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正文 通胀观察:蔬菜、猪肉的平均批发价格均上涨 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蔬菜和猪肉的平均批发价格均上涨。农业部28种重点监测蔬菜平均批发价周环比上涨4.8%,至5.3元/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周环比上涨2.9%,至45.4元/公斤。 汇率表现:美元指数上涨,人民币对美元贬值 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贬值0.24%,周五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收于6.54;美元指数收于89.96,较前周(12月21日-12月25日)上涨0.42%。美元兑人民币即期-中间日均价差为31基点;离岸、在岸人民币日均价差-223基点。 大宗商品:商品期货部分下跌,金属指数领跌 上周(12 月 28 日-12 月 31 日),商品期货核心品种部分下跌,金属指数领跌。上周南华商品综合指数下跌,周环比跌幅为 0.2%。核心品种普遍下跌,金属指数领跌,周环比跌幅为 1.2%。细分品种来看,豆粕指数领涨,周环比涨幅为 5.2%;铁矿石指数领跌,周环比跌幅为 3.9%。 中观行业跟踪 下游:商品房成交面积增加,土地市场量跌价涨 前周(12月27日-12月30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增加,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成交面积均增加。前周,30城商品房成交面积514万平方米,周环比上涨17.4%。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成交面积135万平方米,周环比上涨12.5%;二线城市成交面积237万平方米,周环比上涨27.8%;三线城市成交面积142万平方米,周环比增加7.1%。 土地供应量跌价涨,土地成交溢价率下降。前周(12月20日-12月27日),100大中城市土地供应占地面积459万平方米,周环比下降26.7%;土地挂牌均3918元/平方米,周环比上涨87.0%。前周,土地溢价率下降2.97个百分点。 中游:钢铁、水泥的价格均下跌,玻璃价格上涨 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钢铁、水泥的价格均下跌,玻璃价格上涨。上周,Myspic钢价综指收于164.8,周环比跌幅为3.7%。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收于154.6,周环比跌幅为0.2%;全国玻璃价格指数收于1631.3,周环比涨幅为2.5%。 有色金属普跌,其中铜铝锌价格下跌、铅价格上涨,铜库存增加、铝铅锌库存减少;橡胶价格不变。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有色金属价格普跌,长江有色铜、铝、锌价格周环比跌幅分别为0.6%、3.7%、3.1%,铅价格周环比涨幅为1.0%。上期所库存小计来看,铜库存周环比涨幅为15.3%,铝、铅、锌库存周环比跌幅分别为0.5%,2.6%,13.0%。上周,橡胶价格收于10420元/吨,较上周保持不变。 上游:国际原油结算价上涨,有色金属价格普跌 上周(12月28日-12月31日),主焦煤价格不变、动力煤市场价格上涨;国内独立焦化厂(100家)焦炉生产率下降。上周,焦煤价格为1220元/吨,较上周保持不变;动力煤价格787.5元/吨,较前周上涨5.4%。国内独立焦化厂(100家)焦炉生产率78.4%,较前周下降1.2%。 上周(12 月 28 日-12 月 31 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汽油价格不变、柴油价格下跌,LME3 个月铜、铝、铅、锌期货价格均下跌。上周,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格上涨,布伦特原油和 WTI 原油期货结算价周环比分别上涨 1.0%、0.6%;国内汽油较前周保持不变、柴油较前周下跌 0.6%。LME3 个月铜、铝、铅、锌期货价格周环比跌幅分别为 1.0%、2.4%、0.1%、3.1%。
12月28日,潍柴集团在山东潍坊举行了2020年度产销突破100万台发动机发布仪式。作为潍柴集团的重要业务板块,2020年潍柴船用发动机业务销售同比增长16.5%,为实现产销突破100万台的目标贡献了一份力量。2021年,国内船用发动机市场需求将会继续呈现增长趋势,预计潍柴船机业务销售收入将实现40%以上的增长。今后,潍柴也将会继续加大船机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力争打造动力服务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用“中国心”为航运业的发展注入强劲“中国动力”。 作为国内船机民族品牌和自主品牌的代表,潍柴集团在船机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从内河航运的几百吨轮船到远洋运输的万吨级船舶,都能看到“潍柴”发动机的身影,并不断打破国外品牌垄断,让“中国心”成为高端船舶的强劲推动力。正是得益于有这样的基础和优势,潍柴船机才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市场拓展方面成功实现了逆势增长,作为国内船机市场的“领头羊”,潍柴船机的销量同比增长16.5%,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占据了国内船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潍柴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战略,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使得产品结构更加完善,产品布局更加合理。据了解,作为潍柴全新一代的WH系列发动机,2020年系列产品销量全年同比增长430%。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WH系列发动机具备了先进的设计理念,采用高效脉冲增压技术、蠕墨铸造技术、集成化设计技术等多重黑科技,具备可靠耐用、动力强劲、节能环保、操作方便等优点。 WH系列发动机产品排量大,进气更充分,配合燃油系统高喷射压力以及高增压比增压器,动力更澎湃;燃油和机油消耗率显著降低,经济运行区间覆盖细分市场船型常用工况;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Ⅱ及中国一、二阶段排放要求,节能又环保。目前,WH系列发动机已经成功配套内河、沿海运输船、渔船、港作拖轮、公务船、工程船等各类船舶,其中就包括我国首艘具有智能航行能力的集装箱船“智飞”号等先进的智能船舶。 船艇用发动机也是2020年潍柴船机业务的亮点之一,潍柴全新一代高端艇用发动机以及船用静音机组产品,打破了国内高端艇机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以其专业的实力,使得国内公务船舶和旅游船舶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中国动力”。目前,以潍柴WP13F为代表的高端艇用发动机以其专业的实力获得用户认可,并获得批量订单,全年艇机产品实现销量翻番。 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是潍柴能够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潍柴WH系列、M系列高端船用发动机,WP系列智能高端艇用发动机等高端船机已经形成了“家族”系列产品,全方位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面对当前国家环保战略以及IMO的要求,潍柴持续加大新能源动力的研发力度,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运营重庆至上海航线的国内首艘油气电混合动力“新长江26007”号搭载了潍柴WHM6160气体机机组,开启了我国液化天然气(LNG)清洁能源在散货船的应用序幕;最新亮相的潍柴WH28双燃料发动机是目前国内压缩比最高的油气双控燃料机之一,满足中国二船机排放标准,运用米勒循环技术,最大替代率可达93%。针对氢燃料在船舶动力方面的应用,潍柴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发当中。 对潍柴集团来说,2020年产销突破100万台发动机既是成绩,也是激励。在新的发展起点,潍柴船机业务不仅会将视线瞄准产品研发以及市场开拓等领域,还会不断优化业务和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动力服务解决方案,在成为国际领先的绿色动力提供商的同时,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CIS)
中证网讯(记者 马爽)国内成品油本计价周期以来,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上涨走势,国内成品油调价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处在正值范围内。在此背景下,机构表示,明日(12月17日)24时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调整窗口将再次开启,本次限价上调已是“板上钉钉”。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孟鹏12月16日表示,国内成品油本计价周期内,欧美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继续激增以及疫苗进展良好等因素相互博弈,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中拉高,国内测算的原油变化率处在正值范围内运行。据卓创资讯监测模型测算,截至12月15日收盘,原油变化率收于4.48%,对应的国内汽柴油零售限价上调幅度为140元/吨,折合升价后,92#汽油上调0.11元/升,0#柴油上调0.12元/升。因此,12月17日24时,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调整窗口将再次开启,本次限价上调已是“板上钉钉”,这也将是2020年以来的首次“三连涨”。 孟鹏表示,若本轮限价上调落实后,2020年成品油零售限价调整窗口将增加至24次,其中包含7次上调,5次下调,6次搁浅以及6次不作调整。以140元/吨的上调幅度计算,今年以来,我国汽油累积下调幅度将达到1400元/吨,柴油下调幅度将达到1345元/吨,折算为升价,即92#汽油累积下调1.1元/升,0#柴油累积下调1.14元/升。 金联创测算的数据也显示,截至国内成品油本计价周期的第九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49.19美元/桶,变化率为4.84%,对应的汽柴油的零售价应上调135元/吨。
华泰期货2021衍生品市场年会期间,华泰期货总经理徐炜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球市场波动剧烈,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加剧,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以对冲风险的需求爆发性增长,上市公司发布套期保值公告的数量大幅增长。 但企业运用衍生品管理风险的比重仍然较低。据徐炜中介绍,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国内实体企业中通过衍生品管理风险的比重还不高,而全球500强的基础原材料企业中,运用衍生品管理风险的企业比例高达95%以上。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已经形成了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需要风险管理的行业数量众多。”徐炜中介绍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国经济越来越展现出活力与韧性,国内期货衍生品市场必然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陈雨康)
很多历史性的跨越,事后看来,更多像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但是,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我们绝不能这样简单去理解。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全年同比增长2.3%,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也许你会认为,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干扰,全年经济增长远不止2.3%,100万亿的GDP,照样是轻松一跃。可事实上,这轻轻一跃,就是那么不轻松,这样的成绩,来得并不容易,不能因为结果上的唾手可得,就忽视了过程的艰难不易。GDP破百万亿意味着什么?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的回答,简单明确,“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如果加深一点,对宁吉喆这番话的理解,可以换一种说法,GDP破百万亿意味着,我们有了一个更好更坚实的基础,意味着我们要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今天,GDP破百万亿;明天,人均GDP可以迈过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后天,GDP总量还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任何数量上的增长,都不能离开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那就是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是意味着一个单纯的GDP数字,更意味着,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人均GDP的可持续增长,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自然环境的优化,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高质量发展,是进入新阶段、新征程之后的新目标。高质量发展,首先应该是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中国经济而言,就是要在保证高效投资和合理进出口顺差水平的情况下,做大消费,做大国内这个超大规模的市场。但是,要提高消费,并不容易,在2020年GDP破百万亿的情况下,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全年负增长,这当然也是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所致。按照宁吉喆的说法,尽管全年消费增长为负,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回升,三四季度增速已转正,并且接近前几年正常水平,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尽管如此,未来如何激发消费潜力,应该会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对于今年,甚至以后很多年来说,寄望于出口如此强劲是不现实的,要把消费增长放在第一位。要真正持续促进消费,就必须激活国内的超大规模市场,要激活一个国内大市场,当下最关键的,还是要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的堵点和难点。最近,有经济学家提出了国内要素市场中还存在的很多结构性的障碍或堵点。比如,在金融市场上,实体经济中的农户和民营的中小微型企业,税收占全国50%,GDP占70%,就业占到80%以上,但他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比如,在劳动力市场上,还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让人才合理流动;比如,要解决高房价问题,让房价回归“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再比如,在土地市场上,要落实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增加土地供给。应该说,这些堵点和难点,都和促进消费息息相关,尤其房住不炒,如果居民储蓄都去加杠杆炒房,如何促进消费?总之,高质量发展是长远之计,是双循环的核心,尤其是以国内大市场大循环为主的核心,而建立一个国内大市场,促进国内大消费,则是核心中的核心。GDP破百万亿,轻轻一跃,只是一个新起点。
2020年12月2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第五届国家发展论坛,本届论坛以“双循环:国家发展新格局”为主题,邀请林毅夫等诸多学者和嘉宾从国家发展的不同角度带来深度分享和公共讨论。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教授的闭幕演讲整理。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今年提出的很重要的国家发展定位。我想对这个新论断谈两点心得: 第一、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新论断; 第二、如何落实这个新论断。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惯常说法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少国内国际学者据此把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出口导向型。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存在全球贸易不均衡,以及美国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时,甚至认为是由于中国推行出口导向的经济,才导致全球贸易失衡以及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 今年是中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由于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发展模式的改变将不只影响到中国自身,也将影响到全世界。 提出双循环的短期原因与深层考虑 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央这个新论断的提出既有短期原因,也有深层考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爆发,全球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不少学者认为,这次冲击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在这个局面下,国际贸易随之萎缩,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今年的国际贸易可能萎缩13-32%。 中国是出口大国,在产品出口减少的情况下,当然要更多地靠国内消化,这就是国内循环。另一方面,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不断打压,比如对华为实施断供,也会影响到相关企业的出口。这些企业要继续发展,产品就要更多地靠国内市场来消化,在国内循环。 以上是当前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论断的短期原因。 但从我们研究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央提出这一论断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反映。 虽然有不少学者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称为出口导向型,但事实是,出口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最高的年份(2006年)也只有35.4%,略高于三分之一。到2019年,这一比重就下降到17.4%,换言之,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的82.6%就已经是在国内消化循环,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是以内循环为主体。 出口在GDP中的比重自2006年以来不断下降,反映了两个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一国的经济体量越大,内循环的比重就越高; 第二、当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内循环的比重就会越高,因为服务业中的很大一部分不可贸易。 首先,为什么出口占比与经济体量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因为现代制造业本身就有很强的规模经济的特征。如果一个小型经济体发展现代制造业,其国内市场容量有限,本土可消化的比重偏小,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绝大多数只能出口。反之,如果经济体量大的国家发展现代制造业,国内市场能就地消费的就多,出口比重就低。以新加坡为例,其2019年的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104.9%,明显超过其GDP总量,原因是国内市场规模太小,同时出口中的有些零部件是先从国外进口,成品出口之后可能又会计算一次。我国出口占经济总量比重最高的2006年也不过是35.4%,这个比例就得益于中国是个大经济体。 第二,为什么出口比重与服务业有关?同样是大经济体,美国在2019年的出口占其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有7.6%,原因在于服务业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0%,服务业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不可贸易。所以一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越高,其出口比重也一定越低。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有关。 从上述两个角度分析,我国的出口比重从2006年的35.4%下降到2019年的17.4%是因为我国这些年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极大提高,服务业得到良好的发展。2006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099美元,2019年提高到10098美元;2006年中国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只有5.3%,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只有41.8%,到201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上升到16.4%和53.6%。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提高了三倍。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还会继续发展,收入水平还会继续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会从现在的16.4%增加到18%、20%,再向25%逼近。我国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会从现在的53.6%,逐渐向60%、70%、80%逼近。在这两个因素的叠加之下,我国的出口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会从现在的17.4%,逐渐降到15%、12%、10%。也就是说,国内循环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会从现在的82.6%逐渐向90%逼近。所以,我国经济现在已经是,将来更会是以国内循环为主体。 中央现在提出上述论断其实只是澄清了一个事实:中国是一个大经济体,随着我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国内循环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澄清这个事实很重要。 此前,国际国内都有不少人宣称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外很多人归因于全球贸易不均衡,进而又归因于中国推行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内也有类似说法。这都是因为没有看到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同时,如果再错误地把中国看成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当中美贸易摩擦或新冠疫情影响出口时,各界就容易判定中国经济要出问题。现在中央出面澄清我国经济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一事实,也非常有利于我们认情发展的现实和规律,并增强我们自己发展的信心。在这种状况下,只要我们能够把国内经济稳定好,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基本上不会改变我们整体发展的格局。 国际循环跟过去一样重要 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不是意味原先我们关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说法就不重要了?我认为,国际循环和过去一样重要。 我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强调,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想发展得好,不仅要在国内市场流通,也应该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是一个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市场汇率计算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市场汇率计算,201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只不过占世界的16.4%,这意味着国际上还有83.6%的市场值得我们关注和开拓。所以,中国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除了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国内循环之外,也要充分利用那83.6%的国际市场。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也意味着我们在很多产业还不具备比较优势。中国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一些资本、技术很密集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不具有比较优势。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工资水平上升,我国过去很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也会不断消失。 在这种状况下,经济发展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就应该更多地利用国际市场能够提供的资源。对我国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产品,我们能进口当然要多进口,要利用好包括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在内的国际资源。只有少数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高科技产品,我们可能会被某些国家卡脖子的,才作为例外。对于哪些国家可能会卡我们的脖子,也要认真分析。欧洲在高科技产业有比较优势,但并没有积极性卡我们脖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欧洲有积极性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卖给我们。卡我们脖子积极性相对大的是美国。我国发展很快,体量和影响力越来越逼进美国,美国为打压中国发展才会对我们实施技术封锁。然而美国这样做也会牺牲掉利用我国市场来发展美国经济的机会。 我们还要认识到,对那些我国没有比较优势的大多数高科技产品,并非仅仅美国有,欧洲、日本也有。我们要如华为任正非先生所讲,只要买得到,而且买比自己生产更合算就要继续买。这些国家为自身发展考虑,也乐意把这些产品卖给我们。只有美国独有,欧洲、日本都没有,我们实在买不到的产品才需要发挥举国优势自力更生。但我相信这是极少数。 所以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怎样才能真正循环起来? 如何落实这个新论断?怎样才能真正循环起来? 首先,用结构性改革挖掘发展潜力,拉长长板,补足短板。 在我看来,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最重要的是必须让国民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让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体量在世界的占比以及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会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出口比重下降,国内循环比重增高。怎样让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不断实施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中国在这方面具有两大优势: 传统产业方面,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过1万美元,跟美国6万多美元、德国4.8万美元、日本是4.2万美元相比,我们的收入水平较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背后是平均劳动生产水平、产业技术、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差距。但面对差距,传统产业作为成熟产业,意味着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后来者优势,还能追赶。那些有技术的国家也会乐意把设备卖给中国,否则没办法实现其技术价值。所以,我国仍具有通过引进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后来者优势。因为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美国的19.2%,才相当于日本在1953年、新加坡在1970年、中国台湾在1971年、韩国在1980年相对于美国的比例水平。利用这种后来者优势,日本实现了二十年每年9.3%的增长、新加坡二十年每年8.4%的增长、中国台湾二十年每年8.9%的增长、韩国二十年每年8.4%的增长。这意味着,到2030年,我们还有8%的增长潜力。 新产业方面,我国拥有前述东亚经济体在追赶阶段所没有的,新经济革命的换道超车优势。 新经济革命的新型产业中,我们跟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有条件齐头并进。新经济有的涉及软件,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有的涉及硬件,比如大疆的无人机、华为的手机。新经济有一个特点,研发周期短,投入以人力资本为主。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本多。这些新的产业如果属于软件方面,我们国内有最大的应用场景;如果属于硬件方面,我们国内有全世界最大最齐全的产业部门和最好的供应链。所以,中国在新经济革命上具有比较优势。 一个最好的指标是所谓的“独角兽”。独角兽指的是,创业不到十年还未上市,市场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2019年全球494家独角兽企业中就有中国的206家,美国是203家。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全球独角兽企业有586家,中国有227家,美国有233家。这意味着中国在新经济方面具有和发达国家直接竞争的优势。 在供给侧,可以利用我们的优势拉长长板,补足短板。当然,一方面必须靠有效的市场来配置资源、提供激励,另一方面要靠有为的政府来克服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市场失灵。 第二,要深化改革,打通国内循环中的一些堵点 中国改革是渐进、双轨的,各方面改革的速度不一样,现在产品市场基本放开,但要素市场还存在很多结构性的障碍或堵点。 在金融市场方面,实体经济中的农户和民营的中小微型企业,其税收占全国的50%,GDP占70%,就业占到80%以上,但是,其金融需求在国内以大银行、股票市场、金融债券、风险资本等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得不到满足。金融要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在改革中就需要补上为农户和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短板。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以利于人才流动。要解决高房价问题,让房价回归“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在土地市场方面,最大的堵点是怎样落实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的问题,增加土地供给,包括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房用地。政策已经有了,就看怎么推行。 在产权方面,要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要让民营企业在市场上不受因为产权安排的不同而形成的准入或运行方面的障碍。 第三,需要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 在扩大开放方面,过去我们的开放也是双轨制的,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放,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开放,现在需要扩大开放来更充分地利用国际资源。 国内要做的是,一方面要降低关税,另一方面要缩小负面清单的范围,让外国投资能够更好的进入到中国。这方面先要扩大自贸区的范围,在自贸区试点成功的政策要向全国推行。这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包括技术资源和金融资源。 在国际上,中国应该更积极地推动世贸组织的改革,参加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协定。比如最近刚刚签署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跟欧洲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并且我们已经表示有意愿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区域性贸易协定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 同时,中国的开放还有一个好处,国际上其他国家也能更好地利用中国的市场和资源。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能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发展的机遇,这些国家就不会轻易加入美国封锁中国的行动中。如果美国想孤立中国,被孤立的反而会是美国自己。所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也有利于化解我国目前遭遇的不利国际局面。 总体来讲,面对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我们要保持定力,认清形势,做好自己的事。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我们的发展潜力。那么,不管国际上有多大的不确定性,中国都可以保持稳定和发展,实现到2035年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49年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