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制,2020年12月22日,人民银行组织召开债券市场法制建设座谈会,会议由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潘功胜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发展改革委、司法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相关部门和交易商协会负责同志,以及有关法学专家、律师、市场机构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客观分析了我国债券市场的法制状况,围绕债券市场的基本法适用、完善债券市场法律体系的路径选择以及债券市场运行中的债券纠纷案件审判、债券市场统一执法、破产程序过程中债券投资人保护和信息披露、防范债券发行人恶意逃废债等债券市场法制建设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潘功胜指出,近年来债券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部分,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发展步伐较快,部分基本法律尚未充分考虑债券的特征,债券市场法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相对不足,需要加快推动补齐法制短板。 潘功胜强调,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与相关部门、学界、业界共同努力,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债券市场法制建设中的问题为导向,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法律体系,全面提升债券市场法治水平,对债券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不断夯实债券市场信用基础,助力债券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完)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11月29日透露,近期将分别扩大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地合格境内有限合伙(QDLP)/投资企业(QDIE)试点规模,进一步满足境内投资者全球配置资产的需求。据新华社报道,该负责人透露,同时,还将稳步扩大QDLP试点区域,拟新增海南自由贸易港和重庆市开展QDLP试点,更好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成渝经济圈发展。从“迎进来”到“走出去”,近一段时间,各方面推动金融双向开放的信号愈发清晰。外汇局副局长郑薇日前表示,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全面放宽直接投资领域外资准入,切实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落实和推动签署双边和多边贸易和投资协定,创新直接投资方式,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QDLP外汇管理方式改革,更好满足市场主体的跨境投资需求。郑薇称,加快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推动实现符合国际惯例的证券投资开放政策,常态化地发放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实施“跨境理财通”试点,整合金融市场开放渠道。推动跨境融资交易和汇兑环节统一协调,制订私募投资基金跨境投资的政策框架,实现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加行业负面清单的管理,提升跨境融资便利化水平。此前,外汇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期计划分批次新增QDII额度约100亿美元。目前正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试点的合格境内有限合伙政策也将进一步扩大规模。预计上述举措的出台,将更好满足境内投资者全球配置资产需求。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构建金融双向开放新格局,满足境内市场配置境外资产或者对外投资的合理需求,因此近期启动了新一轮QDII额度的发放,这也是外汇局考虑深化跨境证券投资改革开放的积极举措。(彭扬)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刘昆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系统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结构调整的优势,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财政部门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在指导方针上,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贯穿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过程各方面,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落实举措上,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自觉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放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考量和谋划,把握好工作着力点,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只有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把我国强大生产能力有效利用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财政在支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方面责无旁贷,并且大有可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促进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完善流通体系特别是农村流通体系,促进产销高效对接,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投资空间,发挥中央基建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作用,支持国家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放管服”力度,推动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运用好关税、进口税收政策,推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外贸外资循环畅通。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作为国内供给的必要补充,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和多样化需要。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中央财政着力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不断优化经费管理,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积极性。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次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特别是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意义。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不牢、地基不稳问题仍相当突出,必须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中央财政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保持相关财税政策取向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同时针对重点领域补短板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统筹现有制造业专项资金,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创新策略给予支持,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好相关政府投资基金作用,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发挥优质企业引领作用,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财政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着力构建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平稳过渡。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做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民生工作,着力支持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更加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管财政收支矛盾多么突出,民生领域投入都不能减少,要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加强基本民生服务,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支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财政部门在防范化解风险、支持安全发展方面承担重要责任,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各种风险,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做好相关风险排查、防范和化解工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针对影响经济安全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不足,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粮食、能源、科技、卫生健康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支持做好金融风险应对工作,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加强洪涝、旱灾等灾害防御,支持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保持财政可持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合理预计财政收入与支出,统筹考虑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把好财政支出关口,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防止脱离实际、寅吃卯粮,影响财政可持续和稳定运行,给长远发展留下隐患。(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记者12月3日从深交所获悉,为落实落细中办国办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深交所近日研究制定了服务国企改革专项工作方案,涉及五个方面16项具体工作安排,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做优做强。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深市共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508家,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22%,占A股国有控股公司的44%,涵盖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国防科工、机械制造等行业领域,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三年行动方案》,深交所紧扣监管与服务职责,聚焦深市市场特色,制定了深入服务国资国企改革的16项具体工作安排,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构建长效机制。明确服务国资国企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支持方向,建立专项工作小组,努力使深市多层次资本市场成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和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的前沿平台和“新高地”。二是拓展培育深度。深化央企集团、地方国资专业化服务,做精做细“一地一策”“一企一策”,从源头提升国企上市后备企业规范水平。推动国有上市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方式实现资产整合。加快创新产品供给,优化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ETF产品体系,推动国资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试点落地和常态化发行。三是健全基础制度。优化市场功能定位,积极筹备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支持优质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完善并购重组、再融资、收购、减持、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等基础制度,助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实施混改。四是推动质量变革。以开展公司治理专项行动为契机,深化与国资委、地方国资监管部门的协作,推进党建入章全覆盖,切实提高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国有控股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五是深化对接服务。健全常态化走访交流,丰富专题培训内容和形式,深入了解国企改革动向和服务诉求,不断进阶监管服务水平。这也是深交所继制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工作方案后,推动提高深市上市公司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又一针对性举措。深交所方面表示,将认真践行“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和“四个敬畏、一个合力”工作要求,切实把推动提高深市上市公司质量作为上市公司监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制度改革,强化监管主责,优化服务水平,全面建设“优质的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的交易所”,助力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记者 韦夏怡)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10日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2020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表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能源局正在测算“十四五”“十五五”时期光伏发电的目标。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十四五”的光伏发电需求将远高于“十三五”。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调动光伏制造企业、光伏发电企业等主体的积极性。 他同时表示,预计到今年底,光伏发电从规模上将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随着大规模高比例介入电网,光伏的消纳将变得越来越困难,需要电网和光伏行业共同商讨解决。 他建议持续推动光伏发电技术进步。据他介绍,“十四五”期间光伏发展将从补贴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将鼓励企业以更大力度推动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大光伏零部件制造技术的补短板力度,加大与光伏密切相关的储能、智能电网、智能控制的研发力度。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成本持续下降。 同时,“十四五”还将大力推动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他表示,能源局正在谋划“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布局,考虑在“三北”、西南布局多个千万千瓦级的新能源基地,在各地推动建设一批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平价基地,还要推动屋顶和地面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建设,使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以超大市场规模支持国内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
每逢岁末,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海内外关注。 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年经济工作、分析经济形势、部署下一年经济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总揽发展全局、作出科学决策,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高瞻远瞩、谋篇布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17年12月20日,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 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科学回答了经济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阐述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要平台。“十三五”时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产业发展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资源环境到社会民生,从对外开放到创新驱动,宏大的经济工作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缺项得以补齐,重大方针政策更加完整,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清晰。 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勾勒了经济政策的框架图—— “十三五”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牢牢把握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历史重任,对发展大势作出一个个重要判断,对发展走向作出一项项重大决策。 2016年,首次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2017年,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8年,再次阐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9年,坚定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础。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动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有力指引了中国经济航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实现目标的施工图—— “十三五”时期,我国走过一段殊为不凡的历程: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2017年,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一个个重要发展节点,一个个重大目标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举措,提出明确的经济工作任务。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宏观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有效引导了市场行为,稳定了社会预期,2016年至2019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6.7%,实现了稳中有进。 始终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打赢三大攻坚战、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不断出实招、出硬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塑造了中国发展新优势。 实践充分证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策是正确的,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复杂多变局面下驾驭经济工作的高超智慧和能力。 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着眼长远的路线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国内大循环,“十三五”时期已打下了扎实基础。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2019年的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提前进行战略谋划和布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特征。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必将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部署行动方案。 坚定方向、保持定力——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2016年实现扭亏为盈,2018年效益与利润大幅增长,纵然面对疫情影响,今年钢铁行业整体运行仍好于预期…… “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逐步走出过剩困境,行业效益大幅提升,特种钢、“手撕钢”“笔尖钢”等一批高端产品兴起,填补了国内空白,占领了国际市场。 由量到质,一减一增,钢铁行业的深刻转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实践。 纵观5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从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到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再到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十分明晰。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趋势新挑战,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5年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上升至2019年底的76.6%,宏观杠杆率高速增长势头得到遏制;通过降成本,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降低,2016年至2020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将达7.6万亿元左右。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代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动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出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改革举措逐步落实落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开放,是“十三五”时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另一个关键词。 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积极扩大进口,下调部分产品进口关税;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推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加快多双边自贸协议谈判…… 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提出一系列务实、高效的开放举措,推动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达到新高度。 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 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和基点地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准实施。 在振兴实体经济上,明确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上,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要求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4%,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3亿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载人深潜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面向“十四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必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让中国经济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人民至上、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今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在“十三五”期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稿中,“民生”一词出现23次。5年来,牢牢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瞄准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和短板,一系列工作紧密部署。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5年来,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方向、定任务,推动精准脱贫部署精准落地—— 从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从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到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 排兵布阵、攻坚打垒,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自2017年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步部署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面对风雨挑战,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社会政策托底,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民生底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从针对化解过剩产能,出台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政策,到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从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到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精准施策,让更多百姓“端牢饭碗”“端好饭碗”。 5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5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紧紧围绕人民所急所盼所想,精准施策、构建机制—— 从化解房地产库存,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从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到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到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稳”字贯穿始终,托举起百姓“安居梦”。 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到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走“绿色之路”,迎来更多蓝天、绿水、好生态。 从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从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从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到推动“厕所革命”…… 对民生关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坚持一年年推进、一件件落实,把民生“小事”当作最重要的大事来办。 “十三五”期间,全国棚改开工约2300万套,帮助500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健康中国战略稳步实施,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 一个个数字,承载的是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撑起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即将开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中国经济将不断育先机、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肉价、菜价和旅游价格带动CPI同比转负 11月CPI同比首次转负至-0.5%(前值1%,我们预期-0.2%),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中,猪肉和鲜菜分别贡献了0.5和0.2个百分点。而核心CPI和服务CPI同比均持平于上月的0.5%和0.3%。 食品CPI同比从10月的2.2%转负至-2%。1)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0个月上升,已恢复到正常年份80%以上,猪价周期继续下行,猪肉CPI同比降幅由上月的-2.8%进一步扩大至-12.5%。受比价关系影响,牛羊肉价格同比亦回落。2)前期南方洪涝造成的高菜价逐渐回落,鲜菜CPI环比连续第三个月涨幅弱于季节性,鲜菜CPI同比涨幅从10月的16.7%进一步回落至8.6%。3)玉米大豆价格上涨,但小麦和粳稻等主粮价格持稳,粮食CPI同比较上月小幅回落至1.4%。 非食品CPI同比亦小幅转负至-0.1%。双节过后,旅游价格同比由10月的0.6%较快回落至0%。但房租同比降幅收窄,家电、交通工具、通信工具价格同比继续改善。 PPI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11月PPI同比降幅从-2.1%收窄至-1.5%(略高于我们预期的-1.6%),其中国内需求强劲、疫苗推升国际大宗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同比回升,食品带动生活资料价格同比回落。 疫苗落地,推动国际油价和有色金属价格加速上涨。国内有色金属采选与压延加工业分项、石油开采与加工业分项同比均回升。 冬储需求旺季,进口管控仍严,煤炭采选业价格均环比升、同比扩。 地产和基建投资仍较强劲,黑色金属采选和加工分项同比改善。 海外第三波疫情来袭,出口需求强劲,纺织、金属制品、化纤、橡胶、造纸价格同比亦改善。 明年二季度PPI冲高主要受低基数影响,但难成货币收紧的主因 往前看,CPI方面,猪价进入下行周期,加上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高基数,CPI同比近月或继续通缩,但随着复苏深化,非食品CPI有望继续改善。明年全年CPI同比或在1%以下。PPI方面,疫苗落地,海外需求的恢复将抬振国际大宗价格,国内需求方面,受三条红线影响,地产新开工增速或趋缓,但基建和制造业投资需求仍将坚挺,PPI通缩或继续收窄,明年二季度同比或转正。明年4-5月PPI同比或较快冲高,主要受今年同期负油价和大宗价格低迷的低基数影响,或并不会成货币政策收紧的主要因素。 文章来源 本报告摘自:2020年12月9日已经发布的中国宏观简评《多因素推动PPI较快修复 — 2020年11月通胀数据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