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温彬冯柏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从货币政策的部署中,笔者梳理出下阶段货币政策的逻辑:政策基调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政策工具要常用工具和创新工具并举,信用供给要明显高于去年增速,政策目标是使企业便利获得贷款和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而这其中的关键是持续提升政策有效性,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政策基调:延续“稳健”和“更加灵活适度”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货币政策基调延续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的提法。“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说明我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仍然坚持科学、连续、可持续的正常调控手段,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这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体现。 “更加灵活适度”,一方面体现要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的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加快恢复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重点和节奏,兼顾多重目标,包括经济发展、通货膨胀、人民币汇率等,更加灵活地平衡发展中面临政策掣肘和各种新情况。 政策工具:常用工具和创新工具并举 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强调了用好两方面货币政策工具。一方面是用好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即“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疫情发生以来,货币政策加大对冲疫情影响力度,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得较为充分。 一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逆回购、MLF等向市场提供充足的中短期流动性。 二是加大降准力度,在年初普遍降准释放8000多亿元长期资金基础上,3月13日宣布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4月3日宣布中小银行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4000亿元,三次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1.75万亿元。 三是提供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在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基础上,推出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用于支持复工复产、外贸行业等影响较大领域,并增加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点多面广、市场融资成本较高的中小微企业。截至5月5日,3000亿元再贷款已经发放2693亿元,支持了7037家重点企业;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发放3996亿元,支持52.4万户企业(含农户)。下阶段,要继续用好常用货币政策工具,接续实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降准、降息仍有空间和必要。 另一方面是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这是新提法,原因在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经运用得较为充分,资金市场较为宽松,但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较大困难,融资难融资、融资贵问题仍有待缓解。这种情况下,就要防止资金“脱实向虚”,缩短资金供给链条,直接触达实体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例如,央行可以采取扩大抵押品范围、适度提高抵押率等方式,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化。 信用供给:明显高于去年增速 近三年政府工作报告对M2和社融增速目标的设定分别为具体数值、“保持合理增长”、“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整体趋势是量化目标逐渐弱化。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加大信用供给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即“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事实上,今年逆周期调节政策加大力度,M2和社融增速加快,4月末分别达到11.1%和12%,比年初提升2.4个和1.3个百分点。因此,预计今年末M2和社融增速将分别超过12%和13%,明显高于去年。 随着信用供给力度的加大,货币政策就必须要考虑通胀和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对于通胀而言,今年CPI涨幅目标为3.5%左右,比去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这既考虑了去年通胀走高的翘尾影响,也考虑了今年M2和社融增长加快等多重因素。今年前4个月,CPI分别同比增长5.4%、5.2%、4.3%和3.3%,累计同比增长4.5%。下阶段,随着去年基数走高,通胀中枢将进一步回落,全年有望实现3.5%的目标。因此,通胀不对货币政策构成较大掣肘。 对于人民币汇率而言,疫情发生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上“波澜不惊”,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在疫情在海外加速传播,恐慌情绪加剧一度导致美元指数快速升破100的情况下,其他非美元货币大幅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虽然也有所贬值,但贬值幅度有限,而兑一揽子货币却保持一定程度升值,为政策留出更大空间来应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其他领域的冲击。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我国较为充裕的外汇储备发挥了“蓄水池”功能,抑平了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冲击;而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未变,国内疫情防控趋势向好,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形成有力支撑。但同时也要看到,疫情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可能加剧,因此要提防由此引发的风险。 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具有币值稳定基础,下阶段有望继续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政策目标:企业便利获得贷款和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综合运用常用工具和创新工具,提高信用供给增速,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便利获得贷款”和“推动利率持续下行”,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而这其中的关键是持续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方面,今年前4个月,货币信贷逆势大幅增长,人民币贷款新增8.8万亿元,同比多增近2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了良好支持。但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较大发展困难,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在保障贷款可得性的同时,要继续优化流程、简化程序,提高便利性,救助企业于危急之中,真正实现“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推动利率持续下行方面,今年以来,央行多次下调政策利率,累计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30bp,引导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30bp和15bp。4月份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81%,较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0.51个百分点;4月末,10年期国债利率较上年高点下降0.9个百分点,广谱利率明显下降。 下一阶段,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仍是货币政策的重点任务,一方面通过银行向企业让利实现,另一方面要下调政策利率,有必要降低存款基准利率,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更大程度带动成本降低。 笔者预计下阶段货币政策将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方面,运用好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MLF投放等政策工具组合使用,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政府债券发行等;另一方面,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继续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释放LPR改革潜力,适时适度下调政策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本文首发于每日经济新闻,原标题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突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本报两会报道组 刘琪 货币政策如何定调,是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货币政策着墨不多,并且强调是灵活适度,但是关于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表述,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要综合化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大货币投放的力度,预计今年的M2增速会围绕两位的增速浮动。 连续第三年未对M2和社融规模 设定具体增长目标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定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实际上,央行在去年第四季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中就提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而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中就提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昆仑健康资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灵活适度”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一是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央行不仅有价格型和数量型政策工具,更要在LPR定价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注重MLF对于LPR定价的引导,以及进一步促成利率并轨,实现不同市场间利率的有效传导。二是调控频率更加灵活,尽管并不意味着调控频次的加快,但毕竟国内外经济形势瞬息多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都要多于以往,通过“微调、多调”的方式可以令政策效果更加精准,便于及时发现政策操作的过度和不够力度,避免了以往大幅操作的金融加速器效用。三是调控幅度存在更多的遐想空间,前段时间市场企盼的降准、降息,以及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仍旧可以期待。这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无异于利好。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一方面运用好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MLF投放等政策工具组合使用,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政府债券发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释放LPR改革潜力,适时适度下调政策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预计,今年末M2增速超过1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超过13%,将明显高于去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三年未对M2和社融规模增长提出具体目标。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则是“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前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关的表述为下一阶段“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两相比较,最新的政策表述更加积极,意味着今年以M2和社融增速为代表的宽信用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两个指标的增速会超出“略高”于名义GDP增速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在疫情特殊时期,监管层对宏观杠杆率短期上行的容忍度在增加。 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贷款 增长目标再加码 对于货币政策工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张玮认为,这可以与近些年利率并轨的进程放在一起考虑,将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靠拢”,实际也就是向央行的信贷调控意愿与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意愿向靠拢,以缓解经济下行时期的“信贷错配”。 “可以看到,从去年8月份以来,LPR定价机制的调整可以说是‘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工具的有力创新,解决了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的首要问题。”不过,张玮认为,这种操作方式尚不能做到政策利率的100%传导,而且即便解决了“融资贵”,也不能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毕竟信贷的决策权还在商业银行手中。所以,对于“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更多体现“定向”的特征,类似于之前的定向降准,以确保资金的到位情况。 在王青看来,“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将围绕再贷款设计,这将直接带动国有大行进一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的目标。 相较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的目标,今年的目标进一步加码。据国务院近日对外公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表显示,2019年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53.1%,已超额完成任务。 李建军认为,今年特别设定了40%的普惠贷款指标,并提出了银行合理让利的建议。是一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特别表述,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新的安排。在货币政策基本相对宽松的基础上,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政策力度,并适当削减融资成本,真正做到让利于企。同时要综合运用多种金融融资工具,共同为中小微企业增信,分担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并加快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扩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便利企业融资和降低融资成本。 “从去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任务完成度来看,今年40%的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去年部分大型银行以极低的利率向客户发放贷款,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掐尖现象”(抢走一批优质客户而留下次级客户)和“挤出效应”(成本较高的中小银行被迫退出小微金融服务)。因此,他认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实施差异化监管,支持中小银行发挥管理层级少、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和客户等优势,稳步推进业务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为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领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具普惠性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