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不少企业的办公方式,各行各业数字化进程被迫提速。受此推动,企业微信使用量今年大幅增加。 12月23日,企业微信2020年度大会如期举行。 “2020,我们与合作伙伴一起做了很多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有三件。一是教育行业数字化项目;二是我们和合作伙伴一起,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三是垂直行业与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大会现场,企业微信生态合作总经理李致峰总结道。 随着需求增大,企业微信也在不断进行相应调整。大会现场,企业微信宣布一系列调整举措,包括客户群人数上限提升至500人;支持发放客户群红包;正式启动“企航计划”,2021年将提供12亿元数字化扶持基金,助力教育、政务和中小企业转型数字化等。 “今年是企业微信的第4年,前3年我们其实大部分时间都在修炼内功,包括对合作伙伴的召集,还有对企业的扶持,都属于正常级别。”会后,李致峰接受包括时代周报在内媒体采访,他表示,从去年12月3.0发布会开始,企业微信明显加大了投入,目的是向外界去展示企业微信积累的能力,帮助更多合作伙伴一起服务更多的企业、学校、政府。 重点拓展教育领域 时代周报:根据规划,“企航计划”12亿元数字化扶持基金中,6亿元是划给教育领域,为何如此侧重教育行业? 李致峰:今年疫情期间,医疗和教育是受到冲击比较大的两个板块,教育行业的痛点尤其明显,学校线下完全停课,学生不能再到校上课了。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很需要数字化的工具赶紧去帮它上线。 我们今年在教育上的投入非常大,远超过去三年投入的总和,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比之前预想的还要好一些。 上半年企业微信的数据增长明显,所以也坚定了我们在明年投入的决心。本来腾讯公司就希望能在整个教育行业做长期的投入,刚好企业微信今年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径,所以我们会在教育领域投入更多。 时代周报:目前企业微信拓展教育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哪些?明年具体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李致峰:在教育领域,今年的业务规模增长很快,我们加大了对学校开放的接口数,对教育局开放的批量操作的接口。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线上教学回归到线下和线上相辅助状态后,企业微信还会加大对教学场景的开发。 国内现在有很多教育类的服务商都在跟我们积极接触,我们不排斥大家搭着企业微信的底层架构,一块进入学校。 帮助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时代周报:具体来说,目前企业微信可为商家业务增长提供的帮助有哪些? 李致峰:企业微信能为商家提供一个新型的连接消费者的路径,这个路径自身可以提供服务,而不仅是一个营销工具。 企业微信有两个核心点,第一,企业微信代表TO B的企业身份,大家以一个ID出现,企业微信会亮出你的工作身份,个人身份和工作身份的切换非常重要,这是企业微信的基础。 第二,企业微信以通讯这一非常高频、刚需的应用作为支点,去承载一切,它可以发优惠券,完成销售后,再发电商链接,所有这些在一个通讯对话框里就可以实现,过去可能要跳转好几次,这是企业微信的价值。 时代周报:企业微信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李致峰: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是长期且具有社会价值的事情,前几年企业微信在大企业上的关注比较多,现在企业微信也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帮助。 中国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他们非常灵活,也需要一些新型的工具帮助经营。他们的淘汰率很高,有时我们帮助一家企业,但他可能第二年就不在了,这也很正常。 我们会降低产品在中小微企业中的使用门槛,让更多一线的合作伙伴为这些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培训工作、物料支持等。 举个例子,今年考勤机类的产品在中小微企业销售不错,于是企业微信决定,如果有合作伙伴愿意帮助中小企业升级考勤机,成本将由企业微信承担。我们将考勤机做成一个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把企业员工的考勤管理起来,之后还可以拓展更多其他功能。 实现企业内外部互联互通 时代周报:和竞品相比,企业微信除了有12亿用户外,还有哪些优势? 李致峰:我们很少直接跟竞品对比,我们只说自己。 今年大家的关注点都在企业微信TO C这一块。今年是企业微信第四年,其实前三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好公司内部的协同办公,虽然今年的侧重点是在TO C的外部,但我们从来都没忽视过提升企业内部工作效率。只是因为今年企业微信的互通应用比较多,所有大家觉得企业微信是一个B2C的利器。 现在我们也在避免被标签化,避免让人们觉得企业微信就是B端到C端的连接。我们希望最终企业微信能实现的是“内外互联”,过去很多产品都是企业外部一段,内部一段,互通是做不到的,企业微信的优势就在于实现企业内外部的互联互通。 时代周报:如何看待企业微信与竞品之间的竞争? 李致峰:如果市场仅有一个产品,很难让别人认为这是一个产业,人们会觉得这就是一个公司的产品。但当几家企业都开始发力,很多上下游关联的企业就会比较有信心。 复工复产之后,有人担心企业在线上的需求可能不再那么旺盛,但中国的企业家们、各大商户们,经过这一轮洗礼后,他们数字化转型的决心非常强。 我们发现去年在向外界推广时,还会告诉大家什么是企业微信、为什么要用企业微信,今年更多时候,大家是在问怎么用好企业微信、怎么帮这个行业做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钉钉、飞书、企业微信在内的几家产品,我相信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4日讯 (记者 康博) 再过半个月2020年就要过去了,回看全年,尽管颇为波折但从A股市场的涨幅来看,似乎并不令人失望,尤其是一些成立时间较早、规模较大的私募基金公司,更是凭借长期投资理念重仓大消费行业,在今年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要说“规模大的私募会投资”,那也并不正确,因为公开数据显示,规模超过百亿元的上海通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怡投资)今年的业绩并不理想。在11只公开数据的基金中,5只年内成立的新基金皆出现亏损,在另外6只老基金中也有3只年内收益率不足10%。不仅如此,由通怡投资旗下基金持股的多只股票今年还频频遭遇大跌,昊志机电更是因短期暴跌而被投资者称为“杀猪盘”。 A股年内结构性上涨 通怡投资多只基金业绩却落后 股票市场向来是体现投资者预期的地方,在今年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下,消费、医药等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凭借确定性而备受资金追捧,这也让一些深谙投资之道的私募基金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在百亿规模以上的私募巨头中,通怡投资的表现却非常令人失望。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从公开渠道统计,在该公司公开披露业绩的11只基金中,5只今年新成立的基金均遭遇业绩亏损,而剩下的6只老基金也有3只年内收益率涨幅不足10%,远远逊色于指数,更与业内强悍的赚钱基金相差甚远。 详细来看,通怡投资5只今年新成立的基金分别是通怡麒麟11号、通怡北斗3号、通怡北斗2号、通怡北斗1号、通怡优股智搜1号,截至今年12月4日收盘,年内收益率分别为-1.14%、-0.71%、-0.35%、-0.18%、-0.18%。 进一步分析后可以发现,在成立时间上,5只基金中有3只在今年9月份成立,另外2只在5月和8月份成立。如果从上证指数最近几个月的表现看,8月份至今处于横盘震荡中,而深证成指则仅在8月和9月份出现小幅回调,此后则稳步上升。由此来看,通怡投资成立的这几只新基金与主板市场走势较为一致。 不过,这其中有2只基金与众不同,分别是通怡北斗1号和通怡优股智搜1号,因为其他几只基金的投资策略均为复合策略中的主观多策略,而这两只新基金却是管理期货策略中的主观趋势策略。 据悉,今年以来,盈利排名第一的就是主观多头策略,因为主观多头策略的持股更加集中,尤其在医药板块和科技板块的仓位较重。 而管理期货策略是指由专业商业交易顾问通过商品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来管理资金的基金。他的特点是只投资于期货、期权市场,而投资范围很少涉及股票市场及外汇市场。 主观趋势则是指基金经理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商品现货价格背后的影响因素,形成对期货价格的主管判断,所有的决策和交易通过主观判断去完成。 拿通怡北斗1号来说,该基金是今年5月15日成立的新基金,如果是股票多头策略的话,此时正是市场经过三四月份回调后的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上证和深证成指距离当时的涨幅都在10%以上。但通怡北斗1号偏偏是期货策略基金,这导致其错失了非常好的投资时机,还让业绩亏损了0.18%。 在6只老基金方面,除通怡金牛1号年内涨幅亮眼以外,其他几只基金的表现也不如人意。通怡方圆1号和通怡向阳5号的收益率为23.3%、45.23%,只能算中规中矩,通怡红袖6号、通怡海川1号、通怡兴源1号的收益率为1.89%、7.08%、7.48%,远远跑输指数。 虽然上述几只基金并没有公布持股或现身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但从通怡投资其他基金中似乎可以窥探一些端倪。比如通怡海川15号在今年三季度新进买入了中利集团,但进入四季度以后,截至12月11日该股已经下跌了超过15%。通怡海川10号在三季度新进买入*ST中南与海兰信,前者四季度以来下跌4.37%后者上涨了12.97%。通怡海川13号买入的智慧能源在四季度内下跌了5.6%。 从行业上看,*ST中南从事电影、电视剧和机械制造,跨度较大;海兰信从事海洋探测设备;中利集团主营电缆、光伏组件等;智慧能源主营智能电缆等,基本属于机械设备制造行业。 多只持股遇大跌 重仓股昊志机电四季度内跌超30% 公开资料显示,通怡投资成立于2015年3月23日,注册资本105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投资管理,资产管理。法定代表人储贻波也是公司大股东,持股45.24%。其有着十年证券从业经历,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国信证券研究所机构部副总监,但储贻波似乎非常低调,并不爱公开谈论其对市场的看法。 虽然通怡投资有公开业绩的基金基本由储贻波管理,但其实该公司旗下的基金经理还有戴炯瀚和张碑。资料显示,戴炯瀚是伊利诺伊大学金融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医疗物理硕士,复旦大学物理学学士,六年证券从业经历,曾任职于国华人寿、财通基金投研部。擅长顺应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寻找价值投资标的,在新能源、医药、房地产产业链等领域都发掘过高回报标的。 张碑为大连理工应用化学硕士,肯塔基大学化学博士,曾于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小分子荧光化合物设计与合成研究,并就职于于药明康德从事有机小分子药物合成研发。 有意思的是,戴炯瀚和张碑两位基金经理均有生物医药的相关专业或从业经历,但从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看,在今年三季度以前,通怡投资旗下都没有基金重仓生物医药行业个股,这在最近两年创新药、医疗健康板块走强的大行情下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也许是内行看门道,直到今年三季度过后,该公司旗下的通怡梧桐10号、通怡梧桐13号、通怡梧桐20号三只基金才新进买入科伦药业。然而该股除在10月份小涨5.31%以外,11月大跌了11.92%,12月至今继续下跌了4%以上,即便是在今年医药股行情如火如荼下,该股年内也下跌了14.22%。 无独有偶,通怡青柠私募基金、通怡金牛2号持有的卓翼科技今年表现更是差劲,在一季度上涨6.75%后,二三季度接连下跌了12.96%、13.25%,四季度至今呈现加速趋势,截至12月11日收盘跌幅达23.38%。 通怡桃李8号、通怡桃李5号在三季度新进买入的歌力思,自10月份冲高后,股价就持续下挫,四季度内已经下跌了8.35%。 近期,上市公司昊志机电俨然已经成为A股“明星”,自12月4日开始,该股就连续重挫,12月4日下跌5.06%、12月7日下跌0.97%、12月8日下跌20%、12月9日下跌13.59%、12月10日下跌5.97%、12月11日下跌3.34%。股价从12月4日开盘价19.63元跌至最新的11.56元,跌幅达41%。 据悉,昊志机电业务主要有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以及直驱类高速风机。在公司年初完成收购 InfranorHolding SA和 Bleu Indim SA后,公司产品进一步拓展到数控系统、伺服驱动和伺服电机等核心功能部件。而针对近期股价大跌,公司表现经营一切正常。 昊志机电的三季报显示,通怡投资旗下有三只基金均是新进买入,分别是通怡桃李2号、通怡海川12号、通怡东风3号,这三只基金共计持有昊志机电1283.04万股,10月份以来,该股跌幅高达36.48%。 在一些不太引人瞩目的持股上,通怡投资的运气似乎也不佳。如通怡梧桐11号在三季度新买入了广州浪奇,首次出手就买了1473.93万股,位居广州浪奇第三大流通股东,但走势上该股股价今年各季度的表现却分别是-9.98%、-17.4%、-24.08%、-13.19%。 通怡芙蓉12号持有的广宇发展、通怡梧桐8号持有的九鼎新材、通怡百合7号持有的瑞斯康达均是在今年三季度时买入,而截至12月11日收盘,几只股票在四季度里分别下跌了2.99%、6.87%、4.85%。 通怡瑞驰5号、通怡瑞驰1号、通怡瑞驰2号、通怡瑞驰3号在9月份里买入的卫宁健康也在此后持续下跌,10月跌幅达8.49%、11月跌幅达11.47%,12月至今跌幅达2.03%。 通怡投资旗下公开数据基金业绩一览 来源:私募排排网
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与一周前的政治局会议的内容相比,对明年的国内外形势预判更谨慎,政策的指向更加积极明朗,任务部署更加全面和细致。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内需和强化科技这两大战略作为稳增长的支撑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一、政策不会急转弯,明年稳增长有保障 会议指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对我国今年防疫和经济工作的肯定。我国最早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由于疫情防控封锁,经济活动趋于停滞,1季度GDP增速仅为-6.8%,在主要经济体中最低。但也得益于有效的防控隔离措施,疫情快速得到控制,复产复工得以迅速推进,我国经济也随之持续修复,三季度增速已经达到4.9%,在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 会议同时强调,“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虽然经济在持续修复,但驱动经济修复的主要动力在投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同比的拉动为-2.4%,处于历史低位,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同比的拉动则达到3%。而固定资产投资中又属地产投资最为强劲,前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6%,房地产投资增速达到了6.8%。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来看,如果把地产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考虑在内,二季度房地产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60%,三季度仍然接近50%。 消费对经济支持作用有限,经济持续上行的动能不足。前三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仅为2.4%,而疫情发生前增速均值在8%左右,这意味着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从融资结构来看,居民贷款增速也处在相对低位。居民收入下降,加杠杆动力不足,经济修复的持续性可能并不强。 政策缓退,坚持底线思维。在国内复苏动能放缓,同时“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的情况下,会议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因此,政策不会“急转弯”,而是会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同时也会确保不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 二、显性财政适度扩张,隐性负债监管仍严格 去年在介绍财政政策时指出,未提及关于总体支出强度、力度的相关表述,今年提到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反映财政支出大概率仍会保持一定程度的扩张,不过随着财政收入端的逐渐修复,明年支出的扩张大概率也是顺其自然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债务会继续大幅增加。 今年的财政投放大幅增加是兼顾了疫情的冲击,随着经济逐渐修复,预计2021年这种“显性”的财政刺激会比今年有所收敛。不过考虑到地产政策环境偏紧、需求端恢复缓慢,预计经济“填坑”结束后,下行压力仍会较大,而且会议对于宏观政策相关表述上也提及,“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因此明年整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估计也不会低于疫情前的水平,我们预计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能仍然会高于3%,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在3万亿以上。 去年和今年两次会议都强调了“提质增效”,不过在财政支出结构上,今年会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比如“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反映未来财政资金在科技、新经济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大,新基建仍会保持一定的高增长,不过考虑到新基建目前规模仍远小于传统基建,对经济的支撑力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会议提及在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后续可能会推出一些税制上的改革,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力度也可能会有所增加。 今年重提“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风险工作”(18年提及,19年未提及),明年地方隐性负债的监管仍然会较为严格。 今年因为疫情冲击,上半年货币信用双宽松,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也是明显增加的。我们统计了2000多家城投平台的债务规模,今年上半年城投公司有息负债余额已经扩张至47万亿,相比去年年末增加了3万多亿。如果用平衡面板来测算的话,今年上半年城投公司的债务增速也上升到了14.8%。在债务风险有所上升、地方债终身问责制度下,明年地方隐性负债的监管政策可能会较严格。 显性刺激力度减弱+隐性负债严监管下,明年广义财政支出或会面临一定的压力,基建很难有高增长。 积极财政的发力空间在哪儿?中央加杠杆仍有空间。其实和全球比较来看,我国政府的显性债务风险仍是相对可控的,BIS统计的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其实处在全球中低水平,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也相对偏低。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只有19.1%,而地方有25.6%(考虑隐性负债则有70%)。往前看,未来可能会继续提高中央政府杠杆率;用显性债务继续置换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降低地方融资成本;继续调动国有企业资源,弥补财政缺口。 三、货币政策重在结构,平衡稳增长防风险 会议提及货币政策时,从去年的“灵活适度”调整为今年的“灵活精准、基本适度”,“精准”一词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仍然会更多地会注重结构,总量层面更多是基于基本面进行微调。结构方面,今年的会议中提及了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另外“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也会更多集中在中小银行层面,以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今年会议增加了对“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相关描述,预计明年的信用政策会更加克制,一方面是经济逐渐恢复,刺激的必要性在减弱;另一方面是出于防风险的需求,上半年信用大幅宽松后,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资产领域,企业信用扩张的过程中资质下沉的现象也明显变多,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杠杆率也大幅攀升。不过随着经济逐渐恢复,宏观杠杆率趋稳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的关注点更多在于风险的防范。 其实今年下半年来信用的投放其实也已经在收敛了。比如6月份以来银行信贷已经回归到正常增长通道,社融的短期高增长主要来自政府债券的大量发行,剔除政府债券后的社融增速也已经放缓了。 货币再宽松没那么快,需要等待基本面的回落。短期来看,货币收紧的概率不大,更多是信用投放节奏的调整。进一步的货币宽松,需要等待经济基本面的再度回落。从近期央行的表述来看,目前央行非常珍惜正常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所以后续的降息降准将是有所节制的。不过2021年信用没那么宽松、基本面可能又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仍需要警惕信用风险的冲击。 四、更加重视地产调控,租赁市场或成重点 会议将地产单列为重点工作,并在地产段落开篇指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而去年会议则是在关于民生的段落结尾提到地产调控政策。足见本次会议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重视,明年地产调控或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回顾今年房地产市场,更多是核心城市销售火爆、房价上涨,和货币放水有较大的关系,中小城市上涨幅度相对较小。今年3月份以来,各地二手房价格走势出现持续分化,一线城市持续走强,二三线城市缓慢走弱。销售端也是类似,截至12月中旬,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达到11%,而三线城市仅为-3.2%。 租赁市场或是明年调控的重点。对于调控方式,会议大篇幅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部署,方向上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方式上,首先,要推进租售同权,“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其次,要加大土地供应支持,“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最后,要“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而租赁市场的完善,可能也会对部分城市的房价上涨有一定的平抑作用。 五、强化科技力量,缓解“卡脖子”问题 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去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同的是,本次会议提出“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说明更加强调从需求角度加大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例如,在科研人员方面,中国与发达成员也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我国每百万人中科研人员仅1307人,不及美日欧90年代水平。 此外,更加强调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本次会议提出,“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今年以来,全球出口受疫情冲击较大,而我国出口一直超预期,很大程度上与海外供给受损,而我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有关。 但会议同时也强调,“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这是因为,我国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多为初级商品,而多数科技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仍受制于发达国家,未来需要加大这方面发展的力量。 六、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强化反垄断 本次会议再度强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一表述在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首提。一方面,国家积极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增加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强调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尤其是对互联网科技等相关企业具有较大针对性。 这其实也是与国际接轨,例如,据路透社报道,10月20日,美国司法部对谷歌发起最大规模反垄断诉讼,为2000年微软案以来全球最大的反垄断案件;11月10日,据欧盟委员会报道,历经一年多的反垄断调查,认定亚马逊违反了反垄断法,滥用“大数据”为自营产品牟利。 会议提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意味着继大量不合规的P2P被叫停之后,其他的借金融科技之名搞的各类“创新”也都要报批和纳入监管。 七、防范系统性信用风险: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本次会议提出,“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尽管对资本市场的表述不多,但不等于不重视,因为结合前几次会议的表述,仍是要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但这次会议非常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信用债市场的风险防范举措,这对于消除投资者的疑虑有积极作用。 当前,某些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较大、杠杆率较高,而且当地的部分传统国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周转压力。因此,投资者对于2021年的信用债市场心存疑虑,会议的此次表述,说明中央已经十分重视对已有信用风险的处置和新增信用风险的防范了。 八、需求侧管理与需求侧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本次会议再度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与12月11号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注重需求侧改革”相呼应,本质均在于扩大内需。从短期来看,促进消费最根本的在于促进就业;长期来看,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例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19年,我国中等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9%,而高收入组收入增长29%;此外,疫情之下,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差距在10倍以上。 此外,据麦肯锡的数据,截至2017年,中国奢侈品消费的88%来自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群体,其余主要来自家庭年收入介于10万至30万元之间的群体。12月16日,贝恩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显示,今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萎缩23%,但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将逆势上扬48%,达到3460亿元。 因此,会议提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些举措属于需求侧改革型的;此外,在扩内需方面,有一个新的提法是“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估计主要指某些供需基本平衡地区(如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 扩大消费的另一个举措则靠投资拉动,会议中提到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社会投资和数字化时代的新基建投资等,同时还告诫“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本文作者: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摘要 【李迅雷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年宏观政策的八大看点】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与一周前的政治局会议的内容相比,对明年的国内外形势预判更谨慎,政策的指向更加积极明朗,任务部署更加全面和细致。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内需和强化科技这两大战略作为稳增长的支撑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12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与一周前的政治局会议的内容相比,对明年的国内外形势预判更谨慎,政策的指向更加积极明朗,任务部署更加全面和细致。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内需和强化科技这两大战略作为稳增长的支撑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一、政策不会急转弯,明年稳增长有保障 会议指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这是对我国今年防疫和经济工作的肯定。我国最早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由于疫情防控封锁,经济活动趋于停滞,1季度GDP增速仅为-6.8%,在主要经济体中最低。但也得益于有效的防控隔离措施,疫情快速得到控制,复产复工得以迅速推进,我国经济也随之持续修复,三季度增速已经达到4.9%,在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 会议同时强调,“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虽然经济在持续修复,但驱动经济修复的主要动力在投资。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同比的拉动为-2.4%,处于历史低位,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同比的拉动则达到3%。而固定资产投资中又属地产投资最为强劲,前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2.6%,房地产投资增速达到了6.8%。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来看,如果把地产对其他产业的拉动考虑在内,二季度房地产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60%,三季度仍然接近50%。 消费对经济支持作用有限,经济持续上行的动能不足。前三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同比仅为2.4%,而疫情发生前增速均值在8%左右,这意味着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从融资结构来看,居民贷款增速也处在相对低位。居民收入下降,加杠杆动力不足,经济修复的持续性可能并不强。 政策缓退,坚持底线思维。在国内复苏动能放缓,同时“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的情况下,会议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因此,政策不会“急转弯”,而是会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同时也会确保不出现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 二、显性财政适度扩张,隐性负债监管仍严格 去年在介绍财政政策时指出,未提及关于总体支出强度、力度的相关表述,今年提到要“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反映财政支出大概率仍会保持一定程度的扩张,不过随着财政收入端的逐渐修复,明年支出的扩张大概率也是顺其自然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债务会继续大幅增加。 今年的财政投放大幅增加是兼顾了疫情的冲击,随着经济逐渐修复,预计2021年这种“显性”的财政刺激会比今年有所收敛。不过考虑到地产政策环境偏紧、需求端恢复缓慢,预计经济“填坑”结束后,下行压力仍会较大,而且会议对于宏观政策相关表述上也提及,“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因此明年整体的政策支持力度估计也不会低于疫情前的水平,我们预计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能仍然会高于3%,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在3万亿以上。 去年和今年两次会议都强调了“提质增效”,不过在财政支出结构上,今年会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比如“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反映未来财政资金在科技、新经济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大,新基建仍会保持一定的高增长,不过考虑到新基建目前规模仍远小于传统基建,对经济的支撑力度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会议提及在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后续可能会推出一些税制上的改革,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力度也可能会有所增加。 今年重提“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负债风险工作”(18年提及,19年未提及),明年地方隐性负债的监管仍然会较为严格。 今年因为疫情冲击,上半年货币信用双宽松,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也是明显增加的。我们统计了2000多家城投平台的债务规模,今年上半年城投公司有息负债余额已经扩张至47万亿,相比去年年末增加了3万多亿。如果用平衡面板来测算的话,今年上半年城投公司的债务增速也上升到了14.8%。在债务风险有所上升、地方债终身问责制度下,明年地方隐性负债的监管政策可能会较严格。 显性刺激力度减弱+隐性负债严监管下,明年广义财政支出或会面临一定的压力,基建很难有高增长。 积极财政的发力空间在哪儿?中央加杠杆仍有空间。其实和全球比较来看,我国政府的显性债务风险仍是相对可控的,BIS统计的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其实处在全球中低水平,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也相对偏低。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只有19.1%,而地方有25.6%(考虑隐性负债则有70%)。往前看,未来可能会继续提高中央政府杠杆率;用显性债务继续置换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降低地方融资成本;继续调动国有企业资源,弥补财政缺口。 三、货币政策重在结构,平衡稳增长防风险 会议提及货币政策时,从去年的“灵活适度”调整为今年的“灵活精准、基本适度”,“精准”一词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仍然会更多地会注重结构,总量层面更多是基于基本面进行微调。结构方面,今年的会议中提及了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另外“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也会更多集中在中小银行层面,以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今年会议增加了对“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相关描述,预计明年的信用政策会更加克制,一方面是经济逐渐恢复,刺激的必要性在减弱;另一方面是出于防风险的需求,上半年信用大幅宽松后,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资产领域,企业信用扩张的过程中资质下沉的现象也明显变多,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杠杆率也大幅攀升。不过随着经济逐渐恢复,宏观杠杆率趋稳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的关注点更多在于风险的防范。 其实今年下半年来信用的投放其实也已经在收敛了。比如6月份以来银行信贷已经回归到正常增长通道,社融的短期高增长主要来自政府债券的大量发行,剔除政府债券后的社融增速也已经放缓了。 货币再宽松没那么快,需要等待基本面的回落。短期来看,货币收紧的概率不大,更多是信用投放节奏的调整。进一步的货币宽松,需要等待经济基本面的再度回落。从近期央行的表述来看,目前央行非常珍惜正常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所以后续的降息降准将是有所节制的。不过2021年信用没那么宽松、基本面可能又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仍需要警惕信用风险的冲击。 四、更加重视地产调控,租赁市场或成重点 会议将地产单列为重点工作,并在地产段落开篇指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而去年会议则是在关于民生的段落结尾提到地产调控政策。足见本次会议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重视,明年地产调控或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回顾今年房地产市场,更多是核心城市销售火爆、房价上涨,和货币放水有较大的关系,中小城市上涨幅度相对较小。今年3月份以来,各地二手房价格走势出现持续分化,一线城市持续走强,二三线城市缓慢走弱。销售端也是类似,截至12月中旬,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累计同比达到11%,而三线城市仅为-3.2%。 租赁市场或是明年调控的重点。对于调控方式,会议大篇幅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部署,方向上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方式上,首先,要推进租售同权,“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其次,要加大土地供应支持,“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最后,要“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而租赁市场的完善,可能也会对部分城市的房价上涨有一定的平抑作用。 五、强化科技力量,缓解“卡脖子”问题 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去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同的是,本次会议提出“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说明更加强调从需求角度加大力量,解决“卡脖子”难题。例如,在科研人员方面,中国与发达成员也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我国每百万人中科研人员仅1307人,不及美日欧90年代水平。 此外,更加强调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本次会议提出,“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今年以来,全球出口受疫情冲击较大,而我国出口一直超预期,很大程度上与海外供给受损,而我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有关。 但会议同时也强调,“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这是因为,我国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多为初级商品,而多数科技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仍受制于发达国家,未来需要加大这方面发展的力量。 六、加强金融创新监管,强化反垄断 本次会议再度强调“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一表述在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首提。一方面,国家积极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增加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强调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尤其是对互联网科技等相关企业具有较大针对性。 这其实也是与国际接轨,例如,据路透社报道,10月20日,美国司法部对谷歌发起最大规模反垄断诉讼,为2000年微软案以来全球最大的反垄断案件;11月10日,据欧盟委员会报道,历经一年多的反垄断调查,认定亚马逊违反了反垄断法,滥用“大数据”为自营产品牟利。 会议提出,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意味着继大量不合规的P2P被叫停之后,其他的借金融科技之名搞的各类“创新”也都要报批和纳入监管。 七、防范系统性信用风险: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 本次会议提出,“要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尽管对资本市场的表述不多,但不等于不重视,因为结合前几次会议的表述,仍是要做大做强资本市场。但这次会议非常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信用债市场的风险防范举措,这对于消除投资者的疑虑有积极作用。 当前,某些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较大、杠杆率较高,而且当地的部分传统国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周转压力。因此,投资者对于2021年的信用债市场心存疑虑,会议的此次表述,说明中央已经十分重视对已有信用风险的处置和新增信用风险的防范了。 八、需求侧管理与需求侧改革: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本次会议再度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与12月11号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注重需求侧改革”相呼应,本质均在于扩大内需。从短期来看,促进消费最根本的在于促进就业;长期来看,最根本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以及缩小收入差距。例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19年,我国中等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19%,而高收入组收入增长29%;此外,疫情之下,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差距在10倍以上。 此外,据麦肯锡的数据,截至2017年,中国奢侈品消费的88%来自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元的群体,其余主要来自家庭年收入介于10万至30万元之间的群体。12月16日,贝恩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奢侈品市场》显示,今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萎缩23%,但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将逆势上扬48%,达到3460亿元。 因此,会议提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些举措属于需求侧改革型的;此外,在扩内需方面,有一个新的提法是“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估计主要指某些供需基本平衡地区(如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 扩大消费的另一个举措则靠投资拉动,会议中提到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社会投资和数字化时代的新基建投资等,同时还告诫“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先说一下昨天的市场,有人认为创业板反弹了就认为是机会,其实不然周三放量下跌,周四缩量反弹并且反弹力度也不行,这种走势一般会在2-3个交易日产生定论,能再次上来就还有点机会,上不去就要小心诱多了。做股票尽量要选择做右侧交易,利润虽然少点同样风险也小,左侧交易赌博心态太严重。 板块方面昨天铁矿石创新高,钢铁板块反包周三调整,前几天,中钢协发言说,铁矿石期货可能有问题,当天铁矿石期货大跌,结果今天涨回去了,这说明确实可能有问题,有问题的炒作大概率最后会出现一地鸡毛的情况。 今天讲一下社区团购这个板块,昨天专门还和一位做社区团购的专业人士聊了聊,本来社区团购在2014年就开始慢慢有了,不过那是时候不是太流行,但是今年疫情加速了社区团购的快进。这家做社区团购的公司是今年2月份开始把公司APP切入到社区团购业务,半年的时间订单量从每天几百到现在几万的订单,菜品水果基本上都是快速清空不压货。 那一家社区团购每天的订单就有几万,意味着就有几万个家庭不再去别的地方买,首先受冲击最大的是外面的小商小贩,然后就是实体超市。最近社区团购股票大火,但永辉超市(601933)最近新低了,家家悦(603708),红旗连锁(002697),天虹这些年初受益疫情的公司,居然腰斩了。归根结底是受到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模式冲击,时代要进步总会有一些跟不上步伐的公司或者行业被慢慢取缔。 昨天苏宁老板张近东和他的儿子张康阳,把苏宁控股集团全部股权质押给了淘宝,引发市场的种种猜测。苏宁这几年的自救,转型确实并不成功。财报数据令人担忧,总负债规模就突破3000亿,近一年需还债额1000亿,而公司账面只有248亿!股价更是不行,一直走低,排除股价被操纵等因素,股票的走势往往就说明了市场的选择。 康泰生物(300601)公告,公司持股23.58%股东YUAN LIPING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的6个月内,打算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7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2.48%)。此外12月8日,多名高管合计减持公司67.36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0.1%。 5月29日,杜伟民与YUAN LIPING(袁莉萍)解除婚姻关系并进行财产分割,杜伟民拟将其直接持有的1.61亿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23.99%)分割过户至袁莉萍名下,不知道当时是真离婚还是假离婚。如果是真离婚的话,卖出倒还好,但如果是假离婚,真减持的话,就要慎重一点了。 仁东控股(002647)连续12个跌停,虚拟盘大佬李跃宗被控制,或与仁东控股坐庄有关。另外朗博科技(603655)连续8个跌停,累计跌幅56.95%,今年说崩就崩的股票有点多,一不小心就摊上了,尤其是股价涨了一轮之后韭菜长的差不多了,镰刀就开始收割,这种股票说实话还真没办法提前躲,谁也不知道何时会崩,机构都有可能会踩雷更何况是普通散户呢。 风险不会消除,但可以转移,可以把股票做好分仓降低风险比例。
12月9日,由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指导,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商务厅、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开区协调发展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开发区对话500强”活动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举行。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朱冰在会上表示,年初中央提出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我们对外资的形势异常严峻作了判断,到年中甚至到三季度外资转正,我们很有信心完成今年稳外资目标任务。 今年全球FDI将跌破万亿美元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局长刘殿勋在会上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受到非常大的消极影响,国际贸易投资也大幅度萎缩,很多国际组织也预测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可能是在-4%以下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的资本流动也受到深刻影响。 联合国贸发会议11月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海外直接投资同比下降49%,预计今年全年海外直接投资额降幅约在30%~40%之间。“全球资本流动有可能要到万亿美元以下,大概是将近二十年来最低的水平。”刘殿勋表示。 刘殿勋表示,中国吸引外资工作恢复很快,今年前十个月实际使用外资是8000亿,实现了以人民币和美元计双转正。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00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增幅比1~9月提高1.2个百分点。 朱冰介绍,在稳外资这个过程,商务部等部门采取多项措施,也付出了艰苦努力。 第一是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扩大市场准入方面。出台了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数分别压减到33条和30条,同时鼓励类的目录也做了修订,增加了11%。在开放平台建设上,在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为示范区,下一步还在研究扩大试点的范围。
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这是时隔11年后,CPI再现负增长。导致负增长主要因素是什么?负增长在未来会成为一个趋势吗?《新闻1+1》连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共同关注:11月CPI,为何创了11年来的新低? 1 怎么看待11月份的CPI同比和环比均下降? 张立群:价格变动是市场供求关系的表现。经济增长有一个周期性变动特征。在经济上升周期,一般是需求引导供给,这时一般是供不应求,价格涨幅提高。在经济下行阶段,是供大于求,这时价格涨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实际上我国从2010年以后经济增速下降,GDP增长率从10.3%降到去年的6.1%,今年可能会更低。在这个过程中,从宏观经济总量关系来看,总体是供大于求的特征,在这个背景下,价格涨幅较低是一个基本特点。当然今年价格涨幅较低,还包含一些特殊因素。比如疫情冲击的影响,特别是在2019年出现了“猪周期”,对食品价格影响比较显著。所以在2019年,尽管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但去年CPI同比涨幅超过4%。经过各方面工作,它的效果体现,今年猪肉供给显著增加,所以猪肉价格涨幅显著下降,“猪周期”的影响在今年下半年在很快消失。这些因素组合起来就形成今年CPI回到经济增长下行周期的基本特征。 2 CPI是否会持续下行? 张立群:中国经济今年应该是从下行转到回升的一个转折点。主要的判断依据是,过去几年,我们开始克服经济下行压力,注重扩大需求。今年疫情的冲击使需求不足的矛盾加重,所以今年更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特别是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这个过程中就包含着中国经济开始走向回升向上的周期。在这个背景下,扩大内需的效果也会进一步表现出来。企业的订单会增加,企业的生产形势会更加活跃。这时市场供求关系,逐步从供大于求向供求大体平衡方向发展,这对未来价格走势会产生向上的拉动作用。 3 11月份PPI同比下降1.5%,降幅收窄,工业部门开工率和盈利状况逐步改善 张立群:从PPI的走势来看,它的降幅在收窄,恰恰表明需求不足的矛盾在生产资料市场、在工业产品市场上在缓解。这个缓解表现为PPI的降幅出现收窄的变化态势,这也表明今年在疫情严重冲击之下,在扩大内需方面,在围绕“六稳”“六保”工作方面,我们所做的各项努力,它的效果正在越来越多表现出来。所以需求不足的问题正在不断得到克服、得到解决。所以整个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在支持整个市场供求关系,向着供求均衡的方向转变。 4 从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角度看,CPI涨幅下跌,物价下降,是好事吗? 张立群:CPI涨幅下降,其实从民生角度来看,首先表明供给的保障水平比较高,特别像一些基本生活品供给比较充裕,这一点是非常好的方面。但另一方面,从企业来看,价格水平的下降,它的生产困难会加大,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售不畅,这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它的发展不好就会对就业、对居民收入带来另一个方面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个是要保障就业和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另一方面保持价格大体平稳。这时我们必须要通过宏观调控,使得整个经济达到一个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实现这个目标非常重要。 5 猪肉价格对CPI影响很大,猪肉价格什么时候能稳住? 张立群:从今年来看,猪肉价格涨幅下降是很快的,这表明了我们增加生猪供给的各项政策效果在较快显现。但在这基础上,也要注意到猪肉价格持续下降,对猪肉的生产有负面影响。怎么让生猪的生产和供应保持大体平稳,尽量使它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淡化,使整个猪肉价格有一个长期平稳的基础,这很重要,所以要把市场价格的调节和整个生猪生产的发展协调好,这里有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抓细抓实。 6 如何提振消费,让老百姓敢花钱? 张立群:今年的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第一季度消费同比负增长19%。虽然随着疫情防控成效越来越明显,人们活动的自由度不断增加,消费市场在恢复,但到目前为止消费仍是负增长。所以下一步要在疫情防控、精准防控能力的提高上,进一步取得积极进展,让人们活动的自由度进一步加强。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保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的购买力进一步提高,使整个消费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回暖,进一步活跃。在这个基础上,整个CPI的平稳变动特征可能会越来越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