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阐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主张,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展现了中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的一贯立场,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胸怀和责任担当。“坚定支持《巴黎协定》、促进合作共赢的决心”“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习近平主席提出三点重要倡议,为新的历史背景下完善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环境问题没有边界,深刻影响着每个人。治理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中方倡议展现了中国坚定支持《巴黎协定》、促进合作共赢的决心。”巴西全球南方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菲格雷多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团结,共同努力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一直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团结合作。”中欧数字协会主任克劳迪娅·韦诺蒂认为,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坚持多边主义才能有效应对共同难题。“应对气候变化将是国际合作最有希望的领域之一”。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副部长米凯莱·杰拉奇表示,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多边协调与合作,共同行动、因地制宜,切实增强绿色发展的信心。“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有利于提升不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行动力。”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地缘政治研究院主任弗里德里克·杜泽表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与各国发展利益和人民福祉息息相关。“只有通过携手合作、科学应对,才能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推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多边合作,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成员、《金字塔报》专栏作家贾巴拉指出,中国一直在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目标,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令人钦佩的贡献”。“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了切实行动,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杰拉奇说,近年来,中国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大大气污染整治力度,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1/4来自中国;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年均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国际关系专家毛里西奥·桑托罗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投资新科技,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发展与环保可以互相促进。“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杜泽说,推进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绿色发展将为各国合作带来更多空间和机遇。法中两国能在清洁交通、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更多务实合作。菲格雷多认为,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仅将有力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各国携手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增添更大动力。“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此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上,中方进一步宣布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新举措。这是中国又一次重大的气候政策宣示,擘画了中国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具体路线图,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重信守诺的责任担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提出大幅提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等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在二十国集团成员中发挥了表率作用。英国知名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说,气候雄心峰会意义重大。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承诺。韦诺蒂认为,中国重信守诺,提前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中方此前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又在此次峰会上宣布一系列重要举措,“展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负责任态度和高效行动力,彰显中国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提出了到2030年风能、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目标,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树立了典范。”杰拉奇认为,中国通过分享太阳能、风能等先进技术,以及投资其他国家绿色产业等,为世界经济绿色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中国的成功实践表明,经济增长与绿色环保可以共同推进。杜泽表示,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切实努力。中方倡议和最新举措,不仅有利于加快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进程,也有利于推动该领域的国际合作。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部长宋玛·奔舍那说,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中国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气候变化是重大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必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以多边合作的方式共同应对这一挑战。(人民日报北京、罗马、布鲁塞尔、巴黎、里约热内卢、开罗、纽约12月14日电 记者吴刚、韩硕、张朋辉、刘玲玲、李晓骁、黄培昭、李晓宏)《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5日 第 03 版)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电站。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法新社指出,中国在达成气候目标方面“更进一步”。《纽约时报》表示,无论(中国)做出何种举措,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5年前,多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巴黎协定》,承诺采取行动遏制全球暖化。然而受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影响,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彻底游离于全球碳排放体系和安排之外,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严重受挫。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地将不断出现极端天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世界气象组织警告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温控目标面临巨大挑战。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2月12日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也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应在本国宣布“气候紧急状态”,以此刺激采取行动,避免灾难性的全球变暖。中国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一直说到做到。从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到今年9月宣布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重重挑战之际,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承诺,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有力推动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专门提到,欢迎欧盟和中国过去几年为推进《巴黎协定》所做的努力。如今,习近平主席宣布减排新举措,明确了碳中和路线图,展现了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决心。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表示,中国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既为全球落实《巴黎协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展现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一贯支持。一方面,中国进一步明确减排路线图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要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即使面对疫情冲击,也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复苏,提前和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10月出台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气候友好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强化金融在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中的重要作用。如今,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四五”发展蓝图专门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明确减排路线图有助于中国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造福本国百姓。而这和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内在一致。正如《沙特公报》在12月13日刊发的报道中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努力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中国进一步明确减排路线图将有力推动国际多边合作。《联合早报》认为,这有助缩小中国与西方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分歧,也有利于中美未来就此开展合作,培育新的合作亮点。美国加州前州长杰里·布朗在《洛杉矶时报》发文指出,尽管中美之间存在着实质性和深刻分歧,但美中仍然可以共同走上全球转型之路,逆转现在威胁人类文明的气候变暖趋势。他表示,“拜登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与中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在当前全球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多边主义合作,将有助于推动《巴黎协定》相关目标任务尽快进入正轨,更好地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国与全球实现更加深入的多边合作,不仅为本国发展更多机遇,也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红利。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面对刻不容缓的气候变化形势,世界各国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动气候多边进程,人类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孟庆川)
12月13日,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养老金融展望暨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成立五周年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养老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业界机构等嘉宾,共商养老金融行业发展大计,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养老金融工具来落实国家战略和助力养老产业发展。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从“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和“多层次”五个方面,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覆盖全民”意味着增数量、更求质量;“城乡统筹”意味着“先协调、再求归拢”;“公平统一”意味着“明理念、强化规制”;“可持续”意味着“增收节支、广辟资源”;“多层次”意味着要“夯实基本、接二连三”。他建议,未来要面向全民,启迪养老保障意识,推动养老保险法制化进程。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提出,实施养老保险全社会统筹之后,可通过精算计算出降费的空间和余地,进而直接回应社会强烈诉求,有效减轻企业的缴费负担。这对于当下进一步扩大内需、调动企业内在积极性,促进内循环为主体双循环蓬勃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养老金管理部主任陈向京认为,随着投资收益对基金积累的贡献与日俱增,养老金投资管理在整个社保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养老金投资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需要根据不同养老金政策、制度和投资环境来确定不同投资管理模式,并在不同投资框架和决策机制下确定不同的投资策略,以获得与资金性质相匹配的投资收益率,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陈浩总结了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三点教训,一是低估了人口作用,二是搞不清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高估人类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能力。陈浩从生育为本、养老为辅,重视储蓄和投资,推进养老改革等方面提出我国应对人口转型的改革方向。 展望未来,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唐霁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结构,推动三支柱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养老基金投资政策;三是要进一步填补投资运营的政策空白。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结合基金业服务养老金的经验,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是实现“有所养”,要充分发挥投资管理的作用。为此,需要转变投资理念、完善投资运营模式。二是实现“有所依”,要全面推进个人养老金体系的建设。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认为,养老金融产品作为养老金融市场的核心和基础,具有产品长期性和持续性、收益适度性及稳定性、安全性、资产配置的稳健长期性、普世性和普及性、多样性等六大特征。当前,我国养老金融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借鉴发达国家在养老金融需求、国家政策支持、优质产品供给、消费者参与等方面的经验。 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熊军对养老金管理提出四点投资建议。第一,明确长期投资目标,第二,长期投资要有明确的锚,第三,要识别不可逆损失风险情形。第四,要提高主动投资能力。(梁银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工作提出的“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中国银保监会制定了《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金融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办法》贯彻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健相结合、提供便利金融服务和有效防范风险相结合、坚持审慎监管底线和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坚持框架性、包容性和原则性的导向,为监管部门和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全面指引。 《办法》共五章三十八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突发事件定义、应对基本原则和组织管理制度安排。《办法》注重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衔接,明确规定仅适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将法律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法定授权部门发布的有关决定、命令以及监管要求作为触发条件。明确了常态管理、及时处置、最小影响和社会责任等四条基本应对原则。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管理制度,要求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制度有效结合,强调了职责分工、预案演练、协调配合、信息报告等基本要求。 二是既要求做好基本金融服务,又鼓励提供金融支持措施。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保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包括公告营业变更、采取多种服务形式、提供金融便民服务和应急处置金融服务、为受影响借款人提供灵活支持等内容。保险公司应当开发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增加业务供给,积极发挥保险的风险防范作用。同时,进一步倡导和支持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分别规定了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可以主动提供的具体金融支持措施,明确应重点支持的领域。 三是强调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同时要守住风险底线。强调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防范客户不正当获取、使用融资便利或优惠条件,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防止挪用融资等行为。要求及时进行业务回溯和后评估,严格防范侵害客户合法权利的行为,加强舆情监测、管理和应对。 四是规定有针对性地调整监管方式和要求。要求保持监管工作连续性、有效性、灵活性,对银行保险机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行动和效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规定监管部门可以调整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和现场调查等工作安排,以支持银行保险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办法》特别规定银保监会可以主动调整监管指标,可以临时性对银行保险机构豁免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强调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借机进行分红、分配或提高“董监高”的薪酬待遇。 据了解,2020年7月16日至8月15日,银保监会就《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组织、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给予了广泛关注。银保监会对反馈意见逐条进行认真研究,对合理科学的建议予以了采纳吸收。
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银保监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工作提出的“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银保监会制定了《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金融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2020年7月16日至8月15日,银保监会就《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自律组织、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给予了广泛关注。银保监会对反馈意见逐条进行认真研究,对合理科学的建议予以采纳吸收。 《办法》贯彻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健相结合、提供便利金融服务和有效防范风险相结合、坚持审慎监管底线和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坚持框架性、包容性和原则性的导向,为监管部门和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全面指引。《办法》共五章三十八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明确突发事件定义、应对基本原则和组织管理制度安排。《办法》注重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衔接,明确规定仅适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将法律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法定授权部门发布的有关决定、命令以及监管要求作为触发条件。明确了常态管理、及时处置、最小影响和社会责任等四条基本应对原则。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管理制度,要求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制度有效结合,强调了职责分工、预案演练、协调配合、信息报告等基本要求。 二是既要求做好基本金融服务,又鼓励提供金融支持措施。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保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包括公告营业变更、采取多种服务形式、提供金融便民服务和应急处置金融服务、为受影响借款人提供灵活支持等内容。保险公司应当开发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增加业务供给,积极发挥保险的风险防范作用。同时,进一步倡导和支持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分别规定了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可以主动提供的具体金融支持措施,明确应重点支持的领域。 三是强调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同时要守住风险底线。强调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防范客户不正当获取、使用融资便利或优惠条件,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防止挪用融资等行为。要求及时进行业务回溯和后评估,严格防范侵害客户合法权利的行为,加强舆情监测、管理和应对。 四是规定有针对性地调整监管方式和要求。要求保持监管工作连续性、有效性、灵活性,对银行保险机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行动和效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规定监管部门可以调整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和现场调查等工作安排,以支持银行保险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办法》特别规定银保监会可以主动调整监管指标,可以临时性对银行保险机构豁免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强调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借机进行分红、分配或提高“董监高”的薪酬待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银行业保险业监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银保监会制定了《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金融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为监管部门和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特殊时期金融服务提供监管指引和行为规则。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办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自然灾害、大范围公共卫生事件等造成的风险对全球金融机构持续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形成挑战,相关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为指导金融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普遍制定了相应的监管规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了保障实体经济稳定的支持措施,并调整监管安排,加强对对特定风险的关注。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就应对疫情发布了针对性政策措施,保障基本金融服务不中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尽快恢复发展。 历年以来,银保监会建立并完善了业务连续性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制度框架;在历次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中,及时制定发布了加强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政策文件。为建立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经营活动和金融服务的长效监管机制,银保监会总结国内外的良好做法和历史经验,制定了《办法》。 二、《办法》的特点是什么? 《办法》贯彻支持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健相结合、提供便利金融服务和有效防范风险相结合、坚持审慎监管底线和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相结合的基本理念。考虑到突发事件往往情形复杂、紧急、多变,《办法》坚持框架性、包容性和原则性的导向,为监管部门和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全面指引。 三、制定《办法》的主要目的什么? 一是补齐制度短板,有效衔接和完善现有规定。历年来,银保监会制定了一系列业务连续性监管规则和突发事件管理制度,主要涉及维护信息系统和银行自身业务稳健运行,以及应对银行业自身风险事件的程序性要求。已有的规则、制度对在突发事件状况下保持金融服务、提供金融支持、调整监管要求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要求和安排。 二是总结有效经验、提升立法层级,提供完善的应对工具箱和充分监管授权。银保监会针对历次突发事件发布的政策文件,具有较强的特定性和阶段性。对于历次应对突发事件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经验,有必要及时总结提炼。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过程中,还出现了需要主动调整监管方式、豁免监管要求的新情况。因此,《办法》通过给予监管部门有效授权、明确工作程序等,依法规范进行监管调整,并为今后的应对工作提供完备的政策工具和详细指导。 四、《办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一是明确突发事件定义、应对基本原则和组织管理制度安排。《办法》明确规定适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将法律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法定授权部门发布的有关决定、命令以及监管要求作为触发条件。明确了常态管理、及时处置、最小影响和社会责任等四条基本应对原则。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的组织管理制度,要求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制度有效结合,强调了职责分工、预案演练、协调配合、信息报告等基本要求。 二是既要求做好基本金融服务,又鼓励提供金融支持措施。规定了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保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包括公告营业变更、采取多种服务形式、提供金融便民服务和应急处置金融服务、为受影响借款人提供灵活支持等内容。保险公司应当开发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增加业务供给,积极发挥保险的风险防范作用。同时,进一步倡导和支持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分别规定了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可以主动提供的具体金融支持措施,明确应重点支持的领域。 三是强调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同时要守住风险底线。强调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防范客户不正当获取、使用融资便利或优惠条件,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防止挪用融资等行为。要求及时进行业务回溯和后评估,严格防范侵害客户合法权利的行为,加强舆情监测、管理和应对。 四是规定有针对性地调整监管方式和要求。要求保持监管工作连续性、有效性、灵活性,对银行保险机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行动和效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规定监管部门可以调整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和现场调查等工作安排,以支持银行保险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办法》特别规定银保监会可以主动调整监管指标,可以临时性对银行保险机构豁免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强调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借机进行分红、分配或提高“董监高”的薪酬待遇。
记者昨日获悉,银保监会日前制定了《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突发事件金融服务管理办法》,为监管部门和银行保险机构应对特殊时期金融服务提供监管指引和行为规则。 近年来,自然灾害、大范围公共卫生事件等造成的风险对全球金融机构持续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形成挑战,相关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为指导金融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普遍制定了相应的监管规则。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了保障实体经济稳定的支持措施,并调整监管安排,加强对对特定风险的关注。银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就应对疫情发布了针对性政策措施,保障基本金融服务不中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尽快恢复发展。 历年来,银保监会制定了一系列业务连续性监管规则和突发事件管理制度,但已有的规则、制度对在突发事件状况下保持金融服务、提供金融支持、调整监管要求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要求和安排。银保监会针对历次突发事件发布的政策文件,具有较强的特定性和阶段性,对于行之有效的措施和经验,有必要及时总结提炼。 办法既补齐制度短板,有效衔接和完善现有规定;又总结有效经验、提升立法层级,提供完善的应对工具箱和充分监管授权。 办法明确了突发事件定义、应对基本原则和组织管理制度安排。办法注重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衔接,明确规定仅适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将法律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法定授权部门发布的有关决定、命令以及监管要求作为触发条件。 办法既要求做好基本金融服务,又鼓励提供金融支持措施。规定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保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包括公告营业变更、采取多种服务形式、提供金融便民服务和应急处置金融服务、为受影响借款人提供灵活支持等内容。保险公司应当开发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增加业务供给,积极发挥保险的风险防范作用。同时,进一步倡导和支持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分别规定了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可以主动提供的具体金融支持措施,明确应重点支持的领域。 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同时要守住风险底线。办法强调,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防范客户不正当获取、使用融资便利或优惠条件,防范多头授信、过度授信,防止挪用融资等行为。要求及时进行业务回溯和后评估,严格防范侵害客户合法权利的行为,加强舆情监测、管理和应对。 办法特别规定,银保监会可以主动调整监管指标,可以临时性对银行保险机构豁免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强调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借机进行分红、分配或提高“董监高”的薪酬待遇。
当地时间9月13日,美国知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时事杂志”节目中透露,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份在和他谈到政府的新冠疫情应对问题时说“没什么能做的了,无能为力”。 据道琼斯公旗下新闻网站Market Watc报道,这一言论是特朗普8月14日在接受伍德沃德电话采访时说的。当时,已经有超过16.7万美国人死于新冠肺炎,特朗普政府也因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而饱受批评。 从伍德沃德即将出版的新书节选中可以看出,特朗普在疫情暴发初期就已经知道新冠病毒是致命的,但为了不让美国人感到恐慌,他选择继续淡化其严重性。 “我觉得他并不了解美国民众,”伍德沃德说,“他说‘我不想制造恐慌’。但历史告诉我们,当民众得知真相时,他们会团结起来。‘我们有了麻烦,我们要继续前进’。特朗普觉得,‘哦,好吧,他们会恐慌的’。在有危机发生的时候,尤其是当总统知道一些情况的时候,就要以某种形式让公众知晓。但是,他失败了。” 伍德沃德在他新书的最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他认为特朗普“不是这个职位的合适人选”。他在采访中也表示:“这是一个基于证据的结论,非常清晰的证据表明,他无法应对疫情并说出真相。特朗普总统告诉我的一件事是,‘在总统这个位子上,周围总是危机四伏’。但是,真正的危机是特朗普总统。他本人就是‘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