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机构揽才助力稳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今年以来,保险业积极响应“稳就业”号召,业内企业纷纷提高招聘岗位数量。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各大保险机构在人才市场上的逆势揽才,为稳就业添砖加瓦。 前段时间,一则“20000个岗位,来了就是平安人!”的宣传广告引起了很大关注。据介绍,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保险公司向海内外高校毕业生开放了约2万个就业岗位,涵盖了技术类、产品类、医疗类、营销类等多种职位。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也向毕业生发出了邀约。3月13日,中国人寿启动春季校园招聘活动,累计提供了1057个岗位,拟招聘2161人。 不仅如此,保险业协会也在4月中下旬连续组织了3场线上校园招聘,来自全国保险行业的65家总部机构和99家分支机构为此次活动提供了精算评估岗、法务岗、业务管理岗等600余个岗位,就业机会达到3000余个。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刘萧,近来接连参加了好几家保险公司的线上笔试和面试,目前他正在等候通知。刘萧说,自己之所以选择保险行业,是因为看好该行业的发展潜力。“今年许多大型保险公司都扩大了招聘规模,这是个不错的机会。” “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疫情突发正值春季招聘期,毕业生求职就业受到了较大影响。”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蔡方方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险机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 除了扩大招聘应届毕业生规模,众多保险公司还向社会敞开了更多就职岗位。例如,中国平安将面向全国招聘数十万保险代理人,中国大地保险新增近3万人就业。 据介绍,中国大地保险上海分公司代理人王强原本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受疫情影响失业。正当他为生计着急时,遇上了中国大地保险招聘。经过培训,王强在车险、健康险销售方面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生活又有了保障。 其实,与其他行业一样,保险行业同样受到了疫情影响。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67万亿元,增幅同比下降13.6个百分点。但是,正如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所说,今年保险业务增长速度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行业具备较好的抗冲击能力。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这得益于近年来保险业快速发展积累下的殷实家底。作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总资产目前已超过21万亿元。更重要的是,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数据表明,世界正在快速“变老”。1990年至2019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提升8.4岁,达到72.6岁。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26亿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长寿时代,这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首先,在养老方面,居民将更加依赖投资回报和财富积累提升养老金替代率,财富管理需求旺盛。其次,在医疗健康方面,与健康相关的费用支出剧增,将促使健康产业结构升级、医疗健康保险需求增加。”泰康人寿总裁程康平说。 在我国,随着百姓财富的增加,为客户提供完整健康与财富规划的人才将愈发紧缺。有数据预测,专业健康管理师需求将超过200万人。 “健康与财富管理将成为一个新风口,一个高速成长的新兴行业。健康财富规划师将大有可为。”程康平说,保险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是行业扩大就业规模的强大推手,保险业有望在发展中容纳更多的职业岗位。 稳就业不光是规模扩大,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招聘来的人员通过培训学到真正的技能。近年来,保险机构在人才培训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最为出彩的是科技赋能人才培训。 “在提升代理人专业能力方面,平安人寿开发了‘智能拜访助手’及‘智能陪练’等AI应用,全面赋能百万级代理人‘学练考评用’流程。”平安人寿CTO钟捷表示。 此外,中国人寿也配合智能平台,建立了星火计划、展翼计划等多个培养项目,并设有管理序列、专业技术序列等多条发展通道,通过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赋予员工职业技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江 帆
居住社区与集约化产业园区同步建设,群众生活条件改善与就业问题共同考虑;一边是社区为园区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另一边是园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增收机会……这种社区、园区共建模式,让地处燕山最深处的?椤树社区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椤树社区调查,看看这个深山中的贫困村如今的变化。 近日,记者从“塞外山城”河北省承德市驱车向东北行进150多公里,来到燕山最深处的平泉市?椤树社区。在这深山峡谷之中,一座规模不小的现代化城镇让人眼前一亮,这里马路平直宽阔,楼房鳞次栉比,果树漫山遍野。 据介绍,这是河北省建立最早、人口最多、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农村社区――平泉市?椤树社区。通过集中居住社区和集约化产业园区同步建设,使得原来分布在总面积58平方公里的33个自然村中的2730户11829名村民,在中心村实现了城镇化集中居住、产业化园区集中就业,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之路。 住进社区 园区就业 “?椤树社区能有今天,正是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化道路的结果。”?椤树社区党委书记金旭东说。 “事实上,直到2010年,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还只有2000元左右。”70多岁的村民朴树中回忆当年的生活条件,住在深山中的群众到县医院看一次病,没有两天回不来。?椤树社区党委副书记杨海平介绍说:“2009年,?椤树村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第一期96户新民居工程,并决定以每平方米960元的成本价卖给本村村民。那时候,大家手中的钱都不多,村干部总担心新房卖不出去,没想到建成后被抢购一空。” 为满足村民需求,第二期126户新民居工程于2012年开工并建成,这期工程依然供不应求。 两期工程进展顺利,不仅让村里看到了新民居建设的前景,也发现这是山区农村群众走向全面小康的一条好路子。2013年,该村启动了第三期563户居民新居工程。同时,结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贫困群众从不适合居住的生态脆弱区搬出,并通过原有土地复耕,每人获得了5万元到6万元的建房补贴。 有了政策助力,500多户新居很快有了“主人”,其中有237户是享受了易地搬迁政策的困难群众。 通过这三期工程建设,?椤树社区的人口集聚已经达到2730户,总人口近1.2万人。为了便于深化管理,经过省、市政府批准,?椤树社区在河北省率先实行了农村社区化管理机制,村党支部也升格为社区党委。 “让农村群众搬出深山,有了新房,这仅是他们迈向小康生活的第一步。住得稳、不发愁,充分就业则是第二步。只有这两步都走好,小康生活才有保障。”金旭东说。 怎样才能充分就业??椤树社区想到了建设产业园区。可要建产业园区,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椤树社区16名党员干部筹借了8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村委会决定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园区创建工作,让山区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稳定增收。 就这样,一个“山脚大棚覆盖,山中果树缠腰,山顶休闲观光”的标准化产业园区逐步建成。短短几年间,?椤树发展了设施菜地900亩,高标准食用菌760亩,通过土地集约经营,原来仅能收益二三百元的薄地,在建成温室大棚后,创造出了过去十几倍甚至20倍以上的收益;他们还利用一些腾退土地兴办加工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实现了全社区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只要不挑不拣就能找到工作的目标。 45岁的村民赵玉明告诉记者,他家是通过易地搬迁政策从深山搬出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生活靠天,一年挣不到2000元。现在,社区居民新区建好了,政府给每人5.7万元补贴,我家仅出了1.2万元,就住上了133.5平方米的大房子,社区干部还帮我们在园区找工作,一家每年能有四五万元收入。现在还清了欠款,生活越过越美。” 工作称心 稳定增收 “伙计们,冷藏车到厂了,大家快把蘑菇周转箱搬出来装车!”随着门卫大爷几声吆喝,承德鑫盛源农业园区负责转运的20多名员工从恒温菇房中搬出一箱箱装满杏鲍菇的塑料周转箱。 据?椤树社区包村扶贫的?椤树镇党委副书记刘德瑞介绍:“鑫盛源农业园区建于2009年,占地70亩,总投资1.2亿元,有主要生产设备200台(套),现有食用菌专家3名,管理人员20多名,安排村民上岗就业300多名,日产鲜品杏鲍菇20吨,年产值8000万元,是?椤树社区引进的第一家规模企业。” 园区投资人李树斌表示,他返乡创业,不仅看中了这里气温较低、空气新鲜,适合高端食用菌生长,还看中了这里建立了农业劳动力非常密集的居住社区,用工方便。“如今已经10多年过去了,由于我们的员工队伍稳定,各项技术标准掌握到位,创造出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在企业庆幸自己找到了稳定的员工队伍时,员工也满意找到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园区员工康海艳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工作近10年,每月有3000多元工资,收益比过去种粮食多出10倍,不仅还清了外债,孩子上学也近,要是在以前,送个孩子就需要1个多小时。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关联性,尤其是居住社区与产业园区建设关联性更重要。发展居住型园区需要有经济基础和稳定的员工队伍做支撑,社区是劳动力集聚的枢纽,有了它园区就不缺劳动力。”河北省承德市委常委、平泉市委书记董正国说。 由于起步之时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社区和园区之间的配合一直非常默契。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向导和保姆的责任,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配套服务,使得社区除了引进3家规模生产企业外,还形成了近百家经营主体,全社区所有产业年产值达到3.2亿元,仅农业产值就达1.2亿元,社区村民年均收入达到1.18万元,相当于10年间净增了近5倍。 共建共享 良性循环 “11年的实践,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社区园区同建取得的成效,更看到了未来的潜力和前景。”平泉市市长曹佐金说。 今年春节之后的复工复产中,在产业园区落户的承德兴泰科技公司车间主任王小军就深切感受到了“两区同建”给企业带来的稳产、高产效益。该公司占地面积23亩,总投资2400万元,主要为北京现代集团带料加工汽车电子线束。项目建设设计6条生产线,年生产汽车电子线束36万套,实现产值1.3亿元,安排300余名青年妇女就业,人均增收在1.5万元以上。 王小军对记者说,公司生产基本没有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所有员工都在?椤树社区居住,而且与外界少有接触,3月1日企业复工通知一下发,所有员工当天全部到岗。 工业园区发展依靠社区建设提升,生态园区建设同样依靠社区发展的提升。 杨海平告诉记者,通过人口向新居住区集中,农民实现了转岗就业,社区以每亩880元将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按照统一规划发展经果园林的目标,种植了苹果、蜜桃、板栗等品种,在果园林建设好后,社区再将果园林划分成若干单元承包给社区居民管理。就这样,经果园林不仅成了山区的生态屏障,绿化了荒山荒坡,而且还成了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绿色银行”,经济效益为传统种植业的10倍以上。 截至目前,社区经果园林总面积已经突破4000亩,其中仅富硒苹果种植就达到3500亩、28万株,社区专门为其注册了“金椤美”商标,现在有一半果树进入盛果期,一年单果品收入就达到千万元以上,已经成了?椤树社区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园区建设得兴盛,社区建设在提升。”金旭东对记者说,大规模的园区建设使社区集体收入稳定增加,公共设施配套能力增强;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加大,改变了农民分散居住的局面,使得扶持资金集中投放,进一步加大了建设力度,并形成良性循环。”从城市返回社区就业的青年王松柏十分感慨,目前社区各种配套设施一点也不比大中城市差,有能容纳200名学生的寄宿制小学、能容纳180名老人的养老院,还有中心公园、标准篮球场、足球场、村民服务中心等。 39岁的村民邓海民就是“两区同建”的受益者代表。他家原来住在?椤树的深山中,?椤树社区的“两区同建”成型后,社区不仅帮助他们走出深山在社区安了家,还为他们提供了创业就业条件。邓海民在妻子劝说下,放弃了在北京打工,回村投身现代种植业,承包了13个暖棚、55亩果园,依托社区网络体系搭建的电商平台也开得很红火,蔬菜和果品在京津等地都有稳定客户。如今,大棚每年纯收入30万元左右,果树还没有全部挂果就能挣差不多20万元,一年下来纯收入达到50万元。 打破常规求突破,创新创造天地阔。通过10余年“两区同建”、互促、共享发展,?椤树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已达到2.6亿元,社区净资产积累也增加到3100万元。这让昔日“一穷二白”的贫困山村成为环境优美、生活甜美、人文尚美的大美乡村。?椤树社区不仅获得了“河北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国文明村”等众多荣誉,还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张建伟)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 蔡昉 2020年6月3日,北大国发院在线举办第145期【朗润·格政】论坛,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就业与经济复苏问题,并发布第2期“中国个体经营户研究”报告《烟火重聚:中国个体经营户新冠疫情下的复苏》。本文根据中国科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整理。 疫情加剧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性 今天要讨论的报告和议题都很重要,用电子支付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是经济研究的一种创新,也是应对疫情中经济学界的意外收获。很多人讨论消费券好还是现金好,如果能基于科学的调研数据和实验进行比较分析,会贡献更大的经济学价值,胜过经济学家的直观判断。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疫情后阶段,面临恢复经济、恢复基本民生的问题,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非常值得关注。今年政府没有确定GDP的具体增长速度指标,但是提出“六稳”“六保”。这两条当中第一点分别就是稳就业、保就业。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课题组提供了估算数据,从官方数据来看,2019年城镇就业4.4亿多人,其中私营企业占近33%,个体就业占26.4%,个体就业还只是统计了已经在市场监管局进行工商登记的部分,显然有很多人并未登记。所以课题组估算的数字更大。在这一轮疫情中,小微企业、个体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我以前讲过,在疫情的冲击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有的主体受到冲击显然更大,恢复起来也更难。 国内外都在讨论疫情被控制以后,经济怎么复苏,会是U型、V型、L型,英文大写字母几乎用了一个遍。我认为这次疫情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复苏的轨迹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本身,可能主要取决于疫情的流行病学曲线如何变化。 中国的流行病学曲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倒V字形,即迅速上升,到顶点以后下降。但恰恰此时全球疫情开始暴发,而且形成了大流行。从全球疫情的曲线来看,目前呈齿状的倒W形,并且现在还没有到顶,之后会怎么发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疫情曲线来看,期待中国经济能出现V字形或U字形复苏已经不太现实。主要困难在于受国际冲击比较大,而且不确定性很强。 中国不仅是第二大经济体,还是一个最大的开放经济体,货物出口位居世界第一。最近的PMI指数显示,出口新订单的指数在2月份下降到28.7%,3月份略有回升到46.4%,4月份又降到33.5%。5月份继续在35.3%的低点上。虽然4月份中国出口增长强劲反弹,但是影响因素包括:完成此前的延误订单、汇率变化、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增加等,所以,仅凭目前的数字尚不足以判断中国的出口已经持续复苏。 保基本民生与促经济复苏的内在逻辑一致 虽然国际疫情压力很大,而且发展趋势难测,但中国还要继续保持开放,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能寻求主动“脱钩”。但短期内中国经济的复苏可能要在更大程度上靠内需拉动。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主要都是为了满足内需而存在并从事生产的,所以其恢复意义重大,这是第一点。 第二,中国有大量人口的就业和基本生计状况脆弱,疫情加大了保民生的压力。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之后的记者会上,提出了一个引起热烈反响的事实,即在全国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人民币的同时,仍然有6亿人每月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从数据上看,2019年中国居民可支配年收入平均是30733元,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居民户,折成月收入是2561元。在这当中,统计给出五等份,收入最低的这20%人群,家庭平均收入只有615元。再往上一个档次即收入次低的20%,平均也只有1315元。两者相加占到全国居民家庭数的40%,低收入家庭的成员一般偏多,意味着这40%的家庭的总人口超过40%,即大体有6亿人。这部分人无法承受失业、就业不足或长期没有工作收入。 第三,疫情对就业带来的冲击明显,低收入群体的状况更令人担忧。 2020年第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只相当于往年同期的约70%。明显差了30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2018年1月才有,从这之后一直到去年底,失业率总体在5%左右,但今年1月份是5.3%,2-4月这几个月大体上升到6%左右。 过去的研究表明,5%左右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大体相当自然失业率,即摩擦性失业加上结构性失业,属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增长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出现了周期性失业现象,需要政策应对。从宏观经济学来看,常规情况下最简单的做法是刺激经济增长速度,使之回到潜在的增长能力上,失业率在理论上就会降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 失业率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所代表实实在在的人。从个体层面上,最容易遭遇失业的人与最承受不起失业的人,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重合度。因此这个人群也是保基本民生的重点。 第四,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不能只靠刺激经济。 如果面临的是经济周期现象,把经济增长速度刺激回到潜在增长能力上就可以消除周期性失业。但是,疫情的特点决定了只采用刺激的办法可能无法回到潜在增长率,因为这是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冲击。就业恢复不能完全指望刺激经济。相反,我认为恢复就业本身反而是恢复经济增长的逻辑起点和发动点。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因素,越来越多地来自不可抗因素,形成了巨大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市场会失灵,劳动力市场也会出现失灵现象。因此,这时恢复就业、降低失业率,应该动用政府这个有形之手,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市场经济,放弃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而是基于特殊情况,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扶持扶助小微型市场主体。 最后一点,如何通过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就业恢复。 每年国家统计局和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都会提到“城镇新增就业数”,去年是1352万人。有人不理解,认为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怎么还会有这么大幅度的新增就业?其实新增就业是流量概念,指的是不断创造出来的就业岗位或机会,不是净增加。随时创造出来的新就业机会并不一定能保持住,但不断创造就可以增加就业。因此,新增城镇就业其实对应着不断产生的新市场主体及其新创造的就业岗位。 根据官方统计,从新的市场主体来看,每天新增企业1万多个,新增企业可能不包括个体工商户。这意味着,在新创企业之外,新增个体工商户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尽管这都不是留下来的净增量,但是不断创造的主体也意味着能够不断创造就业。增量很重要,不断创造新的市场主体,包括个体工商户和新增企业,就会不断出现新的就业岗位。中央“六保”讲“保市场主体”,李克强总理说“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指的也是各种市场主体,包括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包括被总理“点赞”的地摊经济在内的新增个体户,都具有进入门槛比较低的特点,对于恢复就业十分管用,特别是对恢复就业困难人员的经济活跃度更为重要。易于失业的人也是承受不起失业的人群,同时也是比较难以回到劳动力市场的人群,要靠门槛最低的市场活动帮助他们恢复就业和基本生计。 积极改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创业和生存环境 恢复和保持新增企业增长速度,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为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经营模式和多元化的就业形式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是比较理论的说法,改善营商环境,可能对正规的企业更管用,应该把一般性的说法,转化成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的政策建议。这包括以下四点: 第一,必须做到让这些小微型市场主体在进入市场活动时真正面临零障碍。 第二,如果这些小微型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活动有障碍,就要让他们成为纾困和救助的主要受益者,直至发放补贴,让他们进入消费市场。市场出现失灵时不能只算经济账。 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为小微型市场主体作主。大中型企业有什么诉求知道去找谁,他们对GDP、就业和税收贡献大,诉求容易得到重视,容易找到资源,但是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有时投诉无门,这时需要让他们诉求有门。 第四,类似蚂蚁金服等高科技平台,此时正应该加入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行动中来,在政府之外,商界和社会也应该向小微型经济倾斜投入更多的资源。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姚洋 我希望不要仅仅把地摊经济看作短期救急措施,即使未来就业形势不那么紧张了,我们也可以总结地摊经济发展的经验,借助这次放宽对地摊经济管制的机会,将精华部分保留,而不是“一刀切”地将其取缔。 地摊经济不只是短期救急措施 地摊经济对于“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是非常有用的。在疫情中,就业受到冲击较大的是城市里的低收入人群,以及从农村到城市里来打工的人群。地摊经济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临时就业的途径。当就业问题得到缓解,居民收入相应增加,那么对于提振消费也是有帮助的。 我希望不要仅仅把地摊经济看作短期救急措施,即使未来就业形势不那么紧张了,我们也可以总结地摊经济发展的经验,借助这次放宽对地摊经济管制的机会,将精华部分保留,而不是“一刀切”地将其取缔。前两年,以城市安全隐患为由禁止民宅改造成商业用途。但是,这样的做法太过生硬,城市安全措施不到位就应该集中解决安全问题,没有必要直接将店面关闭。一些城市将店面的招牌都换成整齐划一的形式,使整座城市失去了生气和多样性。另外,还存在政策和目标相违背的现象——一方面想要繁荣夜市经济、拉动消费,另一方面,却将街道清理得“干干净净”,没有人气。一个城市要带有温度,有烟火气。希望从今以后,我们的城市规划不要“贪大求洋”。 地摊经济对于实体店铺的冲击不会很大。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正向循环,循环的强度越大,各方得利就越多。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家的市场行为都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就很缓慢。但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每个人都能参与市场活动,经济就遵循“滚雪球效应”发展起来。所以,地摊经济的发展对于实体店铺来说并不是件坏事,居民通过地摊获得收入,有了经济基础后也会去实体店消费,这对于实体店铺的发展来说应该是一个利好。 未来地摊摊位应该拍卖 通过定点、定期的方式来引导地摊经济规范发展。限定摆摊的地点和时间,时间一结束,摊主们应该遵守规定自觉撤离,而且要将场地打扫干净。如果违反规定,可以实施一些惩罚措施。通过规则的制定来使公民养成守法意识,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这样一来,发展地摊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能得到缓解。 如果未来对于地摊的需求量变大,管理也趋于规范,个人觉得这种摊位是应该拍卖的。政府规划好摊位,然后一次性收取摊位费,以避免像以前一样多次收取管理费造成的冲突。对于一些真正的贫困户,可以采用抽签免摊位费的方式。通过赋予他们摆摊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有尊严地、体面地生活。这样的措施能够激励整个社会积极向上的风气,同时缓解政府的压力。 我觉得这是一件做起来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一些政府官员有根深蒂固的观念——城市就应该“干净”,所以他们想不到这些措施。我们得牢记,城镇里一半的就业是由个体工商户和雇佣5个人或以下的小商小店提供的。所以,千万不能小看这些小微企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政府应该尽力保住一些小微企业或者支持新的小微企业“冒出来”。比如,可以由政府出面承担这些企业三个月的房租,减免半年的税收等等。先鼓励大家赶紧把企业办起来,那么就业问题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缓解。 本文原发于网易,作者同意转载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刘世锦 我刚刚参加了两会,这次会议时间比较短,但是内容没有减,而且要求进一步提高。时间是精缩了,但是会议要开成精华版。就两会的经济政策,我想简短谈几个问题,跟大家做个交流。 第一,大家都很关心刺激政策的规模。这次公布的宏观经济刺激规模,特别是财政规模,应该说还是比较适度的,没有搞过量措施。另外,我感到一些短期做法具有长期意义。 刺激政策的规模是两个一万亿,即财政赤字一万亿,抗疫特别国债一万亿。此外,中央拟安排地方专项债3.75万亿,其中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可以提高到25%。基建项目的资本金率通常是20%,如果按这个计算,3.75万亿专项债可以融资3万亿以上。把这几项合起来实际可以达到9万亿左右,占到2019年GDP的9%左右。这个数字比正常年份要大一点,但是比起西方国家10%甚至20%以上的毕生,总的来讲算比较克制。 从正面来讲,我们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是有空间的,比如财政赤字和国债都有提升的空间,货币政策还是正利率,没有搞量化宽松等等,这也符合有些同志提出的“子弹不要一次打完”的主张。疫情到底怎么往前走?目前看起来中国国内率先已经控制住了疫情,中国经济恢复的情况还算正常。海外的情况不太一样,欧洲已经出现拐点,美国的拐点还不太明显。巴西和印度等国家的发展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有一种说法是,要想真正控制住疫情,不是取决于最早控制住疫情的那个国家,而是取决于最晚控制住疫情的那个国家。这个地球上只要一个国家还存在疫情,就要面临疫情防控的问题,所以我们财政和货币政策要留有一定余地,留一点子弹。看起来这次子弹没有打完。 第二,大家讨论最多的是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这次两会没有提出经济增长指标,而是提出一个就业指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登记失业率为5.5%,同时提出一些反映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指标。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种宏观经济增长指标?我认为它们代表着积极的变化。今年没有提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给出的理由是今年情况特殊,不确定性太强,而且今年已经过去半年了,所以现在不太好提具体指标。但是反过来说,之前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是否一定要设定一个GDP增长速度指标?这个问题本身存在争议,一直有很强烈的声音建议不再设GDP增长指标。这次两会实际上把就业指标推到前台。为什么说推到前台?因为我们以前重视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的理由是,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GDP增长的背后是就业,而这次把就业直接推到前台。反过来说,如果就业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如充分就业,那么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意味着全社会资源利用水平是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达到了适宜的水平。 我建议今年尝试不再直接提经济增长速度指标,明年正式开始执行。我知道这个问题很有争议,不是说经济增长不重要,经济增长仍然很重要,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及其它经济指标相互关联的,为什么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其一,设定经济增长指标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就业,这次把目的直接推到前台。其二,过度强调增长速度指标可能有一定副作用。反过来说,明确就业指标包含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建议以后中央政府只提就业指标,同时也提出有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在省级层面,可以提出各自的增长速度指标,当然也可有其它指标。中央提就业指标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省级提增速指标。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各省可以从实际出发定指标,不要搞一刀切。中国这么多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点或者机制是地区竞争,这个机制也可以继续起作用。 此外,建议国家评估各省的发展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匹配中央的政策,特别是区域政策。发展好的省份,政策力度大一点,反之政策力度小一点。这样是否能形成一个新的机制,就是中央提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省定增长速度指标,然后中央评估经济发展的成果,再采取相应政策。 第三,这次还讲了两万亿国债怎么用。它们主要用于地方政府,而且主要用于救助。中央要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主要是保就业和保基本民生。我认为这个机制也可以常态化。以往部分中央政策落到最基层时,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形,中间环节会扭曲政策的本意。这次建立的机制直达政策需要救助的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数字技术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机制在技术上是切实可行的。财政部发一笔钱,直接进入贫困户的个人账户。这和精准扶贫息息相关。下一步要大力发展数字政务,重要特点是减少中间环节。过去中间环节太多,既有行政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现在完全可以建立扁平化的直达式政务系统。最近很多人在讨论能不能直接给低收入阶层发放货币或者消费券来援助他们,但操作起来有困难,因为尚未形成直达低收入阶层的数据系统。两万亿国债用于救助并直达基层,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起一套直达式的政务数字体系。 另外,我再讲两个具体的问题。现在大家关注两会时非常关注宏观政策,讨论最多的是货币和财政政策到底能给出多大的空间,似乎中国经济恢复和长期增长主要靠宏观刺激政策。我认为这种倾向是有问题的。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最近几年保持中高速增长,将来维持中速增长,最重要的还是依托于结构性潜能。无论是此次经济恢复还是以后的持续增长都要依靠结构性潜能,这是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当下采取的宏观政策,是在短期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并停顿情况之下提供救助,使之尽快转入正常增长轨道。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还得依托结构性潜能,简单来说,就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城市化进程所蕴含的发展动能。具体地说,中国人均收入才一万美元,发达国家一般四万美元以上,美国六万多美元。中国和他们的人均收入差距超过3万美元,差距就是潜能。这种追赶的潜能可使中国的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等新的潜力也可以为中国所用。我最近倡导的观点是,今后五至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蕴含的结构性潜能最大。关键是要要深化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果能把这个潜能释放出来,保守估计,那么今后十年每年可给中国经济提供0.5至1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 还有一个问题和疫情有点关系,主要是涉及美国跟中国的脱钩问题,包括在技术上对中国卡脖子。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中国可能采取所谓备胎战略,欧洲等其他较大的经济体也会如此。中国已经开始这个过程了,譬如芯片、软件、重要的装备和飞机发动机等。中国的优势在于国内市场比较大,可以分摊成本。如果一定要搞备胎战略的话,中国一定比韩国强,某种意义上比美国也要强。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讲,过去只有一两个供应者,在全球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备胎有了以后可以打破垄断,从市场竞争角度,也可以给出积极评价。当然,这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有代价的。中国不能因为这个就不搞开放了,现在对付卡脖子的最好办法就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美国当然很重要,因为过去很多年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美国。现在如果美国不对你开放,那么我们要对其他地方进一步扩大开放。美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备胎战略中,我们的最大短板在哪里?是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和基础研发。美国最近要卡中国大学和研究单位,中国下一步怎么办?在这些领域要推动改革,建议像当年搞经济特区一样,在深圳或杭州等地设立一些发展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的特区,在招生、人员聘用、项目管理、资金筹措、知识产权、国籍身份等方面实行特殊体制和政策,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和文化,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新型大学教育和研发机构。如果不补上这个短板,那么中国的创新搞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没有后续动力了,很难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大国。这项改革很难,但是不搞不行,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谢谢各位! 沈建光:谢谢刘世锦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把主要资金投入到都市圈和城镇化建设。它的重心是传统基建、新基建、还是旧城改造? 刘世锦: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觉得这2万亿主要是用于救助。那我为什么要讲都市圈呢?我觉得都市圈投资不需要特殊政策,主要靠激发民间投资。核心城区里有不少人想到城乡结合部,也就是都市圈的小镇去买房子。解决了小产权房、宅基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入市等问题后,需求一定会出来,出来后就有人愿意投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中的投资与上面提到的两万亿没有什么关系。大力发展都市圈和城镇化需要的资金量级比这大得多,大量社会资金将转化为可投资的资金。这里面的投资会涉及很多领域,如新基建,但重心还是老基建。譬如在核心城市周边1小时通勤圈范围内建立起几十个到上百个小城镇,用轨道交通把它们连接起来,可以想象这个投资量有多大。 另外,从投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到了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对基建等领域进行投资时很容易出现失误。前段时间发了地方专项债以后,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性不太高,因为没有太好的投资项目。目前投资都市圈的出错概率较低,有利于调动起投资的积极性。 本文为作者在京东数科研究院于5月30日举办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的发言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刘世锦 我刚刚参加了两会,这次会议时间比较短,但是内容没有减,而且要求进一步提高。时间是精缩了,但是会议要开成精华版。就两会的经济政策,我想简短谈几个问题,跟大家做个交流。 第一,大家都很关心刺激政策的规模。这次公布的宏观经济刺激规模,特别是财政规模,应该说还是比较适度的,没有搞过量措施。另外,我感到一些短期做法具有长期意义。 刺激政策的规模是两个一万亿,即财政赤字一万亿,抗疫特别国债一万亿。此外,中央拟安排地方专项债3.75万亿,其中用于项目资本金的比例可以提高到25%。基建项目的资本金率通常是20%,如果按这个计算,3.75万亿专项债可以融资3万亿以上。把这几项合起来实际可以达到9万亿左右,占到2019年GDP的9%左右。这个数字比正常年份要大一点,但是比起西方国家10%甚至20%以上的毕生,总的来讲算比较克制。 从正面来讲,我们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是有空间的,比如财政赤字和国债都有提升的空间,货币政策还是正利率,没有搞量化宽松等等,这也符合有些同志提出的“子弹不要一次打完”的主张。疫情到底怎么往前走?目前看起来中国国内率先已经控制住了疫情,中国经济恢复的情况还算正常。海外的情况不太一样,欧洲已经出现拐点,美国的拐点还不太明显。巴西和印度等国家的发展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有一种说法是,要想真正控制住疫情,不是取决于最早控制住疫情的那个国家,而是取决于最晚控制住疫情的那个国家。这个地球上只要一个国家还存在疫情,就要面临疫情防控的问题,所以我们财政和货币政策要留有一定余地,留一点子弹。看起来这次子弹没有打完。 第二,大家讨论最多的是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这次两会没有提出经济增长指标,而是提出一个就业指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登记失业率为5.5%,同时提出一些反映经济结构和质量的指标。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种宏观经济增长指标?我认为它们代表着积极的变化。今年没有提经济增长的具体指标,给出的理由是今年情况特殊,不确定性太强,而且今年已经过去半年了,所以现在不太好提具体指标。但是反过来说,之前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是否一定要设定一个GDP增长速度指标?这个问题本身存在争议,一直有很强烈的声音建议不再设GDP增长指标。这次两会实际上把就业指标推到前台。为什么说推到前台?因为我们以前重视经济增长速度指标的理由是,稳增长是为了稳就业,GDP增长的背后是就业,而这次把就业直接推到前台。反过来说,如果就业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如充分就业,那么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意味着全社会资源利用水平是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就达到了适宜的水平。 我建议今年尝试不再直接提经济增长速度指标,明年正式开始执行。我知道这个问题很有争议,不是说经济增长不重要,经济增长仍然很重要,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及其它经济指标相互关联的,为什么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其一,设定经济增长指标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就业,这次把目的直接推到前台。其二,过度强调增长速度指标可能有一定副作用。反过来说,明确就业指标包含着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建议以后中央政府只提就业指标,同时也提出有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在省级层面,可以提出各自的增长速度指标,当然也可有其它指标。中央提就业指标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省级提增速指标。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各省可以从实际出发定指标,不要搞一刀切。中国这么多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点或者机制是地区竞争,这个机制也可以继续起作用。 此外,建议国家评估各省的发展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匹配中央的政策,特别是区域政策。发展好的省份,政策力度大一点,反之政策力度小一点。这样是否能形成一个新的机制,就是中央提就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省定增长速度指标,然后中央评估经济发展的成果,再采取相应政策。 第三,这次还讲了两万亿国债怎么用。它们主要用于地方政府,而且主要用于救助。中央要建立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主要是保就业和保基本民生。我认为这个机制也可以常态化。以往部分中央政策落到最基层时,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形,中间环节会扭曲政策的本意。这次建立的机制直达政策需要救助的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数字技术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这种机制在技术上是切实可行的。财政部发一笔钱,直接进入贫困户的个人账户。这和精准扶贫息息相关。下一步要大力发展数字政务,重要特点是减少中间环节。过去中间环节太多,既有行政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现在完全可以建立扁平化的直达式政务系统。最近很多人在讨论能不能直接给低收入阶层发放货币或者消费券来援助他们,但操作起来有困难,因为尚未形成直达低收入阶层的数据系统。两万亿国债用于救助并直达基层,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起一套直达式的政务数字体系。 另外,我再讲两个具体的问题。现在大家关注两会时非常关注宏观政策,讨论最多的是货币和财政政策到底能给出多大的空间,似乎中国经济恢复和长期增长主要靠宏观刺激政策。我认为这种倾向是有问题的。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最近几年保持中高速增长,将来维持中速增长,最重要的还是依托于结构性潜能。无论是此次经济恢复还是以后的持续增长都要依靠结构性潜能,这是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当下采取的宏观政策,是在短期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并停顿情况之下提供救助,使之尽快转入正常增长轨道。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还得依托结构性潜能,简单来说,就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城市化进程所蕴含的发展动能。具体地说,中国人均收入才一万美元,发达国家一般四万美元以上,美国六万多美元。中国和他们的人均收入差距超过3万美元,差距就是潜能。这种追赶的潜能可使中国的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等新的潜力也可以为中国所用。我最近倡导的观点是,今后五至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蕴含的结构性潜能最大。关键是要要深化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如果能把这个潜能释放出来,保守估计,那么今后十年每年可给中国经济提供0.5至1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 还有一个问题和疫情有点关系,主要是涉及美国跟中国的脱钩问题,包括在技术上对中国卡脖子。在这种背景下,不仅中国可能采取所谓备胎战略,欧洲等其他较大的经济体也会如此。中国已经开始这个过程了,譬如芯片、软件、重要的装备和飞机发动机等。中国的优势在于国内市场比较大,可以分摊成本。如果一定要搞备胎战略的话,中国一定比韩国强,某种意义上比美国也要强。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讲,过去只有一两个供应者,在全球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备胎有了以后可以打破垄断,从市场竞争角度,也可以给出积极评价。当然,这是迫不得已的,也是有代价的。中国不能因为这个就不搞开放了,现在对付卡脖子的最好办法就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美国当然很重要,因为过去很多年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美国。现在如果美国不对你开放,那么我们要对其他地方进一步扩大开放。美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备胎战略中,我们的最大短板在哪里?是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和基础研发。美国最近要卡中国大学和研究单位,中国下一步怎么办?在这些领域要推动改革,建议像当年搞经济特区一样,在深圳或杭州等地设立一些发展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的特区,在招生、人员聘用、项目管理、资金筹措、知识产权、国籍身份等方面实行特殊体制和政策,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和文化,形成一批有中国特色、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新型大学教育和研发机构。如果不补上这个短板,那么中国的创新搞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没有后续动力了,很难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大国。这项改革很难,但是不搞不行,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谢谢各位! 沈建光:谢谢刘世锦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把主要资金投入到都市圈和城镇化建设。它的重心是传统基建、新基建、还是旧城改造? 刘世锦: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觉得这2万亿主要是用于救助。那我为什么要讲都市圈呢?我觉得都市圈投资不需要特殊政策,主要靠激发民间投资。核心城区里有不少人想到城乡结合部,也就是都市圈的小镇去买房子。解决了小产权房、宅基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入市等问题后,需求一定会出来,出来后就有人愿意投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中的投资与上面提到的两万亿没有什么关系。大力发展都市圈和城镇化需要的资金量级比这大得多,大量社会资金将转化为可投资的资金。这里面的投资会涉及很多领域,如新基建,但重心还是老基建。譬如在核心城市周边1小时通勤圈范围内建立起几十个到上百个小城镇,用轨道交通把它们连接起来,可以想象这个投资量有多大。 另外,从投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到了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对基建等领域进行投资时很容易出现失误。前段时间发了地方专项债以后,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性不太高,因为没有太好的投资项目。目前投资都市圈的出错概率较低,有利于调动起投资的积极性。 本文为作者在京东数科研究院于5月30日举办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的发言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采访大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本次记者会仍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 16时左右,总理步入人民大会堂三层金色大厅,边走边隔着屏幕与位于梅地亚中心媒体会场的记者挥手打招呼,步伐从容、坚定,会场内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新冠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中国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与此同时,今年又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这注定今年的政府工作会非常艰巨,也使今年这场特别的总理记者会格外受到瞩目。 “保”成最高频字之一,总理讲了34次 总理记者会开始前两个多小时,已经有很多记者在媒体会场外排队等待进入。在排队过程中,记者们讨论最多的就是总理可能会回应哪些问题。 一位在会场外的记者在某媒体群里发起话题讨论:你们最想在总理记者会上提出什么问题?一时间,群里讨论热烈非常,经济增长、就业等成为大家最为聚焦的话题。 在总理记者会开始前夕,记者亲眼目睹一位媒体同行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满了一个个关键词:疫情、中小企业、就业、脱贫、内需等,好几个关键词还被他拿红笔圈了起来。看来,媒体朋友们最想提出的问题还是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从2015年至2019年的总理记者会上,“首问”通常都给了外媒。这次总理记者会的“首问”依然给了外媒——路透社。整场总理记者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总理共回答了11位记者的提问,解读中国政策深入浅出、妙语连珠,一些典型的案例更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在总理回答记者提问中,“保”字成为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全场发布会,总理一共提到34次。此外,总理使用最多的词里面,“经济”一词达到31次,“市场”一词共30次,“就业”达到了23次。 9亿张口与9亿双手 妙喻就业重要性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出的规模性政策举措落地问题,李克强指出,我们依然不能搞“大水漫灌”,而是要“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 在回答有关就业的提问时,李克强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他巧妙比喻,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针对保企业的问题,李克强说,首先是要让市场主体活下来。政策的真金白银主要是为市场主体纾困,激发他们的市场活力。真金白银要确保落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身上。这次政府工作报告说要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我们现在有1.2亿市场主体,他们就是青山,留住他们,就会赢得未来。 在回答有关改革开放的问题时,总理强调,我们会继续扩大与世界的合作,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措施。开放对各国如同空气对人一样,须臾不可离,否则就窒息了。 在总理回答完最后一个记者提问后,媒体现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起身和记者们挥手告别,很多记者仍停留在现场,回味着刚才妙语如珠的答记者问。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