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研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分析了新冠病毒的突变情况,结果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的观点。 据塔斯社日前报道,俄罗斯科学院信息传输问题研究所的亚历山大·潘钦等人在美国《同行评议科学杂志》(PeerJ)上撰文说,他们分析了不同国家对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所得的1000多套数据,发现了1251处碱基突变,其中许多地方的鸟嘌呤被替换为尿嘧啶。 潘钦在媒体上表示,如果蝙蝠是新冠病毒的自然界宿主,那么蝙蝠细胞和新冠病毒能“和平共处”,病毒在蝙蝠体内突变较少。但新冠病毒传染给人后,人体可能发生高水平的氧化应激反应,这种反应会导致病毒基因组中一些地方的鸟嘌呤变为尿嘧啶。 潘钦说,新冠病毒与其他冠状病毒的对比显示,新冠病毒在演化早期的突变情况与自然界中其他冠状病毒相似。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后,随着病毒对人体环境的不断适应,以尿嘧啶替换鸟嘌呤的突变概率显著增大。潘钦认为:“这些情况表明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在其演化过程中看不到任何人为干预的迹象。”
世界卫生组织3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冠累计确诊病例达17106007例。 世卫组织每日疫情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31日10时(北京时间16时),全球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292527例,达到17106007例;死亡病例增加6812例,达到668910例。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博士说:“应对新冠疫情之路道艰难且漫长,自1918年以来,新冠肺炎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在美国各地病例数激增之际,他发表了上述言论,因此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呼吁美国重新制定对这一传染病的应对措施。 有人认为对尚未感染新冠病毒者采取防护措施会让本人心烦意乱,在周三美国广播公司播出的节目中,福奇回应了这种说法。 福奇说:“我认为数字说明了一切,我们无法知道在这场疫情中的处境,”他提及每日新增病例数说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周二,美国新增了54022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福奇说:“我不知道未来的一两个月我们应何去何从。我们当然希望将疫情控制住,但是在15万人死亡、超400万例感染者的情况下,无论有多少人还表现为没有症状,这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他说,“死亡人数说明了这是自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以来,情况最糟糕的一场呼吸道疫情。现在看来,依然道路艰难且漫长。”
有研究人员称,根据血清调查结果和总体的低感染率,印度可能很快就有希望实现新冠肺炎的群体免疫。对此,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30日回应表示,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新冠肺炎群体免疫并不可取,在疫苗问世之前,遵循相应的防疫规则规范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据《印度时报》网站报道,卫生部特别任务官员拉杰什·布尚表示,群体免疫完全不在战略选择范围内,这样做需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可能有10万人因此被感染而住院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失去生命。 布尚强调说:“目前,我们必须遵守新冠肺炎的防疫规范,佩戴口罩、避免聚会、勤洗手、保持2码(约合1.8米)的社交距离。” 印度卫生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7月30日上午,印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升至1583792例。在过去24小时内,印度新增确诊病例52123例,连续8天日增超4万例,新增死亡病例775例,累计死亡34968例。
新冠疫苗第一股康希诺登陆科创板进入倒计时!7月31日,康希诺将正式申购。 值得注意的是,A股生物疫苗行情已经不能用“火热”形容。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30日,生物疫苗概念股已经有17家股价翻倍(按后复权方式)。 生物疫苗股行情与市场频频传出的利好消息紧密相关。 近日,国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表示,国药集团旗下的新冠疫苗获批进入国际三期临床试验,大概三个月左右就能完成临床试验,同时进入最后的审批阶段,年底前应该可以上市。 多位企业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公司已经组织人员自愿接种新冠疫苗。但记者未了解到是哪家企业所研发的新冠疫苗。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新冠疫苗还没有获批上市,已经被提前“预定”。新冠疫苗未来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对此,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向记者表示,新冠疫苗的研发关系到国家安全,其对企业的价值已经超过“市场前景”。 不过,在史立臣看来,未来新冠疫苗的研发前景取决于两个因素:新冠疫情是否可持续。如果像埃博拉病毒一样,研发出来之后随着疫情的消失,其市场价值也很低了。如果新冠疫情常态化,与人类长期共存,尽管这并不是所有人想看到的,但对于疫苗研发成功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全球新冠疫苗研发竞赛 100个项目同时进行 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个新冠病毒疫苗项目同时在研。其中,中、美、英三个国家的疫苗项目均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据了解,疫苗的研发已经经历过减毒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技术不断迭代过程,当前以DNA疫苗、mRNA疫苗、重组载体疫苗等新技术路径开始不断涌现。 图片来源:康希诺生物公众号 我国多个新冠疫苗在研项目已经完成了临床二期接盲。6月11日,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开发的Ad5-nCoV率先完成II期临床试验揭盲;6月14日,北京科兴中维生物的灭活新冠病毒疫苗Ⅰ/Ⅱ期临床揭盲。6月16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所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揭盲;6月23日,国药中生宣布,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国际临床(III期)试验在阿联酋启动。 6月25日,康希诺生物与军科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联合开发的Ad5-nCoV获得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颁发的军队特需药品批件,有效期一年。 7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由阿里健康和美国细胞出版社(CellPress)共同举办的网络研讨会上表示,自己已接种一实验型新冠病毒疫苗。这也让外界对接种新冠疫苗的信心大增。 未获批就被订购 市场前景如何 在疫苗研发进展顺利的背景下,新冠疫苗的全球化供给也引发关注。 工信部官网消息,7月27日,工信部在京召开的202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要做好疫苗规模化生产准备工作。 7月20日,辉瑞与BioNTech与英国政府达成协议,将为其提供3000万剂新冠候选疫苗。而此前,辉瑞/BioNTech与美国政府签署了一项更大金额的疫苗协议。根据协议,辉瑞/BioNTech共同开发的mRNA新冠候选疫苗BNT162在获得美国FDA授权或批准后,美国政府将在收到首批1亿剂疫苗,并向其支付19.5亿美元,之后,美国政府还可以再购买多达5亿剂。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政府将拥有最初生产的1亿剂疫苗。 全球新冠疫苗竞速的背景之下,其钱景如何引发关注。 安信证券发布的研报认为,就国内市场而言,综合考虑我国新冠防控政策并参考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模式,预计我国未来大概率会对新冠疫苗采取集中收储为主、二类苗销售为辅的模式。假设我国新冠疫苗未来接种率为60%-80%,接种程序为2针/人份,收储均价为20-30元/支,对应国内市场空间为336亿元-672亿元,按净利率50%计算,对应利润空间为168亿元-336亿元。就国外市场而言,预计我国新冠疫苗主要出口至中低收入国家,假设我国出口新冠疫苗接种率为10%-15%,接种程序为2针/人份,出口均价为2.5美元/支(参考阿斯利康定价),则对应出口市场空间为125亿元-187亿元,按净利率40%计算,对应利润空间为50亿元-75亿元。 对于资本市场的火爆,史立臣认为,应该更客观地对待此事。
近日,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省一名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囚犯死亡而引发监狱骚乱。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为了获取医疗救助,当地4座在押人员数量最多的监狱27日暴发骚乱。 当地媒体曝光的画面显示,有囚犯爬上圣塞巴斯蒂安监狱的屋顶,要求就医并获得药品。还有一些人挥舞着黑色的旗子以及玻利维亚国旗、用纸板做的棺材、横幅等,要求接受新冠病毒检测。 一名在押人员举着喇叭高喊称,他们需要医疗人员。“我们知道(我们当中)已经死了3个人,还有其他人死在警察局。”他说,“但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收到有其他囚犯死亡的通知。” 科恰班巴省政府巡查员尼尔森·考克斯呼吁相关部门采取紧急行动,敦促医疗队尽快进入监狱设施进行评估,以防止更多人死亡。他透露称,共有8名死亡的囚犯曾出现新冠肺炎症状,这引发了人们对病毒会在监狱人群中传播的担忧。 圣塞巴斯蒂安监狱一名在押人员的亲属表示说:“(监狱里)没有医生,也没有药,他们快要死在里面了。不能让他们死掉,我们可是人。” 相关部门通报称,目前玻利维亚监狱系统人满为患,已经超过最大容量的240%,已有60多人死于新冠肺炎。
回爱民博士对记者表示,复星医药将与研究者、合作者以及监管机构密切配合,以尽快推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从而最终战胜疫情 “复星医药获德国BioNTechSE授权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BNT162b1,在收到国家药监局临床批件后不到一周时间就启动了泰州的临床基地。”复星医药集团高级副总裁、全球研发中心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回爱民博士对记者表示,临床试验的启动是一个新的起点,复星医药会与研究者、合作者以及监管机构密切配合,在保障受试者安全及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尽快推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从而最终战胜疫情。 近期新冠疫苗研发有了诸多新进展,一方面多家企业进入新冠疫苗临床阶段,另一方面武汉生物研究所已经启动三期临床试验,走在全球疫苗研发的前列。近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表示,我国现有13家企业陆续开展了新冠疫苗产能建设,其中9家企业已经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医工结合分会副秘书长谭亚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临床阶段可以视为疫苗研发的一次跨越,这些企业也形成了疫苗研发的第一梯队。很多企业疫苗研发失败,往往源于无法制备出稳定的、高纯度的可用于人体疫苗,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的药品管理机构,都会对疫苗临床申请进行严格审核。 疫苗临床前研究主要进行毒理、药理等分析,分离病毒并制成疫苗,通过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确保工艺可控、质量稳定及安全有效后,可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开展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总共分为三期,一期将考察疫苗在人体里的安全性,受试者数量较少,约在百例左右;二期则考察疫苗有效性,检测疫苗能否刺激白细胞产生抗体,受试者在几百到上千例;三期受试者数量最为庞大,耗时最久,要采用随机、盲法、安慰剂等对照设计,在近万人群中全面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有五种新冠疫苗研发路线,其中灭活疫苗是最传统的经典技术路线,它通过在体外培养新冠病毒,然后将其灭活,使之没有毒性。北京科兴、武汉生物研究所、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共四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已经通过此研发路线,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重组蛋白疫苗路线上,智飞龙科马与三叶草生物两家公司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重组蛋白疫苗也称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它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产新冠病毒最有可能作为抗原的S蛋白,把它注射到人体,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核酸疫苗包括了mRNA疫苗和DNA疫苗,解放军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复星医药两家已在国内开始了mRNA疫苗一期临床。回爱民介绍,传统疫苗主要是体液免疫,mRNA疫苗除了体液免疫还有比较强的细胞免疫。此外,mRNA疫苗是一个核酸序列片段,不含病毒微生物成分,它在人体内相对安全,它的生产工艺也便于快速标准化,产能比较大。 腺病毒载体疫苗是用经过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作为载体,装入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制成腺病毒载体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康希诺生物和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腺病毒载体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目前处于二期临床试验阶段。 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是用已批准上市的减毒流感病毒疫苗作为载体,携带新冠病毒的S蛋白,共同刺激人体产生针对两种病毒的抗体。目前尚未有企业通过此研究路径进入临床阶段,如华兰生物参与了由厦门大学牵头、香港大学联合开发的“基于流感减毒载体的新型冠状病毒鼻喷减毒活疫苗的研发”项目,该项目已报国家科技部。 华夏幸福研究院医疗研究员王瑞妍对记者介绍,一般疫苗研发需要多年时间进行临床研究与测试,但因为疫情汹涌,在技术与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研究机构纷纷加快疫苗研发进程,并且国家也大力支持各条研发路线,不管是传统的灭活疫苗还是新型的mRNA疫苗,都在新冠疫苗这条赛道上竞速。 王瑞妍说:“国内还有很多企业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但临床审批可以说是一道重要的门槛,越过了才有可能竞逐最终的疫苗研发上市机会,国内还有不少企业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但也往往止步于此了。一期、二期临床试验会比较快,而三期临床试验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又是一道门槛,一旦跨过了,新冠疫苗将进入上市审批阶段,鉴于国内政策和各个企业的疫苗生产准备工作,上市速度会十分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