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收入降幅收窄看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全国复工复产达到正常水平 5月18日,财政部发布统计显示,4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49亿元,同比下降15%,降幅比3月份收窄11.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下降17.3%,降幅比3月份收窄14.9个百分点,国内增值税、进口环节税收、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收入降幅均明显收窄,反映了复工复产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的良好态势。 据统计,1月至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33亿元,同比下降14.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22亿元,同比下降1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3611亿元,同比下降11.5%。全国税收收入53081亿元,同比下降16.7%;非税收入9052亿元,同比增长1%。 “前4个月,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符合预期。财政收入降幅较大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但降幅在可承受范围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说。 据悉,全国财政收入下降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包括疫情冲击导致税基减少,以及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采取减免税、缓税等措施;继续巩固减税降费成效;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缴纳入库的税收同比减少,以及去年同期中央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等使收入基数较高,相应拉低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 从税种看,主要税种收入同比下降。1月至4月,国内增值税下降24.4%,国内消费税下降12.8%,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下降21.6%,企业所得税下降13.7%,个人所得税增长1.6%,证券交易印花税增长20.1%。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下降11%,土地増值税下降7.7%,房产税下降7.7%。 从行业看,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税收降幅较大。1月至4月,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下降46.8%、29.8%、28.2%;受与互联网相关的经济表现活跃、相关行业增加值增长带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5.6%。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分析认为,财政收入下降除了受疫情影响导致税基减少的因素外,同时反映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效果充分显现。 统计显示,1月至4月,各月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下降3.9%、21.4%、26.1%、15%,呈现逐渐下降后趋于回升的态势。财政部表示,展望后几个月,随着复工复产复业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生活逐步趋于正常,主要经济指标将延续回升改善、持续向好的势头,财政收入降幅会继续收窄。 在支出方面,1月至4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596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0315亿元,同比增长0.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281亿元,同比下降3.2%,降幅比1月至3月累计收窄3.8个百分点,主要是落实“六保”任务。“全国财政支出保持比较大的力度,反映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白景明说。李旭红表示,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财力的支持力度,全力兜牢兜实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底线。(记者 曾金华)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雷丽娜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诸建芳、程强 随着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的进行,经济数据呈现多方面的改善,财政收入压力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疫情对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压力逐步缓解。4月财政收入中的各项税收收入增速均出现回升,财政支出因收入端的约束减弱增速由负转正。向后看,随着经济逐步向好,财政收支压力将减小,但今年财政大力度逆周期调节仍然政策的主基调之一,预计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贯穿全年。 事项 2020年4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5.0%(前值-26.1%)。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7.3%(前值-32.3%);非税收入同比增长4.4%(前值-2.1%)。4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为7.5%(前值-9.4%)。1-4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同比下降9.2%(前值-12%);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4.9%(前值4.6%)。 正文 ▌ 疫情对财政收入压力最大的时候已经过去,财政收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而改善。4月一般公共财政收入为16149亿元,较前值回升11.1个百分点至- 15%(图1)。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4052亿元,同比下降17.3%;非税收入2097亿元,同比上升4.4%(图2)。4月伴随国内全方面的复工复产,4月经济数据普遍较好,经济恢复带来的税基扩大,促使各项税收增速均出现回升(图3)。其中税收收入中占比较大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4月同比分别为-26.8%、-15.5%和-14.2%,较前值分别回升11.7、9.9和27.4个百分点。而第四大税种的消费税较增速已经从负转正,4月实现了4.7%的正增长。整体来看,税收收入的增速回升主要还是受到经济改善的带动,预计随着经济逐步向好,财政收入端的压力也趋缓。 ▌收入改善对支出的制约减小,公共财政支出增速转正,积极加强前期延误的各方面支出建设。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312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142亿元,同比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170亿元,同比增长11.1%。在支出的细分项目中,前期受到疫情冲击严重影响支出节奏的节能环保、城乡事务、科学技术和教育当月支出增速较上月分别回升46.4、36.9、22.9和21.3个百分点至11.9%、9.6%、11.7%和6.7%。此外支出端一直全力保障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也大幅回升了近30个百分点至24%(图4)。本月财政支出增速由负转正,大幅回升了约1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支出的增长一方面受益于财政收入情况的改善对支出端的制约减小,另一方宏观政策由“抗疫”的非常态化逐步进入常态化阶段,各个重要领域如科学技术、教育等支出节奏此前被疫情压制,当前需要加快节奏。另外,伴随企业复工复产到位,政府的逆周期调节政策也有更充分的发挥空间,财政支出节奏也会加快。 ▌政府性基金收入跌幅继续收窄,政府性基金支出大幅扩张。1-4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为17770亿元,增速为-9.2%,较1-3月增速回升2.8个百分点(图5)。其中1-4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5839亿元,增速较前值回升3.4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值为25766元,支出增速为14.9%,较1-3月4.6%的增速大幅扩张。在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端的压力凸显。尤其叠加财政仍然需要积极的参与逆周期调节,土地出让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因此土地出让相关支出增速具有一定持续性,也能够带动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和地产表现出一定的韧性。 ▌专项债5月迎来发行高峰,目前来看整体节奏进展基本符合预期,基建还是主要支出方向。4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868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1668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200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1202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1666亿元。由于受到提前批额度的制约,4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显著放缓。4月20日财政部官员公开表示,下达第三批的提前批额度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并且从5月初已经开始陆续发行。截止5月15日,5月已经新发行或计划发行的专项债额度约3395亿元,按照目前的节奏,5月底前预计可发行完1万亿额度,专项债5月迎来发行高峰。从5月内发行的专项债用途来看,仍然以农林水利、交运等基建相关项目为主,部分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基建。 ▌即将到来的两会财政仍然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保就业”要求下的财政逆周期调节将成为今年宏观的主基调之一。4月17号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重申“六稳”之余强调“六保”。“六稳”与“六保”之首均为就业。随着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4月经济数据呈现出多方面的改善,但调查失业率却小幅走高,对于逆周期调节的政策要求仍然较高。财政作为今年逆周期调节的主基调之一,赤字率、专项债与抗疫特别国债等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也是财政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财政对就业方面的逆周期政策力度将持续贯穿全年,助力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文作者介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本报记者 包兴安 5月18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前4个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4.5%。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649亿元,同比增长20.1%。 数据显示,1月—4月各月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下降3.9%、21.4%、26.1%、15%,呈现逐渐下降后趋于回升的态势。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4月份看,财政收入4月份下降15%,比3月份收窄11.1个百分点,一方面表明财政收入降幅正在随着企业复工复产能力增强逐步趋缓,另一方面表明财政收入下降总体上还处于受疫情影响的可控状态,随着我国疫情形势好转和防控机制不断增强,未来财政收入下降趋势将会逐步趋缓,财政的保障和支撑能力会随之有所增强。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133亿元,同比下降14.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22亿元,同比下降17.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33611亿元,同比下降11.5%。全国税收收入53081亿元,同比下降16.7%;非税收入9052亿元,同比增长1%。 从税种看,主要税种收入同比下降。前4个月,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24.4%,国内消费税同比下降12.8%,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下降21.6%,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3.7%,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1.6%。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契税同比下降11%;土地增值税同比下降7.7%;房产税同比下降7.7%;耕地占用税同比下降12.7%;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比下降10%。 张依群表示,大多数税种收入继续呈现较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受疫情冲击影响,导致企业产能没有完全恢复、外贸出口不畅、内在需求不足,以及支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而实施的减税政策影响,造成今年前个月财政收入连续下降。个税小幅增长主要是受去年个税改革增加专项附加扣除后税收基数降低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前4个月,印花税1069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649亿元,同比增长20.1%。张依群认为,主要是股市交投活跃,导致该税种收入同比增长。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相比其他税种,证券交易印花税保持增长态势,主要是受证券市场交投活跃的提振。据Wind数据,今年一季度,两市日均成交额达8598亿元,总成交额合计49.87万亿元,同比增长47%。 郭一鸣还表示,投资者跑步入场也推动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增长。截至3月末,沪、深两市期末投资者数为16333.96万,同比增长8.5%。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此前表示,展望二季度,受国际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财政收入仍呈下降态势。但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财政收入降幅会逐步收窄。(编辑 乔川川)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湛 消费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根据我国出口、投资及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数据来看,自2008年起,居民消费对GDP的增长拉动越发明显,其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居民消费支出空间受挤压,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从我们监测的数据中可以看出,2008年之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保持着较低水平,且从未超过20%,于此同时,我国居民储蓄率在2008年时达到高点51.8%。但随着棚改货币化安置在14、15年兴起,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进入了加速提升阶段,截止2018年,已提升至53.2%。而此时,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并没有提升,而是逐步下滑,2019年同比增速下滑至5.8%,房贷规模持续上升对整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形成较为明显的挤压效应,2018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下跌至45.4%,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下滑至5.5%。 整体社消增速放缓。截止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持续放缓,全年增速为8.0%,整体社会消费力将有所放缓,增量有限。们认为,在整体消费能力持续有限的情况下,低线城市将是看点,与此同时,具有高性价比的龙头品质企业将受益。增量消费看低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自2016第三季度进入拐点,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社会增量消费主要推动力。存量消费看重点城市。我们认为,随着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放缓明显,重点城市消费量将趋向有限,成为存量消费。 趋向“M”型消费,大众必选品优势凸显 收入结构逐步向两端分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可以将我国居民分为五类,2018-2019年期间,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59%;中等偏下人群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86%;高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16%,这三类人群是五类人群中,同比增长幅度较大的,其中,低收入人群可支配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相反,中间群体(中等及中等偏上人群),可支配收入保持较为平稳水平。我们认为,受经济周期下行影响,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逐步放缓,我国收入结构将慢慢形成向两端分化,高收入及低收入群体收入保持稳健势态,而中间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差距逐步拉大,整体形成“M型收入结构”。 收入结构转变,消费趋向“M”型。我国居民收入结构逐步形成向两端分化,中间部分群体随着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其消费能力出现下降,其中,大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将下沉至“M型”的右侧,仅有极少数中等收入群体能晋升至“M型”的左侧。根据数据显示,根据数据显示,随着收入结构转变,我国大众餐饮消费已出现明显分化,人均价位小于50元及大于300元的餐饮收入均出现较高增长,尤其大众餐饮(人均低于50元一餐)增速增长较为明显。然而,价格位于中等价位的餐厅,收入增速相较两端而言,仅有12.9%的增长,我们认为,收入结构分化直接导致消费市场出现两端分化现象。因此在未来消费空间趋向于有限的背景下,具有高性价比的大众消费及消费群体较为固定的高端消费将成为消费支撑力。 企业渠道下沉,低线城市趋向品质型消费发展。当前,“拼多多”和“OPPO/VIVO”等打低价策略的品牌兴起,导致市场出现多种关于“消费降级”噪音。我们通过“拼多多”案例分析发现,并非是市场认为的消费降级,1)对比京东用户群体布局,拼多多将渠道铺设至三四五线城市,下沉到位,受到低线城市用户群体青睐。2)优质企业像伊利、五粮液等,通过入驻拼多多平台,可以成功捕捉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消费者,让低线城市有机会享有品质产品。从原来吃“康帅傅”到现在的“康师傅”,从原来喝“无品牌奶制品”到如今喝上“伊利”。随着企业渠道下沉,低线城市在追求品牌消费同时更注重高性价比消费,晋升至品质型消费。 居民消费习惯逐步优化,具有品牌及品质企业成为首选。在居民消费空间有限及消费习惯转变的背景下,从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下沉城市在网购时,对于质量和品质关注度是不断提升,其次是用户口碑和评价,以及品牌知名度。相反,对于价格而言,不管是对下沉城市还是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而言,都是趋向弱化。 刚性消费成为首选。目前,不管是低收入、高收入及中间收入人群,消费需求都出现转变。低收入人群开始逐步追求品牌消费同时更注重高性价比消费,部分消费群体更是晋升至品质型消费。而中间部分群体,随着收入增速放缓,同时被房贷挤压,中间部分群体消费需求出现明显转变。新中产圈分析报告显示,新中产人群更追求品质、价值和服务消费,达到一种“少即是多”的简单消费理念,更希望达到高性价比品质消费,而不是随便乱买,形成一种浪费。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未来刚性消费是首选,其中,具有品牌、品质过硬且不断创新优质的企业将是机会。 (本文作者介绍:中山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今年以来,美联储通过两次降息,把目标利率降至零附近,同时实施无限量QE,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升至创纪录的6.7万亿美元;我国也采取了多次降息降准举措,4月份M2增速达到11.1%,达到209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放水”,自然引起人们对通胀的担忧,但迄今为止,全球主要经济体及中国均没有出现通胀抬升的势头,而且中国4月份的CPI已经从2月份的5.4%峰值降至3.3%,PPI则为-3.1%,呈现出通缩趋势。如何来解释全球货币“大放水”背景下经济仍然呈现通缩压力呢?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ID:lixunlei0722) 作者:李迅雷 原标题:《水往“高”处流》 01 央行大放水:并未流入寻常百姓家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符合自然规律。只要资金流入经济体,肯定会引起某些商品或资产价格的上涨。于是我们自然会想到费雪方程式,MV=PQ,其中 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Q 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实际应用中,经常用 M1 或者 M2 等广义货币代表 M,以名义GDP 代表 PQ。 但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M中的相当大一部分会流入到资本市场,按照凯恩斯理论,货币需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交易需求、储蓄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我们不妨把费雪方程式做一个扩展: MV=P1Q1+P2Q2+…+F1Q1+F2Q2+… 其中F为某类金融产品价格。 也就是说,货币大放水对商品和金融产品的价格和数量都会带来影响,但现阶段之所以不会引发通胀,可能主要基于两点原因: 一是疫情之下总需求大幅下降,通胀通常与GDP增速具有明显相关性,我国从90年代至今的四次幅度较大的通胀,都发生在经济过热、实际GDP大幅走高阶段。今年一季度,美国GDP增速为-4.8%,我国为-6.8%,均出现了大幅度负增长。故CPI没有继续上升也属正常。 有人或许会问,美国前期通过的2万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直接向民众派发现金,其中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成人,可以获得1200美元的现金。如此大规模的钱发下去,为何没有导致通胀呢?这是因为这些现金补贴不足以弥补美国工薪阶层由于降薪或失业导致的收入减少总额,更何况还存在结构性问题,即4月份高达14.7%的失业率中,失业人群以低薪阶层为主,这些人才是消费主力。 二是按照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假说理论,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如今,日欧美均为负利率或零利率,美联储又无限量放水,但在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政策环境下,数量扩张型货币政策对刺激实体经济复苏的效果十分有限。 事实上,当今我们面临的,一方面实体经济的现金流偏紧,地方政府、非金融企业的债务压力大现金流短缺,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资产荒”,但金融机构虽有钱但缺可以配置的资产,货币的脱实向虚趋势十分明显。 02 水往“高”处流,高处不胜“热” 我关注到今年以来的两大现象,一大现象是我国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新开户人数大幅上升,其中3月市场共新增投资者189.12万,较2月份的89.54万户环比暴增111.21%,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这应该是居民部门“脱实向虚”的一个例证。年初至今,国内创业板指数走势强劲,丝毫不受疫情影响;在餐饮业一片哀嚎声中,某些品牌白酒的股价却不断刷新历史高度。 再看一下美国股市,虽然3月份经历了大幅下挫,被称为进入了技术性熊市,而到了4月中旬,美国三大股指持续大幅反弹,涨幅均超过20%,居然进入技术性牛市。而且,纳斯达克指数还在逼近历史最高点,如此富有戏剧性的反弹,恐怕与美联储无限量QE政策有关,尽管美国的疫情远比中国严重。 第二大现象是豪宅购买和奢侈品消费热潮汹涌,今年前四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339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758亿元,同比名义下降16.2%,降幅不可谓不大。但是,豪宅的销售则是另一番景象:深圳楼盘招商太子湾,推出豪宅公寓,户型面积240-398㎡,总价2133万-5479万,首付1000万起步。然而,富豪们却像买白菜一样带着口罩排队抢房。 杭州最贵楼盘之一,仁恒滨江园的最低价1200万元,共有992组家庭报名购房,中签率仅6.2%;位于上海的碧云尊邸均价近12万元/平方米,总价最高8000万元,抢购者之多居然需要动用警力来维持秩序。 与豪宅热销相对应的,是国内奢侈品消费的也同样火爆,根据阿里拍卖提供的数据,2020中国3月奢侈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月环比增长超50%,与全球奢侈品行业销售额萎缩近三成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LVMH首席财务官表示,从3月中下旬起,LVMH旗下品牌在中国的大多数门店销售出现同比增长,4月份势头更猛,有些品牌甚至超过了50%。 我国4月份的CPI降至3.3%,预计下半年会出现负增长,但近期国内LV、香奈儿、Tiffany等奢侈品已经开始涨价。2019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增长约2.2万亿元,其中90%由中国市场拉动。中国凭借18.5%的世界人口,16%的世界GDP占比,拉动了全世界35%的奢侈品消费市场。 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趋势下,中国经济的存量特征越来越明显,即便没有疫情,分化也已经成为大趋势,包括区域人口的分化、经济落差的扩大,包括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此消彼长,也包括了头部企业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其他非头部企业生存压力的增加。 此外,居民收入分化已经成为全球性棘手问题,而且存在分化加剧趋势,正如《21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凯蒂所说,工薪阶层的薪酬增速比不上资本回报率,于是收入和财富的分化程度越来越大。 03 分化下的投资机会与经济问题 全球经济的衰退是大趋势,因为主要经济体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这是源于全球长期和平环境下社会结构的越来固化,阶层逆袭变得越来越困难,皮凯蒂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不过他认为有解药,如罗斯福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将收入税最高税率提高到90%以上,而对大额遗产的税率则高达70%;联邦政府在很多行业设置了最低工资标准,还鼓励工会的发展。 但是,现实中巨额资本背后的精英阶层通常更有话语权,桑德斯已经退出竞选,特朗普或拜登无论谁上去,都不可能在美国下一轮总统任期内去缩小美国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为了避免发生危机,美联储依然一如既往地释放QE,而QE恰恰是扩大收入差距的重要源泉。四月份美国失业人口达到2200多万,与此同时,在职人员的人均薪酬的增速却创了历史新高,说明低薪者的失业比例很高。 在西方的主要经济体中,抑制收入差距过大,主要靠三大税收:房产税、资本利得税和遗产税,有了这三大税种尚且不能抑制贫富差距,更何况我们还没有。因此,我以为收入差距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很难缩小。故我从2017年开始,就看好高端消费品,提出权益资产投资上应该“抓大放小”、《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 当然,这只是在商言商的一种投资建议。但毕竟居民收入的持续分化会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水往“高”处流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而税改的确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一种有效工具,但最难决策的问题是如何去权衡当下和长期的利弊,而且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必须同步推进。什么时候水往低处流,什么时候“流动性分层”问题能够改善,这才是经济结构转好的标志。 当前的疫情实际上是在加速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分化趋势,进一步拉开企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我们能否借助此时财政支出规模大幅增加之际,通过再分配的方式来改善社会收入结构?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为此,除了加快下达转移支付,中央财政采取了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强化地方库款运行监测督导、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等措施,确保地方财政运行情况总体稳定,“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减税降费双重影响,全国财政收支呈现“紧平衡”,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明显加大。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财政进一步减收增支,收支矛盾更为突出。中央以更大力度的宏观政策积极应对,地方财政运行情况总体稳定,“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得到有效保障。 疫情冲击加剧矛盾 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财政收入同样受到影响。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984亿元,同比下降14.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57亿元,同比下降1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24827亿元,同比下降12.3%。 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284亿元,同比下降5.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7173亿元,同比增长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111亿元,同比下降7%。 从已公布的各省份一季度财政收支情况看,大部分收入下滑较为严重,收支矛盾突出。比如,北京收入1430.5亿元、下降11%,支出2226.7亿元、下降0.9%;山西收入617.4亿元、下降17.8%,支出1283亿元、增长10.6%;辽宁收入620.9亿元、下降16.9%,支出1214.7亿元、下降6.5%。 一些省份发布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确提出收支矛盾问题。比如,辽宁省表示疫情影响在3月份明显显现,财政支出保障压力加大。安徽省表示,短期内疫情对财政经济运行的影响仍将持续,预计上半年财政收入将低位运行。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在介绍一季度全国财政运行特点时表示,全国财政收入下降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包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税基减少;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增值税翘尾减收效果持续释放;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缴纳入库的税收收入同比减少。 转移支付有力保障 从收支对比看,一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少于支出,不少省份差距较大,这是否是一些人担心的地方财政“入不敷出”?“这种提法是一种误解。”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认为。 梳理各省份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财政支出远超财政收入。比如,宁夏收入101.2亿元、支出423.9亿元,甘肃收入183.5亿元、支出964.6亿元,黑龙江收入287.3亿元、支出1451亿元。一些省份收支差距较小,比如上海收入2006.1亿元、支出2028.1亿元,浙江收入2162.97亿元、支出2458.41亿元。也有个别地方收大于支,比如厦门收入388.7亿元、支出273.1亿元,宁波收入455.4亿元、支出438.2亿元。 我国实行以转移支付为主的地区间收入再分配机制,中央对地方实行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地方统计数据中的财政收入特指‘本级收入’,但财政支出则包括了中央转移支付的有关支出。”白景明解释,在地方支出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转移支付。 从2019年的预算报告可以看出,地方财政收支为何有“缺口”。2019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2700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收入75399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11950亿元,收入总量为190049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9349亿元,地方财政赤字9300亿元,这部分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来弥补。这意味着,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有近四成来自中央转移支付。 “可以看出,地方财政支出并非全部来自地方本级收入,而是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中央转移支付。尤其是中西部省份,中央转移支付在其支出中占比很高,很多都在50%以上。”白景明说。 对于今年的转移支付情况,近日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王克冰介绍,中央及时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在去年四季度已提前下达转移支付6.1万亿元基础上,今年以来预拨均衡性转移支付700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406亿元。 此前,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地方财政运行情况总体稳定,疫情防控经费得到了充足的保障,基层政府的“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也没有出现风险问题。 开源节流缓解压力 “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整体上面临减收增支压力,财政运行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 面对疫情冲击,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为加大对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能力,除了加快下达转移支付,中央财政还采取了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强化地方库款运行监测督导、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等措施。 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从3月1日到6月底,在已核定的各省份当年留用比例基础上统一提高5个百分点。据测算,前4个月地方将新增留用资金约1100亿元。 近日,财政部提前下达第三批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万亿元。加上前两批提前下达的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18480亿元,新增债券提前下达额度已达28480亿元,有力地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中央财政统筹新增赤字、以前年度结转资金、压减本级支出腾出的财力等渠道,切实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力度,有力保障基层运转。积极创新财政资金分配方式,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达民生领域。”刘昆表示。 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各地财政收支矛盾加大,政府过紧日子成为必然之选,压减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等行政性支出。”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小川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绩效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彩指出,各地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特别是要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的思想,科学安排今年收支预算。 目前,各地在应对收支矛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比如,各地通过压减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贯彻“以收定支”原则等,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厦门、贵州等地把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作为今年过紧日子的一个实招。 白景明认为,只有加强预算管理特别是优化支出结构,才能缓解收支矛盾,实现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降低一般性支出的标准水平;要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特别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坚决通过绩效评价大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当前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随着中央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措施落地,财政收入降幅会逐步收窄,地方财政收入情况逐步向好,收支矛盾也会得到有效缓解。”白景明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曾金华)
财政部: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纳税人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