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否决之前项目的前提下,博云新材采用定增方式执行同一个项目的操作,让人疑惑。但更令人不解的是,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的核心数据在两个方案中却大不相同,在投资额增加的情况下出现了产能减少的情况。与此同时,公司在推出第一个方案拟以自有资金投资时,就存在方案不可能实施的情况。 前次方案或不可能实施 博云新材股东会在2020年8月通过《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对控股子公司增资建设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的议案》后,时隔半年,一改前次议案将其变为募投项目,或是苦于前次方案不可能实施的无奈境况。 2020年7月25日,博云新材首次发布《对控股子公司增资暨博云东方投资建设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的公告。根据公告,博云新材以自有资金出资4.25亿元。但彼时的博云新材的货币资金不足以覆盖此次投资。 博云新材2020年8月18日公布的2020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博云新材账面货币资金仅为1.84亿元,与4.25亿元的投资款之间存在2.41亿元的差额。而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486.36万元。 博云新材资金短缺的窘迫情况在2020年三季度也没有缓解。公司2020年三季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仍为1.8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2117.39万元。 这意味着,博云新材在第一次推出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方案时,就无法以自有资金完成项目投资,只能借助贷款或者再融资的方式完成项目投资。 投资更多产能却减少 或许是博云新材迫于资金紧张的无奈,转而选择了定增募资的方式投资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但博云新材的新方案却出现了投资额增加产能却减少的情况。 博云新材1月26日股东会通过的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拟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预计不超过6.3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高效精密硬质合金工模具与高强韧性特粗晶硬质合金掘进刀具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简称“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和公司及下属子公司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该募投项目拟通过向子公司博云东方增资的形式,由博云东方作为实施主体进行投资建设,投入金额为5.61亿元。其中,建设投资费用为5.35亿元,铺底流动资金为2540.1万元。 而半年前,该项目却仅仅是一个常规投资项目而非募投项目。2020年8月股东会通过的投资方案显示,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与博云东方另一股东邦信资产对博云东方进行同比例增资,总增资额约为5亿元。其中,博云新材增资4.25亿元,邦信资产增资7499.32万元。 蹊跷的是,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在投资资金增加至少0.61亿元的情况下,产能却减少了。2020年8月股东会通过的投资方案显示,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将新增年产硬质合金产品约1615吨。其中,可转位刀片200万片、棒材和精磨棒500吨、盾构工程与矿用合金800吨、模具250吨、整体刀具30万支。但博云新材1月26日股东会通过的定增预案却显示,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将新增生产硬质合金产品约1210吨、可转位刀片约192万片和整体刀具约30万支。 精准躲过“披星戴帽” 资料显示,博云新材主要从事粉末冶金和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航天及民用炭/炭复合材料产品、高性能模具材料、飞机机轮及刹车系统、稀有金属超细粉体材料、粉末冶金专业设备等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近年来,博云新材主营业务持续处于亏损状态,公司一直依靠政府补贴、处置资产等方式,踩着一年亏损一年盈利的精准节奏巧妙躲过“披星戴帽”。相关公告显示,2013年-2019年,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985万元、-2325万元、-1.43亿元、-6020万元、-7073万元、-7215万元、-1.96亿元。 1月30日,公司披露2020年业绩预告,在2019年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博云新材2020年又凭借着政府补助躲过“披星戴帽”的风险。公司2020年预计实现净利润2000万元-3000万元,其中控股子公司湖南博云东方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收到政府补助7120万元,对公司归母净利润影响金额约5000万元。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4日讯作为国内最早涉及太阳能电池背板与锂电池用铝塑膜领域的企业之一,明冠新材(688560.SH)于今日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 明冠新材成立于2007年11月30日,主营业务为新型复合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掌握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膜材料类产品的配方及生产工艺,并以此为依托陆续开发了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特种防护膜、POE胶膜等产品,将相关技术拓展至多个应用领域。 明冠新材本次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发行的股票数量为4102.20万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25%,发行价格为15.87元/股,保荐机构为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业绩持续高增长2019年背板市占率约为11.08% 光伏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近年来,得益于光伏发电行业的蓬勃发展,太阳能电池背板行业亦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明冠新材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较强的盈利能力。 招股书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明冠新材的业绩保持高增长。具体来看,2017年至2020年6月,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95亿元、8.67亿元、9.46亿元和3.4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21.16万元、8849.51万元、1.05亿元和4905.17万元。 作为明冠新材的主要产品,2017年至2020年6月,太阳能电池背板业务为公司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为5.92亿元、8.57亿元、8.84亿元和3.07亿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99%、99.20%、94.11%和90.94%。 此外,明冠新材背板业务的综合毛利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1.66%、20.89%、23.41%和22.48%,而同期同行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22.45%、17.26%、15.54%和20.97%。 可见,自2018年,明冠新材背板业务的毛利率已超过行业均值,这主要由于同行可比公司没有BO背板类似产品,而明冠新材BO背板具有比传统背板更优异的耐低温、水汽阻隔、高反射率等性能,能够满足海外太阳能组件厂商以及对环保要求高的国内厂商需求。报告期内,该产品使得明冠新材的生产成本降低,毛利率整体有所提升。 据统计,2019年,国内市场对太阳能电池背板的需求量为41806.4万平方米,明冠新材当年背板产品总销售量为6804.06万平方米,其中内销量为4631.32万平方米。按此推算,明冠新材的背板销售量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1.08%,市占率较高。 技术优势显著加大研发投入加深护城河 明冠新材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研发与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074.84万元、3351.19万元、3732.30万元和1303.8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3.49%、3.87%、3.95%和3.82%。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3.77%、3.81%、3.82%和3.30%。自2018年至今,明冠新材研发费用率连续超过行业均值。 此外,明冠新材从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研发能力的建设,完善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目前,公司已建成了1个省级研发中心——江西省光电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设施完善的综合实验室,一个高水平专业化产品研发团队,多名高级职称的研发管理人员,以及大批各具特色的专业技术人员。 经过多年的研发,明冠新材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目前公司共拥有专利权108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获得了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及江西省宜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明冠新材太阳能电池背板产品具有环境耐候性能好、可靠性强、反射性高,能增加组件功率和延长组件使用寿命等优点,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公司通过自身技术积累开发出独有的M膜产品,并基于该产品开发出了TPM/KPM系列背板及BO系列背板,其中TPM/KPM系列背板在粘结强度、耐候性、可靠性等指标上表现优异,已被大型主流组件客户验证并使用;BO系列背板成功通过了TUV等第三方认证机构苛刻环境可靠性测试,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和安全可靠性,受到REC、LG、VinaSolar等国外大型组件企业的青睐。 目前,明冠新材的太阳能电池背板产品获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具有一定的行业地位。公司拥有功能性高分子薄膜研制技术、特种粘合剂开发技术、材料界面处理技术、材料光学设计技术、精密涂布复合技术以及功能材料分散技术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有效保障了公司的产品质量与性能。 同时,明冠新材核心产品应用范围广,质量和性能经主流厂商长期验证,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TUV和日本JET认证,并通过了RoHS、REACH检测和CQC检测,达到了欧盟和我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控制标准要求。公司太阳能电池背板产品通过众多大型光伏组件厂商的质量认证检测,已成为隆基股份、晶澳科技、阿特斯、韩华新能源等大型太阳能组件厂商的重要供货商。 明冠新材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拓宽产品应用领域。公司在巩固现有太阳能电池背板及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产品的基础上,依托江西省光电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重点开发光伏组件、动力锂电池、储能锂电池领域的新型材料需求。 募资4.1亿元投向三大项目发力产能建设 招股书显示,明冠新材本次拟募集资金4.1亿元,分别用于年产3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背板扩建项目、年产1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铝塑膜扩建项目、江西省光电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扩建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其中,年产3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背板扩建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母公司明冠新材,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公司现有太阳能电池背板产能,满足市场需求。项目拟在原有车间基础上扩建2条背板生产线,同时新建背板车间,新建2条背板生产线,新建2.04万平方米配套厂房,及配套消防池1个。该项目共计扩建、新建4条背板生产线,新增年产能3000万平米。该项目建设期为24个月,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建设投资1.56亿元,流动资金4354.00万元。该项目规划的产品类型主要有单面氟膜背板、双面氟膜背板以及BO背板三大类。 年产1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铝塑膜扩建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母公司明冠新材,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提升现有铝塑膜产能,从而满足市场需求。项目拟新建三栋四层砖混框架结构厂房,厂房建筑面积1.50万平米,同时扩建3条铝塑膜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1000万平方米铝塑膜产能。本项目建设期为12个月,项目计划投资8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7266.06万元,流动资金为733.94万元。 江西省光电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扩建项目的实施主体为母公司明冠新材,拟在公司现有产品、技术、人员积累的基础上,规划研发太阳能电池背板、铝塑膜以及太阳能电池相关其他配套材料等产品。该项目从实验室装修改造、软硬件体系建设、人员建设三方面具体建设,分别为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实验设施的基础上,新建实验室6900平方米,作为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改进及新产品研究开发使用;在现有研发、试验设备基础上,新增一定数量的研发设备;在现有研发团队的基础上,计划新聘若干研发人员,以作为对现有产品研发团队人员的补充。 明冠新材表示,公司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生产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太阳能电池背板国产化的推进者和实践者。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发展,依托于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明冠新材在太阳能电池背板市场的影响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随着产能释放以及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强,明冠新材生产的铝塑膜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电池制造商认可和使用,进一步提升该公司铝塑膜产品的市场份额。
一份已经通过股东大会决议生效的子公司增资建设项目议案在时隔半年后,改头换面又再次搬到了股东大会现场,并以定增募投项目的形式获得审议通过。这样荒唐的一幕发生在博云新材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业内人士指出,博云新材在不否决之前议案的前提下,采用定增的方式推行同一个项目,或已涉嫌信披违规。 同一项目两个方案 1月26日,博云新材在长沙召开了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公司定增等多个议案。根据当晚公告,博云新材定增预案获得通过。 根据公告,公司拟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预计不超过6.3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高效精密硬质合金工模具与高强韧性特粗晶硬质合金掘进刀具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简称“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以及公司及下属子公司补充流动资金。该募投项目拟通过向子公司博云东方增资的形式,由博云东方作为实施主体进行投资建设,投入金额为5.61亿元。其中,建设投资费用为5.35亿元,铺底流动资金为2540.1万元。 资料显示,该募投项目实施主体博云东方为博云新材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航空、汽车、火车等刹车材料、金属及其粉体材料、非金属及其粉体材料、硬质合金、超硬材料等粉末冶金材料及设备,并提供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等。博云新材持有博云东方85%股权,邦信资产持有博云东方15%股权。 中国证券报记者翻阅公告发现,实际上早在2020年8月10日博云新材股东会就通过了《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对控股子公司增资建设麓谷基地产业化项目的议案》,该议案和此次博云新材的定增预案是同一个项目。 彼时,博云新材的方案是使用自有资金与博云东方另一股东邦信资产对博云东方进行同比例增资,总增资额约为5亿元。其中,博云新材增资4.25亿元,邦信资产增资7499.32万元。 同一个项目,短短不到半年,缘何出现两个均通过股东会的议案?对此,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了博云新材董秘曾光辉。曾光辉回应称:“这个我也不清楚,可能邦信资产考虑到博云东方不是上市公司,退出没那么容易,所以内部程序没有批。我们发这个预案的时候,邦信资产内部程序没有走完,所以这次就变成了我们单方面增资。” 涉嫌信披违规 短短半年时间,同一个项目的方案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博云新材从未对相关变更做任何说明以及解释,也从未终止2020年8月的股东会议案。 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2018修订稿第7.6条规定,上市公司在履行情况发生重大变更,或者被解除、终止的,公司应当及时披露变更、解除或者终止的情况和原因。根据该规定,博云新材在重大事项发生变化时,并未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或涉嫌信披违规。 对此,曾光辉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现在5.61亿元只是我们增资,如果(我们)单方增资协议签了,肯定会公告。邦信资产增不增资还没确定,等他们有进展时我们自然会公告。如果最后邦信资产不增资,我们还要对这个事项再做评估和走流程。” 按照曾光辉的说法,此次博云新材定增募投项目实际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关业内人士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样说是很不严谨的。发预案必须要确定对方是不是增资,因为重大投资类项目需要有严谨的、具体的、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相关部门备案。这个是有明确流程的。在不确定对方是否增资的情况下,不知道他们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怎么写的。” 该人士同时表示:“这个项目的两个方案都通过了股东会,产生了法律效力,那到底是哪个方案有效?后续该如何操作?难道是到时候觉得哪个好,再开一次股东会去否掉其中一个吗?这个顺序显然是有问题的,也暴露了公司内控方面存在问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5日讯据上交所网站消息,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定于2020年12月22日上午9时召开2020年第125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届时将审议江苏灿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从自主研发基础材料打破国内太阳能电池背板“一米难求”的局面,到潜心研发铝塑膜并实现批量生产、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自主可控、国产替代成为明冠新材发展之路的特有标签。12月24日,明冠新材正式进入资本市场,成为科创板的一员。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太阳能电池背板与锂离子用铝塑膜领域的企业之一,明冠新材自2007年成立以来,推出了一系列太阳能电池背板与锂离子用铝塑膜产品,在多个细分领域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我们将充分利用产品业务市场和资本市场,双轮驱动,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资本市场影响力,力争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复合膜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明冠新材董事长闫洪嘉在接受上证报专访时表示。从基础材料开始研发“太阳能电池背板一米难求!”谈起创业时的场景,闫洪嘉颇为感慨。那时候,在国内,不仅太阳能电池背板产品基本上被日系、欧美企业垄断,其生产使用的前端原材料如氟膜、胶粘剂等也主要依赖进口。在此背景下,明冠新材从基础材料开始,自主研发、生产太阳能背板。针对光伏发电领域对于高性价比封装背板材料的需求,明冠新材历时3年,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聚烯烃粒子进行选型、配方优化以及制膜工艺的改进,成功开发出适用于太阳能电池背板的聚烯烃类薄膜制备相关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性能成熟的M膜产品。M膜的自主研发和生产,不仅解决了明冠新材原材料供应问题,更成为公司最核心的产品之一。基于该产品,明冠新材开发出TPM/KPM 系列背板及BO系列背板。其中,TPM/KPM 系列背板在粘结强度、耐候性、可靠性等指标上表现优异,成为隆基股份、晶澳科技等大型主流组件客户首选封装材料;BO系列背板成功通过了TUV 等第三方认证机构苛刻环境可靠性测试,受到REC、LG、Vina Solar等大型组件企业青睐。凭借环境耐候性能好、可靠性强、反射性高,能增加组件功率并延长组件使用寿命等优点,明冠新材的太阳能电池背板产品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TUV和日本JET认证,并通过了我国CQC检测及欧盟ROHS、REACH检测,竞争优势突出。招股书显示,近年来明冠新材业务规模快速发展,营收和净利润稳步增长。2017至2019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5.95亿元、8.67亿元、9.46亿元,实现净利润3721.16万元、8849.51万元、1.05亿元。同时,明冠新材研发占营收的比重亦呈现增长态势。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发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3.45%、3.87%、3.95%。掌握铝塑膜核心技术与传统的“低端切入、转型升级”路径不同,明冠新材成立伊始便定位于中高端市场。在闫洪嘉看来,定位中高端市场,不仅意味着对产品的高标准、严要求,更意味着只有将可靠性、安全性等各项指标做到极致,才能真正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在不断创新升级中持续赋能。2010年,明冠新材开始研发铝塑膜并申报相关专利;2017年,明冠新材铝塑膜开始大规模量产,并至今保持满产状态。据悉,铝塑膜技术难度较高,尤其是动力电池和储能对其安全性、使用寿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冠新材从铝塑膜基础材料国产化着手,在关注3C端应用之余,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难度较大的动力电池和储能市场,深耕多年并掌握核心专利技术、核心技术工艺。目前,明冠新材已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产品干热复合制备技术,成功实现铝塑膜产品的批量生产,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产品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只有把基础做扎实,在推向市场后才能真正和国外品牌竞争。”闫洪嘉说道。据悉,从拿到专利到正式生产整整7年间,明冠新材一直在设计、测试、完善产品。也正因此,公司所生产的铝塑膜产品具备耐电解液和阻水性能好,同时兼顾冲深性能和裁切性能的特点,且价格方面有较大幅度较低,在动力电池用铝塑膜产品领域探索出了国产化替代的现实路径。截至目前,明冠新材共拥有专利权108项,其中发明专利26 项。此外,公司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起草《GB/T 31034-2014 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用绝缘背板》国家标准;作为副组长单位参与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起草《T/CIAPS0005-2018锂离子电池用铝塑复合膜》团体标准。聚焦“新材料、新生活”“对新材料企业而言,关键在于基础材料的自主研发。”谈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闫洪嘉如此表示。在他看来,明冠新材属于基础材料研发与应用企业。而高分子材料只有真正掌握了其基础,才能进行技术的二次开发和延展,实现可持续创新。明冠新材产品的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不仅在于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还在于能够在保证产品一致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更迭,持续满足客户新需求。依靠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膜材料类产品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结合丰富的产业化经验,明冠新材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快速响应客户及市场的新兴需求,积极拓展复合膜材料产品新的应用领域及方向。公司产品从太阳能电池背板延伸开来,陆续开发了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特种防护膜、POE 胶膜等产品并已实现批量生产及销售,未来有望成为公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由于太阳能电池组件和锂离子电池的特殊性,组件生产厂商都较为注重产品性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因此对产品品质的苛求也成为明冠新材的基因。明冠新材的太阳能电池背板产品面市至今,保持着“终端零质量事故”的成绩。“动力电池铝塑膜虽然推向市场时间较短,也保持着同样的纪录,我们有信心接受时间的考验。”闫洪嘉满怀信心地说道。此次IPO,明冠新材募投项目正是着眼未来,围绕主营业务扩产、升级以及技术积累展开。年产3000 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背板扩建项目的实施,将有效突破公司现有产能瓶颈,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年产1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铝塑膜扩建项目,将扩大铝塑膜生产规模,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研究中心扩建项目将与其他项目形成协同效应,更好地服务公司主营业务。“专注新材料,创造绿色美好生活。”对于明冠新材的未来,闫洪嘉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在扎实做好主业的基础上,从新能源、新材料延伸至生活领域,围绕“新材料、新生活”进行基础材料研发。闫洪嘉表示,明冠新材将基于在太阳能电池背板领域所形成的技术及市场优势,不断挖掘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业务发展机会,持续投入人力、物力及资金于各类新型复合膜材料的研发,丰富公司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技术优势,增强公司整体竞争力,力争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复合膜材料研发和生产企业。
证券时报统计,近五个交易日的龙虎榜当中,80只个股出现了机构的身影,其中35只股票呈现机构净买入。近五日机构净买入前三名分别是士兰微(600460)、创世纪(300083)、博迁新材(605376)。 与此同时,近五个交易日登陆沪深两市的龙虎榜个股中,营业部净买入较大的个股有分众传媒(002027)、达安基因(002030)、东风汽车(600006)。具体来看,分众传媒是资金最青睐个股,营业部净买入金额达3.99亿元,高居榜首。
今年光伏行情的火爆,带动了多家太阳能背板企业上市。 12月23日,明冠新材发布公告,公司股票将于12月2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这是继赛伍技术后又一家太阳能背板龙头企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招股书显示,明冠新材的主营业务为新型复合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太阳能电池背板。本次发行价格为15.87元/股,发行数量为4102.20万股,本次募集资金计划投资于“年产3000万平方米太阳能电池背板扩建项目”“年产1000万平方米锂电池铝塑膜扩建项目”“江西省光电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扩建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4.1亿元,拟利用募集资金投入4.1亿元。 作为国内最早涉及太阳能电池背板与锂离子用铝塑膜领域的企业之一,明冠新材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及产业化,已经推出一系列太阳板电池背板与锂离子用铝塑膜产品,在多个产品领域内率先实现了规模化量产,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资料显示,太阳能电池背板是一种位于太阳能电池组件背面的封装材料,凭借其优异的耐高低温、耐紫外线辐照、耐环境老化和水汽阻隔、电气绝缘等独特性能,用于在户外环境下保护太阳能电池组件抵抗光、湿、热等环境因素对EVA胶膜、电池片等材料的侵蚀,起耐候绝缘保护作用。 专家表示,太阳能背板是太阳能电池板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受技术限制,国内背板生产企业所需原材料氟膜、胶粘剂等主要依赖进口,价格较高或供货期不能保证,再加上背板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的限制等因素,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背板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太阳能背板市场主要被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垄断。 近年来,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和降本增效的市场压力下,国外传统背板生产商由于不适应产品价格快速下降的市场变化,导致利润率变薄,市场份额逐步降低,相继有日本凸版、韩国LG和美国Madico逐步退出太阳能电池背板市场。与此同时,国产光伏背板生产企业整体崛起,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市场集中度也逐年提高。 随着明冠新材登陆科创板,国内主流背板厂商赛伍技术、中来股份、明冠新材、福斯特、回天新材、乐凯胶片、中天科技等都已全面实现A股资本市场的登陆。“背板行业格局集中度一般,但有提升的趋势。类似于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背板环节也经历了国产替代的过程,国产厂商基本上在2007-2010年左右进入背板行业,并较快挤占了国外公司的份额。”明冠新材相关负责人表示。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明冠新材太阳能电池背板业务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9204亿元、8.5717亿元、8.8358亿元,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99%、99.20%、94.11%。公司预计2020年1-12月实现营业收入9.68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32%,较2020年1-9月变动趋势明显改善,主要系随着市场需求状况不断好转,公司预计2020年第四季度销量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 记者注意到,受光伏发电行业提质增效、补贴下降等市场形势变化以及“平价上网”相关政策压力的影响,组件生产企业面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压力,从而不断压缩上游供应商利润空间,致使背板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光伏组件上涨,带动了玻璃和eva胶膜的涨价,每种辅材是否涨价短期主要看供需关系,长期来看价格还是下降的。” 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0年6月底,明冠新材主要产品单面氟膜背板的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14.37元/平方米、13.95元/平方米、12.86元/平方米和12.91元/平方米,呈下降趋势。背板价格逐年下滑,厂商毛利率也受到压缩。与辅材其他环节不同,背板的价格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以中来和赛伍为例,2019年的背板价格比2015年分别下滑了42%和43%。受此影响,各厂商背板业务毛利率也受到压缩,目前明冠新材、中来股份、赛伍技术和福斯特背板业务毛利率均为20%左右,较2015至2017年25%-30%的毛利率有明显的下降。 面对这一挑战,国内太阳能背板企业均在寻求突围。明冠新材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在巩固现有太阳能组件背板及锂离子电池用铝塑膜产品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研发及工艺攻关,成功开发出了特种防护膜、POE膜等新产品,并实现了批量出货,成为公司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良好的研发及产业化能力将不断拓展和丰富公司的产品结构,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古瑞瓦特首席产品经理刘继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组件等材料的下降是一个整体趋势,目前的光伏成本比10年前下降了90%左右,太阳能背板的价格下滑相对要慢一些。对于太阳能背板制造商来说,一方面要提升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公司可加大投入推动产品更新换代。” 刘继茂表示,如今双面电池组件主要有两种封装结构,分别是双玻结构和玻璃+透明背板结构,相比传统背板能够提高20%-30%的发电量且更加轻便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