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一批重点工程复产,优先投资抗疫项目 央地密集谋划施策精准稳投资 最近一周,一大批重点工程复产开建,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密集谋划施策精准稳投资。《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接连发布多个文件,要求在抗击疫情的前提下,确保重大项目投资不断档,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 各地也在积极行动,将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梳理重点在建项目、待复工项目等,明确复工时间表,并在物资保障、审批核准备案手续等多方面发力,推进重大项目尽快开工。 2月13日上午,青岛市建筑业协会向全市各建筑业企业、各会员单位发出加快项目复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倡议书,倡议省市各重点工程项目、民生保障项目力争在一周之内复工,其它各类工程项目力争2月24日之前全面或局部复工。 雄安新区首批21个重点项目则已在2月10日复工,当天预计进场2000人,预计到2月底进场6000余名复工人员。2月10日至12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浙江28个省重点项目实现复工。 截至2月11日,湖南173个当年在建项目已复工83个,年度计划投资1303.23亿元;待复工的90个项目已初步确定复工日期,正在积极做好复工前相关准备。 一大批重点项目密集复工的背后,是从中央到地方稳投资的发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2日召开会议提出,要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推动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和建设。各地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用工、土地、资金、用能等保障。 最近一周内,国家发展改革委接连发布加强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开工建设在线报送指南、做好招投标工作等多个通知。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这些政策举措,聚焦加强投资项目储备、保持投资动力、优化投资结构,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以及后续投资运行的影响,确保重大项目投资不断档。 地方也在积极行动。湖南省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下发了加快复工的通知,对复工情况实行一日一调度,为项目复工创造条件。张吉怀铁路、常益长铁路,是湖南省两条重点建设的高铁项目,目前均已提交复工申请,即将恢复建设。 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制定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具体措施。明确铆定开春即开工,推动百大项目建设,落实百大项目奖励政策,在项目前期费和工作经费上给予支持。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也印发《关于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进度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在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前提下,立足职能、加强研判,对企业恢复生产提前做出安排,搞好经济运行调度分析,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进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稳投资坚持疫情防控和项目建设两手抓,更为强调精准和有效。 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 多地投资的重点也在向疫情防控以及相关短板领域倾斜。例如,黑龙江省把公共卫生防控能力、物资储备体系、公共环境卫生等补短板项目纳入百大项目,并给予投资额3%至5%的项目前期费支持。突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和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在分解下达2020年中央预算内切块资金时,按有关规定向贫困县等重点地区、公共卫生和应急救灾等重点领域倾斜。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当前稳投资的重要性愈发突显。在她看来,未来在做好稳投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前期计划中的投资项目仍能顺利开工,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项目建设和投资运行的影响。另一方面,本次疫情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不足,未来可支持新上一批公共卫生、基层医疗、生物医药研发等补短板项目。 如此众多的项目,能有多少弹药支持?根据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今年地方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总规模在数十万亿元。 其中,四川今年共列重点项目700个,计划总投资约4.4万亿元,年度预计投资6000亿元以上;江西今年将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重点实施2933个省大中型项目,年度投资7700亿元左右。山东省级重点项目预计全年完成投资4000亿元以上。 近期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债限额8480亿元,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专项债1万亿元,共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债限额18480亿元。 浙商证券分析师孙付认为,此举旨在保证基建投资所需资金来源顺利、通畅和充足,为复工后的项目建设提供支持,是当前稳经济的重要措施。伴随着后续复工强度的进一步加强,预计基建投资增速将持续回升至6.5%附近。 本次疫情影响将是短期的,长期看对投资影响有限。预计2020年基建投资将加速,全年投资增速或将在5.5%左右。范若滢称。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本报记者 曹卫新 为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顺利渡过疫情难关,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涵盖财政、金融、社保、税费、租金诸多层面。日前,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称稳企十条)。2月10日是南京市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首日,记者从南京市委宣传部了解到,截至当天9时,全市累计复工企业数2727家,复工人数16.2万人。 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复产复工 稳企十条的第一条措施是将对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其对地方的税收贡献额给予补助。据了解,南京市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近25万户,占全市法人纳税户50%左右,涉及这部分小规模纳税人的补助资金约15亿元。 通知明确,2020年2月至4月,凡符合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普惠性奖补条件的中小微工业企业,就近采购技改设备补助比例将由10%提高到15%。同时,对涉及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根据其研发投入实际,南京市将给予每家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研发奖补。以上两项措施预计财政支持额度在3亿元左右,具体由南京市科技局、工信局负责。 信贷方面,在鼓励金融机构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的基础上,南京市将加大对企业稳定生产和经营的流动资金贷款。依据通知要求,2020年2月至4月,对于南京市小微企业和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新增的流动资金贷款,在落实银发[2020]29号文件关于适当下调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南京市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再给予企业贷款利率1个点的贴息补助。 为支持企业稳岗位稳生产,南京在稳企十条中明确提出对上年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以及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其所缴纳部分失业保险费,此项预计2020年发放稳岗返还资金约8亿元,惠及企业5.3万家。 除上述措施外,南京市还将根据不同情况对已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困难中小微企业,分别采取退、免、抵、延等多种方式,给予免收1个月房租、减半收取2个月房租的扶持,预计涉及减免的南京市属国有企业房产面积约230万平方米、金额约1.5亿元。 南京市出台的这些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措施非常富有建设性和积极意义。上游财经专家顾问江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从金融、信贷、社保、房租等多个方面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上述根据中小微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所作贡献,采取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降低社保费用、减免房租、专项资金定向拨付等多种举措,预计南京市中小微企业将获益30多亿元。疫情当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着员工用工成本以及日常房租、水电、固定资产折旧等刚性成本开支等多重难题,各地陆续出台的帮扶中小微企业措施无疑是给企业送来了‘及时雨’。江瀚告诉记者。 全市2727家企业已复工 记者了解到,依据南京市复工复产计划,企业需分15天逐步有序复工,第一周企业复工总人数不超过20%,每天复工人数比例控制在5%左右。在安排次序上,重点先安排工业制造产业链的重点企业,防疫物资生产的企业,民生的超市、农贸市场(限农产品、副食品)、农产品批发市场、便利店、药店、食品生产等企业,物流供应、加油(气)站等企业需要保障。 2月10日起,南京企业逐步复工复产,道路上行驶的车多了,园区、办公楼又恢复了忙碌的景象。多家企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已部分实现复工复产,后续复产工作进展顺利在稳步推进中。 我们结合了可以复工的人员个人轨迹情况,优先安排未离开南京人员优先复工。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南京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已正式复工。采访中,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现有员工581人,公司制定的复工计划是先恢复临床急需的力扑素生产线和氨磷汀原料药,其他生产线暂缓的错峰复工方案。2月10日全厂共有147人复工,主要进行力扑素和氨磷汀原料药生产线的复工前进行消毒、灭菌等生产准备。 2月10日,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也进入复工状态,公司核心产品中央空调生产线已部分恢复生产,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南京市错峰复工返岗的要求,目前公司首批复产员工199人。按照公司的复工复产计划,第二批复工名单除继续增加生产人员外,还将适当增加研发人员,预期复工人数增加到400多人。 记者还了解到,为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保障防疫物资的生产储备和有序供应,部分医药和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已先行复工复产。位于南京经开区企业江苏卡思迪莱服饰有限公司是南京市首家复工企业。面对疫情物资紧缺的形势,江苏卡思迪莱服饰有限公司应势转型为医用、警用防护服定点生产单位。1月29日,公司接到恢复生产的批文后紧急投入防护服的生产。据公司董事长从金林介绍,公司目前日产能由最初的1000件提高到3000件,随着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新增专用设备的到位,接下来的产能将突破8000件。 根据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统计,2月10日当天全市批准复工企业1829家,复工职工98628人。截至2月10日上午9点,南京市累计批准复工企业2727家,复工职工16.2万人。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财经网汽车讯拜腾中国内地业务延期复工复产。 据盖世汽车报道,拜腾中国区业务再度推迟复工复产计划。 根据曝光的拜腾内部邮件显示,2020年12月31日,拜腾向员工发送了一封《中国区停工停产延期通知书》内部邮件,通知中国区(不含香港)所有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仍不具备复工复产的条件,经研究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公司将延长停工停产期6个月,至2021年6月30日止。 拜腾表示,中国区所有公司全体员工待岗,公司不予安排工作;原则上目前在岗维持公司最基本运营状态的员工将继续保持现有状态,直至公司有新的通知;但公司在停工停产期间也保留后续结合持续的重组进展和公司停工停产期间维持基本运转的需要对在岗人员安排进行调整的可能。 另外,停工停产期间,所有待岗员工的工资待遇将依据法律法规进行支付。即自2021年1月起继续支付待岗生活补贴,具体标准将根据各地法规要求确定。 财经网汽车就此事联系到拜腾,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传闻无法回应,目前拜腾正在按照业务发展需要对项目人员进行评估调整。 去年6月时,拜腾“暴雷”。 拜腾宣布,由于公司融资及生产运营遭遇重大挑战,中国区所有公司将自7月起,开始为期6个月的停工停产,以推进公司战略重组。 9月时,拜腾新公司南京盛腾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一汽集团等股东领投。 10月,拜腾开启重组。拜腾方当时对财经网汽车表示,拜腾董事会和股东会已经正式批准了拜腾重组方案,项目正在重启,会推进M-byte尽快实现量产。 目前,拜腾两大创始人毕福康和戴雷已相继离职,公司现任实际负责人已变更为前首席事务官丁清芬。 如今,拜腾再度推迟中国内陆复工复产时间,或对M-byte量产造成影响。 资深汽车分析师任万付表示,拜腾进一步延长复工复产时间,应与融资不到位有关。他认为,在新能源市场二次爆发的情况下,拜腾依旧无法获得资本青睐,其前景堪忧。 不过有媒体报道,富士康正与拜腾进行洽谈,或将对后者注资。
全国影院在停摆近180天后,终于按下“重启键”。 据猫眼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全国83座城市391家影院复工首日(7月20日)的预售分账票房达94.8万元,观影人次3.4万。如果计入每张3元的服务费,7月20日全国预售票房已超百万元。随后,票房一路走高,7月20日12时左右,全国票房达到了200万元,14时升至260万元。 据了解,20日在全国各地影院上映的影片中,不仅有新片《第一次的离别》《璀璨薪火》,还有《寻梦环游记》《战狼2》《中国合伙人》《美人鱼》《夏洛特烦恼》《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复映老片。据透露,还有多部电影正在等待定档上映。 不过,业内对复工初期的电影市场预期并不乐观。部分影院从业者表示,《国家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明确要求上座率不能超30%,场次减半。同时,复映影片的票价不高,甚至无法摊平成本。另外,防控举措原则上禁止售卖饮料零食,影厅内原则上禁止饮食,这些规定都影响了影院的收益。可以预见,复工初期票房不会太高。 在风山渐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兵看来,电影院开放后,近半年压抑的市场需求释放,可能会有一波报复性消费,但市场复苏的不确定性也很大。比如,疫情可能存在反复。影院在开放的同时,还需要限流并遵守一系列防疫规定,并不是一个正常运营状态,这对大制作影片来说风险很大。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表示,目前头部影片还在观望市场情况,只有市场稳定之后这些影片才会陆续上映。到那时,影院才会基本恢复到原来的经营状态,或者进入一种影院的“新常态”。 有业内人士指出,无论如何,电影院复工都让行业看到了希望,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与其他行业在疫情平稳后复工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信心恢复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行业内外通力合作。
影院复工通知发布三天后,最初的兴奋已经消退,随之而来的是电影人的层层担忧。 复工后第一张电影票卖出去了! 根据淘票票信息,7月17日17点40分,成都和平电影院卖出复工后第一张电影票,片名是《哪吒之魔童转世》。从淘票票数据来看,成都已经做好了电影院复工的准备,7月20日上映的电影有13部,均为经典的高票房老片重映,除《哪吒之魔童转世》外,还有《战狼2》《捉妖记》《夏洛特烦恼》《大鱼海棠》《美人鱼》等,几乎囊括了国产电影历史排行榜前几位的作品。 此外,目前已经有12部新影片宣布定档,包括《我在时间的尽头等你》《第一次离别》。 眼看形势好转,暑期档还能保住一半,为何电影人还有忧虑? 这个周末,记者接触了大量院线经理,将大家的担忧总结为三方面。 忧虑一:开业时间不明朗,人手不够 虽然复工通知已经来了,但是具体时间还没确定,虽然成都市已经举起复工的大旗,但是大部分地区还在做开业前的卫生准备工作。 以北京为例,7月19日,北京市朝阳区的影院收到《朝阳区关于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营业的通知》,称将防控指引及检查单下发,请院线严格有序推进开放工作的要求。此外,其他区均未收到类似通知。 “这是要影院自行准备,检查通过便可以复工了。”某影院经理说,“但是具体时间可能还确定不了,北京恐怕不会太早(开业),疫情期间大家都裁员了,现在要不要重新招人也是个问题,如果招了人就有成本,多拖一天就是多一天的成本,这点钱在以前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现在的影院来说,已经是无法承受的了。” “况且即使开业后,院线会先安排片盘,然后才是密钥,也需要准备时间。“上述经理表示。 另一位北京地区的影院经理告诉记者,已经着手重新招聘了,“主要是裁员后,我们现在仅剩6位员工,开业后肯定是忙不过来。“ 忧虑二:平均上座率约10%,入不敷出 根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的《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未戴口罩和体温37.3度以上者不得进入;全部采取网络实名预约、无接触方式售票;实行交叉隔座售票,保证陌生观众间距1米以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此外,电影放映场所减少放映场次,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 “换句话说,影院要先锁定一部分座位,就开放30%的位置,那么一部电影最好的上座率是30%,大部分时间的电影肯定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因为电影是不能看单一场次的,平时工作日、周六日上午都是淡季,上座率本身就不高。工作日晚上和周六日下午属于观影旺季,有望达到这一标准。平均下来,上座率能达到10%就很好了。”有院线经理表示,尤其是影迷新鲜劲过去后,如果没有新片持续供给,很容易出现空档期,开业后的成本却是一点也没有少。 租金成本也是一大忧虑。因为之前长期处于停业状态,有的影院刚与业主谈好减免租金,现在重新开业,减免租金的优惠政策还能持续吗?他们心里打鼓,生怕再一次背上高昂的租金压力。 忧虑三: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能开多久? 今年3月份,各地影院曾经经历过一波短暂的复工潮。好景不长,没几天就又进入歇业状态了。 “虽然如今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可也很难保证不会有某一地区突然出现入境病例感染的情况,电影院毕竟属于密闭环境,如果疫情反复,可能相关城市的影院又需要停业,现在的影院是一点风浪都经受不起了。”一位南方地区的影院经理说。 “今年年初,我们对全年预测在650亿元,而后降到500亿元,然后一降再降。目前争取大盘能保住300亿元。”也有中型影投负责人表示。 无论大家嘴上如何讲着担忧,行动上却一点也不愿落后,上述受访的影院经理均已在进行开业准备,目前处于等待上级单位检查的状态,无一例外。
距离影院关门已170余天,影院是最后极少数还未复工复产的行业,也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e公司记者走访了深圳、北京多家电影院,“大门紧闭”仍是电影院线目前所处的状态。 近日,影视业消息不断,二级市场上影视股亦表现活跃,7月份以来市值飙涨600多亿元。 针对影院相关情况和进展,e公司记者采访了相关上市公司与业内专家,部分已回应公司明确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影院复工的消息,具体恢复运营时间将根据疫情情况以及政府部门要求进一步确定。 而影院复工仍是业界的共同期盼,从上市公司到影院到资本方均在为影院复工复产积极准备。 7月影视板块市值增长600多亿 7月13日,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宣布将于影院复工首日全国公映,这是今年春节后第一部正式宣布明确档期的影片,虽然并未确定上映时间,但这也给院线复工带来了期盼。 受此影响,二级市场上,影视股逆势上涨,横店影视(603103)、鹿港文化(601599)涨停,华谊兄弟(300027)、金逸影视(002905)涨幅超9%。e公司记者注意到,不少影视股从7月初就开始上涨行情。据统计,影视板块中共有30只股票,市值较6月底相比增长637亿元。 此前,影视板块整体处于下跌走势,影视概念指数年初至6月底累计下跌近15%,7月份以来大涨25%。 资金面上,素有聪明资金之称的北上资金也有所加仓。以持股市值来看,影视板块中,六成影视股近期获北上资金加仓,持仓市值较6月底相比增加超7亿元。 针对近期二级市场上部分影视股大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有部分原因是对于复工的预期。“对投资者来说,对影视板块投资应持谨慎的态度,今年上半年疫情对影视板块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不能脱离基本面。” 受疫情影响,不少影视公司上半年业绩堪忧。从已公布的业绩预告来看,奥飞娱乐(002292)、华凯创意(300592)、金逸影视以及万达电影(002739)等多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 7月14日晚间,万达电影发布业绩预告称,上半年预计亏损15亿至16亿元,上年同期盈利5.24亿元。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万达电影表示主要因公司下属600余家国内影城自1月23日起全部停业,境外影城也自3月底暂停营业,同时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向e公司记者表示,在电影行业逐渐复苏及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电影行业至暗时刻正在过去,市场反映往往超前,投资者憧憬未来企业业绩改善。但考虑到全球疫情形势仍严峻,目前仍缺乏疫情特效药,民众对疫情传染担忧仍在,就电影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畅通也需要一个过程,意味着本轮电影行业“元气”恢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相关企业盈利复苏也是不平衡且缓慢的。因此,投资者需要避免概念炒作风险。 都在等待影院复工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自2020年1月24日起院线电影陆续撤档及调档,如今距离影院关门已有170余天。可以说,电影院是最后极少数还未复工的行业,也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在影院关闭170余天后,曾在柏林、东京、香港国际电影节三获重要奖项的影片《第一次的离别》7月13日官宣,将于影院复业首日全国公映,成为春节后第一部正式宣布明确档期的影片。 虽然并未确定上映时间,但这也给全国院线的复工带来些许期盼。 周茂华认为,电影行业是遭受本轮疫情冲击最为严重行业之一,由于全球疫情防疫形势仍严峻,疫情对院线拖累尚未完全消失,但国内由于疫情基本得到有效防控,北京地区防疫形势趋势向好,此次《第一次的离别》官宣复映,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国内电影行业有望加速解封复产,电影行业重启值得期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院线行业的复工与其他行业的复工复产以及社会生活的逐渐恢复密切相关。“院线行业复工复产后的首映会是经典老片,这可以逐渐培养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观影习惯,等观影市场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新片才会上映,这是我目前想到的可能。”他认为。 另外,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国际电影节官网突然更新了部分排片表。彼时,可查询到的排片日期为7月25日-8月2日,克劳德·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吉》、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修复版、绫野刚主演的日本影片《乐园》均可查询到。不过,这些排片信息很快又从官网下降,变成了“敬请期待”,目前官方尚未这一消息公开说明。 “上影节的影片短暂出现后撤回,可能是后台系统问题,但反映出上影节的内容确实在准备中,但具体日程以及相关峰会,应该是各方协调中,同时也需要看外部的疫情变化。”国海证券传媒分析师朱珠向e公司记者表示。 针对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端午节前已获得国家电影局的批复,将于7月底到8月初举办。 7月14日,e公司记者拨打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电话,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确认,具体以微博、微信和官网等官方公布的为主。 “由于院线复工,需要各个地方高层决定,一线城市的进展也是会带动二三四线城市的进展,所以上影节是相对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另外,七八月是传统意义上的暑假档,往年爆款也是出自此,所以对于院线在七八月的复工,是大家的希望。”朱珠告诉记者。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举办的消息虽未获官方证实,但这无疑透露出业内期盼加速复工复产的信号。 横店影视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横店影视城已复工,但还没有收到电影院复工的消息。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公司旗下所有影院自1月24日起全部暂停营业,恢复运营时间将根据疫情情况以及政府部门要求进一步确定。 影视行业或迎来拐点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院线业务陷入停滞,而线上文娱消费的市场规模却呈现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在线分账票房破千万的网络电影达30部,较2019年同期15部增加一倍;30部网络电影的累计票房5.28亿,较去年同期2.05亿增长157.56%。 对此,慈文传媒(002343)董秘严明向记者表示,目前,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以及行业内扶持及监管措施的逐步落实,影视行业自身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深度调整,整个行业处在蓄势待发的态势。随着长短视频平台的交叉融合,以及5G技术的新应用,更多形态的内容产品及其IP的衍生产业发展,整个市场空间可观。 “行业经过这一轮的快速出清和集中调整之后,制作资源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效率的提升;此外,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可以预见,未来能在市场上生存发展的影视企业,一定是那些内容题材类型储备丰富、精品内容打造能力突出、资金实力强大且能适应新模式、新技术的影视公司,只有那些能够持续量产精品内容的公司才有机会赢得市场。”严明认为。 另一端,华谊兄弟、万达电影、华策影视(300133)等均发布再融资计划,各方资本的加码也显示出其对行业尤其是龙头未来基本面改善趋势的认可。 e公司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不少互联网公司(平台)不断进军影视行业。1月,字节跳动宣布以6.3亿元买下电影《囧妈》线上播放权,供用户在抖音、西瓜视频等字节系平台上免费观看;3月,抖音文化(厦门)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影和影视节目制作、发行,演出经纪业务,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此外,360、快手、小米等多家公司亦陆续宣布进军影视行业。 这或许意味着影视行业的未来被普遍看好。华泰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随着北京疫情平缓,电影行业在近期复工的可能性增大,板块短线将迎来修复性反弹,长线看也是较好的配置时点。“影视及院线行业经历较长时间的调整后,从基本面上看,出现触底反弹迹象。行业发展趋势上,内容为王逻辑进一步凸显,后疫情时代,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龙头公司更有可能从中受益。” 华安证券(600909)认为,随着北京疫情得到控制,以及消息称上海电影(601595)节有望7月底举办,我们预计电影院开业在即。而后续随着电影院的开业,上半年积压的优质电影将密集上映,有望催生出多部爆款电影,从而带动板块的关注度迅速提升,电影产业上下游公司也有望进来一波估值修复的行情。 此外,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电影行业的发展。5月,财政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根据公告内容,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纳税人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相关电影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此外,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等。 如何复工? “目前影院关闭已过去大半年,影院复工的条件基本成熟,尤其是在一些低风险地区,做好有效防护措施,风险因素相对可控。”盘和林向e公司记者表示。 他还认为,很多影视企业都倒闭,影院复工复产还应该尽早。“在安全有效的情况下,影视行业还应有序有选择性的大胆复工复产,这也符合中央复工复产和科学防疫两手抓的政策。” 而院线方面也在为复工复产做着积极的准备。某电影院负责人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在停业期间,院线也在做着一些复工复产的准备工作,比如防疫物资的准备,不定期保养放映设备以及影院内部定期清洁消毒等。但影院具体开放时间未确定,要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通知。 与此同时,影视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新模式。严明告诉e公司记者,慈文传媒一直积极探索C端市场,之前也曾经推出网络电影《大地震》进行了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C端分账模式及内容产品的成熟,“线上院线”与“线下院线”并存的格局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逐步形成,且市场体量相当。 对于院线行业复工复产后的建议,周茂华说,应该尽快对院线防疫基础设施改造,例如:体温检测、院线内消毒措施、通风系统、座位间隔等;另一方面,借鉴我国旅游景点做法,考虑采取预约形式,控制客流;另外,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实际上,在今年2月22日,中国电影(600977)发行放映协会曾发布《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技术分会关于电影院复工准备工作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电影院复工复产应准备工作。 该建议指出,建议影院复业前需对空调新风系统进行整体清洁消毒;影院引导观众自备或购买3D眼镜观影,必须配置专业3D眼镜清洁消毒设备。此外,对放映设备,放映温度、湿度等提出具体要求,并建议仔细排查放映间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放映。
我们必须要将复苏的主体不仅集中在中小企业,还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复苏上,而民营企业的复苏一方面是他常态化的供应链、生态链的生产,另一方面是要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使民营企业的投资有个常态化的状态。 我也是这个报告撰写者之一,所以很多想法已经融入到这个报告里来了,我主要讲补充的几个观点: 第一,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当前各类宏观参数出现了超预期的反弹,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是第一个取得疫情阻击战和复工复产胜利的经济大国,原因是什么。报告里已经谈到,最典型的指标,发电量同比增长了4.3%,货运量同比增长0.4%,服务指数由负转正,增长1%,供给侧的参数表明,目前5月份宏观参数对应的GDP名义增长速度达到了2.25%的水平,也就是说供给侧恢复比预期要好得多,因为很多人特别是国外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能够在6月底出现正增长就算不错的了。目前来看,我们在5月份已经实现了供给侧的正增长。 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供给侧参数的分摊在本质上是行政性复工复产的一种产物,因此,它与我们在前期进行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是同出一脉的,显示了我们党领导一切,举国上下一盘棋的显著制度优势,这是大家一定要认识到的。 第二,从3月份全面进行复工复产或者在4月8日武汉开城之后,全面加足马力进行复工复产,到6月初期取得这样的胜利,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这个弹性和韧性体现在很多方面: 1、很多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没有恶化,相对健康。 2、金融市场相对稳定,股票市场1月20日3000点,今天6月20日,就是5个月之后也接近3000点,没有大上大下,债券市场违约率不仅没上升还在下降;债券融资同期新增长差不多2.8万亿,功能还不错。这几个方面保证了我们的基本面。 3、中国40%的储蓄率,居民的储蓄存款达到88万亿,接近GDP90%的规模,是我们社会秩序不乱,经济秩序不乱的关键,也是我们采取中国式抗疫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也就是说,我们停工停产,但大家腰包里还有钱。当然,我们要关注目前腰包里没有钱的这批人。 4、我们秩序所在,复工复产所产,健全的供应链、产业链没有受到根本性的损失。所以,我们在国外就会看到,疫情带来的是供给侧损失大于需求侧。依据一季度宏观数据和5月份的宏观数据公布,我们的感性认识是,在停工停产全面停摆的过程中,好像供给侧损失更大。事实上从复工复产过程中会看到,供给侧损失相对较小,而需求侧的损失比较大,而需求这种潜在性的萎缩很厉害。原因是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生存与发展的决策中,我们的居民、企业选择更保守,从而导致耐用品的消费,扩张性的投资会大幅度地减少。这个我们可能要认识到。因此,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相对健全是我们复工复产快速的基础。当然,这也与我们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国内大循环相关联。 这样的基本面以及这种基本面所构成的弹性和韧性,是复工复产在行政化的主导下出现超预期现象的一个关键点,我们要认识到超预期反弹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国基本面不错,供给面的损失较小,行政性的复工复产展现了我们的举国体制强大的制度优势,这是我们要看到的。 当前的核心问题,报告中总结了六大方面,我觉得这六大方面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行政式复工复产已经到了尽头,如果我们依然依靠行政式的推动复工复产在供给侧来做文章,中国经济的复苏很难走上稳定的市场自我循环的良性复苏路径。因此,当前的核心要点是,我们要通过快速地提升有效需求来弥补目前越来越扩大的供需缺口,从而使市场循环能够常态化,从行政性的复工复产转向市场自我循环式的复工复产,这是一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里我们要抓哪些核心问题呢? 1、对于中小企业的救助要迅速到位,在救助的同时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救助、供应链救助以及其他的短板救助,要转移到给中小企业订单,通过大河涨水小河满,市场需求的快速提升,给予企业(特别是边际企业)以订单、需求、利润,从而使它走上一个自我循环的良性的复苏路径。在这上面,如果简单地还按照疫情期间的主体救助,来按照欧美模式的企业主体救助,我认为不太合适,一定要根据中国目前的状况把供给侧救助向需求侧扶持进行全面转变。 2、我们必须要将复苏的主体不仅集中在中小企业,还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复苏上,而民营企业的复苏一方面是他常态化的供应链、生态链的生产,另一方面是要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使民营企业的投资有个常态化的状态。1-5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从过去-25%的水平反弹到-6.3%,反弹幅度接近20个点,就是投资反弹很厉害。大家一定看到,这个投资反弹主体来源于我们的国有控股公司,基础建设投资等等大型项目的投资反弹上,民营企业固定资产增速依然是-9.63%,比国有企业足足低了8个点。而民营投资占整个投资60%。因此,民营企业没有全面地复苏、信心没有全面地提振,要想我们整个经济全面复苏就很难。 那么我们围绕民营企业投资反弹要做一系列文章: 1、在大规模财政救助、货币投放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所有制歧视。因为任何一次刺激政策在过去历史上都是偏向型的,都是以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为先锋、为主力军,民营企业靠边站。所以,目前我们在新基建、在城市群、城市带的构建上,在一些大型项目构建上,要充分考虑民营企业。 2、我们一定要在改革上进一步做文章,进一步地落实在今年所出台的三个重要的文件和法律:一是市场经济体系改革的若干意见。二是要素市场改革的一揽子方案。三是民法典的全面宣传和落实。这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发展的方向,具有举棋定性的作用,稳定民营企业成为一个关键点。 3、目前财政政策有2万亿赤字要通过特殊转移支付直达基层,解决保基层运转的作用。我觉得这非常重要。 4、货币政策要通过对于小微企业延期支持和信贷支持,一系列直达工具,使4.7万亿的资金能到位。这些资金能够使小微企业保生存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小微企业的救助方式是什么?如果通过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量的边际企业、边际人群没有纳入到税收体系和信贷体系之中的这些企业怎么办?因为目前微型企业的社保参与率只有46%;其中失业保险,小微企业参保率只有15%;养老保险只有31%;工伤保险只有18%;对于各种银行资金的获得性,小微企业里面不足50%。一是获得性的问题,浸润不到;二是新式的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你会发现短期也很难,这么大剂量的直投,我们怎么考虑它的有效性? 在保证生存之后,我们能不能够利用这些方案保证它发展,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要使中小企业、小微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给他资金,给他财政补贴,而是必须要有大规模的市场。因此,我们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途径和着力点应不应该在目前已经完成保生存、完成供给侧复苏的基础上,向需求侧进行大规模的转移?有效需求提升战略就需要快速落实,政策工具也要集中在这上面,同时也要对于供给侧工具进行梳理,需求侧的工具也要进行梳理,这个供给侧就是要回归到常态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的疫情救助转换到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中长期改革定位上。 需求侧,必须要从前期的小规模救助向大规模需求扩张,特别是短期的需求扩张上进行进展。当然,这个短期需求扩张并不等于中期的大水漫灌,这是要拒绝的。我们要在一揽子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宏观政策的节奏,特别是二季度末和三季度是关键点。如果留到四季度,使供需喇叭口越张越大,反而出现的问题会更为严峻。我们“双直达”的规模、途径要做出一个再评估。对于供给侧的救助举措必须要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转变。对于需求侧的疫情救助要向规模化的有效需求提升进行转变。这是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点。 下半年,怎么有效对冲三季度、四季度的外部冲击。报告里谈到二季度是个关键点,实际我认为,目前我们团队应该对这个看法做出一些调整。也就是说全球疫情的蔓延,已经显示出这一轮疫情的拐点并不是在以前预测的二季度。目前全球每天新增的病例还在持续上涨,在欧美出现阶段性控制住之后,第三波疫情已经开始在扩张,同时局部区域还在进行反弹。因此,我们看得见的是,疫情拐点在往后退,全球经济最底部可能会从二季度向三季度进行蔓延,因为大家一定要认识到,欧美发达经济体虽然有可能在二季度见底,但是新兴经济体总体规模已经超过了欧美体量,他们的经济持续恶化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底部向三季度进行迈进。 因此,对于外部需求,对于我们资金畅通的冲击,三季度甚至四季度依然是我们高度关注的点,因为这里面包括地缘政治的问题。最近中美关系好像有一些缓和的迹象,但大家一定记住,现在大国极限博弈存在着不确定性,政治家翻脸比翻书还要快。同时,疫情本身就具有“黑天鹅”的属性。所以,我们在未来思考外部环境上面要进一步地下功夫,要进一步地进行底线思维,有效对冲三季度、四季度外部冲击是我们下半年可能要高度关注的一个着眼点。 上述观点整理自刘元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2020年中期)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