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成立于1931年的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大学,曾为延安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免费医疗,而现今中国医科大学下属的医院依然肩负着保障当地人民健康的责任。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朱悦教授,曾于2013年领导了第一批扶贫医疗队进驻延安。 在延安近18个月的医疗援助工作中,扶贫医疗队不仅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还帮助培训了当地的医学专家,并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建立了疼痛管理和康复科,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医疗服务的水平。 “回到中国革命的圣地,使我保留住了对于我初衷的那一份本真。这次经验带来的无价之宝将始终伴随我,度过余生。”朱悦教授说。 扶贫故事原文:昔日“红军医生”,今天健康扶贫的扶贫白衣天使 ↓↓↓ 进入专题
在微软四十五年的发展史上,仅发生过两次分拆独立事件。 第一次发生于1999年,由两位微软前高管创办的在线旅游产品预订网站Expedia被分拆,随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时隔二十年,第二笔分拆发生在中国市场。今年7月13日,微软宣布将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由原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为董事长,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李笛为CEO。 “(分拆)这个事情非常难。”谈及分拆事由,李笛告诉36氪,“这是两边凑到一起的结果。既要自上而下有这个意愿,也要自下而上有这个动力,所以非常罕见。” 对于小冰来说,过去六年,微软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但长久的发展需要更灵活的运营手段与完整的团队机制,这就需要团队独立作战;而之于微软,独立的小冰可以谋求更多资本支持,微软作为股东,也能与小冰共享业务做大后的成果。 在谈到小冰分拆后与微软的合作关系,沈向洋对36氪说:“小冰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我们当然有自己的权力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和微软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短期之内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改变。” 独立后,小冰在融资、商业化、团队建设上的速度明显加快。11月下旬,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表示,小冰公司已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极光创投与网易集团。同时,小冰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联合推出“AI+云计算”解决方案,同时确立了三个主要行业:金融、汽车、内容生产。 12月10日,带着独立后的“小冰”,李笛登上36氪2020 WISE新经济之王的舞台:“很遗憾,今天我不想介绍小冰,而是让通过小冰,来介绍我们对人类与AI之间关系的反思。” 小冰 CEO 李笛参加36 氪“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图片来源:36氪 在小冰的迭代史上,关于小冰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少女小冰,这个形象穿着学生制服,头上戴着粉红色的发卡;另一个则是小冰框架。这个框架可以长出各种各样的角色,不用受限于具体的名字形象,但后端的语言、声音、情感等AI处理能力,皆由小冰框架来提供。 在李笛看来,真正的小冰概念是“小冰框架”,而“少女小冰”只微软小冰时期用来迭代数据的第一个原型产品,“小冰只有她自己,但我们想要整片森林。” 从2014年第一代小冰问世,这个孵化于微软的“AI少女”已经有了八个版本的迭代。其中至关重要的迭代发生在2018年,当时革新的第六代小冰为其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升级,正式推出以小冰框架能力为底层的全新AI战略。 小冰框架的诞生,也让小冰与时下的人工智能公司有诸多差异。 与百度、商汤、旷视等AI公司的主线业务不同,小冰在产品形态上没有与诸如智能音箱、摄像头、汽车等硬件绑定,而是强调其作为底层框架,能为用户提供跨平台的AI能力支持。 由于不受硬件形态的限制,小冰也得以实现跨平台的能力展现,在今日头条、网易云音乐、QQ 群,以及华为、OPPO、vivo、小米等软硬件终端内,小冰都以各种形象出现在其应用生态中与用户互动。 李笛对36氪阐述了他的思考,他认为眼下人工智能产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叫人工智能技术,比如卖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这一类更多是研究机构。 第二类是行业里经常说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智能音箱、智能门禁。 第三类是李笛所谓认为的真正的人工智能产品,是指人工智能是主体的产品。其中,人工智能真的在生产,能负担关键岗位,而不仅是用技术去支持另外一个产品。 “计算机视觉技术加进来的门禁,还是一个门禁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AI应用到门禁前,还有用指纹、密码的,用AI可能更方便,但没有改变产品定位,还是一个门禁。”李笛对36氪表示。“人工智不能跟硬件变成绑定关系。硬件是载体,它不是人工智能,(两者)不能这么捆。” 那么,小冰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作为主体发挥生产力的? 拿小冰和万得资讯的合作为例,万得需要覆盖26类企业上市公告,最多的时候,每天早上十点会有100家企业同时发布公告,如果需要人类完成公告摘要的提炼发布,就需要一个巨大的团队,而小冰就可以直接替代这部分工作,通过AI实现上市公司公告自动化生成。 这就是李笛所说的小冰对关键岗位的效率提升。“如果没有小冰这个技术,就不能实现这个效果。”李笛说到。 在接受36氪的专访中,李笛还具体分享了他对小冰独立、商业化竞争、与AI发展路径的思考,以下为专访实录: 谈分拆:“两边凑到一起的结果” 36氪:分拆小冰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决定,还是小冰自下而上的诉求? 李笛:这件事情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都做不了。 第一,分拆对于微软来讲非常罕见,微软历史上40多年就发生过两次,小冰是第二次,上一次是Expedia,分拆之后去上市了。 微软分拆很少是因为,像国内很多公司做资本运作,分拆是为了收回成本,但微软不是,微软现在还是小冰的股东。 小冰分拆不是为了卖掉,如果小冰没有自下而上的创新,没有很强的未来的发展规划,分拆出来也没用,为什么说(分拆)难,这是两边凑到一起的结果。既要自上而下有这个意愿,也要自下而上有这个动力,所以非常罕见。 36氪:您觉得小冰做好拆分独立的准备了吗? 李笛:如果今天反推,从结果来看,如果我们不是在微软这几年,那小冰fundamental(基础)基础框架也不可能打得这么扎实。今天面向To B、To C或者vertical(垂直)平台我都能做,如果前六年不在微软,我不知道今天还能不能这样。 而当框架完备后,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我技术扎实了,又做了一年商业化,发现各方面确实是OK了,这就像孩子已经成年,可平时家长还是管着,晚上晚睡一会都不行,这时候搬出去才是更正确的决定。 36氪:现在小冰商业化的效率有什么变化吗?您自己工作的重心有转移吗? 李笛:我的工作重心倒没有变化,但团队变得比原来更完整。 小冰过去是个特区。微软从第一天起,小冰就有独立的产品发布(GTM)能力,我们可以make the call,就是决定这个产品要不要更新与上线,我们还有市场团队,可以自己发布announcement,微软全球范围除了小冰都没有这个能力。 现在商业化的效率明显快了,小冰以前在微软的时候是没有销售团队的,所以很多项目和订单不可规模化,现在有独立的销售和HR团队了。 如果回头去看小冰,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是相通的,微软为什么要做小冰,为什么要给这么多例外,就是为了本地创新。 谈AI:人工智能不应该被限制在硬件里 36氪:您怎么看待现在人工智能与音箱的关系? 李笛:人工智能有三类,第一类叫人工智能技术,比如我今天是一个卖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在这个垂直领域做得特别深入,其实也能活得不错,但会活得比较苦,因为你不制定规则,你只是提供技术,这一类更多是研究机构。 第二类是行业里经常说的人工智能产品,智能音箱、智能门禁都算,我个人认为是这样,计算机视觉技术加进来的门禁,还是一个门禁产品,它只是一个有人工智能的门禁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门禁以前,还有用指纹、密码的,用人工智能可能更方便,但是没有改变产品定位,他还是一个门禁。 智能音箱也是,它的确让开灯关灯方便多了,因为我不用走过去,但像刚才说的,智能音箱如果只是一个更方便的摇控器,就没有改变产品定位。 因此,我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产品,是指人工智能是主体的产品。就是说,你真的把人工智能当作主体去交互,人工智能真的在生产,能负担关键岗位,而不仅是用技术去支持另外一个产品。很遗憾今天的智能音箱就是这样。 国外的场景已经在改变。像Alexa,它正在找很多科研机构,出一个奖项,谁能让Alexa跟人持续交流30分钟,就给他这笔奖金,他们在追求这件事情。 我们现在尝试让小冰成为一个生态环境的核心,而不是纠结限制在一个产品形态上,比如说音箱,这是我的观念。 36氪:可如果没有产品形态,很难让外界感知到小冰。 李笛:你说得没错,但产品也有换机周期,89块钱买一个音箱,你买得容易,因为它补贴,但是你买得容易,扔得也容易,换机周期就很短。那怎么用出货量来取代市场占有率呢?你只能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这个生态环境确实建起来不容易,因为是个新东西,但你不能因为不容易,我就用一个具体的物理形态去完成,这是不够的。 36氪:我听下来,你理想中的小冰类似于个人助手?她能跨平台且无处不在。 李笛:这是个好问题,说起来其实助手这种概念是不存在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今天你在开车,我坐在你的副驾驶上,你说天有点热,我伸手给你把空调打开,这时候我的功能是汽车的智能助理,但你把我当成助理吗?不是。你跟我之间有一个比助理,更底层的一个关系,是“我是你朋友”,这才是合理的。 我是你朋友这件事情不是由我干这件事情决定的,天黑了,你说天有点黑,我把灯打开,我这时候是个智能音箱里面的助理,你这时候是把我当音箱吗?不是,所以人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这个是创造AI beings核心,干什么工作取决于当时在干什么,在什么场合,这些能力本身都是有很多的,所以助理只是这个工作之一。 36氪:你希望小冰更直接的接触用户,还是她作为后端的能力提供者? 李笛:小冰的概念有两个,一个叫18岁少女小冰。这个少女小冰不可能跟所有人成为好朋友。就算她跟所有人成为好朋友,她也只有她自己 我们要的是什么?整片森林。所以真正的小冰概念是小冰框架。这个框架可以长出各种各样的(角色),少女小冰是我们用来迭代数据的第一个原型产品。 36氪:OPPO、vivo、小米小爱后面都有小冰,但手机厂商也都在自己做,怎么看待这种竞合关系?跟苹果有Siri有什么不同? 李笛:目前为止,这些基于小冰框架的第三方应用都是是跨平台的,小冰从来没有一个AIinstance是专属于这个平台的,一定都是跨的。 他是跟人走的,比如用小冰做了一个虚拟男朋友,这个虚拟男朋友今天在华为手机是他,明天到小米手机也是他,有一天你到汽车里也是他,他一定要跨平台。无处不在才是人工智能的特点。 36氪:但这些厂商没有对我们提出什么限制吗?比如告诉你,你不能做手机,或者你不能做硬件。 李笛:也没有。我们在小米生态里面甚至可以硬切换,问用户是想选小爱同学,还是选小冰。你是觉得难以理解? 36氪:我无法理解说,比如天猫音箱上,我还要选是用天猫精灵还是小冰,这个可能就。比如说我们自己真的做了音响业务的话,或者说我们自己真做了一块硬件的话,是不是就会比较难? 李笛:如果我真做一个音响,首先第一我今天认为我不应该去做这个音响。但是今天就算我真做音响了,你要相信我,第一件事儿,我会倾向于,我这个音响,我像小爱同学、OPP、VIVO、Breeno,华为的小艺,QQ其他的,BabyQ什么的,你都可以进来,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人工智能不能跟硬件变成一个绑定关系。硬件是所谓的一个载体,它不是人工智能,不能这么捆。 36氪:你们的确是一个特例了。 李笛:我们就是一个特例。
记者张铭研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国蔓延,不仅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也面临严峻考验,亟需借助金融科技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近日,中国领先的金融科技云服务平台——金融壹账通(NYSE:OCFT)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签订了关于数字实验室项目(ADGM Digital Lab)的合作协议。作为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在全力转型成为中东北非地区的金融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数字实验室”就是其打造综合数字金融和商业服务生态的举措之一。该数字实验室是一个专注融业务场景的“数字金融市场”,也是一个基于虚拟化容器技术的开发者平台,通过其开放能力吸引合作伙伴进入,协同各方优秀开发能力,连接金融机构与包括开发者在内的科技服务商两端,为双方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及服务平台,构建金融科技智能开放生态圈,从而更好地赋能开放银行的建设。在该“数字实验室”中,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和监管机构可携手测试和开发下一代金融服务,推动未来“智慧金融中心”建设,最终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监管机构的参与将使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都从中受益,后者将在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监管局(FSRA)的监管控制环境中运行。“数字实验室”的发展,将承载赋能中东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加速创新和开放合作的重要使命。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数字实验室 赋能金融机构加速创新升级近几年虽然中东金融业发展迅猛,但是很多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依然遇到诸多挑战:首先,金融机构在采购审批和签订服务合同之前,缺乏一个平台能够容许其测试供应商的技术方案;第二,整合原有旧系统和金融科技公司为其打造的新系统之时,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技术困难和成本负担;第三,金融科技公司本身也被金融机构的采购招标和沟通工作搞得疲惫不堪。为扭转这种低效不利的局面,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一直领导和推动当地金融业数字化升级,金融壹账通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积极参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打造的数字实验室平台,充分满足当地金融服务监管部门对平台安全的要求,携手推动该领域的前沿合作。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数字实验室为何能在该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提到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在中东金融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阿联酋首都和最大酋长国经济体,阿布扎比不仅吸引了本国、海合会国家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大量直接投资,同时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开放高效的营商环境获得来自亚欧美洲资本的高度青睐。近年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更是发展成为中东北非地区领先的国际合作型和科技驱动型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个智能数字化的新型国际金融中心,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始终支持创新和新业务模式的探索,以满足该地区新数字经济版图快速发展的需要,发掘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借助该“智慧金融中心”,中东地区金融机构也将迎来新一轮创新发展:”数字实验室”平台通过其开放能力,一方面连接全球金融科技人才及优质金融科技公司,一方面连接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实现业务升级以及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机构,通过为双方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及实验平台,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真正推动当地金融业实现创新发展。 携手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开启”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新起点金融壹账通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关于数字实验室项目的合作,亦是金融壹账通布局中东市场的起点。2019年7月22日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默罕默德殿下到访中国期间,金融壹账通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监管局在北京签署了“关于金融科技发展和创新” 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共同促进和发展中东北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和市场机会。根据该备忘录,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入合作,金融壹账通还将继续巩固和扩大在中东北非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科技业务,推动该地区更多国家和居民有机会分享金融科技发展的成果。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深化金融合作是关系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挑战。金融壹账通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合作,不仅有助于中东北非金融科技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商机,加速该地区金融科技创新的应用和部署,同时还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三升两降”的价值提升,推动地区金融业实现创新发展。相信,随着未来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加深,金融壹账通将助力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加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科技和创新生态,同时,金融壹账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将逐步扩大。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成立于1931年的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大学,曾为延安老百姓提供了大量免费医疗,而现今中国医科大学下属的医院依然肩负着保障当地人民健康的责任。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朱悦教授,曾于2013年领导了第一批扶贫医疗队进驻延安。 在延安近18个月的医疗援助工作中,扶贫医疗队不仅帮助当地提高了医疗水平,还帮助培训了当地的医学专家,并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建立了疼痛管理和康复科,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医疗服务的水平。 “回到中国革命的圣地,使我保留住了对于我初衷的那一份本真。这次经验带来的无价之宝将始终伴随我,度过余生。”朱悦教授说。 扶贫故事原文:昔日“红军医生”,今天健康扶贫的扶贫白衣天使 ↓↓↓ 进入专题 (编辑 许聃)
最近半年,相对于苹果的高歌猛进,微软显得过于不思进取。尤其是它的 Windows 10。要知道,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苹果已经实现了 Mac 有史以来最为重磅的一次更新。具体来说,苹果在 6 月份宣布 Mac 平台迁移到苹果自主芯片;5 个月后,苹果就拿出了三款搭载其最强 M1 芯片的 Mac 新品——关键是,它们都可以运行 iOS 应用。而再来看微软的 Windows 10。过去四五年,它一直忙着获取新用户,但自身的前进步伐实在是过于缓慢,连 UI 都还在折腾,更不用说应用生态的突破了。不过,从目前的最新情况来看,面对苹果的冲击,微软似乎要有所行动了。2021 年,Windows 10 将原生支持运行 Android App最新的消息显示:Windows 10 正在加速拥抱 Android 应用生态。11 月 25 日,名为 Zac Bowden 的博主在 Twitter 上表示,微软将把原生 Android 应用带到 Windows 操作系统,具体时间是在明年——但在这篇推文中,他并没有就细节进行展开。需要注意的是,Zac Bowden 是一名来自 Windows Central 网站的作者,该网站长期跟进 Windows 和微软相关资讯,而且 Zac Bowden 从业多年,其也爆出过不少后来被证实的微软相关资讯,因此可信度比较高。到了 11 月 27 日,Zac Bowden 在Windows Central 发布了更多消息。他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称,微软正在打造一个软件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允许开发者将他们的 Android App 几乎不经改动就发布在 Windows 10 平台——具体来说,就是开发者可以将自家 Android App 打包成 MSIX 应用,然后提交给 Microsoft Store。这一方案的代号是 "Latte",将最早在明年亮相。雷锋网了解到,其实,微软早在 2015 年就已经宣布了一个名为 Project Astoria 的方案,目的是帮助开发商将它们的 Android 应用移植到基于 Windows 10 的手机、平板电脑和 PC 上——但在 2016 年,微软宣布放弃 Project Astoria。然而,这一次,微软卷土重来。按照Zac Bowden 的说法,微软致力于打造一个与此前未曾亮相的 Project Astoria 类似的方案,不过在该方案中,微软需要在 Windows 10 提供一个 Andorid 子系统,来允许 Android App 运行。不过,尽管 Android 是一个开放型系统,但微软的计划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说,Android 系统向来与 Google 旗下的 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密切关联——不过,在这次的 Project Latte 中,微软不大可能增加对 Google Play Services 的支持,因为 Google 并不允许 Play Services 安装在 Android 手机和 Chromebook 之外的设备上。这意味着,一些需要 Google Play Serivces API 才能运行的 Android App 要想在 Windows 10 平台运行,恐怕要做出一些必要的更新。除非,微软和 Google 达成相关的合作,但可能性比较小。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称,在 M1 版 Mac 设备发售之后,一位名为Alexander Graf 的开发者,通过在一个打了补丁的虚拟机中成功地让 Windows 10 on ARM 在他的苹果 M1 Macbook 上运行,其 CPU 运行速度居然超越了 Surface Pro X2。这下,微软更是有足够的动力做出改变了。拥抱 Android,微软这次要动真格了其实,微软对 Android 的垂涎,已经是由来已久了。众所周知,微软的 Windows 系统是桌面操作系统中的王者——不过,当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到来之时,微软并没有能够抓住机会,它所主张的 Windows Phone 由于微软的一连串失误而走向式微,并最终夭折了。不过,自从Satya Nadella 上台担任微软 CEO 以来,微软开始深度拥抱 Android。比如说,2015 年 3 月,微软宣布与三星之间签署了一项新的改进协议;根据该协议,微软应用将预装于搭载 Android 系统的三星设备中,预装包括 Skype、OneNote、oneDrive 等在内的应用。不仅如此,在当时,微软方面还表示,公司将与其它 11 家 Android 设备制造商合作以开展同样的业务。后来到 2017 年,微软逐渐放弃了 “移动为先、云为先” 的策略,它和三星的合作更近一步——微软推出了微软版 Galaxy S8,除了原有搭载的 App,这款微软版的 Galaxy S8 还搭载了微软的 Outlook 和 Cortana 语音助手。当然,除了应用预装,微软也选择在坚持推进 Windows 10 继续进化的基础上,积极与移动设备进行对接。比如说:在 2017 年的 Bulid 大会上,微软不断强调 Windows 10 PC 与其它不同平台的设备(比如说 Android 手机 和 iPhone)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 “Windows PCs Love All Your Devices” 的口号;在 Build 2018 开发者大会上,微软又在 Windows 10 中发布了 Your Phone 功能,该功能旨在让用户可以在 PC 上访问手机中的内容。不过,虽然微软用力推进,但不同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明显的,微软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实际上,由于苹果对于 iOS 的严格限制,实际上微软只能在相对开放的 Android 生态中(这一点也得感谢 Google)有所作为。于是,为了进一步推进 Windows 10 与 Android 的深入对接,微软再次选择与三星深度合作。2019 年 8 月,微软宣布,三星 Galaxy Note 10 系列与微软 Windows 10 实现系统对接,具体来说,用户可以使用手机屏幕镜像功能将手机屏幕映射到 PC 上,并且能够使用 PC 键盘,鼠标和触摸屏直接与手机应用程序进行交互。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通过 Your Phone 功能,Windows 10 系统也可以在三星手机运行 Android 应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运行效果并不稳定,而且只能局限在三星设备。因此,如果能够在 Windows 10 PC 上实现对 Android App 的原生支持,其运行效果当然会更好,而且不用受限于品牌。现在微软终于决定这样做了。要知道,目前全世界已经有超过 20 亿的 Android 设备,如果能够对接成功,对于微软的 Windows 生态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计算机与移动应用生态的融合,将成为趋势对于个人计算机行业来说,2020 年,无疑是一个转折之年。这一年,苹果凭借自己强大的芯片实力、软硬件整合能力和应用生态掌控力,成功实现了 Mac 向 Apple Silicon 的迁移,并由此促进了 macOS 和 iOS 应用生态的融合——某种程度上,这也预示了 ARM 生态对 Intel X86 生态的一种冲击。当然,在苹果之前,微软、高通也都做出了类似的努力;比如微软 Windows 10 努力拥抱 Android,而高通骁龙芯片也的确已经出现在 PC 设备上。但 2020 年,在强大的实力和执行力下,苹果一步到位地实现了计算机与移动生态的初步融合,在软硬件层面做到了微软和高通都未能做到的事情,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 Mac。更重要的是,M1 版本 Mac 的推出,某种程度上也预测了另外一个技术趋势——未来,包括 Windows 在内的整个 PC 生态,也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走向与移动生态的融合,从而使得个人计算都迁移到 ARM 之上。这一次,微软可能真的要好好考虑如何与 Android 应用生态进行融合了。本文参考内容:(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https://www.windowscentral.com/windows-10-project-latte-android-appshttps://www.windowslatest.com/2020/11/25/windows-10-is-reportedly-getting-native-android-apps-support/https://twitter.com/zacbowden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2006/t28K1saB2LZnN1Uo.html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908/Pxijag74q2jxijeq.html
编者按:疫情渐行渐远,楼市有序复苏,房住不炒与需求满足间的“平衡木”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新政接连出台,多地风向趋严,发展市场与打击炒房的“放与收”依然存在博弈;房企业绩承压,摩拳擦掌剑指回款,恒大七折大促吹响优惠“集结号”;民众渴望好房,但一桩桩因择房不慎引发的投诉维权又令他们难以抉择,踌躇不前……2020年,楼市的金九银十注定很不寻常,乐居买房将全程追踪报道,带你洞悉楼市真相,为你推荐真正好房。 8月最新数据显示,江门商品房成交量环比稳中略减(商品住房略增),连续四个月超去年月均水平,楼市回暖明显。 进入2020下半年,开发商营销动作频频,新品亮相、开盘加推、折扣优惠等,给楼市增添“热量”。接下来,江门将有超20新盘“扎堆”入市,“金九银十”江门楼市将火力全开。 那么,今年江门楼市的“金九银十”将成色如何?江门楼市态势是否会向好发展?金九银十是否是入市好时机?本次乐居对话江门美智地产市场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张镇兰,共同探讨“金九银十”江门楼市的行情及走向。张镇兰谈金九银十的江门楼市 江门乐居:您觉得江门楼市是否会持续向好发展? 张镇兰:今年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江门房地产市场可以说经历三个阶段:“寒冷”的一季度、“复苏”的二季度和“平稳”的三季度。 面对当前的市场,从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来看,房住不炒、维稳仍是主基调。从江门市场的走势也可看出,从第二季度复苏开始,无论是成交量还是价格,一直都保持着比较稳定的趋势。预计接下来的市场大环境整体会以“平稳”为主,短期不会有所谓的“大涨”或“大跌”。 “金九银十”历年来都是各大房企实现全年销售的重大时机,但今年的“金九银十”遇上“三道红线”出台,第四季度房企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实现降负债以及抢收业绩,折扣优惠是拉动市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接下来江门楼市预计会迎来一波短期的购房热潮。 江门乐居:在您看来,金九银十是否是购房的好时机? 张镇兰:对于购房者来说,楼市政策会带来影响,更多会影响他们购买欲望的是实实在在的优惠。 从房企销售节点来说,9月就意味着进入第四季度,房企也面临年度销售目标等方面的压力,对于“金九银十”这种关键销售节点定会好好把握,争取再冲一把,极具诱惑力的购房优惠将会层出不穷; 而且江门有多个新盘短期内即将入市,将带来更多样的选择,加上政策的指导性明确,楼市短期内的波动幅度不会太大。建议购房者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需求,择优入手。 江门乐居:您觉得江门哪些区域的项目值得重点关注? 张镇兰:对于购房区域的选择,需要从购房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项目区位对于未来生活影响较大,比如交通、价格、教育以及便利程度等,均会受到区位的限制。 在江门市区来说,目前滨江、杜阮包括双龙板块中,有不少高性价比项目还是值得考虑。滨江是江门未来发展的中心,而杜阮和双龙的部分楼盘目前在价格和配套上都更有优势。 江海高新区近几年的城市建设按下了加速键,学校、医疗、公园配套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落成,可见区域的发展动能非常强劲,其中地段最核心、教育配套最优、商业配套环绕的府西板块最受购房者追捧。区域当中的嘉华新都汇项目值得关注,项目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地段价值,最新备案价更是突破区域天花板,达到15000元/㎡。 新会枢纽新城今年也迎来大跃升的元年,区位定位更为明确,也是众多品牌开发商非常看好的区域。所以,购房者不妨多看多对比,对项目产品进行综合考量,毕竟适合自己最重要。 【点击进入>>>“金九银十买好房”专题】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公司立场。
“岭深常得蛟龙在,梧高自有凤凰来。” 面对全球化的历史性困局,中国“双循环”并非走向“闭关自守”,而是选择通过向内发力,为高水平开放打开向外空间。 一方面,基于“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料将与全球经济缔结新的利益纽带,强化“外循环”中双向开放的动力。另一方面,“内循环”的产业升级预计将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体系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优化“外循环”中国际分工的路径。 得益于此,中国经济有望在全球复苏中发挥更加稳定而积极的作用, 并以区域化的加速发展引领全球化的新变革。以“双循环”为基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与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有望相互促进,共同拉动全球经贸体系走出历史性困局。 “双循环”奠定高水平开放的新基础。当前全球化浪潮所陷入的困局,看似是由特朗普政府政策转向、新冠疫情冲击等一系列“黑天鹅”引致的意外之变,实则是历史因素层层累积后的必然之果。从全球来看,过去数十年,部分发达国家在获取全球化红利的同时,未能处理好内部的红利分配问题,导致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不断扩大,推动内部民粹主义、外部保护主义的双重涨潮,进而从全球化的领导者转向“退群者”,全球化体系亟待新一轮重构。从中国来看,一方面,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间,中国向全球分享自身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另一方面,要素驱动型的粗放式增长已经难以持续,较低水平的对外开放边际效益递减。中国对外开放亟待走向更高水平,以新方式满足自身高质量发展需求,并对全球经济产生可持续的正向外溢。站在国内外历史性变革的交汇点上,中国经济走向更高水平开放,一方面需要跳出过去的思维窠臼,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另一方面,不能就“开放”论“开放”,而是要寻求更为基础性、全局性的解题思路。 针对上述形势,“双循环”新格局有望为高水平开放构建“外题内解”的解题路径。展望未来,阻碍中国开放的桎梏主要在外部。一是意愿问题,既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之际,如何让全球经济愿意更加深度地接纳中国。二是方式问题,即在原有经贸体系破碎之时,如何让全球经济更有效地接纳中国。针对上述问题,“双循环”通过向内发力,实现向外突破。一方面,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全球体系缔结新纽带。另一方面,以自身产业升级加速区域一体化,以此构建融入全球化的新支点。中国“双循环”新格局,虽然以“内循环”为主,但并不是“闭关自守”,而是由内而外地拓展高水平开放的新空间。基于“双循环”产生的新纽带和新支点,中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全球产业链升级、区域化和新一轮全球化有望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系统,成为全球经贸体系和治理格局走出历史困局的关键引擎。 “双循环”缔结中国与全球体系的新纽带。“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最现实的普世价值” [1],更是全球体系进一步深度接纳中国的根本动力。从利益维度出发,“双循环”料将在两个方面缔结中国与全球体系的新纽带,跨越当前全球化所遭遇的深层阻碍: 第一,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稳定锚”。维持全球经济稳定是开启新一轮全球化的前提条件,否则各经济体将在贸易壁垒、竞争性贬值、地缘政治冲突中陷入存量博弈的泥沼。从规模来看,根据IMF工作论文测算[2],中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百分点,短期内全球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23个百分点。从结构来看,无论是对于传统贸易、简单全球价值链贸易还是复杂全球价值链贸易,中国均已与美国、德国携手成为全球性的三大枢纽[3](详见附图)。基于此,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具有系统重要性地位。在全球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借助“内循环”深挖内需潜力、强化内生增长,也意味着中国能够通过“外循环”为全球提供更多的稳定性资源,以支撑世界经济稳步复苏。基于此,在金融层面,国际资本料将长趋势流入中国,在分享中国机遇的同时,亦加速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层面,更多的经济体有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自贸港和自贸区等渠道,在“锚定”于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的同时,也将加快中国对外国际产能合作。由此,“稳定锚”将拓展为良性循环的“稳定网”,在稳定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 第二,为全球价值链升级提供“推进器”。据WIPO和CB Insights数据,当前中国已具有全球第一多的年度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二多的“全球百强”科创集群,第二多的新经济“独角兽”数量。基于此,通过“内循环”进行针对性地补短板、锻长板,中国经济有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加速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同时也将撬动全球价值链升级。一方面,利用全球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中国产业升级将加速科技创新的全球扩散,提升全球价值链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提振全球经济动能、打破存量博弈。另一方面,中国数字经济的较快发展也将推动全球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并由此打开国际合作分工的新渠道,加快形成基于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新全球化时代。这有助于抵减疫情下传统全球化渠道的衰减,促使更多国家和人群共享全球化机遇,抑制因机遇分配不均而产生的逆全球化浪潮。例如,根据世界银行研究[4],作为传统经济代表,沃尔玛通过27年的全球化进程,在28个国家设立了1171家分店;作为数字经济代表,阿里巴巴在8年的全球化进程之后,已覆盖220个国家的900万商户,其全球化效率远胜于传统经济,更广泛地实现了全球化的机遇共享(详见附图)。 “双循环”构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新支点。越过当前的深层阻碍之后,未来新一轮全球化并不是上一轮的简单重复,而将呈现截然不同的新结构。上一轮全球化中,在需求侧,美国是唯一的全球性需求枢纽;在供给侧,全球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均呈散点状分布。由此,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全球化领先于区域化的经济一体化格局,直观反映为“世界是平的”(详见附图)。但是,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在需求侧,“美国优先主义”削弱了美国作为全球性需求枢纽的地位,而中国等其他经济体作为区域性需求枢纽的地位正在增强。在供给侧,以美国、德国、中国为各自中心,“北美工厂”、“欧洲工厂”、“亚洲工厂”形成鼎立之势,产业内分工的区域集聚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在未来新一轮全球化中,世界不再是平的,而是转向“多峰结构”,由多个区域化共同体构成,形成一个产业内贸易区域化、产业间贸易全球化的嵌套体系(详见附图)。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领先全球化,进而成为全球化体系的支柱。 顺应这一历史趋势,目前北美、欧洲已经加快了区域化建设。其中,美国宣布退出 TPP,转而签订美墨加免关税新协定。欧盟则抓住疫情之变,利用欧盟复苏基金,进一步加强内部团结。对此,亚洲区域化作为未来全球化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巨大挑战。当前的中国在需求侧已成为接近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单一市场,在供给侧具有独特的完整产业链优势,并位居亚洲价值链体系的唯一枢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亚洲“供给-需求”双中心。因此,中国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开放,更关系到区域化与全球化的未来。 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双循环”的建设有望助力亚洲形成“双环+双链”的区域化结构,并由此支撑新一轮全球化的稳步发展。所谓“双环”,一方面,是以中国经济“内循环”为依托,通过激活中国海量的内需市场,为区域经济提供持续而充沛的需求增量。另一方面,是以中国经济“外循环”为线索,进一步优化本区域的产业内分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具体而言,这一区域内的“外循环”主要由两个核心链条构成。第一,“中国-东盟”链条。在原来以美国为中心、“扁平式”的全球分工体系下,中国与东盟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低附加值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因此,虽然中国与东盟已经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经济合作仍有待深入。未来,随着中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上游,中国与东盟在产业内分工的关系有望加速由竞争转向合作。中国向东盟提供关键技术、零件、设备以及市场需求,由此东盟将得以充分发挥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禀赋,在下游环节形成规模生产优势。从政策机制来看,未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有望加速这一链条的形成。第二,“中国-日韩”链条。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对日本、韩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强劲的新需求。基于此,如果中国经济能够通过“内循环”补上短板、锻造长板,则将削弱外部技术壁垒的威胁性,从而与日本、韩国依据各自的优势领域,融合成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的区域科创共同体,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基础研究—科技转化—商业应用”的良性循环,共同扩大在全球价值链上游的竞争优势。从政策机制来看,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若能提速落地,则将促进这一链条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红力, 周月秋, 程实, 等. 金融与国家安全[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5. [2] Cashin P, Mohaddes K, Raissi M. China‘s slowdown and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volatility: Is world growth losing out?[R]. IMF Working Paper, March 2016. [3] Xin Li, Bo Meng, and Zhi Wang. Recent patterns of global production and GVC participation[R]. 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4]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9[R]. The World Bank, 2019. 注:传统贸易指直接用于消费的出口,简单全球价值链指涉及一次跨境生产,复杂全球价值链指涉及至少两次跨境生产。圆圈大小表示获得附加值的大小,箭头的粗细表示两个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 存在箭头的情况: 1. 如果 A 国是 B 国进口附加值占比最大的国家,箭头由 A 国指向 B 国。 2. 如果 A 国在 B 国进口附加值中占比超过 25% ,箭头由 A 国指向 B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