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春节之后,各地不约而同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通过重大项目发挥牵引带动效应,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2月20日,山东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春季“双招双引”视频集中签约仪式举行。签约仪式上,甲骨文“工业互联网+跨境贸易”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上海极锐金刚石超硬材料项目等9个总投资23.1亿元的产业项目和1个聊城开发区与北京连界创新互设飞地园区项目,通过“屏对屏”形式集中签约。 2月20日,上海静安区在全区投资促进工作大会上宣布全力实施“招商引资倍增”计划,力争在2021年引进税收规模亿元级项目8个、税收规模千万级项目66个,新增税收亿元楼10幢,税收亿元楼达80幢,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家、全球服务机构10家。 2月21日,广州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办“奋进‘十四五’启航新征程——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活动”,以网上直播、现场签约、云动工等模式,集中展示72个新投资动工项目、31个签约项目的场景。 据了解,各地集中开工项目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升级等类别,反映出各地着眼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1月17日,河南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打响今年地方两会“头炮”,其余各省份也将陆续进入一年一度的省级两会时间,北京也将于本周开启两会。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除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无疑是今年地方两会的重点内容。各地在区域经济、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等关键领域的具体举措备受期待。 从各地公布的信息来看,今年大多数省份将省级两会的时间定在1月中下旬。但受局部疫情影响,原定于本周召开两会的河北、辽宁已通知适当推迟召开会议时间。疫情防控背景下,缩短会期也成为大多数省份的选择。如1月17日召开的河南省两会,政协与人大的会期均为3天半。 北京市两会也将于本周召开。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将于1月21日下午开幕,1月25日闭幕,会期为4天半;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于1月23日召开,会期同样为4天半,与去年相比缩短一天。 地方两会是展现地方经济现状和目标的窗口。除了各地2020年的发展成绩单外,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将审议的“十四五”规划也备受关注。 在去年底,各个省份陆续公布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区域经济、数字经济、新发展格局等被各地频频提及。如在区域经济上,北京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河北和天津在建议中也都强调了要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上海提出了“加快建设上海大都市圈,推动长三角各地发展规划协同”;成渝双城经济圈也加快建设步伐,重庆在建议中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等目标。 此外,全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多地将融入新发展格局进行专章部署,并明确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如北京提出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上海提出要打造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云南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点和重要支撑点等。 每年的地方两会也会透露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计划。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多地已有重大项目迎来密集开工。目前来看,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今年“稳投资”还将重点围绕“两新一重”,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等。这些势必也将体现在各地会议之上。 此外,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话题依旧是地方两会不变的热门话题。目前,贵州、安徽等地已经开始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希望公众从教育医疗、经济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言献策。 北京在2020年12月25日召开的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审议并确定了市2021年31件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包括增加2万个中小学学位,推进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利用人防地下空间提供5000个停车位,新建和改造提升600座生活垃圾分类驿站等。
⊙唐燕飞 ○编辑 陈羽 为规范融资租赁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控地方金融风险,各地整治融资租赁行业乱象频出重拳。目前,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融资租赁业务体量较大的地区,都发布了对辖区内融资租赁企业的监管性文件,其中有许多监管规定是首度提出。10月15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告,将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牵头清理规范该辖区融资租赁企业。 据悉,各地重点对存量企业中偏离主业、无序发展、“空壳”“失联”公司进行分类整顿,重点打击行业炒壳卖壳现象。此外,各地进一步明确了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门槛和经营范围。 业内人士表示,强监管念起“紧箍咒”,为的是让融资租赁行业“守初心”,进而使众多通过融资租赁获得金融支持的实体企业受益。 据中国租赁联盟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66540亿元,2019年融资租赁企业总数约为12130家。 但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在这1万多家融资租赁公司中,处于营业状态的仅有约3000家,72%的融资租赁公司处于空壳、停业状态。 今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各地金融监管局先后开展行业清理规范工作。 深圳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联合设立,而前海地区是深圳融资租赁牌照发放最多的区域,监管“亮剑”重点打击该地区“壳公司”。 北京金城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凯总结称,此次监管严打的“空壳公司”大概有三类:一是倒卖融资租赁牌照的掮客成立的公司;二是帮助关联公司将标的去地方交易所挂牌,从而给关联方“输血”的公司;三是某些受让融资租赁收益权或非标资产的财富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在融资租赁监管较为宽松时大量注册牌照,但在金融属性、股东背景、成立目的等方面都不符合融资租赁的行业特质。 目前,除了深圳外,北京、天津、浙江、青海等地都纷纷掀起对空壳融资租赁公司的整顿风暴。 除了大量清理壳公司外,各地发布的融资租赁行业监督管理指引还抬高准入门槛,对适用对象、业务范围、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信息报送等方面作明确规定。 各地监管部门在注册资本上体现出一定差异性,但普遍呈“严监管”倾向。今年4月,北京发布的融资租赁指引要求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或等值自由兑换货币,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青海、厦门对该行业的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分别是1.7亿元、1亿元。 “各地先后抬高注册资本门槛,将卡掉一大半‘空壳’融资租赁公司。”彭凯表示,“融资租赁行业重资产、专业性高,准入门槛高,有助于行业摆脱异化现象。” 银保监会印发的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设置了量化监管指标,其中不少监管规定是首次出现。比如,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和其他租赁资产比重不得低于总资产的60%;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的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不得超过净资产的20%;对单一承租人的全部融资租赁业务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对单一集团的全部融资租赁业务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等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PPP项目信息监测服务平台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各地新增PPP项目439个,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新增项目147个。 大岳咨询公司董事长金永祥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宁夏、广西、江苏、山东等地动作频频,意在加快推进PPP模式及项目落地,反映出地方政府对发展PPP有强烈的意愿。“从今年二季度有关各项指标看,PPP项目迎来了明显回升,或将于下半年再次进入高速发展期。”金永祥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各地新增PPP项目373个,其中各地新增已签约项目144个,态势向好。 “分行业来看,城市基础设施新增项目最多,农林水利、社会事业、交通运输、环保等行业新增项目数较多。”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人士透露,从前期工作情况看,新增项目中已通过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以及可行性论证、实施方案审查的重点推进项目227个。从落地实施情况看,新增项目中已签约项目171个。 另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该平台已签约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共1684个,占全部已签约项目的43%。其中,民营企业单独中标项目835个,联合体中标项目中民营企业控股项目849个。今年1至8月,各地新增已签约项目171个,其中民间投资项目32个。民营企业参与PPP的热情和实际数量均向好。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稳投资政策不断发力显效,投资也呈逐月回升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降幅比上半年和一季度分别收窄1.5和14.5个百分点。
>>钢铁股缘何集体躁动? 沉寂已久的钢铁板块近两日猛然拉升。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上市钢企纷纷拓展数字化业务,有望使钢铁股估值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目前钢材价格较为坚挺,且下半年国内用钢需求预期较为乐观,市场看好钢铁行业表现。 >>强动能补短板 “两新一重”投资全面提速 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以“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列出方案、计划、清单,抓紧推进和储备重大投资项目。 >>多地文旅消费复苏点亮“夜经济” 随着我国多地进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天气转暖,各地“夜经济”复苏。更多文旅主体及特色活动加入,让各地“夜经济”“热”起来。 >>多重红利释放618消费活力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如期上演。记者获悉,除线上电商补贴外,多地正在放大招出台刺激政策,培育壮大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互联网+”消费。 >>零信任成为网络安全新理念新架构 备受关注的“零信任十周年峰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峰会由国际云安全联盟(CSA)组织发起,以“十年磨一剑,零信任出鞘”为主题,包括华为、阿里云、腾讯云、奇安信、360、云深互联和山石网科等在内的行业巨擘均现身承办或协办单位之列。
31省份经济“一季报”近日悉数出炉,受疫情影响,除西藏外30省份一季度GDP均出现同比下滑,不过积极因素正在累积,地方主要经济指标已出现回升势头。与此同时,新动能也在加速崛起,稳住了经济运行基本盘。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地方在密集开会研判经济形势,并加快谋划出台稳经济新政。记者注意到,全力扩内需仍是各地施策重中之重,促投资、扩消费、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等多箭齐发,一系列“超常规”“强有力”举措将陆续落地,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 地方经济成绩单彰显韧性 地方密集出炉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显示,尽管大部分地方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滑,但在疫情冲击下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经济韧性。 从经济总量看,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六省份GDP超万亿元。其中广东、江苏分别达到22518.67亿元和21002.8亿元。 从经济增速看,虽然大部分地方经济负增长,但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6.8%)的省份仅有四省份。其中,包揽经济增速前10名的中西部省份展现出较强“抗跌力”。 积极因素也在加快累积。地方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部分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特别是新动能加速崛起为经济加快复苏注入活力。比如,四川一季度数字经济逆势飘红,实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山东一季度“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回升13.9个百分点。 在国务院日前召开的部分省市经济形势视频座谈会上,多个地方也反映,抗疫期间新动能加快成长,显示出经济的韧性。 “虽然各地因疫情冲击呈现经济增速普遍下滑态势。但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环境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有序推进,各地经济活力正在恢复,经济增长逐步呈现良好势头。 硬核举措集中“上线” 5月6日,武汉召开全市主动作为快干实干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动员大会,会上同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五一”小长假后第一天,武汉吹响了稳经济集结号。 这只是一个缩影。近段时间,特别是地方经济一季报出炉前后,地方密集开会研判经济形势,释放更大力度稳经济的强烈信号。 比如,辽宁省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扩大)会议,听取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汇报,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抓好经济运行,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江苏省召开一季度设区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座谈会时强调,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推动经济运行全面加速、全面激活。 一系列稳经济新政也在紧锣密鼓出台。记者5月6日获悉,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的实施意见》,围绕投资、消费、招商引资等六领域提出43条超常规措施。 而从各地开会部署和新出政策来看,下一步稳经济基本脉络已清晰,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成主线,全力扩内需仍是重中之重。 比如,投资方面,5月6日召开的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第92场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潘幼成介绍,湖北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就是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投资和项目建设看得更重,抓得更实。“我们已经按下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启键,还要按下有效投资的快进键,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消费方面,甘肃省5月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挖掘城乡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水平,千方百计打造各层面消费新热点,形成消费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此外,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上,上海提出,聚焦在线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新基建、布局新产业、培育新消费、形成新动能。持续打造投资热点、培育发展亮点,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二季度起经济运行大概率显著改善,但外需乏力问题短期仍难以克服。各地仍要以扩大投资和激发消费为工作重点,形成以消费拉动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快新基建,强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林致远说。 需更大力度落实落细新政 在专家看来,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地经济稳中求进仍面临较大压力,更大力度落实落细各类稳经济举措势在必行。 “当前制约经济加快恢复的主要矛盾从供给端转向需求端。下一阶段各地稳经济工作重点在于保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力点在于刺激新消费。”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要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持续补充企业流动性;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对冲企业盈利压力;对于困难企业要加大员工工资、租房租金等成本端的补贴力度,缓解企业刚性成本,保就业保稳定。 “同时,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补贴,尤其是针对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新消费领域,加大补贴力度,激活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推动消费与供给同步复苏,打通供需的良性循环,进而推动经济稳步恢复。”刘哲说。 既要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目标,还要聚焦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各地以更大力度政策应对疫情冲击的同时,将紧紧围绕三条主线:一是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和提振消费;二是努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在这三条主线下,下一阶段各地既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又要促进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既要着力恢复餐饮旅游等传统消费,又要大力鼓励在线办公和数字娱乐等新型消费;既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又要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各地将充分挖掘改革潜力和运用资本市场工具,优化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配置,最大程度地服务并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