复的特征(详参9月22日《如何看待近期海外市场的调整》)。而随着全球资产估值依次修复至历史高位,全球仍在复苏通道,政策难以进一步宽松,波动也将进一步放大。 美国大选不确定性:特朗普病情+“耍赖”的尾部风险。随着11月3日美国大选日的迫近,特朗普与拜登的竞选形势越发胶着。10月2日特朗普宣布感染新冠病毒,入院治疗后“火速复工”,虽然全美民调数据显示,当前拜登领先特朗普已扩大至近9个百分点,远高于2016年希拉里领先的3个百分点,但从关键摇摆州的民调来看,拜登的领先优势仍然不大,差距仍只有个位数,与2016年特朗普与希拉里支持率差距相当。 此外,由于今年疫情严重,大多数选票将由邮寄形式寄出,特朗普曾多次批评邮寄投票容易导致作弊,甚至因此拒绝承诺若败选后会和平移交权力。因此,如果特朗普败选,其可能会以邮寄选票作弊为理由向最高法院上诉,届时情况可能与2000年小布什与戈尔的大选之争类似,大选结果将至少延后一个月才能确定。9月以来,11月与10月的VIX期货价差由负转正并迅速抬升,意味着市场预期股市的高波动将延续至大选日后的11月与12月。 从“欧强美弱”向“美强欧弱”转向,短期美元震荡或将增加。我们在7月28日《写在美元逼近90、而黄金创下新高之际》提出,美联储宽松幅度显著领先的背景下,疫情形势及基本面的“欧强美弱”以及欧洲复兴基金的通过,助推了美元的走弱。中期来看,美联储大放水的逻辑下美元中枢仍将向下。但短期来,随着美国二次疫情高峰逐步过去,欧洲疫情出现反弹,基本面开始向“美强欧弱”转向,短期内美元震荡或将增加,这可能也会带来黄金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不稳定性持续。以纳卡争端为例,9月底,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军队在边境城市展开军事攻击,当前冲突还在继续。阿塞拜疆是世界第24大石油生产国,且战争地区铺设世界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虽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剩余石油和天然气产能能够短时间内弥补阿塞拜疆的缺口,但战争的升级或将对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和运输产生一定的影响。纳卡争端是一个代表,各区域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背后的大国博弈也或将加大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韧性延续, 但增长最快阶段或正逐渐过去 复工复产后,我国经济的持续恢复,主要来自于出口、地产和基建。今年疫情发生后,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年初经济数据全面大幅下探。然而,自3月起,随着境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并在货币财政等政策的配合下,经济很快从谷底回升,而迈入5月之后,随着全球复工复产的推进,基本面更是步入内外需共振向上阶段。尽管疫情后经济持续回升,但结构上却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经济不同的部门的回升速度是不同步的:1)投资恢复快于零售;2)投资中,地产拉动最多;3)零售中,餐饮等服务类恢复的速度大幅慢于商品类;4)出口部门恢复较快。这与我国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及相关效果、疫情对居民行为和全球活动的影响有关。因此,3月以来经济的回升主要来自于三个部门:出口、地产和基建。 四季度,出口和基建对经济的支撑或仍将继续。 出口:外部环境以及基数效应等支撑因素仍在。3月至8月,我国出口增速持续超预期,这主要是由于1)2019年美国对我国商品多次加征关税导致的低基数效应;2)海外疫情爆发后对我国防疫物资需求大幅上升;3)5月之后,随着海外复工复产,出口商品逐渐由前期抗疫物品转向生产生活相关的商品。根据我们对海外的判断:“尽管疫情二次爆发有扰动,但不改复苏趋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前期对我国出口的支撑因素在四季度仍将持续。 基建:从资金的角度来看,仍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尽管宏观政策可能逐渐回归“正常化”,但是从前期募集资金和投放的情况来看,目前财政端对经济的支持仍有空间。一方面,截至8月,财政仅支出了预算的六成,明显低于前几年;另一方面,财政存款新增明显高于季节性,意味着相对于募集资金的速度而言,资金下放的速度偏慢,账上有较多留存资金可供使用。因此,从资金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不缺钱”。 四季度经济的边际变化或来自地产部门。3月至8月地产部门呈现销售、投资两旺的格局。地产是对资金面较为敏感的部门,历史来看,贷款利率回落、信用扩张等对地产部门推动较为显著。截至8月,地产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贡献达0.9个百分点,超过基建投资,其中对地产投资拉动较大的是其他费用(主要为土地购置费)。地产销售面积当月同比连续4个月为正,8月更是呈双位数增长,而个人按揭是地产投资中重要的资金来源,意味着地产销售对地产投资的重要性。 但是,地产部门的“一枝独秀”可能会对经济其他部门产生挤出效应。近期,针对地产的一些政策调整的媒体报道陆续出现,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形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明确了收紧地产开发商融资的“三条红线”。9月15日,央视援引参加央行、住建部座谈会知情人士透露,从9月1日起,融资“三条红线”已在12家房地产企业试点施行。9月28日,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称,有大行收到通知,监管机构近期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压降、控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房地产贷款规模,多家大行新增涉房贷款占比降至30%以下。从近期的政策迹象来看,地产开发商“降负债”,以及银行可能收紧地产相关的资金等,可能会影响后期地产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往后看,经济增长最快的阶段正在过去。尽管从资金角度来看,年内基建仍有空间,但是资金投放速度偏慢也可能一方面和新项目不足有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向上,政策上对基建托底诉求边际下降。从发改委的项目数据来看,审批核准项目数的个数趋势回落,而审批核准项目投资额在2019年12月大幅上升,目前位于低位,意味着可能今年基建项目大部分是去年新项目的延续。而今年新项目数目和金额均不高,或意味着明年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面临不确定性。另外,从各类经济数据的同比预测来看,由于疫情导致的经济走弱主要发生在1-2月份,意味着同比数据的最高点将出现在明年1季度,之后会趋势性回落。社融增速的高峰则大概率在2020年四季度。因此,整体来看,疫情后复工复产带来的经济增长的高速阶段正在逐渐过去。 货币政策:继续回归正常化 在海外大放水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守住了底线。疫情期间海外主要经济货币政策再次转向大放水,而且规模、节奏等大幅超出次贷危机的大放水。从今年2月底到8月底,半年的时间内,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了68%,从4.2万亿美元增长到了7.0万亿美元。而国内的货币政策,仍是坚持了常规货币政策的底线,并没有过度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但政策已开始着眼于中长期经济增长质量,货币政策已开始向正常回归。中国疫情控制以及经济恢复快于海外,预计经济增长在四季度可能回到6%左右。在经济增速回升接近疫情前的正常水平的背景下,7月政治局会议指向政策层面将开始转向应对中长期问题。而今年本身是三大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宏观杠杆率已上升了21个百分点,仅次于2009年上半年的25个百分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政策开始“预调微调”也不难理解。 社融增速可能在10~11月前后见顶回落,四季度贷款利率下行或也将放缓。事实上,自5月央行货币政策措辞边际变化以来,货币政策的逐步退出已开始推进,5月以来较为明显体现为银行间流动性的收紧。首先是R007和DR007的同步上行,8月之后虽然DR007不再继续上行,但R与DR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这与同处于经济复苏期的2016年末~2017年相似,其背后反映的是金融机构仍在继续向实体提供大量流动性导致金融机构银行间资金需求旺盛。往后看,四季度的边际变化在于,实体经济流动性可能边际收紧,社融增速可能在10~11月前后见顶回落。同时,今年受疫情后政策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影响,贷款利率已有大幅下行,但从企业债发行利率领先贷款利率约5个月的历史经验来看,四季度贷款利率下行可能也将受限。 财政政策:逐渐从对冲疫情回归正常 为对冲疫情,今年财政赤字预算有所增加。2020年5月财政部预算草案报告中提出,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去年下降5.3%,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8%,一般公共财政赤字预计比2019年增加1万亿元,而目标赤字率也从2019年的2.8%增长率为3.6%。剔除年底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和使用结转结余来看,2020年预算支出和预算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进一步延续之前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收入预算相比之前增幅有所收窄或下降。 从广义财政来看,2020年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并新增专项债限额3.75万亿。预算提出,2020年地方政府债新增限额4.73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限额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亿元。国债以及地方债务由于发债专款专用的特殊性,属于财政的债务和隐性收入,因此本文中不计入狭义的赤字计算。后文中我们的“狭义赤字”指的是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减去一般公共财政支出,也就是第一本账的实际盈余。 目前的财政节奏慢于预算情景,随着经济改善未来财政刺激也将回归正常。复盘今年1-8月的狭义赤字扩大程度,从6月起累计狭义赤字相比去年的扩大程度已经有所收窄,距离预算情景差距较大。根据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季节性以及目前的财政盈余节奏进行测算,当前的财政赤字扩张节奏与正常财政年份相近,明显慢于疫情时期制定的预算情景。虽然不排除财政在2020年最后四个月集中花钱的可能性,但随着经济从疫情影响中走出,未来财政刺激逐渐从对冲疫情的特殊时期回归常态化将是大势所趋。 第二部分:大类资产配置的定性分析 在经济赶工中后期+政策回归常态+海外波动加剧的情景下,大类资产如何配置?基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在第二部分给出大类资产的定性判断。1)股票:四季度或面临阶段性调整,是优质资产的长期布局时点;2)债券:虽然交易性机会仍难,但配置价值已凸显,考虑到信用边际收紧,利率>信用;3)商品:长期看好黄金以对冲全球不确定性,关注极端天气对农产品的影响和国内信用宽松边际放缓对工业品影响。 波动加大,资产的布局期 四季度国内外市场波动或加大,但将是优质资产的长期布局期。正如前文所言,2020年四季度海外面临美国大选、宽松效应递减和二次疫情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国内方面中国经济韧性仍在,但地产部门的边际变化开始出现,改善最快的阶段或正逐渐过去,随着经济逐渐回暖,货币和财政政策继续“预调微调”回归正常。这意味着四季度前期,国内外市场的波动可能加大。但从长期来看经济继续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发挥“中枢作用”的确定性较强,若市场波动加剧,反而将是优质资产的长期布局期。 中国社融增速预测指向股市大小盘风格的收敛或仍将持续。历史上来看,中国社融增速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与市场风格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中证1000与沪深300的市盈率比值通常领先社融增速约6个月左右时间。从我们对社融增速的预测来看,2020年底~2021年初本轮社融增速可能达到顶点,随后至2021年3季度逐渐回落,指向大小盘风格的收敛可能行至中局。 相对而言,债券的性价比出现提升。从股债的比价来看,随着3季度债券的调整和权益市场的上涨,大小盘股票的风险溢价均已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债券资产配置的性价比提升。虽然短期国内经济赶工+海外经济恢复的叠加期,意味着债券的交易性机会仍难把握,但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中国债券收益率已具有明显的配置价值。 历史上经济好政策收时期, 大类资产表现如何 回顾历史,2008年之后经济保持韧性、政策回归正常的时期共有三次: 1)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投放一揽子计划叠加央行多次降准降息拉动经济,基建与房地产投资快速上行。2009年7月央行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释放货币政策微调的信号,此后一般加权贷款利率上行、社融增速见顶回落,经济好、政策稳的组合持续至2010年4月美国经济出现二次衰退之前。 2)2013年4月至2013年11月。在2012年政策放松的拉动下,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平稳,但影子银行等问题开始出现,央行及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理财、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过剩产能的关注。以3月底出台的“8号文”为标志,货币政策由较宽松转向稳健中性。 3)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化,这一时期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制造业投资企稳回升。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关注金融空转的风险,整治银行表外业务,公开市场操作上收紧短端流动性并上调政策利率,直至2018年二季度中美贸易战问题出现。 “经济好政策收”的环境中,短期资产通常处于冲高回落的震荡期,但震荡后资产普遍反弹。从历史上相似时期的大类资产的表现来看,在经济好政策收的环境中,短期资产通常处于冲高回落的震荡期,但在震荡期之后,在经济真正开始下行之前资产也普遍出现反弹。 在“经济好政策收”的环境下,防御类的资产表现较为稳定。从过去的三次相似的宏观时期来看,震荡期防御类资产表现较为稳定,其中商品和债类的资产抗压能力较强,涨跌幅较为稳定。而权益类的资产波动较大,沪深300作为大盘指数抗压能力较强,而中证1000、中证500等指数起伏较大。从股票的风格分类来看,消费类的股票收益率在这段时期表现相对稳定,而金融、周期类受宏观政策和周期影响较大的股票收益率在这段时期波动较大。 定性分析:对四季度大类资产配置的展望 股票:四季度或面临阶段性调整,是优质资产的长期布局时点。从未来一个季度的时间尺度来看,需关注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大幅上升导致的外部扰动。同时,国内来看,四季度可能面临着实体流动性的拐点,尽管经济复苏可能仍有一定的韧性,但实体流动性的边际收缩可能带来经济复苏预期的下调。因此,权益市场可能面临阶段性调整。而从中期角度而言,明年的某个时间点市场可能将开始考虑经济面临潜在增速下行的问题,政策仍有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而长期来看,我们仍然维持中期策略《先为不可胜》中对于权益资产的观点,即维持战略看多A股。因此,权益市场的阶段性调整或是更好的长期买入时间点。 从结构来看,四季度更看好更受益于经济韧性的大盘股。历史经验显示,全面宽信用对于小票相对大票的超额收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当前科技股相对周期股的估值溢价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考虑到四季度信用扩张速度可能将放缓,这意味着小票的超额收益可能也将下降。因此,四季度我们维持阶段性看好更受益于经济韧性的行业。但战略配置上,考虑科技行业兼顾创新发展和“国内外双循环”,中长期仍然看好科技行业。 债券:虽然交易性机会仍难,但配置价值已凸显,考虑到信用边际收紧,利率>信用。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当前仍处于经济复苏期,叠加政策的边际收紧,仍不是对债券市场最为有利的阶段。但本轮经济复苏期货币政策调整中与历史有所不同的是,货币条件的收紧远早于信用条件的收紧,因此尽管四季度信用扩张速度可能放缓,但债市自5月已开始反映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而当前长端收益率已接近年初的水平,从调整幅度来看或已较为充分。同时,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下,中国债券收益率具有明显的配置价值。从股债估值比较来看,相对权益资产,债券已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价比。因此,从对冲四季度权益市场波动的角度考虑,我们建议小幅超配利率债。同时,考虑到信用边际收紧,建议低配信用债。 商品:长期看好黄金以对冲全球不确定性。四季度影响黄金的因素好坏参半,一方面,全球经济仍在复苏的趋势中,但欧洲疫情的二次爆发使得复苏(通胀)预期有所放缓;另一方面,美国大选导致的不确定性,对于黄金可能仍有支撑。因此建议继续维持标配黄金。从全球风险偏好可能受挫,叠加国内信用宽松边际放缓角度考虑,建议低配工业品。 农产品方面,尽管我们认为当前中国三大主粮供给仍较为充足,但不排除会出现结构性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现象。9月21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已预测2020年底至2021年初的冬季,全球可能出现拉尼娜,从历史经验来看,这可能引起部分农产品的减产。USDA也于近期下调了部分农产品的2020-2021的产量。根据兴证农业团队的判断,农产品方面基本面供需结构最好的是玉米。需求端除了养殖存栏持续恢复,中国近期也由去库存阶段开始转向主动补库存阶段,玉米的国内供给缺口可能始终存在。 第三部分:资产配置建议的量化方案 结合各大类资产的定性分析,我们将用定量模型最终实现各类资产的配置权重。本部分将先回顾上个季度的策略表现,然后详细介绍资产配置模型的目标设定和投资约束、介绍资产配置模型的战略配置组合以及战术资产配置模型的生成方法,最终给出2020Q4的战术资产配置建议。 战略资产配置组合 战略资产配置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对大类资产长期收益风险的合理估计,结合组合配置模型给出参考组合,作为战术配置模型的参考,但考虑到国内大类资产的波动幅度较大,因此即使长期的预期收益也可能在年内出现明显变化。因此,我们依然会季度对大类资产的预期收益进行更新,并计算相应的组合配置权重,为平衡战略组合的稳定性和及时性,我们会对战略资产配置的参考组合进行不定期的调整。 本节将重点介绍我们对大类资产长期预期收益的建模分析框架,并基于此给出战略资产配置的参考组合。 大类资产长期收益风险预测 考虑到资产划分阶段我们将大类资产划分为一级资产和细分资产两个级别,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将尝试直接对细分资产的预期收益进行建模,并汇总至一级资产给出其预期收益,并最终给出一级资产的战略配置建议1。 下表给出了不同大类资产长期预期收益的分析逻辑框架,包括影响大类资产长期收益的决定性因素,以及相应的动态调整项目。我们基于历史数据将决定性因素和资产滚动收益率进行分解或回归建模,并基于当前环境下的宏观状态预判,给出各资产长期收益的估计。 对于权益类资产,我们分别计算了沪深300、中证500以及中证1000全收益指数的长期历史表现,将三大指数长期收益率等权结果为7.9%,结合依据宏观经济分析给出的定性判断9.3%,,两者等权结合确定权益资产未来长期的预期收益率为8.6%。 对于债券、工业品期货以及我们也尝试使用回归模型对资产收益变化进行解释和预测,以工业品商品期货为例,我们将PPI年度同比增速作为解释变量,对工业品商品期货的当年收益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到解释变量的T值超过3,回归模型R2达到50%,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对未来中长期PPI增速预判给出预期收益值。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将不逐一介绍各大类资产长期收益的建模过程,下表展示了我们对各细分资产未来五年的年化符合收益预测结果,以及预测过程中使用的核心假设情况。 由于细分资产间相关性较高,因此暂时我们不对细分资产进行主动战略配置,当前以经验性等权作为基准:即权益资产内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的比例为1/3:1/3:1/3,债券资产内部利率:信用为50%:50%,商品期货资产内部工业:农产品=2/3:1/3。基于细分资产的收益预测结果,结合细分资产的内部权重设定,我们给出了大类资产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情况。 值得说明的是,考虑到实际投资中细分资产的配置往往会同时包含市场Beta收益和主动Alpha收益,尤其是针对权益和债券类资产,其中Beta收益基于预测模型给出,而Alpha收益则需要结合当前市场实际情况来预估。本文中将股票型基金指数相对中证全指的年化超额收益,以及纯债型基金指数相对中债总财富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作为Alpha的估计参考值,汇总得到投资者对未来各大类资产进行投资获得的合理预期收益。 最后,考虑到资产波动率的延续性较强,我们基于各类资产长期的历史月度收益率汇总计算了资产的历史长期波动率和相关系数矩阵,作为对未来长期风险指标的预测。从波动风险来看,权益资产大于商品大于债券;从相关系数矩阵来看,债券资产能够有效分散权益资产的下行风险,商品期货能够有效分散债券资产的下行风险,而实物黄金则跟传统股债资产都保持较低相关性。 战略配置参考组合 在对一级大类资产收益风险预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重抽样均值方差模型2给出了不同风险约束下,大类资产的建议配置比例。随着组合目标波动率的提升,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逐步提升,债券资产的配置比例明显下降,商品类资产中实物黄金的配置比例高于商品期货,主要在于黄金对权益资产的分散化效果优于商品期货。 具体来说,下表展示了不同目标波动率组合的大类资产配置权重,进一步结合细分资产的配置结构,我们给出了细分资产的战略配置组合权重,这将作为战术配置时的参考组合,也是作为战术配置模型的考核基准。 值得说明的是战略资产配置中未对现金类资产给予配置权重,主要原因是当前无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较低,因此暂时只在战术配置中进行择机配置。 综合来说,战略配置的环节一方面是对各大类资产理性预期收益率的合理估计,另一方面也是为形成合理的参考组合打下坚实的逻辑分析预判基础。反过来,对于已经设定了战略配置基准的投资者,也可以反向检验当前组合配置权重是否跟定性分析的结论能够吻合。 战术资产配置组合 短期资产风险收益预判 基于兴业金工团队大类资产季度风险预测的方法,我们得到对各类资产下季度波动率的预测结果,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到当前权益市场的波动率低于历史长期水平,模型预测值与当前水平相当;利率债资产当前波动率等于历史长期水平,信用债当前波动率低于历史长期水平,模型预测值相对当前水平均有一定提升;商品期货当前波动率处于历史相对较低水平,模型预测值略高于当前水平;实物黄金当前波动率和模型预测值均要高于历史波动率。 最终战术资产配置组合 基于大类资产的风险预测,以及宏观团队对大类资产收益方向的判断,我们尝试构建动态战术组合,具体组合构建方法如下:首先,在参考战略组合的基础上,结合收益预判的方向观点,我们给予超配和低配资产进行适当的权重偏离3,构建了目标偏离组合;其次,构建组合优化模型,优化目标为相对目标偏离组合的权重差异最小化,而在对模型中资产的总权重和分类权重进行偏离约束,以及相对参考组合的跟踪误差进行偏离管理,当前方案下我们针对保守、稳健和积极组合的要求跟踪误差需要控制在1%, 3%和5%的范围之内;最后,基于组合优化模型给出最终的战术配置权重。 下表中展示了最新针对2020Q4保守、稳健和积极组合的资产配置建议结果。从战术配置结果来看,相对战略参考组合,模型超配了沪深300、利率债、农产品期货和实物黄金,低配了中证1000和信用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