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回忆抗疫历程哽咽落泪,到全国政协委员王阶介绍中医战“疫”方案,再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中医药成为热门话题。 中医药的守正创新之路怎么走?疫情过后,公众对中医药的看法改变了吗?为了解网民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与建议,思客、新华网健康频道、新华网客户端推出《经此一“疫”,再看中医》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94190份。其中36-50岁的受访者占41.78%,51-65岁的受访者占25.70%。 多数受访者对中医药的认同感较强,了解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并将继续支持中医药的发展。 也有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推广仍面临一些困难,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氛围依然任重道远。 传统文化的瑰宝 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中医药持正面、积极态度。超八成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治疗许多疾病上有优势、是一种整体的健康观。 中医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千百年与疫病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中医药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那么,社会大众是否会经常使用中医药呢? 从解表化湿到冬病夏治,超过半数受访者日常会用中医药思维指导养生保健。“我家常备双黄连口服液”“按太阳穴轮刮眼眶”“眼保健操蕴含中医药思维”“藿香正气,虽然难喝,但是有用”“做了三伏灸,老爸的慢性支气管炎好多了”,受访者在留言中表达了对中医药的认可。 从年龄段来看,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接受度比年轻人更高。有27.50%的20岁以下受访者比较少或从未接触过中医药,在看病就医时以西医为主。而选择这一选项的65岁以上受访者只有10.25%。有中医药专业的学生留言说,学中医之前对中医知之甚少,学习之后就爱上了中医药,但我身边还是有一些同龄人认为中医“太老了”。 战“疫”功臣中医药 超八成的受访者了解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重大作用,听说过“三药三方”的受访者占79.04%。数据显示,武汉16个方舱医院累计收治11740人,每个方舱医院配备4至8名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中药汤剂和金花清感颗粒等4种中成药,中药使用率99.93%。 武汉一组102例临床对照研究显示,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新冠肺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转重症比例下降了2/3,退热时间缩短1.5天。受访者认为,从“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的应用,到方舱医院的太极拳、八段锦,中医药“组合拳”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经此一“疫”,大家对中医药的看法改变了吗? 在疫情期间,88.68%的受访者加深了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将继续支持中医药的发展。有专家表示,历史上不少中医药典籍是在大疫之后形成的,比如《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康复中发挥了重要用,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中医药正“当归” 78.84%的受访者认为中医药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下一步应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疫情让我们看到中西医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优势。疫情之后,要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及传统疗法,使之融入现代医学防治体系,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提高疗效。 也有18.62%的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未来仍然面临一定困难。16.96%的受访者称,疫情过后中医药将回归此前的发展速度,还有9.32%的受访者称,中医较难成为主流存在。 中医药“过于玄学”、疗效“因人而异”、无法查清病症和副作用是受访者对中医药抱有怀疑态度的主要原因。还有受访者对打着中医旗号招摇撞骗的“老江湖”,或电视广告故意夸大疗效而不满。这也导致中医药成为被误解、被攻击的对象。 此次调查,我们共收到了9420条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之中,“注重教育与传承、加强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国家政策支持”是被提到最多的关键词。多数受访者期待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用中国方法守护国人身体健康。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对中医药明辨笃行 理当成为新风
9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北京市中医药条例》二审稿提交审议。《条例》二审稿提出区人民政府应当至少举办一所承担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功能的三级中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诊所不得超出备案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建立中医诊所不良执业行为记录制度,强化对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的监管,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企业不得从事诊疗活动等。多举措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营造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 区政府至少举办一所三级中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条例》二审稿有多处改动,明确建设区属三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意义和作用,表述为“区人民政府应当至少举办一所承担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功能的三级中医医疗机构。” 第十一条提出,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按照要求配备中医医师、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床位,健全中西医协同工作机制,促进中西医服务优势互补。 第十二条规定,本市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支持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门诊部,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开办的中医诊所不受产业布局限制。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科研教学、等级评审、特定医疗技术准入、医疗卫生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同等的权利。 中医诊所不得超出备案范围开展诊疗活动,违规将受罚 夯实政府部门监管责任方面,《条例》二审稿健全中医诊所规范管理制度。第十三条增加中医诊所行为规范和建立中医诊所监督检查制度的相关规定,分别表述为“中医诊所应当按照备案的诊疗科目、技术开展诊疗活动,加强对诊疗行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管理,不得超出备案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健全对中医诊所的信息公开、依法执业、诊所管理以及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建立中医诊所不良执业行为记录制度。” 同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增加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举办中医诊所应当备案而未备案,或者备案时提供虚假材料的,由所在区中医药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向社会公告相关信息;拒不改正的,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其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中医药相关活动。中医诊所超出备案范围开展诊疗活动的,由所在区中医药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执业活动,其直接责任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在医疗机构内从事管理工作。” 强化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监管,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不得从事诊疗活动 《条例》二审稿强化对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的监管。第二十九条中增加“医疗机构委托提供代煎、配送服务的具体规范由市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药品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制定”的规定。 《条例》二审稿加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规范,具体表述为,“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企业可以运用中医理念和技术方法,提供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调理等非诊疗类健康服务。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企业不得从事诊疗活动,不得进行带有中医诊疗性质的宣传。” 此外,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中医医疗广告、中药广告。 提出多条具体措施 营造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 《条例》二审稿提出,本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本市积极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营造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社会氛围。 《条例》二审稿还提出多条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措施。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防治纳入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中医药专家研究制定防治方案,选派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医学救援,实行中西医联合救治。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人才的培养,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设中西医结合的传染病临床研究基地、传染病病区。 本市鼓励发展中医治未病和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推进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建设。 市医疗保障部门应当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按照国家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动态调整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支付标准。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及中医药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日前,第九届中国财经峰会在上海召开,上医仁家应邀参会并斩获“最具投资价值奖”。会上,上医仁家CEO曹雪莉表示,未来3年,是中医药行业迎来全面爆发的黄金期,在其规划中,预计上医仁家营收规模将以每年100%增长率持续增长,达到10亿级;线上注册中医生达到15万级,;线下100+医馆。 作为跑通“中医+互联网”模式的头部公司,上医仁家通过“3自有”体系(自有药材供应链+自有线下医馆+自有线上平台)直击传统环境下医生付出与收入不匹配、患者就医“三长一短”等痛点,打破场景壁垒,上下联动扩展中医生的服务半径,旗下平台进驻医生数量和患者数量在几年时间里呈指数级增长。 三年时间里,上医仁家用一连串有力的数据证明了 “3自有”体系的可行性。2016-2019年,上医仁家的“成长加速度”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万+中医生、5000+医生助理、15家自营高端医馆、500+合作医馆。并与中医类专科机构合作,已覆盖6000多专科中医。 与此同时,在上医“3自有”体系中药材供应链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最低的价格拿到品质最优的药材,“医带患”模式也将获客成本进一步压低,加之兄弟公司兼职的5000+医生助理持续拓展医生资源,上医仁家的低成本运营被发挥到了极致,其运营成本仅为行业平均水准的八分之一。 曹雪莉认为,此次“最具投资价值奖”全方位检验着上医仁家的企业成色,尤其在战略决策、线上化成效、资金周转3个方面给予了上医仁家高度认可,独创的3自有”体系以其不可复制性成功形成企业发展壁垒,为未来“核裂变式”增长提供了结构保障。
疫情防控中,中医药为全球战“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更向世人展现出中国医学的强大力量。这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之瑰宝,作为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是中医药大省,近年来,黑龙江省中医药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黑龙江省还存在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中药产业滞后、中医药人才匮乏、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立法明确相关措施。而黑龙江省于2008年12月19日通过的《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条例》已于2018年4月26日废止,目前黑龙江省中医药立法处于空白。为此,黑龙江省亟需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法制保障。日前,备受关注的《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条例(草案)》已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 让中医药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条例(草案)》在制定过程中吸收了湖北、河北、四川、江西、安徽、陕西六省的先进立法经验和黑龙江省经实践证明可以有效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丰富中医药服务内容等方面,对中医药服务进行了规范。 围绕中医药管理中的体制机制问题,针对跨类别执业、中医药在卫生应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三个长期困扰中医药发展的难点问题,《条例(草案)》对西医开具中成药、中药饮片处方的条件,及医疗机构调剂使用中药制剂作出规定。同时,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积极作用,明确了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建立中医应急救治队伍、指导和监督医疗机构应急处置工作等职责。《条例(草案)》还规定了中医医院应当优化服务流程,严格执行药事管理规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与综合医院共同承担社会医疗、急诊急救、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 为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中医药服务,《条例(草案)》规定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诊所、门诊部不作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布局限制,并对黑龙江省各地已经开办的中医馆在主要负责人资质、诊室设施设置等方面提出要求。 近些年,中医诊疗保健人气越来越旺,康养、治未病等医疗服务受到广泛欢迎。《条例(草案)》支持开展中医保健康养服务,明确了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应当设立治未病科室。《条例(草案)》也严格规范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行为,要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登记的经营范围应当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规范表述,不得开展中医诊疗活动,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治疗效果。非医疗机构不得在其机构名称、经营项目以及相关宣传活动中使用“中医医疗”“中医治疗”等字样。 守护中药资源引导产业发展 《条例(草案)》突出了中药保护和产业发展。在种质资源保护、道地药材保护、野生珍稀药材保护等方面,《条例(草案)》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保证了黑龙江省中药资源的开发和永续利用。 为给全省中药产业发展提供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政策依据,《条例(草案)》规定由省人民政府制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中药材保护和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针对黑龙江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条例(草案)》规定市县两级政府应当引导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保护并支持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扩大种植面积,由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为各地开展中药材种植提供参考信息,同时鼓励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联合社等方式,扩大种植养殖规模。 “推广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禁止中药材种植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或者超标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条例(草案)》为保证中药材品质提出明确要求。 《条例(草案)》还从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对发展中药产业进行了规定。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条例(草案)》以传承创新为题,设立专章,其内容覆盖了中医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条例(草案)》中“引导中医活态传承”“打造龙江中医药文化品牌”等内容,展现了龙江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本省名中医、基层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的“珍视”,鼓励了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其他社会力量依法对珍稀、珍贵中医药古籍文献进行抢救性保护。 在创新和转化方面,《条例(草案)》规定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中医药科研机构、临床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中心、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与中医药相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条例(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为申请中医药专利、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新品种、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指导和帮助。 “完善中医药人才培训体系”“设置师承教育专项”“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等《条例(草案)》涉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众多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多方支撑构筑保障体系 《条例(草案)》在保障措施方面,给予机制保障、投入保障、医疗保障、产业补贴等多方面支持,全力构筑中医药保障体系。 《条例(草案)》规定建立政府保障工作机制,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建立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发展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同时,扩大医疗保障范围,要求县级以上医疗保障主管部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并逐步提高报销比例。 在加大投入和补贴、金融支持力度方面,《条例(草案)》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落实对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此外,《条例(草案)》还明确了不作为、乱作为的法律责任,并对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擅自从事中医药服务、医疗机构擅自调剂使用院内制剂等情形规定了罚则。 ●《条例(草案)》对西医开具中成药、中药饮片处方的条件,及医疗机构调剂使用中药制剂作出规定。明确了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建立中医应急救治队伍、指导和监督医疗机构应急处置工作等职责。 ●《条例(草案)》规定对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诊所、门诊部不作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布局限制,并对黑龙江省各地已经开办的中医馆在主要负责人资质、诊室设施设置等方面提出要求。 ●《条例(草案)》支持开展中医保健康养服务,明确了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应当设立治未病科室。 ●《条例(草案)》也严格规范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行为,要求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登记的经营范围应当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规范表述,不得开展中医诊疗活动,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治疗效果。非医疗机构不得在其机构名称、经营项目以及相关宣传活动中使用“中医医疗”“中医治疗”等字样。 ●《条例(草案)》规定市县两级政府应当引导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保护并支持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方式扩大种植面积,由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为各地开展中药材种植提供参考信息,同时鼓励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联合社等方式,扩大种植养殖规模。
日前,京东健康与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推“互联网+中医药”发展。今年6月,京东健康中医院暨中医会诊中心已正式上线。与此同时,阿里研究院的报告也显示,老字号百强品牌榜单中,中医药显示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数字化推进,中医药互联网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从诊前防未病,到诊中治疗,从诊后康复到医药零售,从院内到院外,为用户提供贯穿生命全周期、覆盖健康全场景的中医药产品及服务,传统中医药正在焕发新活力。 互联网巨头纷纷拥抱中医药 今年6月,京东健康中医院上线暨中医会诊中心正式成立,并聘请多位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入驻。一方面,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等中医专家及三甲医院的医生,能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线下绿通预约挂号等服务;另一方面,中医会诊中心也会以专家团队会诊的形式面向患者,共同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据悉,京东健康中医院会诊中心设置了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名老中医工作室,还基于专家学术特点和专长领域,建立肾病、呼吸、男科、肿瘤、内分泌、妇科、心脑血管等各中医专家中心。在为患者提供专家在线问诊、团队会诊等服务的同时,京东健康中医院还上线了中药饮片开方等特色服务。医生可在平台上为患者开具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颗粒剂、粉剂、水丸、蜜丸以及膏方等,满足更多患者对不同剂型的需求。目前,京东健康已实现中药开方、抓药、代煎、送药的一站式在线服务。 “通过线上会诊中心和线下医疗机构相结合,以及基层医生与名医对接的方式,我们可以盘活当地中医医疗资源,提升当地的中医医疗水平。”京东健康中医院院长李希牧表示,将制定中医优势病种的标准化治疗方案、中药饮片等级标准,提高线下区域的药材质量,解决老百姓的用药问题,进一步降低看病成本。 无独有偶,日前,国内领先的慢病管理平台医联也正式上线中医科慢病管理服务。医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医的特色就是讲究辩证治疗,兼治标本,尤其中医的舌诊特别适合复诊患者,这就使广大基层患者在家中就能获得高水平的专业线上医疗指导,减少了长途旅行的劳苦奔波,大幅度减少了医疗开支;同时,平台可以开具中药制剂,直接送药到家,省时省力。 据介绍,目前医联平台已经有将近2000名中医名医入驻,可为患者提供在线问诊、图文咨询、舌诊、处方开具、续方抓药等专业科学的中医领域慢病管理服务。 大健康时代中医药电商优势明显 中医药行业也已认识到触网重要性。7月17日,固生堂中医与腾讯智慧零售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内容范围涵盖中医行业各类数字化应用场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 据悉,腾讯将向固生堂中医提供“总部研发团队+实施服务团队”的战略服务,保证固生堂中医智慧零售建设的前瞻性和领先性,成为企业信息中心的重要补充力量。此外,双方将通过密切协作,共同构建支撑固生堂中医战略发展的数字化平台,助力固生堂中医在新时期顺利实现企业数字化建设;双方优势互补,打造固生堂中医数字化核心竞争力。 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湘龙表示,“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医药企业带来更大的便利,通过“互联网+”释放潜能,中医药迎来实现跨越发展的机遇期。以陈李济普生电商服务平台为例,该平台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由最初的年销售规模的2000万元突破至9000万元。 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日前到陈李济调研中医药工作情况时表示,广州作为岭南中医药的主要发源地和聚集地,中医药发展基础扎实、优势明显。下一步应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水平,加强治未病体系和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创新“互联网+中医药”新型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和全生命周期服务。 “机遇与挑战的碰撞,刺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目光转向电商。通过AI加持、数字化手段赋能,提升传统医药企业在数字时代的竞争力,让老字号大品种焕发新活力。”阿里健康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恒浩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中医药企业开始打通线上渠道。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显示,老字号百强品牌榜单中,中医药行业企业16家,较2016年的10家有明显提升,同仁堂、东阿牌、片仔癀、佛慈快速上榜。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白药名次从此前的第9位升至第3位,马应龙从此前的69位上升至18位,鹤年堂从94位升至62位,而新上榜的同仁堂排在第4位,东阿第9位,片仔癀也排在23位。 中医药行业“互联网+”加速推进 “一方面,国家对互联网医疗的推进方面利好政策频出,有效推进了医药行业的互联网化;另一方面,今年在疫情防控需求的推动下,患者也明显向线上转移。”夏湘龙表示,近年来传统中医药触网明显加速,尤其2020年,在疫情防控中,中医药疗效显著更明确了行业触网信心。有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新增的中医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超过2019年一半,预计下半年还将持续增加。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医药互联网建设,中医药也不例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产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运用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中医药。 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把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作为经济转型和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经济等迈向新阶段。 《意见》提出,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激活消费新市场。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进一步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进线上预约检查检验。探索检查结果、线上处方信息等互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患者主导的医疗数据共享方式和制度。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规范推广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远程医疗、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模式。支持平台在就医、健康管理、养老养生等领域协同发展,培养健康消费习惯。 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完善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进一步放宽互联网诊疗范围,制定公布全国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审批标准。 政策加持下,中医药行业“互联网+”正加速推进。今年1月,山东省中医院与阿里健康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山东省中医院院长赵升田表示,此次合作旨在借助阿里健康的立体化产业发展优势,在我院信息化建设的现有基础上,抓住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落户济南这一机遇,共同探索“互联网+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拓展中医院优质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中医大数据和中医药服务体系。 7月30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7月27日,华龙圣爱中医集团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5G+数字中医”合作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数字中医”的建设目标,致力于5G+中医大健康产业领域的业务开展与创新。
传统医馆一般培育时间需要三年,很多医馆连一年都坚持不了,而在上医仁家的扶持下,现有的医馆都在一年内就能实现盈利,目前北京旗舰店的营收已经达到1.5亿。 2020年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出现,打乱了经济秩序原有的节奏但也给一些行业带来新的机会,互联网医疗行业在更是迎来了一轮流量爆发。 上医仁家作为一家少见的互联网中医平台也在此时逆势而上,宣布自己的线下百店扩张计划。事实上,线下模式一直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短板,与常规零售门店不同,医疗线下门店无论是资质、器械还是人才储备都有诸多要求。 这家准备一年扩张百家门店的黑马从何处杀出,其扩张底气何来?近日,带着这样的疑问,蓝鲸财经对上医仁家CEO曹雪莉进行了专访。 三自有体系直击传统医馆三大盈利痛点 曹雪莉工作的前十年都在与中药材供应链打交道,长期的行业积累让她深谙中医行业的不易。在第一家医馆成立前,她带着团队对传统的中医馆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调研工作,针对传统医馆盈利难的问题总结了三大行业痛点。 首先由于中医馆里面大量中医生都是外聘,盈利能力又往往依赖于外聘医生,导致医馆最终容易被中医生裹挟;其次传统医馆对于中医生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庸医良医分辨不清,进而影响经营;再者传统中医馆的盈利点太少,大多依赖汤药。 在市场上调研一圈后,曹雪莉的第一想法就是不能做传统医馆和传统互联网平台,它们无法解决这三大行业痛点,看不到一条成功的路。 上医仁家决定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2016年6月,全国唯一一家自有平台、自有供应链、自有医馆(三自有体系)的全产业链中医互联网平台就此诞生。 而且与通常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赋能用户的立足点不同,上医仁家从建立伊始就立足于赋能中医生、服务中医生。曹雪莉表示,考虑到传统医馆与外聘医生之间的关联不够牢靠,上医仁家首要问题就是要提高执业中医与平台的粘性,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劳务关系。 三自有体系正是为此成立的。上医仁家的自有医馆与自有互联网平台形成联动,线上平台与线下医馆相结合,帮助医生实现就近首诊、实时复诊,打破场景壁垒,扩展中医生的服务半径。 同时,自有药材供应链又为中医生与患者提供了品质保障。据介绍,上医仁家旗下超过100个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全部药材自种、自采;空中药房就近调剂,药品下单后当天顺丰发出,全国80%城市次日送达。 据曹雪莉形容,上医仁家的三自有体系牢牢覆盖中医全疗程,像八爪鱼一样黏住中医生,打破传统医馆与外聘中医生薄弱的关联,上医仁家在线上、线下、药品开单等多方面服务中医生,保障中医生诊疗质量。 成效也是显著的,短短三年时间里,上医仁家的平台上已经聚集超过3万名中医生,其中活跃的开单医生已经占到了30%以上。 不只如此,上医仁家还打造了一个目前规模最大的名医约诊库,金世元、晁恩祥等数位国医大师也在其中,仅仅首都地区的专家就达到500位,全部都是三甲医院副主任以上的大夫。曹雪莉介绍,这个约诊库面向上医仁家在全国所有的医馆,为医患提供专家级的资源。 三年磨剑,上医仁家初试锋芒,现在到了“亮剑”的时候了。 破解获客难题,开启“流水线”扩张模式 2016年,上医仁家首家线下医馆在北京建立。两年后,首家分店在济南开业,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上医仁家线下医馆达到15家。 这只是个开始。曹雪莉对蓝鲸财经表示,目前上医仁家还有19家医馆在筹备中,到今年年底可能会达到50家,2021年还要再翻一倍,实现百家医馆的目标。 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线下模式一直是难以承受之重。尤其在疫情期间,各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济低迷的影响。上医仁家在这时却逆势而上,凭的是什么呢? 曹雪莉表示,大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都存在两个难以避免的痛点,那就是获客难与转化率过低,甚至需要通过补贴来吸引用户,流量瓶颈难以挣脱。 但上医仁家不同,它的立足点在于服务中医生,所以一直以来坚持的是“医带患”模式。她认为,相较于西医,中医在“医带患”模式上有先天优势。有句话叫做西医认门,中医认人,她认为,中医对用户的粘性驾驭力更强。 通过三自有体系,上医仁家与中医生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客难和转化率过低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给上医仁家飞速线下扩张提供了契机。 在不断与服务中医生与中医生交互的过程中,上医仁家形成了对中医生一套独有的评价体系,从医疗质量、传承教育、品牌形象、产品转化四个维度对执业中医生进行评价。 由此,也形成了上医仁家中医生的三角体系,顶层是由74名老专家组成的中医生集团,中层是在与平台形成强粘性的骨干医生,底端则是3万名注册医生。 凭借牢固的中医生梯队,上医仁家的飞速扩张得到坚实的支持。由专家们组成的中医生集团目前已经入股线上平台和相关医馆,可以在上医仁家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享到其红利, 同时,平台上的中医做到了一定的患者量后,也可以到线下入股医馆,成为医馆股东,成为创业者,实现医生个人品牌的建立,便于手艺、知识、产品、经验的成果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上医仁家会给到中医生如选址、装修、筹备、谈判等多方的支持。 而且医馆在创立之处并不是一穷二白,曹雪莉向蓝鲸财经介绍到,入股中医原本在线上的营收会全部转到相应的医馆当中。得益于此,医馆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传统医馆一般培育时间需要三年,很多医馆连一年都坚持不了,而在上医仁家的扶持下,现有的医馆都在一年内就能实现盈利,目前北京旗舰店的营收已经达到1.5亿。 曹雪莉表示,其实上医仁家的扩张速度已经是团队放慢之后的结果了,目前合作的中医生对扩张模式认可度和参与意向都很高。而且当下政策对中医利好,备案制的中医馆从筹备到建成只需要三到四个月。 对上医仁家而言,百店计划只是个开始。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具有快速扩张和盈利能力的上医仁家可以在中医方面走的更远。其视野也砸不断放宽,三自有体系在初期为其构建了强大的护城河,但接下来准备在合作方面进一步扩大范围。 从创立初期至今年上医仁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0%,今年营收预计可达到3.5亿。在曹雪莉的规划中,三年后的上医仁家全平台营收目标是突破10个亿,同时线上执业医生人数超过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