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中概股欢聚集团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49.6%至人民币71.494亿元(10.097亿美元),2019年同期为47.806亿元,超出此前公司指引上限和华尔街分析师平均预期。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BIGO的收入近21亿元,接近集团的国内直播收入规模。 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2019年度归属于公司控股权益的净利润为人民币4.289亿元(合6,060万美元),2019年同期则为6.535亿元,这主要是由BIGO合并报表而带来的影响。根据欢聚集团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短期存款和短期存款及短期投资人民币265.671亿元(37.52亿美元)。 财报同时提及,由于公司未来不再合并虎牙的经营业绩,因此该预测不再考虑虎牙的经营业绩的情况。对于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目前预计总收入将在人民币50.0亿元和51.5亿元之间,假设去除虎牙去年同期的收入贡献因素,同比增长为16.7%至20.2%。这一预测是基于考虑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潜在影响,间接的反映了公司目前对市场和运营状况的初步看法,这些预测可能会随时发生改变,特别是对COVID-19疫情对中国和其他地区经济的潜在影响的看法。 BIGO收入近21亿元 发达国家市场成为增长亮点 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欢聚集团直播和短视频产品的用户规模都稳定增长,全球移动端月活跃用户达5.201亿。得益于海外直播业务Bigolive收入的增长,一季度BIGO的收入达到近21亿元,同比增长99.3%。随着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拓展,一季度Bigolive有近34%的收入来自发达国家市场,比2019年同期提高超过10个百分点。Bigolive将在北美、欧洲、中东、日韩澳新四个区域市场重点发力。未来几年内,每个市场都有望培育出超过集团在国内收入规模的直播业务体量,从而为欢聚集团海外直播收入的增长奠定基础。 此外,Likee短视频的移动端月活跃用户达到1.316亿,同比增长高达121.9%。Likee也加快了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获取用户的步伐,持续丰富用户结构。同时,发达国家市场用户的在线娱乐消费平均水平更高,这也为Likee提高变现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在本季度,我们继续坚持‘直播+短视频’双引擎的增长策略,在我们的各个业务板块中取得良好的业绩。”欢聚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学凌表示,“用户对优质在线娱乐内容和创新社交媒体网络的强劲需求,给欢聚集团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Bigolive和Likee在全球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取得突破,YY直播在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持续稳固,表明欢聚集团‘直播+短视频’双引擎发展策略的有效性,也为其下一阶段的全球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交功能持续优化 用户粘性提升 2020年一季度Bigolive日开播率达到13%,远高于国内娱乐直播平台。针对这一特点,Bigolive对社交功能进行了优化,激发用户和用户、主播和粉丝间的互动。一季度,有超过50%的Bigolive用户使用过类似微信朋友圈的功能“Bar”。与此同时,一季度Hago从兴趣爱好、生活动态、情感共鸣等内容切入,丰富用户社交画像并提升内容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挖掘和培养优质内容生产者。Hago还借助算法和社交关系提升内容分发效率,并通过“派对Party”功能实现基于关系链的场景互动和商业变现,目前用户的上麦互动率超过60%。 在俄罗斯,Likee联合联邦青年事务局和人气明星,鼓励用户分享防疫期间的生活故事。在印尼,Likee发起云医疗诊所,为用户提供免费在线健康咨询,并邀请当地医生和护士参与在线挑战活动,制作视频向用户传授有效的洗手方法、疫情期间的自我防护措施等防疫知识。 “展望未来,随着直播和短视频服务的消费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随着公司继续构建技术平台、连接用户、提供多样化和量身定制的内容,公司的目标是保持在这一增长的前沿,并为世界各地的用户带来欢乐和年轻的体验。”来自欢聚集团的资料显示。(编辑 张明富)
5月22日,三湘印象如期公告回复2019年年报问询函,称公司“文化+地产”双主业稳中有升,2020年业绩可期。 从回复内容来看,三湘印象称公司最大土地储备燕郊地块已实质性交付,并进入全面开发阶段,未来有望为公司贡献超200亿元的销售收入,将给公司带来充裕的现金流,必将对公司的“地产+文化”发展战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其次,观印象的商业模式较为独特,主要收入来源于演出艺术创作、内容维护、演出票务分成等,已签约项目进入制作井喷期,2020年一季度观印象确认制作收入1.2亿元,高于去年全年。 布局18个热门旅游城市 已签项目进入制作井喷期 三湘印象在问询函回复中进一步披露了观印象财务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观印象实现营业收入7372.68万元,息税前利润为4954.83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67.21%,远高于同期申万休闲服务行业43.89%的整体毛利率,盈利质量位居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根据公司2020年一季报,三湘印象实现营业收入3.7亿元中,观印象制作收入就达1.2亿元,远高于2019年全年文化演艺营收7343万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观印象的商业模式较为独特,主要收入来源于演出艺术创作、内容维护、演出票务分成等,故疫情造成的景区关闭、演出停摆等,对于观印象影响相对较小。 据公司官方宣布,继《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和《印象武隆》成功复演后,原生态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将于5月22日回归,其他项目也将陆续复演。 值得关注的是,观印象已签约的《归来遵义·长征之路》《印象滇池》《印象太极》《最忆韶山冲》四部作品进入制作关键期,未来两年观印象业绩或将进入快车道。从问询函回复来看,公司预测观印象2020年、2021年为1.88亿元、2.50亿元。 除项目制作收入外,观印象可享受已公演项目的门票分成收入。三湘印象表示,为了保障项目公演以后的艺术水准和演出质量,确保项目在公演之后有良好的票房收入,在项目立项之初,观印象会占据项目公司一定比例股权,这也是邀请观印象来打造项目的重要要约条件之一。 2019年观印象门票分成收入整体稳中有升。资料显示,2018实景旅游演艺机构票房收入排行榜中,观印象旗下演艺项目在Top20席中占据8席。此外,根据文旅中国2019博览会发布的数据,观印象打造的“又见系列”和单品演艺项目《知音号》在整个国内沉浸式演出文旅演艺市场中票房收入占比高达64%,引领同类演出作品创作。 三湘印象明确表示,未来将把文旅业务打造成一个以票房为主要收入的产业。在稳定已公演项目票房收入及维护收入的基础上,公司将进一步优化商业模式,突出品牌优势,强化持续盈利能力。通过项目代管、收购或自投重资产项目等形式打造“全天候、可持续性、高收益”的项目,发展轻重并举的双轨运营模式推进文化产业。 最大土储实质性交付 燕郊地块进入全面开发期 地产业务方面,三湘印象作为沪上老牌房企,目前布局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及环京燕郊新区。对此,交易所今年再度问及“三湘森林海尚城(河北燕郊)”项目进展。 从问询函回复来看,燕郊项目土地已完全交付,并进入全面开发状态。 三湘印象计划2020年全面推进燕郊项目建设,确保2020年下半年14号商服地块二期和15号住宅地块达到预售条件,实现销售;确保2020年下半年16~19号四个住宅地块全面开工建设,力争2021年下半年开始逐步达到预售条件,实现销售。 有分析人士指出,“三湘森林海尚城(河北燕郊)”项目占地542亩,地理位置紧临北京通州区,是公司近年土地储备的重要项目,随着6宗地块的全面开发,近100万平米的货值将在2020至2022年前后实现销售,将给公司带来充裕的现金流。按2019年燕郊新建商品住宅19337元/平米的销售均价来算,该项目未来有望贡献超200亿元的销售收入,将给公司带来充裕的现金流,必将对公司的“地产+文化”发展战略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目前三湘印象有多个在售地产项目,其中位于杭州的“海尚观邸”项目销售火爆。2020年,公司计划“海尚观邸(浙江杭州)”和“三湘海尚云邸(上海崇明)二期”两个项目力争实现清盘,确保“三湘印象名邸(上海浦东)”项目于今年实现销售。 三湘印象在2019年报中表示,公司将继续深化“文化+地产”双主业发展战略,明确双主业协同发展路径,以优质景区为孵化地,以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以观印象强大IP为核心,以绿色科技地产为支撑构筑文旅综合新生态,持续推进“文化+地产”双主业转型发展。(编辑 张明富)
新纶科技5月24日晚公告,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新纶科技因虚构贸易业务虚增收入及利润、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等问题,被证监会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的罚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材料,受损投资者可以向虚假陈述行为人新纶科技等索赔。"广东奔犇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国华律师表示,索赔条件暂定为:在2017年4月25日至2019年6月25日期间买入新纶科技,并在2019年6月26日卖出或持续持有的受损投资者。最终索赔条件由法院生效判决确定。 新纶科技5月24日晚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处罚字【2020】2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该文件,新纶科技主要违法事实是:一、虚构贸易业务虚增收入及利润。这导致新纶科技2016年虚增营业收入占当期收入的20.29%,虛增采购成本2.49亿元,虚增利润7643.34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42.73%;2017年虚增营业收入3.38亿元,占当期收入的16.39%,虚增采购成本2.44亿元,虚增利润9330.50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50.67%;2018年虚增营业收入6233.97万元,占当期收入的1.94%,虚增采购成本4425.41万元,虚增利润1072.30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3.03%。 二、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新纶科技未在《2017年年度报告》《2018年年度报告》中披露与宏辉电子的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情况。 三、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新纶科技及其全资子公司金耀辉使用自身在银行的定期存款,为宏辉电子和深圳市前海贝斯曼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的银行贷款提供存单质押担保,2017年度担保额度为4亿元,占新纶科技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2.07%。新纶科技未在《2017年年度报告》中披露相关担保情况。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依据2005年《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证监会决定,对新纶科技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的罚款;对相关有责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数额不等的罚款。 刘国华律师表示,新纶科技等的虚假陈述行为造成了投资者惨重损失,投资者唯有提起民事索赔诉讼,才有可能挽回自身损失。由于事发新《证券法》实施之前,证监会按照2005《证券法》对新纶科技等虚假陈述行为人予以行政处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虚假陈述司法解释规定,上市公司因虚假陈述受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的,权益受损的投资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包括投资差额、佣金、印花税及利息损失)。
又一家曾经挂牌新三板的公司转战科创板获受理。5月20日,上交所公告受理慧捷(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慧捷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公司选择了第一套上市标准,保荐机构为安信证券。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慧捷科技专注于企业联络中心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服务,主要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联络中心系统解决方案。 所谓联络中心是从呼叫中心发展而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仅仅接听客户电话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更加注重客户服务体验和数据价值分析利用的联络中心,在企业运营中承担与客户沟通联络的作用。 据公司官网披露,慧捷科技不仅是专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及服务商,也是提供云联络中心平台服务、智能语音分析、智能客服机器人等应用的智能云服务提供商。公司产品和服务覆盖了联络中心通信会话、联络管理和语音数据分析的主要环节。 在申报科创板前,公司曾于2017年2月20日至2018年10月17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除了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合力亿捷、境外公司Avaya和Genesys,国内尚无与公司主营业务完全可比的A股上市公司。 根据申报稿,公司主要采取直销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实行订单式采购,通过“以销定产”的模式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来源于金融行业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70%以上,主要客户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其中招商银行的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50%、40.28%和48.40%。 数据显示,公司最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为11.10%,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1.19%。截至招股书申报稿签署日,公司拥有4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此次申请科创板上市,公司计划募资投入云联络中心平台和小慧机器人系统综合升级、创新研发中心建设、营销网络扩建及市场推广三大项目,总投资合计约3.04亿元。 公司在申报材料中还披露了疫情带来的影响。鉴于公司主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开展研发和生产工作,所受影响较小。2020年1至3月,公司营业收入为2212.92万元,同比增长33.6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5.19万元,同比增长62.21%。
“小破站又出圈了。”这大概是B站用户最近常常感叹的事。 从“最懂年轻人的晚会”到“后浪”的刷屏,“破圈”似乎成为了B站2020年的主打歌。破圈之后的B站明显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水涨船高。5月19日,B站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更是让其股价再创新纪录。当天B站股价收盘35.22美元,市值达到122亿美元左右。 但是破圈对于B站来说,并不都是锦上添花。“后浪”的营销,让众多老用户发出“不想再要‘后浪’那样的破圈了。”的声音。B站变了,也成为了屡屡出现的字眼。贴有小众标签的知乎,破圈之路也是磕磕绊绊。 而现在“后浪奔涌”的B站,破圈之路也并不平坦。 破圈财报下的隐患 和在B站大火的番剧《鬼灭之刃》里经常喊着“猪突猛进”的嘴平伊之助一样,B站在2020年一季度财报里气势高昂。 首先,在营收方面B站表现可圈可点。 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中,B站实现营收为23.2亿元人民币,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达到69%。当中游戏业务收入为11.5亿元,同比增长32%;直播和增值服务业务收入为7.9亿元,同比增长172%;广告业务收入为2.143亿元,同比增长90%;电商业务收入为1.57亿元,同比增长64%。 其次,在疫情宅经济加速的影响下,B站用户数据更是飙升。 财报数据显示,B站平均月度活跃用户人数(MAU)达到1.724亿人,移动月度活跃用户人数达到1.564亿人,分别同比增长70%、77%;每日活跃用户人数(DAU)达到5058万人,同比增长69%;平均月度付费用户人数(MPU)达到1340万人,同比增长134%。 同时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到87分钟,环比增长10分钟。面对B站在用户数据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B站CEO陈睿表示:疫情使假期延长对用户增长以及用户活跃起到了一定加速作用,但却不是主要原因,B站长期以来在内容生态、社区体验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的持续努力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今年4月份,B站获得索尼投资,在ACG领域B站将推出更多的产品。同时B站的明星驻台活动,产生的明星效应也在为B站增加着资源。与MCN机构的合作,更是为B站引入了诸多的UP主,在美食、财经、游戏等领域其内容生态正在进一步完善。 被称为“最懂用户的B站”,在继出圈的跨年晚会之后,又以五四青年节的视频《后浪》破圈。B站的屡屡破圈,也是其用户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这一份破圈的大好财报里,“最懂用户的B站”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尽管破圈为B站带来了一定的流量,但是B站还是处于增量不增利的状态。小破站还是没有能够补上漏洞,而且口子越撕越大。 小破站依然破 小破站是B站用户对B站的爱称,但是也和这个爱称一样,B站的钱袋破开了。 2019年B站全年净亏损达到13.04亿元,2018年净亏损为5.56亿元,同比扩大130.7%。 而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B站还是处于亏损状态。财报数据显示,最新季度B站净亏损达到5.38亿元,同比扩大175%。在不考虑员工的股权激励成本以及并购无形资产的摊销成本后,非美国会计通用准则下,B站净亏损仍然达到了4.71亿元。 这是继B站2018年3月份在美国上市之后,连续亏损的第八个季度。 从“最懂年轻人的晚会”到渗透70后、80后的《后浪》,B站在破圈的背后成本大山也在不断地堆积。 在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中,B站的总运营支出为10.74亿元,同比增长117%。当中销售和营销费用支出就达到了6.06亿元,同比增长234%。 B站破圈的路并不好走,成本飙升也没有能够实现盈利。同时在疫情宅经济中吃到红利的B站,也难免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构成B站收入的四大板块中,广告业务与电商业务的收入出现环比下降的情况。 在净亏损扩大以及成本飙升的背景下,B站营收的四大板块存在的老问题,也是B站想要推动营收结构多元化道路上必须直面的关卡。 游戏依然是半边天 在B站2020年一季度财报中,那个“披着视频网站外衣的游戏公司”的影子又出现了。 财报数据显示,B站的游戏业务收入为游戏业务收入为11.5亿元,同比增长32%,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49.6%。 从B站上市以来,一直被诟病营收结构单一。为了加强抵抗风险能力,B站不得不竭力对其他业务进行布局,但是直到目前却依然不能否认游戏业务收入依然是重中之重。 而且在这占据了B站营收大头的游戏业务中,B站代理游戏业务的收入远远要超过其自研游戏的收入。 数据显示,B站过去的游戏业务收入中其代理的《命运-冠位指定》(即FGO)所带来的收入,直到2019年占比仍然高达58%。而FGO已经上线将近4年时间,无论是下载量还是氪金程度都出现了一定的饱和。 根据七麦数据,在2017年FGO在iOS的游戏畅销排行榜上能排名前100,但是2020年其排名下降至100-150之间。 尽管在4月17日,B站所独家代理的游戏《公主连结》一经上线,就在中国区商务iOS手游畅销榜中取得了前十的位置,但《公主连结》能否成为在继FGO之后,B站游戏业务的又一支撑点,目前还不得而知。 在依然严重依靠代理游戏所产生收入的同时,破圈所带来的多面性也在冲击着B站。 B站的海水与火焰 B站的成功破圈为其带来了一连串用户数据的攀升,在目前将流量视为王道的互联网行业里十分羡煞旁人。 但是对于贴着“二次元”、“小众”等等标签的B站来说,破圈之后也并不代表坐享其成。对于老用户来说“B站变了”,用户的归属感成为问题,而接受更多文化涌入的B站,同样要面临着其他文化带来的冲击。 在4月份B站用户转战A站事件,就是典型问题之一。在破圈之后,B站的诸多老用户在明星粉丝大规模刷票,B站息事宁人之后,大举回归曾经的“二次元基地”A站。而A站更是打出“AC一直在,爱一直在”的情怀牌,让诸多用户纷纷感慨“回家了”。 破圈之后B站的“二次元”被稀释,而A站在被快手收购之后配合其布局,浓缩“二次元”圈层。 曾经作为“A站后花园”的B站,如今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走在商业化这条道路上的B站,却也不得不面临着从小道走到大路的问题。B站的CEO陈睿曾经说过,“B站未来有可能会倒闭,但绝不会变质”,然而至今没有能实现盈利的B站,可能要面对亏损难止而又如何保持不变质的大关。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刘旷L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 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1-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33亿元,同比下降14.5%,前值-14.3%,上年同期值5.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596亿元,同比下降2.7%,前值-5.7%,上年同期值15.2%。1-4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9.2%,前值-12.0%,上年同期值-4.8%;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4.9%,前值4.6%,上年同期值38.3%。 主要观点:4月国内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利好税基改善,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仍呈两位数负增状态。这反映了疫情冲击尚未完全消退、PPI通缩,以及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支出方面,4月积极财政明显发力,财政支出增速转正,这显示当前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实施力度正在加大。当前财政支出的重点指向加大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等“六保”领域,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能力有限,4月基建类支出增速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体水平。而因财政收支增速的剪刀差扩大,今年以来财政赤字明显扩张。 土地出让方面,4月土地市场延续回暖,但受高基数拖累,当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下滑,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负增。当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速加快至70.0%,其背景在于专项债发力对基金支出形成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加大对冲力度,无论是减税降费规模还是政府投资水平,都会高于上年。5月国内经济活动进一步恢复,将带动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基本面整体偏弱,加之减税减费力度加大,意味着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较难摆脱负增状态。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加码需要扩大财政支出力度,后续支出增速还可能进一步加快。 具体分析如下: 图1 累计财政收、支增速 数据来源:WIND 一、国内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利好税基改善,4月财政收入降幅收窄,但仍呈两位数负增状态,反映了疫情冲击尚未完全消退、PPI通缩和CPI回落带动价格因素减弱,以及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4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5.0%,降幅较上月收窄11.1个百分点。当月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7.3%,与上月降幅32.3%相比明显收窄;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4%,较前值-2.1%高出6.5个百分点。4月境内疫情控制情况良好,生产、投资、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有序恢复,带动税基改善,当月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各项税收收入降幅普遍收窄,消费税、汽车购置税、契税和土地增值税等税种收入增速实现转正。其中,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增速转正,明显与4月汽车销量大幅回暖直接相关;当月契税等涉房税收回升幅度最大,则直接受到房地产市场升温推动。 4月非税收入继续保持相对较高增长势头,我们分析或主要与疫情制约税收增长的背景下,各地更加重视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盘活变现政府资产、全面推进国企混改、转让部分国企政府持有股权等渠道筹集财政收入有关。我们判断,后续国内经济将持续向常态回归,这意味着财政收入方面的压力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不过,尽管4月财政收入增速在上月深坑落定后开始回升,但仍呈两位数负增,这一方面受制于境外疫情仍处高发期,国内疫情防控手段无法完全撤回,各项经济活动仍普遍弱于疫情前状态;另一方面,4月CPI同比进一步回落,加之油价暴跌和工业品价格反弹乏力导致国内PPI通缩加剧,价格因素对税收收入增速也起到下拉作用。此外,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正在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图2 财政收入增速变化情况(当月同比,%) 数据来源:WIND 注:2020年2月数据为1-2月累计值。 图3 主要税种收入增速变化 % 数据来源:WIND 二、4月积极财政发力明显,加之财政收入改善对支出的制约减弱,当月财政支出增速转正;在加大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等“六保”领域的情况下,一般财政支出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能力有限,4月基建类支出增速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体水平。 4月积极财政发力明显,加之财政收入改善对支出的制约减弱,当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长7.5%,较前值-9.4%大幅提升16.9个百分点。这显示当前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实施力度正在加大。从中央和地方角度来看,4月财政支出发力主要靠地方拉动——当月地方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1.1%,大幅高于前值-10.9%。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财政收支增速的剪刀差扩大,今年以来财政赤字扩张明显,1-4月累计赤字规模达11463亿元,较上年同期扩大8447亿元。 从分项来看,4月各主要分项支出同比增速多数加快,民生类支出中,社保和医疗支出增速反弹明显;基建类支出中,城乡社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速也实现较大幅度转正,显示相关领域项目进度加快,仅交通运输支出降幅有所走阔。整体上看,4月基建类支出同比增速转正至1.3%,较上月加快17.0个百分点,但明显低于财政支出总体增速,或反映在一般财政加大力度保障就业、民生等“六保”领域的情况下,对基建投资的支持能力有限,专项债等一般公共预算以外的支出将在拉动基建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数据来源:WIND 三、高基数拖累4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速放缓,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负增;当月专项债发力支撑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高增。 1-4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9.2%,降幅较1-3月收窄2.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7.6%,降幅较1-3月收窄3.1个百分点。但4月当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3%,低于上月的微幅增长0.8%。主要原因是4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较上月下滑5.2个百分点至4.2%。3月以来土地市场逐步回暖,4月土地供应量、成交量,以及从土地溢价率看市场热度,较3月均延续好转,当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速下滑主要源于去年同期基数偏高。 1-4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4.9%,大幅高于前值4.6%。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长15.7%,增速较1-3月加快10.5个百分点。根据我们的测算,4月当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70.0%,较前值52.4%进一步加快,且大幅高于当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1.3%),其背景在于专项债发力对基金支出形成有力支撑。1-4月累计,政府性基金收支缺口为7996亿元,比上年同期扩大5138亿元。 图6 政府性基金收支累计同比增速 % 数据来源:WIND,东方金诚 四、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加大对冲力度,无论是减税降费规模还是政府投资水平,都会高于上年;短期内财政收入增速难以摆脱负增,财政政策发力或将带动支出增速进一步回升。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会显著加大对冲力度,无论是减税降费规模还是政府投资水平,都会高于上年。5月国内经济活动进一步恢复,将带动财政收入增速回升,但基本面整体偏弱,加之减税减费力度加大,意味着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较难摆脱负增状态。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加码又需要扩大财政支出力度,后续支出增速或将进一步加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判断,今年目标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3.5%,比上年高出0.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今年预算内财政将额外拿出7000亿元左右)。 另外,近日财政部长刘昆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通过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渠道,增加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方面,今年提前下达额度已达2.29万亿。考虑到地方债前提下达额度不会超过全年额度的60%,我们估计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会达到3.5至4万亿,大幅高于上年的2.15万亿。关于抗疫特别国债,综合考虑今年财政逆周期调节需求,我们初步估计发行规模有可能达到2至3万亿左右。综合以上,预计针对本次疫情,今年整体财政投入水平将在5至6万亿之间,约相当于GDP的5%至6%。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姜伯静 快递服务单票收入,有别于快递单价,简单说就是快递一票的收入。虽然各家的统计略有区别,但这却是快递企业最被关注的数据。 一度闹得热火朝天的快递集体涨价,目前看来基本上是“无果而终”了。 他们的喧嚣,有些“虎头蛇尾”。甚至,还不如丰巢干脆宣布收费来的痛快。 不过,看快递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如果不能在高附加值服务上取得新突破,或者在新市场有其他新举措的话,那谋求涨价依然是他们未来首要的选择。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目前的快递企业在经营上已经遇到了瓶颈,将来可能会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 这里,我们看几份最新的经营简报。 很凑巧,几家在A股上市的快递公司,都在5月18日发布了经营简报,这里我把他们简单总结一下。 一,申通。5月18日,申通快递发布2020年4月经营简报。简报显示:4月份,快递服务业务收入为17.30亿元,同比增长1.63%;完成业务量6.80亿票,同比增长31.61%;但是,快递服务单票收入却大幅降低22.73%,为2.55元。 二,韵达。同日,韵达控股发布2020年4月快递服务主要经营指标快报。快报称:4月份,快递服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65%,为24.56亿元;完成业务量11.50亿票,同比增长45.20%;快递服务单票收入为2.14 元,下降33.54%。 三,圆通。还是同日,圆通速递发布2020年4月快递业务主要经营数据公告。公告显示,4月份,快递产品收入22.10亿元,同比增加6.48%;业务完成量9.41亿票,同比增加40.89%;快递产品单票收入2.35元,同比下降24.42%。 四,顺丰。依然是这一天,顺丰控股发布2020年4月快递服务业务经营简报。简报称,4月份,营业收入114.99亿元,同比增加48.91%;业务量为6.11亿票,同比增加88.00%;单票收入18.82 元,同比下降20.79%。 看以上的数据,从完成业务量这个数据看,这四家企业不但恢复了“元气”,而且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当然这要归功于网民网购欲望的增强。而且,他们在业务收入方面的表现也很不错,除去韵达以外都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但是,一个最重要的数据,他们无一例外的出现了大幅度下滑,那就是快递服务单票收入。即便是单票收入的“霸主”顺丰,也跌破了20元。 快递服务单票收入,有别于快递单价,简单说就是快递一票的收入。虽然各家的统计略有区别,但这却是快递企业最被关注的数据。 一直以来,单票收入“居低不上”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快递企业。 还是以上述四家企业为例,我们看看他们在2020年1月的表现。 根据他们各自的经营简报:2020年1月,圆通速递快递产品单票收入2.94元,同比下降14.54%;韵达快递快递服务单票收入2.86元,同比下降19.66%;申通快递快递服务单票收入3.30元,同比下降2.37%;顺丰单票收入19.70元,同比下降21.23%。 显而易见,他们在4月延续了单票收入下降的大趋势,有的还加大了下降幅度。 快递企业为什么单票收入持续下降呢?尽管快递企业的经营模式略有不同,但从一些共性特点上还是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的。下面,我们看这几个因素。 第一,快递平均单价大幅度下降。 多年以来,虽然电商蓬勃发展,但快递的平均单价在事实上是不断降低的。 根据顺丰2019年年报提供的数据,“近年来,快递行业单票价格持续下滑,行业快递平均单价从2007年的28.50元 ╱ 件快速下滑至2019年的11.80元 ╱ 件,主要原因在于占快递业务量较大比例的电商快递增速较快,且电商快递竞争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成为电商快递扩大份额的主要手段。” 虽然近年来快递企业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成本,促成了快递价格的下降,但电商价格战挤压快递价格也让快递企业在价格战中成为受伤的一方。 第二,人工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快递企业,有直营模式,有加盟模式。这里,不谈其优劣。 不管是什么模式,人工成本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虽然大数据、地图、AI、自动设备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快递企业,但是其最终环节中的人工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曾经有媒体统计,2018年,上述四家快递公司发出薪酬超过了230亿元。 而以顺丰为例,2019年,尽管比重下降,但职工薪酬占营业成本比重仍然很高,为12.61%,总额达到百亿以上。 第三,高速收费的影响。 这里,又提到高速恢复收费。 高速收费对快递公司的影响有多大呢?尽管主要快递公司在航运方面有较大突破,且在不断控制运输成本,但高速公路在他们经营中的分量依然很重要。 以申通为例,按照申通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度,公司完成快递业务量合计8,355,842.49吨,其中,汽车运输方式完成业务量8,201,535.22吨,占总业务量的98.15%;航空运输方式完成业务量154,307.27吨,占总业务量的1.85%。”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高速费用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第四,目前尚未出现新的增长点。 丰巢的“闹剧”说明,目前各大快递企业,尚未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并且,如果未来各个小区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将临时性存放设备改造为免费公共服务设施的话,那丰巢的未来很不美妙。 所以,看以上几点,尽管直播等大大的促进了快递行业的发展,可是如果快递企业的单票收入下降成为常态,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面对快递会涨价这个问题了:或者,我们的网购产品不再便宜,或者我们要付额外的费用,或者我们要享受“慢递”的代价! (本文作者介绍:专栏作者,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最佳新闻评论奖得主,iDonews 签约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