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鹤排云上,秋日胜春朝。”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4.9%,带动前三季度总体增速由负转正。这表明,在海外疫情持续涨潮的大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的修复仍在稳步推进,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展望四季度,三大趋势有望主导后续的修复进程。一是得益于就业的改善和消费场景的重启,消费反弹力度料将边际增强。二是随着金融支持由短期向中长期延展,实体经济企业的活跃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三是政策力度料将保持总体平稳,政策的边际转向预计在明年上半年才会到来。基于此,年内中国经济循环有望从“修复”走向“康复”,在四季度末基本回归疫情前的运转常态,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视野下的相对优势料将随之进一步巩固。 三季度中国经济修复稳步推进。在总量层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实际同比增速为4.9%,较二季度抬升1.7个百分点,带动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升至0.7%。这与IMF的10月最新预测相互验证,表明中国将大概率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增速转正的背后,是投资、消费引擎的“双转正”。在投资端,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同比增长0.8%,累计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在消费端,三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由此,三季度投资、消费两大内需引擎保持向好趋势,并且此前一度滞后的消费修复正在追赶进度。 在结构层面,基于二季度的强劲反弹,第二产业在三季度进一步回归常态,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三季度同比增长5.8%。有别于二季度的温和回暖,由于三季度防疫限制加速解封,第三产业的反弹显著增强,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速升至4.3%。得益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同步复苏,居民生活就业压力亦得到进一步纾解。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为0.6%,年内首次转正,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下行趋势。 总体而言,上述数据表明,虽然海外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向长期化、结构化发展,但是中国经济的修复进程不仅在总量上稳中有进,在结构上亦逐步改善。展望四季度,随着海外秋冬季新一轮疫情席卷而至,中国经济的韧性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料将继续向疫情时代的全球“供给-需求”双中心演进。 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基本“康复”。在三季度稳步复苏的基础上,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从三个层面获得边际新动能,进而基本回归疫情前的运转常态,并在增速上略高于长期中枢水平。由此至四季度末,国民经济循环料将完成从“修复”到“康复”的阶段转变。 其一,消费反弹边际加强。与我们7月报告的预测相一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月度同比增速已在三季度转正。展望四季度,一方面,在经历“十一黄金周”的防疫大考之后,未来更多的消费场景以及线下服务消费需求有望被加速激活,并迎来对此前防疫限制时期的消费补偿。另一方面,得益于城镇新增就业月度增量以及央行调查居民当期收入指数的持续回升,居民消费能力有望稳步修复。两者交叠之下,四季度消费动能有望进一步提振。 其二,企业经营进一步活跃。从金融数据来看,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在总量超预期的同时,流向企业的短期新增贷款走弱而长期新增贷款走强,预示实体经济企业的经营、投资等活动有望进一步回暖。从物价数据来看,虽然9月CPI同比增速重回“1时代”,但是核心CPI的环比增幅延续抬升趋势,这表明在剔除猪价、油价回落的影响后,当前中国经济的终端需求继续边际走强,预计将进一步拉动企业经营的活跃度。 其三,政策力度保持平稳。在经济基本面向好的趋势下,或将出现的政策调整已成为当前市场的主要忧虑之一。我们认为,虽然四季度经济政策力度预计不必加码,但是也料难见急遽收缩。无论是基于全年近20万亿的预期信贷投放规模,还是基于剩余的政府债融资额度,四季度的财政货币政策料将保有相对充裕的空间,总体上仍将对经济复苏发挥支持性作用,不会成为拖累项。 人民币资产料将巩固相对优势。在2020年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的环境下,四季度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增速优势料将进一步凸显,并从多个角度支撑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视野下的相对表现。从汇率层面看,在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框架后,美国料将长期保持低利率状态,而基于向好的经济基本面,中国货币政策有望在明年一季度恢复常态,中美利差料将维持高位。另一方面,根据IMF预测,明年欧洲经济的修复速度料将“逆袭”美国,进而影响欧元、美元的相对强弱。上述因素预计将在今年四季度逐步被市场定价,由此四季度美元指数易降难升,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长期稳健。从资金层面看,在全球疫情时代,中国经济料将长期保有成长性优势和确定性优势,叠加金融开放的改革红利,国际资本料将延续长期流入趋势,并带来相对充沛的增量资金。从资产层面看,随着四季度中国经济的基本“康复”,企业经营状况有望进一步好转;“十四五”规划的推出料将改善市场信心。企业盈利和投资者情绪有望合力夯实人民币资产的价值基础。当然,着眼于日趋复杂的全球大环境,美国大选等不确定性事件引发的全球流动性扰动,以及部分短线资金的获利了结,或将造成人民币资产的短期波动。但是,在中长期向好趋势的驱动下,“退一步进两步”的波动也将创造有利的布局窗口。
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发布数据称,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的基础上,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多家外国主流媒体报道称,中国有效控制疫情,推动经济快速反弹,进一步证明了自身经济实力。 美国《纽约时报》:中国经济快速反弹 美国《纽约时报》10月19日报道称,在世界大部分地区仍挣扎着应对新冠疫情之时,中国再次向世界表明,只要有效控制病毒,经济就有可能快速反弹。 中国国家统计局19日宣布,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增长了4.9%。这一强劲增长趋势让中国几乎恢复到疫情前6%左右的增速。 许多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走出春季经济收缩的低谷,当时封锁措施导致多国经济急剧下滑。不过,中国才是首个经济增长显著超过去年同期的国家。虽然美国等国家的经济预计也在第三季度快速增长,但仍然落后于或者刚刚赶上疫情前的水平。 未来数月,中国的领先优势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现在几乎无本土新增病例,而美国和欧洲却面临着另一波加速蔓延的疫情。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近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保持稳定、相对快速的增长,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中国每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是可以维持在30%左右或更高。 中国企业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生产着消费性电子产品、个人防护设备以及其他疫情期间需求旺盛的产品。与此同时,中国正从巴西购买更多铁矿石,从美国购买更多玉米和猪肉,从马来西亚购买更多棕榈油。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春季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趋势,并减轻了疫情对一些行业的影响。 数月来,中国经济复苏依赖于对公路、高铁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而最近几周,中国国内消费也开始复苏。富人和沿海省份居民是首批恢复消费的人群。现在,就连武汉这个首个受疫情影响的城市也在恢复经济活动。 武汉居民雷艳秋(Lei Yanqiu)说:“武汉的很多餐厅都要排队,那些网红餐厅更是要排上两三个小时。”四川成都居民乔治·钟(George Zhong)表示,过去两个月里他去了三个省旅行,即便在家也一直积极购物。“我花的钱不比往年少。”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中国经济进一步复苏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正从疫情中进一步复苏。 CNBC注意到,9月份,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 。1-9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 华兴资本宏观策略研究主管庞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以快于同行的速度恢复经济活力是全球复苏的第一步。 麦格理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表示,随着政策正常化,未来的复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复苏。他分析指出,基于“十一”黄金周的强劲表现,预计中国内需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加速增长。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中国经济正在回暖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7-9月的经济增速达到了4.9%。目前全球多个地区仍在与新冠病毒苦苦斗争,而中国的复苏相对较快。 相较于第二季度3.2%的增速,中国经济第三季度的增速更快。凯投宏观资深中国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指出,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反弹,复苏范围也扩大了,对投资拉动的依赖性则越来越小。 他进一步表示,月度数据显示,在进入第四季度后,中国经济增长仍在加速。 美国《华尔街日报》:第三季度增速证实中国经济实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经济第三季度增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相对实力,并让中国前9个月的经济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0.7%。 如果说第二季度代表了中国的工厂复苏,那么第三季度则标志着消费复苏。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今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长。9月,这一数据同比增长3.3%,超过了经济学家预期的1.7%。中国国内需求回升,也让一些在中国运营的美国企业受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相较之下,其他主要经济体前景不佳,比如美国预计收缩4.3%,欧元区预计收缩8.3%。
中国经济“三季报”昨日出炉,“转正”二字成为高频词。前三季度GDP增速转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正、基建投资增速转正、工业生产增速转正、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转正、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转正、第三季度消费增速转正……7个“转正”彰显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动力,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主要经济指标全部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其中,三季度增长4.9%。 经济增速转正的背后,是投资、消费双引擎的重燃。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第三季度消费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投资、消费两大引擎保持向好趋势,中国经济增长内生韧性进一步凸显。” 中国经济“三季报”里还有一串的“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7%,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0.6%,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2%。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指出,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国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走在了全球前列,也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新动能逆势成长 新动能加速成长,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这一动力源势头强劲——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增速都比上半年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这一动力源活力十足——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火热,在线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新兴需求非常旺盛。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3%,而同期整体零售额仍是负增长。 这一动力源夯实了稳就业的基本盘——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重回5.5%以下,31个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3个月稳步回落。 “在疫情冲击下,产业转型发展明显加快,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逆势成长,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刘爱华强调。 四季度经济将延续回升态势 从下降6.8%,到增长3.2%、再到增长4.9%,前三个季度经济逐季回升,这一趋势在四季度仍会延续。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到5%以上,全年经济增速有望维持2%以上。 京东数科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随着国内外需求同步改善,中国经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预计四季度经济复苏将会更加明显,增速或达6.5%。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纷纷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并称中国将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反映了外界、尤其是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刘爱华指出,中国经济四季度乃至全年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保持目前的态势。
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获得国际机构和专家的看好。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复苏对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联合国贸发会议日前发布的《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以上,全球产出将减少超过6万亿美元。 这份报告认为,发达国家产出降幅最大,部分国家今年将出现两位数下降。发展中国家将承受严重创伤,拉美地区可能会受到特别严重的打击,加勒比地区经济体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创,但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增长预期为1.3%。 联合国贸发会议全球化和发展战略司司长柯睿智表示,中国非常成功地应对了疫情,迅速采取了封锁措施,中国是少数几个预计不会出现收缩的经济体。他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将非常迅速。 被称为“金砖之父”的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近期也对外媒称,中国正从疫情引发的危机中复苏,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GDP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中国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为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这一数据标志中国经济正加速复苏,这对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奥尼尔说。 欧洲央行本周发表的报告也对中国经济给予高度关注。该央行称,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活动在今年2月陷入低谷,但在此后3个月内大幅反弹,由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复苏对世界经济前景至关重要。
世界银行28日发布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形势报告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2%,比6月初预计的1%上调1个百分点。 报告预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今年将增长0.9%,这将是1967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该地区除中国外的其他经济体今年将萎缩3.5%。 世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马图当天在一场媒体电话会上表示,疫情还将导致今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500万人重新陷入贫困境地。 马图表示,尽管该地区许多国家成功控制了疫情,但要实现复苏与增长仍需努力。 世行报告还显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2021年的经济前景将好于今年。基于疫苗可能问世、持续复苏和主要经济体经济活动正常化的假设,预计中国经济将增长7.9%,该地区其他经济体将增长5.1%。
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复苏,多家国际机构近期相继上调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这些机构一致认为,中国不仅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可以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还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受访专家表示,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长将加速,有望超过国际机构的预测。 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向好 “2020年下半年,如果没有严重的二次疫情,各国经济将持续复苏。中国经济有可能在2020年底回到疫情前水平,而发达国家估计要到2021年中才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高盛投资策略组亚洲联席主管王胜祖认为。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日发布的报告,世界经济总体将在2020年下降4.5%,中国经济将正增长1.8%,这让中国成为二十国集团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其中,中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上涨3.2%,是成员国中增长率最高的国家。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对记者解读称,有多个原因支撑经合组织作出上述预测,包括:中国防控疫情措施得力、复工复产步伐稳健,其他国家陆续复工复产及对防疫物资等的需求带动了中国外贸的复苏。此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保驾护航。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近期发起“中国经济学人热点调研”结果显示,判断2020年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在6.0%及以上的经济学人占比41.5%,在3.5%至5.5%的经济学人占比39.6%,中国经济增速继续回升得到普遍认可。 国际机构纷纷投出信任票 在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的当下,中国经济已经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对于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国际机构也纷纷投出信任票。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9月更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6月份的1.2%向上修订为2.7%。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也将中国经济增速从1%上调至1.9%。 “中国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为市场带来惊喜,加上政策持续支持,在投资和出口驱动下,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和三季度持续复苏,消费将成为四季度经济复苏的最大助力,中国下半年经济有望增长5.5%至6%。”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对记者表示,下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高于国际机构的预测,全年有望完成6%的增速。 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14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万家企业和机构线上线下参展参会,超过10万人次到现场观展。未来15年,中国还将进口服务超过10万亿美元。 即将在上海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备受外商青睐。目前,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往届规模,药品、医疗器械、高端消费品、汽车等行业世界排名前10的知名企业大部分已签约参展,数十家企业申请连签未来三届进博会。 法国欧莱雅集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博瑞表示,中国如期举办第三届进博会,并将在安全的前提下,办得比历年更好,向全世界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展现了大国责任担当以及采取行动加速全球经济复苏的积极态度。 进入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不减,在中外机构看来,中国经济完成强劲复苏可期。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5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会,发表致辞并同企业家代表互动交流。对话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主持,全球近600位企业家参加。 李克强在致辞时表示,当前全球范围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应对疫情和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面对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广泛凝聚共识,协同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尽早战胜疫情并推动世界经济重现繁荣。 李克强在介绍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时说,面对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现企稳回升,近几个月主要指标保持稳定恢复态势,表明中国经济拥有强大韧性。中国有1.2亿市场主体,中国人民勤劳、智慧。保住上亿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就能实现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目标,稳住经济基本盘,并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李克强表示,宏观调控必须把握好度,既要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又要可持续。我们用改革的办法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财政资金建立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机制,提高政策落地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及时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提供支撑。在实施好宏观政策的同时,并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既助企纾困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李克强表示,7、8月份中国经济继续稳定恢复,说明宏观政策的积极成效在不断显现。但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仍面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在保持宏观政策适时有力合理过程中,将注重政策实施,也会根据形势变化完善和丰富政策内涵,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经过努力,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年度主要预期目标,全年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 李克强指出,当前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上升,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交流与合作仍然是世界趋势。各方要共同承担责任,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秩序,给世界人民以希望和信心。自由贸易在曲折中前进,但大方向不会改变,因为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会改变。要共同维护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尽快恢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让世界经济“活”起来。 李克强强调,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既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也要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发展外贸,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内需空间广阔。中国将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外资合法权益,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将在有效防控疫情前提下,开辟更多人员往来“快捷通道”和货物通关“绿色通道”,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便利。 致辞后,李克强还就国际治理、全球产业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等回答了各国企业家代表的提问。 何立峰等出席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