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占比升至2.02%,创历史新高——人民币资产逐步成为“避风港”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姚 进 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不断巩固,生产生活有序恢复,社会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一系列利好因素助力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提升,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占比升至2.02%,创历史新高。这些均表明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十足,正逐步成为全球资产的“避风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资产中的占比升至2.02%,创历史新高。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升高,意味着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越来越感兴趣。当前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且中外利差保持高位,带来了相当的吸引力,人民币资产正逐步成为全球资产“避风港”。 国际化脚步不断加快 IMF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因各国央行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囤积了大量美元,因此各国在向IMF报告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上升至61.9%。同时,欧元和日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分别稳定在20%及5.6%。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创出了2016年四季度IMF报告该数据以来的新高,达到2.02%,高于澳元的1.55%和加元的1.78%。 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资产中的占比上升,反映出2016年底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后,全球外汇储备管理机构对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兴趣增加。此轮疫情危机后,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有可能进一步下降,这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据了解,目前有149个国家和地区自愿向IMF报告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IMF自2016年10月份开始在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季度调查中单独列出人民币资产,以反映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持有情况。 人民币汇率走势平稳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提升,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持续增强。虽然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值了1.5%,但从指数角度看,人民币对CFETS货币篮指数和美元指数分别升值了0.6%与1.0%。 “人民币走势稳定主要是受国内基本面稳固、美元弱势、外资持续流入及市场预期稳定等四方面因素支持。”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说。 首先,基本面稳步复苏。目前国内疫情防控成果不断巩固,相关支持政策及时跟进,生产生活有序恢复,社会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 其次,美元维持弱势。由于欧美多地先后解封复产,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舒缓了美元避险需求。同时,美联储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也会制约美元走强。 同时,国际收支平稳。一方面,由于国内疫情受到控制、经济率先复苏,人民币资产估值洼地持续吸引外资流入;另一方面,尽管全球贸易大幅收缩,但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213亿美元,国内外汇储备也稳定在3万亿美元上方。 此外,市场预期稳定。年初以来,国内银行代客结汇顺差持续扩大,4月份和5月份银行代客售汇和代客远期售汇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对人民币的预期较为稳定。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人民币稳中有升主要得益于国内防疫措施的果断有力,以及复工复产的有序安排,预计出口增速将会随着全球需求恢复而明显反弹,资本项目也将受益于开放力度加大和中美息差走阔。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技术总监曹源源表示,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举措,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复苏,这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在短期内美国经济存在重启的不确定性,且长期低利率将制约美元指数上行,这些因素也给人民币带来了一定上行空间。 下半年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进一步增加,人民币资产变得更受青睐。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有望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资产将成为全球资产的“避风港”。 “人民币资产估值洼地及美元相对弱势的格局,将对人民币汇率构成坚实支撑。”周茂华表示,在欧美等经济体面临疫情反复、经济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下半年国内经济有望引领全球复苏。 从政策层面上看,相比欧美主要央行“火力全开”,国内政策整体延续稳健基调。同时,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处于历史高位,国内股市整体估值横向与纵向比较均处低洼,再结合国内疫情受控、经济前景向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等因素,将进一步吸引中长期资本持续流入。 从美元指数上看,美联储零利率、开放式量宽等因素将制约美元上升动能,而中长期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问题,以及缺乏纪律的财政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削弱美元长期信用。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认为,在全球普遍宽松、实施负利率和零利率的情况下,中国依然拥有难得的正收益空间,且随着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跨境资本流入会持续增加,这将进一步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 方正证券研报认为,此前人民币汇率波动主要是受国际收支失衡、美元需求大幅上涨所致。在国内疫情干扰减弱、国际收支企稳等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稳定。 “无论是国内有效的疫情控制及稳定的经济环境,还是货币政策正常化叠加更高的中外利差水平,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海外资本流入中国市场。”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说。 此外,景顺资管公司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还表示,中国国债的表现相比其他国家的资产更为平稳,这将吸引更多新兴市场基金和发达市场基金进入。
《Tech星球》消息,ITU(国际电联)官网显示,近日,由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主导编制的智能风控技术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一流企业做标准,中国企业正在改变标准上受制于他人的状况。这是中国科技公司人工智能风控技术全球领先再度获得的国际认可。 这项名为ITU-T X.1451(Risk identification to optimize authentication)的国际标准,由ITU(国际电联)发布。ITU与ISO、IEC并列,是国际三大权威国际标准组织之一。ITU-T标准是全球信息通信领域各项经济活动的命脉,符合其标准的信息通信系统可通行全球。对技术提供商而言,这些标准也是进入世界市场的方便之门。 . 据了解,这并非蚂蚁集团在科技领域主导发布的首个ITU-T标准。此前,在数字身份、生物识别、区块链、终端安全、内容安全、条码支付等安全领域,蚂蚁集团也已主导制定了大量ISO、IEEE、ITU-T国际标准项目。 目前,支付宝的风控技术能力已全面进入AI时代,智能风控技术也已经开始向海外输出。东南亚地区当下正进行着互联网基建的升级,受益于支付宝的智能风控技术,不少东南亚国家直接得以进入移动支付时代。 支付安全是东南亚地区用户选择电子钱包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在风控领域作为领头羊的支付宝第五代智能风控系统AlphaRisk恰恰成了海外电子钱包的首选。AlphaRisk由支付宝天筭实验室研发,AI智能驱动,实现自学习和自适应,上线后,支付宝的资损率低于千万分之一,远低于国际第三方支付公司千分之二的资损率。 蚂蚁集团副总裁赵闻飙曾透露,东南亚五大电子钱包在启用支付宝安全系统后,反盗刷、反营销作弊等反网络黑产能力平均提升50%。2019年,马来西亚TnGD、印尼DANA、菲律宾GCash还同步喊出和支付宝一样的“你敢付我敢赔”。 此次国际标准发布后,支付宝这一风控技术或将成为海外移动支付市场的标配,将安全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延展到全球。 支付宝方面还表示,未来三年,计划面向全球4000万商户实现安全能力的合作。
7月1日,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特斯拉公司市值达21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汽车企业。特斯拉股票价格当天盘中一度达每股1135.33美元,创历史新高。按这一价格计算,特斯拉市值达2100亿美元,超越日本丰田汽车工业公司。这一市值也超越道琼斯成份股中多家企业,包括可口可乐、迪士尼、思科、默克和埃克森美孚。 在标普500指数中,仅19家企业的市值超过特斯拉。特斯拉的市值同样高于在线支付平台贝宝(PayPal)。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曾是贝宝前身之一X.com的联合创始人。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认为,特斯拉市值超越丰田,凸显汽车行业格局正在改变。随着汽车行业向互联、自动化、共享和电动方向转型,投资者视特斯拉为这一趋势中的领跑者。 报道说,特斯拉股价最新一波上涨源于有关特斯拉业绩的乐观预期。多家外国媒体6月29日报道,马斯克在一份内部文件中说,对今年第二季度实现盈亏平衡感到乐观。分析师此前预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特斯拉第二季度将严重亏损。 自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特斯拉季报已连续三个季度显示净盈利。《日经亚洲评论》分析,如果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继续净盈利,其被纳入标普500指数的几率将增加。 美国和中国是特斯拉两大市场,特斯拉已在这两个市场建起本土生产网络。设在中国上海的“超级工厂”2019年11月投产前,特斯拉在全球仅有一座组装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特斯拉设于德国的一座工厂正在建设,预期2021年启用。 美国媒体6月早些时候报道,特斯拉打算在美国再建一座汽车组装厂,新厂可能落户得克萨斯州。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多国经济严重下滑,全球经济经历深度衰退,主要经济体央行力挽狂澜,先后出台规模空前的刺激政策拯救经济。展望下半年,机构认为,随着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逐渐复工复产,各国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未来经济复苏方向不变,但考虑到疫情和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经济复苏速度可能稍有放缓。 全球经济下半年将逐步复苏 今年上半年,疫情阴影笼罩之下,多国实施经济限制性措施,全球贸易额和供给能力大幅下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今年5月曾预计,一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额环比下滑5.0%,二季度将环比再跌27%;国际投资也大幅下降,全年外商直接投资(FDI)流量将减少至1万亿美元以下,较2019年的1.54万亿美元下降近40%。供给层面,全球多个行业产业链一度面临中断压力,经济去全球化风险加大。 不过,由于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与2008年金融危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多个机构认为此次经济衰退持续时间可能相对短暂。 花旗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监吴佳骏告诉上证报记者,疫情蔓延后,各国货币及财政政策不仅反应迅速且不遗余力。在全球政策制定者迅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下,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快速反弹,下半年仍有望逐步复苏,但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 今年5月,各国相继重启经济后,制造业PMI数据也开始回暖。目前市场预计,美国6月ISM制造业PMI数据将回升至49.5%,在5月,这一数据为43.1%,较4月的41.5%回升了1.6个百分点。 此前,欧元区公布的6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6.9%,创近4个月新高;德国6月制造业PMI指数初值为44.6%,虽然没有超越荣枯线,也显著高于市场预期的42.5%。 “全球来看,制造业PMI数据已经出现明显复苏迹象,预计今年三四季度将会迎来更大幅度反弹,考虑到欧美疫情形势,亚洲经济将相对表现更好。”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部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表示。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预期下半年全球经济将开始逐步复苏,但由于刺激政策的差异,各国复苏进程可能并不平衡。 投资者需灵活应对不确定因素 对于下半年经济表现,经济学家们的预期较为谨慎。他们认为,经济复苏进程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疫情形势、政策刺激效果以及贸易争端等。 “只有当新冠肺炎传染率持续下降到0.5或更低时,疫情才有可能结束。另外,消费者对疫情蔓延的担忧情绪也是经济反弹的重要阻力之一。”吴佳骏说。 “从年度环比数据来看,经济回到2019年运行区间,预计需要到2021年甚至2022年。”王昕杰认为。 机构提醒,在疫情出现明确结束迹象之前,金融市场波动性可能会依然很高。 对短期市场挑战,安本标准投资管理多元资产解决方案部投资董事罗勋认为,投资者需要灵活地将投资侧重点转向防御性资产,同时把握机会吸纳估值偏低的资产。 而在谈及未来区域市场表现时,中国市场获得机构的一致看好。 瑞信亚太区首席投资官伍泽恩(John Woods)表示,中国国内经济复苏以及合理的估值水平将成为支撑股市表现的有利因素,该机构看好消费和技术等受益于国内经济复苏的新经济板块。罗勋认为,在经历近期抛售潮后,亚洲股票价格似乎颇具吸引力,尤其看好中国和韩国股市。
记者今日获悉,7月1日,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2020年7月刊发布了“全球银行1000强”最新榜单。光大银行排名提升至第35位,较去年上升4个位次。 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7月刊发布“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榜单,以银行的一级资本总额为衡量标准,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银行的资本实力、经营规模、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估,已成为全球银行业排名与分析的重要参考基准。 2019年,光大银行围绕“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战略愿景,支持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普惠民生,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价值创造的道路上跑出了好成绩。2019年,该行资产规模达到4.7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63%;零售客户首次突破1亿户,比上年末增长11.5%;对公客户达6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不良贷款率1.56%,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到181.62%,比上年末提升5.46个百分点。 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光大银行积极担当社会责任,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区域表内外授信余额1.25万亿元,增长21.86%;雄安分行开业,成为第一家进驻雄安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二级分行;民营企业表内贷款增速、授信客户数均高于全行增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004.82亿元,增长10.7%;涉农贷款余额3416.05亿元,增长10.1%;创新扶贫模式,以“光大购精彩”电商平台为依托,帮助40个国家级贫困县销售扶贫商品2050.54万元。 未来,依托战略转型及科技助力,光大银行将继续利用光大集团金融全牌照和产融结合等优势,搭建基于整个光大集团的财富管理生态圈,提供“一站式”财富管理服务。
穆迪近期发布了2020年至2021年全球宏观展望报告。该机构预计,全球经济将从下半年开始逐渐复苏,但复苏力度取决于政府能否在防控疫情的同时重启经济,未来消费需求反弹力度将决定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恢复程度。 穆迪观察认为,经济封锁措施对全球二季度经济活动的影响或会超出此前预期。穆迪预计,G20经济体2020年经济整体萎缩4.6%,2021年将增长5.2%。 其中,G20发达经济体2020年经济整体萎缩6.4%,2021年增长4.8%。G20 新兴市场2020年经济整体萎缩1.6%,2021年将增长5.9%。但是,若不包含中国在内,G20新兴市场2020年经济将萎缩4.7%,2021年增长4.3%。 “政策支持方式和力度的差异使得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因为政策支持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一揽子支持政策的规模,还取决于支持政策的类型以及流动性措施的使用情况。”报告称。 穆迪认为,全球金融市场大多已经复苏,但波动风险依然较高。如果新一轮疫情难以控制,各国政府将再度采取大范围关停措施,金融风险将加剧。此外,政策支持若不充分或提早解除也会造成金融稳定性风险。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报道称,美国正在大肆采购对抗新冠病毒的关键药物瑞德西韦,但这种让其他国家无药可买的做法却破坏了全球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做的努力。 据悉,美国目前已经将50多万疗程所需的药物稳稳掌握在手中,相当于制药商吉利德公司7月份所有以及8月和9月90%的预计产量。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彼得·霍比指出,作为一家美国公司,吉利德将面临来自本国的某些政治压力。 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副大臣纳达姆·泽哈维(Nadhim Zahawi)批评美国的做法对全球抗疫努力毫无帮助,英国如果试图与美国竞争则最终会破坏自己的战略。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亚历克斯·阿扎表示:“特朗普总统达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协议,确保美国人能够获得首个批准的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我们希望尽可能确保任何需要瑞德西韦的美国患者都能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