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 | 李玲 5月25日,美团点评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本季度,美团营业收入168亿元,同比减少12.6%;经营亏损17亿元,同比扩大31.6%;经调整后净亏损2.2亿元,同比降低79.4%。 尽管美团在2019全年业绩报中提前披露称,疫情将对2020年的几个季度产生不利影响,并预估第一季度业绩可能亏损。但具体数据公布,美团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还是超出预期。 此前3月20日,美团2019年全年财报,全年营收975.3亿元,同比增长49.5%。第四季度营收281.6亿元,同比增长42.2%。这份财报的特殊性在于,上市一年半后,美团营收即将破千亿,净利润14.6亿元也终于扭亏为盈。 毫无疑问,2020年的一季报数据,终结了这一利好趋势。但对美团而言,疫情的影响不尽为坏,期间新业务凸显的价值也为美团及时看清重点、调整方向作出有效指引。 美团何时恢复以往的运营状态,要下一季度才能得到确定答案。但王兴常年强调打基础,效果到底怎样,可以就此一窥。 外卖佣金降了 美团主要围绕着本地生活服务开展业务,因而此次各个业务都受到不小的波及。 作为美团营收占比最大的业务,餐饮外卖第一季度收入95亿元,同比减少11.4%;到店、酒旅业务收入31亿元,同比下降31.1%,新业务及其他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了4.9%。 先看一下备受关注的佣金数据。 至2020年3月底,美团餐饮外卖交易金额为715亿元,佣金收入86亿元,佣金率为12%; 至2019年3月底,美团餐饮外卖交易金额为756亿元,佣金收入99亿元,佣金率为13%。 也就是说,跟去年同期相比,美团的佣金率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而佣金同比减少13.7%,用户交易订单减少17.3%,说明用户订单减少、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客单价提升了。这也使得餐饮外卖经营利润率由同期的-1.4%收窄至-0.7%。 疫情期间额外的防护措施使得商家成本增加,加上美团针对区域的补贴措施,整体拉低了外卖的变现率。变现率降低使得上一季度转亏为盈的餐饮外卖业务再次亏损。这部分的经营亏损由2019年的1.5亿元,收窄至0.7亿元。 还有一点,美团的日均订单量跌至1510万笔,同比下降了18.2%。也就是说,每天在美团上点外卖的人,比正常时期少了近两成,但每位交易用户平均每年交易笔数同比增加了5.3%至26.2。 点外卖的人大幅减少,每人的交易笔数在增加,说明疫情带来的不变也巩固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而这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外卖成为餐厅的主要收入来源,更多的品牌餐厅通过美团开展外卖服务,更多优质商户供给,让用户对高品质用餐体验的偏好不断增强,用户粘性得到进一步加深。美团称:“仅一季度就有超过五成必吃榜餐厅上线外卖,行业线上化趋势明显提升。” 其次,受到重创的到店酒旅业务2020年第一季度收入31亿元,环比2019年第四季度的64亿元,收入大幅下降51.3%。具体来看,与2019年第一季度国内酒店间夜量为7860万相比,这个季度仅为4280万,下降了45.5%。 这里不仅是因为疫情的出行管控限制导致的佣金收入下降,还有严控外出的政策使得商家的收入大面积缩水,在线上营销的投入随之减少。 另外,新业务的收入同比有小幅增长,但这部分业务处在高速增长期,环比更加合理。2020年第一季度,新业务及其他收入42亿元,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的61亿元,减少了超31%。 在出行业务的大幅缩水下,这一同比增幅增幅得益于美团闪购与美团同城配送服务在疫期成为刚需,这也是美团为数不多的收入增加的新业务之一。 业务新C位 从销售成本来看,疫情对平台履约确实是个考验。而这个考验,也让目光集中在美团新业务上。 虎嗅此前报道过,美团新业务分属四个不同的事业部,共享单车和网约车分属于单车事业部和交通事业部,小象事业部的业务有美团买菜、小象生鲜,快驴事业部下有快驴进货,主攻供应链业务。 此次美团的销售成本降低,新业务起到重要作用。2020年第一季度,美团的销售成本由2019年同期的141亿元减少了18.1%,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由73.6%减少至69%。成本降低一般情况下代表运营效率提升,但此次成本降低对应着业务萎缩。 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疫情期间核心业务的业务量减少,仅骑手成本就少了15亿元;二是疫情之下美团打车业务几乎停滞,网约车司机的相关成本少了5亿元;以及疫期美团单车业务的维护成本和折旧费用,减少了10亿元。 疫期受打击最大的是到店酒旅业务,次之是餐饮外卖业务。从美团一直以来的业务营收贡献比来看,从2017年开始,餐饮外卖就是美团营收贡献占比最大的业务,此次仍位居老大。而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到店酒旅业务,营收贡献首次被新业务反超。 虽然酒旅到店的高毛利餐饮外卖和新业务长时间内难以企及,但新业务中,出行也是此次的“重灾区”,在这样的拖累下,能跃升成为美团营收贡献第二的业务,足以说明新业务的潜力以及抗打击能力。 其次,相比餐饮外卖用户和商户端都已增长乏力,新业务不论是自身潜力还是对美团整体的增长拉动,都充满想象空间。 美团年度活跃商家数在进入2019年后趋于稳定。截至2019第四季度,美团活跃商家为620万家,环比仅增加30万。最新的2020年第一季度报,活跃商家数为610万,同比增长5%,环比降低2%。 核心业务餐饮外卖难以带动下一阶段的增长目标,新业务疫期却表现出了超出预期的增势。 疫期表现突出的美团闪购、美团买菜、快驴等同城配送和供应链业务,成为特殊时期保障人们生活的基础服务设施。 这些业务的相同点是履约大都建立在美团配送的运力体系下,目前已先于外卖业务,恢复到以往的运营水平,因而会成为美团延伸本地服务稳定且便利的条件。美团配送此前透露,疫情影响之下,有79万人注册成为新骑手进入配送行业。仅1月底至3月底的两个多月里,新注册且产生收入的新增骑手达到45.7万人。 稳定的运力是美团平台复苏的前提。3月底的最后一周,已有超七成商户的外卖单量恢复至疫情前的60%以上,其他三成商户外卖单量已超过疫情前;到店、酒旅方面,美团“安心住”酒店商户间夜量3月底同比已恢复约九成。 运力相关的业务会逐渐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助力新基建。出行领域的共享单车与网约车,则会成为美团下一个增长点。美团下一个十年的C位,正在被这些更具想象力的新业务所取代。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27日从养老险、健康险、重疾险、商业车险改革及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制定、保险资金运用、保险理赔、农业险、巨灾险八大方面回应了业界及公众对保险市场的关切。中证君一一梳理了上述回应。 推动税延保险试点扩容 2020年一季度,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325亿元,有效保单6883万件。目前,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进展平稳。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19家公司出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亿元,参保人数4.76万人。 尽管试点进展较为平稳,但业务总体规模不大,市场普遍反映政策吸引力不足。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积极协调财政部、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完善税延保险试点政策,扩大试点地区范围。 推动健康保险发展 健康保险产品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五大类。 2019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7066亿元,同比增长29.7%,赔付支出2351亿元,同比增长34.8%;今年一季度,健康保险保费收入2641亿元,同比增长21.6%,赔付支出541亿元,同比增长7.3%。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健康保险创新保障内容、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完善相关制度,如完善重大疾病定义、修订重疾发生率表,用足用好税优健康保险政策,研究制定保险业健康管理服务指引,鼓励保险业参与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健康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健康保险持续稳健发展。 拟研究重疾定义长效机制 2019年重疾险保费收入4107亿元,占健康险保费收入的58%。重疾险是以疾病的发生为赔付条件的保险产品,因此如何界定“重疾”十分重要。 在银保监会指导下,保险业协会已完成重疾定义修订初稿。修订内容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优化重疾分类,引入轻症定义,建立重大疾病分级体系。二是增加病种数量,适度扩展保障范围。三是适应医学进展,扩展疾病定义范围。该初稿将于近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同时,银保监会拟研究在保险业协会下建立重疾定义长效工作机制,按照“小步快跑”的方式及时修订重疾定义,研究制定重疾理赔指南。 推进车险综合改革 2019年我国车险保费收入8189亿元(其中交强险2188亿元,商业车险6001亿元),占财险业总保费收入的63%。 车险市场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高定价、高手续费、经营粗放、竞争失序、数据失真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推进车险综合改革,为保险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车险保障服务。 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的制定也已提上日程。保险业协会已成立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工作组。目前,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已初步征求过行业和有关专家意见,下一步将继续修改完善,力争早日推出相关示范产品。 推进险资运用市场化改革 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险业资产总规模为21.72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9.4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6%、13.9%。保险行业通过投资债券、股票、债权、股权等方式累计为实体经济融资16.6万亿元。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政策引导,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期限长和来源稳定等优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大工程项目和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建立保险资管产品注册服务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通过政策引导、改革投资管理能力备案机制、取消保险资管产品发行许可等,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力度;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健康、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 推动解决“理赔难” 银保监会一直将治理保险理赔难问题作为监管重点,通过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窗口指导、服务评价等多种监管手段,督促保险公司不断提升理赔服务效率,简化理赔手续,推动解决“理赔难”问题,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抗击疫情期间,保险业通过开辟理赔绿色通道等,确保应赔尽赔快赔。截至4月末,60家人身险公司开展疫情相关理赔7000多人次,赔付金额2.6亿元,部分属于扩展责任和赠送保险项下的赔款也及时赔付到位。 亚洲第一农业保险大国保“三农” 截至2020年4月,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65.81亿元,为5419.79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31万亿元,已向960.86万户次受灾农户支付赔款147.82亿元。我国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农业保险大国。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保险保障需求。 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2016年的《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引入了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成立了由40多家保险公司组成的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上述共同体累计为1079.07万户次居民提供4422.28亿元的地震巨灾风险保障,保费收入3.49亿元。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推动地震巨灾保险相关立法工作,不断优化巨灾保险发展环境。以地震保险共同体为基础,不断扩大巨灾保险的灾因种类、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作者 | 佟亚云 5月26日晚,分众传媒针对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对其年报发出的问询函,发布回应公告。 此前问询函曾要求分众传媒全面自查是否存在配合客户虚增广告费用的情形,是否存在广告收入后,又以其他方式将所返还客户的情形。 对此,分众传媒回应称不存在上述两种情形。对于媒体质疑其作为“瑞幸咖啡”广告供应商质疑,是否配合客户虚增广告费用的事宜,分众传媒进行了重点核查。 公告称,瑞幸咖啡自2018年起分别在分众传媒电梯媒体、影院媒体发布广告以进行品牌营销和产品推广。 2018年、2019年,分众传媒从瑞幸咖啡处计得1.67亿元和2.04亿元的含税楼宇媒体销售收入;计得995万元和1699.98万元的影院媒体销售收入。 今年一季度,分众传媒从瑞幸咖啡处计得6853.45万元的楼宇媒体销售收入,两年一期的合计销售收入为4.66亿元。 图片源自分众传媒公告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分众传媒对瑞幸咖啡的应收账款余额为6500万元,全部来自于楼宇媒体广告。 公告称,截至目前,分众传媒已收回两年又一期内对瑞幸咖啡实现销售收入的全部款项。除上述业务外,与瑞幸咖啡之间无其他业务合作,也无除销售收款外的其他资金往来。 随着瑞幸自曝财务造假事件发酵,分众传媒也受到“波及”。 此前浑水发布的做空报告指出,瑞幸将2019年第三季度的广告支出夸大了150%以上,而瑞幸咖啡在分众传媒曾大量投放广告。分众传媒曾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将瑞幸咖啡列为新兴品牌的客户代表之一。 今年4月,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向分众传媒董秘提问瑞幸咖啡事件的影响。董秘回应称,分众传媒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积极进行客户调整,目前公司客户结构多元化,单一广告主不会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此次发布的回复公告显示,针对瑞幸咖啡的销售收入,分众传媒在原有审计工作的基础上追加了若干核查程序,包括:查阅分众传媒与瑞幸咖啡签订的二年又一期的所有销售合同、广告发布明细表;从金税系统导出所有分众传媒对瑞幸咖啡的开票数据;获取分众传媒与瑞幸咖啡的所有银行回单单据;获取分众传媒主要银行账户交易流水,筛查是否存在除上述收款以外的与瑞幸咖啡及其关联方的资金往来等。
5月26日,36氪发布了2020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2020财年第一季度,36氪收入总额为6520万元(约合美元920万元),去年同期收入总额为8380万元。 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12个月期间里,自营平台和主要第三方平台的全网平均月访问量达到了4.74亿次,同比增长110.2%。 2020财年第一季度线上广告类收入为2100万元(约合美元300万元),占比32.3%;企业增值服务类收入为4280万元(约合美元600万元),占比65.7%;订阅服务类收入为130万元(约合美元20万元),占比2%。 2020财年第一季度经调整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亏损为8290万元(约合美元1170万元)。 财报称,本次疫情对36氪各业务线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在线广告业务营收下降比较明显。不过企业增值服务作为36氪增长最迅速的核心业务,在2020年一季度仍保持小幅增长,同比增幅为3.4%。(编辑 上官梦露)
意见领袖丨颜色(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党崇钰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两个翻一番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GDP翻一番目标因新冠疫情客观上较难完成的背景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备受关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假定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标今年可以完成,则潜在或隐含GDP增速即使在今年不设GDP目标的背景下也应该存在。本报告测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所要求的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并以此来估算2020年的隐含GDP实际增长率。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国近40年来历次翻番目标并不一定单一指向GDP,所以在GDP翻番完成困难的情况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实现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同比数据显示GDP增速经常跑赢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速。但近年来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与GDP增速背离大幅改善,两者基本同步,有利于提高收入翻番目标的可实现程度。 国家统计局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始从2013年录得, 2010年的数据需要估算。经过最终测算,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需要达到2.52%才能满足GDP翻番目标。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所以虽然2020年不设经济增长目标,但假设居民收入翻番可以实现,则对应了GDP隐含的实际增速。近5年来GDP实际增速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的差值最高在千分之五左右,所以在收入翻番假设所要求的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2.52%)的基础上浮动0.5%,则对应出2020年GDP的实际增速大约为2%-3%。 风险提示:中国疫后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中国政策变化超预期、海外疫情防控超预期。 一 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回顾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而2020年在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第一季度GDP下滑6.8%,而理论上要求今年GDP实际增速达到5.5%以上才能完成GDP翻番目标,所以今年在客观上完成GDP翻番较为困难。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而不设定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但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两个翻一番中的另一个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能否完成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图表1显示出我国近40年来历次翻番目标并不一定单一指向GDP,所以在GDP翻番完成困难的情况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实现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近年来收入增速与GDP增速背离逐渐改善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但是当时有观点认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并不容易达到,逻辑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同比数据显示GDP增速经常跑赢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在图表2中,从1985年到2009的25年里,其中有19年GDP的实际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中的最高值。但从2010到2019的10年里,其中仅有1年GDP的实际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中的最高值。2013年之前,在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而国家统计局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把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指标合二为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此在2013年之前只有城镇和农村分开计算的数据。所以在图表2中,从2013年开始才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图表2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从2013年开始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代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从2013年开始用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代替。图表2和图表3显示GDP实际增速同比与人均收入实际增速的差值自2015年以来最大为0.44%,最小为-0.54%,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两者增速不再大幅度背离。 三 满足翻番要求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测算 Bernanke(2020)介绍了量化宽松、前瞻指引、以及其他货 上文提到,2013年之前,在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而国家统计局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始从2013年录得。所以若要估算2020的翻番要求,需先估算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本报告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估算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交叉验证。第一种方法是根据人口结构来估算, 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数66978万人,农村人口数67113万人,总人口134091万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4元,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2.40元,则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人口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口总数=(66978*19109.44+67113 *6272.40)/134091=12,684.46元。第二种方法,启示来源于图表3最后一列,2013年以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的两者均值相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而言最大相差仅约为0.42%,所以可以考虑用此均值来代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来逆推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名义值,为了绕开通胀率问题,所以我们再考察城镇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的两者均值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的最大偏离度,仅为0.55%,用来估算较为合适,则可利用估算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速以及名义值倒推2010年数据,经估算,则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90.76元,与第一种方法的计算误差仅为0.74%。基于简便和精准原则,本报告采用第一种估算方法,即认为201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84.46元。 若要完成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则202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84.46*2= 25,368.92元,而公布的2019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所以名义收入在2019年已完成翻番,更需关注实际收入。利用201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684.46元为基期数据,利用2011年-2019年的实际增长率(其中2011年和2012年的实际增长率采用城镇和农村实际增长率的两者均值估算,其他年份有公开数据)估计出2019年的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值=12684.46*(1+9.9%)*(1+10.15%)*(1+8.1%)*(1+8%)*(1+7.4%)*(1+6.3%)*(1+7.3%)*(1+6.5%)*(1+5.8%)=24744.36元。所以若要完成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则202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为25369.92/24744.36-1=2.52%。 四 从居民收入翻番看2020年GDP隐含的实际增速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所以虽然2020年不设经济增长目标,但假设居民收入翻番可以实现,则对应了GDP隐含的实际增速。图表3第3列显示近5年来GDP实际增速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的差值最高在千分之五左右,所以在收入翻番假设所要求的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2.52%)的基础上浮动0.5%,则对应出2020年GDP的隐含实际增速大约为2%-3%。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
意见领袖丨颜色(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党崇钰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两个翻一番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GDP翻一番目标因新冠疫情客观上较难完成的背景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备受关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假定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标今年可以完成,则潜在或隐含GDP增速即使在今年不设GDP目标的背景下也应该存在。本报告测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所要求的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并以此来估算2020年的隐含GDP实际增长率。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国近40年来历次翻番目标并不一定单一指向GDP,所以在GDP翻番完成困难的情况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实现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同比数据显示GDP增速经常跑赢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速。但近年来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与GDP增速背离大幅改善,两者基本同步,有利于提高收入翻番目标的可实现程度。 国家统计局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始从2013年录得, 2010年的数据需要估算。经过最终测算,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需要达到2.52%才能满足GDP翻番目标。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所以虽然2020年不设经济增长目标,但假设居民收入翻番可以实现,则对应了GDP隐含的实际增速。近5年来GDP实际增速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的差值最高在千分之五左右,所以在收入翻番假设所要求的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2.52%)的基础上浮动0.5%,则对应出2020年GDP的实际增速大约为2%-3%。 风险提示:中国疫后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中国政策变化超预期、海外疫情防控超预期。 一 两个翻一番目标的回顾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而2020年在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第一季度GDP下滑6.8%,而理论上要求今年GDP实际增速达到5.5%以上才能完成GDP翻番目标,所以今年在客观上完成GDP翻番较为困难。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而不设定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但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两个翻一番中的另一个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能否完成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图表1显示出我国近40年来历次翻番目标并不一定单一指向GDP,所以在GDP翻番完成困难的情况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实现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近年来收入增速与GDP增速背离逐渐改善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但是当时有观点认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并不容易达到,逻辑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同比数据显示GDP增速经常跑赢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在图表2中,从1985年到2009的25年里,其中有19年GDP的实际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中的最高值。但从2010到2019的10年里,其中仅有1年GDP的实际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速中的最高值。2013年之前,在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而国家统计局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把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指标合二为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此在2013年之前只有城镇和农村分开计算的数据。所以在图表2中,从2013年开始才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图表2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从2013年开始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代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从2013年开始用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同比数据代替。图表2和图表3显示GDP实际增速同比与人均收入实际增速的差值自2015年以来最大为0.44%,最小为-0.54%,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两者增速不再大幅度背离。 三 满足翻番要求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测算 Bernanke(2020)介绍了量化宽松、前瞻指引、以及其他货 上文提到,2013年之前,在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和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而国家统计局从2012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始从2013年录得。所以若要估算2020的翻番要求,需先估算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本报告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估算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交叉验证。第一种方法是根据人口结构来估算, 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数66978万人,农村人口数67113万人,总人口134091万人,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4元,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72.40元,则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城镇人口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口总数=(66978*19109.44+67113 *6272.40)/134091=12,684.46元。第二种方法,启示来源于图表3最后一列,2013年以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的两者均值相比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而言最大相差仅约为0.42%,所以可以考虑用此均值来代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来逆推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名义值,为了绕开通胀率问题,所以我们再考察城镇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的两者均值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的最大偏离度,仅为0.55%,用来估算较为合适,则可利用估算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速以及名义值倒推2010年数据,经估算,则201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90.76元,与第一种方法的计算误差仅为0.74%。基于简便和精准原则,本报告采用第一种估算方法,即认为201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84.46元。 若要完成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则202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84.46*2= 25,368.92元,而公布的2019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所以名义收入在2019年已完成翻番,更需关注实际收入。利用201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684.46元为基期数据,利用2011年-2019年的实际增长率(其中2011年和2012年的实际增长率采用城镇和农村实际增长率的两者均值估算,其他年份有公开数据)估计出2019年的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值=12684.46*(1+9.9%)*(1+10.15%)*(1+8.1%)*(1+8%)*(1+7.4%)*(1+6.3%)*(1+7.3%)*(1+6.5%)*(1+5.8%)=24744.36元。所以若要完成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则2020年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为25369.92/24744.36-1=2.52%。 四 从居民收入翻番看2020年GDP隐含的实际增速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所以虽然2020年不设经济增长目标,但假设居民收入翻番可以实现,则对应了GDP隐含的实际增速。图表3第3列显示近5年来GDP实际增速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的差值最高在千分之五左右,所以在收入翻番假设所要求的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2.52%)的基础上浮动0.5%,则对应出2020年GDP的隐含实际增速大约为2%-3%。
5月22日晚间,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2020财年全年及第四季度业绩,核心指标全面超越分析师预期,数字经济体消费型商业业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其中,高科技板块尤为亮眼,阿里云收入破400亿元,比上一年度247亿元的收入增长了62%,强劲业绩推动阿里云估值上涨至770亿美元。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科技战略开花结果。 2020财年第四季度内,阿里云营收达122亿元,环比大幅增长,单季度收入连续第二个季度突破百亿元大关。对比历史数据,2015财年阿里巴巴首次披露云计算营收,当年阿里云收入为12.71亿元,到2020财年营收400亿元,6年间增长了31倍。 在最新评估中,摩根士丹利将阿里云估值上调至770亿美元,约合5400亿元。这一估值在中国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四。有分析认为,阿里巴巴科技投入初现成果,云计算业务占据亚太和中国市场领先地位,达摩院、平头哥等前瞻科技布局后劲十足。 阿里巴巴创业之初,就矢志于带来技术和观念的革命。2009年开始,阿里就坚持自研飞天云操作系统,用长达十年的艰辛探索,实现中国云计算从0到1的突破。近两年,阿里更是迎来硬核技术大爆炸期,芯片、量子计算、区块链、IoT等领域实现全面布局,成为拥有广阔技术布局、深厚技术积淀的中国科技公司。 在今年1月10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阿里云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两大奖项。这是互联网公司首次同时获评两大奖项。也是继创始人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阿里云再获得的国家级殊荣。 人才厚度决定技术厚度,6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构成了阿里巴巴的技术底座。阿里巴巴集团38位合伙人有三分之一是技术出身,10万名员工有60%属于技术人才,其中已有数十位科学家获得院士、顶级协会Fellow、杰出科学家等荣誉,包括十多位IEEEFellow、30多位国际知名高校教授。 去年,阿里巴巴核心系统100%上云,成功扛住双11的流量洪峰。其他云计算巨头都尚未迈出这一步。阿里巴巴AI调用规模已超每天1万亿次,服务全球10亿人。在芯片领域,平头哥成立至今一年多,已先后推出三款产品,包括全球领先AI推理芯片含光800,集齐全栈芯片家族。 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数据库、风控安全和信贷智能决策上技术领先;2019年全球公开专利申请量连续第三年占据榜首,数量超过了第2、3名的总和;其自主研发的数据库Oceanbase再次打破此前自身保持的世界纪录,短短数月性能提升达11倍。(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