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地过年,你关心的这些问题有回应!
楼市分化,信号愈发清晰。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楼市经受“疫情冲击”与“货币宽松“的双向拉扯,有城市房价一路向上,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有城市徘徊不前,持续横盘调整。 过去一年,哪些城市房价在上涨,哪些城市下跌了? 01 这些城市房价涨了 2021年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我们能从中一窥中国楼市2020年的具体走势。 与2019年底相比,43个城市房价上涨,26城市房价下跌,1个城市持平。涨幅最高的深圳,高达14%;跌幅最大的为牡丹江,同比为-10%。 这是2020年,房价同比涨幅超过5%的城市:深圳(14.1%)、宁波(8.5%)、银川(8.5%)、徐州(8.5%)、唐山(8.3%)、成都(8.2%)、西宁(7.9%)、沈阳(7.8%)、广州(7.5%)、无锡(7.4%)、杭州(6.9%)、北京(6.3%)、上海(6.3%)、大连(6.1%)、乌鲁木齐(5.8%)、济宁(5.3%)、温州(5.2%)。 可见,这些城市主要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全部在列。 这些城市基本面相对良好,北京上海广州都历经2-3年的横盘调整,市场安全边际相对较高,能迎来一波量价齐升的复苏走势,符合市场大势。 至于素有“让炒房客有去无回”的长沙,二手房微弱上涨1.3%,保持了难得的平稳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均是基于国家统计局70城二手房价数据而来。 70个大中城市标准制定于2005年,由于统计因素,至今未能将苏州、佛山、东莞等如今的经济强市囊括在内。 至于绝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同样未纳入统计,这意味着无论是房价上涨城市还是下跌城市,都比想象中的要多。 02 这些城市房价回到一年前 这是房价回到一年前的城市: 在纳入国家统计局范围内的70个大中城市里,有26个城市房价回到了一年前,占比接近4成。 其中,跌幅最大的是黑龙江的牡丹江市,跌幅为10%。 在这26个城市中,不乏二线城市,主要包括: 天津(-4.0%)、郑州(-3.6%)、贵阳(-3.5%)、太原(-3.1%)、哈尔滨(-3.0%)、济南(-2.8%)、石家庄(-2.5%)、青岛(-2.1%)、烟台(-1.5%)、重庆(-0.6%)、南昌(-0.4%)、长春(-0.2%)。 与一线城市不同,二线城市呈现大分化态势。 成都、杭州、无锡等地明显上涨,天津、济南、青岛、石家庄、郑州等北部主要经济重镇则出现明显回调。 这只是过去一年的楼市走势。 如果将时间推向上一波楼市上涨的巅峰。与最高点相比,这些城市跌幅更大: 廊坊(-46.9%)、青岛(-22.8%)、天津(-21.8%)、肇庆(-19.3%)、石家庄(-18)、济南(-17.5%)、北京(-15.8%)、西双版纳(-15.4%)、保定(-13.8%)、北海(-13.2%)、郑州(-13.1%)、中山(-11.9%)。 不难发现,这些城市多数位于北方地区,京津冀地区多个城市入围。 03 楼市分化,房价怎么走? 有城市在上涨,有城市在下跌,这说明了什么? 其一,房地产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这是1998年以来对房地产的最严定调。 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近日出版的《十四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发表文章指出: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这与以往的保持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的定调有了实质性的区别,房地产拉动国民经济、土地财政的必要性仍旧存在,但金融风险到了不得不防范的时候。 多说一点,防范金融风险,不只是要遏制大涨带来的居民杠杆率飙升,更要防范大跌带来的市场震荡。 其二,新一轮楼市调控,开始转向了,不再诉诸于传统的限购限售等手段。 2020年,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横空出世,高负债房企不得不开启降负债之路。2021年开年,房贷“两道红线”突然降下,共同构筑起中国楼市的信贷防火墙。 正因为这一点,从2020年至今,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房贷“两道红线”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楼市调控的转向。(参阅《2021年,中国楼市调控第一枪来了》) 过去的楼市调控,限购、限贷、限价、限售作为四大基本盘。随着地方各种试探性松绑不断,这些举措在市场面前越来越捉襟见肘。 如今楼市调控,开始直接针对房企、银行和购房者。限制房企融资,限制房贷额度,限制银行信贷,无疑更有针对性,也更具杀伤力。 其三,楼市呈现大分化态势。重点关注大城市群、大都市圈,以及这些区域的交叉地带。 从1998年开始,中国房地产走过20年历程,全国性普涨只有三次:第一次是2004年到2007年,第二次是2009年到2010年,第三次是2016年到2018年上半年。 这其间,无论是2011年到2015年,还是2018年至今,楼市都呈现分化态势。 热门城市“万人摇号抢房”,冷门城市一再降价无人问津,这一趋势有望在未来延续。(参阅《2020国卖地收入排行》) 其四,三四线城市不要一概而论。 过去几年,借助棚改,三四线城市集体上涨。然而,棚改基本接近尾声,三四线城市普遍要面临基本盘的考验。 不过,处于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仍有升值空间,尤其是处于中心城市交叉地带的城市,依旧有不错的前景。 相反,收缩型城市,无论房价如何白菜价,都不是好的投资对象,这些城市固然能收一时炒作之效,但难以避免失去流动性的宿命。
最近有个事闹得不小。 先是支付宝把互联网存款产品全都下架,紧跟着腾讯、京东、百度、携程也纷纷把自己平台里的这类产品撤下了。 有人问,这是反对互联网垄断的新举措吗? 这个帽子还真扣歪了。 其实在互联网存款这个业务里,互联网公司就是个“工具人”,主要提供流量,当然,他们也不无辜,渠道费按千二、千三的比例提取,所以他们是极有动力去推广的,太赚钱了。 但这在监管看来,全是风险,必须按住。 很多人不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这个产品的名字有点拗口,其实互联网存款还是银行存款,只不过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存钱,还是存到了银行里。 不过,这和你去宇宙行存钱还是有一点区别的: 1、产品背后的银行,绝大多数你可能都没听说过,像哈密银行、华瑞银行、华通银行、蓝海银行、梅州客商银行、三湘银行、锡商银行、新安银行、亿联银行…… 主要都是一些地方性的城商行、农商行,实力跟股份制银行、国有大行没法比。 2、那大家为啥愿意在这存钱呢? 利息给的高。 这几年的存款利息实在一般般,存个大额,利息也就两三个点,最近年底拉存款,很多银行咬牙能给3.85%,再额外给点福利,也就这样了。 互联网存款可不一样,3年期利率最高为4.125%、5年期4.875%,基本都是目前实行的自律定价机制的上限,再高就违规了。 这还不算,因为竞争激烈,很多产品还给各种额外的加息券,加一起有的利息都超过5%了,存一百万,一年至少多一万,不香吗? 3、但很多人还是有疑虑,靠谱吗? 安心吧,人家都替你想到了,广告做得好:“本金保障、受国家监管·执行50万内100%赔付、可提前支取”。 其他的便捷性就更多了,50块就能存,7天到五年都行,随时存取……反正你想要的都有。 很多人就纳闷了——这么优秀的产品,怎么就下架了呢?小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多挣点钱的通道又少了一个。 还有些人说了,不就是因为这些银行把大行的存款给抢跑了吗?都是国家的银行,能有啥风险呢? 这事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猫哥先给大家普及下这些城商行、农商行是怎么来的,带着怎样的基因,看完大家就知道为啥他们“创新”的动力这么强了。 1、大家都知道,中小微企业、农户一直是银行不愿意接触的客户,但这些人最需要钱。 70年代的时候咱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成立城信社、农信社。 但是很快这些基层金融单位就被超高的坏账率搞惨了,不良资产处置不了,地方的金融风险越累积越高,谁也没办法。 2、后来高层拍板,归拢到商业银行里吧。 于是1995年,全国第一家城商行——深圳市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了,2001年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了。 有用吗?效果不错。2000年的时候,这些银行的坏账率都在10%以上,到了2007年,不良率降到了3%左右。 形势一片大好。于是那些年,城商行、农商行遍地开花。 3、光把不良资产处理了还不行,得赚钱啊! 别说,机会来了,2009年四万亿,这些中小银行可爽坏了。 不仅钱多了,业务限制还少了,以前不允许异地经营,现在可以了;以前开个分支机构,数量、地址管制很严,现在省内分支机构完全不受限制了。 别说,没了束缚,这些中小银行真的很能干。 那几年,大银行赚钱赚到不好意思,平均下来每年的增长率也就15%,但这个速度和城商行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全国城商行总资产的年均复合增长是34.2%,高一倍多。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他们怎么做到的呢?靠给中小微放贷款吃利差吗? 这么想就错的离谱了。 城商行的发展史,就是和监管的一个“猫鼠游戏”,说起来很有意思。 2011年,政策收紧了异地扩张,这条路被堵死,于是,中小银行的“创新”来了: ● 第一回合: 2012年,表外理财业务爆发,这些银行与信托、保险等非银金融机构合作,把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 2013年银监会出台8号文,严管非标,这个模式受限制了; ● 第二回合: 既然政府不让干,这些银行开始通过表内买入返售等同业业务腾挪信贷规模,说白了就是更隐秘、更费劲,但钱还是能赚不少的; 2014年,监管发了个7号文,直接约束同业业务,买入返售顿时就萎缩了。 ● 第三回合: 政府又不让干了,咋办?别急。 2014年,同业存单来了,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这些银行大量发行同业存单,通过期限错配到同业理财、委外等等,赚取利差。 总之一句话,用尽各种方式,把钱投向各种错综复杂的资产里面,主要的受益者是谁呢? 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行业、股市与债市等等。 那几年是中小银行的黄金时代。 就这么折腾到2016年,金融严监管的大时代来了。资管新规出台,各种影子银行、表外的玩法都一一被干掉,监管的MPA考核比一般公司的KPI难多了。 城商行的好日子可到头了。同时监管也说了,要不忘初心,回归传统的信贷业务。 但是,走得太远,已经忘了为什么出发。 要回归主业,也有点难,为啥呢? 1、比如拉存款,你有10万存银行,一样的利息,一个是宇宙行,一个是你们县的银行,你选哪个?大多数人都会选宇宙行吧,至少更踏实。 这就是说,这些中小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没任何优势。 2、再比如放贷,年初西贝老板说现金紧张,然后没两天浦发咔咔给了几个亿的授信,这种客户,你们县银行的能力够不着。它只能贷给同样缺钱的小吃店,说不准老板没两天就收拾行李回老家了,风险超高。 这就是说,他们在放贷业务上也没啥优势。 都没优势,这些城商行想靠吃利差就过上好日子,还是有点难的。 有人说了,那就接受命运,踏踏实实做个普通人呗。 想得美! 这些银行前面不都有地名吗?作为少之又少的地方持牌金融机构,它有义务、有责任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得把钱拉来、搞活,否则这行长也别干了。 所以还得扬鞭奋蹄。 也别说,虽然最近这几年管得非常非常严,但和监管的猫鼠游戏也还在继续: 1、先是结构性存款,靠这个产品拉了几万亿存款,结果7月份被喊停了; 2、后来有个国有大行研发出了“靠档计息”的存款产品,啥意思呢?通俗地说,就是活期存款享受定期存款的高息,肯定受用户欢迎。 于是2018年,中小银行基本普及了这个产品,结果,这两天六大行统统叫停了,中小银行肯定也玩不了了。 3、最有效果的,就是互联网存款。为啥中小银行这么喜欢呢? 好处太多了。 不允许异地运营,互联网上可以实现全国运营; “零风险、高收益”,很多用户的存款就搬过来了,有钱了,事就好办了。 靠这个创新性产品,这些中小银行没少拉存款,占了不少城商行、农商行总存款量的80%以上。 钱又多了!然后…… 这不就都下架了。 为啥监管总盯着这些中小银行呢? 背后是有原因的,往小了说,是怕流动性出现问题,往大了说,是怕这些银行撑不住倒了。 会出现这样的事吗?有可能的。 中小银行的好日子其实早就结束了。2019年以来,不少银行的指标恶化的厉害: ●1、今年城商行整体净利润基本是负增长,农商行二季度净利润增速下滑到-11.42%,较2019年末大幅下降20.6%。 ●2、今年有的城商行营收降幅达72.1%,净利润降幅达102.1%。 …… 总结起来就一个字,惨。 为啥前几年那么好,这两年这么差呢? 也好理解: 1、对手来了。 今年大行的任务是加大低息贷款,这就挤占了中小银行的领地,本来息差就小,这下更难办了; 2、历史遗留问题来了。 前几年干的太猛,很多项目现在成坏账了。看看他们的投向——地产、城投平台、政府不鼓励的产业、股债——都是受严管的领域。 3、治理能力有限。 这两年骗子都盯着中小银行使劲骗,说白了,就是因为这些银行的治理能力太差。 隔三差五就能看到类似的标题,动不动就被骗走几亿,手法很粗糙,但骗子就是得逞了。 被骗的很多银行规模也就几百亿,一把被骗走几个亿,太难挽回了。 天赋一般,能力有限,光这些就完了吗?远远没有。 偏偏这些中小银行里还藏着很贪婪的一群人——居心不良的股东。 索罗斯说,要想多挣钱,就要离钱近。 结果有些人把这句话发展了下:要想多挣钱,就要买银行。 前些年,有实力的公司都在买金融机构,保险、银行最佳。 大银行太难了,于是城商行就成了各路资本追逐的目标,冲进来一堆牛鬼蛇神,其中不少人都憋着要把银行的钱转到自己口袋里。 这么说有证据吗?非常多。 今年7月,银保监会首次曝光了38家银行保险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名单,以城商行为主,违规问题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股东们把这些银行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 比如黑龙江一个农商行的股东把自己持有的银行股份做了质押贷款,这比较常见,但他的贷款额已经超过了他的股权净值,银行居然还给他放贷了。 房子值100万,抵押后成功贷款150万,你还不? 丹东也有个银行,股东就是第一大贷款客户,从银行借了47.39亿元,但这个银行的贷款总额也还不到500亿,占资本净额的62.44%,再借就把银行都搬回家了。 还有些人,入股银行之后能够控制内部,于是直接诈骗。 有个叫玄盛资本的玩得最“溜”,先是从另一个机构骗了一笔贷款,人家没挥霍,入股了东北一个农村商业银行,然后做了一堆假资料从入股的银行里骗了3亿,这还算少的。 晋州恒升银行给大股东一共发放了17114笔贷款,被骗了26亿。 这两年阿里拍卖上卖银行股权的不少,城商行、农商行为主,不少都是借了银行的钱还不了,里外里银行亏多少,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这些银行的不良股东,除了搞钱,还有的甚至是黑社会,长沙农商行的一个发起人后来都上了打黑办的名单,被判了25年,这些人真不知道怎么进来的,一手搞钱,一手涉黑,真玩下去得有多大的坑? 这些无良股东巧取豪夺走的,不少就是通过互联网存款搞来的钱,一面拉高了整体社会的融资成本,一面消耗行业信誉,除了养肥自己,也可能搞出更多的坑和雷。 现在城商行、农商行这些规模加一起有65万亿,体量太大,下行期,不能出事的。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0.7%,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0.6%,均实现年内首次转正。 三季度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走在全球的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
一图看懂!8组最新经济数据释放这些信号
昨天,创业板跌了近5%,但其中很多个股跌的都比指数狠的多,跌幅20%的个股比比皆是,万得用45家公司,做了一个创业板低价股指数,本意是想迎合最近一段时间,低价股热潮,但没想到,昨天第一天,就下跌了11%,43家公司下跌。 究其原因,是因为昨天官媒发文,痛斥创业板炒小,炒差的乱象,新华时评的标题就叫做坚决遏制创业板炒小炒差的歪风,里面直接点名天山生物(行情300313,诊股),豫金刚石(行情300064,诊股),长方集团(行情300301,诊股)说这些公司,流通市值小,价格低,基本面差,但股价却连续上涨,炒作现象十分明显,对于连年亏损,业绩毫无保证的上市公司,这种股价的表现,显然已经脱离实际价值,所以注定只是击鼓传花的游戏。 官媒的这种表态,信号意义非常重要,说明管理层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信息。但是有人也开始歪曲解读,说什么这是打压股市的信号,这就有点理解过头了,毕竟坐庄炒作这种事,在过去几十年,一直都是严打的对象,这点从没变过,现在沪深股市的市值太大了,机构也越来越多,所以绝大多数股票里面,都很难再有庄家翻江倒海的机会,于是他们就专门挑那些小市值的股票下手,在股票启动之前,市值规模10-20亿上下,大股东帮忙锁定一大部分,真正散落在外面的市值也就是几个亿,由于这些公司业绩极差,市值小,所以机构根本就不会投,打开股东名单,基本都是个人股东,偶尔有一两个私募在里面,占比都非常小,所以这时候有人心怀鬼胎,用上亿资金,跟公司大股东们配合,是可以控制股价的,而且最好是低价股,因为低价股门槛最低,最容易吸引散户入局,成为最后的接盘侠。所以一直以来,庄股通常都是这个思路,但这事毕竟违法违规,所以一般不敢轻易去搞。这种行情,往往长期洗盘,然后突然拉升,快速派发离场,拉升阶段必然引发监管注意,所以越快越急越好。时间越短,也就越安全。 但是这次没玩好,主要是时机不太对,天山生物从8月21号开始拉升,跟创业板之前那波上升刚好吻合,本想的是,随着指数反弹,就把这波行情给做了,但没想到,创业板反弹没几天就掉下来了,而且还跌幅不小,那么你想想,其他公司都在跌,就你大涨,所以这几个垃圾股就特别显眼,于是自然也就被人家给盯上了。 那么有人问了,到底会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肯定会马上行动,这几家被点名的公司,昨天已经被停牌了,也就是说要用行政的手段屠杀了,里面管你是庄家还是跟风散户,现在一个都别想跑。等把事情调查清楚再说,如果真像我们上面分析的有庄家,那么可能会直接抓人,然后开盘后就不计成本抛售,估计指不定多少个跌停了。所以最倒霉的还是跟风散户。庄家出货可能断手断脚,而现在基本已经被眉毛以下活埋了。 其次,炒小炒差风停,那些已经潜伏进去的游资,短期内也不敢再发动行情,要重新规划资金成本,如果成本太大,不排除主动退出,而散户肯定短期也是惊弓之鸟,所以鸟都散了,这些游资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第三,打击炒小炒差,并非打击创业板,也并非让你回到白马股上,7月15日,当时人民日报还发了一篇文章,写的是变味的茅台谁来买单,矛头直指茅台炒作,所以可见,政策并非鼓励你们去继续炒茅台。那么意图到底是什么?很显然,挤压两头,自然也就中间突出,打压高估的白马,以及乱炒的垃圾,为的就是把资金挤回到真正的成长股当中,比如芯片,比如半导体,这些东西几个月之前一直在大涨,很多都翻倍了,但是你并没有看到任何抑制泡沫的声音,反而全都是一路绿灯,给这些芯片大企业上市让路的消息,最近这1-2个月,之前这些热门的科技,回落幅度都比较大, 市场热点开始切换到炒小炒差炒垃圾上面,这时候管理层才急眼。足以表明现在的态度,你们要炒,就去炒这些真正的高科技,高成长的公司。把他们炒高,我们也能多发点芯片半导体企业上来,起码也算是对制造业有点贡献。 第四,老齐也多说一句,无论炒什么都别炒热门,短期内大家都去买的东西,你千万别买,投资中要想赚钱,你需要走在别人前面,而不能走在别人后面,跟着别人后面去买,永远都是接盘侠,无论价值,成长,垃圾,都会让你赔钱。相反别人都不要的东西,已经冷却很久的东西,即便这东西真不好,他也便宜了。未来总有赚钱的机会。所以投资市场,你要打败的不是股票也不是公司,而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把这点想明白了,才最为重要。
摘要:圈地运动使得小农转化为了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的建立和扩大是产业革命发生的必要前提。 政经天一楼主韩和元于近期推送了《放开对粮食价格管制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优求解》一文,对此文,有读者表达了不同意见,譬如这位读者就说:是不是还得放开资本下乡,让资本去搞土地兼并呢? 我的回答是,“为何不可呢?就英国的圈地运动,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是马克思学者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圈地运动使得小农转化为了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的建立和扩大是产业革命发生的必要前提。‘’”正如上述回答所表明的,英国的产业革命与圈地运动确实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 以研究美国民主而闻名的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其《英国行记》一书里就曾指出,“英国人仍然深受老一套教条的束缚,其实这些东西最不容易引起争议,也就是说大地产制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托克维尔的观点得到了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研究的有力支持。 麦迪森比较了中国和欧洲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的经济走势后发现:以1990年美元估价的人均GDP,在1世纪到10世纪,欧洲为550美元,中国只有450美元。这种位势直到宋朝建立时才发生明显改变,当时中国仍维持在450美元,而欧洲则下降到422美元。300多年后即公元1300年,欧洲经济结束长期停滞状态,表现出增长态势,但同期的中国表现更为强劲,当时欧洲的人均GDP提高至576美元,中国则高于600美元。这种位势直到康乾盛世时期的1700年时,才再次发生位移。当时的中国经济仍维持在1300年时的水平,但此时的欧洲人均GDP则提高至924美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呢?事实上,这种现象的背后跟土地制度所表现出来的经济自由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公元5世纪,欧洲步入中世纪,在这一时期大片未耕土地被个别家族吞并,且在长子继承法下,排除了将这些土地重新分割的可能。动乱年代,大领主们忙于捍卫领地,或盘算着扩大自己的管辖权和势力范围,没有闲暇去顾及土地的耕作和改良。大领主下面占有土地的人全都是可以随意被大领主退佃的佃户,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既不能离开也不能任意处置土地”。这种制度,阻止了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不能拥有财产的人而言,正如亚当·斯密所说“除了吃得尽可能多,劳动得尽可能少之外,再没有其他利益可言”。没有劳动积极性,没有竞争,社会增长自然会停滞不前,这就是中世纪欧洲的典型特征。中世纪的英国也不例外。在一个农业社会,低水平的产出,决定了其可承载的人口必然有限。 这一切随着一场运动的到来而逐步改变,这场运动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从圈地的内容来看,这场运动又可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条田的自愿置换为主要内容的圈地阶段,第二阶段是以抢占公地为主要内容的阶段,第三阶段则是对其他小土地主、农民土地的兼并为主要内容阶段。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阶段。要提到这场运动,则不得不要追溯到日耳曼人入侵英格兰说起。占领英国后,作为占领者的日耳曼人自然的也将它的很多理念带入了这个国度,譬如:公平。基于平等原则的考量,日耳曼人对当时英国的土地予以了重新分配。我们知道土地有肥有瘦、有远有近、有干有湿,可谓是各个不同。正是因此,日耳曼人为了公平起见,于是给每个人一小块肥的、一小块瘦的,一小块远的、一小块近的,一块干的、一块湿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几块小土地,且散落于各处,而不是连在一起,这样分散的小块土地,被称为条田。这种制度固然有利于公平,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种分散的土地显然不利于个人耕种,也不利于大量机械设备的推广和应有。(这也正是我国当前土地政策——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思想渊源)也正是因此,马克思就曾指出这种土地制度“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正是这种制度导致当时英国的生产力的落后、农业产业效率的低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3世纪时人们开始通过互相协商对换或买卖的方式,以便于土地的集中,这就是最早的圈地运动。当时的圈地完全是自发自愿的。 第二阶段是对公荒地的圈占。包括英国在内的当时的欧洲,与我国周朝时期的体制是相近的。那时候的英国,领主占有他管辖区域内的土地,除了各级领主自己经营的土地外,其它土地给农民租种,成为农民的份地。这两种土地之外还有一些公用地和森林沼泽等荒地,这些公地和荒地法律上当然也是领主的,但实际上是公用或无主的。当大块的土地紧缺时,大家就打上了这些公地和荒地的主意,领主或佃农都有圈占为己用的行为,在土地不缺的地方,这种占用也相安无事,但是在一些土地紧缺的地方,就不能随意占了,佃农和领主们就要互相协议,比如领主要占一块,就给佃农一些补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就这样通过协议、在王室和领主的法律框架内圈占了,但也有少数补偿不到位或者不补偿就强占的,引起了暴力冲突。这一时期的圈地运动颇有春秋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的神韵。随着土地的集中,大土地主也愈发肯在他的土地上进行投入,这些投入包括耕地的改良,更能提高生产率的农具的发明创造、品种的培育,以及管理和作业方式、方法的改进。结果是,从1750年开始,各大农场的粮食产量明显有了大幅提高。艾伦据此认为“这也就反映出圈地建立大型农场对于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在议会主导下的圈地运动遂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阶段则始于15世纪。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但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与英国只有一海之隔的欧洲大陆西北角的佛兰德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并形成了当时西欧的工业中心。由于佛兰德尔地区毛纺织业的繁盛,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这时,西欧大陆自身的羊毛产量已远不足以应对这种需求,于是羊毛订单就像雪片一样飞向了作为传统养羊大国的英国,这就使得英国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这时的英国,除了要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求。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而养羊则需要大片成片的土地。在该阶段的初期,贵族们延续了第二阶段的路径,仍以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为目标。他们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仍然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以此将这些土地变成养羊的牧场。 最初,这些受剥夺的农村居民大批地变成了乞丐、盗贼和流浪者。但随着养羊贵族原始资本和纺织技术积累的完成,那些随之逐步资本家化的英国贵族们,开始不满足于单纯的羊毛这一原材料的生产和出口,为了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他们开始逐步涉足毛纺织,虽然那时还只能算的是工场手工业而已。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壮大,为那些由于封建制度的解体而被赶出土地的农民开辟了新的生产领域。于是,这些人口便开始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并重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一些人带着从土地转让中获得的一些微薄的资本,投身于工业生产,从而加入了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队伍。更多的人则违心地摆脱陈旧的传统习气,为了生存不得不受雇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因为他们除了自身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东西可提供。从而形成了工业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大军。更为重要的是,“圈地运动使得小农转化为了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的建立和扩大是产业革命发生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