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12日讯 “HarmonyOS构建的是移动产业的第三个阶段,用无线的方式把更多的硬件聚合,是真正的以IoT设备为主体的移动产业。” 9月10日,华为 HarmonyOS 2.0 正式发布,华为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入解读了HarmonyOS在引领移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其他行业转型的作用,他认为这一过程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足以养超过10个华为这样体量的公司。” 据介绍,依托于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和分布式安全三大核心能力的全面升级,HarmonyOS 2.0全面使能全场景智慧生态。王成录表示,HarmonyOS正在构建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的移动产业的第三阶段,即真正的以IoT设备为主体的移动产业。“HarmonyOS系统用无线的方式把更多的硬件聚合,就相当于消费者可以自己组装硬件。大家想一想上面的应用会有多大的创新空间?它完全有机会脱离单手机硬件的限制,能够把所有融合在一起的硬件都作为它的资源来使用。这是HarmonyOS系统的设计初衷,也是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所在。” 据透露,在HarmonyOS的生态构建中,设备品类的拓展是一项重要的规划,华为计划在一年内实现自有设备和三方设备搭载HarmonyOS的装机量均过亿。目前华为已经和美的、老板、九阳等家电企业展开了合作。 王成录表示,利用HarmonyOS的生态,大大降低了家电产品实现智能化升级的成本,同时还能够大大提升消费者个性化的体验感。他认为,智能化是未来家电升级的重要方向,而真正的智能化则需要产品能够最恰当、最贴心的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对于一个但设备而言是很难实现的。而通过HarmonyOS的生态和能力,可以让消费者把手机和家电重新“组装”成一个智能设备,这不仅降低了家电产品的研发和改造成本,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我相信未来这是个大的发展空间,足以养超过10个华为这样体量的大公司。”王成录说。 (责任编辑:佟明彪)
从路边摊到“网红”产品——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南宁9月9日电 题:从路边摊到“网红”产品——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农冠斌 开着三轮车从竹林里回来,卸下掘出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新鲜竹笋,拿出工具往凳子上一坐开始剥笋……黄继华马不停蹄。收购竹笋的老板已经在“催单”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闻起来“臭臭”的螺蛳粉,成为许多“吃货”眼中的“香饽饽”。有关柳州螺蛳粉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阅读量超10亿次,不少网民“隔空催货”。柳州螺蛳粉这一酸爽的地方小吃,缘何成为备受关注的“网红”产品? “全网催货”,半年卖出近50亿元 在广西柳州市街头,螺蛳粉店随处可见。螺蛳粉选用软韧爽口的米粉,配以酸笋、花生、腐竹、酸豆角等辅料,加入绿油油的时令蔬菜,再淋上精心熬制的螺蛳汤制作而成。红通通的一层辣椒油浮在上面,鲜美的汤汁渗透到每一根米粉。 黄继华家所在的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百乐村种有5000多亩竹子。今年,竹笋迎来更好的行情:每斤卖价比往年高了近0.5元,老板们抢着上门拿货。“我家今年卖竹笋的收入预计会超20万元。”黄继华扬起袖子,用力一擦满脸的汗水,咧嘴笑起来。 “今年3月初,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6月。因为产能不足,供不上货,网店曾在一个月内退款1500多万元,客服还要逐单解释原因。”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汉霖说。 “疫情比较严峻的时候,实体店停业或限制营业,多数客源被袋装螺蛳粉分流。袋装螺蛳粉主要依靠互联网销售,直播带货和热门话题看多了,人们难免要亲自试试。”柳州市螺蛳粉协会会长倪铫阳说。 柳州市商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袋装螺蛳粉产值已达49.8亿元,预计全年将达90亿元。 工业化理念让螺蛳粉俏销市场 在柳州市河西工业园,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十几个分别装着筒骨、螺蛳、生姜、香辛料包的大铁盆,在熬煮汤料的大锅旁有序排列。生产线另一端,酸笋、酸豆角、花生等料包则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传输。 这些生产场景和街边店铺制作螺蛳粉的场景完全不同。“由第三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得用工业化的思路。”姚汉霖说。 2014年,随着袋装螺蛳粉问世,柳州螺蛳粉从路边餐饮店走进工业园,实现工业化生产。姚汉霖认为,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还为螺蛳粉产业壮大开辟道路。 物理杀菌、真空包装等生产技术提升助推产业发展。“以保质期为例,袋装螺蛳粉的保质期从起初的10天提高到现在的6个月。”广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杨年说,这使一包螺蛳粉在走完生产、物流、上架等一系列流程后,还有足够时间等待被品尝的那一天。 2015年初,柳州召开螺蛳粉产业发展大会,首次提出柳州螺蛳粉“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理念,确定柳州螺蛳粉产业做预包装,走机械化生产道路。此后,柳州陆续出台《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地方标准》《柳州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方案》《柳州市全面推进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文件。“我们用工业的理念谋划推进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柳州市委副书记梁旭辉说。 做大做强“螺蛳粉+”产业链 一碗粉,不仅做成了畅销各地的“网红”美食,还带出了“螺蛳粉+”产业链。 在柳州市鹿寨县平山镇的集市上,许多群众将摘好的豆角拿到收购点售卖。“多的时候一天卖出四五百斤,少的时候一两百斤,平均每天有两三百元收入。”平山镇平山社区居民吴翠兰说,社区里一些贫困户靠种豆角脱贫。“1亩豆角每年至少可创收5000元,种植户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精力。”柳州市商务局副局长贾建功说。 近年来,柳州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享受产业增值收益。 此外,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引导螺蛳粉企业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培育企业带动原材料基地的能力。联合体以订单生产为主要合作方式,实现螺蛳粉全产业链发展。“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原料本土化既方便源头品控,又能使螺蛳粉产业惠及地方。”姚汉霖说。 贾建功介绍,柳州螺蛳粉产业已创造超过25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包括大米、竹笋、豆角、木耳等在内的约50万亩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和覆盖农业、食品工业、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产业链发展。 “螺蛳粉产业链的延长,不但惠及原材料产业,而且反哺了螺蛳粉产业自身的发展,从而形成多赢格局。”倪铫阳说。
近日,汉口银行成功为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江存储”)发放5亿元信贷资金,用于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建设运营和配套项目建设。截至目前,该行对长江存储系列累计投入信贷资金近25亿元。 长江存储是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的实施主体,是湖北省委“一芯驱动、两带支持、三区协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子行业,存储芯片如同人体心脏一样不可或缺。在存储器领域,我国几乎完全依赖于进口,存储器已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受外部制约最严重的基础产品之一。该项目为湖北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以国家基金支持为引导,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以打破我国在存储器市场高度依赖外国公司的不利现状。 长江存储承载着的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自主研发国产存储芯片的国家使命,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史以来最大单体投资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单体投资最大的高科技产业项目。 为全力支持武汉市打造“国之重器”的“万亿芯”世界级产业集群,汉口银行充分应用其“九通招商贷”以及主动授信、项目预审等机制,结合长江存储在规划期、建设期、运营期的不同特点,为其提供“综合化、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全面助力存储器国产化进程提速。 下一步,汉口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战略性产业和高科技企业的支持,积极促进重点产业振兴、企业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发展。
“我们热切期待大家积极参与到东莞补链、强链、拓链进程中来,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9月8日召开的东莞全球先进制造招商大会上,东莞市市长肖亚非向全球先进制造相关企业抛出了“橄榄枝”。 大会上,东莞发布签约总投资金额3255亿元的重大项目216个,同时发布了助推产业链跃升的系列专项政策,展示了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而加快强链、补链、拓链,全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姿态。 立足优势,今年以来,东莞突出产业链全球招商,瞄准五大领域、十大重点产业,聚焦产业链缺失环节、关键环节展开精准招商,有效促进了产业链深度延伸。上半年,东莞全市招商引资逆势增长24.3%,引进超千万美元外资大项目47宗,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宗,带动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2.9%。 肖亚非表示,接下来,东莞将聚焦新型半导体、新材料、生命科学、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着眼于弥补和延伸产业链,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比如新型半导体产业方面,由于东莞拥有华为、OPPO、vivo等一批智能手机产业龙头,带来了对新型半导体的庞大需求。然而,虽然东莞新型半导体产业已在上游设计、下游封装测试等领域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但在中游制造环节仍然偏弱,每年需从外国采购新型半导体超过500亿元。为此,东莞希望聚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专用芯片,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高端团队。 “我们将营造最优综合环境,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中最适合先进制造业生长的城市。”肖亚非说。招商大会期间的产业链跃升助推专项发布会上,东莞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扶持、现代服务业引培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比如,首批统筹规划7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集成电路、新材料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安排3.2亿元专项资金,从自主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3个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鉴于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全球很多制造业城市推进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东莞正陆续出台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扶持政策,推进跨境电商、服务贸易、会展经济等新业态发展,构建服务产业新体系。 立足“打造最强产业链,赋能智造新时代”,东莞在大会期间签约了一系列高端产业项目,涵盖OPPO全球总部项目、vivo智慧终端总部项目等“强链工程”项目,生益科技覆铜板项目、金龙机电总部基地项目等“补链工程”项目,以及氢蓝时代燃料电池产业基地项目、阿里云华南区总部项目、东莞国际展览业中心项目等“拓链工程”项目。 保利集团投资400亿元建设的东莞国际展览业中心项目,是此次东莞引入的最大“拓链”项目。“东莞最知名的厚街家具展,只能去深圳办,就是因为东莞目前的会展平台难以匹配、承载制造业的展示需求。”保利湾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庞广军告诉记者:“会展业对经济有着1∶9的带动作用,投资1元钱能拉动9元钱的经济规模。企业来参展,既能直接产生订单,又能带动周边产业链的集聚,还能产生吃喝玩乐购多样需求。我们投资建设该项目,就是着眼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展览即将到来的井喷期,希望将东莞打造成湾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展览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 杨)
9月10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实地走访了由新希望、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特口甲谷育肥场的精准扶贫项目,这是新希望生猪养殖产业扶贫的一个重点项目。这一项目帮助特口甲谷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而且还将继续为该村村民增收。 2019年,新希望投入扶贫资金约26亿元,帮助2.09万人增收、3300人脱贫,新发展产业脱贫项目44个。今年以来,公司又投入扶贫资金9.7亿元。截至目前,公司产业扶贫项目已累计超过100个,其中大部分是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 助力云端之村脱贫 从西昌市到特口甲谷村开车需要4-5小时,一路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越往里走,贫困情况越严重。特口甲谷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因为位于平均海拔3000米的高寒山区中,特口甲谷村也叫云端之村,村民大多数都不能用汉语跟外界流畅交流。当地村民汉呷里博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过去的特口甲谷村不通电,只有黄泥路,村民家徒四壁,屋不避雨。随着特口甲谷育肥场建成,村里不仅通了电,还修了水泥路,村民们也住上了新房子。” 特口甲谷育肥场的第一批肥猪于2018年11月出栏,特口甲谷村获得30多万元收益,该村合作社给62户贫困户每户分红2500元,43户非贫困户每户500元。今年7月8日又进行了第二次分红,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非贫困户每户1500元。特口甲谷村目前人均年收入已达90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育肥场每年可出栏两批生猪,将继续为村民增加收入。 现年27岁的汉呷里博已经在育肥场工作了三年,每月工资3000元,加上分红的收入,家庭年收入5万元左右。“现在我已经还清了修房子时的欠款。”汉呷里博说,“未来希望在育肥场多学一点科学养殖知识,可以用在养牛养羊上。” 土比阿地也是育肥场的6个当地饲养员之一,他曾经是特口甲谷村的村长,退休后,土比阿地主动申请到育肥场做饲养员。土比阿地表示:“我支持村子里的村民到猪场上班,也鼓励村子里的年轻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学习新的东西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特口甲谷育肥场只是新希望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其中一个。新希望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等地也均有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 陕西宜君项目采取“县政府+村集体+新希望+N个贫困户”四位一体的方式共同组建生猪养殖项目。宜君县人民政府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选定10个贫困人口较多的村,每个村建设一个存栏500头(二期扩建为1000头)规模的现代化猪场,每个猪场大约覆盖60户贫困户。村集体组建合作社负责猪场的日常管理,合作社与新希望签订商品猪委托养猪合同。新希望按合同要求提供猪苗、饲料、兽药、技术服务并负责回收成品猪,承担疫情、市场等风险,按时足额支付代养费。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带动宜君县2544户共7980人脱贫,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进苗22批,共计2.86万头,出栏14批,共计1.81万头。 山东夏津项目为当地解决就业30多人,并带动夏津县5955户共1.1万人实现稳定增收。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生猪扶贫项目是当地政府利用扶贫及产业资金,投入1.62亿元在铁匠乡、平山镇、古基镇、哲庄镇、辅处乡、罗州乡、古达乡、德卓乡等地,建10个标准化生猪扶贫育肥场,由新希望投入生物资产(含猪苗、饲料、兽药)并经营管理,项目投资收益按160元-280元/头/年分配,利益链接全县N个贫困户,带动贫困人员就业增收、土地流转增收、产业收益增收。 26年坚持扶贫工作 多年来,新希望因地制宜在全国各地以产业扶贫为主,就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等为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新希望扶贫的起点。1994年,新希望投资1500万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建成全国第一家“光彩事业”工厂——西昌希望饲料公司。目前,西昌希望饲料公司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85%的员工来自本地,每年带动2.6万多户农户增收超过2亿元,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和就业的重要力量之一。 以此为开端,26年来新希望在全国“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已超过50亿元,结合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新疆、甘肃、宁夏、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等15个省市自治区的贫困地区建设了超过150家“光彩事业”扶贫工厂,带动当地6万多人就业,帮助数十万农民脱贫。 2019年,新希望投入扶贫资金约26亿元,帮助2.09万人增收、3300人脱贫,新发展产业脱贫项目44个。2020年至今,又投入扶贫资金9.7亿元。截至目前,公司产业扶贫项目数量累计超过100个。其中,大部分是生猪养殖产业扶贫项目,还有禽养殖产业扶贫项目等。 除产业扶贫外,公司还积极开展教育扶贫。新希望先后发起“暖冬行动”“希望有你”“美好计划”“六一心愿”等助学、助老行动,其中包括多年资助各地贫困大学生,捐建四川雅安市八步乡小学、巴中市牟家坝村小学,改建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热地村小学、捐助雷波县、昭觉县、冕宁县等地超过40所学校等。
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 9月8日,云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产业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数字经济局、省工信厅对《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描绘的数字经济产业蓝图进行解读,介绍了云南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情况和相关的政策支持措施。 《决定》明确,要大力推动“数字云南”建设,打造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云南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到2030年,达到4000亿元。到2035年,“数字云南”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数字云南”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重大举措,高规格成立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面部署、统筹协调、有力推动。通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要素保障,数字经济基础逐步完善、资源数字化不断积累、数字产业化成效显著、产业数字化亮点纷呈,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出一条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的实施路径。 省数字经济局副局长李志华介绍,为实现《决定》目标,省发展和改革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有利机遇,积极推动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持续推进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实现云南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优化土地供应方式 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近日,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发布第三批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制度实施和创新案例,包括允许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先行用地;“公开租赁+弹性年期”供地方式;带产业项目挂牌供应土地等案例。 允许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先行用地方面,根据海南省出台的超常规用地有关规定和举措,屯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同意符合该县总体规划、不触碰生态红线、已办理用地预审、已取得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已做好补偿安置工作的政府投资建设的屯昌县东风小区至兴民廉租房连接道路、屯昌县东风小区幼儿园等15个项目先行使用土地开发建设,采用容缺审批的方式先行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要求相关单位或企业在项目竣工前完善用地手续。 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项目先行用地,可有效稳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公开租赁+弹性年期”供地方式方面,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相关负责人举例介绍称,屯昌县原中建农场某地块于2020年4月3日通过租赁方式公开挂牌,该宗地面积为20762.31平方米,土地用途为工业用地,土地租赁年限为20年,挂牌起始价667万元。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法定最高有偿使用年限为50年,屯昌有关部门租赁该地块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确定宗地使用年限为20年,这是海南省首次采取“公开租赁+弹性年期”的方式供地。“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在法定最高有偿使用年限内合理确定宗地使用年期,企业通过‘公开租赁’的方式拿地,无需一次性全额支付土地价款,只需先缴纳一定年限的租金,有效降低了企业前期土地取得成本。”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上述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有“先行用地”、有“弹性供地”,还有“挂牌供地”。澄迈县新型生态环保建材产业项目,拟使用海屯高速公路16公里处西侧的27100-201637-C号地块。澄迈县在挂牌交易方案中明确该地块用于建设新型生态环保建材产业项目。 “澄迈县充分利用带产业项目招标或挂牌这一创新的供地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上述相关负责人说,采取带产业项目招标或者挂牌方式供应土地,明确将产业类型、生产技术等作为供应土地的前置条件,有助于实现“将最好的土地供给最好的产业和企业”的目标,提升土地利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