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广州6月2日电 题:广州船企逆势发展 “云”操作收获全球订单 作者 王坚 罗瑞娴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广州南沙区龙穴岛上的中国船舶集团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简称“黄埔文冲”)、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船国际”)等船企通过一系列“云”操作,今年来已交付不少新船,也争取到大量全球订单。 “疫情对船舶生产建造带来的巨大困难,黄埔文冲积极调动资源、周密部署、组织生产,保证新船在租约规定的窗口期内交船、顺利执行租约,这也为双方后续合作和项目船舶按期起租增添信心。”中国船舶租赁董事长钟坚表示,黄埔文冲已经成为中国船舶租赁投放船舶订单数量最多的船厂,有35艘船舶,合同金额9.3亿美元,其中13艘船舶在建。 据黄埔文冲介绍,该公司负责建造的12万吨散货船“CSSC CAPE TOWN”轮已于5月29日在广东南沙自贸区交付。该型船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Mini Cape(迷你海岬)型散货船,采用全新一代设计理念,比现有同类型船舶更环保、更节能、更智能,可为全球航运界提供更优的货运方案。 自黄埔文冲十年前在龙穴岛上开厂以来,每年修造船交付10艘至15艘,积累了不同船型的设计和造船经验,在全球业界享受良好声誉。此次交付的“CSSC CAPE TOWN”轮总工艺师张洪流表示,目前该企业的新船订单还有十几艘,工期安排到后年。 广船国际副总经理周旭辉也表示,广船国际目前的订单已安排到2022年。今年4月底,该公司在广州南沙还与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以线上“云签约”的方式,签订了8艘12万吨双燃料原油/成品油轮订单,合同总价超30亿元人民币。 受疫情影响,航运与造船市场今年形势严峻,需要产业链各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加强优势互补,全方位推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才能在新形势下携手共创互利多赢的发展新局面。 “云设计”“云交船”“云签约”“云命名”等一系列“云上操作”,让龙穴岛上的造船企业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也能如常运作,全球的合作伙伴吃下一颗“定心丸”,甚至有一些船东研究“抄底”买船。 DNV-GL船级社大中国区总经理Norert Kray表示,挪威船级社通过“云”,在设计阶段开始时便与船厂和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的设计团队一起参与,优化船体结构,同时,在图纸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过程审批”,促使图纸设计、审批的效率和质量都达到较高的标准。 广船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为TORM航运公司建造的5万吨成品油/化学品船7号船“汤姆·星耀”号船也于4月21日通过“云交船”签字交付,这是广船国际复工复产以来交付的第3艘船。 据了解,受疫情影响,“汤姆·星耀”号船的船东无法参加在3月下旬的试航,但基于双方的充分信任和广船国际建造船舶的过硬质量,船东直接授权广船国际自行完成试航,相关试验结果报备船东即可。 “这种操作模式史无前例。DNV-GL船级社相关人士也对此表示,他就职于船舶行业30多年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情况。”“汤姆·星耀”号船项目经理林九悦介绍说。(完)
5月26日晚间,宇晶股份回复深圳证券交易所2019年年报问询函,称公司在手订单充足,截至2020年3月末,公司在手订单(含税)共计2.8亿元,业务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公司已采取积极复工复产、加强成本控制、挖掘新客户潜力、深化老客户合作、全面提升拳头产品技术水平等多种措施以实现增强盈利能力的目的。 日前,董事长杨宇红接受采访时,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行业内情况:“目前我国已成为研磨抛光机及多线切割机的主要市场。瑞士、美国、日本的厂商凭借技术的先发优势,占据了国内高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近年来,国内研磨抛光机和多线切割机设备等相关行业发展迅速,但是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去年,由于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国际贸易摩擦增加、汽车行业需求不振、终端消费电子产品出货下滑,带给我们不小的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回应市场挑战,积极寻找稳妥的生长路径。” 杨宇红表示:“2020年,我们会继续加强市场开发与营销网络建设,通过协会、展会、技术交流会等各种平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及产品领域。今年也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大年,将集中各部门优势力量,对OA、ERP、PDM、MES等主要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并努力实现各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此外,我们也会考虑项目并购的方式做大做强。今年,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这个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的竞争能力,我们一直很关注有潜力的并购项目。”(编辑 张伟)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奇霖、张德礼 5月制造业PMI从50.8下滑到50.6,非制造业PMI从53.2上升到53.6,综合PMI持平在53.4。 从5月的PMI数据看,经济恢复得还不错,尤其是非制造业还处在加速恢复期。 可喜的是,5月份经济的需求端有明显回暖。 海外疫情扩散,外需是低迷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新出口订单35.3,明显低于枯荣线,但比上个月反弹了1.8个点,可能防疫相关的产品出口对外需还有支撑,线上办公的需求也带动了高科技制造业出口。 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从50.2回升到50.9,比4月反弹了0.7个点,产成品库存从上个月的49.3下降到47.3,出厂价格从42.2反弹到48.7,南华工业品价格指数5月也是明显反弹的,涨了7.38%。 产成品库存下降,产成品出厂价格在上涨,这种组合只能说明需求很强劲,可以消化生产出来的产品。 再看5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非制造业PMI投入品价格指数,分别从42.5和49.0,回升到51.6和52.0,都恢复到了荣枯线之上。原材料价格开始上涨,一方面是上游的钢材、有色等涨价,5月这两个行业的价格指数都明显回升,高于55.0%,另一方面则是国际油价低位反弹,5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活跃合约均价相比于4月上涨了20.4%。 这些都可以说明经济的需求至少在5月是有明显好转的。 所以,5月商品涨、股票涨但债券跌是有基本面支撑的。 那么,经济需求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哪呢? 1)房地产处于一个赶工周期。前几年房企跑马圈地的快周转战略到了今年要竣工了,房子要到期交付,之前因为疫情耽误了工期,现在要赶工,所以目前是集中赶工施工的状态; 2)地方政府KPI从防疫开始转向稳增长.随着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基建开始恢复甚至加速了,与企业中长期贷款高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 这两点可以从非制造业的PMI中看出来,4月份的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已经很高了,但5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竟然提高到了58.0,比4月继续提高了4.8。 3)外需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虽然海外疫情扩散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消费品出口,其中不少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线上办公需求和防疫需求激增以及出口份额向中国集中(因为生产受疫情的影响小),对出口还是有稳定作用; 4)疫情控制后,消费活动也开始有些回暖,虽然和去年同期还是没法比,但环比是改善的。 此外,还需考虑“五一”的假日消费效应。今年“五一”放了5天,是2011年以来最长的一次。“五一”长假带动零售、餐饮、铁路和航空运输等行业需求的释放,5月这些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在55.0%以上,意味着它们的需求也有较快恢复。 现在有点不确定的是,生产指数还能不能维持这么高的位置。5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虽从53.7下滑到53.2,但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比去年同期要好得多。 这也和高频指标一致。5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从4月的46.36万吨提高到5月的54.18万吨,环比回升16.87%,同比则从-10.94%大幅上升到17.41%。4月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5.0%,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从发电耗煤数据看,5月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大概率会高于4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5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有81.2%的企业已经达到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高于上月3.9个百分点。 生产为什么还在保持一个较高的读数呢? 最近几个月生产强,和企业手里有前期积压的订单有关。之前疫情冲击导致停产,有些订单压着没做,复工后就把这些订单给做了。但很显然,这块对生产的支撑没有持续性,因为这些订单已经或正在被消化。 如果看工业企业利润的数据,产成品库存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可见产成品库存还是有积压,未来还是有去化压力的。 如果需求的改善不可持续,或者不及预期,企业库存不能持续消化,未来生产动力不会太强。所以,需求是经济能否持续改善的核心驱动因素。 不过看生产的领先指标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5月都在下降,这也似乎在说明当前的需求还是支撑不了这么强的生产的。 所以,现在需求好,但需求是不是能够持续让库存去化,进而维持生产的景气度,是后续观察经济非常重要的视角。 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市场都在讨论新一轮弱的经济复苏启动,当时的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在51.2-51.4之间小幅波动。今年在疫情冲击、需求冻结后,制造业新订单恢复到50.9,还是要弱于正常经济周期复苏阶段的初期。 展望未来,需求还有哪些不确定呢? 1)房地产即将步入竣工周期,赶工产生的短期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2)制造业投资一时半会起不来。目前库存还比较高,数据来看,库存一般去化在5%以下才能看到制造业投资的企稳,而且制造业投资起不起得来关键还要看需求。 3)消费恢复也存有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出口产业链对就业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而且居民杠杆率不低,没有了收入,就没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假期窗口少了,春节没有第二回,暑假时间也会减少。政府后续救助消费的措施主要聚集于必选消费,米面粮油醋一类的,相关标的物的价格在A股上已有反映。 因此,并不能对新订单指数从50.2回升到50.9,给予乐观评价,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依然很严峻。当前的需求好只是因为房地产赶工需求集中释放了,还正好赶上了基建的复苏,导致5月数据看起来不错。 后续总需求的支撑主要得靠基建投资了。两会确定了赤字率、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额度,疫情控制后,地方也会加码基建,积极财政肯定还要继续落地,基建投资还有继续回升的空间,这点是确定的。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仅强调“稳”,唯一的不确定就是基建投资能否对冲后续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了。 (本文作者介绍: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奇霖、张德礼 5月制造业PMI从50.8下滑到50.6,非制造业PMI从53.2上升到53.6,综合PMI持平在53.4。 从5月的PMI数据看,经济恢复得还不错,尤其是非制造业还处在加速恢复期。 可喜的是,5月份经济的需求端有明显回暖。 海外疫情扩散,外需是低迷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新出口订单35.3,明显低于枯荣线,但比上个月反弹了1.8个点,可能防疫相关的产品出口对外需还有支撑,线上办公的需求也带动了高科技制造业出口。 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从50.2回升到50.9,比4月反弹了0.7个点,产成品库存从上个月的49.3下降到47.3,出厂价格从42.2反弹到48.7,南华工业品价格指数5月也是明显反弹的,涨了7.38%。 产成品库存下降,产成品出厂价格在上涨,这种组合只能说明需求很强劲,可以消化生产出来的产品。 再看5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非制造业PMI投入品价格指数,分别从42.5和49.0,回升到51.6和52.0,都恢复到了荣枯线之上。原材料价格开始上涨,一方面是上游的钢材、有色等涨价,5月这两个行业的价格指数都明显回升,高于55.0%,另一方面则是国际油价低位反弹,5月布伦特原油期货活跃合约均价相比于4月上涨了20.4%。 这些都可以说明经济的需求至少在5月是有明显好转的。 所以,5月商品涨、股票涨但债券跌是有基本面支撑的。 那么,经济需求的核心动力来源于哪呢? 1)房地产处于一个赶工周期。前几年房企跑马圈地的快周转战略到了今年要竣工了,房子要到期交付,之前因为疫情耽误了工期,现在要赶工,所以目前是集中赶工施工的状态; 2)地方政府KPI从防疫开始转向稳增长.随着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基建开始恢复甚至加速了,与企业中长期贷款高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 这两点可以从非制造业的PMI中看出来,4月份的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已经很高了,但5月建筑业新订单指数竟然提高到了58.0,比4月继续提高了4.8。 3)外需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虽然海外疫情扩散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消费品出口,其中不少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线上办公需求和防疫需求激增以及出口份额向中国集中(因为生产受疫情的影响小),对出口还是有稳定作用; 4)疫情控制后,消费活动也开始有些回暖,虽然和去年同期还是没法比,但环比是改善的。 此外,还需考虑“五一”的假日消费效应。今年“五一”放了5天,是2011年以来最长的一次。“五一”长假带动零售、餐饮、铁路和航空运输等行业需求的释放,5月这些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在55.0%以上,意味着它们的需求也有较快恢复。 现在有点不确定的是,生产指数还能不能维持这么高的位置。5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虽从53.7下滑到53.2,但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比去年同期要好得多。 这也和高频指标一致。5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从4月的46.36万吨提高到5月的54.18万吨,环比回升16.87%,同比则从-10.94%大幅上升到17.41%。4月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5.0%,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从发电耗煤数据看,5月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大概率会高于4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5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有81.2%的企业已经达到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高于上月3.9个百分点。 生产为什么还在保持一个较高的读数呢? 最近几个月生产强,和企业手里有前期积压的订单有关。之前疫情冲击导致停产,有些订单压着没做,复工后就把这些订单给做了。但很显然,这块对生产的支撑没有持续性,因为这些订单已经或正在被消化。 如果看工业企业利润的数据,产成品库存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可见产成品库存还是有积压,未来还是有去化压力的。 如果需求的改善不可持续,或者不及预期,企业库存不能持续消化,未来生产动力不会太强。所以,需求是经济能否持续改善的核心驱动因素。 不过看生产的领先指标采购量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5月都在下降,这也似乎在说明当前的需求还是支撑不了这么强的生产的。 所以,现在需求好,但需求是不是能够持续让库存去化,进而维持生产的景气度,是后续观察经济非常重要的视角。 去年11月到今年1月,市场都在讨论新一轮弱的经济复苏启动,当时的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在51.2-51.4之间小幅波动。今年在疫情冲击、需求冻结后,制造业新订单恢复到50.9,还是要弱于正常经济周期复苏阶段的初期。 展望未来,需求还有哪些不确定呢? 1)房地产即将步入竣工周期,赶工产生的短期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2)制造业投资一时半会起不来。目前库存还比较高,数据来看,库存一般去化在5%以下才能看到制造业投资的企稳,而且制造业投资起不起得来关键还要看需求。 3)消费恢复也存有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出口产业链对就业的滞后影响会逐步显现,而且居民杠杆率不低,没有了收入,就没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假期窗口少了,春节没有第二回,暑假时间也会减少。政府后续救助消费的措施主要聚集于必选消费,米面粮油醋一类的,相关标的物的价格在A股上已有反映。 因此,并不能对新订单指数从50.2回升到50.9,给予乐观评价,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依然很严峻。当前的需求好只是因为房地产赶工需求集中释放了,还正好赶上了基建的复苏,导致5月数据看起来不错。 后续总需求的支撑主要得靠基建投资了。两会确定了赤字率、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额度,疫情控制后,地方也会加码基建,积极财政肯定还要继续落地,基建投资还有继续回升的空间,这点是确定的。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仅强调“稳”,唯一的不确定就是基建投资能否对冲后续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了。
近5个交易日(5月21日至5月27日)沪深两市约103家上市公司被机构调研。 机构调研榜单中,共有23家公司获20家以上机构扎堆调研。新产业最受关注,参与调研的机构达到194家;东山精密被164家机构调研,榜单中排名第二。 机构调研次数来看,海鸥住工机构调研最为密集,共获机构26次调研。鸿路钢构、永高股份、金字火腿等机构调研也较为密集,分别被机构调研5次、3次、3次。 据Wind数据显示,5月以来,各大机构共计调研了四百余家上市公司。 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消费、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消费、计算机、农业、新材料等领域。 从次数来看,被调研2次(含)以上的公司有123家。其中,海鸥住工在短短20多天内被调研22次,摘得桂冠;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的分别是大族激光(13次)、一心堂(9次)、鸿路钢构(7次)。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被调研个股鸿路钢构,其近日的走势较为稳健,股价也是不断走高,今日盘中,鸿路钢构大涨逾9%,逼近涨停,收盘报21.01元/股,创历史新高。 据鸿路钢构公告披露,公司在近两周内接受了7次机构投资者的调研,在接受调研时,公司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加工类订单饱和,随着公司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将努力消除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主要调研内容如下: 一、新签订单情况如何?预计2020年订单增长幅度有多少? 答:加工企业是按生产能力高出20-30%来承接订单的,比如公司一季度的产量预计是60万吨,那么相对应的约能承接70-75万吨的订单量(超接的订单是用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项目停止、工期延后以及超额完成产量等),无限制承接的后果会是合同违约,所以同建筑为主的企业是不一样的。 由于生产能力关系,2018年、2019年公司就推掉了不少订单。 故目前制约公司承接订单的瓶颈不在公司的营销能力而是在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订单需求,这也是公司加快扩展产能的原生动力。 我们坚信2020年钢结构需求量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公司的生产能力决定了公司业绩增长能力。 二、请问公司2020年半年度业绩情况? 答: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加工类订单饱和,随着公司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将努力消除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请继续关注公司的2020年半年度报告。 三、公司未来几年有没有扩充产能计划? 答:公司的近5年发展规划是: 第一阶段是做大公司,公司产能的扩展计划是到2021年底达到400多万吨的年产能。 第二阶段是增效阶段,提高产能利用率是关键,目的是增加每吨的毛利率。 第三阶段是做强公司,通过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及快速交货能力,增强公司的议价能力。 四、钢材价格出现上涨和跌价的情况,对公司经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公司的钢销售定价方式是"材料价+加工费",大幅度的钢铁价格上涨或下跌对盈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公司会有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由此带来的影响,如公司措施到位,还能获取额外利润。 五、公司18.88亿的可转债发行之后,我们后期产能有进一步扩张的想法吗? 答:公司18.88个亿的可转债主要用来拓展原来的计划产能、现有产能的智能化改造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随着新生产基地的不断完善及管理效率的提高,公司也会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或者前期发展比较良好的新建生产基地扩展产能。 六、2019年产量187万吨,2020年计划在多少万吨?公司认为合理产能率是多少? 答:随着公司产能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也将保持钢结构制造产量快速增长。 由于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业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公司会通过后期工作减小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同时由于今年也是新建生产基地投产的高峰期,所以达产率(我们原来一直所称"产能利用率"改称"达产率"比较好,因为公司产能一旦投产就不存在缺单造成的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而是由于新建工厂生产效率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到完全达产需要1-1.5年时间。 所以新的产能投产越多,平均达产率就越低)还会处于与2019年相似的水平,随着新生产基地的成熟,不同工厂的达产率会在80%-120%之间,平均达产率可以达到100%以上。 乒乓一言
中新网5月18日电 疫情影响下,外需疲软,商务部在减少企业破产、稳外贸订单方面将有什么措施?18日,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发布会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 18日,国新办就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问,外贸行业带动1.8亿人就业,在疫情影响下,外需疲软,很多企业因为没有订单被迫停产,请问商务部在减少企业破产、稳外贸订单方面将有什么措施? 钟山回应,全球疫情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我国今年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商务部将按照中央“六稳”、“六保”的要求,全力做好稳外贸工作。 钟山指出,第一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受疫情影响,我们的企业非常困难,比如资金紧张、订单下降、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上升,前期这些外贸企业有订单出不去,因为物流不畅通,后期有生产能力了,但是没有订单了,对这些企业造成了很大困难。我们也分析了这些困难,有些困难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解决,有些困难需要政府帮助。比如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都需要政府支持和帮助。” 钟山提到,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研究,怎么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最近的情况看,一些政策措施也发挥了作用,比如现在的出口退税速度加快了,原来要十几天,现在缩短到一个星期左右,这样有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再就是扩大企业信贷规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现在中国信保已经为11万家企业提供了帮助。外贸企业原来多数是单一做出口的,现在出口受阻之后,政府支持他们出口转内销。这项工作现在见到了成效,4月份出口企业内销额增长17%,说明优质的外贸产品同样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 第二是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由于疫情,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但不等于没有需求,也不等于没有市场。要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西方不亮东方亮”,现在有些国家需求大幅下降,但是还有别的市场,比如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下降了4.9%,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逆势上扬,占比大幅度提升。还有东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我们要在扩大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筹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满足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全球开放合作。”钟山补充。 第三是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钟山表示,这几年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等发展很快,今年将加快推进试点,特别是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从原来的59个扩大到105个,支持新业态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使这些新模式新业态成为外贸发展新亮点。
本报见习记者 昌校宇 “稳外资要做好三项重点工作,第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第二,建好开放平台;第三,优化营商环境。”5月18日,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我们要把这些开放平台建好,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以来,建立了自贸区18家,这18家自贸区利用外资占全国的15%,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下一步,要扩大自贸区的范围,赋予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推动出台新的开放举措。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2013年,首个自贸区在上海挂牌成立;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相继成立;2017年,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贸区陆续揭牌;2018年,海南全岛建设自贸区;2019年,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入围”新一批自贸区。从一枝独秀,到“四朵金花”,再到“1+3+7+1+6”的新格局,经过5次扩容,18家自贸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那么,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贸区出台了哪些稳外贸的政策?落地情况如何?自贸区内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怎样呢?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泸州市商务会展局自贸外资科科长刘智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泸州市商务会展局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并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应对疫情稳定外贸发展十一条措施的通知》,帮助相关企业加速复工复产,稳定境外订单。 “截至3月16日,泸州市内197家外贸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其中,外贸企业3月份订单量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出口订单履约时效虽因疫情有所影响,但在各项支持政策刺激下,企业复工复产后就积极抢抓生产,目前已执行的订单履约率约为80%。”刘智宇举例道。 百世供应链的部分保税仓分别入驻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百世供应链跨境业务总监吴林浩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今年以来,百世供应链的宁波、天津和福州保税仓都享受到自贸区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自贸区提前兑现(发放)入驻企业前一年(2019年)的贸易额补贴;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对入驻企业给予特殊补贴,如交通费、住宿费等。 吴林浩进一步介绍,“保税仓内,保税进口方面的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上涨约30%;在推出包机业务后,出口订单实现高速增长,具体数据还在统计中。” “中国利用外资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钟山在会上强调,中国有丰富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中国有14亿人口的市场。聪明的企业家不会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 关于“自贸区对稳外贸、稳外资有何积极作用”这一问题,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博士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区的优势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先行先试,相比其他地区具有制度先发优势,且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重点突破方向,这在18家自贸区设立之初就已经明确。在更大开放力度的背景下,自贸区会成为吸引外资的洼地,对吸引外资和留住外资都有明显作用。 “自贸区应利用优势,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敢闯敢试,尽快将成功经验复制到自贸区外。”郑磊预计,未来全国将采取成功的自贸区试验经验和成果,建议从最高层面统筹推进自贸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