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食品板块表现较为疯狂。 12月14日,申万食品饮料指数盘中刷新历史纪录最高点。而今年以来,这一指数已累计上涨超过70%,在全部28个申万一级行业同期涨幅最多,可谓是一骑绝尘,表现强势。 数据来源:同花顺 显然,在经历了前段时间的盘整,食品饮料板块再次崛起,吸引了市场的众多目光。 在众股之中,上市刚好两个月的金龙鱼的股价走势有点意思。 在上市之前,市场还在讨论它能不能撑得起2000亿的时候,人家已经跃上4000亿的龙门了! 在14日股价大涨超9%之后,今日继续攀升,越过11月17日盘中创下的历史高点(75.96元),升至76.85元,最终收于75.89元。而上市以来其股价已累计涨幅超过195%,最新总市值为4114亿元。 数据来源:同花顺 金龙鱼,这一魔性循环着“1:1:1”广告词的家喻户晓的国民级别品牌,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后的表现有些看头。 曾创下创业板史上最大IPO,募集金额高达139亿,目前市值超过4100亿,同业企业东凌国际、西王食品、道道全的市值之和都难以望向其背,要知道格力电器不过3600亿,而其估值开始在业内直接对标6300亿的海天味业了。 面对这一千亿市值的新生消费股,明晟指数又将其纳入MSCI全球标准指数,广大股民兴奋了,纷纷直呼“油中茅台”、“下一个海天味业”....只能说这一光环十分耀眼了。 而金龙鱼作为初出茅庐的资本市场新人,如今可以拥有这一涨势,只能说是业绩成长性的乐观预期以及市场资金炒作所带来的双重作用所致。 高估值的底气几何? 金龙鱼的高估值预期来自市场对其讲述的故事给予了信任。 首先,虽说金龙鱼属于一外资企业,但其凭借既有的国民度已在食用油市场上担起“老大哥”的地位了。 受益于消费升级,食用油行业继续迈向质变的提升,在包装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上不断发力,其中,金龙鱼作为头部标的,凭借已构建的护城河利于稳固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依旧存有,2019年小包装食用油、包装米、包装面粉市场份额分别为38.4%、18.4%、26.7%,均为市场第一。 我国食用油市场份额格局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 虽说近年来,其在经营发展上已显出颓势,但在一定时期内,其拥有的龙头份额还难以被撼动。 同时,近期成本端的变动或为其提价能力带来了较为积极的预期,毕竟由于粮油行业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来频频出现涨价情形,公司产品终端价格便会存有一定的提升,利于增收,进而刺激了股价的大涨。 “11月30日至12月6日,豆油、花生油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和0.3%,菜籽油价格环比基本持平。其中,郑州、合肥、南宁豆油价格分别上涨4%、3.6%和2.8%,济南、郑州、呼和浩特花生油价格分别上涨3.5%、1.4%和1.2%。”——商务部数据 当然,既有的岁月静好的故事并不足以吸引人,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永远想要新的故事以及其背后的想象空间。 众所周知,金龙鱼虽体量庞大,市场份额占据头部地位,但其盈利能力不够漂亮,2019年金龙鱼营业收入1707.43亿元,净利润55.64亿元,净利率却只有3.26%,这一被称为“油中茅台”的标的净利率不过只是茅台的零头。 数据来源:同花顺 要知道粮油米面产业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官方调控,产品涨价也有所受限,无法真正提升金龙鱼等企业的盈利水平,再加上这一市场已基本饱和,金龙鱼即便是作为“行业一哥”,也没有可以再大展身手的空间,因此,寻找新的增长点尤为关键。 于是,金龙鱼选择拥抱一个新故事,通过品类扩张(发力中央厨房、冷冻面团、酵母、调味品等细分领域)来培育新的增量空间。 2015年金龙鱼所属的益海嘉里与中国台湾老字号丸庄酱油正式签约,成立丸庄金龙鱼(泰州)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2017年与台湾丸庄共同投资建设了丸庄益海天然酿造酱油项目,可年产16万吨优质酱油; 2019年丸庄益海天然酿造酱油项目举行产品上市发布会,推出一系列高端酱油新品; 2020年6月,上述这一项目在重庆江津正式开工建设,投建项目含火锅底料、川味复合调味料等。 就拿调味品来说,相对于粮油产业,这一市场的发挥空间更大且品类多元化,金龙鱼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品牌影响和渠道能力,去切进市场分一杯羹,利于其提升营收,进而巩固市场份额。 2010/2015/2020E 中国复合调味品占调味品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浙商证券 “ 公司调味品领域并没有要超过海天的计划,因为海天在现有市场上已经建立并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但我们相信,我们的优质产品可以在调味品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金龙鱼 当然,随着金龙鱼的深入布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竞争,而虽说市场对金龙鱼具备的头部效应有所期待,但目前来看,其还在构建中的调味品产品线并不能与中炬高新、海天味业等去抗衡。 食品饮料股再受资金偏爱 而除去基本面以及公司战略方向带来的利好之外,包括金龙鱼在内的食品股近期大涨的原因还是在于“资金抱团”的效应。 虽说疫情在前期使得多数行业受到重挫,但疫情以来,遵循“民以食为天”逻辑,食品饮料行业具备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对复工复产反应较快,使得市场投资者加强了对这一板块的业绩和估值方面的积极预期。 无论是海天味业的估值从年初的50倍PE增至接近百倍PE,还是金龙鱼从34倍PE升至60倍PE,都可以看出,食品板块整体受到了资金的热捧,且涨幅惊人。 食品饮料子板块龙头PE估值情况 数据来源:东方证券 虽说9月后食品饮料板块出现了持续性的分化,但融资盘的加仓行为依旧不断。 9月以来,融资盘净买入食品饮料行业金额达到56亿元,买入金额位居申万28个大类行业第五;且此前申万食品饮料行业融资余额达到506亿元,创出年内新高。 尤其是在12月大盘出现下调性震荡之时,由于食品股的成长性逻辑相对坚定,具有向上修补的需求,市场投资者习惯于钟情于此,资金便纷纷投向防御性强的品种。 以上一周(12月7日~12月11日)为例,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全周累计净流出2060.09亿元,其中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里,食品饮料行业全周逆市净流入67.76亿元居首,周涨幅1.19%。 再加上年末已至,基于节日效应叠加成本涨价预期,不少子行业提价也逐一落地,稳固了食品饮料作为大消费板块的上涨预期,这也就是为何近期食品股逆市上涨,表现积极的原因。 结语 对于金龙鱼来说,作为一个长期布局传统产业的企业,登陆以科技创新为主基调的创业板本就耐人寻味,如今市场对其存有期待,但更多的是基于头部效应的光环,毕竟其拥有占优的品牌、渠道、规模优势。但随着市场预期的提前消化利好不再,如何在这一高估值下去维持业务的成长性才是关键。 其所在的食品饮料板块也是如此。近期市场资金对“五美”品种(美食、美容、美景、医美、美酒)不断投向橄榄枝,其中,食品饮料股的涨势也较为高昂,但还是那句话,随着估值不断接近高位,短期内涨势过于积极存有明显的波动风险,虽说食品板块,尤其是子行业细分龙头效应在长期具备积极态势,但仍需警惕回调盘整。
盼望着,又一年的世界VR产业大会来了。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全球级别的大会自然是受到了行业的重点关注。10月19日,A股虚拟现实概念表现逆势走强,成为市场整体大跌背景下的一抹亮色。 数据来源:Choice 对于这一充满未来想象力的、曾在资本泡沫戳破后沦为“小众行业”的虚拟现实技术,人们都一直在翘首以盼,等待其高光回归,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狂热之下的“泡沫故事” VR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认知里,是源于小说家斯坦利·温鲍姆的《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中提到的一种虚拟现实的眼镜。 图片来源:网络 那时候的人们可不会想到,这一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会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技术。 所谓的VR技术主要是给予用户和虚拟世界进行沉浸感和立体感十足的交互体验,这一发明的诞生可是给予了人们一个讲好新故事的灵感。 毕竟当它发挥到极致之时,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驱动产业实现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如今这个产业在全球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2000亿元,包括VR市场1600亿元,AR市场450亿元。 随着技术的推进,VR技术在消费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应用,在多个场景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知道,现如今,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的渴求进而会转向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而在各种“黑科技”横空出世之下,人们对生活的多样化感知可以得到一定的满足,而VR恰好可以通过360度全景,提供高情感共鸣的参与体验。 “我国VR/AR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突破千亿元...到2023年我国VR头显设备出货量将突破1050.1万台,AR头显设备出货量将达到821.4万台,未来五年整体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69.9%。”——公开数据 我国VR/AR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网络 VR游戏在画面质量和玩法上不断推陈出新。 图片来源:百度 旅游随着VR全景的加持,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观天下”。 图片来源:微博 打破看房后三方当面签约的传统线下作业模式的VR看房出现了。 图片来源:明源云客官网 就连具有强烈宗教信仰的印度人都开始用VR逛庙了。 图片来源:网络 不可否认,VR逐步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连接线上线下,在提升信息共享效率的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产业发展机遇。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2016年,这一被称为“VR元年”的年头,VR行业开始受到了不少资本的青睐,投资热潮一波接着一波,甚是狂热。 但这一先行投资预期的热情泡沫最终还是被残忍戳破。 毕竟在软硬件还未突破技术瓶颈之时,跑马圈地的粗放打法只是在消耗人们对VR的关心,在不少资本耗尽、行业频频出现倒闭潮之时,VR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明朗性越发凸显,行业瞬间降温(2018年VR头显出货量仅有574万台,同比下降26%),昔日的“香饽饽”成了昨日黄花,被暂时搁置于“冷宫”。 冷却后的二次生机 但俗话说得好,柳暗花明又一村。 VR产业也在沉淀许久后窥见了自己的希望曙光。 5G商用进程的加快给予了VR产业发展的“二次生机”,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5G技术凭借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传播等特点或将直指VR的图像渲染能力不足、终端移动性差、传感器动作捕捉不精准等痛点。 再加上,今年的疫情原因更是把VR再次推到了台前,毕竟在居家隔离之时,数字化、虚拟化的重要性不断被强调,“VR+”应用层出不穷,充分发挥了交互性作用,为人们带来了独家的体验感。 由新华社、武汉大学、中国移动联合打造的全球首次5G+VR“云赏樱”,热度不下。 图片来源:微博 中国移动率先在海拔6500米开通了5G+VR慢直播珠峰。 图片来源:微博 火神山VR实时画面24小时不间断推流,超8000万网友共同见证“中国速度”。 图片来源:微博 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乎,VR行业走出了回温的步伐,引起了投资圈的再次关心。 同时,科技巨头的持续试水为其带来新的技术活力,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今年以来,苹果获得支持AR/VR设备的虚拟键盘专利、英伟达联手亚马逊推出基于AWS的云AR/VR解决方案、Facebook发力虚拟现实发力智能眼镜、华为VR产业峰会圆满落幕、百度VR深耕教育+VR、营销+VR领域...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可以发现,巨头们试图抢占这一市场的蛋糕份额,以为其商业布局带来新的增长点。 全球前五VR头显设备出货量企业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IDC 而就目前来说,在经过了行业大洗牌之后,我国VR已基本完成了从泡沫期、到低谷期、再到重塑期的转变。如今在产业情绪回归理性的此刻,随着VR/AR技术的成熟,需要去寻找且落地一些明确的价值场景,而不是直接借着这一概念去唬人,加以炒作。 然而,为实现这一目的,我国VR产业还存有较大的不足,即主要体现为技术、市场监管上的不规范,缺乏统一化。 无论是硬件技术的限制,还是内容开发力度不足,依旧会是VR产业需要不断加以改进、更新的重点。毕竟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普及渗透的源动力,而一旦技术不过关致使设备成本高企,入局企业将压力山大,不仅无法走向大规模消费市场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别说去丰富VR的应用生态了。 整体来看,5G技术的商用或已经解决了VR产品上的部分技术痛症,再加上巨头们的持续入局,一定的良性竞争或将加速VR/AR设备的普及,相关渗透率有望提升。 虽说如何在技术端实现稳定的更新迭代这一问题依旧令人头疼,但VR产业的蓝海不容忽视,从直播、游戏等消费娱乐领域,再到工业、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 在未来,这一至少千亿级别市场规模的蛋糕甜头还是很足的。 结语 在新一轮的科技浪潮之中,“将梦想照进现实”的VR技术脱颖而出,将人们的视觉体验提升至新的高度,满足了消费升级下的新需求,一时间受到资本的追捧,被寄予厚望。 而由于受制于技术、内容端的不足,其发展终究还是经历了盛极必衰的过程,毕竟泡泡吹得太大,总是容易破灭,没有扎实的技术以及行业标准去加以支撑,VR行业脱离主流轨道则是必然。 所幸的是,行业在降温之后开始回归理性,受5G技术的驱动,叠加疫情带来的发展红利,VR产业的市场价值再一次受到重视,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这一探索之路仍面临不少荆棘,任重而道远。
近日,一则创业板IPO的消息点燃了市场热情。 一条“鱼中巨无霸”对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龙门跃跃欲试。 16日下午,金龙鱼母公司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海嘉里”)通过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审议。 谈起益海嘉里,人们也许会陌生,但是你一定听过“1:1:1金龙鱼调和油”这一红遍大街小巷的广告。 益海嘉里是国内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之一,旗下有“金龙鱼”、“香满园”、“欧丽薇兰”等多个品牌,主营业务是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益海嘉里主要品牌矩阵 图片来源:招股书 针对本次上市,这一粮油巨无霸一出手就非常“狮子大开口”。 根据招股书,本次益海嘉里计划融资138.7亿元,主要用于主业相关项目建设、扩充产能,包括在兰州、青岛、潮州等多地的项目。 而这一数额将使其一举成为创业板有史以来募资规模最大的企业,同时,按照招股说明书数据计算,新股发行价为25元左右,其首发市值有望达到2000亿元,或成为目前创业板第三大市值拥有者。 无论是本身的龙头性质,还是对市值的预测,人们对这一粮油巨无霸企业产生了莫大的关心,毕竟从入华开拓市场,再到冲击创业板,其背后的传奇故事依旧令人津津乐道。 金龙鱼的入华之旅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金龙鱼的身影,但鲜有人知这一接地气的品牌其实归属于外资企业——益海嘉里母公司丰益国际(位列2020年世界500强第285位)。 丰益国际是新加坡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棕榈及月桂酸油、油籽和谷物、糖及其他业务四大板块。 从股权结构来看,截至2019年底,Bathos持有益海嘉里99.99%的股权,丰益国际依次通过WCL控股、丰益中国、丰益中国(百慕达)间接持有Bathos100%权益,因此其间接持有益海嘉里99.99%的股权。 数据来源:招股书 丰益国际的创始人是家喻户晓的马来西亚首富兼亚洲糖王郭鹤年。 1949年郭鹤年在马来西亚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开始着手经营郭氏家族企业东升公司的传统业务(大米、面粉、豆类、食糖等),随后凭借期货交易在白糖市场迅速积累资本,通过当时时代对粮油、糖等商品的巨大需求,不断扩张投资,最终创建了由地产酒店、保险业、粮油等多领域构筑的商业帝国。 而随着业务不断扩张,郭鹤年作为侨商对中国市场存有莫名的情谊,试图切入这一市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未来三五年,丰益国际将增资中国300亿元,这相当于过去我们投资中国的总和。”——侄子郭孔丰 上世纪70年代,郭氏集团通过“借道”中粮,在率先开启粮油体制改革的深圳与其合资建立我国第一家油脂生产企业南海油脂(益海嘉里前身)。 随后,它通过“企业采购以发放节日福利”这一措施用小包装食用油一举打入我国市场,解决了人们上街打散装油的不便,逐步畅销全国,后期凭借产品质量、品牌效应、销售渠道等优势慢慢占据我国粮油市场的主导地位。 而基于目前其龙头性质,分析其基本面,可以发现表现较为稳健。 根据招股书,2017-2019年,益海嘉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07.66亿元、1670.74亿元和1707.43亿元,同比增长12.94%、10.82%和2.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亿元、51亿元和54亿元,同比增长877.97%、2.53%和5.47%。 这一业绩数据较为惊艳,要知道2019该企业的营收可是等于2个贵州茅台(854.3亿元),归母净利润与海天味业(53.53亿元)、双汇发展(54.38亿元)相当。 其中,厨房食品是益海嘉里最核心的业务,以直销为主,主要面向大型商超、连锁餐饮企业、生鲜电商平台以及大型食品工业企业。2019年这一部分的收入达到1087.83亿元,占比营收六成。其中,食用油收入为815.33亿元,占比厨房食品收入为74.95%,可以说是益海嘉里的“灵魂产品”。 数据来源:招股书 此外,今年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869.73亿元,同比增长10.53%;实现归母净利润30.08亿元,同比增长88.35%,可以看出在面对疫情也具备一定的韧性。 巨无霸也有近忧? 整体来看,益海嘉里这一标的的市值空间在自身具备的龙头地位、业绩表现上存有令人遐想的余地。 尤其是此番上市明面上是以融资扩产为目的,实则是为了跳出外资的限制区,旨在进一步耕耘国内市场的发展。 “融资并不是在国内上市的主要目的...摆脱掉’外资’的称号和限制,也是实现益海嘉里在华业务进一步扩张的基础。”——益海嘉里金龙鱼公司总裁穆彦魁 可以说,上市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毕竟就目前来看,虽说益海嘉里凭借金龙鱼等产品已摇身一变成为粮油巨无霸,但经营这条路上的艰难险阻也无法忽视。 事实上,目前其面临着触及增长天花板的难题。 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这一人口大国曾为益海嘉里提供了一个颇具潜力的发展市场,毕竟粮油等商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消费升级概念的渗透之下,人们没有太多的温饱之忧,再加上开始为健康而减少油脂摄入,对基础粮油产品的需求便趋于稳定,接近饱和。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国内食用油消费量保持在稳定区间;同时,国内的大米消费也维持在1.4至1.45亿吨的水平。 国内食用油消费量情况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数据来源:招股书 同时,在需求难以突破之时,与中粮集团开启的激烈市场竞争也日益白热化。 虽说两家曾互利共赢缔结伙伴关系,但后期因南海油脂所产生的股权问题使得它们的友情出现裂痕(目前中粮是南海油脂最大股东,而实际控制权却属于益海嘉里),后期便一不做二不休,开启了“相杀模式”。 你有金龙鱼撑腰,我推福临门上位; 你提出“平衡脂肪酸”的概念,打响“1∶1∶1”广告口号;我用“天然谷物调和油”概念加以抗衡; 你的金龙鱼成为奥运会唯一指定食用油品牌,我的福临门化身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粮油产品... 可以发现,这一来一往的竞争交锋也为益海嘉里的发展带来不少难题。 再加上置身于动荡的宏观环境中,在很大程度上原材料价格波动对这类粮油加工企业影响颇深,例如,2016年益海嘉里曾因国际期货大豆价格波动,发生套期工具巨亏34.05亿,当年营收虽过千亿,但净利润仅有8.54亿元。 基于此,叠加政府对粮油产品价格的干预,入局行业的重资产薄毛利属性凸显,益海嘉里作为龙头也无法摆脱这一限制。 “在日用品交易中,赚取1.5~2%的利润是合理的,2%以上就可以说开始向别人插刀子了。永远不要成为推高主要粮食价格的罪魁祸首,因为穷人都是靠此为生。”——郭鹤年 数据来源:尼尔森数据 近三年来,金龙鱼收入增速连年下滑,盈利能力出现一定的疲软,整体毛利率仅为10%左右,远远低于贵州茅台(90%)以及海天味业(45%)。 “益海嘉里总体负债规模从2017年的794亿元增至2019年的1022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占比最大、上升最快,从2017年的547亿元升至2019年的734亿元,同比增长34%。”——招股书 因此,益海嘉里需要去寻找新的增长点,例如向高毛利产品(调味料和日化产品等)继续深入切入,毕竟在食品饮料这一高度同质化的板块中,吃老本是不够的,作为行业龙头,更需要推陈出新,勇于进入新一轮的进化浪潮之中,不然等待它的则是市场的失望以及高估值之下的泡沫破灭。 数据来源:Choice 结语 无论何时,有人的地方便有烟火气,那便少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便是人们基本的生存之道,也是益海嘉里这类食品加工标的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整体来说,虽说益海嘉里存有一定的增长痛点,但头部标的地位目前难以被撼动(2019年在包装食用油行业市场份额占据40%),目前在公司品牌力、产品高粘性、自身定价权等核心指标上存在优势,具备一定的穿越牛熊的高估值潜力,或在上市后收到不少橄榄枝。 尤其在近期消费股杀跌、挤泡沫之后,基于流动性充裕,资金会对龙头的确定性会更为偏好,而这一类龙头标的会更容易去通过自身的确定性成长来消化估值,可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
本周的创业板上演了一部高潮迭起的反转戏剧。 前面涨得有多疯狂,后面就跌得有多彻底。 在监管层的集体敲打之下,延续了半个月左右的低价股狂欢行情在10日正式结束,该停牌的停牌,该核查的核查。 这要从一只代码为300313的股票说起,天山生物,2020年以来最受瞩目的妖股,12天涨5倍,不断受到了市场热情的吹捧。 然而,大概盛极必衰就是这个道理。从暴涨现世到遭遇停牌核查,天山生物等多股的现状已然表明了:妖股背后必有妖,创业板的炒作该熄火了。 12天5倍的妖股频频惹事? 复盘近期该公司股价表现,8月19日至9月8日期间,12个交易日内天山生物股价飙涨近500%,收获11个涨停板,8月16日至今累计换手率超过166%,最新总市值为108亿元。 数据来源:富途牛牛 这一涨幅实在令人咋舌,毕竟这一标的既然不是什么业内龙头,更不是什么潜力新生代,看起来可谓是平淡无奇,甚至业绩面底气不足。 回顾其基本面,目前天山生物已经历连续6年亏损;2020年上半年也继续表现颓靡,公司扣非净利润-1116万,而一旦2020年净利润继续亏损的话,天山生物将面临退市风险。 数据来源:Choice 除了业绩撑不住场面,其实控人也备受质疑,让投资者吃了一次大瓜。 受益于天山生物的暴涨,其实控人李刚持有公司21.68%股权,其对应财富从3.96亿元增长至23.52亿元,12个交易日增长了近20亿元。 虽然人们艳羡于这笔飞来的横财,但对其出身经历更为关注。 根据天眼查显示,李刚担任9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并掌握包括天山生物、上海智本正业在内的等50家公司控制权。 但在这一看起来高大上的管理背景背后,李刚被曝出是做场外配资的! 天山生物的控股股东是天山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山农牧业”),持股18.35%,天山农牧业通过持有100%股权的呼图壁县天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间接持有本公司3.77%的股权,而天山农牧业直接和间接总体持有天山生物总股本22.12%。 更为玩味的是,一家名为上海智本正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股票配资公司持有天山农牧业100%的股权,而实控人李刚持有上海智本正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98%的股权。 图片来源:官方网站 而根据证监会官网披露的投资咨询机构名单,上海智本正业投资并未现身,要知道根据新修订的证券法规定,场外配资活动隶属的证券融资融券业务属于证券公司专营业务,未经证监会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 莫不是非法经营?市场吃瓜看热闹的声音此起彼伏。 主人公天山生物不得不出面表示,称上海智本正业的网站今年3月到期,随后未做续费,网站域名5月份被一家无联系方式的用户占用,网站上的照片、证书均是来自网络并PS造假。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和我没关系,别人冒充的! 有意思的是,此举受到了不少天山生物“水军”的维护,丝毫不关心为何堂堂一个大公司,竟然连网站续费都出问题。 图片来源:微博 除去争议,天山生物面临的麻烦还远远没有结束。 9月10日晚间,天山生物公告,收到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行转来的《民事起诉状》、《受理案件通知书》,公司作为被告之一被原告请求在6496.60万元范围内对另一被告大象广告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象广告”)应履行的第1项诉讼请求中所确定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大象广告是天山生物于2018年斥资近24亿收购的子公司,收购完成后持有大象广告96%的股权。 但这一子公司可不让人省心。 2018年11月,大象广告实控人陈德宏被爆涉嫌违规对外借款、挪用资金和违规担保,但从未向天山生物披露过相关信息; 2019年2月,陈德宏及其一致行动人被公安机关批捕; 今年5月,浙商银行宁波分行与大象广告签订《借款合同》,后者以年利率6.09%借款5390多万元,借款期限到今年8月28日,按月结息。然而,大象广告仅付息至今年7月20日,此后一直未付。 这一诉讼可谓是雪上加霜,毕竟公司基本面本就不堪重负,而这一诉讼结果或对公司现金流继续施压。 不禁发问:面对这么一家质地差的标的,市场投资者为何如此“失了智”的加以偏爱? 答案也许源于这些散户炒天山生物等妖股的天然心理——管它是好还是坏,“炒快钱“、“赚快钱”才是赢家。 散户引发的疯狂 在资本市场未出新热点之时,受赚钱效应的驱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到来,叠加放宽涨跌幅限制,激起了市场做多的乐观情绪,相对于估值较高的龙头白马股,天山生物等低价股便成为了资金博弈的不二选择。 散户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且千载难逢的“赚钱”机遇。 他们无视基本面,将一切交给变幻莫测的市场,热点便是他们的心之所向。 “我们是绝对的市场中心主义者,只跟随市场,哪里有热点去哪里,很少自己主观去猜测。天山生物爆棚的人气就是我们买入的依据,至于基本面什么的,还是交给分析师和研究员吧。”——一名张姓散户的自白 由此一来,没有业绩分析,没有估值研究,有的只是热点轮换下一波又一波的炒作热潮,追逐天山生物等妖股也变成了每个短线交易者的自我修养。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出穿!这想必是他们的心声。 图片来源:股吧 然而,这一以炒小炒差为导向的短线投资是一种非理性的决策,急功近利心态尽显,与主流的价值投资背道而驰,埋藏着较大的不可控风险。 图片来源:股吧 可以看出,面对天山生物这类低价妖股,大量散户进场带来短线资金的博弈,驱动股价持续上涨,交易明显放量,进而使得大量投资者盲目跟风,而这一通没有价值投资兜底的疯狂操作之后,大概率会是一地鸡毛,满城尽是被割韭菜。 要知道,在股市里,赚钱的人永远是少数。 结语 创业板注册制的到来,如同一颗活石,激起了资本市场的千层浪,更是带动了散户的炒作热情。 事实上,一定范围内的适度炒作会对市场的活跃有所助力,但是过度的炒作只会适得其反,将市场情绪推入歧途之中。 倘若对天山生物为首的低价垃圾股施以过分关注,势必会有所迷失,在夸大短线交易的获利性的同时,头脑发热的进入且难以摆脱这一名为“寻找接盘侠”的击鼓传花游戏之中。 本次监管层的出手已经表明了态度,短期炒作情绪需要被降温,垃圾股不值得被当掌上明珠所加持。 而巴菲特一贯贯彻的价值投资这门学问永不离场,相比之下,那些股价极度偏离价值的标的最终都会在照妖镜之下现出原形,黯然失色。
在美股动荡不安之际,巴菲特的再一次“搞事”吸引了市场的注意。 特别的是,这一次,他将手伸向了意料之外的地方——科技独角兽的IPO。 Snowflake,一家在硅谷成长速度飞速的云计算服务公司,本就备受期待,这次更是得到了更多的瞩目。 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提供云原生数据仓库,为企业存储大规模的信息,用以机器学习算法等应用的处理。目前客户包括Capital One、索尼、Adobe等企业。 近日,该公司更新了招股书,根据披露信息,由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作为联合承销商,其发行价在75-85美元,计划发行2800万股,募集资金超20亿美元,预计下周在纽交所上市。若完全行使超配权,最高可募资27亿美元,估值或达到237亿美元。 其中,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计划在Snowflake上市时投资5.7亿美元(约合39亿元人民币)以上。 巴菲特这一次的大动作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令人在意,毕竟他曾直言“看不懂”科技股,而本次押注Snowflake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他近年来在投资方向以及心态上的一些转变。 曾对科技股“敬而远之”? 众所周知,巴菲特一向对科技股“敬而远之”,且不轻易参与新股IPO,一般习惯于投资他的能力圈内了解的企业。 “在54年中,我认为伯克希尔没有买过新发行的股票...围绕IPO交易的炒作以及这种公司有着推高股价的强大动机,是远离IPO的令人信服的理由。”——巴菲特(去年5月采访) 坚持投资他了解的公司去贯彻其价值投资的逻辑已成为巴菲特的核心投资要义。 而在这一要义之下,科技股并不是巴菲特擅长的领域,更何况其过往经验加重了这一“心理阴影”。 巴菲特曾为IBM打破了“不投资科技股”的原则,在2011年斥资超百亿美元IBM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出于对其转型移动端和云计算的乐观预期。 “已建立了一种稳健的商业模式,使其能够预测未来5年的收益,以及避免行业的正常波动。”——IBM 然而,这一老牌科技巨头显然打了自己的脸,其转型过程坎坷,IBM并没有及时稳住经营,提升业绩,使得巴菲特大失所望,在股价比首次投资时低了约30%的时候,便及时进行断舍离,抛售了IBM的所有股票,此后对科技股的态度便更为谨慎。 虽然投资IBM的过往并不愉快,但俗话说的好,不要为了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巴菲特与科技股的缘分并没有止步于此。 对科技股“真香”了? 要知道真香定律从不缺席,巴菲特也难逃这一“魔咒”。 随着科技革命的热风不断吹起,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在这一新时代下大显身手,接二连三成就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人们这时才发现了这位名声显赫的股神或许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好在在伯克希尔的两位投资掌门人Todd Combs 和Ted Weschler的“倾情安利”之下,2016年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建仓苹果股票,并在此后不断增持。 而这一破天荒的举动已经让他尝到了科技硕果带来的甜头。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之后,全球经济受到明显重创,但头部科技标的利用线上业务的需求释放而逐步恢复稳定,其中,苹果便是如此,最新财报大超市场预期,股价市值势如破竹,一举迈入2万亿美元俱乐部,今年以来其股价累计涨幅超过60%以上。 “苹果公司可能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好的企业。”——巴菲特 (来源:Choice) 而押注苹果的巴菲特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在最新释出的全球最赚钱的100家企业榜单中,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伟坐稳榜首,第二财季净利润达到262.95亿美元,可以说苹果带来的账面收益自然功不可没,日本软银(116.07亿美元)、苹果(112.53亿美元)紧随其后。 “截止今年二季度末伯克希尔持仓股中,科技股市值第一次超越金融,科技股总市值约占38.24%,金融股占35.22%...而在巴菲特持仓前十榜单里,苹果排名第一。”——公开数据 (来源:推特) 可以发现,虽然巴菲特直言“看不懂”科技股,但这也不妨碍其通过上市公司基本面与业绩上涨潜力去实施价值投资。 没有人可以预见未来真正会发生什么,但是你可以通过对现状的选择去影响未来的走势,尤其是当你发现这一走势是有预期的。 而本次斥资5.7亿美元看好Snowflake,或也是看到了其背后云服务市场的蛋糕潜力。 现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旗帜飞扬,科技日新月异刷新人们的认知,尤其在疫情发生之后,在线服务的需求激增已加快了新技术对日常的渗透,蓝海显现,那么入局其中的企业势必可以分到一杯羹。 云计算便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是目前疫情时期所有数字化活动的重要支撑动能。2019年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在内的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总收入达到2427亿美元,预计2020年全球公有云服务市场将增长 6.3%,总额将达到 2579 亿美元。 (来源:Gartner)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财报显示,2020财年,Snowflake的营收为2.6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截至今年7月末,其营收达到2.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预计全年营收或将超5亿美元;同时,Snowflake净亏损有所收窄,今年1月底,公司净亏损达到3.485亿美元,截止到今年7月末,净亏损降至1.772亿美元;且截止到今年7月末,毛利率由去年1月的46.5%升至61.6%。 (来源:官方招股书) 作为拥有近1500亿美元现金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来说,用5.7亿美元去投资一个颇具前景的行业中受到看好的硅谷独角兽算是一次性价比较高的买卖。 科技股泡沫并不可怕? 但是,我们无法忽视目前美股高涨之下的泡沫,尤其是这一现象在科技股上表现更为明显。 在美联储的“大放水”之下,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美股此前持续走牛了一段时间,其间科技股频频创出新高更是推高了人们对这一板块的期待。 而这一现象或许只是假象,毕竟目前疫情对美国这一重灾区冲击过甚,资本市场与基本经济面已产生严重的断裂,背离之势尽显。 那么,这一不断冲高之下,有的只是受乐观驱动而无限膨胀的泡沫,当避险情绪占上风之后,股市容易遭受逆转,上演跌宕起伏的过山车行情,此前美股连续三日收跌便是例子。 (来源:FactSet) “在连跌三个交易日之后,美国六大主要科技公司市值损失超过了1万亿美元,其中,苹果的损失最大,达到3180亿美元,按照5.73%的持股比例,过去三个交易日巴菲特因其损失的账面金额超过18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46亿元)。”——公开数据 显然,科技股此前的颓势是在多重利空释出之下,受到了市场对其估值触及天花板引发的忧虑反噬。 而在泡沫有所挤压过后,基于头部科技股的成长前景,其在这一盘整时期的业绩韧性依旧存有,投资者也在等着市场大跌抄底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隔夜美股会反弹,明星科技股扬眉吐气的重要原因。 (来源:Choice) 也许泡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泡沫而继续头脑发热跟风投资,而选好价值标的并进行长期跟踪才是巴菲特的生存之道。 结语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巴菲特在这一特殊时期迎来了自己的鲐背之年。 而回顾这大半年,可以发现巴菲特的投资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在一边了解市场新趋势一边转变,并在寻找新类型新方向的投资。 无论是清仓航空股,减持银行股,进行人生中第一笔对黄金股的投资,又或是本次对Snowflake进行投资,都不是一种“打脸”,而是基于审时度势的选择。 有趣的是,巴菲特助力Snowflake是在近期美股科技股遭大规模抛售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也许依旧身体力行向外界透露着这一信号,别人贪婪是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全球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流行危机。 美国,这一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处于这一危机漩涡的中央,难以轻易脱身。 在疫情风暴肆虐的大半年里,受创颇深的它迎来了史诗级别的破产潮。 截止到8月,美国目前已超过400家成规模的企业破产,其中157家负债规模在5亿美元以上的公司申请破产,且已有45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申请破产,创出自2010年以来的新高。 数据来源:推特 甭管你是不是百年老店,还是行业翘楚,又或新时代探路者,都得折服于疫情带来的黑天鹅效应。 要知道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申请破产的大企业也不过38家,本次新冠疫情带来的重锤挑战可谓是十分严峻。 “我们处于这个破产周期的第一阶段。随着危机加深,破产将传播到各行各业。这将是一个坎坷时期。”——美国新一代研究公司首席运营官本·施拉夫曼 美国企业破产率创下10年新高 数据来源:S&P 三大行业首当其冲 在这一来势汹汹且避无可避的破产潮之下,消费、能源、旅游为首的行业可以说是深受其害。 首先来看消费这一领域,作为美国经济的主要增长引擎(占美国经济活动的70%),在疫情的打击之下其表现十分疲软,毕竟人们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生产,消费信心严重不足,消费能力也力不从心,今年二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已下滑了34.6%。 “截至7月,全美已有超过26000家餐馆停业,其中60%是永久性关闭;共有20000多家零售企业停业,其中超50%的企业是永久性关闭,有24家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零售企业申请破产,同比增长了3倍。——公开数据 根据美国经济咨商会数据显示,美国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走下坡路,降至84.8,创出6年来的新低;同时,7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环比增长1.9%,大幅低于6月数据(6.2%)。 7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咨商会 而伴随着消费信心陷入低迷,再加上疫情防控的必要性促使出入境受限,失去需求的旅游行业(占美国经济的7.8%)也进入了大萧条阶段。 “到2020年,美国旅游业总收入将减少5190亿美元,整体损失将达1.2万亿美元。”——牛津经济研究院 其中,最受影响的莫过于是航空板块,毕竟随着市场需求的骤减,航线无法正常运转使得公司无法正常经营(7月全球航空运输量按年下跌79.8%,其中国际运输下跌92%),那么,用裁员来削减成本乃是家常便饭。 美联航曾发出警告,称或会推出36000人的裁员计划; 美国航空称如果政府再不提供资金支持,10月或将至少裁员1.9万人; 达美航空表示,超1.7万名员工主动离职,接近该公司员工总数的1/5。同时,已向1.4万名飞行员中的2500多人发出潜在的非自愿离职警告; 可以发现,这一板块的裁员潮还在继续,反映了疫情对该行业的创伤或是永久性的,这也就是巴菲特忍痛割爱航空股的重要原因。 美国国内航班机票销售的下降情况 数据来源:DDS 除去上述两大领域,占据美国GDP的8%的能源行业也备受冲击。 在疫情阴云的笼罩之下,市场对能源的需求明显受到压制,国际油价的暴跌便迎面而来,而在低油价的背景之下,入局企业的经营不堪重负,负债率进一步被拔高,无法维持生计,被迫关门大吉的大有人在。 “上个月又有16家美国能源公司申请债权人保护...自3月份油价暴跌以来,已有50多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申请破产,其中以勘探和生产公司为首,有29家申请破产。”——美国律师事务所Haynes and Boone 疫情催化经济危机 我们可以发现,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正在不断失速中,失去正向作用的动能。 而这一切的导火索正是这场新冠大流行。 基于美国对疫情的认知不够清醒,疫情的爆发反弹频现,不断重创并阻碍美国复苏经济的脚步,继续引发失业潮,而失去收入来源的人们自己无法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企业承压严重,破产潮也接踵而来,这便进一步加重美国经济的危机,陷入不可名状的恶性循环之中。 但疫情并不是根本原因,只是加速了这一危机的进程。毕竟美国经济本就有其存来已久的痛点,即随着金融业的过度繁荣使得实体经济受到明显压制,美国制造业已逐步走入衰退期,再加上债务高企,社会阶级矛盾积怨已久,使得在疫情时期,美国所面临的较大压力的结构性危机和政治风险更为凸显。 “在即将于9月底结束的2020财年,预计美国公共债务总额与GDP之比将升至98%,为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2020财年,美国的联邦赤字预计将达到约3.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同样创下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而这一实体经济的脆弱性与美股此前的“走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为在疫情时期力挽狂澜,美联储打开水龙头实行宽松性政策,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叠加市场投资者对美联储寄予厚望,使得美股经历了一段普遍看涨时期,重要核心标的频创新高,但这一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 毕竟当受乐观驱动而无限膨胀的泡沫积压过度之时,此前频频被看好的股市容易遭受逆转,上演跌宕起伏的过山车行情,上周五美股继续收跌便是个例子。 图片来源:FactSet 在刚过去的8月份,有1042名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和公司董事进行了内幕交易,创下了2015年11月以来的最高成交额。其中,出于估值过高的缘由,出售股票的高管总数达到了201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数据来源:Smart Insider 显然,基于高估值的泡沫,这些所谓的商业人才也并不轻易相信此前美股歌舞生平的安和景象,而视其为是一场泡沫狂欢并不为过。 “资产价格可能正处在陡峭崩溃的危险边缘,即所谓的“明斯基时刻”,并可能重新触及3月份的低位。”——RW Advisory创始人兼市场策略师罗恩-威廉 美股的下跌正好也印证了这一所谓的牛市背后的泡沫之多,以及市场避险情绪继续激荡不已,美国实体经济的脆弱性也便一览无余。 不确定性仍在发酵 此情此景之下,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可能还得再缓缓了。 市场的不确定性,应该说疫情带来的风险依旧不容小觑。 目前美国依旧是疫情的“重灾区”,疫情的触手依旧伸向这一国度的各个角落,确诊人数已越过640万的大关。 GDP二季度创纪录萎缩了32.9%的美国经济在这一无法轻易减轻的病症里继续沉溺于苦痛之中,随着近期美国在出台刺激性财政政策问题上停滞不前,行业提供就业岗位的动能在不断被弱化,就业结构上出现永久性的创伤预期强烈,消费者支出能力底气不足,消费者信心继续低迷,进一步制约美国经济的回暖。 “8月当月美国新增就业人口137万人,低于市场预期(140万人)。”——美国劳工部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持续性发放就业补助金,但消费并没有显著提升的原因,比起消费,人们在这一“乱世”之中更倾向于安定性的储蓄。 根据全美商业经济协会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超6成受访者预测,2022年之前,美国经济将持续低于2019年的水平;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美国经济至少要到2022年下半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第四季度水平。 数据来源:NABE survey 再加上如今美国大选临近,总统竞选争斗激化,特朗普为赢得民心在近期不断试探敏感问题的界限,加剧与我国的贸易摩擦,直接使得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将为其经济复苏“作茧自缚”。 “尽管美国8月失业数据是正面的,但经济从新冠疫情中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利率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低位。”——鲍威尔 结语 受疫情黑天鹅影响,由于抗疫不力,美国的裁员潮不断,破产潮还在继续,美国经济在短期内仍是行走在迷雾里。 这是一个由疫情作为直接导火索所引爆的必然结果,尤其在美股受“大水漫灌”式的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已与美国实体经济基本面严重脱节,沉浸于泡沫里,这使得实体经济的处境显得更为窘迫。 而随着此前的股市下跌慢慢戳破泡沫,其风险或将在后期回调盘整中不断提醒市场投资者泡沫背后的潜在性利空,毕竟在新冠疫苗还未真正出世之前,在美股回归理性之时,在美国疫情真正拐点出现之际,属于美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明灯尚未被点亮。 在这一非理性的宏观环境中,当不确定性成为最大变数,乱花渐欲迷人眼,清醒一点,美国经济复苏依旧道阻且艰。
由美方挑起的美中摩擦愈演愈烈。从领事馆纷争,到Tiktok遭封禁,再到“净网计划”,美国的霸权之手如今又伸向了微信。上周四(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称TikTok和微信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将在45天后禁止任何美国公司或个人与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以及腾讯控股涉及WeChat的相关交易。一时间,关于“卸载微信还是换手机”之中二选一的话题成为引爆朋友圈的热门焦点。受此消息的影响,腾讯当日应声下跌,今日继续显出颓势,收跌近5%,两日累计蒸发超5000亿港元,最新市值48102亿港元。数据来源:Wind虽说微信在美国的收入占比非常小,但就腾讯的游戏业务来说,海外市场占其收入20%至25%,而美国作为其主要市场,后续或对其业绩产生不确定性影响。资料来源:官方公告玩味的是,刚刚坐稳全球市值第一宝座的苹果也受到了拖累,结束了财报超预期而带来的连日上涨之势,股价在6日下跌2.27%,最新市值为19003亿美元。数据来源:Wind美国这一出击显然也伤害了自家企业的利益。毕竟一旦特朗普的行政令真正落地,禁止所有涉及微信的交易,中国作为苹果公司重要战略市场之一,其iPhone手机销售以及相关供应链势必受到负面影响。“杀敌三千,自损一万”,美国这一霸权主义可谓是表露得淋漓尽致。苹果难守全球市值第一?苹果的下跌充分了市场的预期情绪。虽然iPhone等硬件业务虽不再是其主要发展重心,但目前依旧是苹果的重要营收组成部分。“本季度iPhone营收264.18亿美元,同比增长1.66%,高于市场预期(223.7亿美元)。”——公开数据苹果收入业务构成情况数据来源:Apple disclosures尤其是在疫情时期,这一业务并没有“拖后腿”,薄利多销为核心的低价策略使得苹果手机销量的逆势增长,有效抵消了疫情期间人们消费信心下降带来的消极影响。根据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二季度出货量的数据显示,华为成功登顶,出货量5580万部,但同比下降5.1%;三星紧随其后,出货量为5420万部,同比下降28.9%。;而苹果则是逆势同比上涨11.2%。这主要归功于于iPhone中国市场零售销量达到1300万部,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225%,远超其它品牌。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情况数据来源:IDC苹果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光卖手机的公司了,它已然走出舒适圈,试图扩大 IOS 生态系统的覆盖范围,通过业绩增长爆发力强的服务业务,为公司的可持续性盈利助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它依旧需要以iPhone为首的大量硬件终端的售出去加固服务收入,加强用户的黏性,尤其是在服务业务增速创下了2015年以来新低的这一时刻。而在全球化浪潮之下,中国市场已然成为苹果业绩增长的“第二摇篮”,无论是必要硬件收入,还是成为业绩重要支撑的服务业务,它无法放过中国市场这一潜力大蛋糕,且需要这一市场上生产制造供应链的“撑腰”。“2019年中国区App Store收入达到24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256.9亿,占收入总额的47.4%,为全球收入贡献最高的市场。”——公开数据苹果公司各地区营收占比数据来源:信达证券其中,iPhone的销量更是依赖于此,要知道中国市场约占iPhone销量的20%,一旦微信遭到“封杀”,对苹果的损失不可想象。天风国际郭明錤有测算,若苹果公司仅仅移除的是美国App Store上的微信,那么预估iPhone出货量将下调3–6%,其他Apple硬件设备如AirPods、iPad与Mac等产品的年出货量则下调低于3%;若苹果公司移除全球App Store上的微信,则苹果硬件在中国市场的出货将出现明显衰退,预计iPhone的年出货量将下调25–30%,其他Apple硬件设备如AirPods、iPad与Mac等年出货量则下调15–25%。对于国人来说,没有微信的iPhone等于“无用之物”,换华为不香吗?数据来源:微博即便后期5G版iPhone的面世也很可能无法撼动这一选择,更何况该款产品或继续“姗姗来迟”。目前苹果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权重达到6.5%,已然成为40年以来对标普500指数影响最大的成分股。一旦失去中国市场的潜在预期,且不论对苹果造成多大打击,美股走势、乃至美国经济都可能受到较大影响。美股风险波动性情况来自美国霸权主义的恐慌显然,当美国亲手点燃这把外交之火,针对腾讯等公司进行打压之时,自己也无法独善其身。这个道理美国未必不懂。但它依旧一意孤行,选择这一激进的手段去无差别与中国科技企业“针锋相对”,就值得深究了。仅仅是为了美名其曰的“防止国家安全隐患”?又或者是川普为了大选而赢得民心的“不择手段”?往深层次看,更可能是源自一种埋藏在其种族基因里的恐惧,即美国害怕失去其所谓的霸权地位,或者说它正在失去。美国二季度GDP增速数据来源:开源证券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发打了美国一个措手不及,无论是无视病毒风险使得其反复爆发,还是弗洛伊德事件激化种族矛盾,又或是美国经济陷入二战以来的衰退...这一系列的颓势都表明了:美国发展进入了一定的停滞期,且趋于悲观。2020年IMF世界经济增速预测数据来源:民生证券而无论何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谁能拔得科技头筹,谁就拥有强势的话语权。长久以来,美国占据着全球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在以苹果为首的科技巨头的庇护之下展露着自己的野望。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我国经济实力稳中有进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升,已步入世界前列,中美两国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再加上国内疫情有效受控,人民生活步入正轨,而这一光明形势却刺激了美国的“被害妄想意识”——严重威胁美国的全球霸权,进而引发了近年来美国对华为等先进企业的频繁打压。“美国的生存法则就是扩张,即使我们要违背它,也不可能。”——美国总统布坎南这种意识是由来已久的。其诞生于西方独有的文化土壤里,成长于基于权力和扩张意识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近期一系列的言论和政策攻势便可以发现,美国以自我为中心,即便是自己元气大伤,也要全面霸凌并打压以中国为首的国家的崛起。这一现状却会让人们明白,现在的美国发展确实遭遇瓶颈,不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就无法凸显自己。而如此一来,这在国际战略格局日益复杂的今天,它已经在这场假想性十足的竞争中不占优势。结语都说新时代新气象,而从美国近期的打压行径可以看出,它依旧没有跳出自己的强权政治世界里,利用国家力量,不惜自身受损,也要发动“外交战”去“绑架”他国。这不仅加剧了中美两国的紧张关系,使其濒临脱钩边缘,也使得国际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加剧,不利于疫情时期全球发展进程的复苏。而这一由单方挑事的纷争只能暴露了美国的不自信,同时侧面反映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里,我国手握着通向未来科技之路的正确钥匙,后期会坚持秉持开放与合作的态度,应对和消解其负面效应,道路或许曲折,但路的尽头光明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