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一、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 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3%。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24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2%。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为年内高点。 二、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1-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1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6.5%、3.6%,均比10月份上升1.8个百分点。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连续5个月位于61.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3%,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0%。 三、市场销售持续回暖,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14亿元,同比增长5.0%,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415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11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072亿元,同比增长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42亿元,增长5.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980亿元,同比下降0.6%;商品零售34534亿元,增长5.8%,连续5个月正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11月份,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43.6%、32.3%、24.8%。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四、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升,民间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月份环比增长2.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3.5%,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8%,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1-10月份为同比持平;商品房销售额148969亿元,增长7.2%,比1-10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2%,比1-10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5%,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比1-10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五、货物进出口增长较快,贸易结构不断改善 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0919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17995亿元,增长14.9%;进口12924亿元,下降0.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071亿元。1-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90439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161291亿元,增长3.7%;进口129148亿元,下降0.5%。贸易结构调整优化。1-11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4%,占出口额的59.3%,发挥了出口支柱作用。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六、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11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9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10月份为上涨0.5%;环比下降0.6%。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1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7%,衣着下降0.3%,居住下降0.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5%。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12.5%,粮食上涨1.4%,鲜果上涨3.6%,鲜菜上涨8.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10月份持平。 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5%,降幅比10月份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6%,降幅比10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2.5%。 总的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取得新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受疫情反弹影响,世界经济恢复艰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新老问题交织,结构性矛盾凸显,推动经济持续回升仍面临不少挑战。下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99560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78088亿元,增长0.2%,1-10月份为下降0.7%。从环比速度看,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8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2259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4081亿元,下降0.7%,降幅收窄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343220亿元,增长3.5%,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下降0.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9.2%,降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3.5%,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5%,增速回落0.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0%,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2%,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1%,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8%,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3.5%,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下降0.7%,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4.2%和4.1%,增速分别提高0.2和0.4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2.3%,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长4.5%,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外商企业投资增长11.2%,增速与1—10月份持平。
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经济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10月份为上涨0.5%;环比下降0.6%。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1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7%,衣着下降0.3%,居住下降0.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5%。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12.5%,粮食上涨1.4%,鲜果上涨3.6%,鲜菜上涨8.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10月份持平。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消息,11月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一、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 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10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03%。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6.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制造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 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24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2%。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2.1%,连续9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为年内高点。 二、服务业进一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0月份上升0.6个百分点。1-11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11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6.5%、3.6%,均比10月份上升1.8个百分点。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1%,连续5个月位于61.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1-10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3%,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0%。 三、市场销售持续回暖,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14亿元,同比增长5.0%,比10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31%。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415亿元,同比下降4.8%,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1个百分点。11月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072亿元,同比增长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442亿元,增长5.6%。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980亿元,同比下降0.6%;商品零售34534亿元,增长5.8%,连续5个月正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11月份,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43.6%、32.3%、24.8%。网上零售持续增加。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105374亿元,同比增长11.5%,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5.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 四、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升,民间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月份环比增长2.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3.5%,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6.8%,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1-10月份为同比持平;商品房销售额148969亿元,增长7.2%,比1-10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2%,比1-10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7%,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5%,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转正。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比1-10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五、货物进出口增长较快,贸易结构不断改善 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0919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17995亿元,增长14.9%;进口12924亿元,下降0.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071亿元。1-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90439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161291亿元,增长3.7%;进口129148亿元,下降0.5%。贸易结构调整优化。1-11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4%,占出口额的59.3%,发挥了出口支柱作用。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六、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下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11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1%。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下降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10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11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9小时。 七、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降幅收窄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10月份为上涨0.5%;环比下降0.6%。1-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1-10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分类别看,11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7%,衣着下降0.3%,居住下降0.6%,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5%。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12.5%,粮食上涨1.4%,鲜果上涨3.6%,鲜菜上涨8.6%。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10月份持平。 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5%,降幅比10月份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6%,降幅比10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2.5%。 总的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取得新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受疫情反弹影响,世界经济恢复艰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新老问题交织,结构性矛盾凸显,推动经济持续回升仍面临不少挑战。下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中国季度GDP走势呈现出前低后高的特征。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6.8%、3.2%与4.9%。然而,与经济走势前低后高呈现出鲜明对照的是,2020年中国物价走势却恰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征。该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代表国内物价整体走势的GDP平减指数季度累计同比增速,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分别为1.61%、0.74%与0.69%;第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速由2020年1月的5.4%持续下行至2020年11月的-0.5%;第三,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速在2020年2月至11月期间连续10个月负增长。 笔者认为,三个故事可以用来解释2020年中国物价为何前高后低。这三个故事分别是猪肉、进口与供需缺口。 猪肉 虽然中国CPI同比增速由2020年1月的5.4%骤降至2020年11月的-0.5%,但剔除了食品与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增速,在同期内仅由1.5%下降至0.5%。这说明2020年中国CPI同比增速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食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事实上,中国CPI增速的周期性波动一度被称之为“猪周期”,也即中国CPI增速的周期性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猪肉价格波动的牵引。 从2006年下半年至今,按猪肉价格增速从波谷到波谷来衡量,中国大致经历了四个猪周期,且最后一个猪周期还没有走完。这四个猪周期的时间点分别是: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2012年7月至2018年5月、2018年5月至今。在每个猪周期中,猪肉价格的波幅显著高于食品价格的波幅,而食品价格的波幅又显著高于CPI增速的波幅。更重要的是,猪肉价格的变动通常领先于CPI增速的变动。 不难看出,前两个猪周期的长度都为三年左右,而第三个猪周期的长度达到六年左右。此外,前三个猪周期的最高点涨幅呈现出逐渐下降的特征(最高点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分别为80.9%、56.7%与33.5%)。市场对猪周期持续时间不断拉长、波动幅度不断降低这一现象的主要解释,是中国养猪的市场化集中程度显著提升了,而养猪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能够有效地平抑价格波动。甚至有观点指出,未来中国的猪周期将会逐渐消亡。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2018年5月至今,猪周期不仅回来了,而且以格外猛烈的方式回来了。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猪肉价格同比增速由-16.7%骤然上升至135.2%。2020年2月至2020年11月,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又从135.2%急剧减速至-12.5%。与之前的三个周期相比,第四个周期持续时间最短,但上涨幅度最高。这完全颠覆了之前市场的流行解释。 本轮猪周期何以至此呢?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原因之一,是2018年至2019年,非洲猪瘟袭击了中国很多养猪大省,对这些大省的猪肉市场造成了显著的供给侧冲击,导致供给量明显下降。原因之二,则是有些地方政府在环保政策方面过于“一刀切”,要搞无猪县、无猪县,关闭了很多养猪场,甚至要求农户提前宰杀母猪。这种环保政策的“一刀切”现象从2019年下半年起开始得到纠正,但从政策暂停到负面影响消化,需要半年到一年的缓冲期。原因之三,是市场投机力量作用的结果。有些企业看到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在价格将会持续上涨的预期下,人为囤积了大量的冷冻猪肉,这进一步加剧了猪肉市场的供求缺口,进而带动了价格上涨。从另一方面来看,之所以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在2020年下半年快速下降,原因也包括非洲猪瘟与环保“一刀切”现象的负面影响基本被消化,且投机者看到趋势反转之后赶紧抛售平仓等。从短期来看,猪肉价格同比增速的下行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它将在这段时间内继续压制CPI同比增速。 进口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PPI同比增速的变动,在较大程度上受到进口价格指数变化的影响。受新冠疫情冲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同比增速由2020年1月的-0.9%下降至2020年5月的-9.4%。受此影响,PPI同比增速同期内则由0.1%下降至-3.7%。而进口价格指数在2020年上半年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以原油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不过,2020年5月至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带动进口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与PPI同比增速降幅逐渐收窄,环比增速已经为正。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受全球需求反弹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望继续反弹,PPI同比增速也有望继续回升,由负转正,甚至单月增速在2021年下半年达到较高水平。 供需缺口 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的格局呈现出鲜明的不对称性。换言之,需求端的复苏显著落后于生产端,这种不对称的复苏格局也是造成物价增速下行的重要原因。例如,受疫情冲击,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在2020年前3月呈现出负增长(2月份达到-25.9%的最低点),从4月份起由负转正,11月份已经回升至7.0%。但相比之下,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在2020年1月至7月期间持续负增长(1至2月达到-20.5%的最低点),从8月份起才由负转正,11月份回升至5.0%。 与中国经济复苏格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疫情冲击下美国经济的复苏格局呈现出生产端复苏显著落后于消费端的特征。为什么同样是新冠疫情冲击,但中国与美国的复苏格局却迥然相异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宏观政策刺激重点在于通过财政对美国家庭发钱,帮助美国家庭提振消费;而中国的宏观政策刺激重点在于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尽快复工复产。正是由于中国的生产复苏快于消费,而美国的消费复苏快于生产,才造成了2020年二季度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增速以及对美贸易顺差显著放大的局面。 政策取向 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能够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然而,迄今为止物价增速持续下行的局面,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总需求不足与产出缺口为负(也即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依然显著低于潜在增长率)。这就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整体上仍应保持较为宽松的态势,以帮助经济增速尽快回升至潜在增速附近。 近日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转急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应该说,上述判断是非常清醒与明智的。考虑到2021年疫情变化与外部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非对称性复苏格局与物价下行压力,我们尤其应该注意避免202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双边际收紧而对经济复苏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控风险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但必须建立在稳增长的基础之上。 本文发表于《中国城乡金融报》,2020年12月30日
用电量同比增长9.4% 货运指数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 11月多个先行指标高位增长印证中国经济活力 11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4%,比10月份大幅回升2.8个百分点;货运指数维持年内高位增长态势,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今年以来多个先行指标走出一条总体上扬的曲线,印证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12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6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9%;第二产业用电量46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第三产业用电量9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3%。 用电量,向来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1-11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67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比1-10月回升0.7个百分点。 “用电量稳步增长,呈现出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回暖的良好态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消费需求已逐步恢复常态。 国网能源研究院预测,综合考虑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等因素,四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左右,全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长3%左右。 另一大先行指标——货运指数也是火热升温。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14日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中国运输生产指数(CTSI)为173.6点,同比下降2.9%,降幅与10月基本持平。分结构看,CTSI货运指数为198.4点,同比增长7.4%,增速与10月持平;CTSI客运指数为126.9点,同比下降24.5%,降幅较10月扩大0.9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研究咨询室副主任兼实验室主任周健表示,CTSI货运指数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维持年内高位增长态势,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CTSI客运指数(代表营业性客运)继续处于恢复进程,恢复程度与10月的76.4%相比略有下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秋节错期因素,若剔除该因素,11月恢复程度与9-10月累计恢复程度相比,仍然持平(均为75.5%);二是疫情反弹因素,当前我国疫情处于零星散发状态,给公众出行带来一定影响。 12月15日,11月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宏观数据将公布。不少机构表示,11月种种迹象显示,经济升温趋势仍在延续。随着宏观政策更快落地见效,四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5.5%以上,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几无悬念。(王璐)
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电力生产明显加快。 一、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略有加快。11月份,生产原煤3.5亿吨,同比增长1.5%,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日产1158万吨,环比增加72万吨。1—11月份,生产原煤34.8亿吨,同比增长0.4%。 煤炭进口降幅有所收窄。11月份,进口煤炭1167万吨,环比减少206万吨,同比下降43.8%,降幅收窄2.5个百分点。1—11月份,进口煤炭2.6亿吨,同比下降10.8%。 港口煤炭综合交易价格上涨。11月27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分别为每吨586元、533元和474元,比10月30日分别上涨11元、10元和10元。 原油生产增速略有回落。11月份,生产原油1596万吨,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日产53.2万吨,环比增加0.3万吨。加工原油5835万吨,增长3.2%,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1—11月份,生产原油1.8亿吨,同比增长1.6%;加工原油6.1亿吨,增长3.1%。 原油进口降幅收窄,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进口原油4536万吨,环比增加280万吨,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5.6个百分点;1—11月份,进口原油5.0亿吨,同比增长9.5%。11月30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46.84美元/桶,比10月30日的36.33美元/桶上涨28.9%。 天然气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1月份,生产天然气16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日产5.6亿立方米,环比增加0.3亿立方米。1—11月份,生产天然气170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3%。 天然气进口由增转降。11月份,进口天然气918万吨,同比下降3.0%,上月为增长16.1%。1—11月份,进口天然气9044万吨,同比增长3.9%。 二、电力生产情况 电力生产明显加快。11月份,发电量64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月加快2.2个百分点;日均发电214.0亿千瓦时,环比增加17.4亿千瓦时。1—11月份,发电量668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 分品种看,11月份,火电增速由负转正,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回落,核电降幅略有扩大。其中,火电同比增长6.6%,上月为下降1.5%;水电增长11.3%,比上月回落14.1个百分点;风电增长5.9%,回落8.8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5.3%,回落2.8个百分点;核电下降0.8%,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 附注 1.指标解释 日均产品产量:是以当月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量除以该月日历天数计算得到。 2.统计范围 报告中的产量数据统计口径均为规模以上工业,其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 3.数据来源 进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其中11月份数据为快讯数据;煤炭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市场网;原油价格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 4.天然气单位换算关系:1吨约等于138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