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遭受疫情影响,为何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以及有的国家不积极抗疫,反而大打贸易国战,导致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预测也普遍十分悲观,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出现较大下滑。但是,对中国经济却信心很足,纷纷预测,中国将成为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家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成为一花独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IMF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幅有望达8.2%。世界银行的预测则显示,中国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6%,而全球经济整体将收缩5.2%。世界银行还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7.9%。其他的国际机构,如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等,也都给予了中国经济比较高的评价,认为中国是2020年唯一能够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那么,为什么国际机构会如此眷顾中国经济、看好中国经济呢?难道是他们特别偏爱中国经济吗?显然不是。要知道,前两年,有些国际机构还在唱衰中国经济、唱衰中国企业、唱衰中国金融。这些国际机构能够从唱衰转变为看好,也决不是中国与这些国际组织的关系好了,他们的态度变了,而是我们用行动让他们信服了,用行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良好前景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殊不知,中国是第一个遭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正常情况下,受到的伤害会更大,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会更大。但是,中国没有因为遭到疫情的影响就惊慌失措,而是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沉着应对、积极组织各种力量、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构筑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道防线,最终战胜了疫情,不仅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为复工复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中国又开始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工作,做到复工复产不放松疫情防控,而是两手抓、两手都硬。因此,很快地就在复工复产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也面对疫情,没有出现严重问题,较好地步入了正常轨道。特别是今年十一国庆长假,展示出了中国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也给了广大居民进一步释放消费热情的信心和决心。数据显示,今年的十一国庆长假,八天时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恢复80%和70%。餐饮、线下商场、旅馆、影院等,也都恢复了7成左右,报复性消费如迟到的爱,终于出现。更重要的,十一长假人流如此密集,没有出现新的疫情,更让广大居民增强了消费的信心,很多市民表示,要选择更多机会外出旅游和消费。也正因为如此,今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突破100万亿人民币,而粮食则站稳1.3万亿斤台阶,不仅经济走得稳,饭碗更端得稳。 不仅如此,面对全面小康收官和脱贫攻坚收尾,各地更是没有因为疫情而出现任何问题。相反,工作的力度更大,取得的效果也更加明显。“十三五”期间,共完成5575万人的脱贫任务,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刚刚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2021年起,中国将全面启动现代化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却仍然遭受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美国,还没有能够有效解脱疫情带来的严重伤害,每天新增病例都在10万以上,不仅人民生命安全面临极大考验,经济恢复也是难上加难。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美国等国家没有控制疫情的能力,而是没有控制疫情的动力,政府没有真正重视疫情防控。如果政府重视,有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全球疫情早就得到控制了。所以,这些国家的相对湿度增长也面临着很大压力,2021年经济向何处去,能否走出疫情影响,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便疫苗大规模使用,如果不对疫情保持足够的敬畏,仍然会面临不小的压力。 所以,国际经济组织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决不是对中国、的特别偏爱,而是对中国政府驾驭复杂事务能力的肯定,对中国人民不畏困难、不畏压力精神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工作不负责任、对人民生命安全不负责任的无声抗议。 谭浩俊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外媒认为,在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之际,中国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由负转正,必将提振全球经济复苏信心。 美国彭博社报道截图 美国彭博社报道称,中国从新冠疫情中复苏的势头在第三季度继续,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4.9%。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工业产值都出现增长势头,让市场确信经济复苏已步入正轨,使中国经济有望成为今年全球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报道称,中国对新冠疫情的早期积极遏制,使中国经济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快地反弹。对于仍处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衰退中的世界经济来说,这是一个罕见的利好消息。 野村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苏博文(Rob Subbaraman)表示:“这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充满希望的消息。如果你能够成功地处理这场疫情,你的经济就可以复苏。” 《华尔街日报》报道截图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表明中国经济在半年前遭受疫情重创后,已重回疫情前的增长轨道。 周一公布的第三季度增长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相对强劲的态势,并让中国经济今年前九个月的同比增幅达到0.7%,步入正值区间。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中国经济2020年会增长1.9%,将成为今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相比之下,IMF在本月的最新报告中预计,美国经济将收缩4.3%,欧元区料收缩8.3%。 报道特别关注到,在中国有业务的美国公司已受益于中国国内需求的回暖。 达美乐披萨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埃里森(Richard Allison)本月告诉投资者,在全球约300家旗下门店因新冠疫情而关闭的背景下,第三季度中国强劲的零售额增长为该公司的国际业务带来一线生机,并称中国是“2020年一个非常成功的个例”。 路透社报道截图 英国路透社报道认为,消费回暖推动中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最近的指标表明,消费者活动正在好转。 在旅游领域,9月份中国民航国内客流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这一迹象表明,尽管国际航线大部分仍处于关闭状态,但中国航空市场正接近全面复苏。此外,9月份汽车销量连续第六个月增长,美国公司也从中受益,福特汽车在华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5% 。 报道称,中国三季度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明朗,9月工业及消费增速双双升至年内高点、投资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都在印证经济仍在上行修复过程中。随着后续政策效应的不断显现,预计四季度GDP不改继续回暖势头。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截图 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凯投宏观高级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表示:“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反弹,复苏范围扩大,更重要的是,月度数据显示,增长仍在加速,增长态势将持续至四季度。” 服务业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三季度增长了4.3% ,第二季度增速为1.9%。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全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指出,今年早些时候,由于部分封锁和隔离政策仍然存在,服务业复苏落后于其他行业。但他补充称,最近的复苏预示着“经济增长的基础更为广泛”。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称,中国周一公布的关键经济增长数据表明,中国的复苏步伐正在加快。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经济学家彭蔼娆(Iris Pang)表示: “中国创造的就业相当稳定,这确保了更多的消费。” 报道称,中国经济继续以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速度增长。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反弹,增长率达到3.2% 。东京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首席经济学家Yoshikiyo Shimamine表示: “受出口反弹的推动,中国经济正稳步复苏。”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13日刊文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重创全球经济,但中国经济却是个例外。中国是疫情期间第一个重启的国家,中国经济率先复苏。 文章指出,2020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降3.5%。根据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的预测,美国的GDP将下降3.5%,欧洲的降幅会更大,预计达到7.2%。反观中国,摩根士丹利预计中国GDP将增长2.3%。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CEO兼中国CEO孙玮(Wei Sun Christianson)10日在《财富》杂志举办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女性峰会(China Most Powerful Women summit)上表示,中国的表现非常出色。 文章写到,今年第二季度,当大多数国家仍在应对第一波新冠疫情的肆虐、采取封城举措的时候,中国的工厂已经开始复工复产,提振了经济。虽然中国GDP在首个季度较去年同期下降6.8%,但之后出现了180度大转弯,第二季度增幅重回3.2%,第三季度GDP增幅更是达到了4.9%。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与疫情相关的产品出口,前6个月医疗器械的出口激增46%、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增加32%、由远程办公和教学拉动的笔记本电脑出口也上涨了9.1%。 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明年的GDP增速将达到9%,并且在2022年时稳定在5.4%。明后两年,疫情期间的需求可能会出现下降,这意味着需要其他领域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孙玮指出,诸如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城市群及其对智慧城市科技的广泛应用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她还表示,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也将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虽然2020年初在疫情影响下有所下降,但随着中国更广泛的经济复苏,外国直接投资水平正在回升。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7月销售整车32.2万辆,同比增长23.2%,延续上半年的增长态势(8月10日摄)。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与蔓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在这场大战大考中,我国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从逐步恢复生产到全面复工复产,实现经济稳定恢复增长。中国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显示出我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旺盛的活力。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正增长 经济总量将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 逆风破浪 中国经济迎来里程碑式新跨越 在即将收官的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即将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在疫情大考的特殊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经济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走出一条先抑后扬的“微笑曲线”,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 2021年,中国经济将阔步迈入新发展阶段。专家表示,明年宏观政策将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激发并提升内需潜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迎来新跨越 经济总量将破百万亿大关 12月11日20:00:02,京东商城诞生全国首单电商平台数字人民币消费。从12月11日20时-12月12日20时,京东场景有近20000笔订单通过数字人民币支付,其中最大单笔线上支付金额超过1万元。这是京东数科12日发布的数字人民币双十二电商平台消费战报。 仅仅一个月前,各大电商平台“双十一”交易额刷新纪录,其中天猫实现成交额4982亿元,京东录得销量2715亿元。无论“双十一”亦或“双十二”,都只是一个引信,真正的爆发性力量,潜藏在加速回暖的中国经济中。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升温趋势仍在延续。11月三大采购经理指数位于年内最高点,实现“九连荣”,市场预期不断增强;11月出口增速高达14.9%,外需市场加快改善;11月金融数据多项指标回暖,狭义货币(M1)再创新高,显示企业活力持续增强。 不断增加的转正指标,超出预期的经济表现,这背后是内需持续回暖,生产加快复苏,新兴动能崛起。 “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走在了全球前列,彰显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指出。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补充报告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复苏速度快于预期,该行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预测的1.8%上调至2.1%。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迈上新台阶,预计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人均GDP已迈入一万美元门槛,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育新机开新局 政策红利激发强劲动力 回望这一年,中国经济在疫情“大考”下,经受住了各种风险挑战,从重启到复苏,从走出阴霾到重拾活力,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6.8%”到二季度、三季度的“3.2%”和“4.9%”,走出一条先抑后扬的“微笑曲线”。 特殊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过数月时间,中国经济就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交出一份令人民满意、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单。 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不平凡的成绩背后,是不平凡的努力。 今年以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加快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增加赤字规模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一揽子对冲政策对稳定经济基本盘形成强大支撑。 牢牢抓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培育新业态、增强新动能的政策举措次第发布。 强化援企稳岗和就业帮扶,全年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推动金融机构全年向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一系列聚焦“六稳”“六保”、纾困企业的政策密集落地并取得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全国共清理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无分歧欠款近1500亿元,清偿进度超9成。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查显示,由于供需同步改善,加之惠企纾困政策持续落地显效,中小企业效益状况略有改善。10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4个月持平或上升,目前已升至今年2月以来最高点。 迈进新阶段 明年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 展望2021年,专家表示,宏观政策将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激发并提升内需潜力,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短期影响,主要在2020年上半年已显现出来,在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和强力逆周期调节政策对冲下,经济逐步向潜在产出附近恢复。 在刘向东看来,“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综合考虑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全球疫情控制的不确定性等影响,2021年中国经济将延续2020年下半年恢复性反弹势头,因较低基数和刺激政策见效落地的影响,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7.0%以上。 “在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将是一个持续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增速有望达到8%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一方面,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形势,通过RCEP等一系列自由贸易安排,将有效提高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中国同东盟和区域伙伴的一体化水平,服务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恢复相对乏力,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在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循环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明年将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记者 孙韶华 班娟娟)
今年以来,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面对极其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这一年,中国经济扛住压力测试,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全球经济贡献了积极力量,显示了中国经济韧性足、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运行新意十足、亮点频现,折射出中国经济蕴含的潜力和底气。本报从今天起推出“2020,稳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聚焦一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成果、新趋势,以期帮助海内外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国经济。 ——编 者 转正!转正!中国GDP在今年二季度实现当季正增长,前三季度增长了0.7%,全年正增长已成定局。各行业领域紧紧跟上,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餐饮零售到汽车建材,“转正”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高频词。 回眸即将结束的2020年,中国经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一季度GDP同比回落6.8%。但二季度以来,随着中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神州大地生机勃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权威国际机构均预测,中国将是今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个唯一“正增长”,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殊为不易,其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而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更显难得,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支持,提振全球战胜疫情的信心。 “订单排到明年5月” 为满足市场需求,又新增了3条生产线!在湖北省秭归县瑞彤制衣有限公司的工厂内,10余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天近2000件羽绒服、夹克从车间进入仓库,等待发货。 “订单已经排到明年5月。”瑞彤公司董事长张帮富对 瑞彤公司的向好景象,折射疫情“大考”下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暖意。 暖意,来自主要指标向上攀升—— 观察“三驾马车”,可以看到,二季度,投资率先转负为正,同比增长4.8%;6月份,外贸进出口增速双“转正”,到11月份进出口累计增速已连续第三个月保持正增长;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中国经济走出了喜人的上扬曲线。 暖意,来自就业民生不断改善—— 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3%;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暖意,来自市场预期持续向好—— 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上升,均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近日,全球跨国企业首席财务官上调中国经济展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政策研究室主任玛吉特·莫尔纳称赞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率先复苏,对世界意义重大。 “转型帮我们化危为机” 客商来不了、货物运不出、订单被取消……回想起几个月前的困境,浙江义乌爱普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云龙至今都觉得难受:“我们主要做出口,但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公司的生产销售大幅下滑。” 咋办?迎难而上,主动求变。黄云龙转向国内市场和线上销售,抓住时机在电商平台拼多多上线爱普特官方店铺,并推出工厂直播。“触网”的效果超出预期:订单逐渐增加,在今年“双11”当天更是收获了破纪录的超百万单销量。 “在此之前,我们做了10年的传统加工制造和线下销售,转型并非易事。”黄云龙向记者坦言,但不转型就没出路,“线上转型帮助我们化危为机,未来会进一步加大投入。”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亿市场主体积极转型、加强创新、危中寻机,新的增长点竞相涌现。 春节后开工第一周,超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软件;仅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前10个月,工业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网上零售额增长10.9%;“双11”当天,快递量再创新高,达6.75亿件……电商直播、在线办公、在线教育、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成为中国经济基本盘的有力支撑。 在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毛旭新看来,中国推进数字经济等领域建设,不仅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对明年发展前景很乐观” 企业勇闯难关,政策倾力驰援。今年以来,一连串助企纾困的政策“组合拳”密集打出,为中国经济稳定复苏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果不是政策给力,很难想象今年还能成立新公司!”最近,瑞熙(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斌忙着和合作伙伴设立聚焦智能制造的合资公司。林斌告诉记者,在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期,税费减免帮了大忙,今年已减免超34万元,“我们又恢复了元气!” 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全年将超2.5万亿元;截至10月底,中央财政直达资金1.7万亿元基本下达到位;前10个月,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全年将让利1.5万亿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杰弗里·冈本认为,中国采取的大规模防疫措施有效控制疫情,同时出台宏观经济和金融支持政策减轻疫情冲击,推动了经济迅速复苏。 一路披荆斩棘,成果来之不易。展望明年,持续复苏的中国经济更值得期待。 林斌介绍,进入四季度,公司订单井喷式增长,合作伙伴已延伸到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我对明年发展前景很乐观。” 经合组织日前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3。玛吉特·莫尔纳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中国不仅将继续向其他国家提供产品,其对外国原材料和消费品的需求也逐步复苏,这对世界经济十分重要。 越是困难越向前。在这个特殊之年,中国经济航船迎风搏浪,一个个奋力突围的故事令人提气,更让人坚定了前行的信心。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确实如此,在2021年的初始,中长期的机会和短期的困难并存,只有充满信心、居安思危,才能克服困难,拥抱中长期的大增长趋势。2021年的第一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呈现了一种欢腾向上的态势,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都到达了这一轮行情的新高点,作为“核心资产”的沪深300指数更是突破了上一轮2015年牛市时的新高。有分析认为,这种大幅涵盖IT、消费、医疗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指数新高,体现的是新蓝筹的崛起,这种拥抱龙头的效应,预示着资本市场的变化,拥抱价值投资,拥抱中长线投资。与此同时,在极端的寒潮天气下,河北石家庄和邢台的新冠疫情又出现了令人担心的反复,河北省进入了一个战时状态,本地新发病例每日都在增长之中,不过,有了过去一年的武汉抗疫和全国若干个局部突发状态之后,抗疫经验和抗疫信心都不缺,河北尤其是石家庄和邢台,已经采取了最严格的管控防疫措施,相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住局面。经济晴雨表的向好,和疫情局部反复的胶着,正是2021年整个中国经济如何抓住机会,拥抱大幅增长的关键所在。2020年,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2021年的趋势又如何?1月5日,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展望》中作出新的预测,2021年全球GDP将增长4%,低于去年6月时预测的4.2%,但是,世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7.9%,比去年6月时的预测上调了1个百分点。值得重视的是,世行的这一份预测报告,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全球防疫形势和疫苗接种情况的背景之下的,也就是说,不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2021年的整体表现,还是和防疫进展密切相关。世行的报告称,假设2021年大规模推广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那么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但是,如果决策者不采取果断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和实施促投资的改革,复苏可能会缓慢乏力。新冠疫情防控的效果不同,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增长结果。在悲观情景下,感染率继续上升,疫苗延迟推出,可能将2021年的全球增长限制在1.6%。在乐观情景下,疫情得到控制,疫苗接种过程加快,全球增长则可能加速至近5%。好在,我们对中国的防疫抗疫形势有着最强的信心,同时,我们又对市场参与者们抓住整体经济强力复苏反弹机会的能力抱有最强的信心。这就是,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新年第一周,央行2021工作会议召开,强调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2021年财政将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包括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谈及2021年商务工作发力点,包括畅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件商品消费链条,支持地方开展以旧换新、汽车下乡,鼓励企业运用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指出,要支持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发展共有产权住房,供应范围以面向户籍人口为主,逐步扩大到常住人口。2021年由于2020年的低基数,中国经济将是高速增长的一个难得机遇期,继续保持在全球经济中的一枝独秀,将扩大在世界经济中的比例份额。有金融机构的经济学家已经指出,2021年将迎来经济活动的快速复苏,中国产品将向美国大量输出,意味着中国产能拥有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会带来中国产能价值的向上重估,而中国产品向美国的输出,也将推升人民币汇率。所以,在新冠疫情走向终场的过程中,重估中国将是全球资产市场的一大趋势。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坚定的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 “今年中国经济有把握实现正增长,这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是十分不易的。”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频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时表示,我们将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努力保持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总理对中国经济“有把握”也再次传递了信心和力量。持续回暖的中国经济也将为全球经济的恢复增添信心、注入动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全年经济增长预计为1.8%,2021年经济增长预计将达到8%。 笔者认为,从率先复工复产,到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中国经济旺盛的生命力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这份韧性也是中国经济的底气和信心,这份信心通过拉动国民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从消费来看,“持续增长”是关键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增速比9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市场销售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临近年底,消费市场将保持持续回暖、加快复苏态势。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预计,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会进一步回升,有望实现较快恢复性增长。 笔者认为,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新型消费与传统消费协同共进,将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保持消费的持续增长,从而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从投资来看,“稳”是关键词。数据显示,继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后,前10个月投资同比增长1.8%,比1月份-9月份加快了1个百分点,进一步呈现出稳步回升势头。 从三大主要领域来看,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都在回升。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长6.3%,比1月份-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了0.7%,加快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5.3%,降幅比上个月收窄。 此外,前10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4.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投资到位资金增长6.0%,比前三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速高达31.6%。新开工和到位资金持续向好,为未来投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出口来看,“超预期”是关键词。海关总署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前11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出口16.13万亿元,增长3.7%;进口12.91万亿元,下降0.5%;贸易顺差3.22万亿元,增加24.6%。 11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09万亿元,同比增长7.8%,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中国外贸的超预期表现正成为全球贸易的“稳定器”。 此外,数字经济的逆市上扬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60万亿元。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的蓬勃兴起,网上购物、在线教育等“线上经济”的全面提速都将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和新动能。 笔者认为,这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数据是中国经济信心的来源,不仅坚定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稳定发展的信心,也坚定了全球经济加快复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