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11月法国之行的相关消息再次成为新闻的焦点,因为他在最后一刻取消了前往巴黎市郊埃纳·马恩美国公墓纪念阵亡将士的行程,他还被指诋毁退伍军人。 而彭博社又曝出关于那次法国之行的报道,更是让人瞠目。据报道,在取消了悼念活动之后,特朗普在美国大使的居所消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并且看上了那里的几件艺术品。等到第二天,他便让人将一尊本杰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半身像、一幅他的肖像以及一套希腊神话人物的雕塑搬上了“空军一号”,带回了美国。 报道称,美国大使对特朗普的这一举动感到非常震惊,但并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特朗普开则玩笑称,这些艺术品也许会在6年之后重回巴黎,因为到那个时候他作为美国总统的第二任期就要结束了。 然而,可不是所有的人都对特朗普的决定感到满意,一些国务院的官员还通过邮件与白宫官员进行了沟通。最后的结果是,特朗普的做法完全合法,因为这些艺术品本来就是政府的财产。 白宫方面也证实了这件事,发言人贾德·迪尔在回答彭博社提问时说:“总统把这些美丽且属于美国人民的文物带回了国,并将它们陈列在白宫最显著的地方。” 据报道,虽然白宫将这些被特朗普拿走的艺术品称之为“文物”,但它们其实都是赝品或者复制品,总价值约为75万美元(约合512.2万元人民币)。 那套希腊神话人物雕塑现在被摆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是20世纪早期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但这位艺术家却声称它们是16或17世纪的作品。一位艺术品经销商表示,这些雕塑没有什么价值,只不过就是“仿照17世纪雕塑的20世纪赝品”。 此外,富兰克林半身像和肖像也属于原作的复制品。白宫官员最后从美国国家肖像陈列馆借来了肖像画的原作,并把它挂在了椭圆形办公室。
新冠疫情已经肆虐全人类大半年。从全球抗疫效果来看,似乎儒家文明圈较其他文明圈表现都好一些。以中国为代表,日本、韩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各国,虽然爆发的较早,但在控制和治理方面,都比欧美西方各国及印度、南美,似乎表现的都比较好一些。 要知道,儒家文明圈是人口密集度非常高的文明,在传染烈度如此高的新冠疫情面前,能够有效的控制住,的确是一个值得让人思考的现象。尤其是,对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来说,在如此人口密集和高频率流动的空间内,能够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迅速切断传染链条,并率先在全球各国中复工复产,从传染病流行学的视角来看可以称做“奇迹”。 官方称为制度优势。国家集中动员能力和以局部牺牲保住全体的机制当然重要,但可能无法解释全部。设想,如果这一套做法放到欧美、印度等其它国家,能不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我看很难。在整个2020上半年全国抗疫的过程来看,从封城、封村、封小区,到方舱医院、隔离管理、健康码认定、复工条件审批等,这些做法很多在西方自由国家来看都是侵犯人权或私权的。 即使结果看上去很成功,但还是有很多学者对中国一些抗疫做法严厉指摘。这些也无可厚非,一个社会需要不同的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或许中国很多方面的进步,也得益于这些听上去刺耳的指摘。这些声音可以消解国家傲慢,而这是特别重要的。但没有必要过度虚无主义,就像身在一线的人做什么似乎都无法让旁观者、批评家满意。如果换个角色,可能就互相理解了。 但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抗疫成绩,不能简单的归因于一个方面,更不能归因于某一个人。对于大瘟疫这样的巨大历史事件,还需要从更深层的历史和文明视角,去寻找真正的密码。因为在整个抗疫过程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都迅速动员起来了。这不仅仅是公共部门一家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整个社会体系,全部神经和细胞,都投入其中。 所以在那几个月全国抗疫的过程中,田间地头的农民,社区商场的保安,每一个平凡的个体,似乎都被赋予了非常大的权力。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既视感。更不用说正式的国家机器公务人员。还有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各个地区的医院,保证了医疗资源的供给。 这种强大的从庙堂到江湖,从国企到个体户,政府-家庭-个人,国家-城市-社区(乡村)三位一体的动员能力,不仅是出于显性的制度体制或权威的、集中的国家动员能力,更重要的还是非正式制度——乡土文化、家文化、秩序感、生命意识、集体意识、权威认同等一些集体潜意识密码在里面。否则,不可能如此整齐划一,显出如此大深厚的能量。 而这些非正式制度,需要在文明圈的层面进行解释。这些文明圈里面的因素,是短期内无法设计和改变的,而且大部分时间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然而却是决定一个社会和国家走向的最潜移默化而又最有力的变量。我们大部分时间感受到的,则是政府宣传的“看得见的手”的制度优势。 意识决定行动,集体意识决定集体行动。意识,尤其是几千年来形成的潜意识,深藏在文明的密码里。 所以,我们才看到,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这些施行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在抗疫方面表现的也相对较好。最可能的解释是,它们虽然和中国使用不一样的显性政治和社会制度,但是却属于同一个文明圈——儒家文明圈,或者“筷子”文明圈。 儒家文明可能有以下几个精神内核,可以让其在治理大瘟疫中有相对优势: 1,秩序意识。这是儒家文明里面“礼”的部分。“夫礼所以制中也”,“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克己复礼。这么多人口,一起抵御传染病,如果没有秩序是不可能的。虽然这些秩序里面有很多侵害到部分群体或个人权利的因素,但通过潜藏在儒家文明中的“礼”文化,终究保持了良好的秩序。 2,仁爱意识。这是儒家文明里面“仁”的部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整个抗疫期间,家庭内部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和照料,社区志愿者、外卖邮递卫生环保等普通劳动者、社会志愿组织,公共部门基层工作人员等,无一不是让人动容的无私付出和关爱。民间自发在网络上声势浩大的为吹哨人举行仪式,也是大爱的一种表现。警惕恶,但永远不要低估人性善的力量,否则文明无法前行。 “最美基层民警”陆旭东从护学岗转战抗疫最前线 3,权威认同。“尊王”、“忠君”,“三纲”,一直是儒家尤其是汉朝“独尊儒术”后宣扬的思想。在人口密集、需要秩序和集中动员的群体里,缺乏权威认同是不可能的。从国家、城市,到社区和家庭,必须有一个集中动员、统筹安排的权威存在。即使某些自由主义分子口头上蔑视权威,但潜意识里面还是需要一个权威统治的,政治学家说这是刚需。这在儒家文明里面更是如此。 4,集体意识。儒家中“和”的思想,“忠恕”的主张,“天下大同”观,实际就是一种集体主义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都是讲集体理念的。如果每个个体、小群体,都强调个人权利和利益,那么全国隔离措施是不可能施行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牺牲某座城换回全国的稳定,牺牲个人利益(限制自由)换回更大的集体利益。这是儒家传统里一直强调的。 5,家文化。“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文明里面,家、家族、血缘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基本的组织单元,在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上承担了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功能,互相帮扶的生产功能,集体祭祀的文化功能,甚至是相互借贷的原始金融功能等。我们看到了,当大疫情发生后,社会保障功能跟不上的时候,就需要家庭自发动员起来形成隔离期间的相互保障组织。正是儒家文明圈浓厚的家族意识、血缘意识,保证了疫情期间的各种基本救助和保障。 6,今生信仰。“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乱力鬼神”。与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等具有彼岸信仰的文明圈来说,由于不相信天堂和来生,儒家文明圈更加重视此生的生命价值。我们看新闻报道,经常看到疫情中一些不戴口罩很佛系的西方人和印度人,他们觉得生死由命,即使不幸感染,还有天堂和来生等着。这种“不怕死”的态度,在防治疫情中徒增难度。而儒家文明圈则不一样,当大家意识到伤及“今生”生命的灾难来临的时候,不用政府号召就自己主动躲在家里不出来了,街上也是空无一人。 7,乡土文化。说到底,儒家文明还是乡土文明、原生大陆文明、农业文明。这种文明根子里面是静态的、封闭的,是村落文化的。看中国的城市社区,跟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都是封闭小区,有围墙有保安,这个跟乡村的村落差不多。西方国家的社区,基本上都是开放的,哪有什么围墙和保安。恰恰是这种乡土文化,城市社区的村落文化,反而更有利于疫情防治中的隔离管理、网格化管理。村落和封闭的城市小区,本身就是天然的隔离空间。虽然日本、韩国等不一样,但儒家文明里深藏的意识也是这种乡土文化的,只是程度不一样,它们可能更西方化、公共意识强一些而已。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西方文明(或基督教文明)圈,印加文明圈,地域上尤其是美洲地区,表现的则不一样。他们与儒家文明圈迥异:反秩序、反权威、个人自由主义、商业文明下较淡的血缘关系和家族意识、彼岸信仰、激进的个人意识等,都是不利于疫情防控的。“群体免疫”理念,也代表着西方文明动态的、开放式,甚至回归野性和冒险的海洋文明思维。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这种自然法则下的“群体免疫”成功,在疫苗还无法全面普及的时候,儒家文明圈的防疫优势可能就会变为劣势。 新冠疫情对西方世界的冲击前所未有。虽然死亡人数和造成的损失与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上世纪初的西班牙大流感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当前科技文明高度发达,西方国家享受和平和健康生活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背景下,这突发的大瘟疫造成的冲击——生命健康、经济财务、精神心理等——恐怕都是史无前例的。而且,这场疫情还在持续中,美国等国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还屡创新高,所以整个造成的影响还无法完全估算。 有学者甚至认为这场疫情,要从根本上冲击几百年来滥觞自西方的现代主义和现代性——工业社会、消费主义、个人自由主义、反秩序、反传统和反权威等等。其实所谓的现代主义、现代性,一直是一个引发争议的问题。 然而一个事实我们是承认的,地球生态环境正在因为工业革命以来,以个人消费主义为驱动的人类经济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或者正在发生巨大的、“灾难式”的再平衡。瘟疫病毒的爆发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山火、飓风、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较往年也有了明显的活跃迹象。气温每上升0.1摄氏度,地球生态环境需要多大程度的平衡?再平衡的方式,在大自然看来是很平常的,但对人类来说,尤其是现代文明来说,都是世界末日式的灾难。 在整个碳排放中,发达国家占了近七成。西方国家占了六成以上,中国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增量的贡献上也是非常大。当我们感激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些关系到人类终极命运的共同问题表示担忧。然而正是在这个最需要天下大同来解决这些共同问题的时候,美国却退出了世卫等国际组织,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出现真空。文明圈之间不仅没有因为新冠疫情这些人类共同的敌人而进一步谅解和融合,反而正在出现亨廷顿预言的“文明的冲突”,这可能是比疫情本身更让人不安的现象。 而儒家文明圈,也不能因为短期的抗疫效果较好就过于沾沾自喜,更应该以一种天下大同、仁者爱人的普世文明来看待整个人类命运。同时也应该看到,在防治疫情的技术层面上,无论是大数据检测、健康码,还是疫苗的研发,还是都来自西方文明的科学技术。从这一点上,文明圈之间不应该隔阂和对峙,而应该更加宽容和融合。这可能是大自然通过新冠疫情给予人类最后的警示。
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全球化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走向何方?其实此事已有一段时间了,从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政府采取的许多政策,以及一系列的社会运动,把经济全球化当做西方国家社会阶级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在此背景下一系列的民粹主义政治家走红,这些民粹主义的政治家对整体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贸易保护主义回潮,是一种逆全球化的趋势。 尽管舆论一直在讲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大的历史趋势。但欧美国家中已经出现了这种逆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对于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很重要了。今天,我主要讲五个问题,第一个就是逆全球化的现象怎么出现的,它主要是来自于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第二,讲一讲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迅速的缩小,而在迅速缩小过程中中国大大利用了这场经济全球化。第三,疫情发生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多了与中国脱钩的借口,他们确确实实在采取与中国脱钩的措施。第四,中国最近一些年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让这些发达国家妒火中烧,在国际舆论中我们听到的往往是中国给发展中国家投资带来的问题,其实恰恰是因为中国在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的太好。第五,当中国来重新塑造经济全球化的时候,怎样才能让经济全球化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社会造成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从发达国家开始的,美欧日大企业是始作俑者。像皮尤研究中心等美国许多民意调查研究中心就做了调查,在二战后经济复苏和后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所谓的中产阶级一直在西欧和美国都是居民中间的大多数。但进入本世纪以后,特别是2015年以后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中产阶级的规模大幅度萎缩,皮尤调查显示规模已经不到一半,在1960和1970年代的时候,大概美国所谓的中产阶级在60%多,他们下降了百分之十几。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均收入这些年也在大幅下降,大概从2007年以来受到了房贷和房地产市场价格暴跌的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中位数家庭收入大概下降了28%。同时美国的贫富差距在迅速拉大,过去已经进入了中产阶级阶层的人,又回归了无收入或者底层收入的人群。中产阶级萎缩发生在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的中产阶级从1991年占居民的60%降到了2013年54%。而在日本,2011年以后社会最大的变化就是中产阶级萎缩,中产阶级从原来的中等收入的人口变成了贫困人口,年收入在五六万美元以下的中低阶层已经占到人口八成,整体来讲所有国家情况都很严重。 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日本的中产阶级萎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跟制造业的衰败紧密相连的。1953年时,美国制造业比重曾经高达32%,在1979年时,美国的制造业就业总量吸纳了美国26.4%的劳动力,但是到了2018年,美国制造业就业比重仅占美国劳动力就业的8%,和美国最高的制造业就业人数相比下降了大概24个百分点。1973年,日本的制造业就业比例是最高的,占到27%,之后不断下降,到1994年的时候下降到23%,现在更低。在欧盟的15个国家中,制造业比例最高的是1970年,当时制造业就业占到30%,但现在在10%左右。 与此同时,在整个GDP国内经济总值的比例上,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高,现在在这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服务业占的就业比重和价值比重已经超过了80%。服务业和制造业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服务业工资水平一直远远低于制造业,因为服务业劳动力可替代率很强,这件事情在欧洲表现的更加严重。因为随着欧盟的东扩,越来越多东欧国家的劳动力迁徙到了西欧,形成了工资成本上的一种竞争,使得在服务业里面的就业成本不断的下降,而这些服务业就业人群领到的工资也不断的下降。 正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这一切又都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种所谓“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是排斥政府干预。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基本上西方国家流行的都是凯恩斯主义,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核心就是政府干预,国家干预主义。国家干预主义确实在二战结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复苏、经济回升和经济增长,但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从二次石油危机之后,在西方这些发达国家都形成了一种经济滞胀。这种滞胀现象是凯恩斯主义当年解释不通的,因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解释,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一种替代关系。如果想维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就得在通货膨胀上稍微放松一点,有一点通货膨胀。因为当时的很多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刺激人们消费和投资的一种机制。所以大家都认为那个时候既然经济和收入增长都很快,有一点通货膨胀可能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七十年代之后,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就出现了经济滞胀。在这种背景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有一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登台,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和美国总统里根的上台代表了一种所谓新自由主义的回归和革命,打破了在欧美国家战后时髦了三十年的凯恩斯主义传统。所以八十年代之后的经济政策就成为了抛弃国家干预主义,恢复市场至上,让企业主宰市场的做法。 正是这样激进的非黑即白逻辑,害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这种背景下,他们要撇开市场闹革命,让市场决定一切的做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因为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让企业去主宰市场的话,效率确实大大提高,但也促成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扩张,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价格垄断。而且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企业在市场上迁徙能力增加,企业可以随时以搬迁来威胁员工发更低的工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工资成本在不断的下降,利润和资本回报率在上升,企业高管收入不断增长,社会分配开始失衡,社会分配逐渐向一小部分人倾斜。原来西方社会里这种社会稳定的基石,也就是庞大的中产阶级开始萎缩,社会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占领华尔街”等社会抗议行动,一些民粹主义政治家似乎看到了机会,他们利用民众对全球发展的不满趋势,煽动民众起来反对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把这些现象都称为是全球化的罪恶和全球化造成的后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 二、在这种过程中,其实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这种差距在迅速的缩小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几乎同步,一改革开放就吸收了很多外来的资本和订货。当时八十年代中国的生产能力还比较低下,我们当时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时候,承担的是整个全球供应链里面最低端的生产。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时发生的是乡镇企业崛起,乡镇企业有很多都是搞这一类加工的,给国际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大大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当时中国的工业产出在1980年的时候,只有1800多亿人民币,到1997年的时候就增长到了2.6万亿,到2018年时就增长到了10万亿,到2017年时就增长到了24万亿。 最开始中国的出口是低端工业产品,外汇是有限的。但是后来随着工业化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升级,不一样的出口价值使得我们的出口额大幅增长了。1980年时我们的商品出口大概是181亿美元,到1997年增长了将近10倍,到了2008年商品出口超过了1.4万亿美元,2015年增长到了2.2万亿美元。正是世界经济的全面开放和全球化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外部需求的持续增长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我们的对外出口总额在大幅上涨,经济增长这么多年来,出口还一直在增长,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工业制造在不断的升级换代,我们在不断的往高端制造业攀登,出口附加值和总额不断的增长。中国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使得商品贸易出口这些年来一直在增长。 2008年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趁着刺激经济计划大大加强了基础设施的投资,经济发展之快远超国人的想象。2008年时,中国GDP是30万亿人民币,十年后到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90万亿人民币。世界上其他的发达经济体都停滞不前没有变化,甚至有些国家在退步。欧盟从当时19万亿美元下降到了18万亿美元。日本的GDP在2008年的时候,是5.04万亿美元,到2018年倒退到了4.98万亿美元。只有美国还稍微增长了一点,美国的GDP从2008年15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018年20万亿美元,但制造业价值没有明显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在服务业和金融业里面的一些变化。而2008年到2018年,十年期间美国国债增长了10万多亿美元,它的GDP增长了5万多亿美元,但是它的国债增长了10万多亿美元。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在2008年危机之后都是停滞的,只有中国十年涨了三倍。 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体现在质量上。基础设施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很重要的东西,以基础设施为例,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只有一条高铁,就是北京到天津的高铁,只有100多公里半小时行程。十年后的2018年,我们已经建成了3万多公里的高铁线路“八纵八横”,是全球其他国家高铁之和两倍还多。同时我们还建成了大量的高速公路和机场,使得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一跃成为世界最发达的系统,现在我们的交通系统无论是高铁、飞机、高速公路都好于发达国家。 中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在这十年中也发展起来了。到今天中国98%的领土都被4G通信网络覆盖了,因此我们才能够发展电子支付体系,二维码认证体系。出现疫情的时候我们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健康码服务于掌控疫情的扩散,这些技术的基础就是通信设备的基础设施。其实看到了在那些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和欧洲,现在日本也是每天以一两千人的速度在迅速的传染,而他们的控制能力要大大低于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通信基础设施不如中国发达,他们的控制手段当然就不如中国好。 总体来讲,中国成绩斐然的科技现代化让这些国家更为担忧,5G通信会使“中国制造”再上一个台阶。5G通信和4G通信相比,对工业来说5G通信大大改善了工业化的水平。现在码头上用的这些自动化的设备完全是用5G来完成的,整个港口的运输和搬运全部是无人和自动化的。现在正在做的就是矿山,现在通过5G设备可以让整个矿井全部用机械化来运作,而机械化的指挥是通过5G来完成的,从安全性、可靠性等各方面都是特别大的进步。下一步5G还会应用到智慧城市、无人驾驶,城市机器人送货和物联网等领域,所以,等到这些应用场景都发展起来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便利程度都会更加提高一层。这些事情决定了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而他们在技术和财力方面也都落后于中国。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肯定会不断增加,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我们还是享受发展中国家待遇。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这些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是在所难免的。这是第二个部分,这里有一个图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挖掘了全球制造业的比例,说明了中国正在回归历史舞台的中央,1750-1800年的30%多,之后就是鸦片战争,中国的制造业不断下跌,工业落后和战争赔款使得我们失去了工业化的机会,中国的比例不断下降。1860年之后降到20%,1900年降到了5%左右,1938年到1950年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占的比例只有2%左右,但之后中国的制造业比例不断上涨,2018年后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占比已接近30%,很快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就要恢复到历史上的荣光,恢复到市场上最辉煌的时期。 全球制造业比例(来源OECD) 三、疫情使得欧美国家多了一些与中国脱钩的借口 疫情凸显了美欧等国对中国的依赖。在对付疫情中间,美国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产生了很多的摩擦,有一次纽约州的州长科莫无意中说出了,美国本身能力不足,什么事情都依靠别人,特别是中国,从疫情初期的口罩,到给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到给感染者维持生命的呼吸机,甚至核酸检测的原料都要从中国进口。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议员们说这件事情变成了国家安全的事情了,特别是他们发现在他们的医药原料中,85%以上从中国进口,对中国的依赖严重。所以他们开始要酝酿、要立法来保证国家安全,强迫他们的企业回归。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是他们发现在2008年那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一下子加大了对美欧市场的投资,兼并了很多需要境外投资者摆脱困境的好企业。 这次他们发现疫情会造成相似甚至比上次更严重的后果,所以他们开始立法排斥中国投资,严禁境外资本趁疫情去兼并他们的企业。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现在似乎在美欧的西方世界不太流行了,新的凯恩斯主义正在回归。他们认识到这个问题很严重,一方面他们要利用国家干预主义的工具防止中国收购兼并他们的关键企业。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危机严重,当这些关键企业陷入财政困境的时候,他们要使用国有化的方法收归国有。这种方法都是当年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候曾经采用过的方法。 在中美贸易战升级的同时,美国人越来越多的使用司法和金融管辖手段强迫中国和美国全面技术脱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产业链是相通的,现在他们很担心这些事情对中国实力增长的帮助,所以它要跟中国全面脱钩。最新的一个消息,Tiktok被特朗普瞄中了,也是使用行政手段来禁止中国公司在美国的运行。如果按照过去市场主导全球化的力量,让市场决定的话,实际上Tiktok在美国的发展非常好,现在它的使用人数和发展趋势都是要大大超过了过去耳熟能详的美国的互联网企业,这就说明它现在很担心中国在这些互联网技术上,要超越美国,对美国市场要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美欧这些国家都想要打破原来的全球化格局,重新塑造产业链,但这可能使得整个过去已经构建起来的全球产业链的效率降低,而发行的货币就可能对这个市场产生巨大的通货膨胀。过去从2008年那次危机以来美国欧洲就已经滥发了很多货币,但之所以没有引起马上的通货膨胀,是因为当时的贸易比较自由,大大促进了中国这些国家给他们提供的廉价产品,但是如果现在有更多的贸易战,同时他们有行政规定和法律规定来强行的切割这个产业链,比如要形成全球的三个产业链,东亚一个产业链,欧洲一个产业链,北美一个产业链。整个的工业制造的效率会大幅下降,成本会上涨,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未来的通货膨胀是可以预期的,所以是非常危险的。 尽管他们用行政手段做了这些事情,中国的市场吸引力仍然很大,所以今年以来尽管逆全球化的趋势很猛,但是跨国公司仍然是对中国市场恋恋不舍。实际上从四月份以来来中国直接投资的外来资本还是在上升的,甚至超过了去年的水平。这在全球跨境投资在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是非常反常的现象。这充分说明了跨国公司还是很看重这个市场,尽管他们的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但并没有马上阻止这些企业继续到中国市场来寻求利润。 四、中国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成功让发达国家很忌妒 上次危机以来中国最成功的不仅仅是国内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依靠着“一带一路”的投资,使得我们不再单一的依赖贸易出口和欧美市场。从上次经济危机后,我们可看出欧美市场的需求不可能继续无限增长。“一带一路”的倡议,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部分的弥补了对美、对欧出口的那些空缺,我们不仅做了“一带一路”,帮助这些国家有了基础设施的发展,然后在基础设施发展的同时也向这些国家出口了很多机械,让这些国家能够完成投资项目的基础建设,对我们的出口方向多样化都非常有帮助。 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都建了很多的中国产业园,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办经济特区的方法来做这些事,使得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很快形成了集约化的力量。有些国家比如埃塞俄比亚曾经是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中国帮助它建立的东方工业园,使得埃塞俄比亚十年到十五年间迅速的发展起来了,变成了一个非洲中等收入国家典范。美国这些西方国家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的投资能够成功的帮助这个一个国家,所以开始有一些破坏活动,比如美国人成立的海外埃塞俄比亚联盟。现在西方在发展中国家拥有比中国大的话语权,在不断的抹黑中国方案,比如说中国的援助和投资都是债务陷阱。这些发展中国家当年都是殖民地国家,他们用的语言还是英语、法语等前宗主国的语言,它们的媒体和舆论到现在为止还是受着欧洲国家的影响。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话语权仍然对这些事情起到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中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扩展话语权,能够让我们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项目不是受到指责,而是证明它的生命力和对当地的帮助。 五、如何才能让中国版的全球化走得更好一点 一是要防止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错误,上一轮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对发达国家一个很大的问题,让企业自身独占市场的结果就是让贫富分化越来越大,它会让整个利润分配上一家独大。我们要防止犯同样的错误,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让市场和政府都深度参与所有项目,政府可以协调,使得这些“一带一路”产生出来的效益在社会和政府之间会有一定平衡,不让其只对某一方面有利。 二是我们要在美欧西方国家想去搞成地区产业链的过程中,健全中国自己的产业链,要防止出现孤军深入的错误。有可能有些企业像华为,它的技术发展特别精尖,但同时它严重的依赖于全球产业链,它没有把国内自己的生态比如半导体产业链培养起来,这种情况下它就出现了孤军深入的情况。当别人把你供货网络割断时,就有可能中了别人的埋伏。所以未来我们在发展产业上面要考虑到整个生态。 现在我们强调内外循环,其实内循环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考虑到内部的产业链要怎样能够比较完善,不被外部冲击而影响到整体企业。内部循环在保持我们的社会凝聚力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就像前一阵子总理讲到,我们仍然还有6亿人口的月平均收入在1000人民币左右,需要形成内循环,拉动这些人就业,甚至提高他们技能和增加他们收入。外循环更不用说了,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的商品贸易大国,外部市场对中国的发展和工业化升级都很有意义。 在保证外循环的同时,我们还要有控制部分转移生产,我们要让工业化产生的利润能够受益于部分的工业转移的进程,以此来建设我们的“朋友圈”,别人跟我们一起受益,而中国现在是有这个能力的,所以我们现在转移生产,我们去搞产业园帮助他们工业化,某种程度上都是让他们分享工业化的利润。 最后一点,中国的内部要追求质量和效益,但是过去在对外投资的时候,有时候几家中国企业在那里拼命竞价,一旦中标后又因价格太低而只能粗制滥造完工。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时候也会遭到一定的质量诟病,过几年可能就出问题了。所以我们要维持在外部的形象,否则的话就会变成自己国内已经发展的很好了,但是在海外的形象仍然还是一种廉价产品的代表。改变这种象征,不光是我们自己发展的好,还要改善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的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这些问题,在结束之前,再回答一下大家的几个问题。 问答 问:政府的经济干预越来越多,是不是已经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自由市场经济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吗? 丁一凡: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历史上曾经被认为有一定正相关的,但滞胀否定了这种说法,未来出现同样问题时候要看我们中国政府处理这个问题是不是比其他的欧美国家、日本等国要好一点。从政治上讲,其实这些欧美国家都有利益来搞一点通货膨胀,因为如果完全没有通货膨胀,他们这么重的债务是减不下来的。当债务太重的时候,他们总是要人为的搞一些通货膨胀,使得实际债务比重不断的下降。通货膨胀可以帮助把GDP的分母做大,债务的分子就显得小了。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解决债务不再上涨的问题了。所以未来要担心通货膨胀出现在发达国家反过来对我们的影响。因为从现在他们对我们的防范,他们对全球化的管制,他们对我们贸易的管制都证明实际上他们已经放弃了这种自由市场的经济,因为他们觉得自由市场经济对中国有利而非他们,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变得越来越政治化。 问:现在我们学习西方国家的股份制改革是不是需要调整了?中国如何在中美脱钩和新冷战中胜出? 丁一凡:股份制改革这件事本来就有不同理解,我们没必要拘泥于美国模式。以华为来说,它就不是一家美国股份制公司的构架,但是它仍然是全球最成功的技术企业。我们不必在这些经济发展方面受困于某一种企业的形式,有时是一种对西方盲目崇拜的结果。 关于中美冷战和脱钩问题,只要我们政府更加重视基础研究,企业更重视技术的研发,中美脱钩也不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美国现在的想法其实已经是一种自杀式的想法,宁可自己有巨大的损害,也不让你正常的发展,说明它已经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了。其实中国正面临着一个最好的去吸引外来人才开发的时代,欧美经济都在长期衰退,在这种背景下,那些研发人员想做的事情就是把他们的成品,能够迅速的搬到市场上去它普及和赚钱。只有中国现在有这种条件满足他们。最有名的就是前一阵子到中国来,加入小米的Daniel Povey,他是在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方面的全球大拿,基础的这些软件都是他编写的,他到中国来加入小米实际上说明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对欧美的不满,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跑到中国来寻找发展机会,这应该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机遇。所以我们不应该太担心,和美国脱钩了以后没有新的技术来源了,那是以前的事情,不会在未来继续发生了。 问:人口红利消失,产业链升级,如何超越中等收入陷阱? 丁一凡:我来回答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中等收入陷阱是有点耸人听闻的说法,其实世界历史证明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中等收入陷阱,世界银行所讲的中等收入陷阱的例子只存在于两个地方,一个是拉丁美洲,一个是有些当年的东南亚的国家。他们没有技术,靠某一些资源,在某一种特定的情况下突然的爆发起来了,后来他们永远走不出来了。这个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或者说经济学发展理论上没有任何意义。拉美国家突然一下子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是七十年代石油危机时借了很多廉价的美元搞石油资源开发,当年巴西、墨西哥这些国家皆是如此。但是在八十年代之后,美元突然升值,同时石油价格暴跌,它们就陷入了债务危机。债务危机之后美国利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他们搞债务重组,强迫他们变卖国家资产,使得这些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就陷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都是孤立的例子,说明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发展的路子完全不是这样的,中国是靠着工业发展起来的。 问:现在我们的房债透支、国外出口受阻、地方债风险影响投资,如果三驾马车失灵,中国的经济如何破局的问题? 丁一凡:其实从债务的情况来讲,是别人在故意的放大中国的债务水平,中国的债务水平是可以控制的。比较一下现在和九十年代的债务重组时的情况,那个时候的债务情况其实比现在更让人担心。我们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收回的资本,好资本的比例远远超过美国的那些债务重组过程中的比例。美国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候,也曾经出现过几次债务重组,他们的债务重组之后的好资产的比例比我们要低得多,如果现在需要债务重组的话,其实还是能够使得许多东西能够起死回生的。而政府的财政能力还是有手段来给这些银行重新注资,现在国有大银行还不需要政府重新注资恢复到可信的资产负债的情况。舆论有时候对我们的经济困难夸张得太多了,相比全球,我们现在无论从投资,无论从债务还是发展方向上,我们的余地都比他们大得多。所以,未来十年,大家可以重新看一下,未来十年大概率是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未来十年大概率是中国的技术会领先全球。
随着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披露,社保基金的最新持股动向浮出水面。 据统计,在目前已经披露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66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出现社保基金身影,其中16只为社保基金二季度新进重仓股。 这些获得社保基金青睐的股票有哪些特征?社保基金的布局方向又会给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启示? 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社保基金资产总额2.6万亿元,同比增加16.1%,较10年前的资产总额增加了两倍多,累计投资收益额已超过万亿元。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历年来,社保基金在权益投资历史上仅有2008和2018年两年收益率为负数,其余年份均获得正收益,年均收益率超8%。 业内人士认为,投资稳字当头,牛市小涨,熊市不亏或少亏,是这个庞大体量资金的制胜秘诀。国金证券在研报中分析称,从投资风格看,社保基金的资产配置是基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基本思想,根据市场在某一阶段的价值中枢,在市场大幅度偏离价值中枢时进行增减仓。从本质上讲,均值回归是社保基金资产配置的核心思想。 详情请扫二维码↓
通过基本面来选好的股票,然后再通过大势判断去控制仓位,这样长期的投资回报应当是比较好的,是比较容易击败指数取得长期投资胜利的。因此,价值投资正是取得长期投资胜利的法宝。 7月30日周四,A股市场继续反弹,消费白马股仍一马当先,特别是生物医药和食品饮料板块大放异彩,很多医药股再次创出新高,这让大家感到困惑。消费白马股是我一直坚定看好的品种,去年我讲到消费白马股是值得养老的品种,消费三剑客:白酒、医药、食品饮料是过去五年表现最好的板块,很多龙头股的股价已经涨了好几倍。如大家都知道的茅台、五粮液、恒瑞等白马股股价不断创新高,很多人有疑问:消费白马股涨多,现在还能否持有? 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里,消费者也在问同样的问题,茅台在2016年只有200,当时很多人都开始问我茅台还能不能买,我的回答是没办法给白马龙股定目标价的,只要长期做股东即可。但一些投资者从200到1800依然不知道如何配置,因为这些白龙马股的品牌价值和长期的业绩增长比较确定,所以投资者给这些白龙马股较高的估值溢价,从短期看,这些消费白马股的估值都不低,甚至处于历史新高的位置,尤其是今年受到疫情的冲击,大多数行业上半年的半年报都特别差,只有生物医药行业例外。因为疫情直接加大了人们对生物医药产品的需求,特别是让大家从此更加重视健康。当面对疫情的威胁时,人们都会想到首先要活着度过疫情,这是芒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当时记者问他,现在美股暴跌,疫情严重,准备如何投资操作?芒格回答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活着渡过疫情,之后再想着如何投资赚钱,可以看到经过这次疫情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 相对于生物疫苗这些直接受益于疫情的板块,中药西药龙头股也都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因此今年的涨幅都是特别大的。生物医药作为长期关注的品种,虽然现在估值上较高,但医药板块一直是牛股集中营。原因是生物医药如有新药研发成功,能够打开市场,业绩可能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生物医药过去是牛股集中营,未来也会产生牛股,建议大家去关注生物医药板块的机会,从长期角度看,短期的估值高低实际上并不能完全作为投资的依据。 白酒也是最近争议较大的板块,某媒体的关于茅台的报道使茅台当天暴跌8%,拖累整个白酒板块跌停,当时很多人在问是不是白酒行情结束了。而昨天有券商研究员出报告称,将茅台的目标价提高到2100。对茅台这样的白龙马股,我认为设置目标价属于短期操作,当茅台500时,研究员把目标价定到800,突破800之后提到1000,突破1000之后提到1200,目标价是不断提高的。因此券商研究员给的目标价仅供参考,实际上目标价只是表明大家对白龙马股的热爱程度越来越高。为什么在当前经济面并没有特别好的情况下,投资者给这些白马股这么高的估值,事实上正是因为经济面不太好,资金会更加偏好于行业龙头,因为行业龙头的风险低,抗风险能力强。每轮经济周期下来,行业龙头的占有率都会进一步提升。正是因为经济并没有整体过热,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较低,所以希望买入这些风险较低,业绩较稳定的消费股。 食品饮料板块在消费里涨幅相对较小,小于白酒和医药。之前我给大家提示过,可以关注食品饮料板块的估值洼地,即乳业板块,因为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人们对于乳业的消费出现较大下降,特别是盒装奶,因为盒装奶一般用于走亲访友,但今年春节大家只能呆在家里,一般会喝相对更加健康的鲜奶,因为这次疫情让大家认识到健康的最重要的,任何数乘以零都是零,如果没有健康,一切都是浮云,因此今年鲜奶公司的业绩相对较好。最近乳业板块大涨,龙头股连续冲高,今天再次大涨,这也显示出逻辑的力量。通过配置这些相对涨幅不大的消费白马股是当前的策略。在深圳线下课程时我曾讲过乳液行业的投资逻辑一是估值较低,另外业绩成长空间较大,以及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我为什么一直坚定看好消费白马股?因为消费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只要能在中国做到第一,就是全球第一。因此这些品牌消费品都会受到资金的欢迎,海底捞火锅在香港上市即达到2000多亿的市值。 再看这些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美团以及头条抖音等公司。无一例外都是消费加互联网的模式,他们都抓住了中国消费大爆发的机会,在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大,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我们的投资理念。如拼多多仅仅做了几年,它的创始人80后的黄峥,身价已经超过马云。这就是消费爆发的力量,我认为在A股上市的这些消费白马股的长期机会不能局限于当前的估值,每轮调整都是买入优质股票的机会,这是我一直给大家灌输的投资理念。 我最早看好这轮行情,在5月份我就提出上半年是局部牛市,下半年将转向全面牛市,建议大家提前布局行情风向标券商股,继续配置消费白马股和科技龙头股。同时,因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在加大,今年以来我也重点向大家推荐了黄金板块,金价果然不负众望,创出历史新高。做行业推荐,大师的判断都要有深刻的逻辑。强大的逻辑可以给大家投资带来良好的参考。当前的A股市场已经确立了牛市格局,虽然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市场上出现了波动,但这些都不会改变牛市的基础。当然全面牛市不意味着全部牛市,并不是所有股票都会涨,只有业绩好,成长性好的股票会涨,垃圾股和题材股与这轮牛市无缘。我一直建议大家要用价值投资理念来选股,用价值投资理念来选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的价值投资圈,我希望价值投资能够成为大家取得长期投资胜利的法宝。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是在美国市场实施的,在A股市场,我把价值投资叫做中国特色价值投资。因为A股市场的投资,除了要选择白龙马股这些行业龙头之外,同时也要判断市场大趋势,如过去六年前海开源基金成功实现两次逃顶,三次抄底,抓住了市场拐点的机会。 同时我们在做这些判断时会公开讲给大家,给大家的投资做参考。通过基本面来选好的股票,然后再通过大势判断去控制仓位,这样长期的投资回报应当是比较好的,是比较容易击败指数取得长期投资胜利的。因此,价值投资正是取得长期投资胜利的法宝。
昨日晚间,一则“深圳银保监局同意汇丰龙岗支行关闭”的消息在网上迅速传播,伴随着一篇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披露了汇丰参与美国对华为孟晚舟构陷的细节。 一石激起千层浪。 其实,涉及对汇丰在孟晚舟事件中所起的作用的指控,早在去年8月份就已经出现。唯当时情形晦暗不明,各方对此的评论迥异。到今天,当更多的细节浮出水面,真相是,汇丰远比人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更加阴暗,更加不堪。 对汇丰的口诛笔伐,早已经汗牛充栋。而汇丰的这一波水逆,也在愈演愈烈。从今年2月份披露去年业绩下滑,到今年4月份停止派息,再到5月份一季度业绩中宣布全球裁员…… 随着眼下这一波中美关系再度剑拔弩张,因华为事件而卷入漩涡核心的汇丰,目测即将迎来狂风骤雨。 因汇丰出卖客户而背锅的总裁约翰·范宁(JohnFlint) 最近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汇丰如此卑劣不堪的行径,以及造成的恶劣影响,究竟谁要为汇丰买单? 这无疑是一个大哉问。 是客户吗?当然不是。是投资者和员工吗?也不是。他们对这一切,只能被动接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问,汇丰究竟是谁的? 之前在平安通过港股通渠道举牌汇丰,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时候,有不少人兴奋,说汇丰是中国人的。但打脸来的太快,一家“中国人”的银行,怎么老是出卖中国人,伤害中国人的利益和情感呢? 要回答“汇丰是谁的”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 从按照持股比例来看,持股比例长期超过5%的只有两家,一个是贝莱德基金,一个是平安资管。部分年份纽约梅林银行会冒出来,偶尔大摩会冒出来。但这三家加在一起,持股比例不超过20%。 剩下的80%的股份,按照常识,不在某个家族手里,不在某个对冲基金手里,而是通过各种共同基金(公募基金)、养老金、保险产品等产品,躺在千家万户的资本负债表上;当然,还有些大户直接持有汇丰,每年拿固定派息,跟收租一样,美滋滋。 因此,汇丰不是一家私人企业,它不是任何人的,而是一家几乎实现了全球共有的银行巨头。这有点公有制的味道吗?不!事实上,全球这些股东(所有者)们,说到底都是战略持股,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事实上,对汇丰的话事权,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几位高管。 而这几位高管的持股比例是多少呢?不妨看看下图。 汇丰的总股本是多少呢?截至2019年底之前,汇丰的全球总股本(即流通股本)为206.91亿股。而高管而言,截至2019年底持股最高的缪思成,持股数量仅为177.77万股。占总股本数量不到万分之一。 第二位的范宁,即JohnFlint,持股数量为106.06万股,占总股本约万分之0.5。至于当前任总裁的祈耀年(NoelQuinn),就2019年底而言,他的持股数目为44万股,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至于2017年,情形稍微好一点。当时的大班欧智华(Gulliver)持股数目为371万股,大约占总股本的万分之1.5。 但总体上,汇丰的管理层持股,没有一个超过万分之五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低的数目。说白了,汇丰这家公司,根本不是他们的。他们这点持股,几乎和汇丰没什么关系。 而就收入而言,上面几张表也展示出来了,他们的总年薪在百万英镑级别;2017年Gulliver的年薪为608万英镑(6000多万人民币);而2019年JohnFlint的收入为279万英镑,大概2500多万人民币的水平。 如果把持有的汇丰股票也算进去,则2017年Gulliver与2019年JohnFlint对应的资产,也仅仅分别为3400多万和1300多万英镑,折算成人民币直观一点,也只有3亿和1亿出点头。 这在英国和香港的社会财富水平下,最多是高级打工仔,但绝不是富豪。 因此,这些所谓的“高管”,天然会有一种拿公司的资源去冒险的冲动。赢了,体现在他们的收入薪酬上面,输了,买单的是全世界的基金保险养老金。 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全球大国合作如火如荼,你侬我侬,这些金融机构高管的冒险行为最终赚到盆满钵满,但积累下来的风险,迟早会爆发出来。这样的行为在2008年之前比比皆是,大量持有MBS的贝尔斯登、雷曼,房利美和房地美,还有玩保险衍生工具的AIG…… 不胜枚举。 在我看来,这些与汇丰构陷华为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在利用公司的巨大资源和信誉去冒险:成功了,自己捞一笔;失败了,全民买单。 从2018年初桥水做空汇丰,到2019年中爆出汇丰出卖客户,再到今年4月汇丰因不派息导致股价再度暴跌。整个过程下来,汇丰的市值与2018年初的高点相比,还剩不到三分之一。直接的受害者,是汇丰的投资者,忍受股价下跌也就罢了,现在连派息都没了,对汇丰的信仰奔溃了。第二位的受害者,当然是汇丰的员工。未来汇丰要在3年内裁掉3.5万人,每个汇丰人都要在“会不会被裁”、“什么时候被裁”、以及“下一份工作做什么”的灵魂折磨中度过。 最近,看到汇丰的这种种不堪,我脑海中时常浮现起两年半之前汇丰大班欧智华(Gulliver)“传位”给范宁(JohnFlint)的美妙场景。范宁受欧智华器重,提携多年,视为己出;而当时的让位场景也颇为感人。扶上马,送一程。 汇丰前任行政总裁欧智华(Gulliver) 然而今天来看,欧智华这一波操作,骚得很。2018年初,不仅是汇丰股价的10年高位,也是华为危机爆发的前夜。这波辞任的操作,使得欧智华不仅将持有的股票也精准套现,也从汇丰出卖客户的泥潭旋涡中果断抽身。 当然,能够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背后有他的大局的判断,聪明才智不可限量;但除了智商之外,更多的是华尔街人(欧美金融人)坚信的一个逻辑: Befirst,besmart,orcheat.(要么比人快,要么比人精,要么就使诈。) 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至于诚信、规范、职业道德这些,都只是他们逻辑的一个侧面;当这些有利于我的时候,例如说你的财务数据不够真实、你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他会要求你诚信、要求你规范披露。一旦不利于我的时候,这些就都成了bullshit。 不许客户欺骗你,只许你出卖客户。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站在投资的角度,这些公司的股票都是不能碰的。为什么?因为一旦出事,没有人会为它买单,没有人出来担责,没有人力挽狂澜——只等作鸟兽散。 没错,它的高管会下课,会辞职,甚至鞠躬道歉,跪下都不要紧!但前提是,在它下课辞职道歉跪下之前,早已经赚的盆满钵满了。 当然,我们知道,这些鬼蜮伎俩只能prevail一时,却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百多年的金融巨头,几个月内就死翘翘的,我们见得还少吗?远的有1931年的奥地利工商银行,近的有2008年的雷曼。 这次,估计轮到汇丰了。
谁也没想到,新上证综合指数上线的第一天,A股迎来的竟然是一场“深V”洗礼。 因昨日美国强令关闭我方驻美领事馆事件持续发酵,今日早盘A股三大指数一度全线暴跌,跌幅均在2%以下,大量个股跳水式急速暴跌,场面一度失控,惨烈无比。 在早盘的所有行业概念中,仅有国防军工板块逆势飘红,其余板块全线不同程度都是一片惨绿: (行情来源:同花顺) 所幸,在一阵莫名恐慌过后,大量资金开始回过神来,再次调头杀入市场。 在下午开市后,多数板块已逐渐收复早盘下跌的失地,生物医药、农业、材料、电气、券商等板块接连翻红。截至收盘,沪指仅小跌0.24%,深成指翻红,创业板强势上涨1.1%,均是走出了一个个明显深V。 (行情来源:wind) 回顾看来,这一次A股之所以能在中美冲突加剧这种宏观风险事件发酵的背景下依然能坚强反弹,近日广受关注的上证综合指数调带来的影响居功至伟。 作为近30年来最大的指数革新,大家还是对它是寄予厚望的。 今天的深V走势,也可以说是一次市场的对新上证综指的考验。 雨打风吹都不倒,看来是稳了! 苦等了十年的调整 过去的A股十年,对于不少股民来说就是个五味杂陈的往事。 上证综合指数发布于1991年,核心编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但由于当时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且市面上多为银行、能源、传统工业企业股,导致上证指数成分股中大部分都是传统企业。仅金融业的占比就超过30%,还有一大批能源、交运、煤炭、钢铁、普通制造业等传统工业拖油瓶。 一开始其实倒还好,但随着30年来的“沧桑巨变”,长期不变指数编制方法导致的种种问题就来了:指数失真、缺乏表征性、十年原地踏步,成为了最被投资者诟病的话题。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有个笑话: 某某大佬在2008年大牛市时因操控股价被判刑10年,2009年沪指3000点时被送进牢房,十年后出来一问,上证指数居然和进去的时候一样,不禁愣了:难道这些年A股都关闭了? 虽然是个笑话,但却是让人笑不出来。 要知道,2010年中国的GDP有41万亿,2020年都超过了100万亿了,经济已经发生了居多大转变,而上证指数却还是一动不动,这合理吗? 对比美国的标普500指数,十年前人家是1000点附近,走了10年长牛,如今已超3000点,都翻了两倍,差别不是一般的大。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另一方面,这些年来,随着科技行业的爆发,互联网经济兴起、社会消费方式的变化,诞生出了大量如阿里、腾讯、京东、美团、百度、网易等多个新兴经济领域的世界级巨头,但无比惋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企业都与A股失之交臂。 但凡成分股中多那么一两个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上证指数表现都不至于此。 当然,A股十年不涨只是个错觉。 虽然沪指数没啥波动,但实际上个股方面绝大部分的个股涨幅是非常可观的,在1600多只沪股中,有1/4个股已经实现翻倍,并且有20多只股价涨超10倍。尤其是计算机、电子、消费、医药等行业,最是牛股频出的领域。 (数据来源:wind) 如果拿深成指和创业板的个股对比,情况更加夸张,深成指在这10年间有超过40只个股涨幅超10倍,规模稍小的创业板也有近30只。不可谓不强势。 只是A股的牛市基础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指数没有反应出来而已。 如今股民们煎熬了十多年,终于等到期盼的回应。此次上证综指调整的细节,主要是三大方面: 1,剔除ST类股。 2,延长新股纳入时长。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股,三个月后可计入指数,不满足条件的满一年后再计入。 3,纳入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个股,按照修订后的规则纳入。 这些调整,都各有重要考虑。 首先,剔除ST类股,实现优胜劣汰功能。但凡被带帽的个股,大多营业业绩出现重大问题,这种垃圾公司的股价往往总是跌跌不休,虽然也是市场生态一部分,但并不能反映市场的方向。 并且这些垃圾股数量很少,目前也就数十只,踢掉对指数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 其次是对于超大市值新股,3个月后才纳入而不是11日后纳入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此前中石油上市后很快暴跌对指数的持续拖累的情况。 那可是国内无数老一辈股民们一辈子的惨痛回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截至目前,沪市的第十大市值股是医药界的扛把子恒瑞医药,市值5262亿。也就是说,未来新股的日均市值可能要超过5000亿才能享受上市3月后纳入指数的待遇。但从目前国内的独角兽估值看,其实数量真的是凤毛麟角。 不过,这个规则也算是给如今在美股、港股已经上市的阿里、腾讯、中移动、京东、拼多多等巨头,或者还尚未上市的蚂蚁金服、字节跳动等超级独角兽留了个口子。 谁也不能排除未来,这些巨头会不会很快在A股或科创板上市呢。 起码现在是低下姿态,敞开了门,期望多少是可以有的。 其实短期看,最有看点的应该是新指数可纳入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个股。前者是上面这些的入场券,后者则是对新经济公司的接纳。 科创板开市至今刚过1年,上市公司超过130家,市值超过1.5万亿元,涵盖诸多科技创新型和前沿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并且活跃度远胜其余板块。纳入科创板,不仅明显提升沪指的“含科量”,也能够为让这个指数真正实现吐旧纳新,从传统行业主导逐渐转向新经济行业为主导。 可别小看这些调整,科技股和生物医药可都是近十年来无论牛熊都是表现最强的板块,相关指数的上涨速度与同期大盘指数堪比飞机与火车之别。 长牛确定,要坐稳了! 可以想象,新的上证指数成分股,有了这些成长性更强的新兴力量加入,沪指不亚于给拖拉机换上了波音的发动机,以后指数换挡加速,上涨只会越来越快。 十年3000点的魔咒,从此不复存在! 或许,上证指数4000点才是牛市的起点,这句话真的要实现了。 不过,指数的调整,也意味着新的游戏规则改变,市场逻辑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此次沪综合指数的调整,出发点除了能是资本市场更好反映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避免过度失真外,也意味着“党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重视资本市场”,配合这两年来一连串重磅的改革举措,目标不明而喻。 这是A股走向牛市最底层逻辑基础。 按照新的规则,高科技、高成长的新经济行业在上证指数中的占比将会持续提升,而包括金融、地产、能源、普通制造等传统行业的占比将下降。前者的未来成长空间极其可观,后者减轻对指数上涨的拖累,一进一退间,指数不涨都不可能。 上证指数会不断提升“含科量”,不断随着这些强势股而上涨,形成牛市“赚钱效应”,也会刺激更多场外资金入场。 7月初,A股3根大阳线引发全国大爷大妈挤破券商营业部去开户,仅是火爆一时,如果沪指一直是牛市趋势,还会有更多的大爷大妈会上场。 另外一方面,新机制下,市场的投资风格也会发生新变化。随着越来越多成长性更强的科技股、优质大白马被纳入,也会有更多的被动资金加以配置这些个股,导致其持续会受到更高的估值溢价,马太效应会不断强化。 同时,注册制已为期不远,未来创业板会跟随科创板上下20%波动,也会迫使更多避险资金避免财务数据难看、业务模式没看头的小市值公司,倾向业绩增长更确定、行业更有前景的优质大企业。 这将是由指数调整带来的资本市场的一次优胜劣汰大趋势。 可以预料,很快一定又会有更多人发出“茅台又创新高了,到底估值贵不贵”灵魂拷问的。 因此,未来行情牛熊切换,换的不仅是指数,也会是行业以及个股。 投资者这一次可要坐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