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观点看商业。超级观点,来自新商业践行者的前沿观察。 口述| 特约观察员 韩晟 特约观察员 韩晟 近日,TikTok在美国发展受阻的事情引起全行业的关注,这也可能成为最近几年来最重大的商业事件之一,TikTok的遭遇比较极端,但其实国内移动互联网企业出海普遍都面临着困境:一方面,疫情使得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国际形势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出海成本提升,竞争加剧,中小企业架不住资金雄厚的大厂挤压,生存环境艰难。 十年前,国内相对领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给了移动互联网出海创业者充裕的时间窗口和技术红利。但是今天,创业者要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经历了从工具、游戏出海,到内容、服务出海的变迁,创业模式也由单一地聚焦技术,演变为打好技术+资本+人员+本地化的组合拳。 作为一名十余年出海的老兵,我想以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下我们经历的变化,以及我们看到的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模式。 从工具到服务,移动互联网出海变迁 中国移动互联网出海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每一个节点都与新事物的产生,或者红利密切结合。 第一个节点是苹果公司推出iPhone3G,同步上线了App Store。苹果手机的发布带动了整个行业生态的崛起。早在2007年,中国就有极个别的一些开发者关注到了这波红利。当时的苹果应用商店,创业模式很像PC时代,工具软件都是付费的,比如手电筒,或者定制桌面,背后的开发者是以iHandy、久邦数码为首的一些公司。 当时北美市场在工具类产品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些工具软件从收费方式到用户体验,整个创业模式都完全围绕北美用户的需求。一直延续到2012年,出海企业思考变现模式,也只把目光聚焦在北美市场。也是在这个时间段,中国出海开发者获得了第一波红利。 第二个节点是从2012年开始,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安卓的崛起,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所有头部的智能手机品牌都在做安卓系统,手机出货量大幅增长。大批工具类产品依靠这一波红利,以免费的打法在海外获客,且获客成本非常低。 以Facebook、Google为首,开始在整个生态中布局商业化,也就是广告。广告平台在早期也有非常强的红利,平台规则宽松,会给开发者以及广告主非常多的福利,工具类产品早期买量很便宜。可以说,用户红利、广告红利是移动互联网创造的新一波的出海机会。小影当时也是趁着这波红利发展起来的。 第三个节点,是2016年起的内容出海以及服务出海。内容出海的典型代表是musicly.ly,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能够在北美开花结果的社区型产品。再后来就有了TikTok、BIGO等平台。服务出海更多的是O2O的业务,比如出行。 这一整个时间线上,出海企业经历了很重要的变化:早期依靠流量红利快速发展的系统工具对于谷歌这样的巨头生态来说,价值越来越小,接受的管控也越来越严格。很多过去做工具的企业被迫转型做内容。但是很多创业者会发现做内容和服务平台对于产品、用户理解的要求都会比工具、比游戏高很多。为什么? 中国的创业者出海通常会有一种思路,就是我在国内已经做出了这个产品,那我是不是可以去海外复制。举个简单的例子,滴滴在新加坡推广共享单车的时候,因为新加坡很热,且地势陡峭,所以自行车并不是新加坡人首选的交通工具,这也导致了中国很成功的共享单车模式在新加坡难以推广。 但从2016年开始,我们会发现在海外复制中国经验,甚至很多大厂推自己的产品,整体增长都是低于预期的。我们尝试总结过原因: 第一,版权。发达国家对于版权非常的重视。大家都知道头条早期是依靠爬取别的平台的内容,这样的模式在海外是不可复制的,因为要付出大量的版权成本,获得增长的成本也非常高,做好内容非常困难。 第二,付费转化率。做内容、做服务,营收模式很多都不是依靠广告,而是依靠订阅等方式向用户端收费。但是海外文化环境复杂,做产品和运营的时候每个国家侧重点都不尽相同,难度是翻倍的。 第三,投入产出比。很多创业者把目光放在新兴市场,就是印度、印尼、巴西包括土耳其、中东这些地区,他们的手机或者说网络普及率远不及国内,增长空间很大。但是相应的广告价值远远低于美国、日韩、中国等成熟市场,企业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第三,融资能力。不同于做早期做工具,做内容、服务平台非常考验创业团队的融资能力。我们所知道的TikTok,或者欢聚集团的BIGO LIVE,在海外就是敢于一直砸钱。小公司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在现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就会逐渐消亡。 出海的关键词—“本地化” 那为什么有很多内容创业做得好?中国企业出海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经验+技术的输出。也就是抓住了一个新兴市场的互联网红利,就把国内成熟的互联网玩法推向海外,用技术驱动商业化。早期的出海企业都是靠着样的模式做起来的。第二种是经验复制+本地化创新。这种模式是当前做内容、服务出海的最优解,这里面的关键词是“本地化”。 举个例子来说,出海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每个企业都会面临“水土不服”。可能市场在不成熟的时候,会有一波红利,这是因为国家管控不够严格。但是一旦监管严格之后,企业怎么去适应?比如Yalla在沙特做社交,社交是变现比较快的一种商业模式,但涉及到社交内容、或者金钱交易的时候会受到政府很多的监管。 技术监管也好,政策监管也好,这些东西它跟民生、文化都是很相关的。尤其非洲、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文化受宗教影响非常大,企业如何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每个国家监管下都会有一种“牌照”,创业者的一大竞争力在于能不能自己的方式快速拿到牌照,提前预测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本地化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本地化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创始团队的搭建。互联网出海早期,几个程序员在国内就能做出一款系统工具,也不需要去思考不同国家地区的用户需求差异。但是现在的内容、服务类出海企业,基本上都会在海外有驻扎团队,而且规模不小。比如说BIGO,他们在全球有1500名员工。我们小影自己的经验是招募当地的运营人员,因为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 第二个层面就是分区、分层运营。分区是对于目标国家的区域划分,比如说在印度这样的国家,一二线城市高度发达,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真正的蓝海在三四线城市的small town,这意味着我们的团队需要针对不同地域用户做精细化运营。分层则是针对用户不同的受教育层次、文化背景。印度官方承认的语言多达23种。很多团队一开始进入印度市场,会以为印度人都看得懂英语,后来才发现大部分印度用户受教育水平不高,不会用英语交流。且印度有四大种姓,种族隔离严重,人们都倾向于和相同圈层的人交流。 2017年我去印度调研后就在反复思考,小影要怎样做到本地化,就是怎么去fit culture。既要发挥本地创业者的激情,因为他们更加了解本地讯息,有更好的洞察力,又要充分利用我们在国内的中台能力。 我们的思路是用户需求、商业模式都是基于本地化创新,而技术上的方法论就能够充分借鉴国内的优势,两者结合迸发出新火花。 我把本地化运营划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非常注重人工的力量,包括我自己,带着团队深入到印度的小镇,去挖掘当地用户的需求。2.0阶段,我们开始结合数据,将用户做细分,打标签,一款模板的上线都会做A/B test,测试不同地区用户的反馈。最终慢慢地能够构建起用户画像,形成一些产品上线、运营的SOP,同时也利用很多分析工具来提升运营的人效。3.0阶段,也是现阶段我们把目光放在AI上,不仅仅是基于产品的AI技术,比如人脸识别、分割、美化;未来是希望前端能够把本地化的运营逻辑与后端进行学习、匹配,快速迭代,最终实现包含客服在内,都由AI来负责,做系统化的决策。 创业者要去看到新的商业模式,中小企业仍有机会 除了本地化运营,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今天的出海企业如何去看待市场空间的问题。出海企业发展到现阶段,会发现大部分赚钱的赛道,都已经挤满了竞争对手。国内实力雄厚的大厂会选择用资本撬动海外市场,那中小企业就没有机会了吗?未必。 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也有很多自己的优势,比如说在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中国14亿人口市场的大环境,南北文化差异、贫富差异让很多创业者看到了创新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两年在淘宝、头条等巨头已经瓜分大部分一二线市场以后,还会有像拼多多,趣头条这类产品出来,他们更聚焦的下沉市场,三四线市场同样有巨大的增量。 同样的放眼全球各个国家,下沉市场的增量在北美或发达国家不多,但是在新兴国家,比如印度、印尼、巴西等地的人群和中国有相似的差异化。比如上文中我提到的印度,印度的上层人民有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环境,但是在三四五线小城镇的人民的生活条件就天差地别。这个差异就能够带来多元化的机遇和增量,只要创业者能够做好精细的本地化运营。 往更宽泛的层面去思考,其实现阶段中国企业出海,是经济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大幅提升的结果,也是一种文明的输出。创业者要去看到新的商业模式,用创新去迸发出更多的可能。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实体贸易出海。虽然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工厂”,我们凭借着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发达国家的供应链。中国的制造业快速成长,是依靠着“借鉴性创新”。而全球制造业的心脏实际上是德国、日本。所以现阶段中国要不断地往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比如疫情之后,资本市场会更加关注医疗、健康相关的制造;5G、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会融合很多产业互联网的创新。 回到移动互联网出海,与实体贸易的发展有一样的共性,就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切入,创业者的思维方式也需要跟上变化。创办小影以后,我在2015和2017年分别去了一趟硅谷,会发现很多硅谷的创业者思考的方向不只是赚钱,更多是在于创造一种新的价值,比如说对未来10年、50年内人类社会的新贡献,因此他们会把更多精力投在人工智能领域,也会诞生马斯克的SpaceX这样的企业。而中国创业者目前更多所做的事情还是满足普罗大众的生活、娱乐需要。 我本人会更看好人工智能、虚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这一波疫情,线上教育、直播等产业都有了大爆发,而当高科技的虚拟技术实现低成本运用,很多产业模式会被完全颠覆。比如VR技术实现更好的落地,全息投影能否与在线教育实现更好地结合,让教学变得更生动。再比如AI技术的发展,我们小影也把AI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研发方向,希望通过与AI深度结合,让视频编辑过程更加简单化、智能化。 总的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已经进入到一个深水区,距离我们真正地赢得国际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超级观点”栏目现发起“特约观察员入驻”计划,邀请各赛道的创业者、大公司业务线带头人等一线的商业践行者,在这里分享你的创业体悟、干货、方法论,你的行业洞察、趋势判断,期待能听到来自最前沿的你的声音。 欢迎与我们联系,微信:cuiyandong66;邮箱:guanchayuan@36kr.com
今年5月,一款设计独特的“地摊神车”成了网红。这款面包车的后备箱能够很方便地支成一个烧烤摊,因而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迅速卖断货。“地摊神车”的出现,与有关部门放松对“地摊经济”监管的政策遥相呼应,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有人悄悄地算了一笔账,如果要摆个摊,连车带料一起算上,成本保守估计为11万元左右。作为启动资金,这笔钱从哪里来? 这似乎是2020年的头等重要问题。 帮扶和纾困,金融机构的责任 2020年,主要由创业者组成的小微企业遇上了大麻烦。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为了防止疫情扩散而进行的隔离,让创业者们失去了客流和订单。如央行行长易纲所言,正是这些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贡献了全国80%的就业和60%的GDP,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稳定因素。 疫情缓解后,创业者们的当务之急就是重新回到一线。于是就有了中央政策,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的信贷延期偿还或者降息偿还。银保监会专门安排了政策性银行与中小银行对接,希望将纾困信贷通过相关金融机构传递到小微企业上面,保证就业的稳定,保证创业者有一份保底的收入。2020年5月的两会后,“地摊经济”上了热搜。这一切都传递着一个信号:希望年轻人能够积极站出来,抓住机会,坚持挺过最艰难的时期。 需要注意到的是,即使没有疫情,有关部门在过去两年中,也在推动信贷政策向小微企业倾斜。疫情显然加速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地。 支持国家政策落实、帮扶小微企业生存和成长,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这是金融机构不能推卸的责任。但是,对小微企业的帮扶,还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不完整、风险较高,信贷成本也高。传统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问题上存在困难。真正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反而是体量不大但是反应迅速灵活的互联网金融机构。 互联网银行和网络借贷平台,诞生的历史并不长久,没有传统思路的包袱,在处理小额贷款问题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由于互联网的渗透率不断增加,年轻人越来越习惯线上信贷。同时,网络金融机构在数据积累和分析上的能力成为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网络金融机构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据分析和决策上的能力极强,对于小微企业的全链路的数据处理能力较高,能够把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帮扶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问题上,几乎具备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 青年发展计划:一套帮扶组合拳 每个网络金融机构对于创业者的支持方式各自不一。有一些采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助农扶贫;有一些采用延期还贷或者降息,帮助资金链出现困难的小微企业度过难关;还有一些金融机构选择利用手中的金融科技对现有技术进行升级迭代,提升客户体验,以服务更多的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主。 应该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许多相关措施是及时的,但全国之大,总有一些没有覆盖到的角落。例如,对于一些毫无经验的初创者、一些初创失败但仍然斗志昂扬的人们、一些有想法但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具备成长的条件,但对他们的帮扶失败风险很大。不过,有些网络金融平台依旧能够在承受风险的情况下,针对这些群体推出综合的帮扶计划,其中有一家甚至打出了一整套帮扶的组合拳。 拍拍贷,2017年在美股上市的网络借款平台,在过去两年中是这一套组合拳的原创和实践者。在2018年到2019年间,拍拍贷联合知名媒体两度推出《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小镇青年”曾是拍拍贷的主要客户群体。随着拍拍贷的服务人群边界拓宽,它的视野逐渐从“小镇青年”延伸到了青年群体。2019年它发布了“青年发展计划”,意在打造一个分享创业和就业信息的公益平台,招募收集创业和就业机会,就专业门槛、投入、风险,对青年创业者做初步筛选,并争取最大化优惠政策。这个发展计划,还有一句相当响亮的口号:“此刻当有为。”在经历了疫情重重考验的今天,这句口号看起来与眼前的政策十分合拍:“青年发展计划”寻找有雄心也有执行力的创造者,不过计划本身也在鼓励青年们坚韧不拔,不放弃希望和努力。 青年说-接地气的创业分享课 当然,“青年发展计划”并不能靠口号存在。同一年,拍拍贷公布了计划之下配套的几个项目,其中有超过1000万元免息贷款助力用户奋斗的“千人千万打拼基金”,2020年升级为“天使微基金”。基金向小微创业者(个体户)提供5万到10万元现金扶助。另外两个项目分别是为打拼青年提供的经验交流和技能分享平台“青年说”以及带有实操性质的“合伙人训练营”。三个项目结合,通过资金扶助和公益培训分享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全面的创业启动服务。 尽管“青年发展计划”及其平行配套的相关项目在2019年就已经开始存在,但它投入运行不久,就遇上了一个能够让它“此刻当有为”的时代。它所帮扶的青年创业者,正是那些在疫情大潮之下,各种纾困和帮扶项目下所疏漏的边边角角。尽管投入的资金不及BAT们那样大手笔,但整个计划从筛选到培训,再到经验分享和实际操作,能够保证选出有实际能力的创业者,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孵化和创业的闭环。而且,该计划选拔中,获得帮助的候选人具有异常丰富的多样性:既有申请为自己学校贫困学生寻求帮助的青年教师,也有家庭压力负担异常沉重的农村带货主播,还有戏剧演员,以及包括大学毕业创业失败后来不屈不挠再度尝试的年轻企业家。如此高的代表性,是计划落地成功的标志。 整个“青年发展计划”,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一面小小的镜子:它的视野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偏远的山区延伸到海派气息浓厚的都市。这也改变了它“帮扶”和“纾困”的含义:相对于依旧有利益色彩的“延贷降息”等纾困行为,“青年发展计划”对相关人士的帮助,并非指望从他们身上获得什么直接利益,至少,不是能够即刻变现的利益。它的立意本身,就是对从零开始的人们进行长时间的帮扶。在这里,时间是有纵深的。 《小镇青年发展白皮书》-拍拍贷 探索新路径,“此刻当有为” 作为老牌的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已经在国内金融圈中奋斗了13年,注册用户超过1个亿。它并不是没有参与大规模的纾困。今年4月,拍拍贷跟百信银行联手推出了推出扶助计划,为小微企业提供总额度5000万元为期6个月的低息贷款。 不过,具体如何参与纾困,取决于每个企业或平台的优势积累。与百信银行的合作中,每一笔扶助资金为1万元,基本符合拍拍贷长期从事的网络小额借贷业务的特点。而且,因历史经验的积累,拍拍贷对于目标客户群体十分熟悉。在这些目标客户的基础上,才有了可操作的“青年发展计划”。显然,化客户为创业培养的目标,拍拍贷现在的所做所为,是对它长期扎根的市场的一种反哺和回报。 拍拍贷在网络借贷行业的资深地位,让它在保持低调的同时,不得不认真思考本行业未来的发展道路。如此来说,“青年发展计划”变成一种探索。它通过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来理解当下的“下沉市场”——这个时髦的词语是在2018年某社交电商兴起之后才频频出现在视野中,普遍被看成是“互联网下半场”的红利来源之一。当“下沉市场”受到互联网各行业密切关注之时,有干劲却无经验、无资金的青年创业者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此刻当有为”,这面旗帜不仅仅是立给青年创业者的,也是给拍拍贷自己,以及它所涉及的行业中依旧在为发展和生存而奋斗的同行们。“青年发展计划”虽是公益项目,但却让拍拍贷得以了解和接触青年创业者和创业项目,得以探索在青年创业领域中重构业务的可能。未来,这家网络借贷平台可能会提供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的产品,或推动更加具有企业社会责任色彩的项目,并借此找到新的动能。 将手中的优势和资源转化为公益实践,然后从中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这种以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带动转型和发展的方式,或也为当下许多类似的企业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战略选择。
每月工资能拿六七千元的人,为什么都不愿意去创业?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创业者要有担当和责任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的,有些人适合当老板,有的人适合当员工。如果人人都去创业当老板,那谁来当员工?与王健林等企业家,动辄一个亿小目标相比,普通人能够每个月稳定拿到六七千元,已经很满足了。 第二,现在国内外经济不景气,各行业竞争激烈,已经日趋白热化,除了垄断行业外,早已经没有什么暴利行业。现在创业的难度要远比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上世纪90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的时期要难得多。也就是说,当年创业者成功率高达一半以上,现在创业者成功率不足10%的概率。所以,很多人也只能拿着六七千元的月薪,在等待今后有没有更好的创业时机。 第三,也有部分人觉得拿六七千元工资实在太少,也想出去创一份事业。但是理想很不错,现实也很残酷,老婆怎么养,孩子学费怎么办,房贷每月怎么还?显然,一个人要想创业,离不开家庭环境的支持,如果家庭环境并不支持你去创业,那也只能安于现状,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真的如果辞职出来创业了,恐怕不仅是每月的收入没有着落,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基本没有了。 第四,创业要有一个较为不错的环境,如果你周边的人没有一个是创业者,都在替老板打工,在没有人引导的情况下,谁敢去辞职创业呢? 中国的潮汕地区、浙江温州等地方,为什么人人都是创业者,很少有人愿意过着工薪阶层的生活,这是因为身边有人在创业,而且创业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如果你在企业里面过着工薪生活,突然贸然去创业,那成功的概率也是很低的。 第五,创业者可能赚得要比工薪族拿得多,也有人成为大老板,但是那也是辛苦钱,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创业者刚开始时,收入没有保障,每天要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天,还要经常陪客户谈生意,有时候为了拿到一份合同,还要经常要加班熬夜。最终,在拿到合同时,还要担心资金的回笼问题。创业者把一切都赌在了公司上面,而打工者只要按时拿到六七千元工资,安稳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第六,很多人承受不起辞职创业后的失败。据统计中国多数初创企业存活时间不到2年,基本上能过上周岁生日的企业,就已经赢过了一半以上的创业公司。很多创业者拿出自己多年来的几十万积蓄,或者父母省吃俭用给的创业启动资金,最后创业结果是蚀光老本,那这种创业失败的打击是很大的,大部分人讨厌这种失败感觉,同时也承受不起如此巨大的投资损失。 多数人月薪只有六七千,为啥还不愿意去创业?其实,多数人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创业,也承受不了创业的风险,所以不愿意去创业。也有人安于现状,觉得工薪族收入稳定,创业弄不好家庭破碎,连自己都养不活。就算有人创业成功了,那也是九死一生,不敢轻易去冒这个险。 实际上,六七千元的收入水平也处于尴尬境地,如果月入万元以上,也成了企业骨干和高管,也无须创业。如果月收入三千多元,反正这样的工资到处好找,也想创业去拼一下。就是六七千元工资的人,往往觉得生活还可以,就更没创业的勇气和动力了。
调查结果显示,90后人群创业意向最为明显,有强烈创业意向和初步意向的人群占比超过66%,其次是85后,有创业意向者占比达到64%,95后人群有创业意向者占比达55%,00后人群中亦有47%的人有创业意向。 近日,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联合华夏时报金融研究院发布《2020年创业信心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发现,有超过52%的受访者对创业或从事副业有明显意向,另有16%的人已经创业或从事副业,其中创业群体中“90后”成长加速,成为我国中小微企业中新的活力军。 据悉,《报告》基于2020年3-4月发布的互联网问卷,对人们就业创业或从事副业意向、创业人群画像、行业选择和金融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整体展现当下社会创业意愿及信心,并为创业人群提供借鉴,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年龄段主要为70后-00后。随着4、5月份国民经济快速复苏重启,以及对灵活就业和创业创新的大力支持,互联网行业、线上消费、宅经济等新兴业态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大量年轻人群新创中小微企业多数呈现出发展加快、赛道升级的创业创新良好态势。 90后受访人群有创业意向者占比超六成 《报告》将有创业或副业意向的人群统称为“潜在创业者”;创业者则包括正在创业或从事副业的人群。 2020年,00后正式迈进20周岁的大门,95后和00后被作为“Z世代”的代表,不再满足于追求稳定的工作,而意外的“黑天鹅”疫情也并没有影响年轻人自由探索个人价值的脚步。 调查结果显示,90后人群创业意向最为明显,有强烈创业意向和初步意向的人群占比超过66%,其次是85后,有创业意向者占比达到64%,95后人群有创业意向者占比达55%,00后人群中亦有47%的人有创业意向。 调查显示,男性创业者多于女性,但从潜在创业者来看,有创业意向的女性占比达55%,高于男性人群的51%,“她创时代”正在悄悄来临。 各年龄段人群创业意向 疫情过后,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重点,创业正在成为灵活就业的重要选择方向。 目前正在找工作的受访者中,相对于公务员,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95后和00后更愿意选择各类企事业单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85后中有超过50%的受访者选择自主创业;部分00后毕业生也有创业想法。 自媒体和保险经纪等行业最受欢迎 《报告》还联合百度指数,统计分析了2019年初-2020年4月底“就业、找工作、招聘、副业、创业、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热词的关注度,这些数据在2020年初以来逐渐走高,并在3月份达到一个小高峰。相较上年同期,“副业”的关注度同比上升了56%,“远程办公”的关注度更是大幅增长了4.2倍。 《报告》显示,90后、95后作为伴随互联网出生的一代人,对“远程办公”的工作方式接受度更高,约四成受访者认为远程办公会成为影响就业创业的因素。 时代发展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办公、生活方式的全面“云端”化,必然催生产业迭代升级,并衍生出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新兴产业链条,推动“线上+”场景进一步多元化。 潜在创业者的行业偏好 调查结果显示,受创业者欢迎的排名前三行业类型为:自媒体、网络写手、画手等新兴自媒体行业;保险经纪、投资顾问、咨询、律师、会计、翻译等;奶茶店、餐厅、酒吧、咖啡店等。 整体来看,以“线上经济”为依托的创业形式很受欢迎。其中,00后潜在创业者更倾向于自媒体、网络写手、画手等新兴自媒体行业。而70后潜在创业者则更偏向于保险经纪、投资顾问、咨询、律师、会计、翻译等。 银行和互联网贷款成解决创业资金两大渠道 从调查结果来看,创业企业为典型的中小微企业。有员工1-9人的小微公司占比超过46%;团队规模10-29人的中小型企业占比超过16%。 过去一年,有超过20%的创业公司增加了员工数量。创业让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创业者实现了梦想的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更有超过70%的创业者表示,创业后收入高于创业前。 不能让资金成为年轻创业者和中小微初创企业的“拦路虎”。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潜在创业者还是已创业人群,有约两成受访者希望通过贷款方式获得启动资金。而在贷款途径上,半数以上创业者贷款的方式首选为从银行借贷,还有约20%的创业者选择互联网贷款渠道。 创业者网络贷款评价 创业者最关注贷款利率及手续费高低。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网络贷款进行评价时,创业者高度认可网络贷款的快捷性和便利性。近几年来,我国金融科技行业迅猛发展,网络贷款正成为创业者新的资金来源。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疫情之下,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为中小微企业精准输血,对于稳就业、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意义重大。度小满金融等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用科技改变金融,助力金融精准扶持中小微企业、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正成为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稳定器”和“加速器”。
沈南鹏表示,红杉可以运用的投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种子期投资、早期投资、成长期投资,到并购投资与二级市场投资等等,形成了一个全站式的投资链条。 2020年6月10日,在“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投中信息创始人/CEO、投中资本管理合伙人陈颉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进行了一场云端对话。 在这场对话里,沈南鹏反复提到“Grit”这个词,并解释道,Grit是砾石在千万次打磨后留下来的细小颗粒,代表了勇气和持之以恒。他认为所有的企业家与创业者,此时都最需要这种“Grit”精神,“It's about passion and persistence.” 沈南鹏表示,红杉可以运用的投资形式越来越丰富,从种子期投资、早期投资、成长期投资,到并购投资与二级市场投资等等,形成了一个全站式的投资链条。但沈南鹏认为,投资形式的多样化表现出来的只是不同的金融工具,红杉背后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并没有改变,最重要的是能够成为优秀创业企业最早的投资人,有能力帮助创业者走很长的路,一路上真正成为他们重要的商业伙伴。 以下为在“第14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中陈颉与沈南鹏云对话实录。 陈颉: Hi Neil,上午好,好久不见。非常感谢Neil抽出时间来和我们做访谈,首先祝贺Neil及红杉在上周五又收获了达达成功IPO这个好消息。我想问Neil两个我个人非常好奇的问题。 第一个,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现在我们用红杉投资的Zoom 连线,部分也是因为(疫情导致的)行程不便。现在整个局势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独角兽泡沫破裂、新冠疫情爆发、国际关系和疫情导致全球化开倒车,这些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带来了诸多复杂变化。从红杉的角度,您对广大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群体有什么建议? 沈南鹏: 今天的世界黑天鹅频繁出现,所以困难和挫折比以前都多,尤其对创业企业来讲。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叫Grit。它是砾石在千万次打磨后留下来的细小颗粒。Grit代表了勇气和持之以恒。 我相信Grit精神是今天创业者和企业家在面对非常动荡的外部环境和更多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最需要具备的精神。It's about passion and persistence. 我想这是今天在中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应该去提倡的一种精神,这个背后涵盖了创业者对初心和长期目标的热情与坚持。有这样的精神,我相信他能够在一个充满了变数、有巨大挑战的环境当中坚持下来,用自己的初心克服困难,走下来。 陈颉: 我相信这也是红杉的精神。多年前Neil曾在投中年会上说,红杉精神叫“坚毅前行”,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红杉的投资。 美团、字节跳动和拼多多现在是自 BAT 以来新经济的版图中最重要的三支力量,红杉是仅有的、同时在这三家新巨头中都成为重要股东的投资机构,红杉是如何做到“不缺席”的? 红杉能写的支票越来越大,红杉中国是否会继续延展投资边界,比如进入并购及其他大资产领域? 沈南鹏: 作为我们来讲,理想的状况是,希望能够成为这些优秀的创业企业最早的商业伙伴,比如美团点评、字节跳动。但是不管我们是什么时候参与投资这样的公司,我们都希望能够提供给公司最大的帮助,成为一个真正的战略伙伴。 另外,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创业者从创业的第一天到成长期,到走向上市,以及上市之后,依然持续提供我们的支持,包括资金的支持和不断的战略支持。 红杉在投资形式上确实越来越丰富:有种子期投资,有早期投资,有成长期投资,也有并购投资与二级市场投资,这是一个全站式的投资。其实我们还是跟着优秀的创业者走。不管投资的形式怎么样,表现出来的只是不同的金融工具,其实背后我们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没有改变,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有能力帮助他们走很长的路,并在一路上帮助他们,真正成为他们重要的商业伙伴。 陈颉: 谢谢Neil的分享,也期待我们能当面聚一下,这次是云聚。也祝福Neil和红杉资本。 沈南鹏: 谢谢,云会议不能替代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中国创业链条上众多参与者的见面交流。我希望今年下半年,能够有机会和大家聚在一个屋檐下,将今年上半年的时光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