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象放进冰箱只需要三步,那么,把习惯了在充满安全感的银行“睡觉”的储蓄“召唤”进资本市场,究竟需要几步? 近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0年会上致辞时表示,“双循环”对资本市场提出新要求。资本市场要更好发挥将储蓄转化为资本的能力。具体而言:一是将不同风险偏好、期限资金更高效转化为资本,优化直接融资市场结构。二是更好发挥财富管理功能,要让广大投资者分享发展红利、增加财产性收入。 笔者认为,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储蓄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有着时代的必然。不过,从理想到现实,资本市场至少也需要主动作为三步。 首先,资本市场应该对储蓄资金“晓之以理”。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在逻辑在于产业升级和购买力升级的协同,而资本市场无疑是协同的最佳“触发点”。但是,资本市场只是“一个好汉”,还需要“帮手”,这个“帮手”正是储蓄资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笔者认为,从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来看,间接融资比例非常高,未来有必要充分发挥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的直接融资功能。因此,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需要储蓄从在银行“躺赚”转化为“勤赚”。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大笔增加,这都需要资金从金融体系流转至实体经济,需要形成“资金、产业发展、财富获得”之间动平衡重心不断上移的良性循环,而具备最高效要素配置功能的资本市场无疑是流转枢纽。因此,储蓄资金借道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最优路径。 其次,资本市场要对储蓄“动之以情”。 仅仅跟习惯于“躺赚”的储蓄讲道理显然是不够的,还可以“动之以情”。资本市场最大的优势在于是一个多层次市场,对于搬家而来的储蓄而言,“总有一款适合你”。 无论是蓝筹、头部企业坐镇的主板和中小板、科创群星璀璨的科创板、创新企业猛增的创业板、成长迅速的新三板(以及各板块对应的打新市场),还是去年引得逾万亿元外资净流入的债券市场,总有一个板块能够满足搬家而来的储蓄对于期限、风险偏好、收益预期等的要求。如此私人定制式服务,储蓄资金自然难以拒绝。 更何况,双方合作幕后还各有推手。近年来,证监会多次发声欢迎中长期资金入市,并推动放宽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比例和范围。储蓄资金方面,银保监会去年以来也多次强调“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当然出于对风险负担能力有限的储蓄负责任的态度,银保监会强调,“希望居民部门的储蓄通过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储蓄直接进入股市”。虽然需要借助机构投资者“安全垫”,但是储蓄的最终目的地线索已经被锁定。 第三,资本市场要对储蓄“诱之以利”。 追求合理利润,是储蓄资金的权利,也是“储蓄搬家”可持续的现实保障,而且风险与收益对等也是“投资圈基本定律”。因此,资本市场也要满足储蓄资金对于收益的合理预期。 资本市场回报储蓄,显然有多种渠道。其一,自然是“最简单粗暴”的常态化现金分红,从近年来的数据看,A股市场股息率已与标普500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大体相当,且保持逐年增长势头。其二,与分红总额相比,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才是“多个数字0前面最重要的那个1”,夯实上市公司的质量,是上市公司回报储蓄的常态化和创新化之所在。其三,要进一步强调“大投保理念”,让储蓄增强财富获得感与可预期性,从而促进其“呼朋唤友”主动进入资本市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笔者认为,如果说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寄予厚望的“斯人”,那么储蓄将是支撑资本市场行稳致远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只要资本市场为储蓄提供最优市场生态、最佳进入路径、最合理财富获得预期,那么,请储蓄大搬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将有望顺理成章的实现。
想装修、想创业,没资金怎么办?找家人、朋友又觉得不好意思,那就尝试一下个人借款吧。个人借款又称零售借款业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借款业务。个人借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符合借款条件的自然人发放的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本、外币借款。但是个人借款也是有门槛和限制的。要想申请贷款,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申请人信誉良好,征信报告无不良记录;2、申请人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具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3、申请人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和身份证明;4、若申请大额个人贷款,需提供抵押物;若申请信用贷款,要求申请人信用良好。总体而言,一般满足以上条件后,贷款就没什么问题了。但具体每个银行的贷款要求还是有所差别的,贷款人需要到具体的银行做相应的咨询,比如有的银行就需要贷款人提供贷款目的等。
根据一项新的分析,美国经济复苏估计需要4.5万亿美元的刺激资金。经济智库“基础协作”(foundations Collaborative)发现,要让美国企业和工人充分发挥潜能工作,并让实际失业率降至3.5%,就需要一项价值3万亿至4.5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 “我们需要刺激,而且需要马上行动,”新佛罗里达学院政治经济学家、该报告的合著者马克·保罗表示:“我们等待的每一天,都在冒着让更多的人从经济中失去权利的风险。在我们等待的每一天里,都有更多的人面临被驱逐和拖欠账单的局面。” 最新的两党刺激方案将耗资9080亿美元,不过,由于众议院民主党人、参议院共和党人和白宫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存在分歧,比如经济刺激审核、对各州政府的援助以及在疫情中对企业的责任条款等,谈判陷入混乱。 民主党领袖支持9080亿美元的提案,麦康奈尔支持一项约5000亿美元的提案,白宫提出的9160亿美元提案很快遭到否决。 “国会目前正在讨论一项经济刺激计划,这将令我们对真实失业率的预估仍徘徊在两位数左右,” 保罗称:“我们有让经济重回正轨的工具。但不幸的是,国会缺乏采取行动的政治意愿。” 该分析是基于对当前11月份失业率为13%的估计。虽然官方公布的11月份失业率为6.7%,但经济学家警告说,如果考虑到2月份以来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实际失业率要高得多。 该分析认为,将3.5%作为失业率的充分就业水平,而将13%作为实际失业率的更好估计,失业率缺口为9.5个百分点。将这一缺口加上11月估计的近21.3万亿美元的当前GDP,意味着潜在GDP将超过25.7万亿美元,或者说财政政策需要填补4.5万亿美元的产出缺口。”
A股涨跌操碎了各方的心,各路专家机构总是从各自的角度分析预测未来A股的走势。 有关单位举办“202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蓝皮书分析指出,把握2021年中国股票市场结构性机会的难度正在加大,投资者需要更多的耐心。深耕“新基建”、服务“新消费”的企业具有较大投资潜力,大消费行业在估值回归合理区间后仍然值得重点关注。中长期来看中国股票市场具备在“十四五”时期冲击5000 点的可能性。媒体报道的内容很有限,只有寥寥数语,也没有看到蓝皮书,无从探究蓝皮书预测的依据。 但是从上述寥寥数语中,预测还是很谨慎的,一个是21年股票市场结构性机会难度加大,另一个是冲击5000点只是有可能,而不是板上钉钉,不像部分专家一样认为是黄金十年。社科院是专家汇集的地方,15年也曾预测到股指会达到5000点,结果成真了,但是代价非常的大,最后结果是非理性波动,需要政府成立基金进场救急才化解杠杆爆仓的风险。 现在股市环境与15年是有着一些不同的,就货币政策而言,14年开始新的一轮货币宽松,机构人士梳理了14年以来的货币宽松政策数据,从14年11月到15年10月共6次降息、5次降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3%、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了1.5%,货币宽松带来了资金利率大幅下行,15年货币宽松政策带来信用的扩张,其中信贷增速从15年1月的13.9%回升至16年1月的15.3%;M2增速从15年1月的10.8%回升至16年1月的14%左右。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市场流动性极度丰裕,市场最缺少的就是资产而不是钱,资产荒是那一段时间最时髦的说法,投资者炒股票从市盈率到市梦率接着是市胆率,也就是人有多大胆估值就会有多高,最后是不敢讲什么率来了一个总市值;两融杠杆开始急速膨胀,场外杠杆加速进场,市场成交不断放大,另外股市起涨点也得益于证监会新股改革,那就是均衡安排发行新股,投资者对股市扩容完全消除,信心得到巨大提振,经济也从快速下滑开始复苏,进入到"L”的一横阶段,15年GDP增速是6.9%,对应四个季度分别是7%、7%、6.9%和6.8%,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快速恢复。 目前货币政策已经从上半年的临时性宽松到边际收紧,表现为国债收益率从2.5%升高到3.6%左右,现在股市走势是挤压上半年货币宽松带来的流动性牛市泡沫,就是未来的货币政策也不会继续宽松,毕竟央行重申利率不是越低越好,会有溢出效应,带来资产价格上涨的风险,这主要是楼市价格上涨,楼市价格上涨会挤压实体经济也会增加转型成本影响科技创新,所以央行不再下调MLF利率引导LPR利率下行,也不再降准,而是通过MLF放量续作提供流动性支持,保证市场资金利率稳定,维护银行间流动性的稳定。所以未来流动性牛市是难以持续的,另外15年牛市与失控的杠杆资金有关,现在对杠杆资金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杠杆牛市是没有指望的。 从股市政策来看,15年IPO 虽然也较快,但是与目前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现在IPO 改革方向是全面注册制,支持实体经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受到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摩擦,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另外金融去杠杆也带来金融风险,需要股市最大化支持直接融资比重,IPO 压力很大,带来新增筹码增加,另外每一个IPO 带来数倍于首发股份的限售股解禁,今年减持金额很有可能超过7000亿元,远大于IPO 融资额,另外再融资也出现多样化,规模也是高水平,股市上涨需要庞大的新增资金,新增资金未来一直是紧平衡状态很难改变,牛市越来越难,15年牛市沪市单边达到万亿元,以后沪市单边万亿元可能没有牛市,需要更大成交量,市场维持万亿元成交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资金从何而来。 从上证综指来看,指数涨跌还是与银行、保险、券商、地产、钢铁等权重股有很大关系,地产钢铁景气度可能很难重现辉煌,银行则是承担支持实体经济需要合理让利让利,20年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需要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银行股价走势低迷,成为拖累指数的重要力量,未来银行需要消化20年因疫情冲击带来的不良资产升高,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消化完毕,这很不好判断,关键是未来银行承担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难以把握,银行股价上涨面临很多变数,只要银行不涨,上证综指突破5000点是很难的。即使银行上涨,很多科技股、垃圾股、问题股也面临估值回调压力,会拖累指数表现。 注册制下,科创板创业板要维持目前60-70倍市盈率难度很大,虽然未来不一定与国际成熟股市马上接轨,但是要保持这样高的市盈率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纳斯达克也就是30多倍的市盈率,这是注册制下成熟市场的样板。 现在要判断未来牛市或者是冲击5000点,我是不认可的,除非未来IPO 政策出现变化,减持制度出现进一步限制,金融政策出现明显的新定位,给银行更多的盈利空间,不再需要为实体经济让利,银行净息差明显改善,业绩出现恢复性增值。但是股指也不可能是熊市,维持一个大致平稳运行是主基调。
本文 共识一: “赢得社区团购这张底牌,将至少为美团或者拼多多增加1,000亿美金市值”。 原因是什么? 社区团购之所以被看做——供应链驱动的效率胜利,在于集约需求反向采购,捆绑团长的流量触达、流量运营能力,极大的节约履约成本,提升履约效率。单个订单的配送成本大概会到0.8~1块钱,这是一个结构性变革的事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和承载可能性。 社区团购可以支撑起低客单的模型(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比较都是看各平台的件数)。 首先,真正跑通了生鲜这个品类,又可以扩张到客厅、厨房、卫生间场景的易耗品、冲动购买品、囤货品、计划品,在合理的引导下,用户完全可以将这个平台当成类似淘宝的平台,每天上平台看一看、买一买,花费十几块,换来确定性的“需要去小店取货的溜达”以及“绝对低于传统电商渠道和门店渠道的价格”。 于是习惯养成,于是周而复始,于是社区团购成为核心补充渠道。 共识二: “社区团购明年一定大亏,但谁也输不起”。 对拼多多来说,社区团购对拼多多是影响基本盘的存亡大事,战略决心和战略定力非常强。 拼多多买的基本盘,本身就在于低线城市,生鲜农产品,围绕厨房、卫生间的百货,与社区团购的核心人群和品类高度重叠,但下单频次和下沉程度,拼多多又不如社区团购,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且拼多多发现,借助小区里的一个点位,去了解一个用户的需求、体验、挽回用户比做好电商的售后,来得有效和容易。未来不排除: (1)拼多多介入线下门店的生意,打通自己主站的供应商,组成全国性、极其下沉的网络; (2)拼多多跑到美团本地生活的自有阵地里。 对美团来说,社区团购是高频入口不可失去的一个通道。 自己的外卖份额已经从七成到八成了,但还有6~8亿的用户不知道美团,他们甚至不用淘宝,觉得花花绿绿、退货麻烦,也不用拼多多,觉得假冒伪劣、品质很差。用一定水准和相对稳健的质价比,可以让他们留在平台上,构成平台GTV、订单量、用户数的正向飞轮。 二级市场的机构无论单押还是双押,甚至多押,虽然标的过于明确,但也算是可以持续跟踪。 一级市场的机构稍微有些焦灼,巨大的盘子、很长的战线,可能的参与点在哪里呢?以下是一些个人观点。 机会一:区域化的生鲜和短保品牌 以往,由于需求刻画很难,鲜度要求高的商品(生鲜、各类短保),基本都是以牺牲商品丰富度,来实现零售模型的。例如我们看到7-11的包子、饭团、短保面包只能承载数十个SKU,如果有新品就意味着老品的淘汰,且即便如此,便利店的报损依然很严重,而号称只有5个点损耗的永辉,只是用其他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店内和仓内损耗。 而在社区团购的模式下,各省有各省的策略,城主也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当用户养成自主下单习惯、且将相当的钱包份额转移到团购平台之后,就让每个区域的需求和刻画成为可能。 可以预见的是,我们在网格仓里,能看到区域消费需求的分布,品类、品级、SKU、规格、包装,在一级中心仓,还能看到数据的连续性、波动性和延展性。SKU越多,这个消费图景就越完整。 拉长时间线,随着区域性的品类结构、订单数据基本稳定,蔬菜水果、米面粮油,肉蛋冻品海鲜,不同季节卖什么、每个细分品类能卖多少、怎么做商品运营转化率最高,是全国发全国还是本地发本地,产能规划、渠道消化成为一件可预测的事情。 以往一个新品牌的成长,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需要承载一定的价值观、具备全渠道把控能力和出色的内容营销能力,对创始人成长的要求也非常严苛。在社区团购对流量的高效组织之下,提供了很好的直通消费者的渠道,品牌可以回归到极致产品的打造+极致的交付能力,从存活到起飞的难度系数降低,也带来更多的涌现。 机会二:标品源头直采带来品牌的成长机会,做好需求细分 全国性品牌需要做到的是: 1. 足够弹性的产能可以应对社区团购订单的波动性,备货的伸缩性强,而不会让自己难受; 2. 全国性的履约能力,自己算账能算过来,保证及时入库中心仓; 3. 区别于电商平台、线下渠道的选品,毛利结构设置合理,同时不设渠道返佣; 4. 与上述所有要素相匹配的组织建设与人才体系。 这里的第三点稍微抽象一点,比如说纸巾,考虑到电商物流的每件成本、以及可以送货上门等因素,电商平台上买纸巾,动不动就是六包、十二包乃至更多,买调味品,2件打包才可以,而在团购平台上,显然可以采用更小更灵活的售卖规格。 具体做法上,更可以勤快地尝试出不同区域的需求。至于渠道返佣,是老一代的做法,而但凡不利于透明管理的做法,这一次可能都会被革命掉。 商品的开发和投入上也要更有依据和针对性。 例如一二线城市的画像分群在于: 20~49岁喜欢奖励自己的单身女性上班族; 30~49岁重视省时高效的已婚女性和家中有小孩的上班妈妈; 50~69岁对生活很讲究的老年顾客。 下沉一些的画像分群在于: 最忙碌、最感觉有压力的20~39岁的单身上班族; 无所谓健康概念、要求吃饱第一的体力劳动者; 节约意识较强的爸爸妈妈; 对即食类商品持否定态度的专职主妇。 品牌基业长青需要多个长板都很突出,但越是艰难的事情,价值壁垒也就越强。 机会三:农产品上游基础设施 在春秋圈地的现阶段,sku数、订单数、有效团数才是首要KPI,精细化是后续需要赶上的工作。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中心仓(分拣到不同路线)——网格仓(分拣到不同团长)——团长的仓配模式之下,网格仓二次分拣,外聘的临时工显然不如农贸菜场的夫妻老婆,摘菜打包的过程里,带来了大批量生鲜品类的损耗。 在缺少全链条冷链的基础之上,还想降低损耗、保证相对品质,解决之道在生鲜的上游。蔬菜的品质由品种、种植环境、天时、保鲜技术四个要素决定。品种和培育是更长远的故事,社区团购平台力所能及做的,是做好保鲜管理。 为什么叶菜很难?因为蔬菜一直在呼吸,通过呼吸,消化自身的养分,蒸发水分,继续保持生长,呼吸量越大,品质劣化的速度也就越快。尤其夏季高温时期,蔬菜自身也会成为一个发热体。一般温度每上升10℃,蔬菜的呼吸量就会扩大2至3倍。如芦笋,从0℃到26℃,呼吸量扩大了10倍多。 冷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产地的预冷,你比如寿光菜、云南叶菜,采摘后迅速降温(一般0~10℃),在本地操作,人工和场地的成本都更低,且由于预冷处理后,蔬菜的温度上升速度变慢,后续做常温运输也没有太大问题。 再比如说,随着城市规划的演进,很多中心仓的城市可能会对毛菜进城有越来越多的限制,我们可不可以在上游就投清洗线,同样可以提高耐储性,减少冷藏运输工具和冷藏库的冷负荷。 难度在于,每种农产品都有自己的特性,预冷工艺十分重要,必须要精准测出农产品特性,在最合理的时间内把农产品温度降到最合理的区间,而国内具有专业上游预处理服务的公司极少。 对于平台来说,需要综合考虑服务商的方案设计能力、设备性能及工艺、网点布局、服务能力等。如果在中心仓做类似的事情,还需要综合考虑动线设计与作业效率。 机会四:水果/蔬菜一品多级,上游商品化 对商品的品质化诉求是消费者端的传导。这里的“品质”更强调稳定、可持续性,以及和需求的匹配度。 为什么水果蔬菜需要分品分级? 水果是即时性消费,对品控、品规有天然的要求,“糖分都吃了,一定要吃到满意的”。 尽管蔬菜需要再次加工,对鲜度(颜色、光泽、软硬度、水分)的要求略低于水果,但失重、萎蔫、黄化还是会伤害用户体验,“做饭的时间都花了,原料还是要保证”。 为什么需要依靠上游来做分级? 国内的种植端无法标准化,上游高度不稳定,果品每年的大小、甜酸比也会不同; 终端分级包装成本高,目前的社区团购中心仓选址基本在省会城市,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高。 有什么新的变革机会? 以往的分拣特别是机器手的分拣,往往是基于规格,比如评估的80mm、75mm,但生活经验丰富的下沉市场用户才不会买账,更大的苹果口感并不一定更好。 在社区团购马太效应吸引来更多的社会化力量之后,各品类knowhow与专家齐聚一堂,有机会基于安全指标、成熟度、新鲜度、外观品质、隐形货损执行水果分级、水果SKU产品化。 长期来看,可以尝试向这个方向靠拢,即:分级产品全渠道销售(规模效应)、产品化SKU供给、精细化需求匹配。 我们以水果为例,以往问题在于,无论是生鲜电商、仓店一体还是前置仓模式,下游渠道对于果品的需要是相对窄线的,比如盒马需要的榴莲只占一批货中的40%,而社区团购因为更广的区域覆盖度,其需求可以跨域一二三四级果。 进而可以实现: 输出采购标准:控制货损,提升成品率,目前中国产地的采摘方式都很粗放,果皮的相互摩擦会产生隐形的损耗,从冷库到常温状态下缺少过渡,也会加速水果的损耗; 和分级工厂合作,做工厂化+人工辅助的分级:数控化,单果重、甜酸度、着色率等,目前的工业化分级还很早期,对于单一供应商来说,初始投资比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过长,但社区团购平台子弹充足,需求刚性,无疑会加速这一进程。 机会五:围绕物流履约的“老人”与“新生意” 全链条冷链的成本太高,但土方法的打冷是有很大需求的。比如在产地卖点冰瓶、在中心仓卖点可以降温保温的周转箱。在下游体现为:终端自提冷柜。团长暂存冷柜。 此外,以往的快消B2B也谋求转型,将向仓储代运营+跨品类经营能力的运力服务商转型。 无论是单日发货一个波次还是两个波次的中心仓,其运力的工作时间总是相对固定的。具体到每个区域,也可以由团长端要求的送达时间(如早上10点半之前不影响准备午饭、或者下午4点前),倒推发货时间、中心仓内的作业时间、供应商配送到中心仓的时间。 但以往的供应商哪里处理过300个SKU以上、还持续在更换&扩品的盘子,更不要说自己做好预测、备货和出入库管理。时势造英雄,新机会也会筛选出那些已经开始掌握新武器的“老人”。 也可以畅想国内商超物业和业态的改革。单纯用大白话来说,超市的一盘货,本身需要20~30天完成流通,现在1天就可以完成零售环节的流通,社区团购的效率提升体现为转速的提升。线下门店的商品体感、人际温度、购物氛围和习惯塑造,是某个阶段的集体记忆,但并不代表永远会停留在这个状态。 写在最后 “什么时候,在中国,会有真正的产地直达消费者”? “上游标准化、下游数字化、中游智能化;至于什么时候公司化运行的公司能更有效率,总要等吃苦耐劳、起早贪黑夫妻老婆们都老了吧”。 “你说的我都同意。但你忘了一个重要的变量”; “是什么变量”? “新一代互联网人吃苦耐劳、起早贪黑的效率革命”。
视频里海拔1600米的悬崖村位于四川省大凉山昭觉县。村民走向外面的世界,比如上学、就医、买卖商品,都需要借助藤梯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 这对于老人和小孩来说愈加困难,他们只能由成年人背着上下山。 解决路的问题 藤梯不好用,那造一条什么路呢?2016年,州县两级领导在悬崖村调研完后,建议修一条钢梯路。 所有的钢材有6000根,总重达120多吨,全都由村民们一步步从山下往上背上去,一步步从下往上搭建完成。 随着钢梯的修通,悬崖村上建起了网络基站。更多基础设施包括电力、水压、4G信号、宽带等都逐渐完善起来。村民们的生活也日渐丰富。 村民某色拉博把自己在山顶上的日常生活拍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受到了网友们的追捧,被称为“悬崖飞人”。 村民某色拉吉说:“自从有了这个天梯过后,每天来的游客就越来越多。家里开的民宿收入也越来越高。” 和过去相比,村民们现在衣食无忧,安稳自在了。这种生活就好像中国古人描述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小康。但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还需要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 搬迁到山下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在一段采访中说: 贫困不仅与收入有关,它是综合性的。还需要考虑到人们是否有接受教育和享受医疗资源的机会。 对于悬崖村的村民来说,搬迁到山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2020年5月12日,悬崖村全部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下钢梯,离开已经生活了七代人的地方,搬到了72公里外,昭觉县最大的扶贫移民安置点(relocation settlement)里。 村民某色尔布只支付了大约市场价三十分之一的费用,就得到了一所新房子。他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新家。这里环境宽敞,家具崭新,他的脸上是对未来生活的满满期冀。 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在接受采访时说:“这边的教学设施配套,修的幼儿园,跟外面大城市里边的幼儿园就一个样。我们的这些孩子,在县城的家门口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包括我们的老人,也可以接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包括公共服务,等等。” 悬崖村的成功转变与当地扶贫工作的精准评估密不可分。正如白雅婷指出的:中国对每个县、每个村庄和每个社区都进行了非常彻底的调查和评估,搞清了贫困人口在哪里、缺什么、需要什么才能脱贫。 自主创业,实现梦想 21世纪初,中国政府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大地上再没有一地一人处于贫穷状态,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从追求生存转向追求发展(to not only survive but also thrive)。 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矛盾可以说是生产力不足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情况发生了变化,更为精准的分析发现,人们不仅有物质需求,而且还希望生活更美好。因此必须平衡物质需求与生活环境、文化需求以及各种个人表达途径。 某色布尔在参加完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后,萌生了和老乡一起创业的想法。 “我们几个现在商量着办一个合作社,弄得规范一点,不像以前,散养的一样。” 热爱极限运动的某色拉博则期待能将自己的爱好做成专业。 “我现在的工作也跟这个(极限运动)有关,希望以后能够做得更好。” 少数选择留在山顶上的村民将会见证悬崖村新的未来,这里将利用自身独一无二的风光,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游客将走上钢梯路,见证中国政府攻克最艰险的一段扶贫路的历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而现在,这梦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现实。因为国家这双手,已经默默为每一个热爱奔跑的灵魂撑起了前方的路。 编导:葛天琳 刘浩记者:刘玄摄像:张鹏访谈摄像:苑庆攀剪辑:葛天琳 刘浩动画:李国鹏 柳鑫 王蕾 王彤薇 卫丰鑫制片:李渝 彭超 李燚 樊子豪语言顾问:聂子瑞编辑:商桢翻译:颜宇琛(实习)李子硕(实习)制片人:张霄统筹:张若琼 何娜监制:柯荣谊出品人:王浩 合作部门中国日报国际部中国日报国际版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出品
9月10日,贝壳找房联合创始人、CEO彭永东出席2020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未来经济峰会时表示,对“住”进行数字化,本质是提高消费者体验,居住服务是低频行业,越是低频行业,服务品质越重要,创造价值才能创造长期品牌。同时他判断当前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可能才到30%。 彭永东认为,贝壳从底层改变了行业规则,制定了行业标准,比如ACN(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经纪人合作网络)。原来行业里没有合作,今天通过ACN经纪人形成了合作网络,围绕房子衍生出的二手房、新房、装修、社区等,让网络化的平台产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同时他还强调,未来服务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房价快速上涨发生本质变化的时候,服务价值的凸显也重新定义了行业的规则和标准。 数字化的本质是提升消费者体验 “消费者不关注你是线上还是线下,核心是能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彭永东认为数字化的核心是围绕两个目标,一是提高消费者体验,二是重构整个产业的供应链。 大家普遍认为“住”这个行业很难被数字化,彭永东判断,过去四个月,行业数字化走完了需要过往两年走过的路,完成了房产的部分数据化,贝壳通过VR等技术手段,把消费者、服务者和房子之间的交互都搬到了线上。 疫情期间,VR看房改变了许多消费者的购房场景和体验:“之前客户买房可能需要通过多次线下看房,现在通过线上就能完成决策。”彭永东举例,“我们今年推出了线上签约,有一位客户,人在加拿大,如果像以往的流程,他需要飞回来,可能还要隔离,但是通过线上签约,人脸识别,在线上15分钟他就可以完成。” 同时,数字化对流程进行了重构。彭永东解释道,“我们今年做了很多尝试,通过行为数据,服务者可以有针对性地看到在线上哪个环节需要能力提升”。无论是找房、还是对房子的改造以及对服务者流程效率的提升,数字化都可以推动行业进步。彭永东预测,当前整个行业数字化程度可能才到30%,未来还有很多数字化机会。 居住产业的数字化非常艰难,需要长期主义 在谈到“为什么贝壳可以成为行业创新者”时,彭永东认为主要是因为贝壳的底层理念: 第一,居住服务是低频行业,越是低频行业,服务品质越重要,创造价值才能创造长期的品牌,贝壳相信品质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第二,居住产业的数字化非常艰难,通过平台、数字化将产业从头到尾的改造需要很长时间,但越是难而正确的事情,越需要长期主义,贝壳用了12年的时间,将中国超过2亿套房屋搭建成楼盘字典数据库; 第三,未来,在“住”的行业里,经纪人、装修工长、工人、物业管家等角色,都需要依靠能力和操守,获得长期职业发展。 据悉,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办方,腾讯与贝壳合作已久,腾讯云为贝壳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和音视频解决方案。未来,腾讯也将与贝壳实现更多联动和资源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