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 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就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 座谈会上,王昌林、许思涛等专家和正泰集团、联影医疗科技公司、永辉超市负责人发了言。大家谈了对经济形势和外部环境的看法,认为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效果好,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脱困非常重要。大家还就宏观政策、支持创新和供应链建设等提出建议。 李克强说,今年经济发展的困难特殊,成绩非常不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宏观调控与微观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围绕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新实施直达机制,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并重,宏观政策有力有效、及时合理,上亿市场主体也展现出强大韧性,人民群众勤劳实干,各方面共克时艰,稳住了经济和就业基本盘。当前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做好应对困难挑战的充分准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勇迎挑战,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促进经济运行恢复到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李克强指出,要在继续落实好规模性纾困政策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内外环境变化,倾听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呼声,统筹考虑下一步宏观政策,增强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把政策资源用在刀刃上,更有针对性支持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更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 李克强说,我国具有强大的国内市场,要站稳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企业要增强市场意识,既适应经济结构和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产品和服务迈向中高端,又发挥性价比优势,注重开拓下沉市场特别是县乡市场,满足量大面广的基层需求,提升民生品质。发挥有效投资关键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 李克强指出,越是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推进改革开放。深化“放管服”等各项改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汇聚民智民力,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相关国家一道以刚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共同推动建设这一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使自由贸易的大道、正道更加畅通。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推动协定落实生效的后续工作,兑现我们的承诺。拓展多元化国际合作,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互利共赢。 孙春兰、胡春华、刘鹤、王勇、王毅、肖捷、赵克志、何立峰参加座谈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4日上午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习近平是在江苏考察结束后专门召开这次座谈会的。座谈会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何立峰、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等7位同志先后发言,介绍了工作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加座谈会的其他省市主要负责同志提交了书面发言。 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江省市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沿江省市有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效克服重大洪涝灾害影响和外部环境变化冲击,为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经济正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习近平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这次五中全会建议又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要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注重整体推进,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严守生态红线,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长江。 习近平强调,要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要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投入力度,促进便利共享,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 习近平指出,要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更高质量利用外资。要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沿江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要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加紧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要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要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习近平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同志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切实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围绕当前制约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找准问题症结,提出应对之策。中央企业、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良好氛围。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韩正在讲话中表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当好表率,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贡献。要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特别是要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要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严禁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上中游地区转移。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系统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强化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要加强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丁薛祥、刘鹤、陈希、肖捷出席座谈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省市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6日上午在京召开,关涉中国未来发展航向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十四五”时期,以科技创新缔造新发展动能,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仍是重中之重。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快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更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在总结“十三五”成就的基础上,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要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集中优势力量,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解决核心难题。 第二,以市场投入为主,改善科技创新生态。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给企业、给民营资本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大规模的创新。同时,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让广大民营企业或者民间力量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涌流中,进一步壮大科技创新实力。 第三,适度管控,建立责任制。防止科研项目毫无秩序一哄而上或大搞拼盘。在攻坚克难、发展顶尖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国家的有组织、有规划的统一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推动新时代科技创新,也要明确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夯实数字基础。当今的中国,已在逐渐成为数字经济的全球领导者。新时代的数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只有正确认识数据的生产价值与重要性,有计划地安排、使用好数据,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可能。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必将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新动能。
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金秋十月,祖国大地美如画。随着我国自北向南陆续进入红叶季,多彩的乡村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一批集赏秋景、尝美食、摘果蔬、享民俗、品文化等多元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备受青睐。飞猪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该平台上乡村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68%。马蜂窝数据显示,由于需求旺盛,当前国内民宿客单价较去年同期提高32%,“当地游”的客单价也较去年同期提高31%。 乡村旅游的火热,是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生动体现。这些年,随着人们观念转变,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行为,转变为集欣赏风景、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型度假服务。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凸显,自驾游、自助游、家庭定制游等旅游产品受到欢迎,为个性特点鲜明、体验互动感强、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乡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农耕活动、休闲农业与现代乡土文化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应当看到,我国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初期,存在规模偏小、缺乏特色、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有的地方乡村旅游季节性比较明显,旅游内容大多局限在采摘、钓鱼、烧烤等,旅游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吸引回头客;有的地方缺少品牌意识,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为此,亟须加强引导协调,统筹安排,把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休闲游。应从全域视角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解决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出行难、停车难、如厕难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上下足功夫,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大乡村街道、河道治理,完善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优化乡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体验。 乡土味、文化味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旅游的竞争优势。积极推进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地乡村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把乡土风貌、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地方特色,培育特色产品。此外,还要针对消费升级特点,运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延伸乡村旅游内涵,提升竞争力。比如,现在南京、成都等城市周边的一些乡村挖掘夜经济潜力,发力乡村夜游,适时推出美食节、灯光节等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新鲜的旅游体验,有力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多姿多彩的乡村田园与现代繁华都市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期待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安全、健康、舒适的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持续较快发展。
原标题: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美好未来(新论)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强调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展现新的更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重要要求,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理论指导。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40年前,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设置经济特区,标志着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成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并推动全球化的破冰之举,中国由此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画卷。 40年来,开放始终是经济特区的底色。得益于开放包容的改革气质,深圳从当初人口仅有3万多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置身深圳,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人口,无论是先来者还是后到者,深圳都给予友善帮助、公平待遇,文明社会环境、和谐生活氛围吸引全球人才在此汇聚,生活投资创业。截至今年上半年,外商在深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超过9.4万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累计超过1170亿美元。 40年来,开放始终是促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圳等经济特区立足自己的情况,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大力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圳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其中包括首次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企业股份制和现代法人结构、股票发行、住房商品化、建筑招投标制等重要创新,用成功实践和丰富事实说明了开放对改革、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今天,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中国要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更好推动开放?如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开放路径、开放布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融入世界、拥抱世界、贡献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等重大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更高起点上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阶段呼唤新作为。当前,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通过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蓬勃活力。相信,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坚定信念、解放思想,全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大自贸试验区开放先行先试力度,加快建设海南自贸港,就一定能形成一批新时代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以更大力度维护开放包容、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就一定能并肩携手共同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罗雨泽) 《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9日05版)
近日,记者从南宁市金融办获悉,该市正在全面推进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到2023年,该市将基本建成面向东盟的保险集聚区、跨境保险创新示范区、保险创新产业园区,引领推动广西建设成为全国面向东盟的保险改革开放的最优先地区。 目前,在南宁市推进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领导小组下,该市成立推进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主要从推动保险要素资源集聚、推动保险产品服务创新、推动保险服务经济提质增效、推动保险服务民生保障建设、建设保险创新产业园等方面发力,培育一批新型专业保险机构、专业分支机构,设立引进全国性的新型保险中介机构,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国际保险交易市场,推动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创新,加大保险资金入邕引进力度,完善财政金融支持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保险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服务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服务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 该市将在五象新区建设保险创新产业园,优化中国-东盟金融城银行保险行政许可服务中心,建立行政许可审批绿色快捷通道,为银行保险机构提供便利服务。
中证网讯(记者 刘丽靓)10月1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林克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接下来,广东省将严格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要求,举全省之力做到“八个全力支持”,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第一,全力支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在累计下放1480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基础上,按照应放尽放、能放全放的原则,年底前再下放一批省级权限,并探索实施省级行政管理权限负面清单的模式,赋予深圳更大的改革发展自主权。 第二,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上先行示范。支持深圳深化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的配置改革,分类建设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在农用地转建设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保障深圳发展所需。支持深圳金融开放创新,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第三,全力支持推动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营造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上先行示范。进一步放宽深圳的市场准入限制,加快下放相关的省级权限。支持深圳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统筹省级立法司法等资源,支持深圳持续推进法治政府的示范城市建设,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标杆城市。强化省市数字政府改革的衔接,支持深圳率先开展城市级“互联网+监管”综合改革试点。 第四,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完善科技创新的环境制度,在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先行示范。聚焦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支持深圳鹏城国家实验室、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大力支持深圳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赋予深圳引才用才省级权限,加快建设国际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区。 第五,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在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制上先行示范。支持深圳对标国际一流,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蛇口自贸片区、深港口岸经济带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深圳扩大金融、航运等重点领域的开放,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六,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创新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在营造民生发展新格局上先行示范。将深圳急需民生事项纳入省相关专项规划,赋予深圳更多办学自主权、民政事业管理权限,支持深圳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第七,全力支持推动深圳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在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上先行示范。加大项目布局、规划审批省级支持力度,推动深圳在生态环保领域、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方面挖掘潜力、集约发展。赋予深圳环境影响评估、海洋工程环评等省级权限,支持深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第八,全力支持推动深圳以更大力度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重要引擎作用。推动深圳与周边城市建立更紧密协作关系,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和规则衔接,协调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共同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林克庆表示,为确保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稳妥有序高效推进,在省级层面将建立健全“四个机制”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建立与中央有关部委沟通对接机制,推动已批准事项、赋予权限尽快落地。二是建立改革跟踪评估机制,及早发现并解决改革试点中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成熟经验。三是建立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四是建立重大风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包容审慎的改革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