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何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等一系列负面因素影响,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比黄金更为重要,而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国际机构不断地把这份信心寄托于中国。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全球首席财务官委员会日前公布的第四季度调查报告显示,大型跨国企业首席财务官(CFO)上调中国经济展望,认为中国正逐步摆脱新冠疫情阴霾实现经济增长。受访者把中国经济展望从第三季度的“稳定”上调至“温和改善”。 无独有偶,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相比西方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新加坡等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将更早摆脱疫情影响,在2021年步入“金发姑娘”阶段。“金发姑娘”这个名词,通常被经济界引申形容一个经济体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刚刚好”状态。 两项调查研究展现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进而坚定其对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作出这种判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展现出的确定性最为突出,而这种确定性正内化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关键推动力。 首先,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能力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这种“确定性”给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提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政府对疫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势必会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CNBC的调查则显示,对CFO们而言,疫情仍是企业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换句话说,哪个经济体对疫情控制最为有效,就对该经济体更有信心。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最早实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此后,虽然出现了零星散发病例,但是中国各级政府迅速行动,依靠严格的防控机制和科学的防控措施,避免了疫情扩散。 良好的疫情防控形势,给在华外商营造了稳定的经营环境,也为中国经济保持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突出地位,以及作为全球供给、需求双中心的重要作用,这样的保障作用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 其次,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这种“确定性”客观上增强了世界经济增长动能。 随着疫情防控态势趋于平稳,中国一系列经济指标全面企稳向好:5月份,服务业实现正增长;6月份,外贸进出口增速双“转正”;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0.7%。考虑到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超过30%的贡献率,中国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确定动能”。 再次,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这种“确定性”提升了国际社会共享中国发展红利的预期。 疫情发生后,有人担忧,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是否会延缓甚至中断?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面对疫情冲击,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稳外贸稳外资,并且做到了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此外,从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放开多个金融领域外资股比限制,从举办服贸会、广交会和进博会,到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一系列既定举措如期实施,一系列扩大开放的新措施陆续推出,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也让国际社会进一步增强了通过中国开放政策共享中国发展红利的信心。(金观平)
美国CNN11日报道,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在努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济脆弱复苏时,中国经济正在重新步入正轨,今年年底中国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疫情期间航班被迫关闭,企业瘫痪,但中国是今年唯一一个避开经济衰退的世界大国。据世界银行夏季预测,今年中国GDP预计增长1.6%,而全球经济整体将萎缩5.2%。中国通过严格的防疫举措,实现较快的经济复苏。政府还拨出数千亿美元用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并提供现金奖励以刺激民众消费。随着旅游业和居民消费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反弹,这些举措的回报显而易见。 英国《金融时报》10日报道,中国国庆黄金周期间,尽管对消费者支出的担忧仍然挥之不去,但是数亿国内游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复苏。文旅部的数据显示,在周四结束的8天黄金周期间,中国的出游人数为6.37亿人次,产生营收4666亿元人民币。上述数字反映中国国内游客流量处于显著高位,但这一数字仍然远低于去年7天黄金周期间7.82亿人次的游客总量,旅游业营收也较去年同期下降30%。报道称,中国摆脱疫情影响得益于强劲的工业增长和政府支持。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参考消息》日前刊登源自路透社有关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亚洲复苏的报道。报道摘要如下: 借着中国经济好转的东风,亚洲开始看到经济复苏的迹象。在报告世界首批新冠病例不到一年后,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当前国际社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以及阻止新冠病毒在美洲和欧洲传播的艰难努力之上,而中国已悄悄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进步。 在疫情初期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封锁措施后,中国现在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今年将实现经济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而二季度增长3.2%。年初在中国疫情最严重并实行封锁措施时,经济收缩了6.8%。 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高级经济师埃利奥特·克拉克说:“基本细节表明,中国正在进入的新增长阶段将是强劲和具有韧性的。” 澳洲联邦银行的分析人士说:“在主要大宗商品消费国中,中国仍是唯一目前工业生产高于疫情前水平的国家。” 9月中国进口同比增长13.2%,其中半导体进口大幅增长,对韩国等经济体尤其有利。中国经济早早复苏也让日本松了一口气。今年到9月为止,日本对华出口猛增14%,是两年多来最大增幅,其驱动力是对有色金属、芯片制造设备和汽车的强劲需求。
中国经济“三季报”昨日出炉,“转正”二字成为高频词。前三季度GDP增速转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正、基建投资增速转正、工业生产增速转正、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转正、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转正、第三季度消费增速转正……7个“转正”彰显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动力,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主要经济指标全部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其中,三季度增长4.9%。 经济增速转正的背后,是投资、消费双引擎的重燃。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第三季度消费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投资、消费两大引擎保持向好趋势,中国经济增长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中国经济“三季报”里还有一串的“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0.6%,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指出,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走在了全球前列,也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新动能逆势成长 新动能加速成长,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这一动力源势头强劲——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增速都比上半年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这一动力源活力十足——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而同期整体零售额仍是负增长。 这一动力源夯实了稳就业的基本盘——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重回5.5%以下,31个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稳步回落。 “在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刘爱华强调。 四季度经济将延续回升态势 从下降6.8%,到增长3.2%、再到增长4.9%,前三个季度经济逐季回升,这一趋势在四季度仍会延续。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到5%以上,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维持2%以上。 京东数科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随着国内外需求同步改善,中国经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预计四季度经济复苏将会更加明显,增速或达6.5%。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纷纷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并称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反映了外界、尤其是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刘爱华指出,中国经济四季度乃至全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9%,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7%,增速正式转正。 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的最大亮点就是“转正”二字,除了消费,几乎主要的宏观指标都基本转正,向疫情前的常态回归。对于前三个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我从八个视角进行点评: 第一,4.9%的增速应该是3季度全球最好的数据之一。 第三季度经济增速4.9%,虽然低于外界预期,但这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据。特别是在全球疫情仍然严峻的形势下,这个数据放在全球仍然是最好的数据之一。一季度-6.8%,二季度迅速反弹至3.2%,到三季度反弹至4.9%,并且实现增速转正,中国经济逐步回归常态的趋势明显。 第二、主要经济指标都基本“转正”,说明中国经济的主要指标虽然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但也基本走出了疫情的影响。表现在: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转正,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2%,而上半年这个数字为下降1.3%。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更是反弹至6.9%,连续6个月增长。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5%,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同比下降了7.2%,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特别是三季度增长0.9%,实现了季度增速正式转正。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正式转正。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2.7%;制造业投资下降6.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三大投资中表现最好的是房地产投资。 4、进出口也正式转正。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进出口数据特别亮眼,同比增长了7.5%,而二季度为下降0.2%。特别是9月的进出口增速双双超出市场预期。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加9.9%,市场预期为增长9%。进口同比更是大增13.2%。 5、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 6、挖掘机销量继续高歌猛进。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9月纳入统计的25家挖掘机企业共销售挖掘机2.6万台,同比增长65%;8月同比增速为51%,9月份增速为65%,单月同比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1-8月份同比增长为29%,1-9月份增长为32%,累计增速加快3个百分点。 第三、以上指标证明,我们在今年一季度之后提出的,下半年中国经济正式转“正”的预测得到了印证。但是,3季度经济增速为4.9%,是低于我的预期的。 我之前的预期是,在政策加码的情况下,3季度经济增速至少应该在6%以上。4.9%的增速,相对于我们的政策投入,产出还是不尽如人意,说明什么,说明形势依然严峻,说明中国经济总体仍然比较“虚弱”。在全球疫情依然蔓延的情况下,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存在切不可掉以轻心,确实还不到弹冠相庆的时候。 第四、最关键的是,我们绝不能把关注中国经济的主要焦点放在数据上。数据当然很重要,但正如我们一再所强调的,对中国而言,最大的挑战是疫情后。 疫情之后,全球政治经济势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疫情对世界的改变也刚刚开始。实事求是而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大多是挑战。中国的产业链的安全问题,欧美等国不断发布仇视中国的言论,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化的逆转势必影响中国发展的大势,这些挑战,比数字本身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大太多。应对疫情后中国面临的各方面挑战,现在必须提上日程。 第五、现在不是改变政策的时候。 3季度经济增速和主要指标虽然都全部转正,但是,一定要坚持4月份以来的应对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力度仍然要跟上。主要指标的转正,不代表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危险区域。特别是,在财政政策上,今年的减税政策还应该加码,一些地方对减税政策的落实仍然不到位,对低收入人群和生活困难群体的补贴在很多地方都没有明确的举措。 第六,数据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要看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从疫情爆发到现在为止,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中国的中小企业。 我没有看到3个季度后,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状况。究竟倒闭了多少,还需要采取什么救助措施。我到一些地方调研,大家仍然反应非常困难。就中小企业的命运和就业而言,中国经济还真没有到最困难的时候。 第七,这次疫情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挑战,但也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疫情期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打压,在科技领域主导的“硬脱钩”,让很多人放弃了幻想。高层在今年提出的“双循环”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在创新领域,我们要下决心突破,疫情其实给了中国经济最好的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用10到15年的时间,我相信我们在一些关键领域会有重大突破。 第八,做好中国经济外部环境巨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这是4月8日高层发出的警示。但是,这三个季度,我的观察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和挑战完全是疫情带来的。疫情结束,一切都将回归常态。这种观点特别危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今年在《冠状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的文章中的观点值得关注。在文章中,基辛格指出:在这场冠状病毒危机之后,世界将永久性改变。 “虽然对人类健康的攻击是暂时的(希望如此),但它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的时间。” 中国的企业家要放弃幻想,做好巨变的心理准备,中国经济回不去了,下一个周期,我们面对的就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无人区”。
“晴鹤排云上,秋日胜春朝。”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4.9%,带动前三季度总体增速由负转正。这表明,在海外疫情持续涨潮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的修复仍在稳步推进,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展望四季度,三大趋势有望主导后续的修复进程。一是得益于就业的改善和消费场景的重启,消费反弹力度料将边际增强。二是随着金融支持由短期向中长期延展,实体经济企业的活跃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三是政策力度料将保持总体平稳,政策的边际转向预计在明年上半年才会到来。基于此,年内中国经济循环有望从“修复”走向“康复”,在四季度末基本回归疫情前的运转常态,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视野下的相对优势料将随之进一步巩固。 三季度中国经济修复稳步推进。在总量层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实际同比增速为4.9%,较二季度抬升1.7个百分点,带动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升至0.7%。这与IMF的10月最新预测相互验证,表明中国将大概率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增速转正的背后,是投资、消费引擎的“双转正”。在投资端,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同比增长0.8%,累计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在消费端,三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由此,三季度投资、消费两大内需引擎保持向好趋势,并且此前一度滞后的消费修复正在追赶进度。 在结构层面,基于二季度的强劲反弹,第二产业在三季度进一步回归常态,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三季度同比增长5.8%。有别于二季度的温和回暖,由于三季度防疫限制加速解封,第三产业的反弹显著增强,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速升至4.3%。得益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同步复苏,居民生活就业压力亦得到进一步纾解。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为0.6%,年内首次转正,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下行趋势。 总体而言,上述数据表明,虽然海外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向长期化、结构化发展,但是中国经济的修复进程不仅在总量上稳中有进,在结构上亦逐步改善。展望四季度,随着海外秋冬季新一轮疫情席卷而至,中国经济的韧性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料将继续向疫情时代的全球“供给-需求”双中心演进。 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基本“康复”。在三季度稳步复苏的基础上,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从三个层面获得边际新动能,进而基本回归疫情前的运转常态,并在增速上略高于长期中枢水平。由此至四季度末,国民经济循环料将完成从“修复”到“康复”的阶段转变。 其一,消费反弹边际加强。与我们7月报告的预测相一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月度同比增速已在三季度转正。展望四季度,一方面,在经历“十一黄金周”的防疫大考之后,未来更多的消费场景以及线下服务消费需求有望被加速激活,并迎来对此前防疫限制时期的消费补偿。另一方面,得益于城镇新增就业月度增量以及央行调查居民当期收入指数的持续回升,居民消费能力有望稳步修复。两者交叠之下,四季度消费动能有望进一步提振。 其二,企业经营进一步活跃。从金融数据来看,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总量超预期的同时,流向企业的短期新增贷款走弱而长期新增贷款走强,预示实体经济企业的经营、投资等活动有望进一步回暖。从物价数据来看,虽然9月CPI同比增速重回“1时代”,但是核心CPI的环比增幅延续抬升趋势,这表明在剔除猪价、油价回落的影响后,当前中国经济的终端需求继续边际走强,预计将进一步拉动企业经营的活跃度。 其三,政策力度保持平稳。在经济基本面向好的趋势下,或将出现的政策调整已成为当前市场的主要忧虑之一。我们认为,虽然四季度经济政策力度预计不必加码,但是也料难见急遽收缩。无论是基于全年近20万亿的预期信贷投放规模,还是基于剩余的政府债融资额度,四季度的财政货币政策料将保有相对充裕的空间,总体上仍将对经济复苏发挥支持性作用,不会成为拖累项。 人民币资产料将巩固相对优势。在2020年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的环境下,四季度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增速优势料将进一步凸显,并从多个角度支撑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视野下的相对表现。从汇率层面看,在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后,美国料将长期保持低利率状态,而基于向好的经济基本面,中国货币政策有望在明年一季度恢复常态,中美利差料将维持高位。另一方面,根据IMF预测,明年欧洲经济的修复速度料将“逆袭”美国,进而影响欧元、美元的相对强弱。上述因素预计将在今年四季度逐步被市场定价,由此四季度美元指数易降难升,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长期稳健。从资金层面看,在全球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料将长期保有成长性优势和确定性优势,叠加金融开放的改革红利,国际资本料将延续长期流入趋势,并带来相对充沛的增量资金。从资产层面看,随着四季度中国经济的基本“康复”,企业经营状况有望进一步好转;“十四五”规划的推出料将改善市场信心。企业盈利和投资者情绪有望合力夯实人民币资产的价值基础。当然,着眼于日趋复杂的全球大环境,美国大选等不确定性事件引发的全球流动性扰动,以及部分短线资金的获利了结,或将造成人民币资产的短期波动。但是,在中长期向好趋势的驱动下,“退一步进两步”的波动也将创造有利的布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