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0日讯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2020年1-8月,全国家用电器行业营业收入8723.3亿元,同比下降9.4%;利润总额659.7亿元,同比下降10.3%。 从生产情况看,2020年1-8月全国家用电冰箱产量5537.2万台,同比下降1.9%;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13887.9万台,同比下降12.2%;家用洗衣机产量4733.9万台,同比下降1.4%。 8月当月,全国家用电冰箱产量908.5万台,同比增长28.5%;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1533.0万台,同比增长0.5%;家用洗衣机产量749.2万台,同比增长9.3%。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0日讯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2020年1-8月,全国规模以上电池制造企业营业收入4469.3亿元,同比下降7.2%,实现利润总额197.6亿元,同比增长0.8%。 从生产情况看,2020年1-8月,全国电池制造业主要产品中,锂离子电池产量105.3亿只,同比增长4.2%;铅酸蓄电池产量13862.0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11.0%;原电池及原电池组(非扣式)产量254.7亿只,同比下降2.5%。 8月当月,全国锂离子电池完成产量17.9亿只,同比增长23.3%;铅酸蓄电池产量2078.2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19.3%;原电池及原电池组(非扣式)产量37.5亿只,同比增长5.9%。 10月9日,工信部还披露了2020年1-8月造纸行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8月,全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7939.3万吨,同比下降2.3%。8月当月,全国机制纸及纸板产量1113.3万吨,同比增长5.3%。 从效益情况看,2020年1-8月,全国造纸及纸制品业营业收入7863.7亿元,同比下降6.5%;利润总额396.8亿元,同比增长7.3%。
摘要: 实体经济数据: 预计3季度实际GDP增速为5.3%;9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上行至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转正至0.5%左右;CPI同比为1.8%,PPI同比为-1.8%;社零增速回升至2.5%。 进出口数据: 预计9月出口增速上行至10%,进口增速回升至0左右。 货币信贷数据: 预计9月新增信贷1.8万亿;社融3.2万亿;M2进一步回落至10.3%。 实体经济数据 1. 三季度实际GDP同比为5.3% 对于GDP的测算我们采用生产法,即从三大产业增加值入手进行分析。 二季度GDP同比增速3.2%,高于我们的预期(2.8%),主要误差有两点:一是低估了建筑业对第二产业的拉动;二是低估了非市场化服务的增速。 对于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假定维持正常速度(3%-4%)。 第二产业中,去年三季度工业和建筑业占比约80%、20%,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平均约5.4%;建筑业增加值增速Q2为7.8%,三季度基建、地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升,预计建筑业增加值接近10%;第二产业增加值可能达到6%-6.3%。 第三产业可以划分为市场化服务和非市场化服务两大类,占比大致在2/3、1/3。市场化的服务可以参考服务业生产指数,三季度均值预计4%;非市场化服务维持6%左右的增速。那么,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约4.8%。 综合来看,预计三季度GDP增速进一步回升至5.3%附近。 2. 工业增加值同比5.8% 9月PMI显示制造业供需两端同步回升,特别是小企业以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景气度回升较快。近期钢铁生产略有回落,但汽车、PTA、纺织等开工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2019年工业增加值具有明显的季末效应——季末高、季初偏弱。6月以来随着工业生产恢复,这一特征似乎再度显现,因而9月工业增加值数据可能较高。考虑到去年的高基数,预计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进一步回升至5.8%。如果疫情不出现大的反复,短期出口韧性以及消费恢复,工业生产预计继续高位运行。 3. 固定资产投资转正至0.5% 随着雨季结束,建筑业进入施工旺季。近期螺纹钢价格小幅回落,但水泥还在上升,从微观调研来看重卡销量并不弱,同时京东数科挖掘机前瞻性指标9月涨逾20%[1],显示挖掘机需求旺盛。9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60.2%,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9%和67.8%,也反映出建筑业景气度依然较高。此外,9月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并投入使用,预计对基建投资也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判断9月单月基建增速可能会在10%以上,累计增速恢复到3.5%附近。当然,考虑到地方财政压力、年内专项债大部分已发行完毕以及基建的逆周期属性,临近冬季之后基建回升高度可能小于预期。 对于房地产投资,短期内预计还是会有韧性:一是前期土地购置费的滞后支撑,二是施工竣工压力持续存在。随着地产调控升级,地产销售转弱,监管对地产企业融资设立三道红线也会加大资金压力,这将对未来地产投资形成制约。 制造业投资方面,其主要的需求来源——出口、消费、房地产——短期内都难以看到大的下滑,消费稳步回升、出口和地产有韧性。考虑到企业盈利持续改善,制造业投资预计继续处于修复通道。 综合来看,预计9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转正至0.5%。 4. 社零名义同比升至2.5% 乘联会数据显示,9月汽车销售继续稳定增长,乘联会预计9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在191.5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8%,汽车销售继续处于高位。 消费持续回升,回到疫情前水平尚需时日。2月以来消费处于持续改善通道,政策端亦在发力,商务部于9月9日-10月8日期间组织开展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预计9月名义社零可能进一步回升到2.5%附近。 只要疫情依然存在,将会持续制约消费。国庆假期出游需求集中释放,但从整体数据来看并未完全恢复,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10月1—4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4.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20.2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78%、68%[1]。10月前三天全国购物中心总客流数达3.05亿人次,长假首日日均客流与回暖率最高达86.8%[2]。电影消费数据亦可以看到虽有恢复,但还是低于去年同期。消费恢复偏弱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收入受影响之外,疫情防控带来的限制也是重要原因,例如电影上座率还有75%的上限,部分地区对学生假期外出有限制等。预计未来消费仍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过程,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尚需时日。 5. 通胀:预计CPI同比1.8%、PPI同比-1.8% 食品价格温和上涨。9月猪肉价格小幅回落,牛肉、蛋类、鲜菜、鲜果价格环比均有小幅上涨,预计9月食品项环比小幅回升0.1%-0.2%。 非食品方面,9月19日发改委再度下调成品油最高零售指导价,交通工具燃料分项预计降1%左右。随着经济回升和消费恢复,衣着、居住等分项预计也逐步回归季节性水平。 综合来看,预计9月CPI同比进一步回落至1.8%。展望未来,生猪产能恢复较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持续改善,猪价整体趋于回落。虽然整体供给依然偏紧,但大概率四季度猪价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今年南方水灾较为严重,不过夏粮继续增产,农业部预计“秋粮丰收已成定局”[2],因而也不必担忧粮食价格上涨推高通胀。如果经济继续呈现弱复苏状态,年内通胀预计继续回落。 9月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58.5%、出厂价格指数52.5%,预计9月PPI环比0.3%,同比进一步回升至-1.8%。 展望后市,基建修复可能偏弱以及地产去杠杆,将对钢材需求形成压制。当然,如果地产韧性强于预期,施工竣工需求可能带动钢材价格回升。目前我们还是维持之前的判断,钢材价格至多回升到去年年底水平(螺纹钢4000元/吨)。 原油方面,随着欧元区经济复苏放缓、印度原油进口量下降及美国原油开采活动增加,原油供需矛盾再度加剧,近期油价也出现回调。短期而言,供需矛盾很难有实质改善,油价至多只是弱复苏,布油年底可能还是45美元/桶附近震荡。 因而,我们还是可以继续以PPI环比0.4%是上限,年内PPI环比可能在0.2%左右,这对应年底PPI可能修复到-1.5%附近。 进出口数据 9月中国出口相关的各类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 (1)9月国内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8,为年内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 (2)9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速上升至7.7%,为今年3月以来的首次由负转正;除了美国之外,9月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均继续上行,显示海外需求继续提升; (3)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同比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上行。 因此,我们预测9月出口增速至少上升至10%(8月为9.5%),进口增速可能回升至0左右。进一步地,我们预计10、11月出口增速回落到5%附近,进口增速可能回升至1%、2%附近。 货币信贷数据 1.新增贷款约1.8万亿 结票交所数据显示9月银行承兑汇票开票量有所上升,但考虑到票据到期规模较大(今年3月开票规模较大,且一般期限为6个月),因而我们预计8月表内外票据净融资仍弱于8月(-235亿)和去年同期(1359亿)。 8月贷款增速持平于13%(今年6月为13.2%,7月为13.0%),这与央行“总量适度”的要求有关,即信贷的投放要和经济复苏的节奏相匹配。结合此前易纲行长提到的全年20万亿新增贷款进行合理推算,全年贷款增速可能会在13%附近波动(实际上有可能更低一些),年内贷款增速高峰大概率已过。 根据季节性特征,9月新增贷款规模环比有所上升。此外,最新数据显示挖掘机和重型卡车销售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相对高位,不过房地产销售开始走弱,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今年9月贷款规模仍会小幅强于去年同期。 综上所述,我们预计9月新增贷款约为1.8万亿(去年同期为1.69万亿),贷款增速下降到12.9%。根据季节性特征来判断,10月新增贷款预计较9月有明显回落,11月则会明显反弹,我们预测分别为0.75万亿和1.45万亿。 2.新增社融3.2万亿,M2同比为10.3% 如果按照Wind中“发行截止日”来统计,9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约为930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约1400亿元,不过考虑到统计口径误差,我们预计9月企业债券净融资约为2000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净融资规模预计为500亿元。 结合用益信托网数据和季节性特征,我们预计9月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规模下降幅度合计在500-1000亿之间。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9月新增社融3.2万亿,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加,社融同比增速可能会上升至13.5%左右,其中政府债券仍是主要贡献方。 综合考虑10月地方专项债发行将会告一段落以及传统季节性因素,我们预计10、11月新增社融分别会在1万亿、2.4万亿左右。 M2增速方面,9月企业贷款同比有所上升,但企业债券同比变化并不明显,同时叠加大规模政府债券发行,我们预计9月M2增速可能会下行至10.3%左右。 国庆期间发生了什么? 1.1.债市要闻(10月1日) 1.1.1.日本:网络问题致东京证交所全天暂停 10月1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母公司日本交易所集团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东京证券交易所因交易系统故障取消当天交易。这是该交易所首次因系统故障取消全天交易。东京证券交易所表示,正在采取措施恢复市场,10月2日起将恢复正常交易。 1.1.2.美联储:美国经济正在快速复苏,尽管失业率仍然很高 美联储表示,受疫情影响,经济持续面临不确定性;延长限制将能确保银行具有较高的资本韧性。 美联储理事鲍曼:最近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正在快速复苏,尽管失业率仍然很高;可能需要继续采取货币政策和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支持。 美联储卡普兰:需要在2.5到3年的时间内将利率维持在零水平;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财政刺激措施。 美联储巴尔金:不认为利率更长时间内保持在低位,就意味着永远保持零利率;不认为美国借贷模式存在危险;仍未在美国经济中看到过量杠杆的现象;需要拿出实际措施,应对低收入服务业岗位的流失。 1.1.3.美国二季度GDP同比变化终值为-31.4%,为纪录以来最大降幅 美国二季度GDP同比变化终值为-31.4%,初值为-32.9%,修正值为-31.7%,仍为纪录以来最大降幅。 美国9月ADP就业人数增74.9万人,创纪录以来第三大增幅,预期增65万人,前值增42.8万人。 美国9月芝加哥PMI为62.4,预期52,前值51.2。 美国8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环比增8.8%,预期增3.4%,前值增长5.9%。 1.1.4.英国:二季度GDP终值同比萎缩21.5%,创纪录以来最大季度跌幅 英国第二季度GDP终值同比萎缩21.5%,创纪录以来最大季度跌幅,预期萎缩21.7%,初值萎缩21.7%;环比萎缩19.8%,预期萎缩20.4%,初值萎缩20.4%。 1.1.5.德国:德国8月实际零售销售同比增3.7%,预期增4.2% 德国8月实际零售销售同比增3.7%,预期增4.2%,前值由增4.2%修正为增5%;环比增3.1%,预期增0.5%,前值由减0.9%修正为减0.2%。 1.2. 债市要闻(10月2日) 1.2.1.中国:防城港超市冻库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防城港港口区市场监管局、疾控中心对新大新超市(港口汽车站店)样本进行常规监测,其中超市冻库的地板环境样本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防城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 1.2.2.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权宜支出法案以避免政府关门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权宜支出法案以避免政府关门。该法案将使政府保持当前支出水平直至12月11日,以避免联邦政府在10月1日陷入停摆。 1.2.3.美国:美财长向众议院提交了一份刺激措施提案 美国财长努钦:向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提交了一份合理的刺激措施提案,刺激措施协议规模将接近1.5万亿-2.2万亿美元;预计在周四有机会在协议上取得更多进展。 1.2.4.美国: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低于预期 美国至9月2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为83.7万人,预期85万人,前值自87万人修正至87.3万人。 美国8月核心PCE物价指数环比增0.3%,预期增0.3%,前值增0.3%;8月个人支出环比增1%,预期增0.8%,前值增1.9%。 美国零售联合会:过去几个月经济的重新开放创造了消费者支出复苏的动力,复苏应该会持续到第四季度。 1.3. 债市要闻(10月3日) 1.3.1.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夫人感染新冠病毒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10月2日零时54分发布推特,称他本人和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感染新冠病毒,将马上进入隔离和康复程序。其医生肖恩•康利在一份声明中说,特朗普目前状况良好,隔离期间将继续履行总统职责。特朗普竞选活动将转线上或推迟举行。 美国副总统彭斯、美国财长努钦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阴性。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及夫人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 1.3.2.美国:刺激性财政协议谈判仍陷入僵局 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周五表示,特朗普确诊新冠肺炎可能会改变当前陷入僵局的刺激性协议谈判的形式。她对达成协议持乐观态度。但美国众议院未通过航空业救助法案,随即宣布休会。 1.3.3.美国:9月新增非农就业不及预期,失业率连续五月下滑 美国9月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新增66.1万人,预期增85万人,前值增137.1万人;失业率为7.9%,为连续第五个月录得下滑,预期为8.2%,前值为8.4%;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增0.1%,预期增0.2%,前值下修至0.3%。 1.3.4.美联储:缺乏财政支持对经济前景构成重大风险,将会接受通胀高于2%的现象 美联储梅斯特:失业率可能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回到今年2月份的水平;今年GDP将下降,到年底通胀将低于2%;缺乏财政支持对经济前景构成重大风险。 美联储哈克:许多在疫情期间失去的就业岗位未能恢复,低收入者的薪资消费能够提振GDP的增长;在通胀长期低于2%的水平后,美联储将会接受通胀高于2%的现象。 据CME“美联储观察”:美联储11月维持利率在0%-0.25%区间的概率为100%,加息25个基点至0.25%-0.50%区间的概率为0%。 1.3.5.欧洲:多国疫情出现反复 德国重症患者数量正不断上升,法国卫生部长称首都及周边地区疫情恶化。西班牙等国也开始再度强化防疫措施,应对疫情反复。 意大利总理孔特称,政府打算请议会批准延长全国紧急状态至明年1月底,避免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出现新冠疫情反弹。 1.4. 债市要闻(10月4日) 1.4.1.中国:8月国内粗钢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8月份国内粗钢日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3个月保持在300万吨以上水平,钢铁行业利润增长68.3%。 1.4.2.美国:美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将对越南木材和汇率相关政策发起“301调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将对越南木材和汇率相关政策发起“301调查”。此举可能会升级美越经贸摩擦。 1.4.3.美国:总统特朗普目前状态良好 连日来,美国白宫及特朗普竞选团队有多人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当地时间10月3日上午,白宫总统医生团队对有关特朗普目前的情况向媒体召开了发布会。他们表示总统目前状态不错,没有出现发烧、呼吸困难等新冠病毒感染的一些症状。 1.4.4.欧洲:欧盟与英国将加强脱欧贸易协议谈判 欧盟-英国联合声明:欧盟与英国同意脱欧协议的重要性;近几周取得进展,但仍存在不足;将加强脱欧贸易协议谈判。 1.5. 债市要闻(10月5日) 1.5.1.中国:假期前四天,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同比恢复78.4%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10月4日全国共接待游客1.1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07.9亿元。综合统计,10月1日到10月4日,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同比恢复78.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120.2亿元,同比恢复68.9%。 1.5.2.中国:假期前四天,全国飞行航班58608班,同比减少8.8% 10月1-4日全国飞行航班58608班,同比减少8.8%;运输旅客648万人次,同比下降9.5%;平均航班正常率93.26%,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1.5.3.中国:前三季度近3成房企目标完成率不足65%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前三季度有近3成房企目标完成率不足65%,占比达到近三年同期最高。虽然也有部分房企积极抓住销售窗口期加快去化,但截至9月末,仅有8家目标完成率达到75%以上,显著低于2019年同期。 1.5.4.日本:拟开放外国游客入境 为配合将于明年夏季举行的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准备正式讨论对外国游客入境实施解禁。 1.6. 债市要闻(10月6日) 1.6.1.美国:特朗普出院,并计划以线上形式参加第二场总统辩论 美国当地时间周一(10月5日)傍晚,美国总统特朗普获准出院,结束三天治疗。特朗普计划继续在白宫进行后续治疗。目前特朗普尚未完全康复,很可能还有传染力。 特朗普竞选团队发言人表示,特朗普出院后,计划参加10月15日的总统辩论。纽约时报报道称,特朗普与拜登的下一次大选辩论考虑采用线上形式。 1.6.2.中国:国庆假期前五天全国道路预计发送旅客2.37亿人次,同比下降30.43%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10月1日至5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全国道路预计发送旅客2.37亿人次,同比下降30.43%。 1.6.3.美联储:目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2%以上的通胀率 美联储埃文斯:美联储的目标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2%以上的通胀率;预测是基于更多的财政刺激,这是必要的;经济正在复苏,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预计2023年通胀率将持续达到2%。 1.6.4.日本央行: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极高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日本经济形势严峻,但已经开始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极高;日本经济可能会好转,但复苏步伐仍将保持温和;日本经济和通胀存在下行风险;日本央行将继续坚定地实施宽松的政策;必要时日本央行会毫不犹豫地增加宽松政策;日本央行将继续瞄准2%的通胀目标。 1.7. 债市要闻(10月7日) 1.7.1.美国:特朗普拒绝了民主党的刺激方案,并命令他的代表停止谈判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他已经拒绝了民主党提出的2.4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方案,并命令他的代表停止谈判,直到美国总统大选结束。这一消息彻底瓦解了市场对两党近期达成财政刺激方案的憧憬,美股三大股指全部由涨转跌。 1.7.2.美国:8月贸易帐逆差671亿美元,为2006年以来新高 美国8月贸易帐逆差671亿美元,为2006年以来新高,预期逆差661亿美元,前值由逆差636亿美元修正为逆差634亿美元。 1.7.3.美联储: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工作将令复苏更强劲、更快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如果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工作,直到经济明显摆脱困境,复苏将会更强劲、更快;如果经济复苏放缓,利率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较低的区间;指导是基于结果的,而不是基于时间的。 美联储梅斯特:推出财政刺激的时机不如一揽子财政计划重要;财政刺激谈判暂停令人失望;经济将继续复苏,但速度将放缓。 美联储布拉德:可能强劲复苏不需要美联储政策的变化,预计美联储在2021年前不会改变政策立场;市场可能会感到意外,强劲的经济不会吸引美联储的回应,失业率可能会在12月前降至6.5%,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速可能为30%。 1.7.4.中国9月外汇储备环比下降220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426亿美元,较8月末下降220亿美元,降幅为0.7%。黄金储备为6264万盎司,自2019年9月以来维持不变。 1.7.5.世贸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下降9.2%,2021年增长7.2% 世贸组织称,预计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下降9.2%,2021年增长7.2%;到2021年,贸易将远远低于新冠肺炎大流行前的趋势;预计2020年全球贸易下滑程度没那么大,2021年反弹将更弱。 1.7.6. IMF:全球经济形势好于此前预期 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全球经济形势没有6月份预测的那么可怕,第二季度产出好于预期;IMF仍认为2021年的复苏将是“局部而不均衡的”,摆脱衰退将是漫长而不均衡的。 10月还有哪些需要关注? (1)海外疫情发展情况 10月以来海外疫情整体有所反弹,比较明显的是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巴西等,需要继续关注海外疫情发展是否会超预期以及疫苗研发情况。 (2)美国大选和财政刺激方案 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和财政刺激,以及由此引发的美元变化。 美国大选方面,9月29日美国进行第一场总统候选人辩论,最新民调显示拜登在6大摇摆州(亚利桑那州、密歇根州、佛罗里达州、北卡罗来纳州、宾夕法尼亚州、威斯康星州)均领先特朗普。需要继续关注美国后续分别在10月15日、10月22日举行的两场总统辩论。 财政支出由国会决定,但目前两党分别掌握参众两院,导致财政政策的出台更为艰难。10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他拒绝了民主党的刺激方案,并命令他的代表停止谈判,直到总统大选结束。受此消息影响,美股、黄金直线跳水,美元指数走高。未来需要关注两党对于2021财年整体的财政安排和博弈。 (3)英国脱欧与欧盟内部财政约束问题 5月以来,欧洲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快速恢复,但从最新数据来看内部分化也已经出现,其中法国改善情况相对较弱。另外,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以及欧盟内部的财政约束问题也可能在未来一定程度上影响欧洲经济的复苏进程。 一级市场 根据已公布的利率债招投标计划,节后从10月9日至10月16日将发行29支利率债,共计3860.36亿。其中地方债有23支,合计970.3605亿。 二级市场 长假前交投清淡,长债收益率上行。全周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2BP至在3.15%,10年国开债收益率上行1BP至3.72%。1年与10年国债期限利差收窄2BP至50BP。1年与10年国开债期限利差扩大1BP至88BP。 资金利率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2100亿元,资金面先紧后松。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上行129.78BP至2.3785%,7天回购利率下行67.57BP至2.45%;上交所质押式回购GC001上行8.3BP至3.28%;香港CNH Hibor隔夜利率上行112.62BP至3.86%;香港CNH Hibor7天利率上行22.7BP至3.10%。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2100亿元,节后至11日逆回购到期5800亿元。 实体观察 宏观基本面数据 PMI:经济继续改善,利率维持震荡 (1)小型企业明显反弹,中型企业有所回落 9月中国制造业PMI提升0.5个百分点至51.5%,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0.7个百分点至55.9%。从制造业PMI分项来看,增长主要由新订单和原材料库存指数贡献。分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上升0.5个百分点至52.5%、中型企业回落0.9个百分点至50.7%、小型企业上升2.4个百分点至50.1%,较上月有较为明显的反弹。 (2)供需两端同步回升,外贸还有韧性 8月PMI生产指数54%,较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回升0.8个百分点至52.8%。从行业情况看,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供需最为旺盛。 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1.7个百分点至50.8%、进口指数回升1.4个百分点至50.4%,进出口指数均为今年以来首次升至荣枯线以上。出口指数上升主要受到海外市场需求局部回暖的影响,整体而言出口还有韧性。 (3)工业品出厂价格回落,库存有所累积 虽然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至58.5%,但出厂价格下降0.7个百分点至52.5%,预计9月PPI同比回到-1.8%以上。 库存有所积累,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1.3个百分点至48.4%、原材料库存上升1.2个百分点至48.5%。生产和新订单指数上升,但库存反而有所积累,这可能与行业需求恢复不均衡有关,其中纺织及服装服饰、木材加工等制造业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均超过五成,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复苏动力仍显不足。 (4)服务业普遍复苏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0.7个百分点至55.9%。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5.2%,较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及以上,只有资本市场服务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2%,与上月持平。建筑业市场需求和预期均有所回暖,新订单指数为56.9%,高于上月0.5个百分点;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7.8%,连续5个月保持在66.0%以上。 (5)经济继续改善,利率维持震荡 9月制造业PMI及分项普遍回升,显示经济继续改善。展望未来,政策主基调是跨周期设计和防风险,在当前经济至少是稳步回升的情况下,政策还是更加重视防风险,而防风险就是控杠杆,因此央行不太可能做比较积极的基础货币投放。这就意味着当前整体低超储率、低基础货币、高货币乘数的状态和趋势在年底前都难有太大的改变。不过,如果央行能够通过精准流动性投放引导DR007稳定在2.2%附近,1年同业存单利率稳定在3%附近,那么我们认为短期来看长端利率仍存在安全边际,10年国债安全边际为3.2%,10年国开为3.7%。至于进一步的空间,或者是所谓的左侧,仍然需要等待整体宏观状态的此消彼长。 中观行业数据 房地产:30大中城市商品房合计成交270.36万平方米,四周移动平均成交面积同比上升1.1%。 工业:南华工业品指数2171点,同比下降4.57%。 通胀观察 上周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环比上涨0.02%;生猪出场价环比上升1.36%。 国债期货:国债期货价格小幅下跌 利率互换:短端上行、中长端下行 外汇走势:美元指数下行 大宗商品:原油价格下行 海外债市:美债收益率小幅下行 风险提示 经济环境恶化,逆周期政策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变化。
图为10月8日,游人在上海外滩观光平台上游览。当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上海文旅业加速复苏,节庆激发市场消费潜力。新华社记者刘 颖摄 自驾游美景、商场买买买、宅家享美食……“十一”黄金周适逢国庆节、中秋节叠加,全国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市场人气持续攀升。 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9%。 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难得有个长假,准备在家好好做饭,犒劳一下自己和家人。”山东省济南市某企业员工王俊涛长假期间的安排,就是做几顿美味的饭菜。阳澄湖大闸蟹、内蒙古牛羊肉、四川猕猴桃、海南火龙果……各地的特产美食,成了他“十一”期间选购的对象。 “十一”长假期间,消费市场回暖趋势明显。各地抓住8天长假契机,深入组织“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商贸企业以国庆、中秋、婚庆、亲情、休闲、时尚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纷纷推出惠民让利等举措,大手笔发放汽车、家电、餐饮等补贴和消费券,有力激发了消费者购买热情。 北京以“国潮、国货、国风、国韵”为主线,浙江、福建、山西围绕“浙里来消费”“全闽乐购”“晋情来消费”等主题,组织开展“金秋狂欢·礼遇双节”“下乡的味道”等特色促销活动。陕西组织近2000家商贸流通企业,举办60多场大型促消费活动,在老字号国潮、农产品扶贫、优质进口商品等方面开展促销,刺激消费市场回暖。 “十一”期间,宁波、北京、甘肃、上海、海南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8%、18.6%、14.4%、13.7%和12.5%。 消费升级趋势也非常明显。汽车、智能家电、金银珠宝等升级商品销售增幅明显。北京、广西、甘肃等地创新举办汽车展,各大参展车企与演艺、娱乐等行业跨界互动,为消费者带来一场汽车消费盛宴。北京、浙江、云南重点监测汽车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5%、20.3%和14.1%。 商业人气稳步攀升 “好久没有到电影院,我一口气看了3场电影。”北京市朝阳区某高校学生李建华在长假期间过足了“大片瘾”。 看电影、逛展览、观演出、去健身等成为居民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商务部数据显示,“十一”前7天,全国电影票房近37亿元,为历年黄金周次高水平。青海的特色书吧成为节日期间人们“打卡”的热门场所,青岛的“国风诗歌朗诵+现场书法”成为市民最潮的节日体验,河南济源王武老街“山海幻境”夜游单日游客量超1.5万人次。 看完电影,李建华一般还爱到影院所在的购物中心“买买买”,这让他感觉长假很充实。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十一”假期前3天,各地实体商业客流显著提升,消费需求加快释放。据监测,全国购物中心总客流达3.05亿人次。 “十一”期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异常活跃,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效果明显。黄金周前7天,海口、三亚、琼海等4家免税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67%,免税购物人次同比增长64%。 一些购物中心线下和线上成交都呈现明显涨幅。银泰百货发布的数据显示,假期前3天,银泰百货整体客流恢复至去年同期九成,销售同比增长近20%。其中线上订单是去年同期的2.7倍。 “十一”期间,苏宁各类门店整体客流同比增长58%,家电、家装等品类旺销带动苏宁易购线上订单同比增长157%。苏宁家乐福到店客流及成交额均创新高,其中线上到家订单同比增长170%。 旅游市场出行火热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综合各地旅游部门、通信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十一”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携程发布报告显示,“十一”假期,旅游消费信心显著增强,假日期间旅游消费规模相比节前大幅增长。在携程平台上,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用车等各类出行方式均实现全面增长。其中,机票订单量环比9月增长超过100%,火车票订单量环比增长超过300%,汽车票环比增长超过200%。 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的旅游、电影、婚庆等行业的搜索热度已达到疫情前水平,甚至远超去年同期水平。假期期间,“国内游”“周边游”“自驾游”相关搜索热度分别较去年同期上涨4149%、18%、36%,人们的出行热情全面恢复。 驴妈妈发布的报告显示,“十一”期间,山水名胜、文化游依然是最热主题类型,但夜游、红色旅游人次增幅大。 在马蜂窝平台,众多旅游产品中,当地游业务恢复最好,达到了去年同期的九成。现在,游客更希望在一个目的地深度游玩,漂流、露营、草原体验等成为热门玩法。(王珂)
在调控趋严信号下,国庆假期楼市整体呈现“温热”态势。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深圳10月1日至7日新建住宅成交411套,较2019年同期的358套同比上涨15%。广州同期成交794套,较去年同期的530套,同比上涨50%。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国庆市场因为网签数据并非当下直接成交,实际数据滞后,但整体看,大部分城市成交量依然出现了同比上涨的现象,一二线城市市场继续维持“温”的表现。另一方面,大部分开发商加大推盘量进一步促进成交。 买房者看房热情升温。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全国监测数据显示,三季度,环京、环沪、环广深地区的新房找房热度比去年均有所上涨,环广深9城新房找房热度同比上涨27.4%;西安、成都、长沙、杭州、南京、东莞新房找房热度同比涨幅均超过20%。北京、上海二手房找房热度同比涨幅超30%,成都、西安、长沙二手房访问热度同比涨幅超10%。 但张大伟表示,受疫情影响,近月来多地楼市热情上涨,虽然部分人士预测今年假期市场会迎来一波高潮,但目前来看,整体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其原因是多地楼市调控相继跟进。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7月以来,已有深圳、东莞、杭州、成都等超过25个城市发布30余次调控政策。9月28日,房价涨幅居前的唐山出台8条楼市调控政策,包括二套房首付比例从之前的40%升至50%,暂停第三套房贷款,实行“限房价、竞地价”土地出让方式等。9月29日,银川出台楼市政策,规定非宁夏户籍居民家庭在银川市内限购1套商品住房。此前,9月4日,杭州出台的新规规定,以父母投靠成年子女方式落户本市的,须满3年方可作为独立购房家庭在该市限购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同时明确,30周岁以上未婚单身且在该市限购范围内无自有住房记录的购房人、离异单身满3年且在该市限购范围内无自有住房记录满3年的购房人,可认定为无房家庭。 对于后续房地产市场,张大伟表示,疫情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已经过去,后续市场将继续升温。但调控政策的频繁出现,让涨幅维持在“温”的程度。(记者 梁倩)
零售餐饮企业日均销售额增长4.9% 国内旅游收入同比恢复69.9%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国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市场人气持续攀升,国内大循环活力强劲。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国庆假期增长4.9%。同时,来自中国银联的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达到2.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3%。 综合各地旅游部门、通信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10月1日至8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各地抓住国庆中秋长假旺销契机,深入组织“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商贸企业以国庆、中秋、婚庆、亲情、休闲、时尚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纷纷推出惠民让利举措,发放汽车、家电、餐饮等补贴和消费券,有力激发了消费者购买热情。在各类促销活动带动下,吃穿用等基本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餐饮、休闲等服务消费快速升温,被疫情抑制的需求集中释放。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网上订餐、定制旅游等新型消费不断蓬勃壮大。国庆中秋假期,北京、甘肃、上海、海南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6%、14.4%、13.7%和12.5%。 记者从国务院安委会、应急管理部8日召开的全国安全防范工作视频会议获悉,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截至8日18时,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记者冯其予张雪 陈果静 常理)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29日消息,1-8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软件业)延续1-7月快速恢复态势,软件业务收入、利润同比增速持续回升,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和集成电路设计收入较快增长。 一、总体运行情况 软件业务收入增速持续回升。1-8月,我国软件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9984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较1-7月提高1.4个百分点。 利润增速稳步上升。1-8月,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020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较1-7月提高0.5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回落3.5个百分点。 软件出口增速由正转负。1-8月,软件业实现出口297亿美元,受个别出口规模较大企业下滑影响,同比下降1.3%,增速较1-7月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出口76亿美元,同比增长5.5%;嵌入式系统软件出口12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 工资总额增速略有下降。1-8月,我国软件业从业平均人数683万人,同比增长1.6%;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同比增长3.8%,增速较1-7月下降0.8个百分点。 二、分领域运行情况 软件产品收入稳步增长。1-8月,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3699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较1-7月提高2.1个百分点,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27.4%。其中,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达到1217亿元,同比增长8.3%,占软件产品收入比重为8.9%。 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增速持续上升。1-8月,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30095亿元(在全行业收入中占比为60.2%),同比增长11.9%,较去年同期回落5.0个百分点。其中,大数据服务收入1326亿元,同比增长15.1%;集成电路设计收入1315亿元,同比增长18.0%;云服务收入1148亿元,同比增长6.6%;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5073亿元,同比增长12.3%。 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收入增速由负转正。1-8月,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共实现收入772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8.0个百分点,较1-7月提高2.3个百分点。 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增速稳步回升。1-8月,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5418亿元,同比增长5.6%,较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较1-7月提高2.0个百分点。 三、分地区运行情况 东、西部地区软件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8月,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0174亿元,同比增长10.8%。中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290亿元,同比下降0.3%。西部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993亿元,同比增长12.4%。东北地区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527亿元,同比下降0.4%,四个地区软件业务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80.4%、4.6%、12.0%和3.0%。 主要软件大省业务收入增速持续回升。1-8月,软件业务收入居前5名的省份中,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上海软件收入为分别为9168亿元、8512亿元、6737亿元和4415亿元,分别增长10.4%、14.1%、7.9%、13.4%和8.6%,分别较1-7月提高0.9个、1.3个、1.6个、1.4个和1.9个百分点,五省市合计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为65.3%,比去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中心城市软件业务收入增速稳步上升。1-8月,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7096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比重为54.2%,占比较去年同期降低0.4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软件业利润总额3670亿元,同比增长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