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泰科技公告,截至目前,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建材总院持有公司92,697,465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40.13%,且于2020年8月26日与中国宝武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协议约定若该协议生效中国宝武将受让公司11,550,000股股份,占截至该协议签署日公司总股本的5%。 2020年8月26日,公司与武钢集团、马钢集团签署《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股份认购协议》,上述协议约定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武钢集团购买其持有的武汉钢铁集团耐火材料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向马钢集团购买其持有的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0%的股权,同时公司拟向武钢集团和马钢集团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公司于2020年8月27日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方案的议案》等事项。上述《股份转让协议》、《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以及《股份认购协议》生效并实施完成后,中国宝武预计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股票将于2020年8月28日开市起复牌。
凯龙股份8月27日午间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中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4.78%)与第二大股东邵兴祥(持股比例14.13%)确认并同意对凯龙股份的重大事项保持意思表示及其行动的一致和统一, 达成《一致行动协议》。 邵兴祥承诺,未来将作为中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一致行动人,与其协商一致意见,意见相左时,均按照中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意见行使其权利。《一致行动协议》的有效期限自协议签署之日起至(第七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
凯龙股份第一第二大股东签署一致行动协议 凯龙股份8月27日午间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中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4.78%)与第二大股东邵兴祥(持股比例14.13%)确认并同意对凯龙股份的重大事项保持意思表示及其行动的一致和统一, 达成《一致行动协议》。 邵兴祥承诺,未来将作为中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一致行动人,与其协商一致意见,意见相左时,均按照中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意见行使其权利。《一致行动协议》的有效期限自协议签署之日起至(第七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
一次买到“举牌线”,妥妥是“真爱”。 据上海证券报资讯统计,今年6月以来,40多名投资者通过协议受让股份成为A股公司5%以上的股东,其中既有产业资本,也有公私募投资机构,更有不少自然人。单笔交易金额从数千万元到近29亿元不等,合计成交金额约183亿元。 “协议转让意味着双方是友好协商,不存在抢夺控股权的动机,接盘方以财务投资或战略投资为主。”市场人士称,协议转让比例需达5%以上,股东通过该通道能以最快速度套现,又能最大限度避免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老乡熟客“近水楼台” 今年6月以来,A股市场不涉及控股权变更的协议转让案例约40例,涉及约30家上市公司,出让方绝大多数为控股股东或实控人。 其中,农尚环境出现“一对五”转让:实控人家族分别向北京环渤海正泽、南京蓝鲸资本等5家受让方,合计转让公司37.5%的股份,总价约8.6亿元。 40例协议转让交易中,16名自然人受让方尤受关注——这些人“寂寂无名”,公告对其背景介绍往往一笔带过。从可查的资料看,部分自然人住址为上市公司所在地,为公司实控人的老乡。 注册于汕头市澄海区的实丰文化,控股股东蔡俊权将其持有的5%股份转让给自然人蓝尼娜,总价款1.15亿元。权益变动报告显示,蓝尼娜增持主要是基于看好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其通讯地址亦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三圣股份实控人潘先文拟向自然人王南彬协议转让5%股份,总对价为1.38亿元。王南彬披露的住所,与上市公司注册地一致,位于重庆。出资7800多万元受让温州宏丰实控人陈晓所持5%股份的自然人董湘珍,系陈晓的温州乐清老乡。田中精机6%股权的受让人张玉龙,住所位于上市公司所在地浙江嘉善。 住址可寻,身份难辨。在偶发性情况下,受让人才会揭开面纱。慈星股份在回复交易所关注函时,披露了受让方徐松达的背景。慈星股份实控人孙平范与徐松达都是纺织设备业内人士,平常交流较多,彼此较为了解。在6月中旬的一次交流中,徐松达表达有意受让股份的想法,达成总对价近2亿元的交易。 老乡投老乡的典型是华友钴业的案例。华友钴业6月初披露,第一大股东大山公司与泽友(桐乡)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向后者转让公司5.67%的股份,转让价29.23元/股,总价高达18.92亿元。泽友公司身后是当地2家民企振石控股集团和桐昆控股集团,各持有50%股权,其中振石集团是中国巨石的二股东,桐昆集团系桐昆股份的大股东。 “一次性受让5%股份的对象并不好找。知根知底的老乡或是业内的伙伴,达成交易的可能性更高。”市场人士表示,不过在过往案例中,也有受让方仅是代持过桥,或有其他利益安排。 蒙面战投“各有心思” 除了自然人,出现在接盘席位的还有各类机构。接盘者中,有显赫的产业资本:智云股份实控人谭永良向小米科技转让5.37%股份,云海金属实控人梅小明将所持6%股份,以4.19亿元总价转让给宝钢金属,交易完成后,宝钢金属持股比例增至14%。2个案例均具明显的战略协同意味。 不过,更多的接盘机构幕后“金主”带着神秘感。顾家家居8月21日公告,大股东顾家集团拟将所持5.11%股份协议转让给海通资管管理的海通投融宝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总价18.688亿元。海通资管“投融宝1号”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其投资者与顾家家居及顾家集团无关联关系。 另如,协议受让柏堡龙5%股份的,是浙江品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品润FOF品人2期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科华恒盛控股股东将10%的股份分别转让给2家私募北京龙晟、上海庞增。太平基金资管计划斥资逾9亿元,从游族网络实控人林奇受让5%股份。奥佳华大股东将5%股份转让给中泰证券一款资管计划,转让价款2.91亿元。由于上述私募及资管产品,多数均未追溯至终极出资人,难以知晓幕后“金主”。 金额最大的交易发生在完美世界。该公司大股东作价28.7亿元转让5%股份,受让方北京东富锐进投资管理中心,系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出资99.9994%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 较为鲜见的是上市公司之间的交易。华锋股份近期披露,控股股东谭帼英将所持5.09%股份,作价9800多万元转让给北京雷科卓硕科技中心(有限合伙)。受让方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雷科防务的子公司。公告称,本次交易有利于促成雷科防务和华锋股份在智能网联业务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以期产生协同效应。值得注意的是,雷科防务与华锋股份拥有共同的股东——北京理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对产业资本而言,受让股份多是出于战略考量。但背景不详的私募或资管产品定位于财务投资更准确,或是基于纾困等其他目的,不好判断。”投行人士称,“不过,但凡受让5%以上股份,最少要锁定6个月,相对于通过竞价或大宗出售,对二级市场的冲击会小一些。” 从新股东入局后的股价表现看,并无明显的共性特征,但部分公司在交易披露后股价涨幅较大,如慈星股份、田中精机等。
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印度尼西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达贾尼当地时间8月25日宣布,由于安理会成员国意见分歧,安理会主席不会依美国要求重启对伊朗的制裁机制。这是继8月14日安理会驳回美国关于延长对伊武器禁运提议草案之后,美国外交遭到的又一记重大打击,也令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强行将伊核问题与美国大选捆绑的行动再告失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王锦分析指出,特朗普近来在伊核问题上频繁发力,意在大选前加强对伊朗施压,以显示自己“很能干”。无论结果如何,这一过程将加深安理会的裂隙,并可能加速伊核协议的坍塌。 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13个反对 8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视频会议讨论中东局势。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等询问印尼常驻联合国代表达贾尼,作为安理会主席,将如何处理美国稍早前提出的重启对伊制裁要求?达贾尼明确回应表示,他与安理会成员进行了沟通,发现只有一个安理会成员持特定立场,绝大多数成员对美方的要求持有异议。他说:“在我看来,安理会没有共识。因此,本主席无法(就美方要求)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此前的8月20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向本月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致函,正式要求启动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规定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并宣称30天内安理会将恢复以往的全部对伊制裁措施。蓬佩奥称,特朗普总统及其政府已经“抛弃了”伊朗只是寻求和平核项目的“虚构说法”,“美国永远不会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在向安理会主席提交的信函中,蓬佩奥还列举了几个伊朗铀浓缩水平和库存超过了核协议限制的例子,但这一切都发生在2018年5月之后,当时美国已宣布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伊朗核协议的全称)。 美方的这一要求很快遭到安理会成员的反对。当地时间8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的13国致函安理会,反对美方寻求重启对伊朗“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认为美国在退出伊核协议后无权启动该机制。在25日的安理会会议上,包括伊核协议参与方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德国在内的众多安理会成员均重申,美国于2018年5月退出了伊核协议,不再具有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的资格。 对于安理会拒绝美方要求,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凯利·克拉夫特8月25日表示:“特朗普政府不害怕在这个问题上与有限的国家站在一起……我唯一遗憾的是,安理会的其他成员迷失了方向,现在和恐怖分子站在了一起。”她还攻击了中国和俄罗斯,称安理会的这种“迷失”令中俄“狂欢”,扬言美国会为了制裁伊朗而一直坚持下去。 虽然凯利·克拉夫特没有透露美国下一步将采取什么行动,不过有外交官猜测,特朗普政府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可能会转而向下个月安理会轮值主席国尼日尔施压,要求其采取行动。 强行恢复制裁将令伊核协议破裂 国际外交界人士警告,如果美国对伊朗强行恢复制裁,几乎肯定会导致伊核协议的彻底破裂。 2015年7月,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根据协议,伊朗承诺限制其核计划,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第2231号决议,对伊核协议加以核准。该决议第11执行段中有“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内容,但规定只有伊核协议参与方才有权启动这一机制。 随着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规定的联合国对伊武器禁运截止日期(2020年10月18日)迫近,特朗普政府开始在伊核问题上频繁发力。8月14日,美国试图让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恢复对伊朗的武器禁运,但这项提议在安理会中仅获多米尼加一国的支持。8月20日,特朗普以美国作为伊核协议的最初签署国之一、有恢复制裁权为由,要求重启快速恢复制裁程序,以重新实施对伊禁运及其它一系列制裁。美国伊朗问题特别代表胡克21日宣称,联合国恢复对伊制裁将可以对伊朗施加更大压力,使其“以正常国家的姿态”返回谈判桌。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特朗普政府此举难有成效,反而可能引发安理会内部的分裂。因为,一旦启动恢复对伊制裁机制,将意味着伊朗全面退出核协议,也意味着伊朗2015年与伊核问题六方签署的历史性核协议被彻底摧毁。而这是除美国之外的相关五方包括伊朗都不愿看到的。 “我们坚信保护伊核协议至关重要。”德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索特大使25日表示,“与伊朗的核协议是不完美的,但它仍然是国际社会防止中东出现核军备竞赛的的最佳工具。”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瓦西里·尼本齐亚也表示,希望安理会主席的决定将是这件事的结束,并希望美国“不要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大选前,美国对伊三个动向引人关注 尽管美国在安理会的涉伊提案接连失败,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王锦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11月美国大选之前,特朗普政府仍将继续拿伊核问题做文章,其中有三个动向尤其引人关注。 王锦分析说,未来两个多月,特朗普政府还会在联合国第2231号决议上做文章。一方面,美国会在安理会反复递交涉伊制裁提案,哪怕这些提案会遭到英、法、德、中、俄的反对;另一方面,美国也会阻挠其他常任理事国的涉伊提案。这一过程将加深安理会内部的分裂,进而加速伊核协议的坍塌。 其次,特朗普政府会继续加强推进对伊朗的“全球孤立”。王锦认为,蓬佩奥8月6日宣布代表“主谈派”的美国国务院伊朗问题特使布赖恩·胡克去职,相当于排除了美国与伊朗在今年内进行外交活动的可能性。而由对伊态度强硬的埃利奥特·艾布拉姆斯接替胡克,则意味着在对伊朗政策方面,特朗普和蓬佩奥已剔除了最后的反对声音和政策羁绊,下阶段可以肆无忌惮地加大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和“外交孤立”。 第三,在大选之前,美现任政府一定会将“中东牌”“伊朗牌”打到底。王锦认为,在抗疫不力、经济不振的背景下,特朗普急切地希望转移国内注意力,在外交上作出点“成绩”,中东是其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不论是推动以色列与阿联酋签署关系正常化协议,还是邀请伊拉克新总理卡迪米访问白宫,或者是在伊朗议题上持续发力,特朗普都是为了在选民前显示自己“很能干”。
备受关注的牵头人通话消息,25日一大早发出。 8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通话。双方就加强两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等问题进行了具有建设性的对话。双方同意创造条件和氛围,继续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 美方不久也发出消息。 当地时间2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表声明称,美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当晚与中国副总理刘鹤举行例行电话会议,讨论了历史性的美中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执行情况。双方谈及中国为实现协议要求的结构性改革所采取的行动,以确保更有力保护知识产权,消除美公司在金融服务和农业领域的障碍,取消强制技术转让。双方还讨论了中国大幅增加采购美国产品的问题,以及未来执行协议需采取的行动。双方都看到了进展,并承诺采取必要行动确保协议取得成功。 据了解会谈情况的人士透露,双方会谈氛围融洽,在农业、金融等方面的交流比较顺畅。 上次通话还是5月8日,一转眼已经过去三个多月。 眼下,中美关系出现建交以来异常复杂严峻的局面。 双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注多,牵扯广。 如何看待当前的局面,结合通话消息,简单说点看法。 首先,中美仍在共同推动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 从通话内容看,双方谈到了加强中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等问题,尤其是提到“双方同意创造条件和氛围”继续推动协议落实。 这是个很明确,针对性很强的信号。 由于疫情冲击和中美关系面临的困难局面,外界对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议论纷纷。 各种似有还无、真真假假的消息充斥着舆论场。 就拿这次牵头人通话来说,8月15日左右,美方一些人曾经言之凿凿地说“取消”了会谈。 据了解,双方确定通话也就是近几天的事,15日的时候又何来“取消”一说? 无非还是些吸引眼球、设置议题的手法,在这两年的贸易谈判中并不少见。 从今天的消息看,中美在推动协议落实这一点上有明确共识。 特别是对中方而言,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伤害的同时,也给协议落实带来某种不确定性,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极端困难面前,中方依然信守承诺,履行协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体现出“言必信,行必果”的坚持。 不过也要看到,“创造条件和氛围”,也意味着条件和氛围存在改进空间。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疫情给协议落实带来了干扰,但协议落实面对的最大难点恐怕并不是疫情。 一方面,协议是双方面的承诺,需要中美共同参与完成,而并非单方面的义务。如果某一方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无视这点,是不利于协议落实的。 另一方面,经贸协议就是经贸协议,落实经贸协议没必要也不应该牵扯其他事情。 现在美方一些人出于选举利益的考虑,有意或无意地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与其他事情挂钩,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也不会有好结果。 其次,中美经贸关系的“压舱石”作用依然突出。 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经贸关系一直被称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 自2018年美方挑起中美经贸摩擦之后,中美正常经贸关系受到很大破坏,有人对“压舱石”的作用还有多大心存疑虑。 不过,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之后到现在这大半年进程看,在中美关系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候,经贸合作反倒是成为中美之间相对稳定的领域。有观点指出,中美经贸合作对保证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保证中美关系不出轨、不越红线十分重要。 这一点,在外媒看来也十分清晰,多篇报道均有所提及。 “《纽约时报》说,随着中国逐渐走出疫情,对美国产品的购买似乎也日渐上涨。中国海关总署数据表明,以人民币计价,中国今年6月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同比增长15.1%,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同比增长5.2%。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今夏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尤其强劲,对美国谷物的三宗最大采购中,有两宗发生在7月,包括玉米采购刷新纪录。 “贸易争端曾使美中关系紧张。但现在,两国在1月签署的经贸协议却似乎是美中关系中最牢固的部分。” 前特朗普贸易顾问凯利.安.肖称:“在不断弱化的两国关系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已经成为一个闪光点。” 彭博社24日报道,随着中美关系在科技安全、香港及应对疫情等诸多方面恶化,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已成为一个罕见的合作领域。 第三,面对极端复杂的局面,当始终保持定力。 在以前的文章里曾提到,打了两年贸易战,中方始终守着一颗平常心,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处理极端复杂局面,最初坚持的立场一直没有变化。 今天这种形势下,面对极端复杂的局面,仍然需要保持定力。 这需要冷静地判断形势,理性地衡量利弊,关键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相对于漫长的中美经贸磋商而言,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不过是比赛的第一个回合,解决问题的一步而已,更遑论中美关系的长期发展。 应对处理外部的极限施压,则是非常考验人的事情――敢于反击的勇气和能力,善于博弈的智慧和定力,哪个都少不了! 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实际上在近两年的中美经贸磋商中,做好自己的事情一直是十分重要的话题。 面对外部压力,是侧重以对抗来应对,还是侧重于以发展来应对,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后果。 最后,中美关系发展出怎样的未来,事在人为。 中美关系走到今天,面临的形势前所未有。 双方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不少分歧。 特别是在发展问题上,中美的看法就存在明显距离――我们认为可以实现彼此的共赢,他们觉得可能触碰他们的“存量”。 说到底,这是个坚持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的问题。 中美贸易战,乃至于当下的各种分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和演进的。 解决分歧,中美之间需要对彼此实力和意图有更深刻的认识,需要根据新形势形成更优化的相处方式。 但现在的问题是,不仅中国从未遇见过这种情况,美国在200多年的发展中也从未遇见过这种情况。 这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面对着全新的课题。 中美间如何寻找新的相处方式,能找到什么样的相处方式,尚无定论。 唯一确定的,则是明天的结果因今天的信念和行动产生。 是掉进对抗的陷阱,重复历史的悲剧? 还是坚持合作的道路,创造全新的历史? 中美关系的未来,虽无定论,事在人为。
8月25日,江西省农信联社与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阿里云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全球领先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在金融、零售、公共服务、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积累了众多成熟领先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江西辖内农商银行是全省机构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和纳税贡献最大的金融机构,业务规模连续12年位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近年来,江西省农信联社带领全省农商银行,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持续聚焦数字化转型方向,切实加大金融科技投入,致力于用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品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利用各自领域内的资源、体系、服务方面的能力、技术和经验,推动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分布式互联网架构等技术创新应用方面的合作走深走实,助推江西辖内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为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强强合作提供有力支撑,致力实现互利共赢。 (责编:帅筠、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