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哈尔滨1月17日讯1月15日晚,移动检测方舱实验室设备、实验试剂耗材及人员全部到位;16日凌晨1时,设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体育馆的移动方舱检测实验室开始搭建;16日12时,包括试剂准备、样品处置、核酸扩增和分析等功能区的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截至17日8点半,绥化市第一轮核酸检测已经全部完成采样,其中望奎县已经全部检测出结果;绥化市第二轮检测也已完成总量的89.23%,其中望奎县将于18日完成第二轮检测。 黑龙江省卫健委副主任葛洪17日在发布会上介绍,黑龙江已经建立了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市对绥化市有疫情县市区的对口支援机制,已从省疾控中心抽调流调人员100人,从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省属医院组成的五支驰援绥化核酸采样队伍1000余人,紧急赶赴绥化市支持医疗救治、流调排查和核酸检测工作。 同时,由省级医疗救治、院感防控、实验室质控专家组50余人和地方医务人员共同开展应急救治。目前,确诊病例收治在绥化市第一医院,轻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集中到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和哈尔滨市传染病医院集中收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从全球百年强国竞争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是关键,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推动我国科技纵深化改革,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途经。建国至今,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科技赶超计划,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标志着我国战略科技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17年十九大战略科技力量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标志着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提法,是从地位、作用、贡献等多个维度来定义科技创新机构的,与传统的组织、职能维度定位不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在战略全局、战略领域、战略能力、战略影响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研究,必须在国家安全、综合国力以及国际民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做出重要的贡献。 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设立具有独特地位和功能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国家研究中心等,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比如美国国家发展实验室,大多是基于曼哈顿工程等国家战略任务设立的,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是国家研发与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还有德法等欧洲国家,均有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国家实验室或者研究基地,从事高校、企业等研究机构难以进行的研究。 可以看到,虽然各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具体载体有所不同,但各个国家均是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培养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并且在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与产业科技力量、区域科技力量等基础科技力量形成互补,实现国计民生的良性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将国家实验室作为增强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举措,并不意味着要在现有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外新建一套完全独立的体系,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力量的重要载体,具有战略导向,战略引导、战略继承和不可替代的特性,除了基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研究,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鼎新革旧,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格局基础上优化存量,创新增量。 具体而言,增强以国家实验室为重点的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博纳贤才与专心致“志”。国家实验室作为增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需要博纳贤才组建基于战略科技目标的优势科研单元,建立战略科技研究基地,专心解决基于国家战略目标的,以国计民生为导向的,一系列“瓶颈”式的科技与创新难题,在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在战略性国家科技项目上取得创新型和突破性科技成果。 其次,学科的“百流汇川”与“源远流长”。提高认知深度需要“知识分工”,拓展认知广度需要“知识整合”,国家实验室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有利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整合,其和其他创新主体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为大学、科研机构等基础科技创新力量提供学科交叉、集成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保障了科技创新知识的源头创新,又促进了各个学科边界拓展和延伸。 最后,“无旧无新”与“旧识新交”。国家实验室汇聚顶尖科技人才,是为了国家重要战略发展服务,需要根据国家战略进行状态调整。同时,为了保证国家实验室的活力与创新力,除了稳定的骨干研究团队,引入流动的人才队伍形成竞争机制是必要的,有利于保证我国先进战略科研力量持续性。比如美国的国家实验室,除了核心的骨干科研团队,还有一支流动的科研队伍,一方面有利于科技人才力量联合,攻克科研学术难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创新科技人才储备形成激励与监督。 在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新时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创新驱动合力,可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举国的制度优势,但强化科技力量的具体方式路径仍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比如:如何创造促进科技力量提升的制度、文化、技术、设施等生态环境;如何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力;如何在国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促进科技要素的流动,提高创新科技的共享;如何激发各个战略科技力量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不同科技力量间价值链的整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重塑世界,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崛起的关键。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力、增加保障力、注入战斗力,打好科学技术攻坚战,不仅是实现经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本质所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从全球百年强国竞争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比拼是关键,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推动我国科技纵深化改革,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途经。建国至今,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科技赶超计划,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概念,标志着我国战略科技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2017年十九大战略科技力量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标志着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提法,是从地位、作用、贡献等多个维度来定义科技创新机构的,与传统的组织、职能维度定位不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在战略全局、战略领域、战略能力、战略影响的指导下,开展创新性研究,必须在国家安全、综合国力以及国际民生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做出重要的贡献。 世界发达国家,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设立具有独特地位和功能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国家研究中心等,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比如美国国家发展实验室,大多是基于曼哈顿工程等国家战略任务设立的,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是国家研发与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还有德法等欧洲国家,均有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国家实验室或者研究基地,从事高校、企业等研究机构难以进行的研究。 可以看到,虽然各个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具体载体有所不同,但各个国家均是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培养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并且在科技创新和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与产业科技力量、区域科技力量等基础科技力量形成互补,实现国计民生的良性循环。 需要注意的是,将国家实验室作为增强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举措,并不意味着要在现有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外新建一套完全独立的体系,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力量的重要载体,具有战略导向,战略引导、战略继承和不可替代的特性,除了基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研究,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鼎新革旧,在现有的科技创新格局基础上优化存量,创新增量。 具体而言,增强以国家实验室为重点的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博纳贤才与专心致“志”。国家实验室作为增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需要博纳贤才组建基于战略科技目标的优势科研单元,建立战略科技研究基地,专心解决基于国家战略目标的,以国计民生为导向的,一系列“瓶颈”式的科技与创新难题,在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定位,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在战略性国家科技项目上取得创新型和突破性科技成果。 其次,学科的“百流汇川”与“源远流长”。提高认知深度需要“知识分工”,拓展认知广度需要“知识整合”,国家实验室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定位,有利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整合,其和其他创新主体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为大学、科研机构等基础科技创新力量提供学科交叉、集成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保障了科技创新知识的源头创新,又促进了各个学科边界拓展和延伸。 最后,“无旧无新”与“旧识新交”。国家实验室汇聚顶尖科技人才,是为了国家重要战略发展服务,需要根据国家战略进行状态调整。同时,为了保证国家实验室的活力与创新力,除了稳定的骨干研究团队,引入流动的人才队伍形成竞争机制是必要的,有利于保证我国先进战略科研力量持续性。比如美国的国家实验室,除了核心的骨干科研团队,还有一支流动的科研队伍,一方面有利于科技人才力量联合,攻克科研学术难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创新科技人才储备形成激励与监督。 在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新时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创新驱动合力,可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举国的制度优势,但强化科技力量的具体方式路径仍待我们进一步探索,比如:如何创造促进科技力量提升的制度、文化、技术、设施等生态环境;如何培养科技人才,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力;如何在国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促进科技要素的流动,提高创新科技的共享;如何激发各个战略科技力量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不同科技力量间价值链的整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重塑世界,强化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崛起的关键。增强战略科技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力、增加保障力、注入战斗力,打好科学技术攻坚战,不仅是实现经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本质所在。(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12月29日,港股上市公司思摩尔国际(6969.HK)在深圳发布了行业首个口感科学的模型,并现场揭牌口感研究中心。 弗若斯特沙利文《2020年中国电子雾化设备口感调研报告》指出,口感是消费者选择电子雾化设备的重要考虑因素。其中,在具体口感衡量指标中,口感的综合感受、香气和雾气位列前三,占比分别达66%、61%、50%。 基于此,口感成为电子雾化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口感是一个意义丰富的词汇,口感宇宙包罗万象。”思摩尔FEELM事业部总经理韩纪云表示,“好口感的背后是基础研究的整套科学体系,是研发制造的精益求精,是品质标准的严格把控,是对科学与匠心的敬畏。” 目前,在思摩尔基础研究院中,与口感相关的研究已经占比达75%。基于多年市场调研和口感研发,思摩尔旗下高端电子雾化科技品牌FEELM发布了行业首个口感科学模型。 该模型涵盖味感、香韵、气蕴和劲度4大维度51项细化指标,对应消费者雾化体验过程中口、舌、鼻、喉等人体不同感官器官的感受,建立了从感官层面认知好口感的系统体系。 据悉,目前思摩尔已从全球范围引入超过700位雾化专家,搭建起全球领先的雾化科技平台,截至目前全球申报专利已超过2000项,并自主研发全球首条全流程全自动POD生产线。截至目前,公司已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围绕电子雾化产品口感研究展开深度合作。 另外据了解,活动现场揭牌的FEELM口感研究中心将围绕口感机理、安全性、生物医疗、人工智能等方向展开系统研究,并绘就世界口感地图。 口感研究中心设置细胞实验室、品测实验室、元素分析室、色谱实验室、电镜实验室等十几个专业实验室,可实现50项物理检测、200多项化学检测、6项微生物检测、3项遗传毒理试验、3大类临床Abuse试验、3大类人为因素试验。 同时,在物理化学、毒理病理检测的基础上,口感研究中心还拓展动物试验、暴露学调查、社会学调查,从更宏观层面切入口感研究,探寻口感科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更多学科结合的广泛未来。
本报记者 向炎涛 12月28日,小米集团旗下小米品牌举办旗舰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新一代高端旗舰小米11、MIUI12.5系统以及小米首款WiFi6增强版路由器AX6000。作为小米全新的高端之作,小米11在性能、显示以及设计层面带来全面突破。 据介绍,小米11全球首发最新一代5G旗舰平台骁龙888芯片,最先进的5nm工艺制程和架构带来CPU25%、GPU35%的性能提升,AI算力提升超70%;小米11最大亮点来自使用小米手机有史以来最顶级、也可能是手机行业最贵柔性AMOLED屏,这款6.81英寸四曲面2K超视网膜屏,像素密度高达515ppi,配合120Hz高刷、前后双感光8192级亮度调节、原色屏色准调校,创下专业显示评测机构DisplayMate13项新记录,获封A+评级。同时,小米11还搭载最新一代康宁大猩猩玻璃Victus、哈曼卡顿双扬立体声、WiFi6增强版、55W有线+50W无线双快充、一亿像素相机等旗舰配置,引领2021年高端市场。 2020年,小米品牌正式冲击高端市场,作为冲击高端市场的首个产品序列,小米10系列取得了亮眼成绩,助力小米成功站稳高端市场。该系列产品长期位列各大电商5G旗舰销量榜前列;小米10Pro荣膺DXOMARK影音双冠,并以出众的外放音质霸榜320天;小米10至尊纪念版在DXOMARK的相机评测中以创纪录的成绩树立顶级旗舰新标准。 小米集团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发布会上首次揭开小米实验室的神秘面纱。雷军表示,今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市场,小米重返世界前三,这背后的秘密就是“技术为本”。据介绍,目前,小米实验室已遍布全球,仅小米科技园就拥有各类实验室123间,其中手机实验室90+间,涵盖5G、射频、天线、相机、显示光学、音频、可靠性等专业学科。5G实验室拥有两套核心网和上百套5G基站模拟全球20多个主流运营商的商业网络,工程师足不出户,就能调试全球5G信号;天线实验室与四大运营商合作,保障手机信号最佳表现;相机实验室拥有自动化无人测试设备,小米全球工程师都可远程使用高效调试;音频实验室有着行业领先的全消音室,灵敏捕捉声像变化;稳定性实验室1848台手机同时测试,模拟真实用户使用习惯,海量样本测试确保可靠品质。 过去一年,小米所带来的世界顶级120倍变焦、双原生ISO等影像科技,领跑业界的量产120W有线秒充+50W无线秒充,UWB一指连、80W无线秒充、第三代屏下相机等重要技术进展都出自巨资打造的小米实验室。业内人士指出,不遗余力的研发投入和吸引全球顶尖研发人员,成为小米在手机相机、显示、快充、AI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创新、引领行业的基石。小米已经拥有全球领先的研发能力,由此带来的技术成果持续落地,将帮助小米更快速的提升高端市场份额。
日前,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据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指在具备一定条件且技术水平先进、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区域性机构内,发展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为高技术人才与企业搭起了桥梁,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思路。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意味着市场对于利亚德科研实力的认可。据了解,作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利亚德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专注智能显示领域的技术研发,不断完善研发体系。目前,公司拥有专利超1500项,其中发明专利近半,国际专利约占四成。除新设博士后工作站外,还有国家CNAS认证的中心实验室2个、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北京市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设计创新中心、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慧广电重点实验室、Saphlux-联合实验室、北邮-利亚德联合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与中科院、台湾晶电等多家院所、企业长期深入合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未来,利亚德将积极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优势,加快完善智能显示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加速推进智能显示产业化进程,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立二十五年来,利亚德以自主研发技术为根本,用一次次技术创新,引领和推动LED显示行业的发展。从全彩显示,到LED小间距,再到MicroLED,利亚德不断引领智能显示行业的创新格局,也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视听科技发展“里程碑”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利亚德又在创造新的里程碑式事件。 利亚德在此前披露的三季报中透露,公司与台企晶元光电合资设立利晶微电子。10月29日,利亚德方面正式宣布,利晶微电子作为全球首家MicroLED显示量产基地,即利晶无锡基地于10月29日正式投产。 对于LED产业而言,这或许意味着全球MicroLED显示产业化之路正式开启。在迪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DISCIEN)资深分析师庄倩倩看来,MicroLED显示量产基地的投产正在释放出一个积极讯号。从Mini/MicroLED显示的发展驱动力看,将对液晶拼接形成持续替代,尤其是在指挥调度、展览展示等应用项目上,替代明显。 “量产基地投产意味着MicroLED成本降低正在出现可能。”庄倩倩告诉记者,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小间距(Mini/MicroLED)市场的渗透率能够达到30%,对应每年85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