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广东银保监局在披露广东辖区内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情况时透露,2020年广东银保监局通过“有保有压、有升有降”的方法,有序化解了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 在整治影子银行方面,广东银保监局部署开展专题调研,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先行先试建立影子银行监测指标体系,压存量、缩通道、限投向,精准打击资金脱实向虚,全年大力压降信托同业通道、同业理财、同业嵌套投资等以监管套利、隐匿风险为目的业务。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法人银行同业理财业务同比下降42.07%,信托公司同业通道业务规模较年初下降54.86%,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与此同时,把压降规模精准注入实体经济,引导回归金融本源。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投向实体经济贷款较年初增加14049.75亿元,贷款增量同比增长22.11%。 在事前强化风险缓释方面,广东银保监局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盯防,严格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创建信用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先行指标变动,推进预期信用损失管理。截至2020年12月末,辖内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辖内银行机构拨备覆盖率208.78%,同比提高15.29个百分点。 在事后强化风险处置方面,创新处置方式,扎实做好债委会工作,加快存量风险化解。去年全年辖内组建债委会149家,弱化风险约156亿元,续贷近百亿元。“一行一策”阶段性下调贷款损失准备,督促将释放的资源全部用于处置不良,强化拨备核销作用。2020年12月末,辖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02%。 另外,在农信社改制化险、整治股东股权乱象方面, 广东农信社改制跑出“广东速度”——2018年全年组建58家农商银行,单年组建数量为近五年全国之最;至2020年末,全省全面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处置风险包袱超1000亿元,补充资本金超160亿元,农合机构主要监管指标由落后全国跃升为全面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蓝鲸教育1月29日讯,华立大学(01756.HK)昨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转设为中国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一事有了新的进展。于2021年1月28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投资及华立学院订立《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转设过渡期合作协议》。过渡期合作协议载列(其中包括)有关华立学院转设过渡期华立学院的管理(包括治理制度、学生管理以及资产、学校名称及公章的使用)的若干安排。此外,根据过渡期合作协议,华立投资及华立学院已同意分三期向广东工业大学支付补偿费共计人民币1.6亿元。在过渡期内,以华立学院名义所招学生继续支付管理费。据悉,华立学院为中国民办独立学院,由广州华立投资有限公司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举办。根据华立投资与广东工业大学订立的合作协议(包括补充协议),华立投资将为华立学院提供资金,而广东工业大学将提供全面指导和监督,以支持华立学院运营。就此项合作,华立学院须(其中包括)向广东工业大学支付管理费,金额等于华立学院每学年收取的学费总额的17%。华立大学表示,中国教育部近年来积极推动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科高校,并于2020年5月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广东省教育厅亦已颁布《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的函》,明确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科高校的时间表。华立大学董事会认为,华立学院转设符合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利益。华立学院转设后,新设置的独立民办普通科高校将不再向广东工业大学支付管理费,从而减少集团的成及开支,提高集团盈利能力。同时,华立学院转设预计将进一步释放新设置的独立民办普通科高校的学生增长潜力及增加就读学生人数,从而加强集团收。另外,华立学院转设后,有利于增设市场亟需的高端优质高等职业教育,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和优质办学品牌。
,广东省长马兴瑞:积极防范化解经济领域重大风险。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制定平台经济创新合规发展工作意见,引导企业自觉接受监督,提升平台经济监管能力。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非法集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
强者恒强。 01 近日,广东省发布最新经济数据,2020年全省GDP为110760.94亿元,同比增长2.3%,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 广东,是全国唯一的11万亿级城市。 这一总量,超越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与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相当,远超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 按照2020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6.8974计算,广东2020年GDP约为1.61万亿美元。按照2021年最新汇率计算,广东GDP约为1.71万亿美元。 2019年加拿大GDP1.73万亿美元,俄罗斯1.69万亿美元,韩国GDP1.64万亿。 2020年多数国家GDP尚未公布,但普遍负增长。俄罗斯GDP预计下滑超过4%,韩国下滑1%,加上汇率变动,大概率跌落到1.6万亿美元以下。 换言之,广东GDP今年有望首度超过俄罗斯、韩国。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广东是除湖北外疫情冲击最大的省份之一。 广东外来人口众多,外贸产业发达,最易受疫情冲击。无论是去年上半年的延迟复工,还是频变的全球疫情形势,对广东经济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即便如此,广东经济增速不仅保持正增长,且GDP总量再次创出新高,体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 02 广东GDP首度坐上全国第一宝座,是在1989年,一坐就是32年。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广东经济总量落后于上海、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 在1979年到1988年,江苏、山东曾轮流位居全国首位,直到被广东所取代,且领先优势不断增强。 30多年来,广东GDP总量从1989年的1400亿增长到11万亿,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发展质量,均是首屈一指。 最近5年,广东GDP增量从7.5万亿提升到11万亿,年均增速高达6%。即便经济总量到了堪比一个国家的地步,广东经济增速仍未出现大幅放缓。 由此而言,说广东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并没有错。“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孔雀东南飞的说法至今依旧广为流传。 03 广东是全方位的强省。 广东不只是第一经济强省,也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工业大省、第一外贸大省、第一财政大省…… 从人口来看,2019年,广东常住人口达1.15亿人,超过山东河南四川等传统人口大省,位居全国之首。 与1980年的5320万相比,40年来,广东整整增加了6180万人,超过了浙江省目前的常住人口数量。最近5年,广东新增人口超过800万。孔雀东南飞,广东堪称中国最具吸引力的人口高地。 从工业来看,2020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早在2007年就进行腾笼换鸟,目前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汽车制造、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为主的支柱产业。 从外贸来看,2020年,广东货物进出口总额7.1万亿元,占全国(32.16万亿)的22%,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财政来看,2020年,广东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万亿元,仍旧是全国唯一突破万亿的省份,总量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广东老龄化率在全国垫底,出生率相对较高,这为广东继续了长期的发展能量,也让广东成了养老金中央转移支付的主要贡献省份。 2020年,养老金中央调剂,共有7个省份净贡献,累计贡献总额为1767亿元,而广东一地就贡献645亿,贡献了1/3强。 …… 高增长、高定位、高贡献,这是中国第一强省的应有之义。 04 广东并非没有短板。 其一,广东珠三角相对发达,而粤东西北存在一定差距。 这背后存在地理环境的因素,珠三角是珠江冲积平原地带,拥有一系列国际港口,历来富裕。而粤东西北多是山区,发展环境天然受限,且劳动力规模也不占优势。 在全球化时代,谁靠近高铁、机场和港口,谁就更靠近国际市场。在中心城市时代,谁拥有更多劳动力人口,谁就能获得更多产业转移机会。 在这一点上,粤东西北虽然地处广东,但区位优势却不如中西部省会突出。 基于不同区域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的不同,广东构建了“一核一带一区”的发展新格局:珠三角是核心区和主引擎,粤东粤西为沿海经济带,粤北则为生态屏障。 分工不同,发展方向不同。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沿海经济带发展海上风电、核电、绿色石化、海工装备等产业,北部生态发展区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绿色低碳产业等加快发展。 其二,作为第一强省,广东承担了大量的国家任务,为全国贡献了相当规模的财政和养老金。相反,粤东西北却无多少国家政策惠及。 中国是典型的分税制。根据搜狐城市梳理的数据,2018年,广东创造的总财力高达2.8万亿,而地方可支配财力只有1.36万亿,净贡献1.48万亿,分别是同期江苏、浙江、山东三省的2.04、1.75、9.65倍。 所以,不能只看到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一面,也要看到广东内部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 同样,不能只看到广东整体财力的充沛,也要看到广东为全国所做出的贡献。 如今,粤东西北的发展,同样需要来自全国的规划、政策甚至财政的直接支持。
谈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不是放在全国范围内看,而是计算一省一市自给率,这真是让人非常费解的思路。 大城市种粮自养是有代价的:大量土地经济产出极低,建设用地尤其住宅用地短缺,房价居高不下。 不是说经济发达地区不会有农业,农业是现代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只要生产效率提升,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01 最近广东省在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例行强调,要稳定粮食生产。很快有媒体报道广东省粮食安全的严峻:2019年广东粮食产量1240.8万吨,消费量约5125万吨,粮食自给率为24%。 微博评论里不少人奚落: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的粮食产出,竟然连本省人都不能养活?珠三角不是中国传统的产粮区吗,现在怎么不行了呢? 还有人拿出1980年代湖南和广东的粮食冲突往事,说明广东省强调粮食自给率,可以理解。 老实说,这则报道和评论看得我目瞪口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六十年前“备战备荒”的阶段。 粮食安全,兹事体大——但是再怎样强调安全,也要有基本的市场观念。 02 广东粮食自给率不到30%,确实不高,这有什么可忧虑?只要广东还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其粮食自给率低到个位数,也无须惊讶,更不用担心。 2020年广东省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人民币,超过俄罗斯和韩国 ;全省进出口总额超过7万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贸易顺差1.62万亿元,占全国贸易顺差40%以上。 做一道粗糙的计算题,按广东全省粮食消费总量(以1.1亿人口,每年130公斤粮食计算)和当前粮食价格计算, 单单广东一年的贸易顺差,就足够买下20年口粮。 改革开放前,广东是农业大省,不过也有湖南和江西大米输入,供应广州粮食市场。1980年代后,广东外来人口剧增,本省粮食供应不足,就大量从邻省甚至国外买粮。只要其他产业兴旺,经济发达,广东根本不缺粮。 一些网友津津乐道的“1980年代湖南掐广东脖子”的故事,恰恰说明了广东的优势。 1980年代初广东经济蓬勃发展,数百万湖南人南下务工,大量粮食物资随之南下。这引起湖南一些官方人士不安,他们担心湖南“粮食不够”,于是出台政策,在湘粤边界设置上百处关卡,限制物资南下。 面对湖南“堵截”,市场的力量更强大。 据湖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张萍回忆,当时湖南稻谷价格是每100斤22元,广东是30元至35元;湖南生猪收购价每公斤2.4元,广东收购价是每公斤3.6元。 差价创造了投机倒把,湖南乘客坐火车到广东会带粮,边界农民也挑粮赶猪,走小路到广东贩卖。 湖南官方组织人员“埋伏”拦阻,不少湖南粮贩甚至被判刑。于是广东省改向泰国进口大米,湖南大米反而出现滞销现象。 风波持续一年多,最终以湖南改弦更张,承认错误结束。 当时计划经济还很浓厚,广东经济还不像今天这般强大,湖南不仅没“掐”住广东脖子,还差点“折”了手腕。这也证明很多人想象的“粮食封锁”,没有那么容易——只要自身经济强,粮食安全就有保障。 广东人的吃饭问题不基于本省粮食产出,谈“自给率”毫无意义。 03 媒体爱谈“粮食自给率”,也算是悠久的传统。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就发过报道,谈中国很多地方粮食不能自给,“粮食安全基础薄弱”。其中谈到几个数据:上海粮食自给率是10%,浙江是三分之一,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省均不能自足。 媒体眼中粮食安全最薄弱的地区,正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谈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不是放在全国范围内看,而是计算一省一市自给率,这真是让人非常费解的思路。 按照这种思路,北京市东西城区岂不是也要种上粮食,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不要以为这种推论是夸张。看看中国大城市的周边农田,你能看到这一思想的现实版。 深圳是全国唯一没有农村的城市,目前拥有较大面积耕地(5.4万亩),基本农田有3.5万亩。北京五环以内寸土寸金,仍有不少耕地;至于五环以外,更有不少基本农田。 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2020年底刚确认,基本农田将不少于328万亩(2186平方公里),这占到上海城市建设用地三分之二以上。 大城市周边保留基本农田的意义何在?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事实上,基本农田不是生态保护的最佳方式,各地也严格禁止转变用途,包括绿化带和果园开发。 基本农田的唯一功能,就是种粮产粮。 这也是中国大城市维持一定“粮食自给率”的原因。 中国大城市再现代化,也要自己种一点粮食——有些年轻人笑谈为“种族天赋”,但总归是笑谈, 大城市种粮自养是有代价的:大量土地经济产出极低,建设用地尤其住宅用地短缺,房价居高不下 ,普通民众的住房福利提不到提升。相比那一点粮食产出,代价实在太高昂了。 04 谈粮食安全,不能是各个省市区和城市“提高自给率”,搞自立更生那一套。 正确路径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适宜种粮的地区,大力提高产量;不宜种粮的地区,发展其他产业—— 所谓适宜与否,当然不指种粮的自然条件,而是经济产出效率。 从水热条件看,全国比珠三角优越的产粮区不太多,但现在珠三角从事制造业和对外贸易,能获得更高收入,放弃农业没什么可惜。 最典型的是广东顺德,历史上著名的渔米之乡,全国有名的“桑基鱼塘”说的就是这里。但今天的顺德,粮食自给率为零。制造业早已是顺德的一张金字招牌——倘若改革开放初年,顺德大力搞农田保护,哪有今天的辉煌。 桑基鱼塘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 当然,不是说经济发达地区不会有农业。 上海周边有蔬菜大棚,北京郊区也有大量水果种植,这些都符合市场规律。珠三角地区非常大,不是所有土地都会用于工商建设。 广东江门过去就是珠三角的粮仓,近几年粮食不断增产,现在已占到全广东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农业是现代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只要生产效率提升,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很多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法国和荷兰,都是农业强国。广东农业会不会走出一条“现代农业”的道路呢?我觉得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05 把目光从广东拿出来,放到全国范围看,道理也是一样。 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方面当然靠中国人自己种粮——中国人不可能不种粮,也没有哪个国家养得起中国人。中国农民和耕地的绝对数量,都占世界前列,任何微小的制度和技术改进都能极大提高粮食产量。 放宽资本进入农业的管制,鼓励建设大型粮场,推广农机机械化,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还有很大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人可以靠世界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全世界适宜种粮的地区很多,中国应拓宽进口渠道,引进更多便宜的粮食,使国内很多地区从农业耕作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保障粮食安全。 只要资本充足,中国人甚至可以到海外种粮。这种看似遥远的想法,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以下简称广州分行)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人民币已是广东第二大跨境结算货币,并超越美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全省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占本外币的比例达40.1%。 广州分行已将跨境人民币更高水平便利化试点由自贸区拓展到大湾区,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截至2020年末已有563家广东(不含深圳)企业纳入名单。 广州分行还指导企业积极开展FT账户业务,利用好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截至2020年末,试点银行累计为广东自贸区南沙、横琴片区及境外企业开立FT账户2006个,其中制造业、高新科技行业占比分别达34%和24%;办理资金业务3396笔,金额折人民币2130亿元,高度契合广东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为促进粤港澳三地市场互联互通,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广州分行积极推动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准备,草拟实施细则,与有关监管部门进行深入研讨,涉及的操作及技术层面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择机推出。 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银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 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再次释放巨大政策红利,支持广东外资外贸高质量发展。 广州分行表示,自新政发布后,正准确把握政策,全力贯彻抓落实。
广东优质农业企业又多了一个融资和展示的平台,12月25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东股交”)共同筹建的广东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板(下称“农高板”)开板。来自全省13个地市的30家企业成为首批农高板挂牌展示企业。 这是广东探索金融支农创新模式的最新举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黄斌民致辞时表示,农高板通过为农业企业打造专属资本平台,集聚多方资源,并提供多样化专属服务,丰富农业投融资渠道,促进农业投融资精准对接,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以金融服务广东乡村振兴,促进广东省农业产业高质量提升。 据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董事、副总经理伍少球介绍,农高板将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优势,打造“一板两层两库五平台”,为广东省优质农业企业提供挂牌展示、品牌宣传、股权报价、培训路演、投融资对接、股份制改造、规范辅导等于一体的系列综合金融服务;引导农业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帮助农业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助力更多涉农企业更快更好地迈向更高层次资本市场。 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基地、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相关负责人出席开板仪式,未来将协同广东股交为农高板挂牌展示企业提供深入服务。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大科创、海汇投资等多家金融机构现场与广东股交签订农高板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农高板挂牌展示企业融资对接工作。现场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为何氏水产、春沐源弘稼科技农业等29家挂牌展示企业授信近16.25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