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春茶闻名于世,八江布央正是三江茶叶的发源地。但由于此前布央村交通不便,销路较少,缺乏资金支持等多种原因,茶叶产业发展一直难成规模。 如今,在金融杠杆撬动下,茶叶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特别是疫情期间,当地政府、银行相继推出一系列融资方案,助力茶企、茶农解决融资难题,当地茶叶鲜叶收购价格不降反增。 近日,记者在湖南、贵州、广西等三省调研采访时了解到,以旅游等产业带动扶贫脱贫,引导信贷资金与贫困农户精准对接,因地制宜在每个乡镇发展特色产业,造血式产业扶贫让村民端稳就业饭碗。 金融助力企业,企业助力茶农 “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是过去对广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生活面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三江县农信社结合当地茶叶种植及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农业特点,探索“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信用社”的信贷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企业融资后建设基地,由农户承包或租赁,然后企业采用订单、定向收购等方式向农户订购茶叶,从而实现银行、茶农、茶企多方共赢的局面。 截至目前,信用社累计发放信贷资金超2000万元,帮助布央村茶园完成6000亩的茶园扩建。同时,还成功助推布央茶园转型进军农业观光旅游业,由原来单纯的茶叶种植基地升级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和4A级景区,带动20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春茶一早值千金”,如果春茶卖不掉,不仅影响茶农的收入,同时也影响市场供给。受疫情影响,三江地区今年也面临着外地茶商无法按时抵达、本地茶叶销不出去、茶叶价格可能腰斩的难题。 不过,当地茶叶鲜叶收购价格却不降反增。这是因为,为应对疫情,多地出台了茶产业扶持政策及奖励办法,鼓励本地茶企收购农户春茶。比如,当地政府、银行、企业相继推出“压仓贷”、“信用+”、“银行+平台公司+茶企”、“一企一策”等融资方案,助力茶企、茶农解决融资难题,开通绿色通道,减少审批环节,为茶企收茶提供最大融资便利。 “举例来说,一种茶叶如果春天及时收购,最高价能卖80元一斤,但晚了就是20元一斤。企业销售渠道总比农户的办法多。”人民银行三江县支行行长罗川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资金,支持了当地25家茶企收购农户茶叶,贷款全额贴息,对本地茶企有很大帮助。 三江县布央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吴正光对记者说,疫情期间,公司向柳州银行和三江农信社贷款500万元,向农户收购80-90吨鲜叶,收购价与去年差不多。 据悉,春茶收购期间,三江县金融机构向获得SC认证的25家茶叶企业授信8310万元,实际投放8110万元,有效解决茶企收购茶叶资金不足的困境,保障了茶农的收入,缓解了地方脱贫攻坚的压力。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贫困代际传递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致富不可持续。 广西三江县南站片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位于三江县城南部,距县城8.5公里,是三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也是广西第三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入住4606户20162人,入住率100%,累计投入18.9824亿元支持异地扶贫搬迁,其中金融支持8.63亿元。 搬到城里了,老家的地怎么办? 搬进了城、离开了熟悉的地方怎么生活? 这些问题都成为贫困群众搬迁进城的“拦路虎”。 南站社区建立“微车间、微田园、微市场+万亩茶叶扶贫产业园、扶贫生态产业园、大洲岛旅游开发项目+公益性岗位”的“3+3+1”后续产业配套模式,搬迁户实现家门口方便就业,按每户1人以上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家庭成员实现稳定就业的要求,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问题。目前已引进“微车间”工厂8家,计划安排就业岗位近2260个。 2019年9月,龙凤香成为三江国彩商贸有限公司扶贫车间的第一批员工。公司就在家门口,学校离家也很近,方便照顾孩子上学,挣钱和照顾家人两不误,她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 该公司以中国山水画、农民画生产销售为主,目前已吸纳贫困户员工150人。记者在“微车间”见到龙凤香时,她正在绘制国画中的树。几乎零基础的龙凤香,上岗前进行了3-4天的技能培训,“以前就喜欢画画,现在非常喜欢这份工作,技术也提高了,工资也提高了,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她说。 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家庭贫困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通过搬迁改变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也是记者在此次扶贫调研中听到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采访时,多位已经摘帽的贫困户都表达了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并感叹:搬迁解决了孩子上学远的问题,交通、医疗、就业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成为他们迁居的动力。 今年52岁的杨显清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018年6月,他和家人从村里搬到了南站片区,住进79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供电供水都有了保障。 在杨显清的新家中,他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脱贫经历。多年前,家中因两个小孩需要上学,还有一位老人需要赡养,巨大的开销导致贫困。但现在夫妻二人都在城里打工,收入也稳定了,交通、医疗、就业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易地搬迁是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后续发展能否持续,解决好搬迁户的就业压力、身份认同等问题,也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关键。 从目前看,从贫困户到“新市民”,搬迁户们还需时间来适应。 广西金佳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禧对记者说,公司协助粤桂帮扶,为对接三江县协助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项目建设,将东莞及湛江部分产业转移至三江县。虽然三江县用工成本低,人工成本平均比过去低1000元左右,但也确实面临一些问题。现在人员流动性很大,从田间地头劳作到工厂按时上下班,从农业转换到工业,确实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够慢慢稳定下来。 养牛“贷动”脱贫 金融的支持促进了产业蓬勃发展,也给贵州省的贫困群众生活带去了很大改观。 在贵州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威宁县,记者见到了威宁县雪山镇雪山村贫困户管仕贵。以前由于孩子教育费用以及老人医疗费用过重,他因此生活贫困。 “以前种地,大概有20亩,年收入才2000多元,自己还要在外面打零工。两个小孩都在读书需要花钱,之前借了大几万元债务。2015年村委会介绍可以贷款,后来通过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买了2头牛。”管仕贵说。 据了解,截至2020年10月,管仕贵已累计申请扶贫小额信贷20万元,现有贷款余额5万元,贷款用途主要是养牛。在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下,他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2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2头牛,价值在30万左右,通过享受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发展养殖实现了脱贫致富。 聚焦特色产业,提高扶贫质效。根据威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周正表示,当地运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优惠政策,以贫困农户“增收创收”项目为重点,突出扶贫成效。比如,聚焦牛产业,充分利用广扩草场资源,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扶贫再贷款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能繁母牛。通过采取统一管理、分散饲养的模式,实现“资金使用最安全、因户施策最精准、群众参与最积极、经济效益最突出、扶贫效果最显著”的“五最”效应。 目前,全县购买能繁母牛5.24万头,共产牛犊3.7万头,增值3.2亿元,实现3.3万户14.1万人的稳定脱贫。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前11月全国消费整体回暖,网上零售额突破10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1%,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加速回暖态势。 12月11-25日是复星快乐旗舰豫园股份(600655.SH)旗下东方美学生活平台东家APP年度最大的活动“传家节”,15天时间,东家传家节推出450多个直播专场,吸引30余万人参与,总成交额1.03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76%,其中,文化艺术品、茶叶最为明显,分别增长约80%和120%,玉石首饰紧随其后,增长约40%。重器拍场中,一件苏州玉雕名家王一卜的新疆和田籽料黄皮白肉独籽小摆件,以157.5万元落锤。 这些非标品、非生活必需品的热销,无疑进一步印证了消费持续回暖。 贝恩发布的《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势不可挡》显示,今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萎缩23%,但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一枝独秀,将逆势上扬48%,达到3460亿元,线上平台作为增长引擎的趋势依然持续。“千禧一代”正成为主力军,他们偏爱小众款、联名款。 如今,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在线上购买高值文化类消费品。今年东家传家节,整体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拍卖场不乏10万、百万级重器成交;电商板块情况类似,价格较高的孤品很受欢迎,较低价位的入门级产品销售情况也比较好,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口红效应”,而价格中等的普品销售情况则比较稳定。 东家总裁孟文博介绍,东家APP的主要消费群体为30-50岁用户,平均客单价在3000元左右。本次东家传家节,也呈现出一些“破圈”的新特点,“千禧一代”的购买力得到展现,目前平台85后人群占30%以上;而后起之秀Z世代消费增速最高,达到150%,不可小觑。平台上的一些小众好物,他们是重要的消费人群。 此外,今年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日常养生保健,具有保健作用的白茶和普洱成了东家平台上的热销茶叶品类,且用户对中高端茶叶的需求增长明显。据统计,今年东家平台茶叶整体增长50%,其中普洱同比去年增长11%,白茶增长53%。而本次传家节期间,茶叶同比增长120%,其中普洱增长50%,白茶增长100%。 东家APP创始人、董事长朱见山说,东家在传统优质产业带和互联网的衔接上独具优势,在茶叶品类主要体现在对茶叶产业带多年的全方位深耕,从茶叶、匠人到供应链,为平台用户甄选更优质的茶品,对供应链的价格和品质把控也更稳定。东家深入全国各茶叶产区,与匠人共同寻找优质茶源,甚至以真金白银补贴的方式,让用户买到“物美价实”的好茶。据统计,“东家甄选”茶友留存率高达90%,复购率达85%。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提示人们树立健康意识的重要性。8月8日下午,在厦门环岛路海边,由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牵头举办的一场大型互动活动,传出茶行业一个重要信息:2020年以来,兼具健康属性和社交属性为一体的中国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头部茶企的品牌引领作用愈发凸显,特别是品牌茶企的高端茶产品,市场销售逆势上扬。 参加活动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认为,中国茶界的品牌之路正在越走越宽。根据统计,去年中国国内茶叶市场直接的销售额是2700多亿元,其中90%的销售额是品牌茶企贡献的。 “现在,消费者越来越认可茶叶品牌,加上茶业界自身努力,品牌也发展起来了,而且福建茶企开了品牌发展之先。”王庆说。 在这个由茶界、医学界、商界、传媒界人士参与的活动现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华祥苑茶业颁发了“连续三年乌龙茶高端销量领先(2017-2019)”牌匾。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为华祥苑颁发牌匾。企业供图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名誉院长杨叔禹表示,茶有很多健康方面的功效,对人体保健方面的作用很明显。“茶叶当中含有很多对身体有益的成分,包括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等,对健康有很多好处,例如清脑醒神、消食化积等等。” 今年2月21日,华祥苑作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建的中国茶叶集群品牌联盟成员,和中茶协共同发起倡议:倡导科学饮茶·助力健康中国! 华祥苑茶业董事长肖文华作主题演讲。企业供图 华祥苑茶业董事长肖文华在作《全民饮茶 传递爱心》主题演讲中表示,一定要秉持“三心”,才能造出一杯品质好茶。 首先是匠人之心。作为中国茶庄园模式开创者,华祥苑已在各主要茶品类原产地布局8座茶庄园,涵盖安溪铁观音、岩茶、红茶、白茶和普洱等核心茶品类,是行业内实现核心品类茶庄园建设的茶企,庄园品质也让茶产业走向“质”的时代。 其次是情怀之心。去年,国茶华祥苑入选 CCTV 大国品牌,“中国品牌·世界共享”是大国品牌的理念,华祥苑已然成为一个能代表中国在全球商业竞争和文化交流复兴的国家级品牌。 第三是革新之心。华祥苑立足传统制茶理念,做出产品特色,推出的庄园茶,正是现代种植与生产技术和传统制茶智慧融为一体的代表作,颇受市场欢迎。 “从源头制一杯好茶,是华祥苑通过建设茶庄园打造国缤茶的初心。”肖文华强调。
记者7月27日获悉:西安海关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作为,大力扶持我省茶叶企业发展和茶叶出口,助推农民增收和产业扶贫。上半年,西安海关检验检疫茶叶出口94批、368.6吨、货值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倍、7.5倍、15倍。 今年以来,为扶持陕西茶业扩大出口,西安海关强化宣传培训引导,“送政策上门”“送服务到家”,在法规标准、质量管理、外贸流程、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对一”帮助,指导茶园和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同时,为严控质量安全风险,西安海关投入专项经费在茶园开展疫情疫病监测与有害生物防控,对22份茶叶、茶园土壤、灌溉用水等样品进行了1980项次安全风险监测,做到源头严管、过程严控、风险严防,全面降低出口风险。此外,为有效落实稳外贸相关政策措施,西安海关业务人员主动上门了解茶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献策支招,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优惠政策,扩大出口额。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陆羽兄弟的《茶经》。悠悠两千年,时至今日,且不说中国的A股市场没有一家像样的茶叶股,就连一个全国都能叫得上名字的茶叶企业,都找不到。 相反,在茶叶作为“舶来品”的英国,将茶叶作为商品,进而品牌化标准化经营,已经玩了几百年。 甚至连曾经大英帝国势力范围的外缘地区——新加坡——还搞出来一个茶叶品牌TWG,近些年来牢牢占据茶叶产业链的顶端,成为与chanel、VL等齐名的奢侈品,在一二线城市豪华shopping mall里面招摇地摆起专柜。 难道,喝了几千年茶叶的中国人,真的沦落到要老外来调教我们怎么“卖茶叶”吗? 一、皇帝带货:茶炒千年 浙江杭州,西湖西边的一片山中,有个龙井村,村口矗立着18颗老茶树。 相传,这18棵树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杭州爬山。走的口焦舌干,正好来到龙井村,于是当地村民给皇上献上了一杯茶,乾隆喝下之后,神清气爽,高兴之余,大手一挥,道:今后,这一片地方产的茶叶,都给朕送到宫里来。 这个故事后来不断杜撰,什么一定要在清明之前,一定要十二三岁的黄花姑娘用嘴衔下来,以及怎么怎么炒,之类的……越来越神乎其神,越来越云里雾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段子,承包了龙井村几百年的收入来源。 时至今日,这18颗树还在,至于这18棵老树的茶是什么味?有可能都在国宴上招待那些不懂茶的外国友人了吧^^ 中国的茶文化,虽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套路与模式从来没有变过,就是人为制造稀缺性,制造炒作的噱头,从而提高价格。之于难以保鲜的绿茶,稀缺性来源于季节、炒制方式;而之于历久弥新的红茶砖茶等等,稀缺性则来源于储存年限。 而那些没有稀缺性的茶叶呢?则往往被称为“口粮茶”,在家随便泡泡,既不珍惜,也不讲究。 因此,中国的茶叶消费,就这样硬生生地被割裂成两个市场。一个是日常消费的市场,口粮茶,没有稀缺性,价格叫不上去,单位利润也不高;另一个就是奢侈品市场,各种人为制造稀缺性,产地、采摘季节、炒制方法、采摘过程、甚至连采茶炒茶的人,都有特殊的讲究。这种茶为的就是卖个高价,至于买的人,也不是为了喝的,而是为了送礼。许多收到礼的人放上几年也没喝过,最后过期了扔掉也难保。这真是一个讽刺。 这两个市场,按照不同的逻辑运行。口粮茶市场,注重回头客,注意口碑,买卖双方相对稳定,许多人几十年就买同一家茶叶店的茶叶;而奢侈品市场,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每年推出不同的噱头,赚一波就走,不重视品质;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茶叶,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 于是,问题来了,这两个市场,哪一个才是有可能诞生百亿公司的市场呢? 二、千亿市场跑不出百亿企业 中国茶叶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茶叶企业发展报告》,2017年我国茶叶企业总数约为6万余家。其中规模企业1600多家,总资产过亿企业仅87家,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6家。 然而白酒,市场规模5000亿,比茶叶市场大不到1倍,然而已经孕育出20家上市公司,而且大多数都是又能打又能看,旱涝保收的优质股票。 茶和酒,同为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生活日用消费品,怎么两个市场的差距就这么大? 主要原因:第一,茶叶市场利润太薄;第二,靠天吃饭,盈利不稳定,持续盈利靠不住。就这两点,使得茶叶企业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这恰恰与人们的常识相反。一般人们认为,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 茶企为了保证供给,会在种植时就与茶农签订购买合同,规模大意味着买的多。但是茶叶鲜叶的品质和产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因此价格也会不断波动。购买合同一签,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 一旦茶叶鲜叶收成不好,价格上涨,茶叶原料成本升高,产品价格也将随之起伏,并且影响供应链;相反,茶叶丰收、但市场需求不足,存货就会增加,而茶叶鲜叶又难保存。因此,对茶企来说,茶叶的原料成本总是带有“赌”的成分。 而需求是稳定的。这么多客户,一年就喝这么多茶叶;不会随着茶叶丰收就喝得多,也不会因为茶叶歉收就不喝了。所以,随着茶企业开店、运营、推广等成本继续增长,价格随行情波动等原因,茶企预期的盈利空间并不是稳定,反而波动幅度会越来越大。 这一点,基本上就扼杀了孕育上市公司的条件。或者至少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茶叶这个市场,还没有做到商品化和标准化。再退一步讲,即便有,也会像煤炭钢铁金属农业猪肉那些企业一样,受周期影响巨大,甚至长期忍受亏损折磨。 但茶企资本化的尝试,并不是没有先例。 三、“以茶代酒”,可能吗? 早在2000年左右,中茶股份就曾谋求上市,后无疾而终。 20年间,有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华祥苑茶业、信阳毛尖集团、四川竹叶青茶业、杭州龙井茶业集团等茶业大佬也曾轮番冲击IPO,但基本上都纷纷被拍在了沙滩上。 而港股和新三板,虽然有多家茶叶企业,但大多数生存状况堪忧。港股坪山茶业更名为区块链集团,后被勒令清盘;龙润茶被港交所要求退市;在新三板挂牌的八马茶业、七彩云南等,则被集体终止挂牌。 2017年,新三板共有22家茶业企业,截至目前还有11家。其中,浙江茶乾坤市值最高,约8.88亿元。新三板茶叶第一股谢裕大,市值仅为3.54亿元。说不好听一点,这些股票也就值一个“壳”的价格。 今年7月3日,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茶股份)和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普洱澜沧)分别在证监会网站披露了招股书。中国资本市场的茶叶公司,有望迎来一波转机。 中茶股份“中”字当头,是央企中粮集团旗下企业。2006年经国家商务部的审批,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 茶业的第一中华老字号,挑战茶业第一股,底气十足。 (来源:中粮官网) 中茶股份经营的茶业品种繁多,其中销售额占比最多的是乌龙茶。2019年中茶乌龙茶产量占所有茶品总产量的26%;销售收入4.8亿元,占比30%。其次为普洱茶,收入占比23%。 普洱澜沧,则业务如其名,主营普洱茶。2019年,普洱茶业务给公司带来3.5亿元的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93%。 有趣的是,两家公司募资的目的不约而同,都是建设营销网络以及发展普洱茶项目。为什么要选择普洱茶作为经营对象,而不是绿茶、白茶或者花茶之类? 原因也很简单,普洱属于年份茶,历久弥新,越放越值钱;且制作过程需要“炒制”,这就为从原料到成品之间增加了一层“安全垫”,可以相对排除原料价格波动给利润造成的伤害。 从某种意义上讲,普洱茶的储藏性、抗通胀性、以及制作工艺的增值空间,与白酒有相似之处。特别是结合产地和炒制师傅的背景,增加一些溢价,例如好喝不上头之类,再加上一些达人名人的背书,故事越讲越有,形成崇拜效应,有望再造一款“茅台”出来。 但目前而言,普洱茶的价格还是忽高忽低,炒作成分较多,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几乎不存在。 根据中茶的招股书,公司的普洱茶在过去两年中价格波动剧烈。在普洱茶概念炒的最凶的2018年售价最高,2019年就走了下坡路。 (来源:中茶股份招股书) 相反,澜沧普洱招股书中,2017-19年,普洱茶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每公斤 378.61 元、500.82 元和 579.94 元,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当然,明眼人都知道,这里面有不少是智商税。 结语:茶叶用来是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有人说,英国之所以能够将茶叶这个产品标准化,是因为它是舶来品,没有那种依附于乡土的浓厚的情感因素。这有一定道理。毕竟作为咖啡文化的重地——欧洲——也没能搞出来牛逼的咖啡企业,反而是咖啡作为舶来品的美国,产生了星巴克这种全球连锁的饮料大公司。 但这只说对了一点,另一点是,美国期货市场高度发达,有品类众多的咖啡豆金融衍生品,使得不论是豆农还是咖啡企业,都可以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是不是等到中国的“茶期货”推出之后,中国的茶叶企业日子会好过一点? 当然,更本质的还是市场规模。中国13亿人口,每年每人花600元卖茶,这就是个万亿规模的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600块钱还花不起吗?像喜茶奈雪之类,在一二线城市,一杯就要二三十元。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其实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口粮茶”,这个市场,才是万亿级别的市场。事实上,只有盯着13亿居民的衣食住行,才能诞生像样的企业上市公司。 中国的茶叶这个市场足够大;而之所以没有搞出像样的茶叶企业,说到底还是方向错了。 我们的茶企,老是想着搞个噱头,吹嘘什么大师小罐,要么就吹嘘产地的稀缺性,日精月华,然后就把原来卖200元的茶卖到2000元。这样搞法,难道消费者看不出来吗? 最后就造成了这个市场逆向选择,没有人会去买那些一个个像打了玻尿酸的茶叶品牌,转而回归保守;乾隆龙井的段子,讲的讲,听的听;说到茶叶,还是我们家楼下那个小铺子里的最好,最实在。 (来源:网络) 因此,与其请来几个七八十岁的炒茶师供着,还不如多培养些二三十岁的茶叶鉴定师,制定茶叶品质标准,在商品化和标准化上面下功夫,价格透明,取信于人。果真如此,用不了三年五年,中国茶叶市场就会焕然一新。 否则,任尔千年茶叶古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仍是搞出不来一个像样的茶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