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全球领先的医疗健康生态平台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平安好医生)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平安好医生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实现总收入27.47亿元;其中,核心业务在线医疗逆市保持高速增长达106.8%,贡献收入达6.95亿元。 一是核心业务脱颖而出,整体收入稳健增长。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的核心业务在线医疗的服务能力加速释放,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报告期内,其在线医疗板块实现营业收入6.95亿元,逆市保持高速增长达106.8%;其收入占集团整体收入的比重达到25.3%,较2019年同期的14.8%显著上升10.5个百分点。受核心业务强劲增长的带动,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27.47亿元,同比增长20.9%。净亏损同比收窄22.1%至2.13亿元。 随着经营管理效率不断提升,业务运营能力不断增强,平安好医生的流量指标续攀新高,战略聚焦医疗变现。截至2020年6月末,该公司注册用户数达到3.46亿,较2019年末增加3098万人,过去12个月累计增加5690万人。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的日均咨询量达到83.1万,同比增长26.7%。在整个平台的活跃用户及付费用户方面,2020年6月,月活跃用户数和月付费用户数分别达6727万人和295万人,分别同比增长7.3%和32.3%。 二是全面布局医保服务,加速推进互联网医院项目。截至8月中旬,平安好医生与线下医院紧密合作,与各地线下医院签约的互联网医院项目中,已经有14个项目投入运营,并积极接入当地医保支付系统。其中,平安好医生已打通湖北、东莞和银川的当地医保支付系统,为当地市民带来便捷、高效、安全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三是不断夯实医疗服务能力,会员产品收入快速增加。报告期内,平安好医生不断夯实医疗服务能力,会员产品收入快速增加,现有的会员产品总收入超4.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已经建立了较好的服务口碑,形成规模效应。 2020年初,平安好医生将面市两年的首款会员产品“就医360”升级为“健康守护360”,升级后的会员产品获得保险代理人和保单用户的一致好评;2020年上半年,“健康守护360”销售额同比增长强劲。 同时,平安好医生已经为超过500家企业客户提供包括一对一私家医生在线问诊、线下医院门诊挂号协助、陪诊等一站式服务,客户涵盖地产、医药、零售等多个领域。 四是战略升级,构建专业医患沟通桥梁的使命。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的促进下,互联网医疗的业态进一步丰富,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随之加剧。为了加强健康及医疗服务,完善线上线下生态圈建设,巩固行业领军地位,近期平安好医生启动了全面的战略升级,坚持以构建专业医患沟通桥梁为使命,以信任、专业、便捷为目标,打造未来中国规模最大、模式最领先、竞争壁垒最坚实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
不出所料,平安好医生发了一份看起来还算不错的2020年中报:上半年营收27.47亿元,同比增长20.9%;净亏损2.14亿元人民币,收窄 22.1%;在线医疗板块收入6.95亿元,增长106.8%,占收入的比重从 去年同期的14.8%,上升到25.3%;2020年6月的月付费用户数为300万人,同比增长32.3%。 这是平安好医生新任董事长方蔚豪交出的第一份财报,尽管力图向外界传达出新气象。但和前任王涛掌权时一样,平安好医生的业绩和市值看起来不错的背后逻辑没有变: 背靠强大的平安集团,无论是用户,还是实际的收入,相当比例和母公司有关联; 另外,疫情使大量用户转到线上,加上互联网医疗的政策东风,让平安好医生股价大涨,超过了正常的估值范围。 当前的背景下,有个好爸爸,并不是劣势,千万创业者求之不得。但对于已经跨过了千亿市值的平安好医生,要想再进一步,得表现出独立生存能力才行。 无论是前任操盘手王涛,还是现任的方蔚豪,在平安好医生都没有什么股份。从人性来讲,这缺了点让人拼命搏杀的动力,独立生存的血性和决心都会受影响。 另外,此前平安好医生面临的竞争,大多来自中小玩家,巨头在这个领域大多还处在小规模试水阶段。疫情大背景下,政策的东风把平安好医生股价给吹了上去,同时也让各大巨头感受到了风向,于是今年纷纷大举杀入。 同样在港股上市、市值是平安好医生2倍的阿里健康,虽然收入构成还很不一样,但两者会越来越像,已经是直接竞对关系。 最针锋相对的京东健康,相互之间各业务线高度雷同,平安好医生的几大业务在京东健康上都能找到。 8月17日,平安好医生对外宣布推出名医工作室,紧接着8月18日,京东健康就宣布正式推出家庭医生服务产品——“京东家医”。 而借助强大的外卖物流体系,送餐的美团、饿了么卖药卖得顺其自然;即时性的物流能力,可以支撑用户的即时性用药需求,美团和饿了么用高频餐饮带低频药品,不需要做广告就能拥有海量用户,它们甚至比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在卖药这个事情上更有竞争力。 此外,刚收购了百科名医的字节跳动,目前还很难看出其背后的战略意图。不过,它不太可能去走百度的老路,仅靠卖医疗广告赚钱,未来杀入互联网医疗的可能相当大。 而被疯狂吐槽的百度,不可否认地在医疗领域根基也很深。至于多次推迟上市的微医,除了缺了一个好靠山,整体实力未必比平安好医生差。 江湖的位置,讲究德位的匹配。平安好医生的业务虚弱+高市值,遭人觊觎再正常不过。 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的营收为27.47亿元,净亏损2.14亿元,对应的P/S倍数为22.5倍。这个P/S倍数,可以给到代表核心技术方向的芯片公司(如寒武纪),也可以给到GMV增长高达100%的电商公司(如拼多多)。甚至,给到行业龙头阿里健康也说得过去。 而给到平安好医生,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想象力。 确实,被纳入恒生科技指数后,平安好医生被各大国际券商看好,纷纷调高了其目标价。但这些国际券商有个通病,就是很可能没有体验过平安好医生和其它玩家的服务。当然,这些国际券商虽然没对比过服务,但深谙大道理:那就是有足够理由相信平安集团的马明哲总。 方蔚豪面临的任务很艰巨,2019年平安好医生就号称有3亿多的注册用户,这么大的数据再大幅往上涨,很容易让人觉得假。而占收入主体的“卖药”(商城)和“消费医疗”业务,明显会打不过阿里、京东、美团这些电商平台。在线医疗这个业务,是个好故事,但做收入不容易。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推动,增速很快,但体量还不够大。 进一步整合母公司平安集团的内部资源,是方蔚豪为数不多的选择。用花旗银行的话说就是:平安好医生新任首席执行官加强了公司与平安集团的协同效应,并有可能增加在中国商业保险的长期参与度。 用更直白的话说:平安好医生可以借助平安集团的背书,比同行更快和各地政府建立起合作,打通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医保报销,顺便兜售平安集团的商业保险。 方蔚豪不会坚持前任王涛的流量打法,一是确实打不过互联网电商平台,二是身兼平安医保科技、平安租赁董事长的方蔚豪作为更为纯粹的平安人,更有动力去整合和盘活平安内部资源。 一个悖论是,平安好医生越是向平安内部整合,作为投资者,更应该买的是平安集团而不是平安好医生的股票。 更大的挑战是,等京东健康登陆港股后,平安好医生会成为互联网医疗股的第三选择。过往的经验说明,排在第三的,是真的不会受投资者青睐。从这个角度看,平安好医生确实比之前更危险了。
8月20日,平安好医生披露2020年上半年业绩。今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实现营业收入27.47亿元,同比增长20.9%;净亏损2.13亿元,同比收窄22.1%。 自2015年4月上线以来,平安好医生始终未实现盈利。2015-2019年,平安好医生累计亏损37.43亿。 平安好医生主营业务由在线医疗、消费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和互动四大板块构成。 受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需求爆发影响,平安好医生的在线医疗业务实现收入6.95亿元,同比暴增106.8%;其在集团整体营收中的比重也由上年同期的14.8%上升至25.3%。 其余板块中,作为营收主力的健康商城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15.09亿,同比仅增3.7%;消费医疗业务实现收入4.35亿,同比增长12.2%。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达到3.46亿,较2019年末增加3098万人,过去12个月累计增加5690万人。2020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的日均咨询量达到83.1万,同比增长26.7%。 从流量转化效果来看,2020年6月,平安好医生月活跃用户数和月付费用户数分别达6727万人和295万人,分别同比增长7.3%和32.3%。2020年上半年的平均付费用户转化率达到5.1%,同比增加1.4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好医生在半年报中表示,目前与商业保险的合作及会员制产品仍是在线医疗板块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最终还是来自母公司中国平安集团的导流。 据平安好医生介绍,2020年上半年,现有的会员产品总收入超4.2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今年以来,互联网医疗服务将被纳入医保报销范畴让平安好医生看到曙光,自建互联网医院对接医保,同时与公立医院就在线诊疗展开合作。截至2020年8月中旬,平安好医生已经与17家线下医院达成合作共建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协议(不含福州项目),其中10个平台已经由平安好医生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 然而,上半年一路顺风顺水的平安好医生却在5月横遭变故。前董事长王涛被免职,原因系“履行管理职责未达到董事会预期”,公司董秘、首席运营官(COO)、首席产品官(CPO)、首席技术官(CTO)等一众高管均离职,管理层遭到大清洗。 今日,平安好医生再发新的任免公告,宣布任命叶澜为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首席财务官,自2020年8月20日起生效。公告显示,叶澜曾先后就职于麦肯锡、华平投资等专业机构,并在智联招聘等互联网公司担任高管。 截至今日收盘,平安好医生报收116港元,总市值1238亿,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达104.05%。
近日,锦欣生殖医疗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代号:1951.HK;简称“锦欣生殖”)发布公告JINXIN Fertility Group Limited(简称“锦欣生殖股东集团”)、JINXIN Global Fertility Company Limited(简称“锦欣基金”)订立配售协议,并同意分别出售86,627,137股本公司股份、23,591,363股股份。 据了解,锦欣集团下辖锦欣生殖、锦欣医疗(妇产医学、精神医学等)、锦欣康养、锦欣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四大板块,系由196名医生及运营团队组成的医生集团。股东在近20年来随集团的发展壮大逐步扩大,由最初的几十人合伙人股东到人数最多时高达近400人。锦欣集团2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合伙人式的股份流转,保证退休合伙人具有合理的退出路径,新进合伙人具备充分的利益分享机制。本次配售也是为该机制提供支持。 “医生合伙人”计划亦是锦欣生殖今年主席致辞提出的重要战略,在近期收购武汉医院的公告中也提到将在该院推出医生合伙人计划。据悉,今年年初,秉承锦欣集团一以贯之的医生合伙人计划,锦欣生殖执行预留的股权激励计划(由Jinxin Employee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持有),已向旗下成都西囡医院、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美国HRC共计约80余名骨干员工发放股权激励,目前已完成相关协议的签署。通过该次股权激励计划,为锦欣生殖引入新一代中青年医生合伙人,大大扩充了旗下的医疗团队,将优秀的人才稳定在团队之中,助力企业持续高速发展。未来,锦欣生殖将持续根据发展情况引入新的合伙人,并不时对优秀骨干进行股权激励。 着手推进人才战略 企业强调人才战略的背后逻辑往往是人才能够影响企业业务的扩张速度。在某些人才稀缺的新兴行业,人才的多寡甚至能够决定业务护城河的宽窄,而辅助生殖行业正是此类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的行业。 辅助生殖隶属于大妇产医学,作为一个跨领域学科,学术发展、学历教育、国际国内共识均在发展与演进中的学科,完整体系的亚专科学院教育培养机制尚在建立中。而国内具备5000周期以上的大规模实训基地极为稀缺。一名辅助生殖行业的医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质,培养难度远大于常规医疗人员,业内优质人才较为稀缺。鉴于国内外辅助生殖渗透率的巨大差异,国内辅助生殖行业有快速增长的潜力,未来业内人才紧缺状况会进一步加剧。在人才紧缺的经营背景下,业内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破局之术只有自行培养人才以及引进业内存量人才。 由于十几年的积淀,锦欣生殖已形成了成熟的医生培养模式,再结合其巨大临床周期数带来的经验积累,跨国内、国外的学术交流机会,实践机会以及原有的博士后工作站和未来的全球研究中心,可以在经验、学术、经济激励等各方面满足医疗人才的需求。在当前市场,拥有一年超过1000例以上的临床案例的辅助生殖医生风毛鳞角,锦欣生殖当前拥有超15名医生进入千例医生序列,根据其发展战略及激励机制,将持续培养这类高质量高产医生。 医生合伙人制度助力企业扩张 为了获取人才,锦欣生殖推出了“医生合伙人制度”,意在引进在辅助生殖领域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学科带头人、头部辅助生殖医院的明星医生、院内骨干中青年医生加入医生团队。同时,锦欣生殖还将提供除经济激励外的大量案例带来的经验积累、研发平台提高及学术交流机会等,吸引、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在配备股权激励的同时,锦欣生殖对激励的发放也制定了严谨的发放计划与考核标准。 以今年的股权激励为例,被激励人会在未来三年内每年根据实现的绩效获取对应的股权,鼓励被激励人在业务、质量、重点工作等方面尽职尽责。医生合伙人制度一方面鼓励医生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一方面也让医生能够进一步分享企业增长的价值,做到锦欣董事会主席所述“行医者,系苍生、秉仁心;伙伴者,以诚聚、以道合;创业者,聚沙砾、成高塔”。 医生合伙人制度也伴随着企业的扩张在新设分支机构执行,协助锦欣生殖快速打开当地局面。 6月29日,锦欣生殖发布公告称,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四川锦欣生殖医疗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四川锦欣”)已与武汉黄浦中西医结合妇产医院(简称“武汉黄浦医院”)若干股东订立《股权转让协议》,通过现金方式收购武汉黄浦医院75%股权,此次收购的5%医院股权将特别用于骨干团队的股权激励。 人才战略护航锦欣长远发展 从锦欣生殖过往的发展来看,医生合伙人制度并不是公司最近提出的概念。 锦欣自2000年初开始股份制运营,近20年的发展,是一代医生合伙人创业的青春付出。近一代人的稳定运行印证机制的稳定与杰出贡献。锦欣生殖的上市为人才战略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秉承锦欣共创与分享的文化,结合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股东结构锦欣会不断吸纳优秀的医生成合伙人。风雨数十余载,锦欣生殖在几代医者的拼搏与精进下,医生合伙人从最初的几十人增长到现在的数百人,而锦欣生殖也发展成为了横跨中、美、东南亚的业内领军企业。 辅助生殖行业人才的专业性与稀缺性注定了未来业内的竞争最终会发展成为“人”的竞争,锦欣生殖十数年来不留余力地自行培养、外部引进业内优秀人才的行为,大概率会发展成为企业未来核心发展优势,化作后入企业难以突破的护城河。 小结 辅助生殖行业,是个对专业人才需求巨大的行业,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的严重稀缺将会并存一段较长的时间。 作为辅助生殖龙头企业,锦欣生殖提出人才战略,对人才坚持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并进,通过医生合伙人制度长期为企业积累人才优势。在可预见的将来,人才优势会是锦欣生殖的核心发展优势,让其在同业竞争中保有足够的护城河,产生让人可期的经营成果。 在7月6日招银国际发布的外部评级中认为,“得益于公司出色的运营管理经验、强大的技术水平、优秀的品牌效应和充足的现金流,锦欣将继续加速其扩张速度”,招银国际维持其“买入”评级,并上调目标价至14.4港元。
传统医馆一般培育时间需要三年,很多医馆连一年都坚持不了,而在上医仁家的扶持下,现有的医馆都在一年内就能实现盈利,目前北京旗舰店的营收已经达到1.5亿。 2020年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出现,打乱了经济秩序原有的节奏但也给一些行业带来新的机会,互联网医疗行业在更是迎来了一轮流量爆发。 上医仁家作为一家少见的互联网中医平台也在此时逆势而上,宣布自己的线下百店扩张计划。事实上,线下模式一直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短板,与常规零售门店不同,医疗线下门店无论是资质、器械还是人才储备都有诸多要求。 这家准备一年扩张百家门店的黑马从何处杀出,其扩张底气何来?近日,带着这样的疑问,蓝鲸财经对上医仁家CEO曹雪莉进行了专访。 三自有体系直击传统医馆三大盈利痛点 曹雪莉工作的前十年都在与中药材供应链打交道,长期的行业积累让她深谙中医行业的不易。在第一家医馆成立前,她带着团队对传统的中医馆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调研工作,针对传统医馆盈利难的问题总结了三大行业痛点。 首先由于中医馆里面大量中医生都是外聘,盈利能力又往往依赖于外聘医生,导致医馆最终容易被中医生裹挟;其次传统医馆对于中医生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庸医良医分辨不清,进而影响经营;再者传统中医馆的盈利点太少,大多依赖汤药。 在市场上调研一圈后,曹雪莉的第一想法就是不能做传统医馆和传统互联网平台,它们无法解决这三大行业痛点,看不到一条成功的路。 上医仁家决定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2016年6月,全国唯一一家自有平台、自有供应链、自有医馆(三自有体系)的全产业链中医互联网平台就此诞生。 而且与通常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赋能用户的立足点不同,上医仁家从建立伊始就立足于赋能中医生、服务中医生。曹雪莉表示,考虑到传统医馆与外聘医生之间的关联不够牢靠,上医仁家首要问题就是要提高执业中医与平台的粘性,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劳务关系。 三自有体系正是为此成立的。上医仁家的自有医馆与自有互联网平台形成联动,线上平台与线下医馆相结合,帮助医生实现就近首诊、实时复诊,打破场景壁垒,扩展中医生的服务半径。 同时,自有药材供应链又为中医生与患者提供了品质保障。据介绍,上医仁家旗下超过100个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全部药材自种、自采;空中药房就近调剂,药品下单后当天顺丰发出,全国80%城市次日送达。 据曹雪莉形容,上医仁家的三自有体系牢牢覆盖中医全疗程,像八爪鱼一样黏住中医生,打破传统医馆与外聘中医生薄弱的关联,上医仁家在线上、线下、药品开单等多方面服务中医生,保障中医生诊疗质量。 成效也是显著的,短短三年时间里,上医仁家的平台上已经聚集超过3万名中医生,其中活跃的开单医生已经占到了30%以上。 不只如此,上医仁家还打造了一个目前规模最大的名医约诊库,金世元、晁恩祥等数位国医大师也在其中,仅仅首都地区的专家就达到500位,全部都是三甲医院副主任以上的大夫。曹雪莉介绍,这个约诊库面向上医仁家在全国所有的医馆,为医患提供专家级的资源。 三年磨剑,上医仁家初试锋芒,现在到了“亮剑”的时候了。 破解获客难题,开启“流水线”扩张模式 2016年,上医仁家首家线下医馆在北京建立。两年后,首家分店在济南开业,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上医仁家线下医馆达到15家。 这只是个开始。曹雪莉对蓝鲸财经表示,目前上医仁家还有19家医馆在筹备中,到今年年底可能会达到50家,2021年还要再翻一倍,实现百家医馆的目标。 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线下模式一直是难以承受之重。尤其在疫情期间,各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济低迷的影响。上医仁家在这时却逆势而上,凭的是什么呢? 曹雪莉表示,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都存在两个难以避免的痛点,那就是获客难与转化率过低,甚至需要通过补贴来吸引用户,流量瓶颈难以挣脱。 但上医仁家不同,它的立足点在于服务中医生,所以一直以来坚持的是“医带患”模式。她认为,相较于西医,中医在“医带患”模式上有先天优势。有句话叫做西医认门,中医认人,她认为,中医对用户的粘性驾驭力更强。 通过三自有体系,上医仁家与中医生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客难和转化率过低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给上医仁家飞速线下扩张提供了契机。 在不断与服务中医生与中医生交互的过程中,上医仁家形成了对中医生一套独有的评价体系,从医疗质量、传承教育、品牌形象、产品转化四个维度对执业中医生进行评价。 由此,也形成了上医仁家中医生的三角体系,顶层是由74名老专家组成的中医生集团,中层是在与平台形成强粘性的骨干医生,底端则是3万名注册医生。 凭借牢固的中医生梯队,上医仁家的飞速扩张得到坚实的支持。由专家们组成的中医生集团目前已经入股线上平台和相关医馆,可以在上医仁家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享到其红利, 同时,平台上的中医做到了一定的患者量后,也可以到线下入股医馆,成为医馆股东,成为创业者,实现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便于手艺、知识、产品、经验的成果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上医仁家会给到中医生如选址、装修、筹备、谈判等多方的支持。 而且医馆在创立之处并不是一穷二白,曹雪莉向蓝鲸财经介绍到,入股中医原本在线上的营收会全部转到相应的医馆当中。得益于此,医馆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传统医馆一般培育时间需要三年,很多医馆连一年都坚持不了,而在上医仁家的扶持下,现有的医馆都在一年内就能实现盈利,目前北京旗舰店的营收已经达到1.5亿。 曹雪莉表示,其实上医仁家的扩张速度已经是团队放慢之后的结果了,目前合作的中医生对扩张模式认可度和参与意向都很高。而且当下政策对中医利好,备案制的中医馆从筹备到建成只需要三到四个月。 对上医仁家而言,百店计划只是个开始。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具有快速扩张和盈利能力的上医仁家可以在中医方面走的更远。其视野也砸不断放宽,三自有体系在初期为其构建了强大的护城河,但接下来准备在合作方面进一步扩大范围。 从创立初期至今年上医仁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0%,今年营收预计可达到3.5亿。在曹雪莉的规划中,三年后的上医仁家全平台营收目标是突破10个亿,同时线上执业医生人数超过10万。
6月22日,国内知名大数据分析公司Analysys易观,对外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年度报告》,该报告总结了互联网医疗2019年的特点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并以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生态平台——平安好医生作为关键的案例来分析。报告指出,,问诊仍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平安好医生已占据在线问诊市场80%以上流量,且APP活跃人数远高于同业。 近两个月来,继平安好医生首次突破千亿市值之后,公司股价继续表现稳健,短暂整固之后,最新市值一度升穿1200亿港元,反复创下新高的背后,蕴藏着投资者结构和资金属性的深刻变化,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或许可从大行报告上调目标价的事件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近期各国际大行更新报告,给予平安好医生(1833.HK)上调的最高目标价已达149.5港元,距现价约有31%的潜在空间。 易观报告:平安好医生已占据在线问诊市场80%以上流量,其APP活跃人数遥遥领先 Analysys易观在其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年度报告》开头指出,受益利好政策,中国互联网医疗正迅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根据Analysys易观统计,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336.88亿元,较2018年环比增长35.6%。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市场增长达46.7%,达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 (图片来源:Analysys易观) 同时,易观报告指出,目前头部厂商锁定了领域内的大部分流量;在头部厂商中,平安好医生活跃人数遥遥领先,已经占据问诊市场80%以上流量。预期未来互联网医疗企业将以平台进行资源及服务整合为基础,从而创造出更多差异化竞争。 (图片来源:Analysys易观) 平安好医生在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之际,占据了市场流量中的最大份额,因而龙头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有机会获取高于市场均值的发展速度,有行业分析师如是说。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平安好医生市值规模突破千亿之后,市场的龙头效应已进一步显现,正处于估值溢价释放的过程。 除了市值突破千亿或股价破百等具备标志性的市场信号之外,平安好医生自2020年初以来,累计涨幅接近100%,持续引领及带动互联网医疗板块获得市场关注,龙头股的号召力得到展现。 (图片来源:富途证券行情系统) Analysys易观表示,平安好医生通过“科技+运营”助力输出优质在线医疗服务,赋能医疗生态圈,提高C端用户付费率、同时赋能B端企业,扩大变现渠道,加上其创新模式所奠定的强大客户基础,成为公司互联网医疗变现的重要突破口。而我们则认为,拥有市场领先位置和龙头地位的平安好医生,仍将处于持续得到加强的正反馈过程,并同时受惠于整体行业大步向前的高景气周期。 在研判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发展现状和特征的报告章节,Analysys易观还专门归纳了几个值得看好的行业发展方向,包括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家庭医生及挖掘包括医保和商保未来支付机会与打通服务闭环,最后包括探索边界拓宽,以及和B端合作带来的服务拓展。 而恰恰在这些方面,平安好医生都有着长期的布局和累积,并形成领先优势,具体来说,平安好医生的在线问诊、互联网医院运营、药品供应、健康管理的发展前景都很不错,近年来增速也很快,比如说在2019底,平安好医生的合作三甲医院数量同比增长35.7%,药店增长526.6%,并与惠氏、光大银行及多个保险公司达成了广泛的战略合作,继而凭借自身以及合作的医疗生态圈用户流量优势,在医疗服务与医药服务两端同时发力,最终实现在互联网医疗变现过程中取得快速转化、深度渗透及重要突破。 千亿之后两月内再升20%,投资者结构和资金属性改变下的价值重估 刚好在两个月前,即4月中旬,在港股上市的平安好医生(1833.HK)首次突破历史性的1000亿市值大关,并作为中国数字经济和云抗疫的典型代表荣登《新闻联播》,彼时的《新闻联播》是这样报道的,平安好医生7×24小时接诊平台从疫情发生以来到4月8日期间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新用户增长10倍。 5月底,知名大数据机构Trustdata发布《2020年1季度移动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平安好医生在一季度获取行业70%的新增用户。同时,Trustdata报告显示,平安好医生的用户粘性位居行业第一,超过春雨医生、微医、好大夫在线、丁香园等同类APP。 及至6月,平安好医生的股价,经连番突破及固整下,已稳定在1200亿市值附近蓄势待发。 期间,港股通“南下资金”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平安好医生的港股通持股比例由4%快速提升至目前9%,两月内提升幅度高达125%。据格隆汇APP提供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在489只港股通标的净流入金额的排名于近20日与近60日内分别为第2名和第5名。以上数据直接可反映出内地核心投资者对平安好医生投资价值的深度认可。 一般而言,港股通资金属性与机构及大户投资者的相近,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特征显著,因此可判断,港股通资金的持续流入和资金的偏长期的沉淀,或许对当前平安好医生约1200亿市值有着更加长远的考虑和期待,这部分的资金也会对公司价值挖掘和价值发现起到主导性的关键作用。 (图片及数据来源:格隆汇官网、格隆汇APP) 总结而言,近期平安好医生投资者结构的变动和持续优化,或许就是公司市值提升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而另外的重要原因或许正与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与市场和用户的感知提升有关,接下来咱继续归纳和提炼出卖方研究机构的最新看法。 获卖方分析师一致性看多,多份最新大行报告纷纷提升目标价 近期,有不少的大行持续更新报告纷纷提升平安好医生的目标价,其中,各大研报给予公司最高目标价为149.5港元,现距离目标价约有31%的潜在空间。这些上调目标价的大行研报,均看好公司所在行业政策利好频出,平安好医生流量和用户优势,超预期的增长速度及处于行业领先的业务生态和发展布局等等。 除了这些共性的总结外,各大行亦以其不用的角度和独特的观点,来阐述对平安好医生投资价值的判断。 招银国际在上周出炉的首次覆盖平安好医生大行报告中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定在149.5港元。该大行报告指出,平安好医生与其他主要的在线医疗平台相比,前者拥有更大的线上流量、更高的用户粘性和更大的新用户获取能力,平安好医生之所以在市场中能维持着领导地位,在于其在线医疗咨询服务中的强大竞争力。 里昂证券给予公司“买入”评级,其大行报告更将平安好医生称之为“下一个改变规则的公司”,并相信平安好医生能够挑战传统医药销售生态系统,在处方药市场上赢得市场份额。 华兴资本在6月初发布的研报重申给予平安好医生“买入”评级,并将目标价从100港元上调至128.72港元,其理由为须反映出公司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更好的产品组合和消费者转向在线渠道的趋势。 而汇丰则以“政策及公司的发展步入正轨”为由,上调目标价。 目前,卖方分析师及大行研究机构给出平安好医生的评价呈现出一致性预期,“清一色”看多平安好医生。据彭博终端提供的资料及数据显示,在列的16位分析师中,有16位给予平安好医生“买入”评级,暂无“持有”或“卖出”评级。 总体来看,近期更新目标价的大行报告,大多数聚焦在行业及政策趋势、正在发生的市场变革,以及平安好医生的比较竞争优势,稳固的领先市场地位等多个关键的基本面判断问题上。这意味着,大行报告的目标价提升或调整,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平安好医生的基本面发生质变的事实过程,投资者可以此为依据作进一步考察。
提起商标纠纷,无论是中泰关于红牛的大战,还是平安与好医生集团之间缠斗,解决是一个漫长过程 声称要改变规则的平安好医生如今连自己名字都要守不住了。6月13日,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好医生集团")发布消息称,"平安好医生"商标被判无效。 据介绍,6月1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法终审判决:法院认定好医生集团申请的"好医生"商标为第五类"人用药"产品上的中国驰名商标,予以驰名商标保护。 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抢注的"平安好医生"系列商标将最终被依法宣告无效。同时,中国平安旗下平安好医生(股票代码01833.HK)被判赔偿好医生集团300万元,并赔礼道歉。 01两者商标注册相差近15年 据了解,好医生集团的经营主体曾用名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18年9月更名为好医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即"好医生集团")。 2000年,好医生集团将"好医生"注册为商标。企查查显示,好医生集团还在2001年陆续完成了“好医生”商标在5类-医药、35类-广告销售、10类-医疗器械、40类-材料加工等分类上的普通商标注册。从2005年开始,好医生开始布局海外市场,并准备商标国际注册。 2010年10月,“好医生”注册商标获得国家驰名商标认定。截至2011年,“好医生”已在商标1-43类、45类共44个类别获准注册,国际上已获得至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商标保护。 除了“好医生”相关商标,好医生集团也申请了“好大夫”、“小医生”、“好护士”等一系列商标,商标领域多数集中在5类-医药,且注册状态均显示为已注册。 相比,中国平安在2014年进军互联网健康领域,并开始注册申请注册平安医生、平安好医、平安好医生、好医生来了等商标,推出了平安健康管家APP。2015年4月21日,“平安健康管家”更名为“平安好医生”。 据了解,平安好医生的实际经营主体为平安健康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上市主体,2017年12月在开曼群岛注册,下称“平安健康”),对外以“好医生”、“平安好医生”作为企业简称。2018年5月,平安好医生在香港上市,发售价为每股54.8港元。 02平安好医生被判侵权 对于平安健康以"平安好医生"涉嫌侵犯"好医生"驰名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好医生集团于2018年4月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诉状。好医生集团创始人耿福能表示,中国平安的"平安好医生"对"好医生"商标的侵犯,是对好医生集团资产的掠夺和瓜分。 在耿福能看来,"好医生"三个字是好医生集团二十多年巨额投入才形成的无形财产,具有巨大的品牌价值,而中国平安的"平安好医生"正是看中了"好医生"商标品牌的商业价值,直接加以利用。 2019年2月28日,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好医生集团诉“平安好医生”商标侵权一案。同年3月4日,法院作出判决:判令中国平安停止标志性使用“平安好医生”“好医生”字样等侵害“好医生”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同时,中国平安被判赔偿好医生集团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300万元,并在《中国消费者报》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不过,中国平安不服判决,并提出了上诉申请。 2019年12月31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要求中国平安及平安健康停止标志性使用"平安好医生"、"好医生"字样等侵害第1908463号"好医生"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并赔偿好医生集团300万元。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平安健康作为互联网健康的经营者,在好医生集团涉案商标与其使用被控标识的服务领域类似,且“平安好医生”、“好医生”字样与涉案商标近似的情况下,应注意避让,尊重他人的商标权利,规范使用被控标识,诚实信用经营,避免相关公众的混淆。 至此,也代表着中国平安及平安健康在"好医生"注册商标的使用权上败诉,应停止侵权行为。败诉后,平安健康于今年5月12日在《中国消费者报》上刊登致歉声明,向四川好医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即"好医生集团")致歉。 平安健康表示,经生效的民事判决书认为,其在包括药品销售服务在内的健康、医疗服务商对"平安好医生"、"好医生"字样标志性使用的行为侵犯了好医生集团1908463号商标权"好医生",给四川好医生带来了不良影响。现特此声明为好医生集团消除影响并表示歉意,并立即停止上述侵权行为。 03"平安好医生"认定为无效商标 可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健康方面并不认为自身存在实际侵权行为。据媒体报道,平安健康相关人士强调,公司5月12日刊登的声明,系对此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二审终审判决结果的执行,其尊重并支持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二审判决。 平安健康还表示,法院终审判决认为,其最经常使用的两个商标合法有效。因此,平安健康对"平安好医生"的商标可以规范、完整使用,公司日常业务和公司运营中对上述商标的使用、宣传均不受到任何影响。 而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则给予了平安健康一记重击。经历了7份行政判决书与9份判决书,"平安好医生"最终被判定为无效商标。此前,好医生集团向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宣告"平安好医生及图"商标权无效,但未获得支持。 今年6月1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决认为,争议商标由中文“平安好医生”及图构成,其中文“平安好医生”构成显著识别部分,该文字系普通印刷字体、通过横向进行排列。 而引证商标一由中文“好医生”及图构成,该商标显著识别部分为中文“好医生”。争议商标显著识别部分完整包含引证商标一,二者在呼叫、含义、整体外观等方面较为相近,构成近似标志,争议商标构成对引证商标一的复制、摹仿。 法院表示,争议商标"平安好医生及图"的注册已经损害了印证商标——"好医生及图"注册人好医生集团利益的前提下,中国平安虽然通过使用、宣传已经具有较高知名度,不足以与引证商标相互区分的上诉主张缺乏法律依据,未获得支持。 柒财经旗下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发现,截至目前,"平安好医生"App及其官网仍然使用争议商标"平安好医生及图"中的名称和图标。对此,好医生集团表示,由于平安健康未全面履行法院生效判决内容,且侵权仍在持续,该案正在成都中院依法强制执行之中。 04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了解到,今年5月,平安好医生还曾卷入抄袭风波。 今年5月9日,北京雪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雪扬科技")CEO马剑飞在微博发文称,平安好医生首席创新官陈卫俊团队,以合作为名骗取公司重要技术文件。 5月13日,雪扬科技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平安好医生侵权一事举证称,"健康卫士"APP刚刚上线时的页面与该公司旗下"安顿"APP页面样式高度相似,水波纹部分完全一致,是通过对"安顿"APP的源代码进行反编译实现。 平安好医生方面则回应,"平安好医生健康卫士"是其新上线的一款健康类产品,包括健康卫士手表以及健康卫士App。旨在通过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血压、血氧等健康数据,建立健康模型并分析疾病风险,帮助用户实时掌握健康状态。 据介绍,2019年11月7日,双方就“在平安好医生平台销售安顿产品”洽谈合作事宜,“平安好医生”方面以了解安顿产品原理为由,要求雪扬科技提供技术原理,以方便其向公司上级领导汇报。 而后,因“平安好医生称定价太贵”而最终未能达成。雪扬科技方面表示,平安好医生的产品页面布局、具体分项项目、产品与雪扬科技的产品高度雷同,甚至有的页面图标完全一致。 而雪扬科技与平安好医生系经营同类业务的企业。因此,雪扬科技认为对方剽窃其技术原理,包装成自己的产品来使用发布,侵犯其商业秘密。5月15日,马剑飞表示,其已向法院递交材料,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起诉平安好医生,索赔5000万。 作为港股上市公司,平安好医生针对两起侵权事件均未在发布公开声明。除了侵权纠纷,平安好医生的经营业绩也并不理想。其2019年年报显示,平安好医生营收同比增长51.8%,但净利润却为-6.95亿元。 据了解,成立5年来,平安好医生亏损额度超过36亿元。其中,2015年到2018年,平安好医生的亏损总额分别为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9.13亿元。同期,其管理费用分别为2.52亿元、4.61亿元、7.11亿元、9.95亿元。 根据财报,截至2019年末,平安好医生总注册用户数达到3.15亿人,在这些用户群中来自平安集团插件的用户占比达到50.8%。 另据了解,平安好医生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王涛也在今年5月被免职。同时,该公司董秘、首席运营官(COO)、首席产品官(CPO)、首席技术官(CTO)等管理层也均已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