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让市场看到了“转向”的信号。 在隔夜回购利率不断上行之际,今天公开市场操作还回笼了700多亿。永煤违约后,为了对冲信用风险压力,货币政策一度转向宽松,隔夜回购压到1%以内。 但从今年1月以来,资金面就开始有些变化了,资金利率没有继续下行。上周公开市场操作还是投放的,让市场一度以为央行还是会维持资金面稳定的。但到了这周,画风突变,周一、周二在公开市场操作连续到期量偏大的时候,央行也没有投放足额的流动性,持续净回笼,近几个交易日隔夜回购利率升到了2.5%以上,尤其是今天,非银借钱下午有的都借到了7%以上。 再加上上午马骏的讨论,让市场又产生了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前几个交易日,资金紧的时候,短债还是比较强的,没有跟随下跌,市场收益率曲线是走平的。可见,债券市场当时预期的是资金紧不会是常态。但事实是,这周在资金利率还在往上走的时候,公开市场操作持续净回笼,终于成了压垮债券市场的稻草。 那么,为什么近期资金面会收紧呢?首先,1月中下旬是传统的缴税时点,财政存款上缴会回笼流动性。其次,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释放出不希望继续宽松的意图,公开市场操作就投放几十亿,即使本周大规模流动性到期,央行也没有改变几十亿的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再次,1月的信贷投放高增长也导致了资金面紧张。最后,股票公募持续天量发行,T+0的理财产品出现了赎回,这也导致了资金面的紧张和短债的抛压。 有意思的是,股票市场也出现了明显调整,尤其是之前被市场热议的“抱团股”。其实机构投资者心里也清楚,现在“抱团股”的估值是偏高的,之所以不断强化抱团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基金发行确实比较好,还有一点也是因为看不到什么明显利空。经济数据是空窗期,而且经济复苏预期也没太受疫情反复影响。货币政策之前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总体还是中性偏宽松的基调。 但今天的货币政策定调还是让市场紧张了。高估值一定要高确定性支撑,估值越高,市场的内心戏就越丰富,一旦有了不确定性,有了风吹草动,就会迅速下跌,放大市场波动。 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短期可能是不希望信贷投放过快,也不希望出现资金过快流向资本市场导致泡沫化等问题,更不愿意看到一线城市的楼市处于不理性上涨的状态,所以控制了一下公众和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 那么,问题来了,牛市结束了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梳理一下这轮牛市的启动逻辑。 不得不承认2021年以来,市场看上去表现得是不错的,各类指数都创下近几年新高。但也只是看上去表现不错,在指数上涨的同时,赚钱效应却仅体现在少数板块和少数标的上,大多数股票不仅没能让投资者赚到钱,今年以来在指数创新高的同时还是下跌的。有意思的是,经常能发现指数涨的时候,个股跌得都比较多,当指数调整的时候,个股反而还能涨一涨。 总结一下从去年以来到现在涨得比较好的板块和标的,可以发现赚钱的机会多集中在以下几个赛道: 第一个是符合经济长期转型方向的,尤其是符合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求的新能源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配套的产业链,光伏以及光伏相关的设备等,这些领域很明显能够享受政策支持溢价。 第二个是具有确定性溢价和抗通胀属性的板块,比如高端白酒,兼具确定性溢价和抗通胀属性;比如一些食品饮料标的,现金流好,有护城河,商业模式简单,有确定性溢价;再比如全球经济主动补库存预期和产能供给不足的中上游行业,价格涨得比较多,像化工、纺织、有色等。 第三个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全球货币供给扩容,需求端大幅好转叠加产能恢复不足导致中国出口订单持续超预期,供需关系错配要求制造业企业得提高生产率或者扩大产能来应对,再加上金融对制造业企业长期融资支持,高端制造业板块也不错。 而且在制造业里还有进口替代的逻辑,一些核心零部件在欧美停产的时候,可能需要本土厂商发力了,长期来看也需要进口替代保证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里面也包括不少军工上市公司,在进口替代和转型升级的过程当中,市场都给了较高的溢价。 第四个是医药板块。长期全球人口老龄化、短期疫情检测和疫苗研发等因素推动的医药创新产业链。 第五个是低估值的板块。目前看,低估值板块的投资机遇主要出现在了港股,同一标的AH股溢价走阔,估值偏低,还有些优质标的A股买不到,让投资者发现了港股的投资价值。但多数低估值的投资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估值越低越没人买,估值越高反而资金不断进入。 比如有些低估值板块,尤其是地产股,看上去是不贵,但由于站在了政策的对立面,市场给不了很高的估值。深圳上海房价上涨后,政策很快就出台了降温措施,随后地产股就出现了明显的回撤。而且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绝不能再走老路,不能再靠地产驱动也是全市场的共识了。 要理解市场当前的分化,必须得先理解这一轮市场上涨的核心驱动因素,这一轮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就是居民储蓄搬家,从房子搬到了资本市场。 这不是说居民都卖掉了房子然后炒股,而是居民财富从土地产业链析出了。2009年四万亿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靠土地产业链驱动,以土地为抵押品,通过土地价格上涨,对接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刚兑的金融产品,动员居民储蓄参与其中。所以,以前有很多带刚兑的金融产品,收益率还不低,在高企的无风险利率吸引下,居民在资产配置时自然对股票不感兴趣。 但2019年以后,随着房地产融资被限制,地方隐性债务扩张也受到了约束,传统土地产业链的增量融资需求下来了,杠杆越来越高了以后,刚兑维持不下去了,而且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不能搞预期收益型,要变成净值型,这些产品从无风险开始变得有风险,居民也不敢轻易配置相关资产了。 至少从目前来看,居民资产配置向资本市场倾斜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一线城市房子刚有抬头,政策很快予以回击,加强了房地产调控,而且无论是房企融资还是住房贷款等政策,也都处在收紧的趋势当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今年对地方隐性债务增量肯定还是严控的,最多只是通过放开再融资政策缓解一下存量债务压力。 对居民资产配置来说,大概率还是找不到具有优质的无风险、高收益产品,而且今年债务到期压力比较大,今年城投债到期规模超过了2.8万亿,且偿债压力集中在上半年,搞不好部分金融产品还会存在打破刚兑的可能。今年也是资管新规整治的最后一年,新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转为净值型,传统的带刚兑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未来供给将大幅减少。 因此,站在一个大趋势的角度来看,居民储蓄搬家过程还没有终结。这一轮市场上涨其实和2014年有类似的地方,当时也是抑制了地方政府和地产的融资,对非标强监管,然后导致储蓄搬家,但当时有大量配资和杠杆盘参与,所以市场涨得快,但跌得也快。 这一轮市场的上涨至少目前为止还没看到杠杆驱动的痕迹,两融余额不算高,场外配资也基本没听说过。这一次储蓄搬家主要是以机构投资者为载体。 为什么是机构呢?资本市场制度越来越规范,注册制和退市制推进降低了“壳溢价”,对欺诈发行和信息披露造假加大了处罚力度,“炒小、炒差”容易出现较大的亏损。不“炒小、炒差”了就意味着要炒基本面确定的标的。基金聚集了居民储蓄后,市场从分散化定价变为寡头定价,定价权掌握在了喜欢研究基本面和追逐确定性的基金经理手里。随着机构买的股票不断上涨,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散户买公募基金,而散户买基金会导致散户喜欢的标的被抛售,部分标的甚至跌到了两融的预警线和平仓线,买基金和买股票之间就出现了巨大的财富分化效应,进而吸引更多的散户买基金。 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也离不开宽松的流动性环境的支持。这轮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始于2018年年底,在上游价格上涨、金融去杠杆和贸易摩擦等多重压力下,当时要给民企纾困,开始了对小企业普惠金融支持政策。我们也注意到,市场估值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往上走的。 至少在短期来看,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对市场还是有支撑的。 尽管市场预期今年信用增速会降下来,因为毕竟要稳杠杆,今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比去年小得多,没有必要维持和去年一样那么宽松,去年社融在13%以上,今年可能只有11%左右。 不过从1月的信贷情况来看,信用环境应该还是相当宽松的。据草根调研了解到,今年银行早投放、早收益的诉求依然较强,12月社融也只是信托和信用债拖累,信托主要是政策要求年底规模压降,信用债是受到了永煤事件的影响,投资者“一刀切”了很多信用主体,但实体经济的内生融资需求并不弱,主动补库存周期和制造业投资回升就能创造出很强劲的融资需求。 另外,随着非标融资收紧,叠加信用债一级市场发行下降,这部分融资需求也有转向信贷的需求。但信贷投放是有额度控制的,由于实体的融资需求强、非标和信用债融资需求转移以及银行本身投放意愿太强等综合因素堆积,导致合意信贷额度不够用。 从数据来看,票据收益率在持续上行,一季度到期的票差不多有4%,二季度到期的也有3.6%,银行都在卖票,由于合意信贷额度不够用,权衡之下,银行只能把更多的信贷资源留给贷款,票据收益率与银行负债端成本的表现在持续背离。 除了信用环境短期维持宽松以外,外汇占款回升也在支撑市场宽裕的流动性环境。 2020年12月银行即期结售汇顺差明显走阔,升到了517亿美元。去年以来,由于出口好,美元存款是不断积累的,但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不充分,一方面是觉得经济基本面没多好,后来经济基本面好了又担心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总之,当时企业觉得不确定高,没有大规模结汇,企业是不断积累外汇存款的。 但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强化了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而且无论是A股还是一线城市房地产,均显现出人民币资产很强的赚钱效应。从理性的角度看,企业不如结汇,换取人民币存款,加大人民币资产的配置力度。今年1月初的时候,央行发现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有些大,可能也投放了一些外汇占款,缓释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的压力。重点可以关注下1月外汇占款数据。 从央行的角度,可能不希望外汇占款重新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导力量,而且也不希望市场资金利率泛滥,当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可能就会退出干预。但在实体层面,外汇存款转化为人民币存款的趋势一时半会也停不下来。 信用扩张放缓至少在当下还不是主要矛盾,因为中小企业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支持。今年信用相对于去年收缩是肯定的了,去年那是特殊时期的非常规宽松,但这不代表今年就是所谓的“紧信用”。这个“紧”是相对的,对地方的融资是“紧”,对房地产融资是“紧”,对影子银行是压,但对小企业、制造业的信贷肯定还是“松”。 虽说去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了6.5%,但自去年以来,尤其是四季度以来,中小企业恢复的就一直比较差,这一轮经济复苏是结构上的复苏,而不是全面复苏。由于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小微企业在市场上是没有议价权的,随着人民币汇率上升、国际运费涨价以及上游价格上涨,小微企业的成本是在快速上升的。 快速上升的成本又侵蚀了企业利润,很多小微企业虽然拿到了订单,但只能勉强维持运营,利润就很难保障了。当然更惨的是那些连订单都没有的小微企业。 从数据上看,12月份小型企业的PMI只有48.8,还在荣枯线水平之下,而大、中型企业的PMI均为52.7。在各项小微企业运行指数中,除了融资指数受益于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实体,表现的比较好以外,其他各分项,比如市场指数、采购指数、扩张指数等均明显低于荣枯线。1月部分区域疫情有了反复,对线下消费有一定冲击,小型企业的生存境况预计仍不乐观。 小企业的生存状况不乐观就意味着结构性宽松的措施短期不能退出,政策也不能搞“急转弯”。但股票市场的参与者是很聪明的,知道结构性宽松不会退,也知道维持宽松,不搞急转弯的必要性,但对股票市场参与者来说,这不必然意味着更广谱的标的具有投资价值。因为政策之所以还维持结构性宽松,恰恰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生存状况不佳的结果。 也就是说,在流动性宽松的驱动下,反而会加剧机构投资者选择少数龙头板块和龙头标的。基本面一般的标的虽然估值比较低,但那是因为企业的基本面比较差,未来前景堪忧,所以很少有机构去买它们。可以说低估值是机构不喜欢这类股票的结果,而不会成为机构去购买这些股票的原因。机构会觉得与其买低估值去博收益,还不如去买有基本面支持的中高估值标的。 资金紧确实是在预期之外,但如果拉长时间来看,资金利率大概率还是会围绕着政策利率波动,货币政策“不紧不松”,通过结构性宽松加强对小企业和制造业的融资支持是未来的常态。对于市场来说,心态调整就很重要,在资金紧的时候没必要预期更紧,在资金松的时候也没必要预期央行会进一步松下去。 但如果不出现全局的,非常明确的流动性紧缩和流动性紧缩预期,牛市是很难终结的。以漂亮50为例,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得美国进入“滞涨”时期,而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不得不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基本面的恶化以及流动性收紧使得漂亮50的高估值泡沫破裂。类似的还有90年代美国抱团科技股,当时纳斯达克指数涨幅远超标普500和道琼斯指数,不过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叠加美联储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互联网泡沫破灭,机构抛售科技股,纳斯达克指数从5100多点回落到了1200点左右。 此外,支撑这轮牛市的还有“消费场景缺失”的问题。 众所周知,去年中国经济生产恢复得远快于消费,一方面确实传导到收入环节有点不畅,收入增长不快,另一方面也存在消费场景缺失的问题,疫情控制得好不代表疫情完全消失,零星的境外输入和本土案例抑制了消费者线下消费的热情,学校也在严控学生外出。 所以,居民消费恢复的也很慢,2020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4.0%,社零在12月份同比也仅有4.6%,而2019年同期为8%,但工业增加值是要高于去年多数月份的。生产好,但没有能转化为消费,这里产生的储蓄可能就会以金融产品的形式流入到金融市场当中。从数据来看,因为今年的网络消费和服务零售额同比恢复的速度要远快于社零整体,说明消费场景缺失可能是制约消费更严重的问题。 当前由于疫情反复,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影响又没那么大,短期无疑对交运、线下消费、文旅等经济活动有抑制,但和去年一样,“一刀切”的居家隔离和停工停产,经济活动彻底冻结的风险几乎为零。而且由于不少工人没有返乡,对工业生产还有好处的。 虽然对经济冲击有限,但疫情反复肯定是抑制了线下消费的,这反而对股票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消费场景缺失”问题短期来看是被强化了的。 总之,当前牛市的主要驱动因素没有被破坏,有部分驱动因素反而还是在强化的: 首先,房子仍然是被“摁”住的状态,居民储蓄搬家的趋势没有结束; 其次,短期来看,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收紧,但由于信贷高增和外汇占款投放,而且结构性的宽松支持在看到更广谱的复苏出现前不会退出,货币政策不松不紧是常态,这块其实不用过于紧张; 最后,疫情对基本面有扰动,但整体冲击有限,而且还会强化小企业的结构性宽松预期并强化“消费场景”缺失的问题。 而且在一个全球央行都在放水,不是零利率就是负利率的背景下,确实有可能导致少数具有确定性的、被公众认可的标的会被推到难以理解的高位。 但是站在当前的时点,有几点也是需要提醒投资者重点关注的: 1、今年信用和流动性环境确实不会比去年好,虽然不会“急转弯”是确定的,“不紧不松”和结构性宽松是全年主基调,但由于整体信用扩张会和名义GDP保持一致,从实体可以溢出到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毕竟是要少一些了; 2、近期货币政策的态度似乎有了变化,在资金利率高位的时候没有投放流动性,短期对货币宽松的预期有证伪的可能; 3、毕竟部分标的估值偏高也是客观事实,有些赛道的确定性虽然很强,但估值太高本身会透支确定性。短期来看,市场大概率通过波动率放大和板块加速轮动来释放高估值的不确定性。 不过中期来看,市场不会缺赚钱机会,不过要关注好板块轮动,找到确定性赛道,未来有哪些确定性的赛道可以关注的呢?有什么风险是需要规避的呢? 第一个是上游补库存和资本开支扩张的投资机遇。 前几年,由于全球经济下行、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等不确定性预期,上游产业无论是库存还是产能,都在低位运行。 但由于全球疫情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财政货币化不仅推高了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也让实体层面流动性泛滥,全球房地产强劲复苏,广义货币猛增。在需求高企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开始补库存,但补库存的时候发现上游没货,有的是因为环保和限产问题,比如焦煤焦炭;有的单纯是因为经济悲观预期把库存和产能打得很保守,比如汽车缺芯问题。 未来上游对经济增长预期重新修复,进而补库存和资本开支扩张,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和景气度。 第二个是关注个别在“抱团股”之外,但有基本面支撑的股票。 机构蜂拥追逐个别优质标的,一方面的确是因为这些标的基本面比较好,现金流也不错。另一方面也与现在的相对考核机制有关,买主流板块和标的能尽可能降低被同行甩开的风险。 但是这种跟风抱团的行为容易导致个别优质标的被市场遗漏。个别基本面已经好转,未来预期不差的公司觉得自己的市场估值低了,它们会通过管理层回购的方式,来向市场表明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近期看到有部分没有涨的上市公司出台了股票回购方案。投资者可以多关注这类公司,如果的确有基本面支持,估值也比较合适的话,就可以适当买入。 这次资金紧对“抱团股”的下跌也会让机构投资者重新去思考潜在被低估的标的,部分有基本面支撑的低估值,一些小行业的确定性标的有反转的可能。但低估值的投资逻辑支撑一定得来自于基本面的确定性,而不是低估值本身。 第三个是疫苗推广后部分行业将迎来景气度反转。 2021年经济层面最大的变量就要看疫苗的进展了,当然这也要看疫苗的产能、接种的意愿和是否存在副作用等问题,不过以色列的案例倒是给了我们一个相对乐观的远期前景,可以确定的是,通过疫苗获得的群体免疫可以很好地克服“消费场景”缺失的问题。 常规的发现病患、隔离、流调等措施无法真正让居民部门免除被感染的风险,与病患接触,暴露在疫情环境下,仍然有可能被感染,再叠加海外疫情较为严重,无法排除境外输入病例的风险,这自然就会影响到居民部门外出消费的意愿。只有大规模疫苗接种,才能让线下消费真正回归常态化。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到了这个时候,全球货币政策也会回归常态化了,无论是美元下跌、美债收益率下行的趋势还是国内定向宽松支持小微企业的货币政策都会面临退出的问题,市场流动性溢价会趋于消失。正常消费活动恢复后,能够用于进入金融市场剩余的储蓄也会下降,这对后续市场来说,是一个潜在的风险点。
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完成融资并准备年内完成IPO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 “资本加持下,蜜雪冰城上市是必然结果。”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对记者表示,“加盟制度下,主打平价产品的蜜雪冰城已经拥有万家门店,在平价奶茶市场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与规模效应。但是加盟门店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或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蜜雪冰城估值或超奈雪的茶和喜茶 1月14日,有消息称,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完成了20亿元的首轮融资,美团旗下龙珠资本、高瓴资本联合领投,融资完成后,蜜雪冰城估值超过200亿元。此外,蜜雪冰城计划在A股上市,上市的筹备已到最后阶段,预计年内完成上市流程。 若消息属实,蜜雪冰城的估值将超过估值160亿元的喜茶及估值130亿元的奈雪的茶,成为茶饮品牌估值最高企业,或也成为继喜茶、奈雪的茶之后最有望争夺“茶饮第一股”的企业。 记者就蜜雪冰城完成首轮融资、计划今年IPO的消息向蜜雪冰城方面核实,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没有接到相关信息。 不过,天眼查APP显示,蜜雪冰城已经完成A轮融资,交易金额未披露,投资方为龙珠资本、高瓴资本。 事实上,蜜雪冰城融资的消息一直不断。去年10月14日,有消息称蜜雪冰城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计划本轮融资10亿元-20亿元,投资方是高瓴资本、龙珠资本,融资后估值200亿元。彼时,记者向蜜雪冰城方面求证时,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消息不实。 高估值背后: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被称为“奶茶界拼多多”的蜜雪冰城,平均客单价为8元/杯,是奈雪的茶、喜茶平均客单价的1/3,因此在三四线城市备受欢迎。同时,依靠“直营+加盟”模式,蜜雪冰城已经快速实现“跑马圈地”。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蜜雪冰城已实现全国化布局,截至2020年1月15日,蜜雪冰城现有门店已达11948家。其中,一线城市占比不足5%。蜜雪冰城在北京、上海的门店数目仅为85家、60家,但是排名前三的河南省、山东省、四川省分别为1651家、1040家、768家,而河北省、陕西省门店数量也已经超过700家门店。可以窥见蜜雪冰城的侧重点在三四线城市。 “一个店的毛利率为60%,成本最大的是物料(奶茶配料),一般情况一个店面一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记者走访时,蜜雪冰城相关人员坦言,蜜雪冰城单店首月费用在30万元以上,包括6万元的设备费、5万元的原料费、5万元-8万元的装修费、1.58万元的加盟费、1万元的保证金以及自行缴纳的房屋租金、员工工资等其他费用。其中原料费需每月缴纳,正常店面原料消耗为4万元/月-5万元/月。 公开信息显示,蜜雪冰城在2019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65亿元,净利润8亿元,产品毛利率达到50%,已经实现盈利。业内人士估算,蜜雪冰城的平均单店年收入约为100万元左右。 “以蜜雪冰城60亿元的销售额来看,估值是200亿元,也就是它销售额的3.5倍左右,我认为这个估值并不是很高。”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对记者表示。 不过,在朱丹蓬看来,员工整体素养偏低造成整个运营风险增加,“以长沙为例,蜜雪冰城的员工工资比茶颜悦色、喜茶或者其他的茶饮品牌要低20%甚至30%”。 记者梳理黑猫投诉平台发现,关于蜜雪冰城的投诉高达320次,其中不乏店员辱骂顾客、态度不佳甚至饮品中出现小飞虫、变质等食安问题。 此前,一则“员工赤脚踩葡萄榨汁”视频将蜜雪冰城推上风口浪尖。对此,蜜雪冰城发布官方声明称,上述相关视频均不属实,为恶意炒作视频。 不过,突破万店之后,如何加强加盟店管理、品牌调性如何提升等问题或系蜜雪冰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旧玩家争相入局 奈雪的茶联合CBNData发布的《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2020年,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正式突破3.4亿。预计至2020年底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到2021年会突破1100亿元。 在此背景下,新式茶饮行业倍受资本关注。记者梳理发现,沪上阿姨、7分甜、乐乐茶均在2020年获得了融资。头部企业喜茶也被指2020年完成了C轮融资,另一头部企业奈雪的茶更是在2021年初官宣完成亿元C轮融资。 此外,娃哈哈、东阿阿胶等行业龙头企业也跨界开出茶饮店、奶茶店,新式茶饮行业火热程度可见一斑。1月6日,新乳业拟出资2.31亿元收购“一只酸奶牛”60%股权,切入茶饮赛道。 “对于快消品而言,没有太多技术壁垒,而头部企业既有品牌壁垒也有技术和规模壁垒。”朱丹蓬对记者表示,随着整个新中式茶饮消费人口基数的扩容,整个行业或允许更多的品牌进入,企业会对接自己相应的消费群体。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近年来虽然奶茶店开店数量增长迅速,但关店数量也持续攀升。根据行业统计数据,奶茶店的存活概率为20%左右,即大部分新开奶茶门店处于经营亏损状态。空间效益、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平衡仍是茶饮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
□ 虽然近期市场震荡,但基金机构已在期待来年机遇。基金机构普遍预计,随着经济基本面持续恢复,2021年上市公司的盈利修复将取代估值扩张成为推动市场的核心动力。 经济动能持续恢复 汇丰晋信基金认为,尽管近期市场出现震荡调整,当前或是逢低布局跨年行情的时机。展望2021年,随着疫苗的推进和疫情受到控制,全球经济有望迎来共振复苏。明泽资本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马科伟指出,在疫情影响持续消退后,明年全球经济将有望迎来较为确定的同步复苏,与全球经济复苏以及温和再通胀相关的领域预计在明年会涌现较好的投资机会。 国泰基金称,从经济结构来看,2021年是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的一年。对于地产领域而言,在“三道红线”政策与利率端的滞后影响下,地产企业行为逐渐谨慎。从产业链的情况来看,地产内部的景气也将进一步从销售、新开工转向施工与竣工。对于制造业投资而言,制造业投资总量存在边际修复的动力,但是强度有限,更多是在行业优胜劣汰下的集中度提升以及设备投资周期上升带来的结构性回暖,以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预计在2021年继续上行。 国泰基金表示,出口增长或将是2021年经济的亮点。海外经济因为疫情的原因,复苏更晚,将在2021年呈现底部回升的态势,全球贸易也将在2021年回暖。同时,2020年中国企业因为供应链的优势获得全球市占率的提升,2021年将在部分具备比较优势的领域继续巩固市占率优势。综合来看,2021年出口增长或将是经济的一大支撑。 盈利“接棒”估值 国泰基金指出,2021年A股市场将以业绩驱动为主,整体估值难以进一步提升。目前看,估值处于较高位置,需要等待2021年企业盈利增长的消化。与此同时,一些中长期因素支撑着A股的表现。首先,资本市场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注册制的推进使得更多优异标的在A股上市,市场将更加活跃。其次,“房住不炒”、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背景下居民财富转移、进入股市的过程将持续。最后,全球“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格局预计不会发生变化,优质的权益资产或将继续享受估值溢价,海外资金亦将持续增配A股。 星石投资CEO杨玲表示,上市公司盈利将会成为2021年股市运行的核心驱动。杨玲表示,GDP高速修复是明年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的主要宏观背景。与此同时,上市公司ROE(净资产回报率)与GDP增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明年中国GDP增速有望高速修复的背景下,处于GDP增速上升阶段的上市公司ROE弹性更大,上市公司盈利将会成为明年A股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 德邦基金认为,下一阶段,市场估值将在一定程度上承压,业绩驱动将是主要定价因素。市场将呈现震荡行情,结构表现上会更均衡,配置上更偏重估值合理而业绩确定性强的板块和个股。 精挑细选结构性机会 富国基金策略部总监、首席策略分析师马全胜指出,7月以来股票市场持续震荡,主要源于市场动力发生切换。今年上半年行情来源于流动性宽松带来的市场补涨,而7月中旬之后进入结构性行情。“预计明年也呈由结构性行情带来投资机会的态势。”马全胜表示。 在盈利修复取代估值扩张成为市场主要驱动因素的大背景下,汇丰晋信基金表示,投资者可以沿着两条主线布局2021年。一是盈利有望迎来进一步改善的板块。这其中有两个比较确定的方向: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定价的大宗商品包括油和基本金属的链条迎来盈利的修复;出口链条上中国具备产业优势的家电和家居产业会受益于海外经济的复苏。二是确定性的高成长板块,淡化流动性对于估值波动的影响,包括电子、军工及新能源等。 景顺长城基金总经理助理、股票投资部总监兼基金经理余广表示,2021年A股将大概率延续结构性行情,投资机会更偏向于优质个股。“从全年来看,大消费和科技板块依然是投资主线。同时,产业升级也是比较看好的一个重点方向。”余广强调,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动力,基本上是集中在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以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到结构转型阶段,消费和科技已接过传统行业的大旗,承担起拉动经济增长的角色,这些方向值得重点关注。”余广表示。
据彭博社报道,Rivian即将以25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这一估值高于达美航空、泰森食品和Equifax的上限。据说有几家投资者参与了这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十亿美元。 去年夏天,Rivian在T. Rowe Price牵头的一轮融资中融资25亿美元。参与该轮融资的其他基金包括索罗斯基金、Coatue、富达管理、Baron Capital、亚马逊和贝莱德管理的基金。福特也是Rivian的早期投资者。 Rivian已经开发并垂直整合了一个互联电动平台,该平台可灵活应用于一系列应用,包括该公司的冒险产品以及B2B产品。列入亚马逊的最后一英里送货货车。 该公司有3K名员工,分别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和伊利诺伊州的一个生产工厂。 展望未来,Rivian的R1T和特斯拉的Cybertruck预计将在皮卡市场引起轰动。
1月5日盘中,港股上市公司农夫山泉股价再创新高,市值突破7000亿港元。同日,A股上市的金龙鱼股价亦冲击新高,一度涨至139.9元/股。作为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农夫山泉和金龙鱼有着不少共同点——均为资本市场新成员,上市未满4个月;上市以来股价一路高歌,较之发行价,金龙鱼已涨近4倍,农夫山泉则涨逾2倍。 “金龙鱼与农夫山泉同为所处行业的龙头企业,各自有着深厚的护城河和稳定的增长前景。”分析人士表示,此外,原因还在于市场给予行业龙头的估值溢价。而且,金龙鱼与农夫山泉均为次新股,市值虽大,但是流通股较少。 更主要的是,它们受益于促进国内大消费这一政策背景。 2020年10月登陆创业板以来,金龙鱼一直吸引着市场的目光。Wind数据显示,上市至今,金龙鱼先后接受了186家机构调研。农夫山泉亦是如此。虽然没有具体机构调研的数据,但获纳入港股通标的后,南下资金对其持股比例持续攀升。 金龙鱼主营业务包括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尼尔森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全国销售量份额均保持近四成,规模领先行业。金龙鱼还复制食用油成功经验,依托原有渠道在米、面、调味品等领域布局。 成立于1996年的农夫山泉产品覆盖包装饮用水、茶饮料、功能饮料及果汁饮料等,主打品牌包括农夫山泉、东方树叶等。2012年起,农夫山泉连续8年占据中国瓶装饮用水市场龙头地位。2019年,农夫山泉在茶饮料、功能饮料和果汁饮料领域也排名前三。 深耕所处市场多年,两家公司都在产品、品牌、市场渠道等方面形成了独有且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以农夫山泉为例,2000年,出于天然健康的考虑,公司宣布全面停止生产纯净水,改为生产天然水。经多年探索,农夫山泉在国内布局了十大天然水源,成为其现下最大的护城河。 在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看来,农夫山泉综合竞争实力及水源地优质、数量领先的特点,能保障产品稳定供应,有助于渠道运营效率提升。 金龙鱼则在多年发展中构筑了包括零售渠道、餐饮渠道及食品工业渠道在内的多元化、全渠道销售网络。截至2019年末,金龙鱼拥有经销商4406家、超过100万个终端网点,覆盖县级以上市场。渠道优势不仅为金龙鱼稳固在小包装食用植物油的市场地位提供支撑,更为其后续品类扩张打下坚实基础。 Wind数据显示,按照1月5日收盘价计算,金龙鱼动态市盈率约94倍,农夫山泉动态市盈率约134倍。两家公司当前的估值高了吗? 2020年以来,大消费板块俨然成为A股市场的牛股集中地,尤其是食品饮料板块。在此背景下,市场自然给予行业空间大、具备增长潜力的龙头公司一定估值溢价。 谈及农夫山泉的估值,颜招骏表示,公司属“现金奶牛”、强劲纯正内需概念,在港股市场较为独特,机构有配置需求。并且,农夫山泉股本回报率较高,体现较佳的经营效率,造成估值向上移。 中泰证券分析师范劲松认为,除了作为粮油米面龙头享受一定估值溢价,金龙鱼从粮油切入调味品赛道,未来公司净利率有望稳步提升,利润弹性有望超预期。随着未来调味品业务潜力释放,金龙鱼估值有望进一步提升。 此外,金龙鱼和农夫山泉均属市值大但当下流通市值较小的次新股。如金龙鱼目前总市值逾6600亿元,流通市值仅约435亿元。至于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持股高达84.41%,公司此次IPO全球发售3.88亿股,仅占目前总股本的3.4%,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基石投资者的份额。 “基石及内资H股转换有禁售期,实际流通量较少,但农夫山泉上市不久后就被纳入港股通,引入更多增量资金,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股价自然较为稳固。”颜招骏认为,农夫山泉短期的股价涨幅主要源自较少的流通股及炽热的市场气氛。
一、 就长期投资而言,择股的收益远远高于择时 择股收益,即长期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无论牛熊变动)赚取的收益。择时收益则是根据大盘的牛熊波动趋势判断,低买高抛指数基金而赚取的收益。 数据显示:如果将2004年12月-2020年12月间的16年作为统计区间,中国A股、港股、美股(标普)、英国、德国、日本、印度和土耳其等八个市场择股收益均显著高于择时收益,平均超出比例达100.4%。其中,发达市场择股收益平均超出择时收益159.2%(除港股外),A股市场中择股收益超出择时达87.6%,高于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52.6%)。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发达市场平均指数波动率较低,平均只有17.96%,因此通过指数波动来谋取差价的择时收益也相对比较低,而新兴市场的平均指数波动率比发达市场高出近5个百分点,达22.67%,因此择时收益相对较高(表2)。 从影响指数波动的因素来看,影响A股市场指数波动的主要因素是估值变化,A股的平均估值波动率高达8.3,这是A股市场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印度、土耳其股市的估值相对稳定,但其上市公司平均盈利水平的波动非常大,波动率分别高达95%和105%(发达市场平均仅47%),从而导致其股票指数波动较大。在发达市场中,德国的估值和盈利波动率最大,因此其择时和择股收益都位列发达市场榜首(表1)。 数据显示,对于长期投资的资金而言,持有业绩稳定的股票是追求高收益的最优选择,而择股的时候应该关注企业所处的行业周期、商业模式(核心产品)的市场前景及其给企业带来的盈利稳定性。对于短期资金而言,在不同的资本市场要关注其导致市场波动的主要因素变化,例如,在A股市场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流动性和风险偏好变化对估值的影响,在美股、印度和土耳其市场则要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 二、推动A股市场股价短期波动的核心因素是什么? 数据显示,由市场预期主导的估值变动是影响A股价格短期波动的关键因素。就2005年以来的四次牛市而言,估值因素对股价上涨的贡献度分别占73.0%、71.4%、99.6%和96.9%;同样,四次熊市的下跌也是估值变动主导的,估值下降对A股市场股价下跌的贡献度分别为85.7%、75.2%、92.3%和96.4%。因此,择时交易应该密切关注市场预期导致的估值变化趋势(表3)。 三、在A股市场中,牛市和熊市的领涨板块分别是哪些? 统计数据显示,不同行业板块在牛市和熊市期间的股价表现是不同的。从2005年以来的统计数据看,非银金融、有色金属、食品饮料三个板块在四次牛市中三次位列领涨板块。其中,非银金融三次领涨均由盈利、预期共同拉动;有色金属前两次领涨由盈利、估值共同驱动,2019年至今则由盈利改善所驱动(2019年全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14.6%,高于同期全A股6.1%的平均水平);食品饮料板块2006年牛市由估值、盈利共同拉动,2009年牛市则由盈利改善拉动(年度全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28.8%),而2019年至今的牛市则由估值变化驱动,估值同比增长23.2%。 在四次牛市中两次领涨的有采掘、国防军工、钢铁、房地产和计算机电子行业。其中,采掘、军工、钢铁和房地产四个行业领涨均由营业收入大幅增加驱动,由于这些行业成本存在刚性,业绩主要由收入端驱动,营业收入增长是推动其股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计算机行业主要由市场预期导致的估值上升驱动,在2014年和2019年两次牛市中估值分别上升了51%和39%;电子行业的股价上扬则是由盈利估值共同推动。 2005年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医药生物、化工行业在四次熊市中有三次位列领涨板块。银行业在2004年熊市中涨幅位列榜首主要是由于盈利大幅改善(EPS年化增长率达27%),而在2011年和2015年的熊市周期中抗跌能力排名强则由于本身盈利和分红稳定(2007年起始终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化工行业抗跌能力强也跟其盈利稳定密切相关[注1]。同样,医药生物板块抗跌也缘于其盈利稳定性(2011年熊市抗跌则既有盈利因素也有估值因素)。此外,电气设备、通信、计算机和建筑材料行业在熊市中抗跌也是由于盈利稳定。 四、从长期趋势看,盈利增长是驱动股票价格上涨的关键 对于在波动中赚钱的短期资金而言,无论在牛市中还是在熊市中,市场预期导致的估值变化都是影响股价涨跌的关键因素。但对于在趋势中赚钱的长期投资而言,企业盈利才是驱动股票价格长期上涨的基础。统计数据显示:2004-2019年间,全A股估值水平下降了41.6%,但指数却上涨了近4倍,可见上市公司盈利增长才是拉动股票价格长期上涨的关键。这从另一个维度印证了择股收益高于择时收益的逻辑,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关注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发展趋势、长期投资的收益要高于短期择时交易带来的收益。 注释: [1]2011年的熊市中,化工板块则是由于估值上升而显出抗跌属性(在平均A股市场估值平均下滑16.8%的情形下,其估值平均升幅高达14.5%)。
在过去一周时间内,A股市场出现了五连阳的走势。步入2021年之后,在新一年以来,A股市场基本上以连续阳线的走势进行演绎,A股市场的投资信心也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点。截至1月6日,上证指数最高点位达到3556.80点,深证成指的最高点位为15295.07点。 相对于深证成指,上证指数的表现就显得逊色不少。以深证成指的最高点位计算,目前距离2015年最高点仅有3000点的距离,大概不到20%的空间。换言之,经过了长达五年时间的震荡调整之后,目前深证成指已经收复了2015年大部分的失地,市场点位已经逐渐接近2015年最高点位的区域。 至于上证指数,因权重设置的不同,这些年来沪市整体表现弱于深市。即使近期市场出现了快速上涨的走势,但按照目前的点位分析,距离2015年最高点仍有50%左右的空间,即使按照1月6日最高点位3556.80点计算,至今仍未完全收复2018年1月份的最高点位。由此可见,最近几年时间内,A股市场上演着沪弱深强的运行格局,虽然市场指数在不断攀升,但仍然有不少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水平处于3000点下方。 从最近一轮的上涨行情分析,基本上由机构抱团的头部企业作为推动主导,且从这些涨幅较大的股票来看,基本上离不开赛道好、护城河较宽以及行业处于风口等特征。一旦得到了市场资金的追捧,那么任何估值与价值分析却被市场无情忽视,甚至到最后,用投资信仰来维持股票的高估值水平。 这些年来,虽然A股市场的扩容步伐较快,且市场改革红利仍在加速释放的过程中,但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分析,基本上由少数头部企业推动着市场指数的上涨,不少普通股票的价格走势却处于不断边缘化的趋势。此外,对不少“中”字头的蓝筹股以及国有大行等上市公司,也几乎无视这一轮的上涨行情,反而走出了独立逆势调整的走势,最终导致不少投资者处于“赚了指数,不赚钱”的状态。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市场仍离不开存量资金博弈的大环境,基金机构及外资资金都热衷于选择赛道好,且处于风口之上的上市公司,对传统企业的青睐度不高,最终导致不少传统企业或普通企业未能够得到市场资金的关照,从而引发股票价格的不断边缘化。 注册制的深入推进,市场更期待的是一种高效的优胜劣汰效率。不过,就目前来看,A股市场的退市率不高,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得到充分地发挥,在存量资金博弈环境下,存量资金未必可以均衡分配到每一家上市公司之中,由此导致市场大部分资金聚集到部分头部企业之中,并推动这部分企业估值的水涨船高。 中国股市处于3500点之上,从市场估值的角度分析,并不算高,只是属于估值理性修复的结果。但是,从部分头部企业的估值定价来看,它们的估值却处于历史估值顶部区域,机构抱团却导致股票高估值溢价的持续存在。与之相比,对传统蓝筹股及不少普通股票来说,它们的价值却有待挖掘,只是缺乏了一个拉升的催化剂,对A股市场来说,局部风险存在,但并非意味着市场存在整体性的投资风险,结构性的市场行情局面仍然存在,只是在市场指数创出新高之后,未来上市公司的表现会越来越分化,多空资金分歧的局面也会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