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第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4.9%,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见效 今年6月1日,人民银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直达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人民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两项直达工具提供的资金支持仍通过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传导。《报告》指出,直达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只要小微企业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地方法人银行按规定办理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或发放信用贷款,即可获得工具支持,保证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 目前来看,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取得积极成效。《报告》指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按月操作,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资金47亿元,支持其6月至9月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本金共计4695亿元,加权平均延期期限为12.6个月;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季操作,累计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932亿元,支持其3月至9月发放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共计2646亿元。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坚持市场化原则下,增强了资金支持的直达性和精准性。 《报告》指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按步骤实施好上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高信用贷款比重,增强对稳企业、保就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 在精准导向方面,《报告》提出:“创新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这意味着,在当前差异化准备金率、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已有工具的基础上,今后有可能进一步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适用范围,引导资金向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 民银智库高级研究员张丽云认为,在过去提到的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政策协同的基础上,《报告》增加了与环保、区域政策协同,进一步丰富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考量维度,以更好地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总量适度、降成本、支持实体经济,预计将是明年的三大政策方向。”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对于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报告》提到“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同时要“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这与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近日所提出的“金融还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济状况决定金融的政策应该怎么去适应”的思路一脉相承。 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力度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报告》也提出,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要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此,《报告》明确,要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业内专家表示,《报告》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并提出“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预计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不松不紧”的取向。 “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关键还是看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只要保持了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就说明银行货币创造的市场化功能正常发挥,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适度的。”《报告》分析称。 张丽云认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注重短长结合,一方面,考虑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适时适度调整,对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做好跨周期政策设计,着力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9月30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被业内称为“中国版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莫过于两个时间截点的达标要求:对于已经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lobal Systematically important Banks,G-SIBs)名单的四家大型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需要满足外部TLAC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外部TLAC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那么,四家大型银行是否面临着较大的达标压力?目前来看,距离达标还有多大的资本缺口尚待补齐?接下来各银行的资本补充计划是怎样的? 测算资本缺口超3万亿元 以2020年6月末数据看,四家大型银行外部TLAC杠杆比率均已超过7%,符合达标要求。因此,未来达标压力则主要来自风险加权比率。业内专家测算认为,若以2020年6月的数据为准且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计提,那么,在2025年之前四家大型银行合计需要发行超过3.3万亿元的TLAC合格债务工具。具体来看,中行、工行、农行、建行分别约为0.91万亿元、1.09万亿元、0.67万亿元、0.64万亿元。 市场普遍关心,目前距离达标时限还有4年左右时间,这是否会给银行资本补充带来极大压力。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大型银行在中长期通过渐进式达标的方式强化银行系统稳健性,预计短期不会对银行资本带来边际“硬性压力”。 “目前,银行业整体的资本补充压力较大,特别是四大行同时面临着资本监管要求和TLAC监管要求。为此,银行一方面要创新相应的资本和债务工具;另一方面要积极节约资本,向轻型化方向转型。”民银智库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西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邓宇看来,目前四家大型银行在成功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同时,还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了较好的资本充足率。下一步,四家大型银行可充分利用4年左右的时间,做好达标规划,统筹安排TLAC工具的发行。未来数年,四家大型银行将分批、分步发行TLAC工具,尤其是发行非资本债务工具。 对于《征求意见稿》的达标要求,中行明确表示,将根据市场情况、股东诉求、监管要求,结合中行资本状况,合理安排资本补充计划,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补充资本,并积极探索研究TLAC工具发行。 建行表示,将以两方面措施应对TLAC资金缺口问题。一是“坚持内部积累和外部补充并重”的资本补充原则,重视通过利润留存实现资本内生式发展,合理开展外部资本补充;二是采取资本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等手段,积极推进资本节约,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部分国有大行或已“提前准备”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9月,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十分火热,数据显示,9月上市银行共发行二级资本债2400亿元,超过前8个月2380亿元的发行规模总和。其中,国有大行持续发力,中行、建行、工行二级资本债发行总额均超过600亿元。 9月22日,刚刚在当月成功发行650亿元二级资本债的建行又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该行在取得股东大会及相关监管机构批准的条件下,拟发行不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等值的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用于补充该行二级资本。 有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除了应对外部疫情影响和满足银行自身经营的需求外,国有大行自9月开始的二级资本债密集发行或有其更为长远的考虑。发力补充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满足TLAC资本要求而进行的提前准备。 据了解,TLAC合格债务工具包括资本型债务工具和非资本型债务工具两类,现有的资本型债务工具主要包括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可转债、永续债。同时,根据TLAC资本要求,合格债务工具占TLAC资本的比例需要超过33%,因此,扩大TLAC资本补充路径是需要达标的银行当前及未来的重要努力方向。 助推银行向轻型化方向转型 “中国版TLAC出台的意义,不仅在于与国际标准充分对接,进一步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性,更重要的是,也将促进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助推商业银行向节约资本的轻型化方向转型。”应习文表示。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下一阶段的发展应由“全面扩张”转为“选择性扩张”。就中长期而言,TLAC的监管要求有望促使大型银行加快经营转型,一方面,报表扩张或更为审慎;另一方面,或通过综合化和多元化经营强化“轻资本模式”,从而降低TLAC要求带来的影响。 邓宇认为,银行机构或可从三个层面为达标作准备,一是强化核心资本和一级资本指标管理,通过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和扩充股本等路径巩固资本实力;二是构建系统性风险监测和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继续强化银行业经营能力,提高风险资产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专家均认为,在目前低利率环境叠加TLAC要求之下,着力发行TLAC工具或是较为明智的应对策略。例如,建行于今年9月14日成功发行的650亿元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为4.2%,显著低于该行在2019年发行的同期限同类型二级资本债利率(4.86%)。“在当前较低利率环境下发行二级资本工具,不但可以补充资本,还可以适当降低负债利率。”邓宇表示。 此外,专家表示,中资G-SIBs应加大轻资本业务发展力度,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在维持资产质量稳定基础上,提高内部评级法使用效率,降低资本占用;可充分利用境内外市场,加大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工具发行规模,以及研究发行合格TLAC工具,补充TLAC资本。
01 事件 2020年9月30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征询意见。 02 点评 总损失吸收能力(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 TLAC),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G-SIBs)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从内容来看,TLAC包含监管资本,但范围比监管资本更大。从目的来看,尽管TLAC与监管资本存在一定重合,但监管资本针对商业银行可持续性经营问题,是监管部门控制银行过度扩张的手段,而TLAC更加强调银行清算处置时吸收风险的能力,避免G-SIBs对金融系统的负面冲击。早在2015年11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已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损失吸收能力充足性要求》(下文简称《TLAC条款》),主要针对G-SIBs“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对其TLAC提出框架性与原则性规范。截至2019年底,美国、欧盟、英国、瑞士、日本、加拿大等国均已正式对外发布TLAC最终实施方案。本次我国监管部门发布《征求意见稿》,一方面是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另一方面也是为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尽早实现与国际监管规则接轨的重要举措。 2.1 《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 总体来看,本次《征求意见稿》主要遵循FSB《TLAC条款》规定,无明显超预期内容出台,重点明确了三大要点: 一是明确TLAC监管指标、最低监管要求和时间安排。《征求意见稿》指出G-SIBs应采用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下文简称“TLAC比率”)、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杠杆比率(下文简称“TLAC杠杆率”)来衡量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其中,TLAC比率自2025年、2028年起分别不低于16%、18%。TLAC杠杆率自2025年、2028年起分别不低于6%、6.75%。 二是规范TLAC构成和TLAC工具合格标准,其中存款保险基金可纳入TLAC。从构成来看,TLAC主要由资本工具和非资本债务工具构成。事实上,在引入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概念后,商业银行清算处置的偿付顺序链条拉长,依次为存款、一般债券、TLAC合格非资本债务工具、二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核心一级资本。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储备资本要求、逆周期资本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是作为持续经营条件下吸收损失的缓冲资本,不能计入TLAC,这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工商银行为例,若计提2.5%的储备资本、逆周期资本为0[1],加上作为G-SIBs的附加资本要求1.5%和TLAC比率的最低要求16%,则2025年1月1日起需计提的缓冲资本与TLAC需达到其风险加权资产的20%。此外,本次《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存款保险基金可以计入TLAC。其中,当TLAC比率最低要求为16%时,存款保险基金可计入的规模上限为风险加权资产的2.5%;当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最低要求为18%时,可计入的规模上限为风险加权资产的3.5%。 [1] 9月30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指出根据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状况和疫情防控需要,明确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初始设定为0,不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要求。 三是明确TLAC扣除项和信息披露要求。扣除项主要包括G-SIBs直接或间接持有本银行发行以及通过协议互持的的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以及对其他G-SIBs的TLAC债务工具的大额、小额投资,避免了TLAC的嵌套虚增。同时,《征求意见稿》还指出TLAC比率须按季度披露;TLAC规模、构成、期限等信息须每半年披露一次。 2.2 国际TLAC工具市场情况 据FSB公布数据,当前美国、欧盟、英国、瑞士、日本、加拿大等国均已正式对外发布TLAC最终实施方案并已达标,其中发行合格TLAC工具是其达标的重要手段,具体来看: 2016-2019年中旬全球G-SIBs发行TLAC工具规模累计超1.3万亿美元,其中高级无抵押债券为银行补充TLAC的主要工具。据FSB披露数据,2016-2018年,全球G-SIBs的TLAC工具发行量分别为4000亿美元、4330亿美元和3600亿美元,2019年1-5月发行TLAC工具为1440亿美元。其中,在2018年发行的TLAC工具中,高级无抵押债券占据主要位置,发行规模为2480亿美元,占比68.9%。 全球TLAC工具发行以美元为主。为降低TLAC对单一币种的依赖,欧盟、日本和瑞士的银行倾向于大量发行以美元为基础的TLAC合格债务工具。据FSB统计,2018年67%的TLAC合格债务工具以美元发行,19%以欧元发行。 资产管理公司、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非银机构是TLAC债务工具的重要购买者。以日本为例,资产管理公司占其TLAC合格债券购买者的60%以上,而保险、对冲基金、主权基金和养老基金也是剩余TLAC债务工具的主要持有者。我们认为非银机构占据主导,与商业银行持有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面临资本项扣除有一定关系。 2.3 行业影响 当前我国四家G-SIBs的TLAC缺口总计约为2.54万亿元,达标压力相对可控。根据2019年FSB公布的G-SIBs名单,我国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四家银行上榜,其中工行、中行附加资本缓冲要求为1.5%,而农行和建设银行的附加资本缓冲要求为1%。从杠杆率来看,2020年2季度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杠杆率分别为7.69%、7.17%、7.44%和7.84%,均超过6%的监管要求。从TLAC比率来看,由于我国暂未推出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因此我国G-SIBs的 TLAC比率可近似等于减去缓冲资本后的资本充足率。截至2020年2季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6%、16.42%、15.42%以及16.62%,扣除资本缓冲后均值为12.37%,距离TLAC比率16%的监管要求相差约3.6个百分点。静态测算下,在2025年之前,四大行年均总计需补充缺口6341亿元,分摊到各家银行则为1585亿元,整体规模相对有限。实际上,2019年以来,我国G-SIBs加速发行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等资本工具,四家银行年均发行规模达到5600亿元。同时,伴随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不断落实与发展,存款保险基金规模有望逐步增加,对G-SIBs的TLAC贡献程度或将上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G-SIBs融资压力,整体来看2025年前四家G-SIBs达标压力不大。然而在动态情况下,我国银行仍需保持一定警惕,一方面2020年疫情冲击叠加金融系统让利,银行资本充足率下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不排除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进一步被FSB添加到G-SIBs名单、或现有四家G-SIBs附加资本要求提升的可能性,届时实际缺口将大于当前静态测算的资本缺口。 未来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发行有望进一步放量,同时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创新或将提速。当前我国TLAC合格工具包括资本工具和非资本型债务工具两类,现有的资本工具主要包括可转债、永续债、优先股、减记型二级资本债等,非资本型债务工具仍为空白。同时,与国外相比,我国银行TLAC工具市场流动性及币种丰富度相对较低、投资者结构相对单一。伴随监管部门全面落实TLAC监管规定、金融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TLAC工具市场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具体体现在1)银行发行需求提升;2)未来监管部门及银行对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的创新;3)银行利用境外市场发行非资本债务工具;4)险资获批松绑投资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推进投资者结构多样化等。 此外,TLAC政策的推进也将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业务构成产生影响,促进大型银行从盲目追求“资产扩张”进一步向“综合化经营”转型。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金融市场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监管部门拟对银行发放券商牌照试点的背景下,大型商业银行向综合化经营的动力正不断增强。伴随TLAC监管框架的逐步明确,大型商业银行在增发TLAC工具、提高TLAC比率的同时,也将有动力通过适当控制表内外资产增速、进一步丰富业务及产品内容,发展轻资产业务减少资产占用等分母策略、增厚非息收入等分子策略提高TLAC比率,促进我国银行业格局进一步向“综合大行、特色小行”发展。 03 投资建议(略) 整体来看,本次《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我国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政策框架,在监管指标及达标时间等重点内容上无明显超市场预期内容,主要是对前期国际监管部门提出TLAC监管规范的落实。同时,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四家G-SIBs的TLAC达标压力相对可控,未来发行TLAC资本工具和创新非资本债务工具或将加速。此外,TLAC监管的推进也将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业务构成产生影响,促进大型银行进一步向“综合化经营”转型,TLAC监管框架落地对银行盈利影响有限。 目前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极低水平,同时考虑到年内银行加大不良确认处置力度,风险的不确定性逐步消除,有助于估值修复。 04 风险提示 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创新不及预期;短期内我国多家银行被FSB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或现有四家G-SIBs附加资本要求提高;银行过量发行TLAC资本工具和非资本债务工具,对债券市场造成冲击;宏观经济大幅下行,银行资产质量显著恶化等。
记者近日获悉,知乎上线了视频创作工具。该工具可通过用户提供的文字材料,自动配以与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和动图,形成视频。同时,该工具备一键配音功能,可根据文字内容进行配音,并自动校准。知乎视频工具的上线,为用户创作视频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来自知乎的资料显示,随着多元化媒介形式的应用,知乎的媒介形态与内容载体不断升级。视频答主在知乎内容创作群体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视频创作需求日益增加。同时,新兴的“解说类”视频形式广受欢迎,且更契合大多知乎用户的视频制作形式。相对传统的视频形式,“解说类”视频不再以视频画面为主,而是以文字稿为主,配以相应文字或者动图,其内容主体仍为文字。 据悉,目前,市面上的视频创作工具,需要系统学习才能完成相对复杂的操作,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学习和使用成本过高,存在“视频剪辑软件不会用”“剪辑软件难学”等问题,且无法为“解说类”视频提供便利的文字编辑功能和配图功能。 为降低视频创作门槛,方便“解说类”视频答主,知乎上线了视频创作工具。该工具可将图文内容自动转化为视频,并进行存储校对。工具匹配图片后,使用者可再围绕文字内容,对图片和动图进行细致调整。软件还具备“自动配音”功能,可通过使用者提供的文字材料,语音合成生成配音。配音完成,工具可进行自动校准。视频制作完毕后,工具直接将成品上传至知乎app。使用该工具,“视频小白”级别的用户也能轻易制作出接近专业级别的视频。
9月29日晚间,新劲刚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出售广东新劲刚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下称“金刚石工具”)、新劲刚(香港)有限公司(下称“香港劲刚”)及三河市科大博德粉末有限公司(下称“科大博德”)各100%股权。 按照资产出售过程,新劲刚拟先将其直接持有的香港劲刚100%股权及科大博德100%股权转让给金刚石工具,然后再将持有的金刚石工具100%股权转让给公司实控人王刚控制的公司(正在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拟出售的3家公司均属于金属制品行业。其中,金刚石工具注册资本1.2亿元,成立于今年6月11日,经营范围包括: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金属工具制造等业务。 2020年半年报显示,新劲刚成立金刚石工具,是为了逐步把超硬材料制品相关的业务和人员全部转入其中,进一步推行“管理总部+业务子公司”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各业务板块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而全面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质量。 随着上述交易的完成,新劲刚将不再经营金属基超硬材料制品业务。上半年,新劲刚通过金属基超硬材料及制品实现营收5583.2万元,同比下降23.35%。 上述交易完成后,新劲刚将集中有效资源,聚焦于军品业务的布局和发展。新劲刚表示,未来公司将以广东宽普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宽普科技”)为核心,做大做强军工电子业务;以佛山市康泰威新材料有限公司为载体,稳步拓展军工新材料业务。 以宽普科技为例,公司注册资本3560万元,专业从事射频微波功率放大及滤波、接收、变频等相关电路模块、组件、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致力于射频微波功率技术在地面固定、车载、机载、舰载、弹载等多种武器平台上的应用。 2019年9月,新劲刚完成对宽普科技100%股权的收购。在今年上半年,宽普科技成为新劲刚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新劲刚实现营业收入约1.4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3410.21万元。其中,宽普科技实现营业收入约8701.67万元,净利润约2920.61万元。 新劲刚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在报告期积极推进对宽普科技的整合工作,根据现有的情况分析,射频微波类产品将成为公司未来几年的主要利润来源。
广汽集团于日前披露了2020年A股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本次股权激励具有激励范围广、工具创新及绑定性强、注重研发及股东回报等特点。 根据广汽集团的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权益总计不超过22000万份,约占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2.14%。其中拟向激励对象授予的股票期权数量为不超过11000万份,拟向激励对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不超过11000万股。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9.98元/股,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4.99元/股。 工具创新是本次股权激励方案的亮点。在广汽集团之前已采用股票期权激励方式下,本次激励计划采用具有更强约束性的“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的复合型激励工具,即激励对象获授的股票期权数量按实际认购限制性股票数量以1:1比例等额配置。与采用单一的股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激励工具相比,复合型激励工具在体现对管理层、核心技术人才激励基础上,也通过限制性股票的强约束力和捆绑性,加大了对激励对象的约束。同时,在相同授予总量前提下,复合型激励工具可适当减轻激励对象的资金压力,也适当减轻了公司承担的股份支付费用,减少了对公司经营利润的影响。 本次股权激励方案的另一个亮点是激励范围更广,广汽集团此次激励计划授予的激励对象为不超过3200人,包括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经营业绩有直接影响的其他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骨干。与广汽集团已经实施的前两次激励计划相比,激励对象的覆盖范围和数量进一步扩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 此外,本次激励计划业绩考核除包括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占比、现金分红比例等常规指标外,还特别增加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作为业绩考核目标。广汽集团有关人士表示,继续对新能源、智能网联及“新四化”等新科技、新技术保持投入,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推进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规划布局和自主研发,推动广汽在电动化、智联化、国际化、共享化、数字化等领域取得突破。(俞立严)
摘要 【美联储缩表了吗?李迅雷:美联储仍继续主动购买资产】6月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规模下降。美联储开始主动缩表了吗?昨日美股大跌,投资者担心美元指数再度回升,北上资金撤离A股市场。其实,看似资产负债表规模的下降,其实更多来自被动的收缩,而美联储主动购买资产的操作仍在继续。(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6月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规模下降。美联储开始主动缩表了吗?昨日美股大跌,投资者担心美元指数再度回升,北上资金撤离A股市场。其实,看似资产负债表规模的下降,其实更多来自被动的收缩,而美联储主动购买资产的操作仍在继续。 摘要 1、扩表规模和速度均创纪录。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美国经济大幅走弱,一度再现流动性危机问题。美联储采取了零利率、无限QE以及各类创新工具等措施。截止8月26日,美联储已经扩表超过3万亿美元,扩表规模创纪录。此外,扩表速度也同样惊人,自宣布QE以来,短短13周的时间扩表了2.9万亿美元;而在QE1扩表高峰时期,同样时间内仅扩表了1.3万亿美元,QE2和QE3就更缓慢了。 2、增量资产主要是美债。截止8月26日,美联储增量资产中70%以上为美债,其次为MBS,大概贡献了14%;而信贷工具使用仅贡献了6%左右。这与QE1期间大有不同,QE1期间75%以上增量资产为MBS,主要是为了兜底房利美、房利美相关债务及其担保的MBS。而此次操作,美联储除需要稳定金融市场外,还需要为财政措施提供有效支撑,截止7月份,联邦公共债务较3月增加了3.3万亿美元,其中40%为美联储持有。 3、美联储现在缩表了吗?自6月10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达到历史高峰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但这主要是因为流动性危机解除后,回购以及央行互换等紧急措施需求下滑,陆续到期不再续作引发的被动性缩表。实际上,美联储主动购买资产的操作仍在继续,当前仍保持每月购买800亿美元美债和500亿美元左右MBS。 4、宽松退出不会那么快。美联储修改了货币政策框架,将就业指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并将通胀考核更改为“平均通胀目标2%”。这意味着,美联储会更加关注经济恢复的持续性和全面性,而不会看到经济释放良好信号和通胀有抬头趋势后,就立马收紧货币政策。因而,美联储本轮宽松周期不会结束那么快,而只要美联储货币超发继续,黄金的行情大概率还会延续。 1 扩表规模和速度均创纪录 美联储扩表规模创纪录。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美国经济大幅走弱,一度再现流动性危机问题。美联储采取了零利率、无限QE、天量回购、央行互换以及紧急信贷工具等一揽子计划。此外,美联储还采取了PMCCF、SMCCF(一、二级市场公司信贷便利工具)、MSLP(主街贷款计划)以及MLF(市政流动性便利工具)等新工具。 在美联储一系列操作下,其总资产规模大幅扩张,截止8月26日,美联储总资产规模达到7.0万亿美元,较回购启动时,扩表了3.2万亿美元;较QE启动时,扩表了2.7万亿美元。并且,此次美联储扩表的规模远高于过去3次QE期间,创历史纪录。 美联储扩表的节奏也同样惊人。自3月16日宣布QE4以来,短短13周的时间,美联储总资产规模扩张了2.9万亿美元,达到7.2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而QE1期间,在扩表高峰时,13周仅扩张了1.3万亿美元,QE2和QE3就更慢了,基本较为平稳。这主要与此次美联储开启无限QE以及集中使用各项信贷工具有关。 2、增量资产主要是美债 美联储总资产增量来源较多,截止8月26日,其中70%以上的增量资产为美债,增加了2.26万亿美元;其次为MBS(抵押贷款支持债券),也贡献了14%;而紧急贷款便利(包括新工具在内)仅贡献了6%左右,累计增量不到2000亿美元。 而QE1期间主要增量来自MBS,与QE4明显不同。QE1期间,美联储总资产增加了约1.4万亿美元,其中75%左右为MBS,GSEs(政府资助企业债务)和美债各自贡献了12%左右,这与QE4明显不同。主要是因为美国上一轮经济危机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美联储的操作是为了兜底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相关的债务,以及两房和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MBS。 而此次疫情冲击下,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均遭重创,美联储除了需稳住金融市场外,还不得不为财政刺激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支撑。截止7月份,联邦公共债务已经突破26万亿美元,较3月份增加了约3.3万亿美元,其中约40%由美联储持有。 3、美联储现在缩表了吗? 自6月10日,美联储总资产规模达到创纪录的7.2万亿美元后,连续4周下滑,尽管此后再度上升,但截止8月26日再度环比收缩200亿美元左右。那么,美联储是已经开始缩表了吗? 实际上,美联储并没有主动缩表,目前总资产规模出现收缩的根本原因在于流动性危机解除后,回购以及央行互换需求大幅下滑所致。流动性危机爆发时期,美联储回购规模和央行互换规模一度达到4000多亿美元的规模;随着流动性危机的解除,回购余量已经逐步清零,央行互换也仅余900多亿美元,随着央行互换陆续到期,其余量将继续下滑。 此外,紧急信贷工具使用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本轮货币宽松期间采取的信贷工具使用率相对较低,仅TALF使用率超过10%,其他如MSLP、CCF(PMCCF和SMCCF)以及MLF等新工具的使用率均不足10%。 主动购买资产措施仍在继续,仅是节奏放缓。在3、4月流动性危机爆发时,美联储购买国债的速度一度达到每日750亿美元,购买MBS的速度最高也达到每日300多亿美元。随着金融市场逐步稳定,美联储放缓了购买速度,当前美债购买速度维持在每月800亿美元,MBS购买速度则维持在每月500亿美元左右。不仅如此,为帮助经济恢复,美联储已经宣布将7项紧急便利工具的期限延长至年底。 4、宽松退出不会那么快 美联储于8月27日晚宣布修改货币政策框架,将就业指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通胀考核更改为“平均通胀目标2%”,其本质是提高了对通胀的容忍度,即允许一段时间通胀高于2%。 换句话说,美联储会更加关注经济恢复的持续性和全面性,而不会看到经济释放良好信号和通胀有抬头趋势后,就立马收紧货币政策。在7月FOMC会议中也曾提过零利率将维持到2022年,因而,美联储本轮宽松周期不会结束那么快。而只要美联储货币超发继续,黄金的行情大概率还会延续。 风险提示:中美问题,新冠疫情,经济下行,政策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