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方金诚 王青 5月22日,疫情特殊背景下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制定了2020年主要发展目标,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以下重点对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内的一揽子宏观政策内容进行解读。 一、财政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将在本次逆周期调节中发挥担纲作用。今年目标财政赤字率设定为3.6%以上,明显高于上年的2.8%;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财政赤字规模为2.76万亿元。考虑到2019年我国名义GDP为99.1万亿元,今年若增加财政赤字规模1万亿元,保守估计财政赤字率也将达到3.8%左右,这已接近此前市场预期的上限(4.0%左右)。 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方面,今年安排的规模是3.75万亿元,比去年大幅增加1.6万亿元。而且与去年专项债资金约七成投向棚改和土储不同,今年专项债将主要投向基建领域,并且允许部分资金作为基建项目的资本金,以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资金投入。我们判断,今年仅专项债一项,保守估计就可拉动基建投资增速加快8-10个百分点——过去两年基建投资增速均仅为3.8%。 3月27日政治局会议要求发行特别国债,市场对特别国债的规模、用途讨论较多。4月17日政治局会议明确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本次《报告》则明确发行规模为1万亿元,用途范围包括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这意味着特别国债对今年促消费、扩大“两新一重”等有效投资的支持会更加直接,力度也会相应加大。 总体上看,《报告》宣布的财政支持规模已达2019年名义GDP的8.6%左右,与当前已宣布的全球财政政策总体支持水平相当。其中,今年针对企业的新增减负将超过2.5万亿元,与上年减税降费 2.36万亿元相比,力度进一步加大,改变了原定今年减税降费将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政策基调。这样来看,与此前的2012年、2015年逆周期调节主要由货币政策发力不同,此次财政政策开始起到担纲作用,主要是发挥财政政策定向支持效应更为明显、疫情过后更易撤回的优势——例如,以上财政支出扩张中很多都属于一次性开支,因此选择以特别国债形式融资。 二、货币政策部分内容超出市场预期,宽信用还将进一步发力。这具体体现在“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的表述上。此前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关的表述为下一阶段“保持 M2 和 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 GDP 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 ”。两相比较,最新的政策表述更加积极,意味着今年以M2和社融增速为代表的宽信用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两个指标的增速会超出“略高”于名义GDP增速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在疫情特殊时期,监管层对宏观杠杆率短期上行的容忍度在增加。 我们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在降息降准及再贷款等手段方面的边际宽松空间扩大。其中,伴随下半年CPI同比趋势性下行,年内MLF利率有可能进一步下调40个基点——甚至不排除央行适时小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可能,这将引导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100个基点左右;同时,年内还将有两次全面降准空间,总体幅度约在1个百分点上下,将释放长期资金约1.6万亿元。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银行放贷能力,还能与财政政策相配合,确保国债及特别国债顺利发行。今年以来央行已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8万亿元。我们预计,下半年为实施精准滴灌,专项再贷款额度还有进一步扩大空间,再贷款利率也存在小幅下调的可能;我们判断,下一步“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也将围绕再贷款设计,这将直接带动国有大行进一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完成《报告》设定的“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的目标——2019年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53.1%,小微企业信贷综合融资成本降低1.35个百分点,均超额完成任务。 总体上看,两会后货币政策将量价配合、多管齐下,下半年M2和社融存量增速有可能达成14%-15%左右,将较当前(4月末)11%-12%的增速进一步加快,并显著高于上年末8.7%(M2同比)和10.7%(社融存量同比)的增长水平。 三、“六保”取代经济增长目标,未来宏观政策力度还存在加码空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未设GDP增长目标,而是强调守住“六保”底线,意味着今年就业已取代GDP增速,成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这一方面因为年内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不设GDP增长目标显示今年的经济管理、宏观调控将更为务实[1]。另一方面,多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投资推动GDP增长,而一些投资项目短期内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这可能不利于今年各方面工作聚焦于保就业这个“六稳”和“六保”的交叉点。此外,从疫情后各省召开的两会情况看,今年《报告》不设置明确的GDP增长目标已现端倪。 不过,今年新增就业目标仍设定为900万以上,而上年在GDP实际增长6.1%的背景下,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为1352万。鉴于今年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这意味着单位GDP增速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会有所增强。我们预计,为完成预定就业目标,今年的实际GDP增速仍需保持在3.0%以上。最后,考虑到下半年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确实存在较大变数,我们判断《报告》宣布的宏观政策还有灵活调整的空间,不排除若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如果就业压力超出预期(即城镇调查失业率显著高于6.0%的控制目标),宏观政策对冲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整体上看,当前我国政府负债率较低,政策利率远高于零利率水平,宏观政策仍存在较大逆周期调节空间,能为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1]从全面奔小康的25项指标来看,GDP增速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12项指标属“预期性指标”,而与扶贫、环保、教育等相关的13项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因此,即使今年GDP增速低于预期的5.6%,也不会影响全面奔小康目标任务的完成。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22日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一、去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99.1万亿元,增长6.1% 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 二、今年重要目标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抗疫: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 财政: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就业: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 创新: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消费: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5G应用 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金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脱贫攻坚: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 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教育: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 社保: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开放: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港澳台: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没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增速年度目标怎么定?今年全国两会,这个话题备受各方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与往年不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1个小时的时间里,用1.04万多字,对去年和今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年以后的工作进行了详细具体的部署,其中,总理谈到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上,掌声最频繁、最热烈。 对于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减税降费、小微企业融资等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以往有何不同?紧跟小编的步伐,来看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八大亮点: 亮点一: 不设经济增速目标 为什么2020年没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目标? 李克强总理表示,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到GDP的增长指标,客观上它的内容已经融化到财政、货币政策的指标当中。一方面疫情突如其来,经济指标要有可比性,今年一季度和以前是不具备可比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国经济,目前全球疫情客观上还在蔓延,全球经济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目前不纠结于经济增长的指标,将使我们更加专注于扩大内需、做好六稳六保、供给侧改革、高质量发展等目标任务。 亮点二: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在确保总量力度足够、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三方面进一步发力,对冲疫情影响,服务好“六稳”、“六保”工作大局。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表示,一方面,大方向上,货币政策力度要比市场预期更大;另一方面,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融增速明显高于去年,预计至少2个百分点,今年M2增速可能在10%以上,社融新增量可能不低于26万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一方面是运用好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投放等政策工具组合使用,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政府债券发行、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潜力,适时适度下调政策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引导LPR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亮点三: 赤字率首次突破3%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 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财政收入将会下降,预计地方财政减收增支8000到9000亿元,一些地方面临较大压力。前几个月,中央财政加快对地方财政转移资金下拨速度,缓解了地方财政困难。总体来看,地方财政的运行是正常的、稳定的。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了12.8%,这在历年是最高的。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疫情冲击致使经济增长放缓,加之持续地减税降费,财政短期减收明显,而支出力度仍在加大。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赤字率水平并不算高。为平衡财政收支压力,保障“三保”支出等,暂时提高赤字率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合理且必要的。 亮点四: 专项债增加1.6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部长通道上表示,今年的投资工作意义重大,要精准筹资,政府工作报告中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拟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加起来中央层面筹资超过5万亿元,其中新增超过2万亿元。通过政府的作为激发社会资本跟进,从而使市场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融合。 亮点五: 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 亮点六: 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超40%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据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4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79万亿元,同比增速27.34%,远高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 国家金融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大行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方面具备优势。一方面,相对中小银行,大行的资金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大行的技术能力更高,经营效率更高,开展普惠金融的效率更高;同时,大型商业银行是全国性的银行,覆盖范围比一般的区域性银行更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去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实际执行下来接近50%的水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主要是因为国有大型银行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着“头雁”作用。大行机构网点多、遍布全国各地,同时资金成本较低。因此,再提大型商业银行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的增速,有利于发挥大行的比较优势,在支持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等方面,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亮点七: 重申房住不炒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若是对比今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内容,实际上此次两会对房地产的表述有几个亮点。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比来看,此次两会重提“因城施策”,其含义在于希望各地基于楼市实际情况来决定具体实施政策,为各地政策松绑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过去提及的几个内容,包括“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等没有写入此次两会报告,这也使得各地在平衡房地产和宏观经济关系、鼓励地方政府稳定房地产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亮点八: 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 对于资本市场,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仅提了一句: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表示,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内容。创业板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已公布,除了推行注册制之外,改革内容还包括强化投资者保护、放宽涨跌幅限制、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等。 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解读称,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是2020年资本市场的头等大事,这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改革势在必行。推进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有助于激发资本市场活力、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升资本市场功。 具体而言,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数字经济体系、发展创新驱动力,将会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二是,创业板改革主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有助于化解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难题,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三是,创业板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将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发展活力;四是,加快创业板改革,有助于加快形成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和资本市场制度。 五大特点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刘日红表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5方面特点: 第一,直面挑战。今年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报告没有回避,是实事求是的一种体现; 第二,传递信心。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们有独特的政治优势,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有市场潜力,再加上亿万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中国经济没有什么难关闯不过去; 第三,民生导向。无论从宏观政策的安排,各项工作的具体部署,都体现了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鲜明思路; 第四,重点突出。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一次报告,但是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充分的突出了就业、民生、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 第五,风格平实。但是,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语言背后,隐含着一种强烈的担当意识和深沉的精神力量。 500字速览政府工作报告要点: 一、去年和今年以来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99.1万亿元,增长6.1% 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 二、今年重要目标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编制好“十四五”规划 抗疫: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 财政: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减税降费: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就业: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 创新: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消费: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5G应用 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金融: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脱贫攻坚: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 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 教育: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 社保: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开放: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港澳台: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 图片速览版本: 证事听综合中国政府网、新华社等
本报两会报道组 杜雨萌 按照惯例,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提出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但今年在5月22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事实上,关于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原因,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如果此时硬性设定一个年度增长目标,尤其是追求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很可能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任务造成干扰。而如果设定一个很低的增长目标,那这个目标的实际指导意义又会变得比较小。 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看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以,对于经济增长速度问题更要客观看待,不是说没有速度就失去了方向,速度不是方向。方向是明确的,其不会因为不设经济增速就没有了方向感。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也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更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比如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叫“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而从当前来说,稳就业和脱贫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未设GDP增速目标,而是强调守住‘六保’底线,这意味着今年就业将成为最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年内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不设GDP增速目标透露出今年的经济管理、宏观调控将更为务实;另一方面,多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习惯于通过投资推动GDP增长,而一些投资项目短期内吸纳就业的能力有限,这可能不利于今年各方面工作聚焦于保就业。再者,从今年各地召开的地方两会情况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设置明确的GDP增速目标,已提前现出端倪。
本报两会报道组 包兴安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何安排,备受关注。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财政政策扩张规模上判断,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太低。除了2.5万亿元的新增减负,今年新增赤字、抗疫特别国债和新增地方专项债,仅此三项可形成3.6万亿元的新增扩张规模,使三者总规模达到8.51万亿元,能够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冲击,将产生良好的宏观效应。这一扩张规模,也将对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以及“六保”等任务形成有力支撑。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季度经济的静态损失接近3万亿元,新增财政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合计2万亿元,能够弥补疫情对一季度经济七成左右的直接冲击,加上比去年新增的1.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合计财政支出扩张力度为3.6万亿元,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财政支出政策有所节制,为后续留出了更大的有为空间。 刘哲表示,从资金投向来看,将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是面对疫情冲击做出的超常规安排,旨在救助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用于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这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符合当前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结构特征。 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5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今年坚决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将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下功夫,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调整结构,有保有压。加法就是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减法主要是惠企惠民,减税降费。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远超去年。”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减税降费规模力度超出预期,但又符合我国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将为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提供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 普华永道中国间接税服务主管合伙人李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在今年继续执行,对持续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产生叠加的累积效应,将助力企业渡过难关,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调整增值税税率结构,而是提出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制度,这意味着除零税率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将继续实施13%、9%和6%三档税率。 李军表示,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2020年底,为小规模纳税人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生活服务业纳税人在复工复产中给予进一步支持。 张依群建议,下一步,要确保2.5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真正落地见效、不打折扣,要制定和细化优惠政策的操作办法,取消一切相关申报审批流程,采取符合条件直接落实减免政策,实现政策一站到位、落地直达,节约政策落地成本,切实让企业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杨德龙(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5月22日,总理做了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经济不再设GDP数字目标、减税降费力度、房地产政策超预期,特别国债低于预期,货币政策表态符合预期。 不再设经济增长数字目标,政策目标从拉动经济转向稳定就业。在政府工作报告公布前,市场对今年设不设具体经济增长目标有过讨论,大部分认为应该设立目标,有利于地方政府保持“奋进”、有努力方向;但今年我国首次不再设经济增长具体目标,原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提到“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今年将主要工作重点放到就业上,要求新增就业900万,并提高了调查失业率(6%)和登记失业率(5.5%)。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在一季度GDP增速转负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200多万的就业,今年保就业(900万)的任务大概率是能够达成的。今年对进出口的表述是“促稳提质”,跟前几年的表述主要不同是“促稳”,稳定进出口对于外贸行业的稳就业至关重要;由于二季度外需压力依然较大,预计出口企业相关就业压力将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从3月失业率来看,3月失业人数大概为1500多万(6*261=1566万人),外贸占全部就业比为23%,可得外贸失业人数为360万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外贸相关失业人数为460万人左右。 广义财政赤字总规模高于去年3.9万亿;今年财政中央转移地方力度加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为3.6%(赤字规模为3.6万亿),发行特别国债1万亿(市场普遍预期为1.5万亿),减税2.5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3.75万亿,总计10.85万亿,比去年增加3.9万亿,关于杠杆率的表述也取消了去年的“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其中,赤字率设定为3.6%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今年地方财政预计减收8000亿到9000亿元(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两会上表示),根据计算3.6%赤字率所对应的赤字规模大于去年8400亿元左右(假定今年名义GDP增速为5.5%),正好弥补了这部分减少。今年财政中央转移地方力度加大,除了赤字规模的8000多亿外,还有特别国债也将全部转移至地方政府;而中央层面支出中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则要压减超过50%,政府要过“紧日子”。 货币政策将服务于实体经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预计M2增速应该在10%以上,社融新增量不会低于26万亿(存量同比增速11%以上)。同时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并且要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套利”,这里所说的“利率”是指贷款利率,不仅要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同时也会进一步降低LPR,预计将会采取降低存款基准利率的政策。 深化改革,提高民企参与度;房地产政策小幅放松迹象。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是为了避免2009年4万亿之后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房地产政策有小幅放松迹象,相对于4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并没有“因城施策”的表述;另外,老旧小区改造规模从2019年的1.9万个,增加到3.9万个。 (本文作者介绍: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连平、邓志超、马泓、张秉文、许珂 (政府工作报告现场实录)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2019年和今年以来政府的工作进行全面回顾,肯定了以往的成绩,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新冠疫情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可能存在的冲击。《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对就业和民生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字里行间渗透着政府对于疫情冲击下“六稳”、“六保”工作的高度重视。《报告》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扩大财政支出,同时还强调中央政府带头、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可谓诚意满满。植信投资研究院根据《报告》,整理如下要点点评,供参考。 一、实事求是,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各项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虽然中国较早走出疫情,生产、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是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依然较大,这使得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可能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局面。今年要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最终的达成可能与预期之间会有一段距离,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今年可以基本达成目标的可能,关键还是要看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体现了政府对总体目标考量上的审慎,使得后续政策可以相机抉择。而另一方面,不设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也为疫情后缓解、恢复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更多的空间。《报告》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二、财政赤字留有空间,大力度支持地方财政 《报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从总量上来看,似乎低于市场预期。然而,应该注意到的是在特殊时期做了特殊安排。中央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的国债融资全部发放至地方基层,此举印证了日前市场一直在讨论的“中央财政加杠杆”的应对疫情冲击的方案。同时,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政府正在积极努力盘活已有的财政资源,特别是中央带头承诺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并压减50%以上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费用,以此要求各级财政大力提质增效,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而从赤字率安排上来看,“3.6%以上”给出的是赤字率的下限,此举应该是为后续的财政支出留有空间。如果全球疫情失控,未来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的负面冲击,那么还需要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报告》对财政赤字率给出了下限,因为还需要保存“弹药”,以备非常有可能的不时之需。另一方面,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 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同时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再考虑到中央特别转移支付的2万亿,今年中央对于地方财政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积极配合国债发行 《报告》对货币政策的指示基本符合植信投资研究院4月月报的预测。此前,市场一度认为,货币政策刺激空间已经不大,央行很有可能就此“踩刹车”。而从《报告》的表述来看,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说明货币政策仍将继续逆向调节,货币政策还没有到踩刹车的时候。当前,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2.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为9.5%,银行业的综合加权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0.4%。存款准备金率每普降一个百分点,约可释放长期资金约2万亿。考虑到发行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都需要商业银行来购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银行可用资金,支持财政发债。同时,《报告》对于利率的要求也非常明确,要推动利率继续下行。现阶段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主要是要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货币政策会在商业银行的负债端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未来,央行可能继续下调MLF、逆回购、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工具利率,引导LPR等融资利率下行。必要时,也不能排除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以缓解商业银行成本压力的可能。 四、新老基建同步发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指出今年将扩大内需,重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快信息现代化建设。从去年的培育、发展市场到今年投资落到实处,新基建将为托底经济提供新动能。 《报告》提出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与去年相比,增加了城镇旧区改造的要求,明确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向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迈进。传统基建重大工程方面并为如去年般设置具体投资额,但增加了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额度。总体而言,2020年基建将提速。 从《报告》来看,房地产市场调控基调依旧是“房住不炒”,但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将助力房地产行业向健康发展道路前行。《报告》在2020年工作任务部分中,新增了“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该内容也在《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此举乃增量改革,也是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及,对国内房地产市场将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影响。预计大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将会获得较过去更多的土地配置指标,因城施策政策意图逐步体现,对应房地产行业占当地GDP的比重可能上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以“六稳”和“六保”为主线,发挥消费的主要拉动作用 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更多。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 面对困难,下一阶段我国将加大“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和“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工作力度,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回升,同时提高投资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政府工作报告肯定了我国在2019年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取得的成绩,其中消费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上一年度的“进一步增强”到今年的“主要拉动作用”,作用和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0%)。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72260亿元,增长9.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消费部分特别强调了“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在保就业方面,不仅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电价、宽带等生产经营成本,同时也强调了要加强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对重点群体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的特别支持。另一方面,国家将通过脱贫攻坚行动、上调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等举措,提升重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品,让更多人有能力、有信心消费,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提升消费需求的同时,国家也将通过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等方式,培育新的消费领域。报告指出,国家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债券3.75万亿元,重点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新性基础设施,激发新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新型城镇的服务性功能,让偏远地区的居民更多到城镇消费,也能让产品通过新型城镇作为中转。通过新型物流产业传递到更多的农村地区,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本文作者介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