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步入新阶段,在行政性复工复产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同时,出现了“供需缺口扩大”的新现象——需求端复苏的速度越来越慢于供给端复苏的速度,导致中国经济循环常态化的瓶颈性约束从产业链供应链等供给侧因素转向订单缺乏等需求侧因素。 要想推动行政性复工复产向市场型深度复苏进行顺利转换,需要我们在快速落实中国一揽子规模化政策和有效需求提升战略的同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快速提升有效需求应当成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焦点,普惠式的疫情救助应当向全面刺激有效需求进行转变,供给侧扶持政策应当向需求侧刺激政策转变。 5月的宏观数据大幅度反弹表明中国复工复产取得了超预期成效,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恢复比预期要快。 一是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大型项目复工复产率快速提升说明中国行政性复工复产已经完成其使命。到5月底6月初,规模以上大型企业和大型项目复工复产率超过了99%。工信部数据表明,5月下旬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91%,全部工业复工率接近100%; 二是供给侧恢复基本完成,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比去年同期增速近低0.6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第一次有负转正,有4月的-4.5%上升到1%。全社会发电量也从4月的0.3% 上升到4.3%; 三是从挖掘机销售来看,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在恢复的基础上得到迅猛的扩展。全国挖掘机销售增速从3月取得11.4% 增长的基础上,4月和5月分别达到了61%和68%。在复工复产和相关政策的作用下各类需求参数出现了持续反弹。 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些快速反弹的数据之上,必须深入把握一下几个现象。 一是复工复产率的快速提升和接近全面完成,并不意味着产能利用率和达产率常态化。到5月下旬,产能恢复到8成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仅占67.4%,规模以上工业还有15%达产率不足50%,规模以上服务业还有30%企业达产率不足50%,有资质的建筑业40%企业达产率不足50%。要提升企业的产能率和达产率必须要有充足的订单和市场需求,否则生产越多就亏损越多。特别是大量的服务业企业的产能恢复状况由于没有市场需求基本处于停摆状态。 二是各类高频数据上升速度很快,但是总量水平却没有达到去年的常态水平。第一财经研究院公布的基于交通、能源环境、消费、贸易、企业与消费者信心5个维度、8个分项的日度高频指标体系“第一财经中国高频经济活动指数(YHEI)”,在6月4日仅为86%,还没有达到常态化100的水平,显示经济活动已快速改善,但仍未回到正常水平。 三是供给端在行政性复工复产的推动下上升很快,但需求端的恢复速度却相对延缓,供需缺口在经济运行常态化进程中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出现持续扩大的现象。 利用6季度、4月、5月的供需宏观参数所测算的供需两端GDP名义增速缺口分别为1、1.7和3.8个百分点,其中利用5月的供给端参数测算出来对应的GDP增速在2.22%,而需求端参数对应的GDP名义增速却为-1.6%。因此供需缺口在复工复产进程中反而扩大了2.8个百分点。 其原因在于,在各类疫情救助政策作用下经济的供给能力能够得到快速提升,生产的基本面在2个月的停摆下没有出现系统性损伤,但需求端却在疫情不确定性和收入下滑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系统性损伤,同时即使在政策救助下也难以在短期中得到恢复。 四是各类价格指标的持续回落也充分表明中国面临通货紧缩和需求不足的威胁。5月CPI和PPI持续回落,其中PPI持续4个月负增长达到-3.7%,说明工业萧条已经出现,核心CPI连续4个月低于1.5%到5月仅为1.1%,这说明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已经开始抬头,并存在加速的现象。 五是出口参数虽然4、5月连续正增长,但深入分析却发现外部环境对于中国外需的冲击刚刚开始体现,而不是中国已经渡过了世界经济恶化带来的深度冲击的艰难期。 1)人民币贬值效应对冲了一些外部冲击,如果用美元计价,1-2季度出口增速存在在波动中恶化的趋势,5月人民币计价出口增速为1.4%,但美元计价增速为-3.8%; 2)中国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提前恢复不仅很好地补偿了一季度经济停摆的出口供应缺口,同时也在一些贸易竞争对手国家经济停摆时替代了很多的出口供应; 3)疫情带来的卫生防护物质需求激增是中国外贸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4)各类微观调研和宏观出口先行数据表明,2季度末和3季度的出口订单面临大幅度下滑的冲击 ; 5)中国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增速的大幅度回落充分说明目前国内内需十分疲软。5月份进口增速在4月份下滑14.2%的基础上进一步回落到-16.7% ,2季度激增的贸易顺差具有强烈的“萧条性顺差”的特性。 6)更为重要的是全球疫情并没有达到高峰,3月以来欧美第二波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刚刚全面体现,对于进口需求的冲击需要3个月滞后期,考验中国外部需求压力可能在3季度全面显化。 从上面5个方面可以清晰看到几个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1)为什么有效需求不足会在经济复苏进程中反而加剧呢? 2)这种有效需求缺口扩大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复苏进入到新阶段呢? 3)这个新阶段是否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应当适度进行调整呢?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于,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停摆以及带来的各种问题与传统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具有本质性的差别。新冠疫情不仅给宏观经济带来供给的冲击,同时也带来需求和预期的冲击。经济社会的停摆在初期可能使供给冲击和预期冲击更为明显,供给收缩较需求收缩力度更大,而经济危机往往直接体现为需求的大幅度下滑,然后才是企业倒闭和供给损失;二是在疫情冲击下对冲政策首先是疫情救助,然后是经济恢复,往往体现为生命救助和经济主体生存救助,然后是复工复产和经济刺激,因此疫后经济恢复首先体现为社会恢复、生产恢复,然后才是预期与需求的修复,因此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往往体现为供给恢复快于需求恢复,特别是在行政性复工复产进程中供给过快恢复往往会带来需求缺口的放大,导致第二次停工停产。而常态的经济危机治理中往往直接体现为有效需求的扩张和需求缺口的缩小。 需求缺口的大幅度放大以及复工复产率超过90%,就意味着行政性复工复产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因为我们不可能进一步通过行政性手段来疏通疫情时期产生的断点和堵点来进一步提升复工复产率和产能利用率。市场经济循环面临的最大瓶颈不是企业在疫情中的停摆,而是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必须从行政性复工复产转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扩展之上。我们不仅要扩张有效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快速缩小已经扩大的供需缺口,需求扩展速度必须大大快于供给扩展速度。这就需要我们将政策的核心从经济主体简单的行政救助和保生存阶段向全面提高企业市场订单和需求的阶段。在补贴中小微企业的同时,应当加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供给端补贴政策、供给端扶持政策、供给端刺激政策必须让位于需求端刺激,通过促进供需平衡来恢复市场的循环。 因此,下一步的政策应当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必须从行政性复工复产转向市场自发型复工复产,在自发性复工复产阶段如果没有快速的有效需求扩展,很可能面临需求缺口进一步放大、就业难题全面显化等问题,因此供给扶持必须全面转向需求扩张,使需求扩展速度大大快于供给恢复的幅度,以快速缩小供需缺口,防止出现第二轮停工停产。 2、对于生产者的资金救助应当转向订单扶持和政府采购,对于生产者扶持应当转向消费者补贴,小微企业主体资金救助很重要,但必须惕防过度资金投放和过度授信。 3、考虑到3季度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快速强化内需的提升以缓解外需的收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11日召开的境内新能源业务领域2020年供应商大会上获悉,截至2020年5月底,中广核境内新能源总资产达1947亿元,净资产588亿元,在运装机总容量2054万千瓦。到今年年底,在运装机容量将突破2400万千瓦。今年将有近400亿的采购投入,与50多家供应商全面深化合作。 本次供应商大会聚焦新能源行业如何在平价竞价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会上,中广核有关单位与10家战略合作供应商现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产业链上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合作,开拓产业新格局。 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李亦伦在发言中表示,未来“十四五”期间,中广核将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与各合作单位的共赢发展,按照新增投运容量保持每年300万千瓦以上的发展速度,预计到“十四五”末,中广核境内新能源在运装机总容量将突破4000万千瓦。 据了解,为响应国务院复工复产、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号召,中广核的新能源业务有关单位动态研究复工复产政策和时机,积极协调政府单位争取最大资源支持,内部采取了系列有效的推动措施。 “工程项目的开复工是我们聚焦的重点。”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章建忠告诉记者,目前,中广核新能源共拥有在建项目59个,其中海上风电项目8个,总装机容量705.25万千瓦。在4月26日实现了当时在建的总计600万千瓦50个工程项目100%复工,比原计划全部项目复工时间提前了4天。截至5月底,新增投运的装机容量超过40万千瓦,今年年底要实现新增投运422万千瓦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自项目复工建设以来,中广核浙江岱山4#234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已经完成了22台风机的吊装作业,并有52兆瓦容量并网投运,中广核广东阳江南鹏岛4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已经完成了22台风机的吊装作业。 章建忠表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和行业格局转变带来的新挑战,中广核与供应商深化和加强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追求价值链优势,构造竞争优势群,在当前的环境下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如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他介绍说,中广核通过“大项目”“大基地”“大园区”“大产业”的开发及投资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带动装备供应商以降低度电成本为核心,加强关键共性技术、交叉学科技术研发,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工艺改进和性能优化,压缩生产周期,降低协同成本。此外,从而整合项目开发、设计服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各领域的供应商资源进行价值发现、价值利用、价值创造、价值传递,显著提升能源生产和使用效率,降低系统成本,重塑新能源产业生态,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同频共振、合作共赢,引领未来发展。 中广核新能源的产业优势还转化为扶贫工作的助推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李亦伦在采访中指出,作为央企,中广核的新能源业务发展中,一直秉持“真扶贫、扶真贫,真负责、负真责”的扶贫理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助力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中广核与央企扶贫基金合资打造了一个总投资98.94亿元、总装机容量160.83万千瓦的清洁能源产业扶贫平台,将在全国12个国家级贫困县建设17个风、光项目。“2020年,中广核将进一步发挥央企扶贫基金的作用,为贫困地区的项目注入更充裕的发展资金,同时在广西、内蒙古等地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扶贫项目,全方位助力贫困地区长期稳定脱贫。”章建忠介绍说。
辽宁:新动能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从安徽到河南,再到黑龙江……按各地春耕时序,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自营全国植保飞防服务队的无人机一路向北,订单不断;从辽宁到湖北,再到海外,朝阳佛瑞达科技有限公司疫情期间研发生产出高隔离(特级)医疗废物专用袋订单走出国门,生产线上满负荷运转…… 记者近日在老工业基地辽宁省走访发现,相比传统企业稳步复工复产,一批包括瞪羚、独角兽企业在内的新动能明显跑出了复工复产的“加速度”。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辽宁省不断加大力度培育新动能,省政府制定了《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也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转型行动。如今,一批新兴动能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活力。 记者在朝阳佛瑞达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看到,一辆辆满载货物的货车不断从这里发出。今年1-4月份,这家企业仅传统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1.6亿元,同比增长15%。而新研发的医疗废物专用袋的订单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销售额。 这家公司创建于2008年,长期致力于研发生产多层共挤高阻隔膜包装材料,产品能有效将污染物、病菌、微生物等隔离。疫情期间,公司又凭借多年的研发积累,在20天时间内研发生产出高隔离(特级)医疗废物专用袋。目前,这一产品供不应求。 在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尽管疫情也对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但是随着逐步复工复产,这片区域很多经济指标快速回暖。今年1-5月,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超过20%。 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幼学说,区内复工复产情况较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近年来大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企业总量近50%。其中,一些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逆势增长,也有一些企业虽然也受到阶段性冲击,但随着物流、配套企业恢复生产,这些企业迅速展现出了强劲的动力。 据了解,2018年以来,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3000家以上,总量突破了7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0家以上,总量突破5000家。这些企业正成为老工业基地调整经济结构、壮大新动能的中坚力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8日讯(记者 李佳霖)记者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对接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用工需求,采取多项措施服务农民工返岗复工。据统计,截至5月底,已有260余万农民工返京复工。 据了解,已返京的260余万农民工主要来自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在京主要从事建筑、制造、快递外卖、保安、居民服务和批发零售等行业工作,有效满足了北京市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用工需求,保障了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需要。 目前,北京市家政服务、病患陪护、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行业尚未全面复工复营,这也是未返京农民工主要集中的行业,不同程度存在着“返岗不满员”“员工待岗休假”现象。未来,随着各项稳就业保就业部署深入落实,餐饮、商场、文旅、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将加速恢复发展。对此,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加强与重点行业企业对接,强化疫情防控常态化用工保障,为返京农民工提供精准就业服务,更加主动有力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
[摘要]诸多产业中,受疫情冲击最重的就是制造业。国内疫情平稳后,恢复最慢的也是制造业。别看全国“复工”都喊了三个月了——生产端是逐渐步入正轨了,需求端仍然低迷,民众的消费信心并没有恢复,外贸更指望不上。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来看一张图。 这是中国内地GDP前20城,横轴对应它们的人均GDP,纵轴对应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不难看出,整体上,随着人均GDP的升高,第三产业占比是逐渐增大的。 这几乎是一条通行的规律,横向对比全球如此,全国如此,纵向对比每座城市的过往也是如此。 原因是相互的。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自然需要更好的服务;同时,更好的服务自然附加值更高,能创造更多的GDP。 反观制造业,想创造更多的GDP很容易遇到瓶颈:方法一,把产品卖给更多的人(出海),但市场不易抢占,贸易壁垒也不易突破;方法二,提升产品性能、生产效率(创新),但科技革命哪能天天都有? 于是,美国、西欧、日本,都走过了一条消费升级、产业转型、经济结构向服务业倾斜的发展道路。 中国也在走这条路,只是我们的体量太大,人口太多,没打算放弃制造业。 《一代宗师》里说:一门里,有人当面子,就得有人当里子。面子不能沾一点灰尘,流了血,里子就得收着,收不住,漏到了面子上,就是毁派灭门的大事。 如果说服务业是光鲜亮丽的门面,那制造业就是咬紧牙关的里层。疫情期间,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些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国家,摊上大事有多么手足无措。 然而,自2012年,全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以来,提升服务业占比成了地方政府的时尚。翻看一座城市的统计公报,如果第三产业比重从前一年的50%变成了 51%,往往忍不住自夸一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进一步壮大”。 服务业占比高,就是产业结构优、发展动力足吗? 我们来看看四座一线城市的情况。 例如广州,第三产业的人均产值高出第二产业许多,这种情况下,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倾斜,人员向服务业流动,才有可能称之为“优化”。 而深圳,第二、第三产业人均产值差不多,服务业固然是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也是先进制造业,因此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比广州低10个百分点,也不会有人觉得深圳的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问题来了,不少西部城市、北方城市(尤其是省会),第三产业人均产值比第二产业低30%以上,这时候服务业占比提升,算什么? 不是服务业在做大做强,只是制造业越发落后而已。 每当此时,那些仍在努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城市,就显得尤为珍贵。 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泉州。 2019年,泉州的三次产业比例为2.2∶58.9∶38.9。这个58.9%的第二产业占比有多夸张呢?放眼全国,只有一些资源型城市(比如榆林、克拉玛依)的占比高于它。 而且,泉州的第二产业增速8.4%,位列TOP 20城市之首。 而且,泉州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超过八成,完全不是政府投资拉动型。 或许泉州自己,颇为苦恼于第三产业的落后,但在我们眼中,它简直是沧海遗珠,需要圈起来保护。 然而,今年以来…… 诸多产业中,受疫情冲击最重的就是制造业。国内疫情平稳后,恢复最慢的也是制造业。别看全国“复工”都喊了三个月了——生产端是逐渐步入正轨了,需求端仍然低迷,民众的消费信心并没有恢复,外贸更指望不上。 今年第一季度,泉州GDP增速-10.3%,全省倒数第一,其中第二产业增速-12.2%,令人揪心。 泉州的民营企业多,小企业多,它们的抗风险能力弱,冬天不好过。抱着这样的关切,我们采访了一些当地的观察者,从收到的反馈来看,虽然地方政府积极有为,但情况确实颇不乐观。 泉州的情况,也能反映出许多制造业城市的现状(我们后续也会采访其他城市),它们需要被关注。 制造业在疫情中把我们保护得很好,现在换我们保护制造业了。 Q1 泉州制造业的复工情况如何? 自疫情发生以来,泉州企业在复工这块比较积极:第一批是从2月3日就开始复工,主要是保龙头企业;第二批是从2月9日开始,当时的制造业复工率达60%-70%;到了2月下旬,规上企业基本全面复工了。 3月7日,泉州一酒店突发坍塌事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件事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复工的口子收得更紧了。政府对某些特定行业如人群密集、密闭室内空间等的复工审批更严,企业在后续防疫物资的准备上也更加紧张,最终导致中小微企业的复工相对滞后。但这可能也是国内中小微企业的普遍现象。 泉州一酒店突发坍塌事故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外向型企业的复工问题,受全球疫情影响,国际订单尚未出现大面积取消,但大部分都延期了,这导致很多外向型企业无所适从,这些企业目前基本都处于产能吃不饱的状态,员工处于要么轮班上岗、要么放假的状态。 Q2 泉州制造业复工最大的困难是? 泉州制造业主要分两块:一块是以内销为主的自有品牌,比如安踏、特步、七匹狼、九牧王等鞋服、体育用品;另一块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链,比如涉及到为一些国际性企业提供原材料的纺织企业,比如给耐克、阿迪、ZARA等欧美品牌代工的企业,以及具有泉州特色的工艺品企业等。 自有品牌最大的问题是国内消费端的疲软,目前国内疫情管控尚未完全放开(也就是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消费者逛商超的意愿还不是很高,并且鞋服类消费品并非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基于对未来收入减少的预期,有可能减少了鞋服等非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支出预算。 据我了解,目前自有品牌的销量虽有所恢复,但远未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销量方面的受影响程度起码达到30%-50%。比如龙头企业往年都是20%-30%以上的增长,现在可能第一季度是20-30%的负增长,一正一负,几乎影响一半的营收。 营业中的商场,顾客稀少 泉州自有品牌还有一个问题是,销售以传统线下渠道如品牌店、商超渠道为主,线上占比并不高,即便是龙头品牌,线上的销量也基本上只占到总销量的20%-30%,更不要说其他中小企业了。 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加紧布局线上,纷纷直播卖货,但说实话,在产业链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匆忙开始直播,作为一种应急手段确实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有限,甚至不排除部分企业找托购买,来突显亮眼的直播数据。 外向型企业这块的问题也比较麻烦,目前不少国外订单延迟或取消,从数据上大致估算,泉州出口型规上企业这块,如果是纯出口企业,订单只剩下1/2甚至1/3,那些除了出口还供给国内的企业,订单量尚能维持在50%-60%左右的量。 不过,最令人担心的是,过去3-5年,因为国外订单量的增加,泉州许多外贸企业都扩张了生产线,加了不少杠杆。早在疫情之前,泉州部分纺织、服装等出口企业已经出现问题,比如因为需求端疲软,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情况,甚至出现了不健康的“面粉比面包还贵”的局面。当年这种现象不唯泉州独有,在全国传统制造业企业里也具有普遍性。 疫情的冲击对这些高杠杆的外贸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从这个角度说,风险极大的恰恰还不是中小微企业,而是前期加了高杠杆的规上企业。杠杆有多高?部分外贸规上企业的负债率,如果以年营收数据来对比,甚至可以达到100%。 从未来看,假如欧美疫情能在二季度被按下去,对泉州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尚且可控;如果欧美疫情持续到三、四季度,高杠杆叠加疫情冲击,金融机构的支持如果出现收紧或对逾期缺乏一定的容忍度,恐将出现批量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现象。 Q3 政府如何鼎力相助? 相对来说,泉州财政对产业经济的依赖度大于土地财政,而泉州传统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都在疫情中受损严重。因此,泉州政府层面也很着急,做了很多事情去帮助企业。 最常见的就是给予企业税收、社保等方面的减免,比如无纺布生产企业华诺公司,因为当地政府给予的电费优惠政策,每天能省下2万元左右的电费,社保方面可以缓交、少交,部分不交。 政府的用心虽好,但毕竟这方面政府投入资金较大,只能是缓兵之计,却不是长久之计。一季度泉州财政收入下滑比较明显,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企业尽快运转起来。 所以,政府第一时间牵头跟商业银行接洽,为当地的核心企业争取更优惠的贷款利率,比如华诺公司存量贷款利率下降,目前年化贷款利率不到6%。再比如当地的染整龙头企业福建清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在疫情期间获得了1000万的信贷资金,且利率比平时低10%。 此外,石狮有8000多家纺织服装上下游企业,在2月底,经过摸底调查,石狮至少有1300多万件的鞋服库存。为了帮助鞋服企业去库存,当地政府组织了好几次直播活动,石狮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春辉更是当主播亲自带货。 石狮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春辉 正在向网友推介石狮市 2月22日,石狮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2020石狮品牌服装网上直播专卖节暨网红选品节”,促成36家本地服装企业与直播机构签订意向采购金额1.5亿元,直播销售1.19亿元。 4月18日,石狮将原本每年固定举办的线下展会搬进直播间,通过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共同打造直播云会,累计关注浏览量超过8.5亿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石狮市服装企业通过直播“带货”或引流销售的经营额超过20亿元。 这次疫情中,政府层面有两个做法令我印象深刻。 泉州是制造大市,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企业要尽快复工复产首先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返工问题。2月初,晋江两级政府通过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协调瑞丽航空公司临时加开芒市直飞泉州航班,并给予机票价格优惠,这是福建省的首个员工返岗包机。此后,多家泉州企业都纷纷在政府的协助下,包机、包车将员工从家门口送到工厂。 第二个就是政府组织直播节,市长亲自直播带货。并且时间点比较早,当时国内尚未掀起领导干部带货的风潮。这个做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效应,目前石狮市大到卡宾、木林森这样的知名企业,小到服装城里的小档口都纷纷拿起手机直播带货,帮助企业找到了一条出路。 Q4 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想说的? 早在这次疫情之前,泉州制造业的分化已十分明显,拿自有品牌来说,放到5-10年前,安踏、特步、361度、贵人鸟、鸿星尔克等品牌占据着差不多的市场份额,如今只剩下安踏一家独大,别的品牌基本都被压垮了。比如,目前安踏市值为1760.37亿港元,而361度的市值是20.88亿港元,仅为安踏市值的1%。 巨头之间相互厮杀,最后只剩一个巨头,这是一种趋势。大分化是一个很残酷的阶段,但毫无办法,而疫情只会让这种痛苦来得更快更猛。虽说疫情不至于让泉州制造业出现大批量倒闭的情况,但很多企业的日子一定会非常难过,并且一点点走下坡路,直到几年后彻底倒闭。 从2020年第一季度数据看,泉州GDP为1997.64亿元,位居福建省第一位,但从增速上来说却排在福建省各地市中的最后一位,名义增速为-8.76%,实际增速为-10.30%,下降幅度比较大。 放到全国来说,一季度GDP增速最差的当然是武汉,但泉州在各大城市的排名中也基本上位于倒数几位。 因为泉州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受疫情的冲击尤其大。虽然泉州政府也采取了各种各样支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提振消费等措施,比如与拼多多、阿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发放了消费券,但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待观察。 泉州市政府与拼多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若在以往,泉州的本地消费市场优势性很强,如今虽然餐饮、酒店等服务业都复工了,但据我观察,人流量至少减少了40%-50%,许多小老板只能死撑。 我觉得泉州是中国的一个写照,泉州乃至中国的制造业拥有如此大的产能,靠内销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供给全球。所以,一方面全球化的路必须坚定地往前走,没有回头路;另一方面,必须加快渠道变革、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挖掘内需市场。 目前中国的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但国门依然紧闭,对国际人流进入中国依然控制极严,这对国际商贸往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障碍,对国际性订单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对于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来说挑战非常大。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对疫情的防控有点过度,我们应该对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有一定的容忍度,比如每天新增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目前的管控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可防可控,没必要、也不可能偏执于要做到零新增。 严厉的问责机制不但导致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层层加码,经济、社会代价极其高昂,而且从疫情的传播情况来看,也是不科学的。 这次疫情中,底子脆弱、现金流不够充沛、抗风险能力差、无法随时应对危机的企业终将淘汰,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则表现出很强的韧性,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元气(比如在服装行业,转型新零售的企业就比纯粹代理商模式的企业情况好得多)。 面对疫情,有些企业身段很灵活,比如很多纸尿裤企业、鞋服产业迅速转产,弥补了疫情的损失。 一些企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如一些机械设备企业虽然拿不到订单,但它们快速研发口罩机等生产防疫物资的设备,甚至取得了更多的收益。当然,这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有的企业一次性拿到了一两百万的补贴。 本篇作者|李梦清|木有药师|当值编辑|李梦清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郑媛眉
5月21日,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规上工地、商务楼宇、规上超市基本100%复工。下一步,北京将制定加快壮大新业态新模式若干措施,提振和扩大市场信心;清理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不合理限制和管控规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全面复工 加强防控 2月10日,北京启动复工。但企业从复工到满产依旧困难重重,尤其考验上游供应链。据媒体报道,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企业北京京运通(行情601908,诊股)公司就曾面临这样的难题。复工之初,几百万元的单晶炉产品订单因气动元件这个关键零配件供应不足,威胁到产线停产。 很快,北京经开区相关部门特意协调气动元件研发生产大户——SMC中国有限公司供应气动元件,促进京运通复工复产,如期向客户交付产品。 供应难题的破解更依靠多部门协商。2月初,面对天津、河北供应商迟迟无法复工,市发改委、市经信局专门与重点企业共同建立供应商复工复产台账,逐一核对、逐一沟通、逐一落实。小米公司、京东方、北京长安汽车(行情000625,诊股)等企业供应商复工的好消息很快传来。 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规上工地、商务楼宇、规上超市基本100%复工。复工复产中的风险如何防范?谈绪祥介绍,本市聚焦不同场景分类施策,细化防控要求,建立复工复产疫情零报告、防控日报等机制,编制发布58个行业防控指引,实现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全覆盖。 在服务业占比超八成的北京,写字楼防控尤为重要。为此,本市5570栋重点楼宇配上了7200名“双楼长”。企业有了难题,12345企业服务热线“接诉即办”,2-4月累计办理复工复产咨询8613件、诉求2693件,基本做到“核实不过夜、整改不过天”。 减免社保费超300亿 仅用了2个工作日,生物医药公司迈基诺的500万元“抗疫发展贷”就完成了调查、审批及发放。 此前,迈基诺依靠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建成了可以日检4000例新冠病毒标本的自动化流程实验室。工商银行(行情601398,诊股)(港股01398)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支行在获悉企业的资金需求后,立马启动“急事急办”,迅速制定融资方案,开通绿色审批通道。 享受到如此高效贷款服务的不止这一家企业。截至5月12日,本市共向防疫重点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370亿元。 过去3个月,从市委市政府到各委办局密集端出一批支持政策,大政策刚一落地就跟上了实施细则,确保落地效果。谈绪祥说,本市多措并举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组合拳”。 北京市一直高度关注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2月5日即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若干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解忧,共渡难关。4月17日,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发展的若干措施》。 近期,北京重点推动中小企业“16+9”等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着力解决企业最关心的成本和资金压力等问题。截至4月29日,各区已梳理出第一批符合要求的企业名单交市属国企开展减免工作;北京市人社局制定了以训稳岗补贴和临时性岗位补贴政策实施细则,明确申报企业范围,符合条件企业可按要求申请最高每人3000元的以训稳岗培训补贴、每人1540元的临时性岗位补贴,预计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合计约40亿元的补贴。 数据显示,市区国有企业统计减免中小微企业租金约23.7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文化产业园等各类载体统计减免房租约30.8亿元;阶段性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和降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2-4月为企业减负318.6亿元,预计全年减负约767.7亿元;批准延期缴纳税款18亿元;落实国家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用气成本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约15.2亿元。 推进重大项目开工 城市副中心的绿心绿化、广渠路东延等36个项目实现复工,城南地区、怀柔科学城、新首钢、冬奥会冬残奥会等方面重点工程实现全面复工。高精尖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实施。中芯北方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二期)、超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综合承载研发试验线工程、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等64个高精尖产业项目全面复工……“一季度全市重大项目开复工达历史最好水平。”谈绪祥说。 他介绍,本市2130个规模以上在建工程于4月9日实现100%复工。本市同时开展密集调度,切实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下达资金占全年计划的51%,高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6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2020年提前下达资金已全部拨付到项目上。 今年市政府共安排300项市重点工程,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120个、续建项目180个,全年计划完成投资约2523亿元、建安投资约1253亿元。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素芳在5月2日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在一季度推动160个项目集中开工的基础上,北京市将继续紧盯160个投资体量较大、区域带动性强、可于二季度实现开工的重点项目。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北京还将出台哪些措施稳定经济运行? 谈绪祥介绍,本市正研究制定加快壮大新业态新模式若干措施,力争在新模式、新基建、新消费、新开放和新环境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提振和扩大市场信心;同时,打好二季度稳投资攻坚战,做好已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投用,围绕公共卫生和应急保障、高精尖产业、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项目清单。 在破解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方面,也将综合施策:清理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不合理限制和管控规定,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对餐饮、住宿、旅游、影院剧院等行业实施精准帮扶。 本市也将出台重大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认定一批首台套产品;围绕龙头企业在本次疫情显现出的产业链配套问题,也将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在城市南部地区及京津冀范围内布局。
5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通信业稳定发展的有关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一手抓重点医疗物资保障供应,一手抓工业通信业复工复产,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前期已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落地见效,逆周期调节政策同步发力,叠加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内需市场,使得中国工业经济展现出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复工复产有力有序 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但是,4月份这一数据转为增长3.9%,实现了由负转正,传递出非常积极的信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3月份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成效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工业生产秩序也在加快恢复。 具体来看,当前工业领域复工复产主要呈现三大特征: 一是复工复产提速扩面,主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扎实推进。复工率和人员返岗率都接近了100%,基本上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企业复工后产能加快释放,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二是多数行业恢复增长,原材料行业、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总体稳定。原材料行业生产增速转正,机械行业生产逐步回升,轻工、纺织等消费品行业持续恢复。4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增长2.3%和4.4%,销量在连续21个月下降后第一次实现正增长。 三是高技术制造业逆势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壮大。1—4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其中3月份和4月份增速分别反弹至8.9%和10.5%,增速快于整体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疫情催生的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从长远来看,我们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有充足的政策工具箱。疫情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影响只是阶段性的,总体是可控的,不会改变其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苗圩表示。 新基建成为重要抓手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为引人关注。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出台了推动5G加快发展、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等文件,致力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更好地发挥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扩大有效投资。以5G网络建设为例,除了网络建设自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外,还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包括相关设备、移动终端的研发和生产,以及培育壮大在线教育、智能家居、沉浸式游戏等新型消费。 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远程医疗、远程签约、线上办公,甚至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答辩,还有世卫大会开幕式等,都可以依托数字基础设施进行。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提供了保障。 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目前,工业互联网领域已有了超过70个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在能源、交通、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有效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了传统产业竞争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一方面,我们将加速培育、壮大疫情期间已展示出来的诸如超高清直播、云会议、云旅游等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拓展信息服务新兴业态,推进5G手机等智能终端的研发与规模应用,带动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闻库透露。 微观主体释放全新活力 在谈及如何缓解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时,苗圩表示,中小企业关系到产业链稳定,更关系到就业问题,因此各部门各地方及时出手,打出了一套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组合拳”。 “随着各项惠企政策的加快落实,中小企业复工率在稳步提升,企业的困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苗圩说,未来将进一步培育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生性活力和动力,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努力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使更多中小企业集中在自身所擅长的行业和领域,实现“扬长避短”。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港股00992)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疫情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挑战,但同时也催生了大量互联互通需求。这次疫情是“危”也是“机”,加快了工厂、车间智能化改造的步伐,增加了生产过程的远程管控、生产设备的远程诊断和维护需求,使生产少人化、自动化、柔性化趋势明显。最终,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变得更加迫切。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一鸣看来,在新一轮科技变革推动下,数据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它正使得原来三次产业的划分边界日趋模糊。“今后一个时期,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将推动形成各方广泛参与的产业互联网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